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唐相国房公德铭之阴809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天子之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
诸侯之入为王卿士。亦曰公。
土封。其臣称之曰公。
尊其道而师之。称曰公。
楚之僭。凡为县者皆曰公。
古之人通谓年之长老曰公。故言三公周公召公
王者之后若宋公。为王卿士卫武公虢文公郑桓公
其臣称之。则列国皆然。
师之尊若太公。楚之为县者若叶公白公
年之长老毛公申培公。而大臣罕能以姓配公者。
虽近有之。然不能著也。
唐之大臣以姓配公最著者曰房公。房公相元宗
有劳于蜀。人咸服其节。
肃宗。作训于岐。
人咸尊其道。惟正直慈爱以成于德。
用是进退。所居而事理辩。
所去而人哀号。理袁人。
袁人不胜其怀。为文士赵郡李华铭公之德。
乱故不克立。今刺史太原王涯嘉公之道。
犹在乎人。袁人不忘公之道。
为之刻石。且曰。
州之南有亭曰需宴亭。公之为也。
人之思也。乃增饰栋宇。
即而立焉。州人大悦。
咸会。陨涕言曰。
昔公以周召之德。微子之仁。
土封以为卿士。道为三公
德为国师。年为元老。
尝为县。县怀其化。
于州。州濡其泽。
凡我子孙。罔不戴慕。
盛德之词。文而不刻。
刺史数十。莫克兴起。
乃卒归于王公。王公尝以机密匡天子于禁中。
承公之道。刺于我邦。
由公之理。又能尊公之德。
起遗文以昭前烈。则其入为卿士三公也。
孰曰不宜。吾惧其去我也遽。
愿书于铭之阴。用永表于邦之良政。
来南809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元和三年十月既受岭南尚书公之命。
四年正月己丑。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于漕。
乙未。去东都
韩退之石浚川假舟送子。明日
及故洛东吊孟东野。遂以东野行。
浚川以妻疾自漕口先归。黄昏到景云山居。
诘朝登上方。南望嵩山
姓名记别。既食。
韩孟别予西归。戊戌
子病寒。饮葱酒以解表
暮宿于巩。庚子
洛下河。止汴梁口。
遂泛汴流。通河于淮。
辛丑。及河阴
乙巳。次汴州
疾又加。召医察脉。
使人入卢。又二月丁未朔
宿陈留戊申
庄人自卢又来。宿雍邱
乙酉。次宋州
疾渐瘳。壬子
永城甲寅
至埇口。丙辰
泗州。见刺史假舟。
转淮上河如扬州庚申
下汴渠入淮。风帆及盱眙
风逆天黑。色波水激。
顺潮入新浦壬戌
楚州丁卯
扬州戊辰
上栖灵浮图。辛未
大江润州戊寅
常州壬午
苏州癸未
如虎邶之山。息足千人石。
剑池。宿望海楼
观走砌石。将游报恩。
水涸舟不通。无马道
不果游。乙酉
松江丁亥
官艘隙。水溺舟败。
戊子。至杭州
己丑。如武林之山。
临曲波观轮桩。登石桥。
宿高亭。晨望平湖孤山江涛。
道。上新堂
周眺偫峰。听松风。
灵山永吟叫猿。山童学反舌声。
癸巳。驾涛江逆波至富春
丙申七里滩睦州
庚子。上杨盈川亭。
辛丑。至衢州
以妻疾止行。居开元佛寺临江亭后。
三月丁未朔。翱在衢州
甲子。女某生。
四月丙子朔。翱在衢州
侯高宿石桥。丙戌
衢州戊子
常山上岭至玉山庚寅
信州甲午
望君阳山。怪峰直耸似华山
丙申。上于越亭。
己亥。直渡担石湖
辛丑。至洪州
岭南使。游徐孺亭。
荷花五月壬子
吉州壬戌
虔州己丑
韩泰安平渡江。游灵应山居。
辛未。上大庾岭
明日。至浈昌
癸酉。上灵屯西岭。
韶石甲戌
宿灵鹫山居。六月乙亥朔
韶州丙子
始兴公室。戊寅
入东荫山。看大竹如婴儿。
浈阳峡己卯
宿清远峡山癸未
广州。自东京广州
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
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又三十里。自洛州下黄河汴梁过淮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
顺流。自淮阴邵伯三百有五十里。
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
润州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
水皆不流。自杭州常山六百九十有五里。
逆流。多惊滩
索引船。乃可上。
常山玉山八十里。陆道。
谓之玉山岭。自玉山至湖七百有一十里。
顺流。谓之高溪
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
洪州大庾岭一千有八百里。逆流。
谓之漳江。自大庾岭浈昌一百有一十里。
陆道。谓之大庾岭
浈昌广州九百有四十里。顺流。
谓之浈江。出韶州谓之韶江。
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使持节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营田观察制置本管经略等使东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徐公行状806年4月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曾祖仁彻。吉州太和县丞
祖元之。皇考功员外郎
吏部郎中谏议大夫。考义。
汾州司户参军。赠信州刺史
京兆府万年县青盖乡交原里东海徐公。年七十二。
公讳申。字维降
东海剡人永泰元年
寄籍京兆府。举进士秘书省正字
初辟巡官江西。又掌书记岭南行营。
哥舒氏之乱平。奏授大理寺评事
司直监察御史赐绯鱼袋
又充节度判官于朔方。改太子司议郎殿中侍御史
选授洪州都督府长史。时刺史曹王江西兵讨李希烈
故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有成。
曹王荐之。迁韶州刺史
四十馀年刺史相循居于县城州城与公田三百顷皆为墟。
县令丞尉杂处民屋。公乃募百姓能以力耕公田者。
假之牛粟种与食。所收其半与之。
不假牛犁者。三分与二。
田久不理。草根腐。
地增肥。又连遇宜岁
得粟比馀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将复筑室于州故城。令百工之伎以其艺来者。
有差。刺史临视给与。
吏无所行其私。以故人皆便信
应募者数千人。陶人不知墁而涂有馀。
圬人不板筑而墙有馀。筑人不操斤斧而工有馀。
陶者圬者筑者工者。各以其所能相易。
未十旬而城郭室屋建立如初。刺史官属迁于新城
县令之下。各返其室。
创六驿新大市二道四馆器用皆具。曲江县五百人以状诣观察使
请作碑立生祠。公自陈所为不足述。
假令如百姓言。乃刺史职宜如此。
何足多者。不愿以小事市名
观察使嘉其让。密以状闻。
合州刺史。其始来也。
韶之户仅七千。凡六年迁合州
其去也。倍其初之数。
又盈四千户焉。初先夫人殁于江西
遭贼难未克返葬。寓于西原
公不赴合州。表请奉丧归祔于河南偃师县
既沧景观察使奏请景州刺史阙。其帅辄以其僚属将校自为之。
不请有年矣。宰相累进刺史名。
皆不出。及召公入。
言合上旨。遂下诏迁朝散郎使持节景州诸军事景州刺史
充本州团练使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
寻加节度副使其明年景节度使始朝。
二年又朝。遂留。
诏以其从父兄代之。奏以公充行军司马
公遂以信州府君茔近漕河。表求改葬于重山。
诏许之。既徵入京师
朝散大夫使持节都督邕州诸军事邕州刺史管经略招讨使御史中丞赐紫如初。
是岁贞元十七年也。诘俚盗。
除其暴。掠良聚攻。
禁下如令。通蛮夷道
责土贡。大首领黄氏率其属纳质供赋。
黄氏周氏韦氏侬氏。皆偫盗也。
黄氏之族最强。盘亘十数州。
周韦氏之不附之也。率偫黄之兵以攻之。
而逐诸海。黄氏既至。
偫盗皆服。于是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宁息无寇害。
其明年制迁使持节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观察处置本管经略等使。
散官赐如故。前节度使殁。
掌印吏盗授人职百数。谋夜发兵为乱。
事觉奔走。公至。
阴以术得首恶杀之。不问其馀。
军中以安。蛮夷俗相攻击偫聚。
缘盗发辄捕斩。无复犯者。
蕃国岁来互市。奇珠玳瑁异香文犀。
皆浮海舶以来。常贡是供。
不敢有加。舶人安焉。
商贾以饶。二十一年进阶银青光禄大夫
元和元年诏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开国公
食邑二千户。馀如故。
诏书未至。有疾薨于位。
凡三佐藩屏之臣。五为刺史
一为经略。一为节度观察使
