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上言流尸事 东汉 · 黄翻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二
海边有流尸,露冠绛服,感翻梦曰:「我伯夷孤竹君也。
求见掩藏。
吏民有嗤者,皆死(《博物志》)」。
古义伯夷叔齐二公碑 唐 · 梁升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二公讳伯夷叔齐。昔有殷时辽东孤竹君之子也。自历载所记。有国以来。事之美者。莫先于让。是故君老于位。命立叔齐固辞以请伯。伯固辞以不嗣。遂相与义退。遁逃西周。当是时也。帝殷不臧。用错天纪。人弃莫保。以戴于周。周武王秉白旄。仗黄钺。经纶所以拨乱。威略所以龚罚。雷震万国。风行六师。二公于时推忠臣之诚。明死君之节。伏车而谏。慷慨沥血。且夫大运不以时旷。达节不以义距。黔首焉得以厌毒。鬼神焉得以无主。于是讨罪于商。为天下王。二公以立志贞也。检身操也。建侯戡难。不可以阙也。以臣伐君。不可以训也。相于国莫非其土。异于事不食其。乃西上首阳之山。歌采薇而死。盖天下义感之始也。及孔子东周之季。演中兴法。游夏之徒。皆诲纳于教。未尝叙仁人烈士。不先于二公者焉。谓不辱其身。不降其志矣。若乃纷纶茂德。载在策府。则泰伯之道。子臧之仁也。上思附义。退曰能贤。则宋穆之言。延陵之行也。道无不贵。志不苟合。则许由之节。伯成之高也。虑必中清。废能中权。则虞仲之居。夷佚之放也。声垂事载。功存业广。则范蠡之去。鲁连之辞也。此数公者。至于黜荣保让。亦以盛矣。兼之固君臣之分。以爱其节。曷可以同议也。所谓继之者忠矣。杖之者义矣。施之者诚矣。用之者确矣。昭矣至矣。韪矣允矣。上古无以加。百代为之宪。越大梁岁。行于是邦。遇县宰太原王公。惠工训农。劝学敬教。偫业顿以系赖。四方咨于作则。邑临未周。人悦有化。以为二公庙德不祀。实甚惧焉。复何以图不朽示来者而已。遂因閒力。考馀时。经始是图。敦崇旧规。厥构棘翼。自公尸之。然则表前载。扬懿烈。使俊光熊熊。彰纪事也。以吾学乎旧史氏。请骘其文。固不佞。乃作铭曰。
大道混混。或险夷兮。
殷实荒德。莫业于主。
人神疑兮。帝用克商。
运期兮。天下争利。
而独奔义。贞名垂兮。
神农虞夏氏已没。曷所归兮。
斲石千秋。闻风规兮。
阳城驿810年 中唐 · 元稹
 押尤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商洛市阳城驿
引用典故:不事周 无儿悲邓攸 改词曹 鸟哭杨震
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道州:指阳城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元和郡县图志·道州》:“秦属长沙郡……贞观八年改为道州。”)
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
昔公孝父母,行与曾闵(曾、闵:曾参闵损之并称。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事亲至孝闻。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少为继母所苦,冬月衣芦花。其父知之,欲出继母,劝阻之。孔子曾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事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既孤善兄弟(孤:父母双亡。《管子·轻重》:“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兄弟和且柔。
一夕不相见,若怀三岁忧。
遂誓不婚娶,没齿同衾裯。
妹夫死他县,遗骨无人收。
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
相别竟不得,三人同远游。
共负他乡骨,归来藏故丘。
栖迟居夏邑(“栖迟”句:《新唐书·阳城传》:“徙陕州夏县,世为宦族。”《元和郡县图志·陕州》:“夏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安邑县地……后魏孝文帝十八年改为夏县,因夏禹所都为名……乾元三年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邑人无苟媮
里中竞长短(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始自周代,其制不一。唐时百户为里。《旧唐书·食货上》:“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来问劣与优。
官刑一朝耻,公短终身羞(公短:被阳城认为错误,或被阳城批评。)
公亦不遗布,人自不盗牛(“公亦”二句:《后汉书·独行传》载,太原王烈以义行称名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乞不令王彦方之字)知之。”闻,使遗布一端以激之。)
问公何能(一作德)尔,忠信先自修。
发言当道理,不顾党与雠。
