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应制举上诸公书 其一 1070年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净德集》卷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陶闻之,圣人之所谓道者,以简易为宗,以该天下之理;
以仁义为用,以成天下之务。
非幽远而难明,阔疏而难施,汗漫而不可考信。
自微言既息,章句之学,随流而兴,百家异骛,众说殊骋,各习其师,忘失统要。
故为《易》者不穷天地之本始、变化之至神,以推迹于人事,而务言上下无二经之异,《系辞》非仲尼之作。
为《诗》者不究风俗之代变,王道之初终,以参验于治体,而好议《商》、《鲁》二颂之不同,毛、郑两解之小异。
为《春秋》者不考赏刑之大原,权制善否,一归皇极,而争辨日月之为例,五始七等之成文。
为《书》者不取君臣上下、都俞告戒之义,号令施设之体要,而竞论《武成》之不可尽信,《秦》、《费》二誓之不当作。
有释数字之文至数十万言而是非无所处正,求以援世率民、乂天下国家之大略,盖阙如也。
昔者之盛,崇冠百王,而《书》称其德乃曰:「顺考古道而行」。
傅说戒于商宗,则亦曰:「师古以克永世」。
孟轲皇皇战国,开说诸侯,然非二帝三王仁义之语,未尝辄道。
摭此而论,则君臣之际,舍斯文要道,安所稽法,以全适治之具哉?
是以二汉硕儒若董仲舒儿宽公孙弘夏侯胜隽不疑伏湛侯霸鲁恭郑兴桓荣之徒,皆以经术博彊,果于适用,其辅导世主,推明治统,建大议,施远业,率有考据,不悖于三纲五常之分义,若持权衡、按绳墨,以审万物之轻重曲直,而毫忽莫敢欺也。
永惟圣人立教贻训之心则既如彼,君臣之际师经式道则又宜如此,而学不执六经之用,以酬世务之变,乃放肆纷纭,乐为衍说,而滋破碎之害,深足惜焉。
抑又闻哲人志士之所存,不以离俗为高,求全于世而已。
盖仁以为任,远而逾励,大则欲恢隆先务,以跻至治之极;
小则欲举偏补弊,以便安于一时故也。
然三代之盛时,皆出于圣人营创业之法,足以维持百世,是故井地以授民,什一以定赋,而天下之食足;
九赋以待用,九式以均节,而天下之财丰;
乡遂以为六师,农隙则教战,而天下之兵强;
自家党以上至于国都,皆立学以训导,而天下之士得其素养;
六卿率属,辅昌王治,中外之务必举,而天下之官无倖位。
凡所以用于政教者,皆可循而守之,其贤智才能之人,惟在办事,而不复有加损废置之作。
迨夫两汉,皆乘丧乱之极,三代之宏规大范,盖无存者。
其君臣之计议,多出于一时之茍简,而百度未俱,不足为后世之袭用。
及其弊生变起,则贤人君子裁量揆叙而为之策。
是以七国交峙,而外有尾大之衅,反者将起,则晁错献削地之说,以弱诸侯而彊王室。
百姓背本而趋末者众,淫侈之俗日长,而财用大蹶,则贾谊陈务农之计,欲驱游手而归之南亩,以广储积。
兼并之路不塞,而富室拥资巨万,贫弱愈困,则仲舒贡限田之议,以检过制而补不足。
牧人之吏屡见罢易,而生民不能绥静,则朱浮申苛察之戒,欲久其职,俾人服从上教。
选举失实,贤不肖混乱,而无以协宣风教,则左雄抗限年之请,以考练名实,要之得人而任。
刑烦禁密,世主以峻政为威,而元元陷于惨暴,则陈宠上蠲法之疏,愿除其溢于甫刑者,以应经中礼而济群生。
凡为是者,大概缀缉缺漏,枝柱倾邪,随形栽割,期措斯民于康靖之域而已也。
抑又闻,圣人之政,皆切致治而不能无弊;
学者之言,务好陈文而未必可以适用。
以不足适用之言,陈不能无弊之政,则华采胜,而事非根切,岂所谓有补于世哉?
昔汉文以恭俭治天下,号为隆平,朝廷无大过,边鄙无大忧,天道地化无大变异,生民无大失职。
然而献书者以为可痛哭、可流涕、可长太息、背理伤道,难遍以疏举。
岂当时之势诚尔邪?