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爵超进为开国公
官亟迁为礼部尚书。其事业皆足以传示后世。
为子孙法。享年七十。
虽不登于上寿。儒者荣之。
前夫人渤海高氏。子皆夭。
后夫人扶风窦氏。封国夫人
有子元弼。前右卫仓曹参军
以读书属文为业。谨具历官行事如前。
伏请牒太常编录。谨状。
田将军 中唐 · 独孤郁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三
天子赏将军之勋。
自裨校领十万军。
率给麾幢节符。
黄金印者数四。
庙祖于京。
开东第驷门。
号公侯家
子弟姻族。
将军故。
皆为好官。
将军之勋名。
可谓盛矣美矣。
然某闻古人曰。
成功不久难处。
且物禁太盛。
昔者周公以至圣之德。
致太平之功。
成王幼小。
不忍而去。
召公有不悦色。
何者。
势逼不能无嫌故也。
夫以圣处犹难。
况非圣哉。
范蠡留侯知其然。
去之而远害。
昔者李斯为秦破山东从。
擒诸侯。
尊秦为天子。
秦王以为丞相
任事。
秦廷之贵惟耳。
知盛满不行。
卒为秦擒。
韩信为汉诛赵魏。
破齐楚。
尊汉为天子。
汉裂土封王于荆。
汉将之贵惟耳。
不知降挹。
一旦蜚言被疑。
卒受吕后之诛。
彼二子可谓巧于为人。
拙于为身。
故二子始有勋。
卒受参夷诛。
何则。
日务进而不知退。
故今上封足下为公为王
十万户侯
传子袭孙。
居为夔为龙。
出为桓为文。
且令召公无不悦色。
足下岂不贤于周公哉。
夫今之游宦者
辛勤数千万言。
得一官。
俸不过三二万。
数仆不过一二人。
满当罢。
恋恋不欲去。
岂非顾其利耶。
况夫遭时变。
即据千里土。
权杀生柄。
不觉炎燠更变。
歌僮侍儿俳优不离前。
为乐万方以娱情。
惟恐其不欢。
无纤忧能钻其胸。
岂不愿留之耶。
顾其势不可。
是以取古尧让天下而长有天下。
孙叔敖不悔去者三。
将军无受吴张元之说。
马援邹阳之策。
留侯陶朱之举。
韩信李斯之惑。
窦融河西之绩。
览郭马李高数贤之事。
叔敖三去之美。
蔡泽之说范雎也。
引鞅起踵以击夺其位。
睢受说而归相让
非不知情而受市也。
审理必然。
今某来非纵横时。
岂泽之徒欤。
既非夺位而来。
又岂欲骋口衒世。
直以惜贤人之业耳。
将军无猜焉。
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唐 · 范传正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四
骐骥筋力成。
意在万里外。
历块一蹶。
毙于空谷。
唯馀骏骨。
价重千金
大鹏羽翼张。
势欲摩穹昊。
天风不来。
海波不起。
塌翅别岛。
空留大名
人亦有之。
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之谓矣。
公名白。
字太白
其先陇西成纪人
绝嗣之家。
难求谱谍。
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
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
纸坏字缺。
不能详备。
约而计之。
凉武昭王九代孙也。
隋末多难。
一房被窜于碎叶。
流离散落。
隐易姓名。
故自国朝已来。
漏于属籍。
神龙初潜还广汉
因侨为郡人。
父客。
以逋其邑。
遂以客为名。
高卧云林。
不求禄仕。
公之生也。
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
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
名之与字。
咸所取象。
受五行之刚气。
叔夜心高。
挺三蜀之雄才。
相如文逸。
瑰奇宏廓。
拔俗无类。
少以侠自任。
而门多长者车
常欲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彼渐陆迁乔。
皆不能也。
由是慷慨自负。
不拘常调。
器度宏大。
声闻于天。
天宝初召见于金銮殿
元宗明皇帝降辇步迎。
如见
论当世务。
草答蕃书。
辩如悬河。
笔不停缀。
元宗嘉之。
以宝床方丈。
赐食于前。
御手和羹。
德音褒美。
褐衣恩遇。
前无比俦。
遂直翰林
专掌密命。
将处司言之任。
多陪侍从之游。
他日泛白莲池
公不在宴。
皇欢既洽。
召公作序。
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
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
优宠如是。
布衣之遇。
前所未闻。
公自量疏远之怀。
难久于密侍。
候间上疏。
请还旧山。
元宗甚爱其才。
或虑乘醉出入省中。
不能不言温室树。
恐掇后患。
惜而遂之。
公以为千钧之弩。
一发不中。
则当摧撞折牙。
而永息机用。
安能效碌碌者苏而复上哉。
脱屣轩冕。
释羁缰锁。
因肆情性。
大放于宇宙间。
饮酒非嗜其酣乐。
取其昏以自豪。
作诗非事于文律。
取其吟以自适。
好神仙非慕其轻举。
将以不可求之事求之。
其意欲耗壮心。
遣馀年也。
长安时。
秘书监贺知章号公为谪仙人
吟公乌栖曲云。
此诗可以哭鬼神矣。
时人又以公及贺监汝阳王崔宗之周南等八人为酒中八仙。
朝列谪仙歌百馀首。
俄属戎马生郊
远身海上。
往来于斗牛之分。
优游没身。
偶乘扁舟。
一日千里。
或遇胜境。
终年不移。
长江远山。
一泉一石。
无往而不自得也。
晚岁度牛渚矶。
至姑熟。
悦谢家青山。
有终焉之志。
盘桓庀居。
竟卒于此。
其生也。
圣朝之高士。
其死也。
当涂之旅人。
代宗之初
搜罗俊逸。
拜公左拾遗
制下于彤庭。
礼降于元壤。
生不及禄。
殁而称官。
呜呼命欤。
传正共生唐代
甲子相悬。
常于先大夫文字中。
见与公有浔阳夜宴诗。
则知与公有通家之旧。
早于人间得公遗篇逸句。
吟咏在口。
无何。
叨蒙恩奖。
廉问宣池。
桉图得公之坟墓。
当涂邑
因令禁樵采。
备洒扫。
访公之子孙。
将申慰荐。
凡三四年。
乃获孙女二人。
一为陈云之室。
一乃刘劝之妻。
皆编户氓也。
因召至郡庭相见。
与语。
衣服村落。
形容朴野。
而进退閒雅。
应对详谛。
且祖德如在。
儒风宛然。
问其所以。
则曰父伯禽
贞元八年不禄而卒。
有兄一人。
出游一十二年
不知所在。
父存无官。
父殁为民。
有兄不相保。
为天下之穷人。
以自蚕。
非不知机杼。
无田以自力。
非不知稼穑。
况妇人不任。
布裙粝食。
何所仰给。
俪于农夫。
救死而已。
久不敢闻于县
惧辱祖考。
乡闾逼迫。
忍耻来告。
言讫泪下。
余亦对之泫然。
因云。
先祖志在青山。
遗言宅兆。
顷属多故。
殡于龙山东麓。
地近而非本意。
坟高三尺。
日益摧圯。
力所不及。
知如之何。
闻之悯然。
将遂其请。
当涂诸葛纵会计在州。
得谕其事。
纵亦好事者。
学为歌诗。
乐闻其语。
便道还县。
躬相地形。
卜新宅于青山之阳。
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
迁神于此。
遂公之志也。
西去旧坟六里。
南抵驿路三百步。
北倚谢公山。
即青山也。
天宝十二载改名焉
因告二女。
将改适于士族。
皆曰。
夫妻之道命也。
亦分也。
在孤穷既失身于下俚。
仗威力乃求援于他门。
生纵偷安。
死何面目见大父于地下。
欲败其类。
所不忍闻。
余亦嘉之。
不夺其志。
复井税免徭役而已。
今士大夫之葬。
必志于墓。
有勋庸道德之家。
兼树碑于道。
余才术贫虚
不能两致。
今作新墓铭。
辄刊二石。
一寘于泉扃。
一表于道路。
亦岘首汉川之义也。
庶芳声之不泯焉。
文集二十卷。
或得之于时之文士
或得之于公之宗族。
编缉断简。
以行于代。
铭曰。
嵩岳降神
是生辅臣。
蓬莱谴真。
斯为逸人。
晋有七贤。
唐称八仙。
应彼星象。
惟公一焉。
晦以曲糵。
畅于文篇。
万象奔走乎笔端。
万虑泯灭乎樽前。
卧必酒瓮。
行惟酒船。
吟风咏月。
席地幕天
但贵乎适其所适。
不知夫所以然而然。
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
宁审乎寿终百年。
谢家山兮公之墓。
异代诗流同此路。
旧坟卑庳风雨侵。
新宅爽垲松柏林
故乡万里且无嗣。
二女从民永于此。
猗欤琢石为二碑。
一藏幽隧一临歧。
岸深谷高变化时。
一存一毁名不亏。
田宏正母郑氏等制820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门下。检校司徒田宏正母赠韩国太夫人郑氏等。
诗云。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子欲养而亲不待之词也。
朕有臣宏正等。皆社稷之臣也。
或寄重股肱。或亲连肺腑。
而克忠于国。克孝于家。
康公念母之诗。感日磾见图而泣。
朕方推广孝。以阐大猷。
乃诏有司。深惟赠典
若曰幽魏并扬。实镇之大。
