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痴绝和尚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六、《无文印》卷一九
某礼违又半年,夏初两申平安状,持书者皆中道而反。
比专使行,不欲同两班具状,必蒙尊悉。
山中无主,内而僧行,外而江湖,望和尚之来甚于饥渴。
或谓君命不可重违,和尚必奉诏;
或谓和尚方以晚节自高,虽君命有所不移,必不奉诏。
间有持是二说讯之某者,切以为出处大义,和尚自有定算,晚生末学何足以知之。
推拂登山则有坐参之便,高卧不起则挈包径造法华,此外不知所云也。
与玉顽石书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七、《无文印》卷二○
比相见于一别十年之后,顽石之顽如故,而某眩已甚于前日,皤然相向,真两痴绝
风雨声中,凄然相别,居者行者皆无以为怀。
人生固有离别,如此离别又岂可多有哉!
闹市剧刹,土木之役诚如来书所云,运勇决身心,持坚凝力量,百年旧观,不还不已。
不然,其将何以谢金华圣者哉!
某忧患熏心,焦然无宁居。
一介行李行矣,复到上,顽石当横榻葵窗以待之乎!
与弥顽极书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七、《无文印》卷一九
拜别二年,而不交一字。
比令孙此来,便既的矣,而未见赐翰。
方切讶之,而春风一札已翩翩东来矣。
比客四明山中,有来必问安否,始则曰架倚吟阁矣,既而曰起大佛殿矣。
顽极名落江湖而心在乡曲,内饱参学而外见事功,此固某之甚敬。
然闻之议者,谓老痴绝之家学不如是其安小成而急近效也。
痴翁语录,去夏径山友人以刊本来,尝反复熟阅之,首尾重复,多有不满人意处,它日所见所闻百无一存。
若以为已刊者可取,则未刊者亦岂可遽舍哉!
汾阳屋里人,难与语此也。
某今夏本未有西来意,昔也忽焉而来,今也忽焉而往,秋风稍高,又安知不忽焉而去哉!
相见何日,无任卷卷。
送源虚叟归蜀序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八、《无文印》卷八、《柳塘外集》卷三
自蜀学盛行于天下,蜀士之明秀肤敏者袂属而南。
前辈长者予不及多见,顷于痴绝老人会中得有四人焉,曰沂艮岩、迂廉谷、定胜叟、远无外,盖所谓明秀肤敏者。
无何,艮岩死,胜叟又死,予哭之哀。
去京之三年,廉谷又死,予哀之甚于艮岩、胜叟也。
渝江源虚叟盖痴绝之所爱,四君子之所敬,予之所畏者。
一锡西来,遍参历叩,久游痴绝之门。
以才得忌,而遂登双径,周旋二老间,冷暖自知,犹漱井也。
上天悔祸,蜀道稍通,归袂翩翩,挽之不可。
或谓虚叟见道明白,如五紽之素,横机迅疾,如百炼之金,保护固惜,曾不少试其伎,挟之以归,何果于自閟也耶?
予曰不然,寒暑之节,龙蛇之蛰,不积不施,不屈不伸,深培厚蓄,大有为于斯世也,虚叟其以是哉!
然予窃有忧焉,蜀之遗老才二三人,短景灭没,夕阳在山,此正蜀学隆替通塞之时也。
艮岩诸君子不可复见,虚叟又自是而西,疏通蜀学之渊源,发挥诸老之遗响,其遂付之谁乎哉?
此予所以忧也,此予所以重为虚叟惜也。
真半颠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七、《无文印》卷一九
岁莫春杪,尝次吴门,尊旆入城,往返至五七,周旋追从无倦意,得尽扣诗学。
婉巧而不失之浮靡,典实而不失之重滞,使生遇□可诸名辈,角逐于山谷社中,未见鹿死谁手。
靖安蒲中乃有此郎,寂音此语不特为巽中发也。
山田有秋,风味可想。
终朝两眼挂枯松,不忧无来但觅句,岁晚乐地,可以持赠寂寞之人否?