盖亦激于忠愤,力为切直可畏之语,冀以感悟人生之意故也。
陶尝读六经,探索要归,舍章句之习,而务以简要明切为之本统。
又尝历览旧史,窃迹近事,考究古今得失盛衰、治乱安危之变,而仅有得者,乃言而笔之。
不溺于侈辞夸说,以求工于文,而庶几焉一有以资治理之用。
治平中,知者谓其可塞天子直言之诏,采而闻诸朝。
验于今日,则时异事变,而畴昔之论,多无取矣,然犹勉竭区区,欲求合于科举之式度者,盖知其指归也。
恭惟阁下德业。
文章之懿,充积于中,辉光于外。
以二帝三王之道献告吾君,讲修国具,以幸万世,博收天下之材而权乎器任,俾尽其用,安以一介为微而不见录于左右哉?
《诗》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言君子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而咏歌之矣。
又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古之贤者谋及匹夫,而取其善也。
夫二《雅》之奥训,皆明哲之所履蹈,以完其事业。
陶固不足被长育之赐,亦庶乎先民之询者矣,惟阁下一与之进,幸甚幸甚。
论略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净德集》卷一五
圣人之道,布于方策,非高远而难知,迂阔而难行,汗漫而不可考信。
大概以简易为宗,以尽天下之理;
以仁义为用,以成天下之务。
自微言既绝,章句之学,承流而兴,百家异论,众说殊指。
学者各习其师,亡失本统,释数字之文,有至十数万言,而是非无所取正,求之以经世范民之用,为天下治国家之大略,盖阙如也,岂设教贻训之深旨哉!
人君之立乎民上,虽至诚深智,究达万事之表,必师式要道,以建皇极。
是故《书》称禹之德,皆以顺考古道而行之为盛,至于傅说之戒高宗,则亦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攸闻」。
孟轲区区战国,游骋诸侯,非二帝三王仁义之未尝辄道。
由是而言,则为人君者,安可不知经术哉?
舍是则万化之原无所稽法,而治乱之几惰于应变矣。
人臣之处乎朝廷,虽远谋至识,欲尽致君之分,必通习经训,求古知今,然后可以剖决大疑而裁量先务。
是以两汉诸儒若董仲舒儿宽公孙弘夏侯胜、吕季主、隽不疑伏湛侯霸鲁恭郑兴桓荣之徒,皆以经术博彊,果于适用。
辅导世主,究陈政教,建大议,施远业,率有考据,足以垂宪千古,若持权衡,按绳墨,以别万物之轻重曲直,而毫忽莫敢欺也。
由是而言,则为人臣者,安可不通经术哉?
舍是则止于簿书刀笔之间,而无以谋王体,断国论,欲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难矣!
永惟圣人垂教之原则既如彼,君臣之际,体道师经,则又宜如此,而学者不穷六经之用,以推治乱之变,规规于章句之习,务为衍说,而滋破碎之弊,亦足惜焉。
臣尝探索大原,得其至要,以为《易》之本始,由数而入象,得象以穷理,皆天地万物自然之蕴,不必旁摭异端,以就其,故论《易》。
政教之迹不同,则风俗代变,圣人著其始终,以贻后王之戒,可以意得,而有不可以文辨,故论《诗》。
刑赏失柄,则王道归于笔削,其文则史,其义则裁之以权制,故论《春秋》。
天人精祲之际,莫若修己以奉顺,政执其中,则万端不失于偏陂,故论《洪范》。
明天性者长于教,故论孟轲
言而不知其归,则或叛去礼义,故论荀卿
所以议道,而不可议以数,故论扬雄
不以天下动其心,则能保天下之治,故论唐虞。
垂法创制,其效者其流长,故论三代。
得天下而无以守之,则亡必速,故论秦。
乘可为之时,则不当茍简而治,故论西汉
先几预虑,则势不夺于小人,故论东汉
利害之体,必通究而善治,故论魏。
祸乱之萌,必有以召而后发,故论晋。
治人之道,必以诚为任,故论隋。
天下之势,陵坏必有渐,故论唐。
鉴于近事,则切直而易谕,故论五代
举其条目而著之篇,故有《论略》。
言古验今,庶乎有补而已也。
又上太皇太后元祐二年四月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二、《河南程氏文集》卷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七、《国朝诸臣奏议》卷五○
月日,具位臣程颐,昧死再拜上书太皇太后陛下。
臣近言,迩英讲读渐热,乞移就宽凉处。
贴黄称,如别无稳便处所,只乞就崇政或延和殿。
窃闻给事中顾临有言,于延和讲读为不可。
臣本谓迩英热,恐于圣体非宜。
今闻修展迩英,茍得宽凉,则臣志愿遂矣。
于临之言,在臣自可不恤。
然有所甚害,不得不为陛下辨之。
若临之言止于移惑太皇太后圣意,臣官非谏诤,不辨尚可也。
今以言为是,则误主上知见,臣职当辅导,安得不辨?