声香渐翕习(翕习:《文选·左思蜀都赋〉》:“藏镪巨万,釽摫兼呈,亦以财雄,翕习边城。”吕延济注:“翕习,威盛貌。”),冠盖若云浮(冠盖:指官员之冠服与车乘。冠,礼帽。盖,车盖。此指仕宦荣显。)
少者从公学,老者从公游。
往来相告报县尹与公侯。
名落公卿口,涌如波荐(一作数万)(波荐:原作“数万”,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
天子得闻之,书下再三求。
书中愿一见,不异旱地(一作呈天)虬。
何以持为聘,束帛琳球(束帛:捆为一束之五匹帛,古代作为聘问、馈赠之礼物。《周礼·春官·大宗伯》:“孤执皮帛。”汉郑玄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贾公彦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两端合卷,总为五匹,故云束帛也。”藉: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之垫物。琳球:参卷1《桐花》注。)
何以持为御,驷马驾安辀(驷马:驾一车之四马。驷马高车为尊贵者之所乘。辀:小车上之独辕,此泛指可坐乘之小车。此类车供年长官高德隆者乘用,属特殊礼遇。)
公方伯夷(一作云自挺)操,事殷不事周(“公方”二句:方伯夷,原作“云自挺”,据蜀本、卢本、全诗、钱校改。伯夷商孤竹君之长子,名允,后投西伯。西伯死,武王伐纣,其与叔齐叩马而谏。亡,二人逃入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事详《史记·伯夷列传》。)
我实唐士庶,食唐之田畴
我闻天子忆,安敢专自由。
来为谏大夫谏大夫:即谏议大夫正四品下,掌谏诤议论,侍从顾问,为清望之官。),朝夕侍冕旒(冕旒:古代天子及士大夫以上之礼冠,顶有冕版称延,前有下垂之玉串称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后专指皇帝之冠,此借指皇帝。)
希夷惇薄俗(希夷:谓清静无为,任其自然。《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惇:劝勉。),密勿献良筹(密勿:机密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卷一《密勿》:“(《金壶二集》)又云:刘向传注:密勿,犹黾勉也。班固《典引》:前圣皋、夔、衡、旦,密勿之辅。注:密勿,犹黾勉也。《汉书》引诗:黾勉从事,改作密勿从事。……后人沿袭,遂作秘密解矣。”)
神医不言术,人瘼曾暗瘳(瘳:病愈。《说文·疒部》:“瘳,疾愈也。”徐锴系传:“忽愈若抽去之也。”)
月请谏官俸,诸弟相对谋。
皆曰亲戚外,酒散目前愁。
公云不有尔,安得此嘉猷。
施馀尽酤酒,客来相献酬。
日旰不谋食(旰:原作“旴”,据蜀本、杨本、类苑、全诗改。《说文·日部》:“旰,晚也。”),春深仍敝裘。
人心良戚戚,我乐独由由(一作油油)
贞元岁云暮,朝有曲如钩
风波势奔蹙,日月光绸缪。
齿牙属为猾(“齿牙”句:《国语·晋语一》:“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交捽。”韦昭注:“猾,弄也……骨在口中,齿牙弄之,以象谗口之为害也。”又,“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禾黍暗生蟊(蟊:吃苗根之害虫。《尔雅·释虫》:“食根,蟊。”)
岂无司言司言者:指谏议大夫司谏诤之官吏。),肉食吞其喉。
岂无司搏者(司搏者:指御史台等属官。司搏,伺机捕捉。《周礼·秋官·士师》:“以比追胥之事。”汉郑玄注:“胥,读如宿偦之偦。偦,谓司搏盗贼也。”孙诒让正义:“司搏,与‘伺捕’同。汉人多以‘司’为‘伺’,以‘搏’为‘捕’,《小司徒》注作‘伺捕’。”),利柄扼其(一作如)(其:原作“如”,据全诗、文粹、钱校及前文改。韝:同“鞲”,革制臂套,射箭、架鹰时套在左臂或套于两臂,束衣袖以便操作,妇女时亦用作装饰。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诗之一:“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仇兆鳌注:“鞲,捍臂也,以皮为之。”)
鼻复势气塞,不得辩薰莸(辩:通“辨”,分别。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辩,叚借为辨。”薰莸:香草与臭草,比喻善与恶。《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杜预注:“薰,香草;莸,臭草。”)
公虽未显谏,惴惴如患瘤。
飞章八九上,皆若珠暗投。
炎炎日将炽,积燎无人抽(燎:见卷1《赛神》注。)
公乃帅其属,决谏同报仇。
延英殿门外(延英殿:唐代宫殿名,在延英门内。《唐六典·尚书·工部》:“(大明宫宣政(殿)之左曰东上閤,右曰西上閤,次西曰延英门,其内之左曰延英殿,右曰含象殿。”),叩閤仍叩头。
且曰事不止,臣谏誓不休。
上知不可遏,命以美语酬。