某且留此以俟新主人来。
痴绝果不奉诏,则襆被径造法华,自此又有过从之乐,何喜幸如之。
送清奚翁序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八、《无文印》卷八、《柳塘外集》卷三
汗漫游四方十有七年,才疏意广,学道无得,当世奇士则尽得而友之,造物者亦悉举以见遗不惜也。
嘉熙丙申,得清奚翁于南闽,明年会于永嘉,又六年会于临川,又三年会于钱塘
其才之美,众人未识,予独先知之。
嗜学工夫,吾见其进未见其止也。
常窃论之,古之学者以学成己,今之学者以学厉己。
百金谒书肆,闭门而读之,自以为吾业已足,大言阔步,傲倪丛林,间谓世不我若,倒行逆施弗恤也,伤廉害义弗恤也。
得罪清议受诛名教弗恤也。
人语之,则曰吾能学矣,吾能文矣,世之议者亦曰彼文学人也,可以不论。
嗟夫!
率天下之人而祸文学者,非此辈耶?
予生也幸受教师友,不可谓不略涉其濒,然中隘近燥,语直近讦,简事近傲,所以为吾贼者莫甚三物。
平而气,养而疾,既奉面训于先圆照,低一阶,退一步,又受笔语于先痴绝,今而后知用力矣。
奚翁学优而不耀,气直而不回,此予之所以甚知也。
深惩痛艾,以求无愧于前之所云者,亦能一日用其力乎?
仲尼不云,「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与鉴虚中书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七、《无文印》卷二○
比永侍者行,不得拜虚中讯,而问起居于无外书中。
秋七月,客自四明来,知访旧海上,乘一万里之天风,泛七八月之怒潮,大哉伟观,第不知钓鳌竿子曾拂珊瑚树否。
呵呵。
惠书勤恳,感激千万,老痴绝登五峰,号令一施,如李光弼之初到河北
然惮其严而乐子仪之宽者,不独朔方之士也。
东州多故人,极思绝江,势须来秋方可。
虚中必留天童,时节易过,相见不难,无外座并乞致意。
送一侍者日本淳祐八年四月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八、《无文印》卷八、《柳塘外集》卷三
淳祐戊申春,予自西湖四明,既哭笑翁老子,遂访樗寮隐君于翠岩山中。
留十日,复归径山
初夏日本侍者闻予西溯,踉跄来送别。
至江浒,夜漏已二十刻。
又明日,予抵舟次,夕阳在西岭矣。
一握手,别色黯然,见于面目。
且言:「去国六年,首见痴绝老人灵隐,来育王,侍笑翁老师且三年,翁今不作,莫知所向。
茅屋石田在扶桑若木间,已办艅艎,解维在朝夕」。
予念其请之勤而词之悲也,因谓之曰:「子踰海越漠,万里西游,昔也何所持而来乎」?
曰:「无有也,驾风御潮,一日东归」。
「今也何所持而去乎」?
曰:「无有也」。
猗欤旨哉!
无有之义,斯言足以蔽之,予虽巧为之说,无以尚也。
子归国中,建大法幢,击大法鼓,升大法座,而以无得之法普告大众,育王有灵,必将为子点头,曰如是如是。
顽极序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一、《无文印》卷七、《柳塘外集》卷三
聪明智慧者不可与适道,顽钝木讷者乃可与语道。
回之愚,参之鲁,而佩洙泗左券,以此也。
不然言语文学,当时岂无游、夏辈哉?
越人弥顽极早受顽之见于下竺古云,晚闻顽之道于天童痴绝
予久与之游,粗见其略外和内,严如春在雪中,是此顽也;
圆转委折,如水行地上,是此顽也;
落花植实,如冬归木杪,是此顽也。
至其所以为顽,予不得以语人,顽极不能以示人也。
舞智凭愚,贼夫顽者,方天下橐籥一顽,奴隶众巧,顽极乌能久閟其顽哉!
予因于聪明日胜月负而学顽已晚,他日操戈而入室,顽极何以待之?
育王笑翁禅师行状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四、《无文印》卷四
师讳妙堪号笑翁,俗隶庆元慈溪之毛氏。
广颡平顶,骨清气豪。
十岁能诵《金刚经》。
从野道钦受释氏学,登庆元三年具足戒,入讲肆习《天台止观》。
久而舍去,依金山息庵观,求离文字法。
三年还京,参松源岳灵隐,不契。
时天童无用全妙喜竹篦陶冶学者,径造其庐。
无用问曰:「行脚僧?
游山僧」?
师曰:「行脚僧」。
无用曰:「如何是行脚事」?
师以坐具便摵。
无用曰:「此僧敢来者里捋虎须」!
