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十八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上古之时,其民敦朴,故三皇教而不诛,无师而威,故善为者不师,三皇之德也。
至于五帝,有师旅之备而无用,故善师者不阵,五帝之谓也。
汤伐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皆阵而不战,故善阵者不战,三王之谓也。
夏后氏之伐有扈,殷高宗之讨鬼方,周宣王之征熏鬻,而不血刃,皆仁圣之惠,时化之风也。
至齐桓侵蔡而蔡溃,伐楚而楚服,而强楚以致苞茅之贡于周室,北伐山戎,使奉朝觐,三存亡,一继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衣裳之会十有一,尝大战,亦不血刃。
晋文公,设虎皮之威,陈曳柴之伪,以破楚师而安中国,故曰善战者不死,晋文公之谓也。
楚昭王阖闾之祸,国灭,昭王出亡,父老迎而哭之,昭王曰:「寡人不仁,不能守社稷,父老反矣。
何忧无君,寡人且从此入海矣」。
父老曰:「有君若此,其贤也」。
申包胥请救,哭秦庭七日,秦君怜而救之。
秦楚同心,遂走吴师,昭王反国,故善死者不亡,昭王之谓也。
是故自晋文公以下,至战国,而暴兵始众。
于是以强并弱,以大吞小,故强国务攻,弱国备守,合纵连衡,群相征伐,故战则称孙吴,守则称墨翟,至秦而以兵并天下,穷兵极武而亡。
项羽尚暴而灭,汉以宽仁而兴,故能扫除秦之苛暴矣。
孝武皇帝攘服四夷,其后天下安然,故世之为兵者,其行事略可睹也(《御览》二百七十一)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三十二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文王之葬枯骨,无益众庶,众庶悦之,恩义动人也(《御览》三百七十五)
毁庙议 西汉 · 韦玄成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三
《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
以下,五庙而叠毁,毁庙之主,臧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壹禘壹袷也。
袷祭者,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古之正礼也。
《祭义》曰:「王者其禘祖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言始受命而王,祭天以其祖配,而不为立庙,亲尽也。
立亲庙四,亲亲也。
亲尽而叠毁,亲疏之杀,示有终也。
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
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者,皆当亲尽而毁。
成王成二圣之业,制礼作乐,功德茂盛,庙犹不世,以行为谥而已
《礼》,庙在大门之内,不敢远亲也。
臣愚以为高帝受命定天下,宜为帝者太祖之庙,世世不毁,承后属尽者宜毁。
今宗庙异处,昭穆不序,宜入就太祖,而序昭穆如礼。
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皆亲尽宜毁,皇考庙亲未尽,如故(《汉书·韦贤传》:玄成等四十四人奏议。)
奏徙南北郊 其二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陛下圣德,匆明上通,承天之大,典览群下,使各悉心尽虑,议郊祀之处,天下幸甚。
臣闻广谋从众,则合于天心,故《洪范》曰:「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言少从多之义也。
论当往古,宜于万民,则依而从之;
违道寡与,则废而不行。
今议者五十八人,其五十人言当徙之义,皆著于经传,同于上世,便于吏民;
八人不案经艺,考古制,而以为不宜,无法之议,难以定吉凶。
《大誓》曰:「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
《诗》曰:「毋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言天之日监王者之处也。
又曰:「乃眷西顾,此维予宅」,言天以文王之都为居也。
宜于长安定南北郊,为万世(《汉书·郊祀志》下:右将军王商等五十人以为宜徙,于是衡、谭奏议,天子从之。)
华阴守丞嘉封事对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大臣者,国家之股肱,万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也。
传曰:「下轻其上爵,贱人图柄臣,则国家摇动,而民不静矣」。
今嘉从守丞而图大臣之位,欲以匹夫徒步之人,而超九卿之右,非所以重国家而尊社稷也。
自尧之用舜,文王太公,犹试然后爵之,又况朱云者乎?