既以命于勋贤。齐清河
惟号之美。何用光于窀穸。
永锡尔类。予何爱焉。
呜呼。子为列岳之崇。
母用追封之礼。亦可谓生荣死哀。
孝子事亲之终也。惟尔钦哉。
无或失坠。可依前件。
卫中行陕州观察使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八
敕。
邵伯听事于棠阴之下。
而人勿剪其树。
我知之。
非忠信仁爱以得之耶。
今自关东由洛而右。
数百里之地。
尽置为轺车臣所理。
盖有以表率方夏。
张皇京洛
聿求其良。
用副优寄。
朝请大夫华州刺史御史中丞卫中行
始以词赋深美。
轩然有名。
甲乙符升。
拾青紫
逮其书命。
文锋益铦。
能搴菁华。
以集丽则。
出补近郡。
号为廉能
勤而不烦。
简而不苟。
郊迓馆谷。
宾至如归。
长劭农人。
咸用胥悦。
移领巨镇。
畴将尔先。
况封壤因连习俗。
参合用之政。
乂关陕之氓。
吾固有虞于尔矣。
至于观听他邑。
仪刑下寮。
旁临傅说之岩。
特假赵尧之印。
遗风未泯。
官业具存。
苟能行之。
无患不至。
可守陕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
充陕虢等州都防禦观察处置等使
论教本书806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伏见陛下降明诏。
修废学。
增冑子。
司成
大哉尧之为君。
伯夷典礼夔教冑子之深旨也。
然而事有万万急于此者。
敢冒死而言之。
臣闻诸贾生曰。
三代之君仁且久者。
教之然也。
诚哉是言。
且夫周成王
人之中才也。
则谗入。
有周召则义闻。
岂可谓天聪明哉。
然而克终于道者
得不谓教之然耶。
始其为太子也。
胎教。
保教。
太公为之师。
周公为之傅。
召公为之保。
伯禽唐叔与之游。
礼乐诗书为之习。
目不得阅淫艳妖诱之色。
耳不得闻优笑凌乱之声。
口不得习操断击搏之书。
居不得近容顺阴邪之党。
游不得恣追禽逐兽之乐。
玩不得有遐异僻绝之珍。
凡此数者。
非谓备之于前而不为也。
亦将不得见而为之矣。
及其长而为君也。
血气既定。
游习既成。
虽有放心快已之事日陈于前。
固不能夺巳成之习巳定之心矣。
则彼忠直道德之言。
固吾之所习闻也。
陈之者有以谕焉。
回佞庸违之说。
固吾之所积惧也。
谄之者有以辨焉。
人之情。
莫不欲耀其所能。
而党其所近。
苟将得志。
则必快其所蕴矣。
物之性亦然。
是以鱼得水而游。
马逸驾而走。
鸟乘风而翔。
火得薪而炽。
此皆物之快其所蕴也。
今夫成王
所蕴道德也。
所近圣贤也。
是以举其近。
周公左而召公右。
伯禽鲁而太公齐。
快其蕴。
则兴礼乐而朝诸侯。
措刑罚而美教化。
教之至也。
可不谓信然哉。
及夫秦则不然。
灭先王之学。
曰将以愚天下。
黜师保之位。
曰将以明君臣。
胡亥也。
诗书不得闻。
圣贤不得近。
赵高者。
诈宦之戮人也。
而傅之以残忍戕贼之术。
且日恣睢天下以为贵。
莫见其面以为尊。
是以天下之人未尽愚。
胡亥固巳不能分兽畜矣。
赵高之威慑天下。
胡亥巳自幽于深宫矣。
李斯者。
秦之宠丞相也。
因谗冤死。
无以自明。
而况于疏远之臣庶乎。
若此。
则秦之亡。
有以致之也。
汉高承之以兵革。
汉文守之以廉谨。
卒不能苏复大训。
是以景武昭宣
天资甚美。
才可以免祸乱。
哀平之间
则不能虞篡弑矣。
然而惠帝废易之际。
犹赖羽翼以胜其邪心。
是后有国之君议教化者。
莫不以兴廉举孝设学崇儒为意。
曾不知教化之不行。
自贵者始。
略其贵者。
教其贱者。
无乃邻于倒置乎。
洎我太宗文皇帝之在藩邸以至于为太子也。
选知道德者十八人。
与之游习。
即位之后。
虽宴游饮食之间。
若十八人者实在其中。
上失无不言。
下情无不达。
不四三年。
而名高盛古
岂一日二日而致是乎。
游习之渐也。
贞观巳还。
师傅之官。
宰相兼领。
其馀宫僚
选亦甚重。
马周以位高。
恨不得为司议郎
此其验也。
文皇之后。
渐疏贱之。
至于母后临朝。
剪弃王族。
当中睿二圣危难之际。
虽有骨鲠敢言之士。
既不得在调护保安之职。
终不能措扶卫之一词。
而令匠胡安金藏剖腹以明之。
岂不大哀哉。
兵兴以来。
兹弊尤甚。
师资保傅之官。
非疾废眊瞆不任事者为之。
即休戎罢帅不知书者处之。
至于友谕赞议之徒。
疏冗散贱之士。
甚者搢绅耻之。
夫以匹夫之爱其子。
犹求明哲慈惠之师以教之。
直谅多闻之友以成之。
岂天下之元子
而可以疾废眊瞆不知书者为之师。
疏冗散贱不适用者为之友乎。
此何不及上古之甚也。
近制宫僚之外。
往往以沉滞僻老之儒充侍直侍读之选。
而又疏弃斥远之。
越月踰时。
不得召见。
彼又安能傅成道德而保养其躬哉。
臣以为积此弊者。
岂不以皇天眷佑。
祚我唐德。
以舜继舜。
以尧继尧。
传陛下十一圣矣。
莫不生而神明。
长而仁圣。
以是为屑屑习仪者。
故不之省耳。
臣独以为于列圣之谋则可也。
计无穷之业以传后嗣则不可。
脱或万代之后。
有若周成王之中才者。
而又生于深宫优笑之间。
召保助之教。
则将不能知喜怒哀乐之所自矣。
况稼穑之艰难乎。
今陛下以上圣之资。
临海内。
是天下之人倾耳注目之日也。
特愿陛下思成王训导之功。
文皇游习之渐。
选重师保。
慎简宫寮。
皆用博厚宏深之儒。
而又练达机务者为之。
更进迭见。
日就月将。
因令皇太子洎诸王定齿冑讲业之仪。
行严师问道之礼。
至德要道以成之。
撤膳记过以警之。
血气未定。
则辍禽色之娱以就学。
圣质既备。
则资游习之善以宏德。
此所谓一人元良
万国以贞之化也。
岂直修废学选司成而足伦匹其盛哉。
而又俾则百王。
莫不幼同师。
长同术。
识君道之素定。
知天伦之自然。
然后选用贤良。
树为藩屏。
出则有晋郑鲁卫之盛。
入则有东牟朱虚之强。
盖所谓宗子维城。
犬牙磐石之势也。
又岂与夫魏晋以降。
囚贼其兄弟。
而自剪其本枝者。
同年而语乎。
微臣窃不自揆。
思为陛下建永永无穷之长算。
辄敢冒昧殊死而言之。
臣稹谨奏。
裴度太师841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
尧之旧臣。
伯益显庸于舜禹。
周之元老。
召公流美于
永惟其人。
是属良相。
裴度始以谋策除害。
烈祖之中兴。
终以忠贞立朝。
毗累圣之鸿业。
经纬之志。
华皓不衰。
功勋烂然。
图史煇焯
奸邪所忌。
臲卼于时。
暨氛雾既开。
鱼水将叶。
条风孰见其喜愠。
零雨皆美其来归。
未践明庭。
遽婴沉痼。
威凤莫翔于旧沼。
虚舟常往于夜川。
殂谢之初。
朋党异议。
赠典不称。
人情郁然。
属告类上元
涣流大号。
载怀先正。
宜有褒崇。
宠既极于维师
恩有加于在昔。
岂必望酂侯之垄。
方念茂功。
过梁道之祠。
乃思遗美。
以兹为劝。
可不务乎。
丞相邹平公新置资福院822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夫威凤之炳然。非海晏则不至。
卿云之蔼然。非气和则不出。
故君子藏器抱璞。含忠毓德。
不遭遇其时。则光名不𣈫。
是以干木之退也。高于千乘君。
曼容之仕也。止于六百石。
仆射佩虎符而知足。视蝉冕而蔑如。
由斯志矣。先仆射苞文武之道。
有清直之德。良玉美润。
徒蓄宝于荆岑。乔木幽深。
不呈材于廊庙。知者所以叹息也。
丞相邹平公钟是馀庆。为唐宝臣。
公天挺奇表。角犀特秀。
居五岳也。禀太华削成之状。
方四时也。得清秋爽朗之气。
森子戟以耀㯋。粲圭璋而洞照。
盖人之桀欤。宪宗皇帝以神武之姿。
垦除菑害。睿虑澹以泉默。
英威赫而电断。奇权秘计。
皆中诏决之。参宸算者。
惟公与二三髦士。揣摩润色。
繄公称首。既平淮夷。
荡齐寇。四罪咸服。
八表晏然。虽则武力之拘原。
亦由谋臣之决策。洎今上之宅忧也。
衮龙未袭。向明未位。
召公东宫含春殿。歔欷前席。
付以大柄。公乃请偃武论道。
与天下休息。上若涉水而得舟楫。
驭马而有衔辔。始拜言以命咎。
即其时而相说。君臣之遇。
古无俦也。公之为政。
贞以制动。平以称物。
其志在于识相体宏。简易而已。
尝以为用京房之法。则烦碎而乱理。
啬夫之辨。则捷给而伤化。
由是遵坦夷之路。窒邪枉之门。
不勤人以务远。耻竭泽以言利。
矧夫洞虚明之境。应必以诚。
端不言之蹊。孰不归我。
故奉圣者称公为良相焉。公之趋丹戺。
紫垣。名冠近臣。
宠加赠典。先仆射珥貂而升左揆
先夫人由赵郡而启大国。金印石窌。
当代荣之。建中初
仆射柱下史梓潼军计。典昌荣二部。
益部之内。有林居一廛。
庾氏诛茅。始伤于寄寓。
仲长树果。终见于繁蔚。
公年才佩觿。志拾青紫
方覃思于经籍。未驰骛于文章。
游焉息焉。必在于是。
及钟家难。乃入为官。
韦太尉镇是邦也。公释褐从事
在宾幄之间。逮兹抗戎旌。
佩相印。曾未一纪。
继为三公。下车逾月。
访于旧馆。邵伯之树未剪。
武侯之庐犹在。于公邑里。
遂见高车。龙骧门闳。
竟容长戟。公瞻构洒泣。
循陔永思。以为徵坏壁者。
夫子之居尚毁。固朽宅者。
如来之乘斯远。孰若归于净土。
环以香林。乃购之于官。
以为精舍。又以桑门之上首者七人居之。
所以證迷途而资夙植也。殿堂层立。