俾参堂室中,常示以狗子无佛性话。
一日拟开口,无用以竹篦劈口便打,师应声□□云:「大荼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
无用颔之,曰:「是汝本有之事,吾不能以毫末加损若也」。
久之侍香,朝煅夕炼,遂竟其学。
辞去西游,历登诸老门,法无异味,遂回天童。
无用入灭,上首约翁久主报恩,致师分座。
太守程公请出世妙胜一香供无用,迁金文,移光孝。
乙亥大旱,祷雨州治,郡将以道居左偏,师谓释左道右,旧有成法,力争不可,退归雪窦,申明于朝,得旨仍旧乃已。
忠献史卫王以堂牒除台之报恩。
天台旧无律宗,师与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坛场,命负毗尼学者倡南山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至今为定制。
朝命徙虎丘,闽帅侍郎王公以雪峰来聘,事闻庙堂,不许。
王公移书,谓南方佛法不竞,暂借若人作兴之尔。
得旨乃行。
雪峰虽屋大众多,然僻介岭海,江湖之士鲜至,礼文法度视江浙有欠,师作新更始,不崇朝改观。
南中土狭民贫,公家视僧寺犹外府,雪鼓公参费以巨万,师请于朝,特旨蠲免。
地多虎,或暴人通衢,师率众凌晨行道,旦望设冥,厌禳驱逐,著为定式。
人父子相语曰:「微翁,吾其鬼矣」。
雪峰僧堂二,曰留香,曰众香。
师至,众集如海,更辟妙香处之,且斥南人所施金帛敞寮曰禅悦,以便宴息。
三年,卫王使来请开山大慈。
京师高原泉散席灵隐,诏领住持事。
灵隐虽擅山川之胜,而逼近屠沽,贻□林壑,师撤其庐,揭关飞来峰外以限喧寂。
近时住山道人凿山穴塔,多龟食形胜,师谓云居祐禅师所建三塔雅合古制,奏乞禅律户用其法。
明教坏塔卧永安荆棘间,几不免暴露,师斲石屋其上。
冷泉亭卒挟公家势,小不可意则为寺威福,师禀京兆去其籍。
飞来峰旧言有神倚峰为祟,岁时必享以牢醴,否则辄祸寺。
师言非浮屠氏法,设冥易之。
革非去谬,率多此类。
卫王以大慈完美,迫师东征,随其行者皆一时龙象。
师审法立度,去浮务约,虽大智复作,无以易之。
卫王薨于位,师叹曰:「法舟既沉,吾亦从此逝矣」。
庵居上,或往来天衣。
寺丞张公以翠山招致,不就,归隐雪峰
台州使君陈公遣使以瑞岩邀之于道,瑞岩主事师严明,欲寝匿符命,衲子与之致争,有禠衣裂面者。
师勉领寺事,逾月遂行。
无何,江心牒至,监丞史公强之,乃起。
师虽游刃小刹,持规挈矩,若俨临万众。
雅柏堂旧庐于荡阴,行将逸老。
净慈诏下,丐辞不允。
大参余公书来,谓不可重违君命,黾勉绝江。
明年,廷臣奏端、嘉以后牒廉僧众而免丁不加畴昔,欲增常制三之一,荆湖总臣又奏令僧道买紫衣师号,俾以衣号住持。
师以为审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可主法,吾道殆矣,奏疏殿陛,上书庙堂,其议遂寝。
诏徙天童,师以生母瞽而耄,侍右无子侄,力辞。
东归,栖迟翠岩□,斥田百亩归西寺,筑堂奉先世香火,岁七月望为忏摩法以赞冥福。
姑苏承天毗陵华藏、四明瑞岩聘命交至,皆坚卧不应。
育王虚席,有旨起师,再辞不许,乃奉诏。
表章大觉,祖述妙喜
方秩然有序,天童除书至,师曰:「极弊大坏,天育犹伯仲,去此即彼,固非舍剧得閒,吾方有事于大觉之堂,委而之他,孰任其责哉」!