臣窃谓自古国家所患,无大于在位者不知学。
在位者不知学,则人主不得闻大道,朝廷不能致善治。
不闻道,则浅俗之论易入,道义之言难进。
人君功德高下,一系于此。
臣非敢以谀言悦陛下。
窃闻陛下博览前史,请陛下历观简策,前世母后临朝,有不坏纪纲者乎?
有以至公为心,孜孜求治为英主之事,如陛下者乎?
此陛下所自知也。
陛下有简策所无之盛德,则天下亦望陛下为简策所无之功业,不止维持岁月,俟人主长大而已。
盖望陛下致海内于治安,诒孙谋于久大。
诒谋致治之道,当使圣德日跻,善治日新。
进德在于求道,图治莫如稽古。
道必询于有道之士,古必访诸稽古之人。
若夫世俗浅士,以守道为迂,以稽古为泥,适足以惑乱人主之听。
近年以来,士风益衰,志趣污下,议论鄙浅,高识远见之士益少,习以成风矣。
此风不革,臣以为非兴隆之象,乃陵替之势也。
大率浅俗之人,以顺从为爱君,以卑折为尊主,以随俗为知变,以习非为守常,此今日之大患也。
茍如是者众,则人君虽有高世之见,岂能独任哉?
臣不知进道德之言,足以增益圣德者有几,而损陛下之远图,移陛下之善意则有矣,如顾临之言是也。
臣料临之意,不过谓讲官不可坐于殿上,以尊君为说尔。
夫殿上讲说,义理之至当,古者所常行也。
臣不暇远引,只以本朝故事言之。
太祖皇帝王昭素讲《易》;
真宗崔颐正讲《尚书》,邢炳讲《春秋》,皆在殿上。
当时仍是坐讲。
立讲之仪,只始于明肃太后之意。
此乃祖宗尊儒重道之盛美。
岂独子孙当以为法,万世帝王所当法也,而以为非。
讲官不可坐殿上,则昭素布衣之士,其不可更甚矣。
迩英讲读,只自仁宗时,亦从便尔,非是避殿上也。
若避殿上,则不应置崇政说书之职。
虽以殿名设职,不必须在本殿说书,然亦必不肯于不可讲说之处置说书官也。
臣每进讲,未尝不规劝主上以祖宗美事为法。
如临之意,则是禁止主上不得复为优礼昭素之事,及有崇政设职之意。
祖宗美事,而使主上独不得为,若主上信以为然,所损岂不甚大?
殿上说书,亦是常事。
人主崇儒之道,甚有重于此者。
臣今口未敢言,然中心惟欲辅养主上重道之心,如前代明王,光耀史册,不止此一事而已。
之见与臣之心,何其异也!
且讲经与饮宴孰重?
真宗仁宗时皆宴讲读官崇政殿
从来侍宴皆在殿上,而讲经独不得在殿上,臣未谕其义也。
之意必曰:「彼一时之事尔,日常则不可」。
夫于义茍当,日常何害?