降官司成司成署:国子监之别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国子监司成馆,咸亨元年复旧。《新唐书·阳城传》:“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坐是下迁国子司业。”),俾之为赘疣。
奸心不快活,击刺砺戈矛。
终为道州去,天道竟悠悠。
遂令不言者,反以言为尤(尤:通尤,过失,罪过。《说文·言部》:“尤,罪也。”)
喉舌坐成木(“喉舌”句:谓讽谏者存避祸之心,闭口不言,有如木偶。),鹰鹯化为鸠(“鹰鹯”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鹰鹯,比喻忠勇之士,而化为鸠,则变为无所作为之懦夫矣。)
避权如避虎,冠豸如冠猴(“冠豸”句:冠豸,即戴豸冠。豸冠,即獬豸冠,古代御史所服。冠猴,沐猴而冠之略,谓猴戴人冠,徒具人形,而无其实。比喻徒居其位而不谋其政者。)
平生附我者,诗人称好逑(“诗人”句:谓视之为同类、知己。《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私来一执手,恐若坠诸沟。
送我不出户,决我不回眸(决:通诀,告别。《史记·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司马贞索隐:“决者,别也。”)
唯有太学生,各具粮与糇(粮与糇:食粮,乾粮。糇,乾粮。《广韵·侯韵》:“糇,乾食。”)
咸言公去矣,我亦去荒陬。
公与诸生别,步步驻行驺
有生不可诀,行行过闽瓯(闽瓯:闽,古种族名,生活于今浙江省南部福建一带,后因称福建为闽。瓯,古地名,在今浙江省温州一带,后为温州之别称。)
为师得如此,得为贤者不。
道州闻公来,鼓舞歌且讴。
昔公居夏邑,狎人如狎鸥。
况自为刺史,岂复援鼓桴(“岂得”句:谓阳城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教化为先。鼓桴:鼓槌。)
滋章一时罢,教化天下遒。
炎瘴不得老,英华忽已
杨震(“有鸟”句: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年五十始仕于州郡,官至司徒太尉,终以忠遭忌,免官自尽。传说死时有大鸟飞临丧典,悲鸣落泪。事详《后汉书·杨震传》。)无儿悲邓攸(“无儿”句:邓攸字伯道永嘉中石勒所俘,后南逃江南,步行,担其子及侄,度不能两全,乃弃子全侄,后竟无子嗣。时人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事详《晋书·良吏传·邓攸》。)
唯馀门弟子,列树松与楸。
今来过此驿,若吊汨罗洲(汨罗洲:在今湖南汨罗市。《元和郡县图志·岳州·湘阴县》:“汨水,东北自洪州建昌县流入,西经玉笥山,又西经罗国故城为屈潭,即屈原怀沙自沉之所,又西流入于湘水。”)
(一作祠)羊祜(“辞曹”句:辞,原作“祠”,据卢本、《晋书·羊祜传》及白居易《和阳城驿》改。羊祜荆州,抚士卒,惠百姓,且立身清俭,家无馀财。卒,襄阳百姓为之立碑建庙。荆人尊之,避其名讳,屋室皆以门为称,户曹改为辞曹。事详《晋书·羊祜传》。阳城道州,有惠于百姓,百姓感戴,以“阳”名其子。),此驿何不侔。
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
此名有深意,蔽贤天所尤。
吾闻玄元教(玄元教:即道教。唐初追崇老子太上玄元皇帝,简称玄元。道教以老子为教祖,故云。),日月冥九幽(九幽:极深暗之处,即九泉之下。)
幽阴蔽翳者,永为幽翳(一作阴)(“幽阴”二句:谓蔽贤者,将永沉日月照临不到之深渊,世世为幽界之囚徒。阴,全诗、文粹、钱校作“翳”。)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 其六 石荅 中唐 · 卢仝
石报孤竹君,此客甚高调。
共我相共痴,不怕主人天下笑。
我非蛱蝶儿,我非李枝
不要儿女扑,不要春风吹。
苔藓印我面,雨露皴我皮。
此故不嫌我,突兀蒙相知。
此客即西归,我心徒依依。
我欲随客去,累重不解飞。
知弟虚心亦待客,此客何以共报之。
强兵策十首 其九 强兵策第九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六、《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一七
人莫不有才,才莫不可用。
才取其长,用当其宜,则天下之士,皆吾臂指也。
故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
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
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伊尹之兴土功也,强脊者使之负土,眇者使之推,伛者使之涂,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
窃观世俗之论,则有异于此。
不求于己而专责于人,不用其长而专攻其短。
适时则谓之违礼,从权则谓之坏法,刚毅则谓之不逊,倜傥则谓之不检,轻财则谓之不俭,为生则谓之不廉。
见其一不问其二,观诸外不察诸内。
以帷幄之谈而校之老生之议,以戎马之任而同之俗吏之选。
是犹责越客以骑射,望胡人以乘舟,虽其贤才,何益于事哉?