轩房四柱。镕金作绘。
髣髴诸天。况乎蜀山葱茜。
下临于雉堞。锦江明灭。
近缭于郊坰。红树倚槛。
青蕖傍砌。海雏乍来。
灵草长秀。彼之听和音者。
不惟于寂虑。闻异香者。
自入于禅薰。公之孝思。
永代作则。岂止何充之宅。
独入檀那。将与文公之堂。
俱为不朽。某藐焉孤生。
流落于代。辱公感旧。
遂不见遗。爰自内庭升台司
居视草之列。二三年间。
位阶先达。由是议人伦者归公之盛德。
不陪密坐。骤变寒暑。
迂悬榻之念。忝授简之思。
且尝典纶綍。获备官寮。
报德不让。惧斯文之阙焉。
长庆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朝议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国赞皇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德裕撰。
平泉山居诫子孙记840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经始平泉
追先志也。
吾随侍先太师忠懿公在外十四年。
会稽
历楚泽。
巫山
游沅湘。
衡峤
先公每维舟清眺。
意有所感。
必凄然遐想。
属目伊川
尝赋诗曰。
龙门南岳尽伊原。
草树人烟目所存。
正是北州熟。
梦魂秋日到郊园。
吾心感是诗。
有退居伊洛之志。
前守金陵
龙门之西。
乔处士故居。
天宝末避地远游。
秽为荒榛。
首阳微岑。
尚有薇蕨。
山阳旧径。
唯馀竹木
吾乃剪荆棘。
驱狐狸。
始立班生之宅。
渐成应叟之地。
又得江南珍木奇石。
列于庭际。
平生素怀。
于此足矣。
吾尝以为出处者贵得其道。
进退者贵不失时。
古来贤达。
多有遗恨。
至于元祖潜身于柱史
惠养德于士师
汉代邴曼容官不过六百石。
终无辱殆。
邈难及矣。
越蠡激文牛以肥遁。
留侯以辞世。
亦其次焉。
范睢感蔡泽一言。
超然高谢。
邓禹功臣多败。
委远名势。
又其次也。
矧如吾者。
卫足之智。
处雁有不鸣之患。
虽有泉石。
杳无归期。
留此林居。
贻厥后代。
鬻吾平泉者。
非吾子孙也。
平泉一树一石与人者。
非佳子弟也。
吾百年后。
为权势所夺。
则以先人所命。
泣而告之。
此吾志也。
诗曰。
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
言其父所植也。
昔周人之召伯
爱其所憩之树。
近代令君于禁省中见先君所据之石。
必泫然流涕。
汝曹可不慕之。
唯岸为谷谷为陵。
然后已焉可也。
汉昭帝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人君之德。
莫大于至明。
明以照奸。
则百邪不能蔽矣。
汉昭帝是也。
年十四而知燕王书诈。
后有谮霍光者。
上辄怒曰。
敢有谮毁者坐之。
周成王有惭德矣。
高祖文景。
俱不如也。
成王流言。
召公不悦。
遂使周公狼跋而东。
鸱鸮之诗作矣。
汉高闻陈平去魏背楚。
欲舍腹心臣。
汉文惑季布使酒难近。
罢归股肱郡。
贾生擅权纷乱。
欲疏贤士。
景帝信谗诛晁错。
兵解遂戮三公
所谓执狐疑之心。
来谗贼之口。
使昭帝之佐。
不足侔矣。
惜哉霍光不学亡术。
未称其德。
然轻徭薄赋。
与人休息。
匈奴和亲。
百姓充实。
议盐铁而罢榷酤。
任忠臣之效也。
才弱冠而殂。
功德未尽。
良可痛矣。
齐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宋齐以降。继体承祧者。
君德寝微。王道凌替。
缵绪之初。如革大运。
降宥解网。以悦众心。
仁义之风薄。骨肉之情废。
前史评之详矣。然政未得中。
改之可也。如弓之高下者抑举。
琴瑟之不调者更张。此亦天之道也。
岂独人事哉。惟用其罪人。
不可甚矣。天下之恶一也。
古人言。一心可以事百君。
百心不可以事一君。岂有不忠于前朝。
而能忠于后王者哉。毁泉台春秋之所讥。
先儒之所恶。宋齐之君。
有一于此。必为美政。
泉台见妖。尚不可毁。
况无妖者乎。燕人之召伯
甘棠勿剪。楚人之怀叔子
碑堕泪。彼人臣也。
而见思若此。虽时移政改。
莫非旧臣。昔伯益赞禹。
称大舜之德。曹参事惠帝
萧何之法。魏文帝初受汉禅。
偫臣皆赞魏德。唯卫臻独称汉美。
文帝曰。天下之珍。
当与山阳共之。为人臣者。
罔念于此。可谓有百心矣。
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左街功德使知内侍省事刘公神道碑铭827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宸极正位。
运四时者璇枢
太微启扉。
分两垣者上将
其或道兼文武。
勋著旂常。
禀岳立之神姿。
蕴泉渟之深识。
存也出忠入孝。
爱敬同归。
殁也洒泽漏泉。
始终一贯。
求之前古。
不亦难哉。
公讳宏规。
京兆云阳人也。
派流甚远。
圭组相承。
炳焯周邦。
光扬史牒。
曾祖恩。
官止同州白水县
祖信。
终于汉中郡折冲都尉
父英。
左武卫中郎将
历阶勋至游击将军上柱国
皆缵前绪。
践履夷途。
或明恕而行。
俾人归厚
或强毅以立。
顾敌必摧。
不显当时。
宜生达者。
公十有五。
乃应选用。
冲和之美。
畅茂于四肢。
喜愠之来。
不尘于绝境。
亦犹昆岫片玉。
峄阳孤桐
生禀异姿。
终成重器。
始署云骑尉赐绯
累迁内侍省内仆寺丞
密侍赤墀。
飞声紫禁。
植操不逾于规矩。
抗志已在于丹霄。
无何。
丁郎将忧。
苴枲服丧。
杖而后起。
不辞王事。
是谓从权。
俄授徵事郎内侍省局令
刘辟逆命。
禁旅徂征。
护汧陇枭骑之锋。
平井络鸱张之虏。
始以义击。
俄焉凯归。
由是有轻车都尉之授。
旋又将命抚循。
灵州以届于边。
犒军五城
勤役万里。
懋乃休绩。
简于天心。
银印赤绂之赐。
天威军使。
奉诏蛮方。
再安憬俗。
俶傥扶义。
有叱驭之风。
感激捐躯。
忘跕鸢之苦。
恩礼浃洽
要荒宴如。
寻自奚官局丞翰林院使。
仙署重深。
颜咫尺
导才臣之启沃。
广睿哲之聪明。
公学富邱坟。
智参神化。
叶机赞命。
发挥王猷。
故事蔼然。
内廷繄赖。
爰加内侍伯贰副军中尉副左街功德之任。
紫艾龟印之宠。
以昭其庸。
武旅凫藻之师。
实为之佐。
检校司空王公谔之授钺河东也。
内给事
为之护军
金兰之契。
睦于元帅
以泉海之量。
接于宾僚
三军煦爱日之和。
列郡靡清风之德。
振武失守。
主将遁逃。
朝廷轸忧。
虑为边患。
因命尚书张煦节制是邦。
诏公领步骑五千为之声援。
公内运秘计。
外示閒安。
诡以巡边。
掩其无备。
长驱猛锐。
深入垒门。
乃以宣劳之名。
俾其少长皆会。
然后擒执魁首。
置之典刑。
戮三百馀人。
阖城股慄。
武安坑赵卒。
莫辩幽冤。
韩信之下井陉
徒闻疾斗。
未若公德刑具举。
威惠皆宣。
乘驲上闻。
班师旧镇。
司徒既殁。
承乏总戎。
高平公奕叶相门。
一时盛德。
与公虚舟相待。
朱瑟谐音。
淡然而成。
去如始至。
寻又奉诏巡边。
以观军实。
北至钩注。
东达飞狐
道里曲折。
不遗于掌握。
兵机奇正。
尽在于襟灵。
士怀挟纩之恩。
人感投醪之醉。
壶浆塞路。
幼艾争先。
爰写山河。
存于绘事。
宪宗悦而嘉叹。
尝置坐隅。
李恂之图书。
乃知聚落。
观千秋之画地。
尽见山川。
朝议大夫内侍省内常侍
复归旧镇。
报忠劳也。
上以公器能可以居重任。
机权可以参密勿。
遂发中诏。
俾还京师
改内飞龙使
右神策军副使
飞龙掌天骥之闲。
古太仆之职也。
禁旅总兰锜之兵。
古上卿之寄也。
公或为长。
或为副。
盖选众而举。
惟才是择。
翌日命知枢密
公揣摩心术。
练达国章。
谋无不成。
𨔝有馀裕。
当神武经纬之际。
王师戡定之初。
一日万机。
昼常三接。
忠猷隐于闻听。
嘉谋秘于宫闱
略而不书。
盖温树不言之义也。
真拜内常侍知内侍省事
旌其忠力。
赐名宏规
宏者光大之称。
规者规范之谓。
合此二义。
表兹一心。
俄而淄青干纪。
兵集淮海
以公累护戎事。
尤邃武经。
出为淮南监军
委以攻讨。
鸣钟鼓以问罪。
运筹策以出奇。
方厉志于戈矛。
遽缠哀于风树。
抱终身之痛。
自达神明。
当赴难之辰。
敢避金革。
起复宁远将军
依前充监军使
元恶既歼。
复掌枢密
宪宗凭几大渐。
召公受遗。
穆宗膺图御宇。
翳公定策。
捧日而升黄道。
翼龙而上赤霄。
名节功勋。
光昭图史。
忠武将军内侍省少监
上柱国
云麾将军
服阕。
银青光禄大夫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彭城县开国子
封沛国公
食邑三千户。
赐以长戟。
列之朱门。
守约鸣谦。
不有其贵。
属幽镇首祸。
赵魏挻灾。
公内谒谋猷。
定指纵之计。
外缉机务。
当政赋之源。
虑不及私。
居尝慎独。
悬水镜而情无隐伏。
持天衡而心靡重轻。
嶷然如山。
以镇偫动。
逮长庆季岁。
穆皇疾已弥留。
公志仗神明。
心存王室。
请立先后。
以为副君。
雪涕抗词。
首陈大计。
举觞沥。
众议皆从。
延年离席而社稷已安。
赵喜横阶而尊卑乃定。
惟公方之。