义或不可,一时亦不可也。
臣始言之,执政大臣未以为非也,及一言,则是而从之。
以臣度之,以临之言为是者,亦或有之。
若谓四五大臣皆以为是,则必不然。
盖非难知之事,不应四五人所见皆如是也。
特以陛下信临之言,而又迫于尊君之意,故不敢言尔,恐非以道事君之义。
今世俗之人,能为尊君之言,而不知尊君之道。
人君唯道德益高则益尊,若位势则崇高极矣,尊严至矣,不可复加也。
过礼则非礼,强尊则不尊。
汉明帝桓荣亲自执业,可谓谦屈矣。
周宣帝称天,自比上帝,群臣斋戒清身数日方得朝见,可谓自尊矣。
然以理观之,汉明帝贤明之君,百世所尊也;
周宣帝昏乱之主,百世所贱也。
如临之见,则必以桓荣为不能尊君,以周宣之臣为能尊君矣。
不知道之人益进,不合理之言日闻,虽人主圣明,习熟见闻,亦恐不能无损尔。
后世功业益卑,先王粹美之道不复见于世者,正由浅俗之论易信而得行尔。
夫先王之道,虽未能尽行,然稽古之心,不可无也。
犹学者于圣贤之事虽未能尽行,然希慕之心,不可无也。
此乃进学求益之道。
今临之意,则以古先之事为不足法,今日之事足矣,不可更有进也。
此乃塞进善之门,绝稽古之路。
方主上春秋之富,进德之际,而其所献纳如是。
使劝讲之官稍思职业,敢不辨乎?
若陛下以臣言为非,则狂妄之诛,不敢避也。
万一以臣言为是,则愿陛下明示好古求道之意,使朝廷在位皆知之。
虽鄙陋之人,见陛下圣虑高明,不喜浅近,亦将勉思义理,不敢任其卑俗之见,惧获鄙于圣鉴矣。
诚如是,则将见道学日明,至言日进,弊风日革,为益孰大于此?
臣职当辨明,义不敢默。
臣无任恳切惶惧待罪之至。
杜常邪谄无耻劄子元祐五年十二月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三、《太平治迹统类》卷一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明君用人,必须先辨人材之精粗与官曹之清浊。
若举粗才俗吏而置之清华之地,则士心不服,取笑四方,不可不慎也。
太常卿者,礼乐所寄,古者伯夷、后夔之职,前世桓荣杨绾居其任。
自二圣临御,亦重其选,盖尝用鲜于侁赵君锡矣,虽其才未及古人,然或以博学守正,或以孝弟笃行,率皆可称述。
自是以来,用人颇轻,然亦未有若杜常人材猥下,不学无术,而加以邪谄好利,顽弊无耻者也。
臣昔为齐州职官,吕升卿察访京东,辟自随。
遂注解惠卿手实文字,所至州郡,公然为官吏讲说其意,以求悦媚,自是遂蒙进用。
及在都司,侮慢士人,而畏惮尚书省胥吏,以至奉行其意,不顾条例,遂为言事官所劾。
此二事者,皆臣所亲见也。
若其他暗塞乖谬,士大夫以为口实者,臣不敢一二仰烦圣听。
伏乞圣慈特赐追夺,无使匪人窃据,传播四方,以谓陛下不惜名器一至于此。
臣昨与属官已有文字论列,未蒙采纳,伏乞指挥检会,早赐施行。
蜀公恳辞经席改领嵩宫赋诗以代献寿 北宋 · 范祖禹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累诏褒优免造庭,两宫虚伫想仪形。
千年辽鹤华表,万里云鸿独杳冥。
采芝终佐汉,桓荣稽古旧传经。
真宫岑寂烟霞外,南极光中作寿星。
初到玉堂 北宋 · 范祖禹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旧庐风雨暗柴荆,丘壑元无绂冕情。
一纪周南太史,八年书殿厕桓荣
陈编岂待伤麟止,藻思那能倚马成。
空愧朱衣华发吏,玉堂三世见题名(自注:院有老吏,尝引接叔祖忠文公、叔父资政,今又引接入院。)
孙莘老病中寄谢诸同舍 北宋 · 范祖禹
 押寘韵
言有逆耳忠,药有苦口利。
康强本危虑,忧患生逸意。
先生,陋巷乐仁义。
新命登谏垣,四方想平治
舞雩逐清爽,伏枕送炎炽。
作诗存警戒,教告在同志。
苍生系正人,丹扆渴高议。
矧当敷经训,劝讲日严侍。
桓荣大师尊,郑公三鉴备。
天衢进方亨,王路坦无陂。
告猷补衮职,正色伏蒲地。
阳城可以起,醇酒毋数醉。
张方平再辞免恩命又不允诏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五、《范太史集》卷二八
祖宗之臣,遗我后嗣;
朕宅丕后,图任旧人
顾瞻在廷,罔或耆寿;
询谋黄发,尚有望焉。
桓荣于辟廱,虽存其礼;
管宁东序,莫致其人。
加使徽猷,视仪近辅。
矧由旧服,何足多辞?