云素好勇,数犯法亡命,受《易》颇有师道,其行义未有以异。
御史大夫禹,洁白廉正,经术通明,有伯夷史鱼之风,海内莫不闻知,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渐不可长,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汉书·朱云传》:元帝时贡禹御史大夫,而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朱云可试守御史大夫。上乃下其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
王莽元始三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夫唐尧有丹朱周文王,此皆上圣亡奈下愚子何,以其性不可移也。
公居周公之位,辅成王之主,而行之诛,不以亲亲害尊尊,朕甚喜之。
周公诛四国之后,大化乃成,至于刑错,公其专意翼国,期于致平(《汉书王莽传》上:子宇使吕宽夜持血洒第门,送狱,饮药死,甄邯白太后下诏。)
刘歆王恽等列侯诏元始五年正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羲和刘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廱,令汉与文王灵台周公作洛同符。
太仆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
封为列侯(《汉书·平纪》)
羽猎赋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一、文选卷八
孝成帝时羽猎,雄从。以为昔在二帝三王,宫馆台榭,沼池苑囿,林麓薮泽,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女有馀布,男有馀,国家殷富,上下交足。故甘露零其庭,醴泉流其唐,凤凰巢其树,黄龙游其沼,麒麟臻其囿,神爵栖其林。昔者禹任益虞而上下和,草木茂,成汤好田而天下用足;文王囿百里,民以为尚小;齐宣王囿四十里,民以为大:裕民之与夺民也。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滨渭而东,周袤数百里。穿昆明池,象滇河,营建章凤阙,神明馺娑,渐台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莱。游观侈靡,穷妙极丽。虽颇割其三垂,以赡齐民,然至羽猎甲车戎马器械储偫禁禦所营,尚泰奢丽誇诩,非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又恐后世复脩前好,不折中以泉台,故聊因校猎,赋以风之。其辞曰:
或称羲农,岂或帝王之弥文哉?
论者云否,各以并时而得宜,奚必同条而共贯?
泰山之封,焉得七十而有二仪?
是以创业垂统者,俱不见其爽,遐迩五三,孰知其是非?
遂作颂曰:丽哉神圣,处于玄宫。
富既与地乎侔訾,贵正与天乎比崇。
齐桓曾不足使扶毂,楚严未足以为骖乘。
狭三王之阨僻,峤高举而大兴。
历五帝之寥廓,涉三皇之登闳
建道德以为师,友仁义与之为朋。
于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万物权舆于内,徂落于外,帝将惟田于灵之囿,开北垠,受不周之制,以奉终始颛顼玄冥之统。
乃诏虞人典泽,东延昆邻,西驰阊阖。
储积共偫,戍卒夹道。
斩丛棘,夷野草。
禦自汧渭,经营酆镐
章皇周流,出入日月,天与地沓。
尔乃虎路三嵏以为司马,围经百里,而为殿门。
外则正南极海,邪界虞渊。
鸿蒙沆茫,揭以崇山
营合围会,然后先置乎白杨之南,昆明灵沼之东。
之伦,蒙盾负羽,杖镆邪而罗者以万计。
其馀垂天之罼,张竟壄之罘。
靡日月之朱竿,曳彗星之飞旗。
青云为纷,红蜺为缳,属之乎昆崙之虚。
涣若天星之罗,浩如涛水之波。
淫淫与与,前后要遮。
欃枪为闉,明月为候。
荧惑司命天弧发射
鲜扁陆离,骈衍佖路。
徽车轻武,鸿絧緁猎。
殷殷轸轸,被陵缘阪。
穷夐极远者,相与列乎高原之上。
羽骑营营,昈分殊事。
缤纷往来,轠轳不绝。
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于是天子乃以阳晁,始出乎玄宫,撞鸿钟,建九旒,六白虎,载灵舆
蚩尤并毂,蒙公先驱。
立历天之旂,曳捎星之旃。
霹雳烈缺,吐火施鞭。
萃傱沇溶,淋离廓落,戏八镇而开关。
飞廉云师,吸嚊潚率,鳞罗布烈,攒以龙翰。