谅无惭德。
公以名遂身退。
举能进善。
人之高躅也。
乃推同志固繁机。
左监门卫上将军省事
复为河东监军使
拜泣玉墀。
宠锡金带。
虽魏后深恩。
刘稹之部落。
吴君密渥。
陆逊之金环。
焕赫辉荣。
莫逾于此。
穆宗厌代。
先后向明。
公恳请会朝。
旋奉俞诏。
特进右武卫上将军
公以子牟之恋。
常怀魏阙。
汲黯之志。
惟在汉廷。
恳辞北辕。
上不能夺。
寻除内宅使鸿胪礼宾等使。
前代特进
位次三公
居骠骑仪同之上。
非茂勋俊德。
曷以处之。
左神策军中尉左街功德使
汉氏京师有南北军之屯。
武帝既平百粤。
内增七校。
今之中尉
实司其任。
公说礼敦诗。
深知将帅之体。
安人和众
实有经武之材。
以清净礼缁黄。
以慈惠亲戎旅。
西方之教。
不肃而成。
北落之卫。
隐然难犯。
吐论必援于经史。
耽玩惟志于图书。
遇物而泾渭自分。
立诚而风雨如晦
权虽侔于卫霍。
主意益亲。
宠虽盛于
人心咸悦。
非全才旷度。
岂能臻于此欤。
公志气方强。
春秋甚富。
将欲扬威瀚海
耀武龙廷。
展报国之壮图。
恢致君之远略。
劳而生疾。
恳请辞荣。
天子忧吕蒙之未瘳。
景丹卧镇
近臣挟医而骈至。
中使赐药以交驰。
心徒倾于太阳。
命已迫于朝露。
洒血怀感。
启手归全。
十一月二十八日
薨于长安来迟里第。
享年五十二。
遗表献名马雕鞍宝器犀带。
臣子之恋。
不其至乎。
敬宗当宁流襟。
废朝三日。
开府仪同三司
赠绢一千疋。
布四百端。
钱三千贯。
上拟三台之耀。
下管九泉之荣。
礼命所加。
冠于当代。
朝廷硕臣。
闻必兴叹。
和垒故校。
相视潸然。
李将军之殂。
人皆流涕。
以其信结于士大夫。
公近之矣。
况公瞑目之后。
曾未经旬。
变起林光。
灾缠霄极。
则知日磾已殁。
何罗之衅遂成。
许褚既终。
徐地之妖莫遏。
惟公峰峦耸拔。
挺秀色于晴霞。
律吕含和。
流清音于大厦。
志必存于经济。
量莫挹其冲深。
思若涌泉。
智如炙輠。
决胜千里。
通知四夷。
察情伪之端。
达几微之际。
故天子虚已以听。
询谋允谐。
道不取于苟容。
言必归于中正
居平而博厚泛爱
临事而感慨立名。
体征虏之奉公。
亚夫守节
公之掌枢也。
穆皇寝疾逾年。
公之总戎也。
敬宗朝廷多事。
公协和将相
安靖邦家。
劲草不摇。
乔松自直。
传称公家之利。
知无不为。
忠也。
送往事居。
俱无怍色。
贞也。
惟公有之矣。
惜乎未及中寿。
俄归杳冥。
景已戢于虞泉
名空留于简册。
可不悲哉。
夫人密国夫人李氏。
懿行兰薰。
贞风玉莹。
荣封石窌。
宠章全德。
直体茂于宗姻。
洵美光于内则。
悲声昼哭。
痛结泉扉。
有子五人。
长曰行立。
朝散大夫内侍省宫闱局令上柱国彭城郡开国伯赐绯鱼袋
次曰行深。
中散大夫内侍省给事赐紫金鱼袋
次曰行元。
□□□□赐绿。
次曰行宣。
朝散大夫内府局丞上柱国□□□□次曰行□□□□咸以圭壁之姿。
藻身文囿。
鸿鹄之志
矫翼禁林。
朱紫连华。
闺门雍睦。
忠出于孝。
负五龙之俊才。
丧过乎哀。
有二连之深戚。
粤以太和元年十一月十四日
即幽窆于浐川之西。
礼也。
青鸟启兆。
悲垄树之长阴。
白鹤淩风。
嗟吊宾之遽返。
永图丕绩。
乃篆贞珉。
铭曰。
王圣化。
仰法星枢。
始自丝忽。
风行八区。
谁参其任。
公实帝俞。
出吐君命。
入赞臣谟(其一)
惟后建邦。
外分蕃岳。
奥则淮壤。
雄惟朔漠。
谁护其军。
公多智略。
恒瀚既宁。
王猷允若(其二)
汉家宫室。
上应太微。
布列环卫
恢张武威
谁司其柄。
公达戎机。
英王流眄。
忠贤是依(其三)
内外之寄。
安危所注。
惟公全德。
乃畅机务。
美璧良圭。
瑞质凝素。
霜戟宝刀。
森然辉库(其四)
天挺奇志。
贞若浑金。
出入三纪。
贤明一心。
寒松在巘。
霜霰宁侵。
皇泽之厚。
川流比深(其五)
赵孟愒景。
光音遂远。
长卿痟。
药石皆晚。
灵芝难驻。
奇香莫返。
光碎珠泉。
芳消兰畹(其六)
卤薄诏葬。
城阙之东。
列旌旗于素浐
凝箫挽于朔风。
落槭槭之霜叶。
离离之晚鸿。
时一往兮舟壑逝。
魂归来兮(其七)
赞皇公李德裕德政碑 中唐 · 贾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皇帝即位四年。
沧寇既平。
河朔无事。
方偃戢兵刃。
与人休息。
东郡地临讨伐之境。
岁积水旱之后。
罢劳之师。
始旋于奔命。
残耗之氓。
久困于烦役。
物力殚竭。
资用凶荒。
牧养之寄。
于是为急。
乃诏兵部侍郎赞皇公李德裕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出镇兹土。
时公由浙右连帅以治行第一徵复南宫。
既至未浃月。
乃膺是选。
择于是日对越明命。
抗旆遄征。
若决江汉以起焦涸。
至则究宣诏旨。
躬问痛疾。
俾人识皇泽。
吏识朝典。
军识法令。
俗知教化。
推心于万人之腹。
下令于流水之源。
怠则张而振之。
弊则扫而更之。
下车三日而新政兴。
涉旬而旧俗革。
周月而风偃三郡。
逾时而泽流四境。
期年而人和岁穰。
厥绩大成。
属蜀人新被蛮寇。
流散未复。
诏选天下诸侯威可训齐而惠可生殖者。
公又迁秩兵部尚书镇抚焉。
以遗爱之地。
所以扬丰碑而表异政也。
古今纪嘉绩咏去思者多矣。
大抵久于其位。
方显其迹。
舜典三载考绩。
仲尼亦曰三年有成。
子产三年。
而国人始信。
次公颍川前后八年。
而曰郡中愈治。
未有起积困之俗。
施难行之化。
劳徕安集。
生聚教训。
未至期年。
而阐耀丕业。
流光驰声。
若是之速也。
公廉明刚健。
精力过人。
博以文雅。
济以经术。
发强开敏。
贯达吏事。
刃下无肯綮
彀中无逃遁。
其治军也。
法令严而赏罚信。
阅实其籍。
修利其器。
征剿之勋。
守备之劳。
一有可追。
罔不甄宠。
除去姑息之弊。
刬革因循之政。
户庭无纪纲之仆。
营垒尽腹心之师。
尝称记曰军旅有礼。
则武功成。
故先之以礼谊。
传曰以不教民战。
是谓弃之。
故勤之以教习
至夫铄金割革之程制。
耳目声气之容饰。
日省月试。
莫匪躬亲。
于是师徒感悦。
人百其武。
而政成于戎旅矣。
其驭下也。
正其身以为表。
悬其令而莫犯。
守以画一。
提以宪章。
故百吏耸视。
偫职修举。
广汉之推功善。
而吏人称之不容口
翁归以一警百。
而吏人皆改行自新。
与善惩违。
咸得其术。
而政行乎州邑矣。
其养人也。
拔其害本。
浚其利源。
安之而后劝功。
业之而后兴教。
苛役重赋。
人之所困。
明令以蠲之。
树艺畜牧。
生之所急。
躬劝以课之。
于是万井千闾。
感励恩德。
若人人皆自其手而持道之也。
郡有渚田千顷。
盖上腴也。
先是亩种之人。
尽主兼并之家。
至则均其耕垦。
首及贫弱。
俾共其利而一其征。
诗曰。
恺悌君子。
人之父母。
恺以强教之。
悌以悦安之。
故流庸四归。
播殖满野。
化叹息愁恨为乐和之声。
而政洽乎氓庶矣。
其训俗也。
举先孝弟。
养先茕独。
敬教劝学。
驱而之善。
俾干橹之乡。
刚悍之俗。
粲然有文以相接。
驩然有恩以相爱。
仁声感物。
顺气成象。
年谷大稔。
人无札瘥。
畎亩之中。
至有亲戚致忧。
相报以养者。
比比旌显。
陶然一境。
日饮其和而政达乎教化矣。
其理财也。
爱人以生之。
节用以阜之。
无名非法之费。
饰奢崇侈之给。
踵弊或久。
一皆去之。
行之期年。
力乃滋殖。
百姓与足。
千箱既盈。
通商而百货不匮。
训工而五材咸理。
繇是军有馀用。
吏有常禄。
而政施乎物力矣。
其约己也。
躬俭行简。
居无玩好。
日公之诣部。
与家属偕。
路人非见其旌幢。
虽告以掾吏之家。
不信也。
及郡。
凡昔之仰给于官不应法令者。
悉还之。
吏人皆惊而相告曰。
而今而后。
吾知官之与法矣。
吾侪其敢贪冒以愧吾贤帅耶。
至若均禄廪以赡军费。
节宴游以宽日力。
忠爱之私。
视官犹家。
而政先乎简约矣。
政事本诸身。
行乎吏人。
成乎师旅。
给乎氓庶。
美于风俗。
阜于财用。
六者治之大节也。
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
则其他可得矣。
及戎轩西去。
校官吏
三州耆耄。
感公之惠训。
怀公之明德。
道路号叹。
若无所归。
冀获寇恂之借。
益深召伯之爱。
既而大将仲良范凑别驾卫炫一十六人。
泣沥丹诚。
伏述功美。
愿刻金石。
垂诸无穷。
监军使田内侍全操今节度使段尚书嶷继以事闻。
恩诏嘉许。
俾万方将帅
聆音耸劝。
实朝廷之重典也。
赵郡人
赞皇其本邑也。
浚源长发。
贤达奕代。
烈祖赞皇文献公讳栖筠
大历中御史大夫
清风峻节。
振服天下。
烈考忠懿公讳吉甫
元和初再为丞相
崇功盛业。
耀动古今。
公承忠勋之积庆。
鸿略以继起。
年未弱冠。
而济美之望。
见推于时。
释褐。
诏授校书郎
累至监察御史
元和十五年以本官召充翰林学士
穆宗皇帝初嗣位。
对见之日。
即赐金紫。
屯田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
侍从如故。
又迁中书舍人
专承密命。
论思参赞
沃心近膝。
言隐而道行者盖多矣。
会邦宪任缺。
帝难其人。
乃拜御史中丞