封章朝闻,俞音夕下。
师乃葺乃理,不徐不亟。
移书荆湖制使孟侯,得钱百万,不数年,内外更张几五之四。
师以育王望刹,表于东海,自昭陵而降,宸章奎画后先照临者三朝,而皇帝宝翰独未有,奏以为请,金榜玉章不逾时而下。
大觉塔铭,吕丞相惠卿所制,刻石东京净因,兵兴以来,东南学者多不之见。
师住山日,客有以墨本献,师即刻之山中。
《大慧语要》板于径山者再燬于火,师以起废馀力,复刊行之。
痴绝冲退灵隐朝议士论咸徯师至,诏黄已行,为挟势力者易之。
戊申春京兆大资赵公书来,请再莅净慈。
师旧苦痹疾,至是增剧,作书谢之曰:「既老且病,不能复游人间世矣」。
通守永嘉曹公拉同僚徐公入山问疾,曹公谓:「师病久羸甚,盍致寺事。
当与侍郎颜公议,请于朝,用佛照故事,以东堂养老」。
师曰:「去计已决,但待公为别,不敢闻命也」。
从容叙世契,移顷,命纸笔书遗表,作寺丞张公书,援山谷晦堂例,请主后事。
遗嘱数百言,通遗书谒佛事,入祖堂,开语录,建藏塔,丛林典故并不许讲。
书四句偈辞众云:「业镜高悬,七十二年。
一槌击碎,大道坦然」。
置笔与曹公诀别,右胁而逝。
其徒如所戒,后五日,用亡僧法茶毗。
僧众三诵无常偈,维那措火,薪尽火灭,灵骨不倾倚,端坐如生,五色舍利如珠如豆者毋虑千数。
士民淘沙洗泥,皆满所欲。
崇台数尺,夷为平地。
淳祐七年三月二十七日也。
师刚果强毅,公勤廉明,训徒说法几四十年,意小不合则脱屣而去,海内视其去留占丛林盛衰。
建议立论,非兼利天下不为。
宝、绍间,受知君相,以大法自负,论人无恕辞,厉士无恕法,多聚谤丛怒。
卫王薨,异时嫉胜己者或欲困之蒺藜,师不战不祈,卒无所施其术。
晚节末路,言益峻,行益危,道益著,昔之怒者欢以和,谤者信以服。
呜呼盛哉!
尝谓善知识所以标准斯世,行为上,言次之。
数十年来,有言者不必有行,师独回首于万波横流之际,涉世处死,毫发无遗恨者,良以此也。
寿七十二,腊五十七。
度一姓子二百馀辈,得法自黄龙道详而次,皆有闻于时。
言行风旨纪于此者,盖存十一于千百,立言君子或有取焉。
跋无准痴绝北涧送演上人法语(后有太虚、物初跋。)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无文和尚语录
三老不可复见,太虚亦不可作,轴中惟物初独活。
演上人若见一会,俨然于一念未萌之时,则不须𡎺著脚指头而山川已历遍矣。
石堂痴绝和尚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六、《无文印》卷一二、《柳塘外集》卷四
呜呼师乎!
法施如云雨,道鸣如雷霆。
上而天子,下而庶士,皆能知之。
至于有古尊宿之道,三世之论者或未知焉。
曹源门户,荒寒寂寞,老臂独支,卒使之广大高明,福庇天下,虽道盛松源,不以易其素,一也。
气正而严,不以辞色少假学者,我从我违,不尔暇顾,二也。
僵卧一榻,泰定清明,说偈书赞,终日无倦色,侍僧以遗颂请,则麾斥不顾而以月望自期,三也。
嗟夫!
是岂志满气扬,尝试为之者所能及哉?
常谓势可以服众而不可以服善类之口,力可以得位而不可以得善类之心。
今夫方丈其居,绚采其衣,彼信矣此或不服,此服矣彼或不信。
师不求信而人信之,不求服而人服之。
故其高卧玉山,望之者如渴;
养疴双径,从之者如市。
此其必有不依势而立,不恃力而行者矣。
遵秉遗言,服役大事,煇也何幸,身亲见之!
然隳此大法之幢,灭此大法之炬,坏此大法之栋梁,天下将安仰哉?
悲夫!
众寮祭痴绝和尚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六、《无文印》卷一二、《柳塘外集》卷四
佛法至密庵,谨严缜密如金匮石室,过者不敢仰视。
三传至师,暴白宣明,若揭日月,天下皆得而见焉。
肆口而说,纵笔而书,或辩而放,或径而约,谓其平易则断崖绝岸不容趋步也,谓其峻峭则通涂坦道不禁往来也。
猗欤旨哉!
自先大慧以来,未有盛于师者也。
是故六座道场不足为师荣,三奉明诏不足为师圣,甫登径山,即入灭定,不足为师惜也。
虽然,去年哭佛鉴,今年哭老师,天下大老并哭之于期月之内。
自是而往,眼中有泪,其将为谁哭欤?
吁!
日本侍者痴绝和尚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六、《无文印》卷一二、《柳塘外集》卷四
道无方所,不可名状。
何以求之?