所请宜不允。
谢赐对衣金带鞍马表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二一、《范太史集》卷六
臣某言:伏蒙圣慈,特赐衣一对、金腰带一条、金镀银鞍一副、马一匹者。
锡六命之章,仰勤司服;
加三接之礼,进视康侯
循己无堪,在颜有腼。
伏念臣布韦筮仕,徒步入官。
经术空疏,谢桓荣稽古
史才浅陋,惭倚相读书
骤升清切之班,复被便蕃之泽。
牺尊所弃,饰以青黄;
刍狗已陈,加之文绣。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吁俊尊帝,养贤及民,藩饰群臣,宠绥四海。
德必称服,愧无君子之容;
负以乘车,当戒小人之寇。
谢宣召入院表四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二一、《范太史集》卷六
右,臣今月日翰林待诏秦训至臣所居,奉圣旨召臣入院充学士者。
使节光华,误被以旌之召;
臣衣颠倒,岂容俟驾之行。
闾里生荣,搢绅动色。
臣窃以谋猷入告于内,是谓论思;
号令罔有不臧,实繄文翰。
自唐世始命名此职,及圣朝尤慎择其人,宜得宗工,进为治表
如臣者,学虽为己,才不逮人,蚤尘儒馆之游,久备书筵之访,徒勤夙夜,无补涓埃。
五岁乞骸,固已惭于疏广
九年入侍,何敢望于桓荣
间引亲嫌,获辞禁职,复膺前命,殊匪初心。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纵圣神,日跻睿智,德刚健而笃实,学缉熙于光明,登进众贤,兼收一介,俾陈薄力,以助鸿猷。
臣敢不策励疲驽,激昂忠义,茍可益国,其敢爱身。
司马植谢太皇太后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二二、《范太史集》卷七
致主之心,已沦幽壤;
饰终之锡,更躐旧章。
兆协卜之以时,恩殒身而莫报。
伏念臣祖光以德业名世,尝擢任于宰衡;
臣父康以诗礼传家,亦登延于劝讲。
而侈俗方改,哀杨绾之已亡;
太医遽临,痛桓荣之未老。
无禄私室,荐罹鞠凶。
自启手足之初,至掩窀穸之际,君命屡至,赗赐有加;
复因匠属之鸠材,俾过家茔而视堋。
残喘何力,秋毫在官。
此盖伏遇太皇太后仁深念功,礼不遗旧,将博劝于士类,岂曲私于臣门。
克意绍先,独自期于忠孝;
缠哀待尽,两无报于君亲。
温益太常少卿 北宋 · 曾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七五、《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三三、《翰苑新书》前集卷二一、《山堂肆考》卷五一
奉常正卿,盖不常置,则为之贰者,专任礼乐之事。
宜参稷嗣之业,以称桓荣之遇。
策问第二十一(养老)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五八、《龙云集》卷二八
问:三代之养老也,或燕衣,或缟衣,或元衣,然则班序颠毛,以为统纪,盖自先世已然,况叔末之后世乎。
凡人得年多故所养厚,就事众故智益明。
且其更到之春秋,能铄其暂彫之质,而不能反其弥邵之成德;
日削之𩜾粥,能厌其谢事之欲,而不能泯其谙练之素心。
则有天下者,亦何事而不取助于无斁之耋老乎?
国家火德绍休,教孝乎元元之民,亦可谓尽矣,至其岁时养老,宪典乞言,则莫或闻焉,宁亦有未暇耶?
考之《礼》,有祝鲠、祝饐、执酱、执爵之事在焉;
参之《诗》,有乞言以成其福禄之美存焉。
揆之前代,则西汉之于孔光东汉之于桓荣,晋武之于王祥,其区区典礼,有所谓不可诬者矣。
今必欲迹累前代之阔典,举而措之吾世,以为甚盛观,当何施而可耶?