啾啾跄跄,入西园,切神光。
平乐,径竹林
蹂蕙圃,践兰唐。
举熢烈火,辔者施技,方驰千驷,狡骑万帅。
虓虎之陈,从横胶轕。
猋拉雷厉,驞軯駖磕。
汹汹旭旭,天动地岋。
羡漫半散,萧条数千里外。
若夫壮士忼慨,殊乡别趣。
东西南北,骋耆奔欲
扡苍狶,跋犀犛,蹶浮麋。
斮巨狿,搏玄猿。
腾空虚,距连卷。
踔夭蟜,娭涧间。
莫莫纷纷,山谷为之风猋林丛为之生尘。
及至获夷之徒,蹶松柏,掌蒺藜。
猎蒙茏,辚轻飞
屦般首,带脩蛇。
钩赤豹,摼象犀。
跇峦坑,超唐陂
车骑云会,登降闇蔼。
泰华为旒,熊耳为缀。
木仆山还,漫若天外。
储与乎大浦,聊浪乎宇内。
于是天清日晏,逢蒙列眦,羿氏控弦。
皇车幽轕,光纯天地,望舒弥辔,翼乎徐至于上兰。
移围徙阵,浸淫蹴部。
曲队坚重,各按行伍。
壁垒天旋,神抶电击,逢之则碎,近之则破。
鸟不及飞,兽不得过。
军惊师骇,刮野扫地
及至罕车飞扬武骑聿皇
蹈飞豹,羂嘄阳。
追天宝,出一方。
应駍声,击流光
野尽山穷,囊括其雌雄。
沇沇溶溶,遥噱乎纮中。
三军芒然,穷冘阏与。
亶观夫剽禽之绁隃,犀兕之抵触。
熊罴之挐玃,虎豹之凌遽。
徒角枪题,注蹙竦詟。
怖魂亡魄,触辐关脰。
妄发期中,进退履获
创淫轮夷,丘累陵聚。
于是禽殚中衰,相与集于靖冥之馆,以临珍池
灌以岐梁,溢以江河。
东瞰目尽,西畅无崖。
随珠和氏,焯烁其陂。
玉石嶜崟,眩耀青荧。
汉女水潜,怪物暗冥,不可殚形
玄鸾孔雀,翡翠垂荣。
王雎关关,鸿雁嘤嘤。
群娱乎其中,噍噍昆鸣。
凫鹥振鹭,上下砰磕,声若雷霆。
乃使文身之技,水格鳞虫。
凌坚冰,犯严渊,探岩排埼,薄索蛟螭
蹈猵獭,据鼋鼍,抾灵蠵。
洞穴,出苍梧
巨鳞,骑京鱼
彭蠡,目有虞。
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鞭洛水宓妃,饷屈原与彭胥。
于兹乎鸿生钜儒,俄轩冕,杂衣裳,脩唐典,匡雅颂,揖让于前。
昭光振耀,蚃曶如神。
仁声惠于北狄,武谊动于南邻。
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
前入围口,后陈卢山
群公常伯阳朱墨翟之徒,喟然并称曰:崇哉乎德,虽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兹!
夫古之觐东岳,禅梁基,舍此世也,其谁与哉」?
上犹谦让而未俞也,方将上猎三灵之流,下决醴泉之滋。
发黄龙之穴,窥凤凰之巢,临麒麟之囿,幸神雀之林。
奢云梦,侈孟诸。
章华,是灵台。
罕徂离宫,而辍观游
土事不饰,木功不彫,丞民乎农桑,劝之以弗怠;
侪男女,使莫违。
恐贫穷者不遍被洋溢之饶,开禁苑,散公储,创道德之囿,弘仁惠之虞。
驰弋乎神明之囿,览观乎群臣之有亡。
放雉兔,收罝罘。
麋鹿刍荛与百姓共之,盖所以臻兹也。
于是醇洪鬯之德,丰茂世之规。
加劳三皇,勖勤五帝,不亦至乎!
乃祗庄雍穆之徒,立君臣之节,崇贤圣之业,未遑苑囿之丽,游猎之靡也。
因回轸还衡,背阿房,反未央。
核灵赋 西汉 · 扬雄
 押支韵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二
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古不览今,名号叠毁,请以《诗》、《春秋》言之(《御览》一)
太易之始,太初之先,冯冯沈沈,奋搏无端(《御览》一)
河出龙马,雒贡龟书(《文选》陆倕《石阙铭》注)
世有黄公者,起于苍州,精神养性,与道浮游(《文选》谢朓《之宣城新林浦》诗注)
二子规游矩步(《文选》陆机长安有狭邪行》注)
文王之始起,浸仁渐义,会贤攒智(《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书》注)
枝附叶从,表立景有(《文选》陈琳《檄将校部曲》注,又蔡邕郭有道碑文》注。)
解难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雄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
客有难玄太深,众人之不好也,雄解之,号曰《解难》,其辞曰:
客难扬子曰:「凡著书者,为众人之所好也。
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于比耳。
今吾子乃抗辞幽说,闳意眇指,独驰聘于有亡之际,而陶冶大炉,旁薄群生,历览者兹年矣,而殊不寤,亶费精神于此,而烦学者于彼。
譬画者画于无形,弦者放于无声(《文选》曹子建《七启》注引作「譬若画者放于无形,弦者放于无声」)
殆不可乎?