直己端诚。
道无吐茹。
百职以治。
朝纲以肃。
明年御史大夫兼统浙西六郡。
仍总其车服以镇靖焉。
公时年三十有六。
大和元年就加礼部尚书
二年银青光禄大夫
诏书方勉举汉宣故事以宠休绩。
金陵凡六载。
其仁风惠化。
磅礡于封部。
洋溢于歌讴。
天下闻之久矣。
及贰夏官
至未发轫。
复慰滑人徯来之思。
滑人既乂。
复用滑之治迹。
以慰蜀人
人讴谣。
今复诏下。
则化日宏宣。
膏泽愈大。
其用举兹而断可识矣。
峨峨翠碣。
永载德政。
上请斯文。
迨于末学。
恭承明诏。
无愧直笔。
其词曰。
天有德星。
所临者福。
王有良翰。
以抚藩服。
惟昔兹土。
岁仍十饥。
师役罢劳。
人困流离。
衣食所储。
荡无孑遗。
上帝监观。
俾公来思。
公之来思。
劳役乃息。
人望如草。
俟我生殖。
烦苛尽去。
吏奉条式。
禁止惰游。
阜昌物力。
岁聿未周。
乃无疲人。
寒者厌襦。
饥者厌飧。
野无闲田。
百谷茂蓁。
襁负而来。
阖境如
教化既兴。
德刑具举。
政行州邑
礼行师旅。
人趋法令。
邻服威武
矫矫三军。
勇馀可贾。
俗换风移。
日用不知。
鸱鸮之音。
鲁侯化之。
晋门之盗。
随会逃之。
成人之服。
子皋为之。
人有父子。
惟公亲之。
人有作业。
惟公勤之。
军政既成。
吏理既清。
百室既盈。
乃流德声。
乃奉诏书。
俾镇全蜀。
人失召父。
军去方叔
㟪垒之氓。
尚知尸祝。
今兹功德。
曷其自足。
乃疏成绩。
达于宸聪。
帝曰俞哉。
宜尔显崇。
建石通衢。
追琢嘉庸。
书词罔愧。
播美无穷。
杜元颖平章事 中唐 · 穆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四
王者昭宣令德。临视百官。
必有台臣。总其方略
况是先朝正奸邪之罪。型海内之心。
既承大勋。付朕鸿业。
思欲述事继志。偃武修文。
扬其耿光。属在髦杰。
朝散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上柱国建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杜元颖。识禀人秀。
才为国华。器缜密以含章。
清明而体要。廉方不杂。
峻直无徒。洞朗鉴而心运阳秋。
鼓雄词而气斡河岳。爰以精粹。
列于内廷。通贾生理乱之言。
达管氏刑政之本。未至高位。
蔚为名臣。閒者妖孽相挻。
纷乱南北。朝夕机命。
迅如风霆。而翰动若飞。
神无滞用。思戢必尽其心力。
避荣常执其谦光。况虔奉缀衣
导扬训命。雅仗忠贞之志。
实有安定之功。本于忘身。
爱我以德。感激无隐。
切劘尽规。既纳诲于三篇。
亦陈戒于六事。朕尝委以大政。
询其远猷。研几必精。
应变常理。布旧章于河朔
推大信于昆夷。无所不谐。
实由密赞。令器焜耀。
淑声流闻。升于台阶。
允是瞻望。于戏。
昔尔先正。为唐宰衡。
惟尔传臧孙有后之庆。秉召公是似之德。
宜纂旧服。协于至公。
乃思贻厥之谋。率攸行之道。
扼制群动。衡平众流。
俾人不迷。时乃之绩。
可守尚书户部侍郎平章事散官勋并如故。
惠风二章(惠风,民被赐也) 唐 · 孙宗闵
四言诗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习习惠风,施于千里。
吹淡民心,洽兹仁理。
动必响臻,应如草靡。
泠泠四驰,飘飘中起。
利物厚生,条纲振纪。
鼓音埙篪,发馨兰芷。(一章)

猎野班春,苏萌润坼。
腾茂英英,扬光赫赫。
福介群黎,欢飞广陌。
敢继周诗,式歌召伯(二章)

宰相启二首 其二 唐 · 温庭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六
某闻仁祖乘流。
先知彦伯
张凭植棹
正值刘惔
岂惟俄顷遭逢。
抑亦初终汲引。
当其羁游临汝
旅泊丹徒
遐思謦欬之音。
杳绝烟云之路。
苟无直道。
将委穷途。
何异于悬水扬音。
九弄有潺湲之曲。
严霜戒节。
两栾含清越之仪
某融襟蚁术。
造迹龙门
三千子之声尘。
曾参讲席。
十七年之铅椠。
夙预元图
而性禀半痴。
机无两可。
收尧羝而寡术。
举舜凤以无缘。
使何准之兄。
皆为梓。
戴逵之弟。
独守蓬茅。
至于词藻辛勤。
儒林积习。
自期燕笥。
不愧秦台。
伏以相公周辂轮辕。
虞琴节奏。
早振经邦之业。
果敷华国之姿。
伊尹安危。
本同于兆庶。
深源行止。
必系于兴衰。
既而放迹戎轩。
遗荣画室。
刘尹秣陵
尚有清风。
召公陕服之棠。
空留美荫。
窃闻谣咏。
即付枢衡。
是以负笈趋尘。
赢粮载路。
愿奏书于台席
思撰履于侯门。
张禹尊高。
犹为戴荣说礼。
郑元严毅。
便令服慎闻诗。
敢叹朝饥。
诚甘夕死。
加以旅途劳止。
末路萧条。
不无悽恻之怀。
岂只羁离为主。
仰瞻旌棨。
如望蓬瀛。
不任恳迫之至。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中唐 · 刘蕡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六
问。
朕闻古先哲王之理也。
元默无为。
端拱司契。
陶氓心以居简。
凝日用于不宰。
立本以厚下。
推诚而建中
繇是天人通。
阴阳和。
俗跻仁寿。
物无疵疠。
噫盛德之所臻。
夐乎其莫可及已。
三代令王。
质文迭救。
而巧伪滋炽。
风流寖微。
汉魏已降。
足徵益寡。
朕顾昧理道。
丕构。
奉若谟训。
不敢荒宁。
任贤惕厉
宵衣旰食
讵追三五之遐轨
庶绍祖宗之鸿绪。
而心有所未达。
行有所未孚。
由中及外。
阙政斯广。
是以人不率化。
气或堙厄
灾旱竟岁。
播植愆时。
国廪罕蓄。
乏九年之储。
吏道多端。
微三载之绩。
京师诸夏之本也。
将以观理。
而豪猾踰检。
大学明教化之源也。
期于宣化。
而生徒多惰业。
列郡在乎颁条。
而干禁或未绝。
百工在乎按度。
而淫巧或未衰。
俗隳风靡。
积讹成蠹。
其择官济理也。
听人以言。
则枝叶难辨。
御下以法。
则耻格不形。
其阜财发号也。
生之寡而食之众。
烦于令而鲜于理。
思欲究此缪盭。
致之治平
兹心浩然。
若涉泉水。
故前诏有司。
博延偫彦。
伫启宿懵。
冀臻时雍。
子大夫皆识达古今。
志在康济。
造庭待问。
副朕虚怀。
必当箴主之阙。
辨政之疵。
明纲条之所紊。
稽庶富之所急。
何术斯革于前弊。
何泽斯惠于下土。
何施而理古可近。
何道而和气可充。
推之本源。
著于条对。
至若夷吾轻重之权。
孰辅于理。
严尤底定之策。
孰叶于时。
元凯之考课何先。
叔子之克平何务。
推此龟鉴。
择乎中庸。
期在洽闻。
朕将亲览。
对。
褐衣小臣蕡。
沐浴斋戒。
伏于彤庭之下。
谨顿首上言皇帝陛下。
臣诚不佞。
有匡国致君之术。
无位而不得行。
有犯颜敢谏之心。
无路而不得达。
但怀愤抑郁。
思有时而一发耳。
常欲与庶人议于道。
商旅谤于市。
得通上听。
一悟主心。
虽被妖言之罪。
无所悔焉。
况逢陛下以至德嗣兴。
以大明垂照。
询求过阙。
咨访谟猷。
下制中外。
举能直言极谏者。
臣既辱斯举。
专承大问。
敢不悉意以言。
至于上之所忌。
时之所禁。
权幸之所讳恶。
有司之所予夺。
臣愚不识。
伏惟陛下少加优容。
不使圣朝有谠直而受戮者。
乃天下之幸也。
非臣之所望也。
谨昧死以对。
伏以圣策有思先古之理。
念元默之化。
将欲通天人以济俗。
和阴阳以煦物。
见陛下慕道之深也。
臣以为哲王之理。
其则不远。
惟陛下致之之道何如耳。
伏以圣策有祇丕构而不敢荒宁。
奉若谟训而罔有怠忽。
见陛下忧劳之至也。
若夫任贤惕厉
宵衣旰食
宜黜左右之纤佞。
进股肱之大臣。
若夫追踪三五。
绍复祖宗。
宜鉴前古之兴亡。
明当时之成败。
心有所未达。
以下情蔽而不得上通。
行有所未孚。
以上泽壅而不能下达。
欲俗之化也。
在修已以先之。
欲气之和也。
在遂性以道之。
救灾旱在致乎精诚。
广播植在视乎食力。
国廪罕蓄。
本乎冗食尚繁。
吏道多端。
本乎选用失当。
豪猾踰检。
由中外之法殊。
生徒惰业。
由学校之官废。
列郡干禁。
由授任非人。
百工淫巧。
由制度不立。
伏以圣策有择官济治之心。
阜财发号之叹。
见陛下教化之本也。
且进人以行。
则枝叶安有难辨乎。
防下以礼。
则耻格安有不形乎。
念生寡而食众。
则可罢斥。
惰游。
念令烦而理鲜。
要在察其行否。
博延偫彦。
愿陛下必纳其言。
造廷待问。
则小臣其敢爱死。
伏以圣策有求贤箴阙之言。
审政辨疵之令。
见陛下咨访之心勤也。
遂小臣屏奸豪之志。
则弊革于前。
守陛下念康济之言。
则惠敷于下。
邪正之道分。
而治古可近。
礼乐之方著。
而和气克充。
至若夷吾之法。
非皇王之权。
严尤所陈。
无最上之策。
元凯之所先。
不若唐尧考绩。
叔子之所务。
不若虞舜舞干。
且俱非大德之中庸。
未可为上圣之龟鉴。
又何足为陛下道之哉。
或有以系安危之机。
兆存亡之变者。
臣请披沥肝胆。
为陛下别白而重言之。
臣前所言哲王之理。
其则不远者。
在陛下慎思之。
力行之。
始终不懈而已。
臣谨按春秋。
元者气之始也。
春者岁之始也。
春秋以元加于岁。