苏秦燕易王曰:孝如曾参,义不离其亲宿昔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
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不肯为武王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于首阳之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进取于齐哉?
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柱之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有信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却齐之强兵哉?
故知善不必皆可,恶不必皆否,置之有地,使之有时,一不可废也。
小才之于大用,是匹雏不能以举千钧也;
大才之于小用,是不能以牧羊也。
故曰:多言多语,恶口恶舌,终日言恶,寝卧不绝,为众所憎,为人所疾,此可使要遮闾巷,察奸伺祸也。
权数好事,夜卧早起,虽剧不悔,此妻子之将也。
先语察事,劝而与食,实长希言,财物平均,此十人之将也。
切切截截,垂意肃肃,不用谏言,数行刑戮,刑必见血,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
讼辩好胜,嫉贼侵陵,斥人以刑,欲整一众,此千人之将也。
外貌怍怍,言语时出,知人饥饱,习人剧易,此万人之将也。
战战慄慄,日慎一日,近贤进谋,使人知节,言语不慢,忠心诚毕,此十万人之将也。
温良实长,用心无两,见贤进之,行法不枉,此百万人之将也。
明主诚能不牵于世俗之论,而尽乎才用之宜,则不视而形,不听而声,不降席而横行乎四夷矣。
伯夷 北宋 · 郑獬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七七、《郧溪集》卷一六、《唐宋名贤确论》卷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七
特立之士,有大功于圣人之教,桀然乔于百世之上者,后世皆得而公传焉。
司马氏作《史记》,序七十列传,非公其传者欤?
而以伯夷首之。
善乎,司马氏之为史矣!
伯夷叔齐,力于仁义,有激于当世,辅圣人之教,得其深者也,为之传首,岂谬哉?
孤竹君欲以立其子叔叔齐让于兄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卒不受,遂更相让而俱逃之。
武王顺天下,号义兵以伐纣,天下无贤不肖皆曰武王是为,恐恐然恐武之不胜。
伯夷排天下之议,非之曰:「父死不葬,谋及干戈,非孝也。
以臣伐君,非仁也」。
武王不听,遂取商。
天下既已宗周,伯夷不食其,乃饿死
呜呼!
一国之君,民之所奉亦已尊矣,而伯夷不敢废父之命,甘于遁去,天下之让孰加焉?
武王既兴,圣贤皆为之助,亦足以树勋矣,而伯夷不敢废君之分而甘于饿死,天下之仁孰加焉?
让齐之心,非为也,而为万世之为国者焉;
谏君之心,非为武也,而为万世之为臣者焉。
故后世之为国者,子夺于父,弟夺于兄,交挺白刃以争继立者,必肃慄挫缩,不敢耀芒角,以其有伯夷之让然也;
后世之为臣者,幸君之乱,以肆奸谋,紾君臂而欲其位者,必腼汗惊爆,不敢出气,以其有伯夷之仁然也。
是仁让者,得不谓有大功于圣人之教者欤?
如天之覆,健然其高也;
如日月之昭,烈然其明也。
而万百千世,愈高愈明,义风洗然,照人毛发,使争子贼臣畏服之。
如是,顾其功可较也。
昔尧既公天下以让舜,而夫子首之于《书》;
吴太伯季历,而迁亦首之于《世家》;
《春秋》之说,左氏者亦以隐公能让而首之于《春秋》。
虽然,尧,大圣也,则安敢以拟议?
太伯隐公,止于一让,后世乃称之为至德、为贤君,遂以首之于《春秋》,而况伯夷哉?
虽欲不为之传首,其亦可得乎?
噫!