扬子曰:「俞,若夫闳言崇议幽微之涂,盖难与览者同也。
昔人有观象于天,视度于地,察法于人者,天丽且弥,地普而深。
昔人之辞,乃玉乃金。
彼岂好为艰难哉,势不得已也。
独不见翠虬绛螭之将登乎天,必耸身于苍梧之渊。
不阶浮云,翼疾风,虚举而上升,则不能撠胶葛,腾九闳,日月之经不千里,则不能烛六合,耀八弦(《文选》刘桢《赠徐干诗》注引「自日月之经」至此同)
泰山之高不嶕峣,则不能浡滃,云而散熇蒸。
是以宓牺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北堂书钞》十七制作引「伏羲作易绵络天地」)
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典谟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
盖胥靡为宰,寂寞为尸,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
是以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
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
辞之衍者,不可齐于庸人之听。
今夫弦者(《文选》张协《七命》注引「弦」作「弦」)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
试为之施《咸池》,揄《六茎》,发《箫韶》,咏《九成》,则莫有和也。
是故钟期死,伯牙绝弦破琴,而不肯号众鼓;
夔人亡,则匠石辍斤,而不敢妄斫。
师旷之调钟,俟知音者之在后也;
孔子作《春秋》,几君子之前睹也陆绩《述玄》引「俟知音之在后;孔子作《春秋》,冀君子之将睹」。)
老聃有遗言,贵知我者希,此非其操与梅鼎祚文纪》)」。
博士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四
洋洋三代,典礼是修。
画为辟雍,国有学校
侯有泮宫,各有攸教。
德用不陵,昔在文王
经营(《古文苑》作「启」)其轨,勖于德音。
而思皇多士,多士作桢。
惟周以宁,国人兴让。
虞芮质成,公刘行潦,而浊乱斯清。
官操其业,士执其经。
昔圣人之绥俗,莫美于施化。
故孔观夫人之学,而知为王之易(《古文苑》作「观夫太学而知为王之易易」)
大舜南面无为,而衽席平。
还师阶级之间,三苗以怀。
秦作无道,斩决天纪
漫彼王迹,而坑夫术士。
诗书是泯,家言是守。
俎豆不陈,而颠其社稷。
仲尼不对问陈,而胡簋是遵。
原伯非学,而闵子知周之不振。
儒臣司典,敢告在宾(《艺文类聚》四十六作扬雄,《古文苑》作崔瑗。)
奏请宣莽德化 西汉 · 王舜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
天下闻公不受千乘之土,辞万金之币,散财施予千万数,莫不乡化
蜀郡男子路建等辍讼惭怍而退,虽文王却虞芮何以加!
报告天下(《汉书·王莽传》上:太保王舜奏言,奏可。)
奏复长安南北郊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
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缘考之意,欲尊祖。
推而上之,遂及始祖。
是以周公郊祀后稷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礼记》天子祭天地及山川,岁遍。
《春秋谷梁传》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郊。
高皇帝受命,因雍四畤,起北畤,而备五帝,未共天地之祀。
孝文十六年新垣平,初起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祇,以太祖高皇帝配。
冬至祠泰一,存至祠地祇,皆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亲郊拜。
后平伏诛,乃不复自亲,而使有司行事。
孝武皇帝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祠,则礼不答也」。
于是元鼎四年十一月甲子始立后土祠汾阴
或曰,五帝,泰一之佐,宜立泰一。
五年十一月癸未始立泰一祠于甘泉,三岁一郊,与雍更祠,亦以高祖配,不岁事天,皆末应古制。
建始元年,徙甘泉泰畤河东后土于长安南北郊。
永始元年三月,以未有皇孙,复甘泉、河东祠。
绥和二年,以卒不获祐,复长安南北郊。
建平三年,惧孝哀皇帝之疾未瘳,复甘泉、汾阴祠,竟复无福。
臣谨与太师孔光、长乐少府平晏大司农左咸、中垒校尉刘歆、太大中大夫朱阳、博士薛顺、议郎国由等六十七人议,皆曰宜如建始时丞相匡衡等议,复长安南北郊如故(《汉书·郊祀志》下: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奏言。)
奏请诸将帅封爵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至功成事就,则加赏焉。
至于夏后涂山之会,执玉帛者万国,诸侯执玉,附庸执帛
周武王孟津之上,尚有八百诸侯。
周公居摄,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盖诸侯千八百矣,《礼记·王制》千七百馀国,是以孔子著《孝经》曰:「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此天子之孝也。
秦为亡道,残灭诸侯以为郡县,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
高皇帝受命除残,考功施赏,建国数百,后稍衰微,其馀仅存。
太皇太后躬统大纲,广封功德以劝善,兴灭继绝以永世,是以大化流通,暮且成。
遭羌寇害西海郡,反虏流言东郡,逆贼惑众西土,忠臣孝子莫不奋怒,所征殄灭,尽备厥辜,天下咸宁
今制礼作乐,实考周爵五等,地四等,有明文;
殷爵三等,有其说,无其文。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臣请诸将帅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汉书·王莽传》上:王邑等破翟义京师置酒未央宫白虎殿,劳赐将帅。诏陈崇治校军功,第其高下,乃上奏云云,奏可。)
上书请复太上皇寝庙园 西汉 · 平当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八
臣闻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三十年之间,道德和洽,制礼兴乐,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今圣汉受命而王,继体承业二百馀年,孜孜不怠,政令清矣。
然风俗未和,阴阳未调,灾害数见,意者大本有不立与?