英宗乞选置颍王府官属奏治平二年 宋 · 吕大防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〇、《历代名臣奏议》卷七五、《右编》卷一一
臣伏睹皇子颍王元子之重,幼年盛德,出閤开府二年于兹。
虽陛下圣心谦逊,未遑正位东宫,而社稷之本,天下之望,实有系焉。
至于师友寮寀,宜用道德英俊,一时之贤,或以方严见惮,或以行义可法,庶可以行辅导之职,发挥皇子聪明仁义之姿。
历观前古,未尝不谨于此。
故在虞则有夔,周有周、召、史佚太颠散宜生闳夭,汉则有留侯四皓、二疏、石奋丙吉、韦元成邓禹桓荣,晋则有山涛张华王导贺循,皆以元臣巨儒,辅正储贰
疏广言于宣帝曰:「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天下英俊」。
张佚言于光武曰:「为天下立太子,则宜用天下贤才」。
此可见其遴选之意,所以重国本而尊宗庙也。
窃见近除颖王府记室陈荐侍讲孙固,道义无闻,学问至浅。
初荐之被选,已为时论所非,而之获进,重取识者之笑,皆以为谄事公卿,致身于此,又安能仪刑藩邸,辅翼元良也哉?
臣愚以为宜饬辅臣,更选经行修明,可师范者,以备王府官属。
之才,量其所堪,改授别职。
及乞依著令,置王傅友官,择两制之臣有道德学问者充其任,则朝廷尊荣,天下幸甚。
按:《宋名臣奏议》卷六〇。
蔡天启文潜之1090年6月 北宋 · 秦观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蔡侯饱学困千(张本作干,四库本作于)釜,濯足清江起南土。
剧谈颇似燕(原作蒸,据四库本改)客豪,快夺(原作茫,据四库本改)如坠雨。
东城桥梓(原缺,据张本、四库本补)未足论,柏直何为口方乳。
蒋侯山中伴香火,三年不厌长蔬苦。
平生瑰玮有谁同,要得张侯三日语。
昼闲那自运甓忙,时清不用闻鸡舞
桓荣欢喜见车马,书册辛勤立门户。
要当食肉班超,猛虎何尝窥案俎。
和二叔父少监入馆见赐诗1087年 北宋 · 晁补之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楩楠要是晚方成,雄朔遗风世共惊。
屑去未惊容必去,逃名还自得高名。
歌行辞涛壮,书画笔势精。
乘马辎车何足算,不将稽古桓荣
文潜馆中韵赠蔡学正天启1090年 北宋 · 晁补之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蔡侯饱学囷千釜,濯足清江起南土。
(《坡门酬唱集》作放)谈颇似燕客豪,快夺范雎如坠雨。
东城禽羽未足言,柏直何为口方乳。
蒋侯山中伴香火,三年不厌长斋苦。
平生傀落有谁同,要得张侯三日语。
昼闲那自运甓忙,时清不用闻鸡舞
桓荣欢喜见车马,书册辛勤立门户。
(《坡门酬唱集》作要)当食肉似班超,猛虎何尝窥案俎。
求志赋1086年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一、《鸡肋集》卷一、《皇朝文鉴》卷八、《四续古文奇赏》卷一、《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三七、《历代赋汇》外集卷一、道光《钜野县志》卷一五、《曹南文献录》卷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幼余不自知惷兮,愿求古人而与之游。
高平邑于大野兮,鲁东鄙而北邹。
固余心其悃款兮,求前圣又不远。
岂无邻莫可与谋兮,冶邴氏而俗泮。
幽离房诚不忍兮,弃此而莫能。
岁执徐之青阳兮,余先子乎东征。
武林大江兮,暀始宁南邑
会稽以周流兮,求历山之所在。
昔封嵎之世守兮,以后夫而致刑。
越惩耻于夫兮,进樵女而抑心。
懿二臣以国霸兮,卒焉异夫出处。
行束薪而自言兮,妻不忍而求去。
助申威于司马兮,卒陨声以淮南
盱诉死于婆娑兮,悲绰约之亦歼。
彼章陈之诡啸兮,既愕眙于甲夜。
仲御之清激兮,而亦云骇夫观者。
纷回穴其莫识兮,泮千载而迹陈。
思苗山犹若兹兮,又何悲乎曲水
惟郑公之志约兮,逢神人焉靡求。
山岪峍而谷纡兮,风浏浏乎旦暮。
耿吾何不可留此土兮,窃悲越人之禨。
岂其食鲑而化音兮,无所用吾之緌。
曚曚其多雨兮,瘅热以生蠚。
溪水之浅深兮,舟上下而击石。
吾遵夏盖之山兮,聊以观乎远海。
吾先子之初服兮,羌董道而不改。
小人之有心兮,犹不假器。
末余从于东安兮,依哲人而闻谊。
蜀苏子之有廛兮,汉遗化而多儒。
往者其不可及兮,曷不从子之庐?