目之久瞀,忽开则大明;
耳之久聩,忽震则大惊。
伯夷不生,天下孰知让国之为美欤?
伯夷不死,天下孰知伐君之为非欤?
伯夷生死之节尽之矣,浑浑之俗,其不大明而大惊也哉?
夫子尝罕言仁,而于伯夷,曰:「求仁而得仁哉」!
孟子,学夫子者也,而称之曰:「伯夷,圣人之清」。
又曰:「闻伯夷之风,贪夫廉,懦夫有立志」。
太公望,从武王伐纣而亲为之师者也,亦曰:「义人也」!
夫子谓之仁,孟子谓之清,太公谓之义,呜呼,其为人也,果如何哉!
岩起寄凤团 北宋 · 韦骧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北苑先春云凤团,封题分寄墨初乾。
未甘金碾消磨了,且作琼枝爱惜看。
水异康王烹莫称,才非卢子咏应难。
强抽鄙句惭瑶报,佳惠轻酬岂自安。
论语拾遗 其十一 未知焉得仁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
令尹子文三仕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
孔子以忠许之,而不与其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孔子以清许之,而不与其仁。
此二人者皆春秋之贤大夫也,而孔子不以仁与之,孔子之以仁与人也难。
殷之三仁,孤竹君二子,至于近世,惟齐管仲,然后以仁许之。
令尹子文陈文子,虽贤未可以列于仁人之目。
故冉有、子路之政事,公西华之应对,与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一也。
臧文仲,鲁之君子也。
其言行载于鲁,而孔子少之,曰:「臧文仲不仁者三,不智者三。
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
作虚器,纵逆祀,爰居,三不智也」。
舍是六者,其馀皆仁且智也欤?
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
夫君子而不仁,则臧文仲之类欤!
秦凤提刑到任谢表 北宋 · 毕仲游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一、《西台集》卷二
入预台郎,出将使指。
号为荣选,恩许迭居。
虽奔走之常更,知孱愚之靡称。
伏念臣才惟委琐,性甚倥蒙。
饬小行以效官,固非特起;
抱陈编而自信,偶预赏延。
继缠灾疾之相仍,坐觉身修之不振。
齿发退衰,而私累亦众;
墨初习,而学业已荒。
止祈循守于官资,敢意过叨于器使。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忧劳图治,总揽至公。
从欲推仁,因能授职。
谓其多难,虽无意于澄清;
恐亦尽心,故特还其刺举。
曲徇经年之请,俾分剧部之忧。
臣敢不慎守纲条,益思策励。
岂惟犴狱,俾无侵枉之冤;
凡是简书,当体哀矜之实。
冀逃大谴,少补明时。
秋怀十首(以雨荒深院,霜倒半死莲为韵) 其八 北宋 · 陈师道
 押翰韵
籊籊孤竹君,长我一身半。
凛然霜雪间,时至亦阴换。
共与王子猷,永结忘言伴。
可使溪壑姿,充我眼中玩。
次韵德麟植桧 北宋 · 陈师道
 押词韵第三部
种木待成材,聊为十年事。
日中趋百里,宁问万牛费。
植桧三尺强,已有凌云气
生世能几何,拟作千岁计。
众人笑拍手,君子用其意。
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名以金石交椿杨岂奴婢。
缅怀万仞颠,千丈蔚苍翠。
蟠根泉石底,用意霜雪外。
宁须大厦才,坐待斧斤至。
散为风雨声,密作牛马蔽。
次韵德麟吴越山水 北宋 · 陈师道
 押词韵第十一部
吴山那可说,已觉心耳静。
忍事如忍欲,可遏不可骋。
人生如此耳,黄白满朝镜。
宁怀斗升,不理东南艇。
君从湖上归,颇说寒事竟。
沙草柔动色,溪喧鱼不定。
烦君冰玉句,缓(赵本、四库本作无)作江湖兴。
君诗如静女,妙绝人所敬。
不更风雨秋,下有桃李径
试写孤竹君,名成三绝郑。
杜锋1106年冬 北宋 · 张耒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二、《柯山集》卷四六、《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一九、《圣宋文选》卷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某启:罪垢谪官于此,多病懒放,旧学荒废,无以见贤俊,故久不果奉谒。
而足下意益勤,两坠珠玉,又副以新文一轴。
披读累日,不胜钦仰。
试陈所疑。
其一篇曰《非季札》,夫季札何可非也?