德化休征不应之久也!
祸福不虚,必有因而至者焉。
宜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
昔者帝尧南面而治,先「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而化及万国。
《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夫孝子善述人之志,周公即成文武之业而制作礼乐,修严父配天之事,知文王不欲以子临父,故推而序之,上极于后稷而以配天。
此圣人之德,亡以加于孝也。
高皇帝圣德受命,有天下,尊太上皇,犹周文武之追王太王王季也。
此汉之始祖,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孝之至也。
书》云:「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传于亡穷(《汉书·平当传》)」。
王商 西汉 · 杜邺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九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示勺祭」,言奉天之道,贵以诚质,大得民心也。
行秽祀丰,犹不蒙祐;
德修荐薄,吉必大来。
古者坛场有常处,燎禋有常用,赞见有常礼;
牺牲玉帛虽备而财不匮,车舆臣役虽动而用不劳。
是故每举其礼,助者欢说,大路所历,黎元不知。
今甘泉、河东天地郊祀,咸失方位,违阴阳之宜。
及雍五畤皆旷远,奉尊之役,休而复起,缮治共张,无解已时,皇天著象,殆可略知。
上甘泉先驱失道;
礼月之夕,奉引复迷。
祠后土还,临河当渡,疾风起波,船不可御。
又雍大雨,坏平阳宫垣。
三月甲子,震电灾林光宫门。
祥瑞未著,咎征仍臻。
迹三郡所奏,皆有变故。
不答不飨,何以甚此!
《诗》曰:「率繇旧章」。
旧章,先王法度,文王以之,交神于祀,子孙千亿。
宜如异时公卿之议,复还长安南北郊(《汉书·郊祀志》下:成都侯王商大司马卫将军辅政,杜邺。)
对诏问灾异 西汉 · 李寻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五
陛下圣德,尊天敬地,畏命重民,悼惧变异,不忘疏贱之臣,幸使重臣临问,愚臣不足以奉明诏。
窃见陛下新即位,开大明,除忌讳,博延名士,靡不并进。
臣寻位卑术浅,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
比得召见,亡以自效。
复特见延问至诚,自以逢不世出之命,愿竭愚心,不敢有所避,庶几万分有一可采。
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考之文理,稽之五经,揆之圣意,以参天心。
夫变异之来,各应象而至,臣谨条陈所闻。
《易》曰:「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夫日者,众阳之长,辉光所烛,万里同晷,人君之表也。
故日将旦,清风发,群阴伏,君以临朝,不牵于色。
日初出,炎以阳,君登朝,佞不行,忠直进,不蔽障。
日中辉光,君德盛明,大臣奉公。
日将入,专以壹,君就房,有常节。
君不修道,则日失其度,暗昧晦亡光,各有云为。
其于东方作,日初出时,阴云邪气起者,法为牵于女谒,有所畏难
日出后,为近臣乱政;
日中,为大臣欺诬;
日且入,为妻妾役使所营。
间者日尤不精,光明侵夺失色,邪气珥蜺数作。
本起于晨,相连至昏,其日出后至日中间差愈,小臣不知内事,窃以日视陛下志操,衰于始初多矣。
其咎恐有以守正直言而得罪者,伤嗣害世,不可不慎也。
唯陛下直执乾刚之德,强志守度,毋听女谒邪臣之态。
诸保阿乳母甘言悲辞之托,断而勿听。
勉强大谊,绝小不忍;
良有不得已,可赐以财货,不可私以官位,诚皇天之禁也。
日失其光,则星辰放流
阳不能制阴,阴桀得作。
间者太白正昼经天,宜隆德克躬,以执不轨。