以春加于正。
明王者当奉若天道。
以谨其始也。
又举时以终岁。
举月以终时。
春秋虽无事必书。
首月以存时。
明王者当奉若天道。
以谨其终也。
王者动作。
始终必法于天者。
以其运行不息也。
陛下既能谨其始。
又能谨其终。
懋而修之。
勤而行之。
则可以执契而居简。
无为而不宰矣。
广立本之大业。
建中之盛德矣。
又安有三代循环之弊。
而为巧伪滋炽之渐乎。
臣故曰惟陛下致之之道何如耳。
臣前所谓若夫任贤惕厉
宵衣旰食
宜黜左右之纤佞。
进股肱之大臣。
实以陛下诚忧劳之至也。
臣闻不宜忧而忧者国必衰。
宜忧而不忧者国必危。
今陛下不以家国存亡之计。
社稷安危之策。
而降于清问。
臣未知陛下以为布衣之臣。
不足与定大计耶。
或万几之勤。
而圣虑有所未至也。
不然。
何宜忧者而不先忧乎。
臣以为陛下之所虑者。
宜先忧宫闱将变。
社稷将危。
天下将倾。
内将乱。
此四者乃国家已然之兆。
故臣谓圣虑宜先及之。
夫帝业既艰难而成之。
胡可容易而守之。
太祖肇其基。
高祖勤其绩。
太宗定其业。
元宗继其明。
至于陛下。
二百有馀载矣。
其间明圣相因。
扰乱继作。
未有不委用贤士。
亲近正人。
而能绍兴徽烈者也。
或一日不念。
则颠覆大器。
宗庙之耻。
万古为恨。
臣谨按春秋。
人君之道。
在体元以居正。
董仲舒汉武帝言之略矣。
其所未尽者。
臣得为陛下备而陈之。
夫继故必书即位。
所以正其始也。
终必书所终之地。
所以正其终也。
故君者。
所发必正言
所履必正道。
所居必正位。
所近必正人。
臣又按春秋。
阍寺弑吴子馀祭
书其名。
春秋讥其疏远贤士。
昵近刑人。
有不君之道矣。
伏惟陛下思祖宗开国之勤。
念春秋继故之戒。
将明法度之端。
则发正言而履正道。
将杜篡弑之渐。
则居正位而近正人。
远刀锯之残。
亲骨鲠之直。
辅臣得以专其任。
庶寮得以守其官。
柰何以亵近五六人。
总天下之大政。
外专陛下之命。
内窃陛下之权。
威摄朝廷。
势倾海内。
偫臣莫敢指其状。
天子不得制其心。
祸稔萧墙。
奸生帷幄。
臣恐曹节侯览
复生于今日矣。
宫闱之所以将变也。
臣谨按春秋。
鲁定公元年春
王不书正月者。
春秋以为先君不得正其终。
则后君不得正其始。
故曰定无正也。
今忠贤无腹心之寄。
阍寺专废立之权。
陷先帝不得正其终。
致陛下不得正其始。
况皇储未建。
郊祀未修。
将相之职不归。
名分之宜不定。
此社稷之所以将危也。
臣谨按春秋。
王札子杀召伯毛伯。
春秋之义。
两下相杀不书。
而此书者。
重其尊王命也。
夫天之所授者在君。
君之所操者在命。
操其命而失之者。
是不君也。
侵其命而专之者。
是不臣也。
君不君。
臣不臣。
此天下所以将倾也。
臣谨按春秋。
晋赵鞅晋阳之兵叛入于晋。
书其归者。
以其能逐君侧之恶人。
以安其君。
故春秋善之。
今威柄陵夷。
藩臣跋扈。
或有不达人臣之
首乱者以安君为名。
不究春秋之微。
称兵者以逐恶为义。
则政刑不由乎天子。
征伐必自于诸侯。
此海内所以将乱也。
樊哙排闼而雪涕。
袁盎当车以抗词。
京房发愤以殒身。
窦武不顾而毕命。
此陛下皆明知之耳。
臣谨按春秋。
晋狐射姑阳处父
襄公杀之者。
以其君漏言也。
襄公不能固阴重之机。
处父所以及戕贼之祸。
故春秋非之。
夫上漏其情。
则下不敢尽意。
上泄其事。
则下不敢尽言。
故传有造膝诡词之文。
易有失身害成之戒。
今公卿大臣。
非不欲为陛下言之。
虑陛下必不能用之。
陛下既忽之而不用。
必泄其言。
臣下既言之而不行。
必婴其祸。
适足以钳直臣之口。
而重奸臣之威。
是以欲尽其言。
则有失身之惧。
欲尽其意。
则有害成之忧。
故低徊郁塞。
以俟陛下感悟。
然后尽其启沃耳。
陛下何不以听朝之馀。
明御便殿。
召当时贤相。
与旧德老臣。
访持变安危之谋。
求定倾救乱之术。
阴邪之路。
屏亵狎之臣。
制侵陵迫胁之心。
复门户扫除之役。
戒其所宜戒。
忧其所宜忧。
既不得理于前。
当理于后。
不得正其始。
当正其终。
则可以虔奉典谟。
克承丕构。
终任贤之效。
无旰食之忧矣。
臣前所谓若夫追踪三五。
绍复祖宗。
宜鉴前古之兴亡。
明当时之成败者。
臣闻之为君而天下大理者。
以其能任九官四岳十二牧。
不失其举。
不二其业。
不侵其职。
居官惟其能。
左右惟其贤。
元凯在下。
虽微而必举。
四凶在朝。
虽强而必诛。
考其安危。
明其取舍。
至秦之二代。
汉之元成。
咸愿措国如唐虞。
致身如
而终败亡者。
以其不见安危之机。
不明取舍之道。
不任大臣。
不辨奸人。
不亲忠良。
不远谗佞。
伏愿陛下察唐虞之所以兴。
而景行于前。
鉴秦汉之所以亡。
而戒惧于后。
陛下无谓庙堂无贤相。
庶官无贤士。
今纲纪未绝。
典刑犹在。
人谁不欲致身为王臣。
致时为升平。
陛下何忽而不用之邪。
又有居官非其能。
左右非其贤。
其恶如四凶。
其诈如赵高
其奸如者。
陛下又何惮而不去之邪。
神器固有归。
天命固有分。
祖宗固有灵。
忠臣固有心。
陛下其念之哉。
昔秦之亡也。
失于强暴。
汉之亡也。
失于微弱。
强暴则贼臣畏死而害上。
微弱则奸臣擅权而震主。
臣伏见敬宗皇帝不虞亡秦之祸。
不剪其萌。
伏惟陛下深轸亡汉之忧。
以杜其渐。
则祖宗之鸿绪可绍。
三五之遐轨可追矣。
臣前所谓陛下心有所未达。
以下情塞而不得上通。
行有所未孚。
以上泽壅而不得下浃者。
且百姓有涂炭之苦。
陛下无由而知。
则陛下有子惠之心。
百姓无由而信。
臣谨按春秋。
书梁亡不书取者。
梁自亡也。
以其思虑昏而耳目塞。
上出恶政。
人为寇盗。
皆不知其所以然。
以其自取灭亡也。
臣闻国君之所以尊者
重其社稷也。
社稷之所以重者。
存其百姓也。
苟百姓之不存。
则虽社稷不得固其重。
苟社稷不重。
则虽国君不得保其尊。
故理天下者。
不可不知百姓之情也。
夫百姓者。
陛下之赤子。
陛下宜命慈仁者亲之育之。
如保傅焉。
如乳哺焉。
如师之教导焉。
故人之于上也。
敬之如神明。
爱之如父母。
今或不然。
陛下亲近贵倖。
分曹建署。
补除卒吏。
召致宾客
因其货贿。
假其气势。
大者统藩方。
小者为牧守。
居上无清惠之政。
而有饕餮之害。
居下无忠诚之节。
而有奸欺之罪。
故人之于上也。
畏之如豺狼。
恶之如雠敌。
今四海困穷。
处处流散。
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
鳏寡孤独者不得存。
老幼疾病者不得养。
加以国权兵柄。
专在左右。
贪臣聚敛以固宠。
奸吏夤缘而弄法。
冤痛之声。
上达于九天。
下入于九泉。
鬼神为之怨怒。
阴阳为之愆错。
门九重
而不得告䜣。
士人无所归化。
百姓无所归命。
官乱人贫。
盗贼并起。
土崩之势。
忧在旦夕。
即不幸因之以师旅。
继之以凶荒。
臣以谓陈胜吴广
不独生于秦。
赤眉黄巾。
不独生于汉。
臣所以为陛下发愤扼腕。
痛心泣血也。
如此则百姓有涂炭之苦。
陛下何由而知之乎。
子惠之心。
百姓安得而信之乎。
致使陛下行有所未孚。
心有所未达者。
固其然也。
臣闻昔汉元帝即位之初。
更制七十馀事。
其心甚诚。
其称甚美。
然纪纲日紊。
国祚日衰。
奸凶日强。
黎元日困者。
以其不能择贤明而任之。
失其操柄也。
自陛下御宇。
忧勤兆庶。
屡降德音。
四海之内。
莫不抗首而长息
自喜复生于死亡之中也。
伏愿陛下慎终如始。
以塞万方之望。
诚宜揭国权以归其相。
持兵柄以归其将。
去贪臣聚敛之政。
除奸吏夤缘之害。
惟忠贤是近。
惟正直是用。
内宠便辟。
无所听焉。
选清慎之官。
择仁惠之长。
毓之以利。
煦之以和。
教之以孝慈。
导之以德义。
去耳目之塞。
通上下之情。
俾万国欢康。
兆人苏息。
则心无所不达。
而信无所不孚矣。
臣所言欲人之化也。
在修己以先之者。
臣闻德以修己。
教以导人。
修己也。
则人不劝而自至。
导人也。
则人敦行而率从。
是以君子欲政之必行也。
故以身先之。
欲人之从化也。
故以道御之。
今陛下先之以身。
而政未必行。
御之以道。
而人未从化
岂不以立教之旨。
未尽其方耶。
夫立教之方。
在乎君以明制之。
臣以忠行之。
君以知人为明。
臣以匡时为忠。
知人则任贤而去邪。
匡时则固本而守法。
贤不任则重赏不足以劝善。
邪不去则严刑不足以禁非。
本不固则人流。
法不守则政散。
而欲教之使必至。
化之使必行。
不可得也。
陛下能斥奸邪不私其左右。
举贤正不遗其疏远。
则化洽于朝廷矣。
爱人以敦本。
分职而奉法。
修其身以及其人。
始于中而成于外。
则化行于天下矣。
臣前所谓欲气之和也。
在遂性以导之者。
当纳人于仁寿也。
夫欲人之仁寿也。
在乎立制度。
修教化。
夫制度立则财用省。
财用省则赋敛轻。
赋敛轻则人富矣。
教化修则争竞息。
争竞息则刑罚清。
刑罚清则人安矣。
既富则仁义兴焉。
既安则寿考生焉。
仁寿之心感于下。
和平之气应于上。
故灾害不作。
休祥荐臻。
四方底宁。
万物咸遂矣。
臣前所言救灾旱在致乎精诚者。
臣谨按春秋。
鲁僖公一年之中。
三书不雨者。
以其人君有恤人之志也。
鲁文公三年之中。
一书不雨者。
以其人君无恤人之心也。
故僖致精诚而不害物。