朝余食乎山中,夕余宿乎江上。
悲世俗之近市兮,余安能忍而与之皆往!
余令楼季为右兮,使王阳前余。
世解辔而驰石兮,缅余得此坦涂
良吾辀使环灂兮,密吾牙使朴属。
揽九州而顾怀兮,夫安知余力之不足?
遘余生之罹闵兮,归将母乎故都。
伏里门而畏邻兮,幽独守此四隅。
时命大谬兮,吾迋迋欲何之?
慨永之宜养兮,霜薆然其萃之。
增歔欷以啜泣兮,杀身其安可!
宇摧荣而藩穴兮,雀鼠去而不舍。
憯四序之不淹兮,蔼蔼其既菲。
揽卉木犹若兹兮,吾独不聊此时!
悲予仲之婉娈兮,饶其心以诗礼。
吾不能操赢而坐闾兮,耘东山而自食。
岁旱暵而不雨兮,螟又生余之场。
属岁秋之有谷兮,河出坟而汤汤。
于陵子之终褊兮,井上李其犹饱。
服芬芳而洁腹兮,夫岂不足以忘老!
众虒豸而好朝兮,咸得时而的皪。
持衣裘而鬻暑兮,余固知余贾之不售。
思遐举而莫从兮,心纡轸而衋伤。
黄石以吉凶兮,棋十二而星罗。
曰由小基大兮,何有颠沛?
既非初志之敢期兮,曾何以知其所系?
颒清济以去垢兮,九茎而为华。
宵倚楹而悲诧兮,畴独忧余之无家!
萧苑候之慷慨兮,孰云非食之故?
澶渊之灵津兮,横中流而飙怒。
思城阙之挑达兮,勉踵夫昔之人。
羿之志于彀兮,亦反求夫余身。
小人不知学礼兮,畏罪罟之所寻。
宋七世之炳灵兮,皇纯佑此下土。
举贤而授能兮,哀茕独此黎庶。
牧羊而肥兮,式亦用夫有闻。
辟雍之洋洋兮,宇干日而纠纷。
连衽以成云兮,汗而为雨。
岂余不足于同门兮,独惆怅而延伫。
先事而后得兮,惟其食者之责。
举九鼎于鲵渊兮,亦人假夫一臂。
余张子之好脩兮,蹇博大而无朋。
雪霏霏而宇冻兮,松柏不改其青。
固黄子尝语余兮,曰此是为明月。
工师不以佩兮,保厥美亦未艾。
彼喔咿为已甚兮,羌浮石而沉木。
子云之好思兮,亦众谇其寂寞。
虞氏之为政兮,举五臣而与言。
彼霢霂之射谷兮,何足以容江潭之鳣?
众不察余之情兮,求余初犹未沬。
超孤举而远寻兮,唯夫不足而论世。
良恫韩而成汉兮,皓保惠而悟高。
成功则去兮,曾何足以介其一毛?
融躬行既卒骄兮,禹服义亦太靡。
陈辎车与乘马兮,桓荣亦酋乎富贵。
蕃居室其不理兮,滂之志以四海。
允膺之激烈兮,羌不以生而昧义。
意岂弟神所嘏兮,固何以罹此之不祥?
岂其莫忍邻之捽兮,纷救斗而得伤。
嘉林宗之善裁兮,要成败以不失宁。
遵不知时之可为兮,行渔濑以毕世。
嵇康之蹈尽兮,愧孙子其安补。
阮清舌而咎目兮,潜固自识而远去。
谓道不可为兮,为者败之。
众窢然咸不留兮,惟至人焉在之。
泮千祀而语邻兮,孰与至人之服意?
神龙之乘云兮,吾欲从焉以足。
士生各有遇兮,吾何为侘傺乎此时?
曾藿菽不足以化兮,求余身其庶几。
以旨蓄兮,以为糗。
修忠信以抑躁兮,夫安知余时之后?