臣闻月者,众阴之长,销息见伏,百里为品,千里立表,万里连纪,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
朔晦正终始,弦为绳墨,望成君德,春夏南,秋冬北。
间者,月数以春夏与日同道,过轩辕上后受气,入太微帝廷扬光辉,犯上将近臣,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
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屋大柱小,可为寒心。
唯陛下亲求贤士,无强所恶,以崇社稷,尊强本朝。
臣闻五星者,五行之精,五帝司命,应王者号令为之节度
岁星主岁事,为统首,号令所纪,今失度而盛,此君指意欲有所为,未得其节也。
又填星不避岁星者,后帝共政,相留于奎、娄,当以义断之。
荧惑往来亡常,周历两宫,作态低卬,入天门,上明堂,贯尾乱宫。
太白发越犯库,兵寇之应也。
贯黄龙,入帝庭,当门而出,随荧惑入天门,至房而分,欲与荧惑为患,不敢当明堂之精。
此陛下神灵,故祸乱不成也。
荧惑厥弛,佞巧依势,微言毁誉,进类蔽善。
太白出端门,臣有不臣者。
火入室,金上堂,不以时解,其忧凶。
填、岁相守,又主内乱。
宜察萧墙之内,毋忽亲疏之微,诛放佞人,防绝萌牙,以荡涤浊濊,消散积恶,毋使得成祸乱。
辰星主正四时,当效于四仲
四时失序,则辰星作异。
今出于岁首之孟,天所以谴告陛下也。
政急则出蚤,政缓则出晚,政绝不行则伏不见而为彗茀。
四孟皆出,为易王命;
四季皆出,星家所讳。
今幸独出寅孟之月,盖皇天所以笃右陛下也,宜深自改。
治国故不可以戚戚,欲速则不达。
经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
加以号令不顺四时,既往不咎,来事之师也。
间者春三月治大狱,时贼阴立逆,恐岁小收;
季夏举兵法,时寒气应,恐后有霜雹之灾;
秋月行封爵,其月土湿奥,恐后有雷雹之变。
夫以喜怒赏罚,而不顾时禁,虽有之心,犹不能致和。
善言天者,必有效于人。
设上农夫而欲冬田,肉袒深耕,汗出种之,然犹不生者,非人心不至,天时不得也。
《易》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书曰:「敬授民时」。
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
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桴鼓之相应也。
今朝廷忽于时月之令,诸侍中尚书近臣宜皆令通知月令之意,设群下请事;
若陛下出令有谬于时者,当知争之,以顺时气。
臣闻五行以水为本,其星玄武婺女,天地所纪,终始所生。
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
偏党失纲,则踊溢为败。
书》云「水曰润下」,阴动而卑,不失其道。
天下有道,则河出图,洛出书,故河、洛决溢,所为最大。
今汝、颍畎浍皆川水漂踊,与雨水并为民害,此《诗》所谓「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者」也。
其咎在于皇甫卿士之属。
唯陛下留意诗人之言,少抑外亲大臣。
臣闻地道柔静,阴之常义也。
地有上中下,其上位震,应妃后不顺,中位应大臣作乱,下位应庶民离畔。
震或于其国,国君之咎也。
四方中央连国历州俱动者,其异最大。
间者关东地数震,五星作异,亦未大逆,宜务崇阳抑阴,以救其咎。
固志建威,闭绝私路,拔进英隽,退不任职,以强本朝。
夫本强则精神折冲,本弱则招殃致凶,为邪谋所陵。
闻往者淮南王作谋之时,其所难者,独有汲黯,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也。
,汉之名相,于今亡比,而尚见轻,何况亡弘之属乎?
故曰朝廷亡人,则为贼乱所轻,其道自然也。
天下未闻陛下奇策固守之臣也。
语曰,何以知朝廷之衰?