文无悯恤而变成灾。
陛下诚能有恤人之心。
则无成灾之变矣。
臣前所言广播植在视乎食力者。
臣谨按春秋。
君人者必时视人之所勤。
人勤于力则功筑罕。
人勤于财则贡赋少。
人勤于食则百事废。
今财食与人力皆勤矣。
愿陛下废百事之用。
以广三时之务。
则播植不愆矣。
臣前所谓国廪罕蓄。
本乎冗食尚繁者。
臣谨按春秋。
臧孙辰告籴于齐。
春秋讥其国无九年之蓄。
一年不登而百姓饥。
臣愿斥游惰之徒以督其耕植。
省不急之务以赡其黎元。
则廪蓄不乏矣。
臣前所言吏道多端。
本乎选用失当者。
由国家取人不尽其材。
任人不明其要故也。
今陛下之用人也。
求其声而不求其实。
故人之趋进也。
务其末而不务其本。
臣愿覈考课之实。
定迁序之制。
则多端之吏道息矣。
臣前所言豪猾踰检。
由中外之法殊者。
以其官禁不一也。
臣谨按春秋。
齐桓公盟诸侯不书日。
邱之盟特以日者。
美其能宣天子之禁。
率奉王官之法。
故春秋备而书之。
夫官者五帝三王之所建也。
法者高祖太宗之所制也。
法宜画一。
官宜正名。
今又分外官中官之员。
立南司北司之局。
或犯禁于南。
则亡命于北。
或正刑于外。
则破律于中。
法出多门。
人无所措。
实由兵农势异。
而中外法殊也。
臣闻古者因井田以制军职
间农事以修武备。
提封约卒乘之数。
命将在公卿之列。
故兵农一致。
而文武同方。
可以保乂邦家。
式遏乱略。
太宗皇帝肇建邦典。
亦置府兵。
台省军卫。
文武参掌。
居闲岁则櫜弓力穑。
将有事则释耒戈。
所以修复古制。
不废旧物。
今则不然。
夏官不知兵籍。
止于奉朝请
大将不主兵事。
止于养勋阶。
军容合中官之政。
戎律附内臣之职。
首一戴武弁
嫉文职如仇雠。
足一蹈军门。
视农夫如草芥。
谋不足以剪除奸凶。
而诈足以抑扬威福。
勇不足以镇卫社稷。
而暴足以侵轶里闾。
羁绁藩臣
干陵宰辅。
隳裂王度
汨乱朝经。
张武夫之威。
上以制君父。
假天子之命。
下以驭英豪。
有藏奸观衅之心。
无仗节死难之义。
岂先王经文纬武之旨耶。
臣愿陛下贯文武之道。
均兵农之功。
正贵贱之名。
一中外之法。
还军伍之职。
修省署之官。
近崇贞观之规。
远复成周之制。
自邦畿以刑于万国。
始天子而达于诸侯。
则可以制豪猾之强。
而无踰检之患矣。
臣前所言生徒惰业。
由学校之官废者。
盖以国家贵其禄而贱其能。
先其事而后其行。
故庶官乏通经之学。
诸生无修业之心矣。
臣前所言列郡干禁。
由授任非人者。
臣以为刺史之任。
理乱之根本系焉。
朝廷之法制在焉。
权可以抑豪猾。
恩可以惠孤寡。
强可以禦奸寇。
政可以移风俗。
将校有曾经战阵。
功臣子弟。
各请随宜酬赏。
如无理人之术者。
不当任此官。
则绝干禁之患矣。
臣前所言百工淫巧。
由制度不立者。
臣请以官位禄秩。
制其器用车服。
禁以金银珠玉。
锦绣雕镂。
不蓄于私室。
则无荡心之巧矣。
臣前所言辨枝叶者。
在考言以询行也。
臣前所言形于耻格者。
在道德而齐礼也。
臣前所谓念生寡而食众。
可罢斥游惰者。
已备之于前矣。
臣前所谓令烦而理鲜。
要在察其行否者。
臣闻号令者。
乃理国之具也。
君审而出之。
臣奉而行之。
或亏益止留。
罪在不赦。
今陛下令烦而理鲜。
得非持之者为所蔽欺乎。
臣前所言博延偫彦。
愿陛下必纳其言。
造庭待问。
则小臣岂敢爱死者。
臣闻晁错为汉昼削诸侯之策。
非不知其祸之将至也。
忠臣之心。
壮夫之节。
苟利社稷。
死无悔焉。
今臣非不知言发而祸应。
计行而身戮。
盖所以痛社稷之危。
哀生人之困。
岂忍姑息时忌。
窃陛下一命之宠哉。
昔龙逢死而启殷。
比干死而启周。
韩非死而启汉。
陈蕃死而启魏。
今臣之来也。
有司或不敢荐臣之言。
陛下又无以察臣之心。
退必受戮于权臣之手。
臣幸得从四子游于地下。
固臣之愿也。
所不知杀臣者。
臣死之后。
将孰为启之哉。
至于人主之阙。
政教之疵。
前日之弊。
臣既言之矣。
若乃流下土之惠。
修近古之治。
而致和平者。
在陛下行之而已。
然上之所陈者。
实以臣亲承圣问。
敢不条对。
虽臣之愚。
以为未及教化之大端。
皇王之要道。
伏惟陛下事天地以教人敬。
奉宗庙以教人孝。
养高年以教人悌。
育百姓以教人慈
调元气以煦育。
扇太和于仁寿。
可以逍遥而无为。
端拱而成化。
至若念陶钧之道。
在择宰相而任之。
使权造化之柄。
念保定之功。
在择将帅而任之。
使修阃外之寄。
念百度之求正。
在择庶官而任之。
使专职业之守。
念万姓之愁痛。
在择长吏而任之。
使明惠养之术。
自然言足以为天下教。
动足以为天下法。
仁足以劝善。
义足以禁
又何必宵衣旰食
劳神惕虑。
然后以致其理哉。
谨对。
唐故江西观察使武阳公韦公遗爱碑849年1月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皇帝召丞相延英便殿讲议政事。及于循吏。
且称元和中兴之盛。言理人者。
谁居第一。丞相墀言。
臣尝守土江西。目睹观察使韦丹有大功德。
被于八州。殁四十年。
稚老歌思。如丹尚存。
丞相中丞相植皆曰。臣知之为理。
所至人爱。所去人思。
江西之政。熟于听闻。
乃命守臣覈于众。上之功状。
大中三年正月二十日。诏书授史臣尚书司勋员外郎杜牧曰。
汝为序而铭之。以美大其事。
臣某伏念天宝建中艰难之馀。根于河北
枝蔓于齐鲁梁蔡。辟为章句书生。
以蜀叛。锜为宗室老。
以吴叛。其他高下其目跂而欲飞者。
往往皆是。宪宗皇帝高听古议。
广谏益圣。任贤使能。
考校法度。号令未出。
威先雷霆十有四年
擒殛凶狠。方行四海。
罔不率伏。当是时。
凡五徵兵。解而复合。
仅八周岁。天下晏然。
不告劳苦。实以守土多循良吏。
居第一。周召伯治人于陜西。
召穆公有武功于宣王时仲尼采甘棠江汉之诗。
弦而歌之。列于风雅。
班固汉宣帝中兴名臣。言治人者。
亦首述黄霸龚遂。次将相下。
今下明诏。刻治效。
令得与元和功臣。彰中兴得人之盛。
悬于无穷。用古道也。
谨按韦氏。自汉丞相贤已降。
代有达官。孝宽有大功于后周
封郧国公郧公曾孙幼平
岐州参军。生抱贞。
梓州刺史。生政。
汉州雒县丞。赠右谏议大夫
雒县武阳公。公字文明
以明五经登科。授校书郎咸阳
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张献甫于邠宁府。徵为太子舍人
起居郎检校吏部员外郎侍御史河阳行军司马。未行。
驾部员外郎。会新罗国以丧来告。
且请立君。拜司封郎中御史中丞
章服金紫。吊册其嗣。
新罗再以丧告。不果行。
容州经略使。筑州城环十三里。
因悉城管内十三州。教种茶
多开屯田。黄贼畏服。
诏加大中大夫贞元末河南少尹
连拜检校秘书监御史中丞郑滑行军司马。皆未至。
右谏议大夫宪宗即位
刘辟叛。议者欲行贞元故事。
请释不诛。公再上疏曰。
今不诛辟。则朝廷可以指臂而使者
惟两京耳。此外而谁不为叛。
因拜剑南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时刘辟急攻梓州
公至汉中。表言攻急守坚。
不可易帅。高崇文客军远斗。
无所资。若与梓州
缀其士心。必能有功。
召拜晋慈隰三州观察使。不半岁。
元和二年二月洪州观察使。洪据章江
上控百越。为一都会。
屋居以为俗。人火之馀烈。
日久风竹戛自焚。小至百家。
大至荡空。霖必江溢。
燥必火作。火水夹攻。
人无固志。倾摇懈怠。
不为旬月生产计。公始至任。
计口取俸。除去冗事。
取公私钱。教人陶瓦。
伐山取材。堆謺亿计。
人能为屋。取官材瓦。
免其半赋。徐责其直。
自载酒食。以勉其劳。
初若艰勤。日成月就。
不二周岁。凡为瓦屋万四千间。
楼四千二百间。县市营厩。
名为栋宇。无不创为。
派湖入江。节以斗门
以走暴涨。开广衢。
南北七里。荡渫污壅。
筑堤五尺。长十二里。
堤成明年。江与堤平。
凿六百陂塘。灌田一万顷。
益劝苧。机织广狭。
俗所未习。教劝成之。
凡三周年。成就生遂。
手为目睹。无不如志。
公之为政。去害兴利。
机决势去。如孙吴乘敌。
不可当向。辅以经术。
仁抚智诱。慈母之心。
赤子之欲。求必得之。
故人自尽力。所指必就。
子产治郑。未及三年。
国人尚谤。黄霸颍川
前后八年。始曰愈治。
考二古人行事。与公相次第。
不知如何。元和五年薨。
年五十八。其铭曰。
章武皇帝。披攘经营。
凡十四年。五大徵兵。
人不告病。肩于太宁。
将相是矣。岂无循良。
考第理行。谁高武阳
武阳所至。为人父母。
于洪之功。洞无前古。
洪始有居。水火是苦。
二者夹攻。死无处所。
曰天所然。不嗟不诉。
武阳始至。材瓦是聚。
公钱不足。以俸为助。
能为居宇。贳贷付与。
日载酒肴。如抚稚乳。
不督不程。诱以美语
未二周星。创数万堵。
几半重楼。如诗翚羽。
锢以长堤。缭四千步。
明年水平。人始歌舞。
灾久事钜。一日除去。
灌田万顷。益种桑苧。
俗所未有。罔不完具。
寂寥千年。谁守兹土。
中圣人。元和是师。
图赞功劳。武阳岂遗。
乃命史臣。刻序碑辞。
宠假武阳。为人慰思。
训劝守吏。勉于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