视师所向。
我乘天风,来从海上。
师与佛鉴二甘露门
说法径山,一音普闻
如海流天,如山吐云。
万里去国,得师如此。
愿言从之,至死不二。
曾不期年,相继而逝。
茫茫客路,孰训孰箴,岂不怀归,波险岸深。
斐哉斯文,莫写我心。
痴绝和尚墨迹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无文和尚语录
余昔从老子游,惟学佛法,至于世法,未尝半语及之。
出游人间,方知佛法外不曾别有世法,欲质诸老子而恨不可复见。
今观此语,乃知佛法、世法岂有两般乎!
然有当于人心者,又甚恨其当时不明以告我也。
书此以授紫湖,持归东林,举似阿翁,为我发一大笑。
门祭痴绝和尚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六、《无文印》卷一二、《柳塘外集》卷四
侯门相迎,欢声如雷,去年岁晚,方见师来;
聚头相送,苦泪如雨,今年岁晚,又见师去。
凡今诸老,几何人哉?
如此送迎,能堪几何?
悲风满山,愁云满目。
虽欲不哭,焉得不哭!
含晖亭祭痴绝和尚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六、《无文印》卷一二、《柳塘外集》卷四
老气盎而,白发练而,一筇秋色,师来何迟?
灵骨灿而,征车烂而,一道悲风,师去何之?
修途遥遥,税驾何时,瞻彼玉山,悠悠我思。
径山痴绝禅师行状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四、《无文印》卷四
师讳道冲号痴绝武信长江苟氏子。
母郭氏尝梦经行木瓜树下,见其实累累,取其一而食之,占者谓当产奇士。
未几师生,丰上短下,资性绝人。
少长,以进士应诏不利,受释氏学于梓州妙音院,礼修證,为落发。
师游成都,习经论大圣慈寺,已而以名相厌人,复弃其学。
绍熙壬子出峡,回翔荆楚间。
松源岳密庵之道于饶之荐福,径造其庐,以岁饥不受。
曹源生首众云居,亦密庵门人,松源以妙果举出世师,听其入门。
语有省,参堂,俾侍香,朝从夕游,老拳痛棒不少贷,平生知见至是都无影响。
曹源龟峰,侍行。
又三年,以偈辞,游浙。
其言有曰:「尚馀穷相一双手,要向诸□痒处爬」。
京师松源灵隐,门严户峻,厉辞恶色,屡被折困,八阅月不得入室,而气不少贬。
或以失士告松源,源曰:「我已八字打开扶搭他,自是他当面蹉过了」。
师闻其语,由是彻见。
侍曹源于妙果、龟峰时,嘻笑怒骂皆为人善巧方便,而后知二老之道超出情量,犹崩崖裂石,强弩发机,不可拟议,自此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
曹源领荐福逾月示寂,师低回诸老之门又二十馀年,净慈肯堂充、华藏遁庵演,凡当时具大眼目者,皆入其室,声名暴白,所向户知。
潜庵光、一翁如、痴钝颖、掩室开、浙翁琰,皆分半座,俾倡其所学。
嘉定己卯,由径山第一座应嘉禾光孝请,一香为曹源修末后供。
是庵元、即庵觉、逢庵原、无相范、石溪月皆在会中。
道闻于朝,忠献史卫王以堂帖除蒋山。
濒江易涝,下田多无秋,师忍饥鸣道,行乞养士,居十三年无倦色。
虽足食如金山、承天,皆屡聘不就。
嘉熙己亥侍郎东畎曹公豳帅闽,闻师道望,以鼓山来聘。
未行,雪峰牒至,领事半年而天童诏下。
是岁大旱,东州尤烈,储无宿舂,分粒而食,士无饥色。
明年得岁,众集如海,法度修明,虽宏智盛时殆不之过。
育王虚席,摄住持事,往来说法两山间二年。
淳祐甲辰,有旨移灵隐
师谓灵隐乃畴昔大父密庵、伯父松源弘道之地,数十年来古风不竞,士气不作,思欲发挥家学,作兴后人。
志未及行,而世故有不满其意者,伐鼓告众,归隐金陵,不俟终日。
京兆尹遣属官追挽至苏台,不可;
朝命以虎丘俾养老,不就;
留守虚斋赵公以夫以蒋山起之,不应。
戊申春,育王笑翁堪散席,朝论以大觉故家,不轻畀付,召师隐所。
使者三返,卒不奉诏。
明年二月,访丞相弘毅游公、侍郎沧洲程公公许霅川私第。
京尹闻之,走使迎至,留郡斋兼旬,以法华请开山,牢不可辞,以九月领事
秋八月径山诏至,师欲并法华辞,或谓不赴法华则不信,重违君命则不恭,失恭与信,何以为后学法?