人人自贤,不务于通人,故世陵夷。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
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非虚言也。
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闻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
传曰:「士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中人皆可使为君子。
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如近世贡禹,以言事忠切蒙尊荣,当此之时,士厉身立名者多。
死之后,日月以衰。
京兆尹王章坐言事诛灭,智者结舌,邪伪并兴,外戚颛命,君臣隔塞,至绝继嗣,女宫作乱。
此行事之败,诚可畏而悲也。
本在积任母后之家,非一日之渐,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也。
先帝大圣,深见天意昭然,使陛下奉承天统,欲矫正之也。
宜少抑外亲,选练左右,举有德行道术通明之士,充备天官,然后可以辅圣德,保帝位,承大宗
下至郎吏从官,行能亡以异,又不通一艺,及博士无文雅者,宜皆使就南亩,以视天下,明朝廷皆贤材君子,于以重朝尊君,灭凶致安,此其本也,臣自知所言害身,不辟死亡之诛,唯财留神,反覆愚臣之言(《汉书·李寻传》:哀帝初即位,召待诏黄门。使侍中卫尉傅喜曰:「间者水出地动,日月失度,星辰乱行,灾异仍重。极言毋有所讳。」对。)
奏事 其二 西汉 · 杜业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河间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众儒皆归之。
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
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
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史记·五宗世家》集解、《御览》一百五十一,并引《汉名臣奏》。)
上书言王凤专擅 西汉 · 梅福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
臣闻箕子佯狂于殷,而为周陈《洪范》;
叔孙通遁秦归汉,制作仪品。
夫叔孙先非不忠也,箕子非疏其家而畔亲也,不可为言也。
高祖纳善若不及,挫渡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
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而建上将
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
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下也。
孝文皇帝起于代谷,非有周召之师,之佐也,循高祖之法,加以恭俭。
当此之时,天下几
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则治,不循则乱。
何者?
秦为亡道,削仲尼之迹,灭周公之轨,坏井田,除五等,礼废乐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
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自闑鬻者,不可胜数。
汉家得贤,于此为盛。
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
于是积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
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
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蜀郡是也。
山阳亡徒苏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
此皆轻量大臣,亡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
士者,国之重器
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
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
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
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
缪公行伯,繇余归德。
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
若此,则天下之士,发愤懑,吐忠言,嘉谋日闻于上,天下条贯,国家表里,烂然可睹矣。
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
然其俊桀指世陈政,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缪,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亡几人。
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底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
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高祖陈平之过而获其谋,晋文召天王,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
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绪,犹以乡饮酒之礼理军市也。
今陛下既不纳天下之言,又加戮焉。
夫祇鹊遭害,则仁鸟增逝;
愚者蒙戮,则知士深退。
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
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群臣皆承顺上指,莫有执正。
何以明其然也?
取民所上书,陛下之所善,试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
以此卜之,一矣。
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
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且恶恶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家。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
愿陛下循高祖之轨,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留意《亡逸》之戒,除不急之法,下亡讳之召,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且不急之法,诽谤之微者也。
「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
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夺,外戚之权,日以益隆,陛下不见其形,愿察其景。
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灾亡与比数
阴盛阳微,金铁为飞,此何景也!
汉兴以来,社稷三危。
吕、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亲亲之道,全之为右,当与之贤师良傅,教以忠孝之道。
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骄逆,至于夷灭,此失亲亲之大者也。
霍光之贤,不能为子孙虑,故权臣易世则危。
《书》曰:「毋若火,始庸庸」。
势陵于君,权隆于主,然后防之,亦亡及已(《汉书·梅福传》:成帝委任王凤,凤专执擅朝,而京兆尹王章为凤所诛。上书,不纳。)
桓子新论:言体 其七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三
王翁刑杀人,又复加毒害焉。
至生烧人,以醯五毒灌死者肌肉,及埋之,复荐覆以荆棘。
人既死,与土木等,虽重加创毒,亦何损益?
成汤之省纳,无补于士民。
士民向之者,嘉其有德惠也。
齐宣之活牛,无益于贤人。
贤人善之者,贵其有仁心也。
文王葬枯骨,无益于众庶。
众庶悦之者,其恩义动人也(本作「思义动之也」,依《意林》改。)王翁之残死人,观人五藏(「观人五藏」四字,依《意林》加),无损于生人。
生人恶之者,以残酷示之也。
维此四事,忽微而显著,纤细而犹大,故二圣以兴,一君用称,王翁以亡。
知大体与不知者远矣(《群书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