之达于礼乐,盖孔子之所与,而其人之贤,则非管、晏、叔向子产韩厥所可及也。
然则其于辞受之际,宜亦至矣。
彼其辞千乘之国于争夺之世,盖欲制行以高天下而教后世,将以愧夫盗据窃取,而使乱臣贼子之祸少息焉。
使季札受亦可,辞亦可,而卒辞之者,亦行其志云尔,夫岂有所不可哉?
季札非忘吴也,岂不曰「国之存亡废兴,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孤竹君以国与叔齐,叔齐伯夷,而卒皆逃去,入周不反其国,而孤竹之后不闻有兴者。
孔子论二子曰「求仁而得仁」,未尝罪以亡其国也。
夫子之不非夷、,则季札之不得罪于夫子明矣。
足下试详思之。
世之贵王衍,以器用言之,譬如玩好间一物耳,未可格以法度也。
愚以谓季札为不可非,王衍为不足非也。
按:《三杰赞》文字丰缛,布叙详密,有作者之风,更加老成,则无可议。辱问甚勤,不敢不尽。
次韵周提刑出邓鄙五首(与道) 其五 普照寺 宋 · 饶节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招提夜宿连村,似对诸郎孤竹君
独倚胡床人静后,总将尘事付浮云。
赭山承庆报慈禅院刘希范资政坟寺张参预为神道碑 宋 · 葛胜仲
 押词韵第七部
故人具鸡黍,相携登赭山
松桂蔚回舍,上已烟霄干。
阴风起天籁,误听号惊湍。
新寺粲碧瓦,突兀数十间。
君恩锡香火,以报顾复艰。
亭亭无愧碑,银钩墨初乾。
蓼莪避顾孝,汝坟起周盘。
罔极畴不念,致此良独难。
彭城廊庙姿,报国剑锋寒。
末途禦魑魅,鸢堕隔生还。
荣枯信反衍,谁能保常安
徘徊积庆堂,老鼻一辛酸。
沁园春 其七 赠锦江歌者何琮 宋 · 冯取洽
 押词韵第八部
孤竹君,音节拂云,谥曰洞箫。
柳郎填就,周郎罢,欠伊品藻,律也难调。
惭愧何郎。
呜呜袅袅,翻入腭唇齿舌喉。
谁知道,是郭郎亲授,共贯同条。

后来一辈枵枵。
甚声响都如鹦鹉娇。
秦青已往,嘉荣何在,念奴骨朽,李八魂消。
试向尊前,听君一曲。
前辈风流未觉凋。
冯郎老,但点头咽唾,拼解金貂
墨梅花 南宋 · 冯时行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六八、《缙云文集》卷四
骚人以荃荪蕙茝比贤人,世或以梅花比贞妇烈女,是犹屈其高调也。
王逸民以淡墨作寒梅双影以见贶,余目之曰「此孤竹君之子也」,座客颇以为有见之言。
寄题程元成给事山居三咏 其三 揽有亭1192年3月 南宋 · 杨万里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
葵心一岫卓南涯,秀野诸峰走北来。
中起新亭双奄有,尽驱景物四边回。
木居士作煨尘叹,孤竹君真梁栋材。
知有此亭无此样,并烦与可洒松煤。
西斋旧无予归自毗陵斋前忽有满庭盖墙外之迸逸而生此也喜而赋之 南宋 · 杨万里
平生取友孤竹君,馆之山崦与卜邻。
风衿月佩霜雪身,只谈风节不论文。
我开西斋对清润,每嫌隔窗不相近。
别来桃李一再花,我长在外君在家。
归来西斋挂窗处,此君忽在窗前住。
绕墙检校无来路,此君来路从何许。
向来先生初出去,遣猿看墙鹤看户。
如何鹤睡眼未开,此君一夜过墙来。
明朝稚子满庭砌,豹文玉骨龙苗裔。
春风吹堕锦衣裳,仰看青士冠剑长。
先生岂惜窗前地,与君同醒复同醉。
汪圣锡坟庵真如轩在玉山常山之间1190年12月 南宋 · 杨万里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东吴南垂楚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
百滩千嶂自一川,清空不是人间世。
玉山先生携老禅,把茅结庵开小轩。
身前身后来醉眠,一醉不醒三千年。
先生杖屦半宇宙,每到此轩去还又。
为怜雪立孤竹君,月骨风筋如许瘦。
向来种笋今排天,先生手痕故依然。
骑龙帝旁为飞仙,玉棺寂寞空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