师闻,幡然而作,留法华逾月,即登径山
未几,□膈间疾作,已不善饭。
涉春不瘳,然升堂说法,不废方丈职事。
二月末始不出,然说偈书赞、嬉笑言论如平时。
三月六日,手书龛记并遗书十数,且曰:「无准忌在十八,吾以十五即行,不能以瓣香修供」。
口占法语,缄寄塔所。
侍僧以遗偈请,麾斥不顾。
已而笑谓问疾者曰:「末后一句,无可商量,只要个人直下承当」。
或请书之,笑而不荅,即命纸笔,书辞众上堂曰:「世尊临入涅槃,告众云:『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毋令后悔,今日即有,明日即无』。
拈云:世尊平生用尽伎俩,临死之际,求生不得生,求死不得死。
山僧则不然,要行便行,要去便去,八臂那吒拦不住」。
自是屏却医药,谢绝外事,至十四夜分起坐,移顷而逝。
师平生廉介,橐中无长物内帑赐币、天府遣赙,仅能成丧。
后三日荼毗,得五色舍利大如豌豆者无数,淘灰洗泥,无不得之,亦有得之草树间者。
其徒遵治命,奉遗骨以五月十九归葬于金陵山中。
学徒追慕不忍舍,中分其半,塔于照堂窣堵波之左,实是月二十四日也。
师内无城府,外无矫伪,处事应物,粹然一出于诚。
住山三十年,短褐勃窣,翛然如常僧。
河目海口,辩说无碍,不祈新巧,不尚险怪,纡馀宛转,劲直正大。
古人关键险绝谨严处,一经剖击,枝分条解,坦然明白。
端坐筹室,不以词气假人,虽饱参宿学无所容其喙。
闲居于书无所不,性淳直,不逆诈,有言辄受,或欺罔亦不尔较。
嘉定己卯,红巾叛蜀,豕突涪上,师之昆弟姊妹陵夷无几,父母坟庐或不免剽掠,万里望哭,无所纾其哀。
蒋山去东阳直六十里,中无招提,游东衲子最苦是役。
师住山日,缚茅玉山,为百世之藏,且谋买田饭僧,赞先世冥福,而资无所出。
京湖制帅无庵孟公珙、今京湖制置秋壑贾公似道京尹节斋赵公与󰦛,皆捐廪禄,以相其成。
师之决去灵隐与不赴育王,亦以是役未竟故也。
端、嘉以还,嘉定遗老相继逝去,自以身任大法之重。
论及宗门,则言涕俱出。
其登径山也,正欲贾其馀勇,收召后学,而病魔不贷。
石溪月灵隐来省疾,师升堂叙法门好,因言蜀本《宗派录》至密庵不书,遂至掩泣,闻者皆呜咽堕泪。
乌乎惜哉!
抑尝窃论,杨岐之道至圆悟、大慧而中兴,圆悟之道至应庵、密庵而大行。
十数年来,大弘密庵之道于天壤间,若鼓雷霆而揭日月,师与无准二老而已。
二老出处同,师友同,然倡道垂教又有不同焉者,或以辩博,或以径约,天下之士皆信之不疑,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寿八十二,腊六十一。
门人高弟方兴未艾,他日当有僧中董狐者书之,兹不书。
径山痴绝和尚汤榜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七、《无文印》卷一一
熟炙橘皮,倒用卢扁活人之法;
烂研巴豆,是名佛祖夺命之丹。
追配古人,喜有此老。
某人道地药草,命世医王。
用易简方,四十年间横行海上;
起膏肓疾,三千里外识得病源。
恶毒时直是平和,辛烈处绝无滋味。
使大地人神清气爽,尽在此行;
提破沙盆玉振金声,全凭辣手。
径山痴绝和尚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七、《无文印》卷一一
前辈凋零,莫甚嘉熙淳祐
故家全盛,无如圆悟、应庵。
所以后世子孙,皆有乃祖风烈。
某人百年遗老,四海一翁。
直指单传,非今人之所是;
出游归隐,易诸公之所难。
不逐春风于桃李之时,坚持晚节于冰霜之后。
念吾道将坠地矣,今何时欲安眠哉。
两径松声,皆昔年之相识;
一筇秋色,望指日以来仪。
一瓣香,祝九重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