图前圣吾永赖兮,揽百子与并舆。
时翱翔于道奥兮,历年岁以为娱。
〔附〕释求志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一、《鸡肋集》卷一、《四续古文奇赏》卷一、《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三七
《求志》,自叙也。
予从先人寓钜野,又从先人仕会稽,又从先人仕杭,余仕于澶,仕于魏,而后仕于太学,故《求志》所叙如此。
高平邑于大野,谓高平钜野县也。
鲁人好文学,而独邴氏以冶富。
鲁人所以去文学趋利者,以邴氏故也。
是见《地理志》、《货殖传》。
离房,别房也,扬雄云:「芳酷烈而不闻兮,不如襞而幽之离房」。
武林馀杭也。
始宁上虞也。
历山,舜所耕也。
封嵎,防封氏,禹执而戮之者也。
,吴所栖勾践之山。
西施,盖樵家女。
二臣,大夫种范蠡
信威司马者,严助也。
曹娥父名盱。
章、陈云者,章丹、陈珠二女巫,夜祠诡啸,夏统见而惊走者也。
仲御亦尝见贾充叩舷吴歌、致风云,予怪之。
仲御夏统字也。
苗山,即会稽山
曲水,永和诸君所集处。
郑弘遇神人于若耶溪,云:「愿旦南风,暮北风」。
夏盖,上虞海旁山名。
自此以上,上虞事。
东安杭州新城也。
予始见眉山苏公于杭,故云「末予从于东安兮,依哲人而闻谊」。
楼季,古善御者。
王阳,不驰九折坂者也。
予自谓至此乃知学之所趋,犹出荆棘险阻得大涂而思骛也。
环灂、朴属,《考工》治车说。
车,君子之器,车工而后可以致远,君子修而后可以涉世。
自此以上,新城事。
将母故都,予丧先人归济时也。
予仲,无斁也。
东山济东郭,予所田处。
二年不雨,河决,卒不穫。
于陵子于陵仲子也。
虒豸,犹参差,见《甘泉赋》。
趣市者平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掉臂而不顾,故云「众虒豸而好朝」,谓干时者也。
世所用卜灵棋者,曰是为黄石
始予免丧,占之繇曰:「由小至大,无有颠沛」。
予自谓非予志所期也。
颒清济而以为华,以况余不敢污以干时。
倚楹,鲁漆室女中宵悲啸,邻人疑其欲嫁者也。
萧望之尝为小苑东门候,自谓各从其志,予慕之。
澶渊,予为掾时事。
挑达,予教授北京时事。
予去北京太学正,故曰「辟雍之洋洋」。
鲵桓,九渊名。
举鼎九渊,非一臂力,然一臂亦有助也。
张子,予太学同舍文潜也。
文潜不苟合于人,黄鲁直为《明月篇》遗之,曰「天地具美兮生此明月,升白虹兮贯朝日」,予爱之。
浮石、沉木,无是道也,而诬善者其言尝类此。
大才而小使之,譬霢霂,非鳣所游也。
求斯世而莫予知也,则思古人焉。
孟子所谓是以论其世也,故曰「惟夫不足而论世」。
自「恫韩成汉」至「潜固自识而远去」,皆论世之事也。
马融张禹骄靡,桓荣以车马夸弟子,皆不足言。
陈蕃范滂王允李膺李固,以忠杀身,亦可伤矣。
夫惟无心于为者,为能为天下,张良四皓所以也;
知其不可而不为,则若林宗渊明可矣。
光武严陵去之,非也,遵,也。
阮籍在晋人中颇能自浊,口不臧否人物,而为青白眼,殆矣。
故曰「阮清舌而咎目」也。
馀子伧攘小人之中,始捧土救河溃,卒与之俱溺,岂不痛乎!
故曰「为者败之」。
惩数子之为而败,而不知时之可为,又蔽矣。
而予又不足为也,故终欲求之予身。
司马康子植谢应副葬事表 其一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六、《鸡肋集》卷五五、《古俪府》卷七
致主之心,已沦幽壤;
饰终之锡,更躐旧章。
兆协卜之以时,恩殒身而莫报中谢。)
伏念臣祖光以德业名世,常擢任于宰衡。
臣父以诗礼成家,亦登延于劝讲。
而侈俗方改,哀杨绾之已亡;
太医遽临,痛桓荣之未老。
无禄私室,荐罹鞠凶。
自启手足之初,至掩窀穸之际。
君命屡至,赗赐有加。
复因匠属之鸠材,俾过家茔而视堋。
残喘何力,秋毫赖官。
此盖伏遇太皇太后仁深念功,礼不遗旧。
将博劝于士类,岂曲私于臣门?
克意绍先,独自期于忠孝;
缠哀待尽,两无报于君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