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寄题董宰读书轩 南宋 · 方大琮
 押庚韵
坐衙弹琴和且平,退衙读书锵有声。
琴声书声两相和,和气散作花满城
示知言游不可作(四库本《铁庵集》作亦知言游不可起),雅俗二者难兼行。
曩余不敏坐此处,轩窗尘土安有名。
堂前薇花寂寂笑,此殆文吏非书生。
君非异人何能尔,吏事不废心转清。
牒纷案聚判笔走,庭空吏散诗句成。
尝闻欧公居夷陵,日讨故牍翻研精。
金陵宰鄞政习礼,天津客已愁鹃鸣。
怀哉尹君志古道,请把此案为商评。
铁庵 南宋 · 方大琮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四、《铁庵集》卷三五
铁在五金,质粗直贱,精义入神,至贵乃见。
夏氏九鼎,百怪消睍;
欧冶双剑,紫气射电。
人得其精,是谓刚善,为广平肠,为清献面。
臣心一寸,臣胆百鍊,神器可镇,佞头可断。
铸成脊梁,有真硬汉,蒲省屹立,茅岭踏遍。
南都一壁,鬼怕门限,跌扑不破,屈摺不变。
元祐全人,阳脉一线,吾师元城,拜读史传。
闻过广时,监督卒悍,岂无人心,聚观愤叹。
光景常新,风雷怒散,作庵以名,笃信实践。
淳祐丁未中春朔旦,莆方大琮德润甫撰。
玉界尺铭 南宋 · 方大琮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四、《铁庵集》卷三五
淳祐丙午,月一阳生,莆方德润,作堂广平
筑山其后,明年上春,东卓铁庵西台始经。
夏五之五,乃得玉屏拾遗俊明,适归自京,谋与庵对,以界尺名。
一明一润,异姓弟兄,量所未逮,琢而后精。
或谓温温,不如铮铮,至刚铁汉,有美玉人。
气质力量,盍共细评。
惟广平翁,心肠二并。
始终条理,振大于声,至和粹中,有至坚凝。
《书》德凡九,曰直而温,《记》十一德,以义辅仁。
洞然不烨,吾师元城,所不此比,有如此铭。
俊明为谁?
李君昴英
漕使谢到任表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六三
支垒承流,蔑闻善状;
计轺乏使,就拜除书。
不烦跋履之劳,如被光华之选。
宣隆旨,深激丹襟中谢。)
臣谫焉书生,懵于世故。
起家射策,甫历泮芹;
徒步登朝,寖跻卿棘。
惭无补报,自跪抚摩。
所领双符,袁视当涂为褊;
既逾两载,臣与斯民甚安。
将去如初,曰节与爱。
才仅堪于小试,梦不到于升迁
维江以西,绵延至广。
联络十有一郡,舳舻百馀万艘。
籴谷湟中,克佐马牛之运;
埋轮道上,欲空豺虎之群。
退惟何人,当此委。
伏遇皇帝陛下厉精庶政,申饬群工。
知臣缀班于庭,备体九重之仁俭
谓臣叨试此土,熟谙一道之戚休。
付以将输,责其课效。
臣敢不究心飞挽,悉意咨诹?
稽财货之源流,务公取予;
察官吏之能否,冀尽澄清(《铁庵集》卷四三。)
「延」字原脱,据四库本补。
端平三年七月分第一劄(以不御殿缴进)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六三
臣至愚极陋,起自远方,三十年间,八书吏考,虽田庐之日最久,而畎亩之忠不忘。
大化更新,误叨收擢,退然众后,惟有靖共。
属者内出手书,俾司言责,力小任重,晓夕惊忧。
陛下何取于臣而拔之冗散耶?
抑以其草野少戆,或能尽言无隐耶?
然未信而谏,交浅言深,虽苏轼犹以为疑。
若夫柔行巽入,以涵养为大体,阴讽密谕,以岁月为深功,此平世事也。
臣自立朝以来,每见群臣论议,始则言成败,中则言安危,至于去岁夏五之后,景象顿异,则以存亡言矣。
今也亡之一字惯熟于上下之口,然徒知天下有将亡之形,不知古今有不可亡之理。
理者何?
纲常是也。
纲常者天地所以付宗子,祖宗所以遗后人,臣民所以戴君上,夷狄所以畏服中国者也。
微失之则败,重失之则危,终失之而不悔则亡。
窃迹当世之故,极北小夷,越数万里,干我王略,蹙我境土,此天地之大变也。
以臣观之,蜀口之败,虽鞑也,而终荡于溃兵之扰;
襄州之失,非鞑也,而实坏于叛兵之变。
州县之兵则蔑其守将京畿之兵则疾其长上,以至遐方赤子,皆睊睊然有作慝之念,其为纲沦常斁不既多乎?
陛下岂愿其至此哉?
出御经幄,惧形于色;
朝问群臣,忧见于言。
六字之铭,未尝不欲饬己;
十二条之诫,未尝不欲敕吏;
减斛面、停税亩,未尝不欲宽民;
优廪给、戒掊尅,未尝不欲恤军。
且心者纲常之所自出也,陛下之用心若此,而危形急證相寻不已。
臣废食忘寝,思所以销恶运、遏乱原,而不得其说,陛下隐之于心,其犹有不安者乎?
恭惟本朝立国,度越古昔,太祖皇帝之授受不以私其子,而感赵普金匮与弟之一誓;
高宗皇帝之选立不以私其近属,而寤娄寅亮立昌陵后之一言。
一祖一宗,为我宋肇兴再造之主,皆自其不私天下一念者基之。
臣在田野,侧闻宁宗皇帝嘉定选择之时,追记先朝眷念魏邸之意,故陛下之立必自魏来。
宁考此心,其与后世猜防多忌者异矣,用能绵三百载无疆之休,以启佑我陛下者,亦此一念也。
是以陛下践祚之初,朝飨原庙而都人大悦,则人与之也;
始见圜丘而月星明摡,则天与之也,畴敢贪天之功以自为己力哉?
彼故王之退守藩服,变出不测,霅川之事,深可痛也。
臣尝记真德秀之奏曰:「前有避匿之迹,后与讨捕之谋」。
又记洪咨夔之疏曰:「霅川之变,非济邸之本心;
济邸之死,非陛下之本心」。
魏了翁直前之疏、徐清叟火灾之疏,皆可谓得其情矣。
胡梦昱一疏尤为恻怛,贯穿百代之兴亡,指陈天人之感应,读之令人流涕。
当是时也,天地祖宗犹有以察陛下之有所制,黄壤沉魂犹有以亮陛下之不得已。
亦既十载,天毙老妖,端平改元,威福自出,此非昭冤雪枉之时乎?
臣恭睹元年六月御笔,有曰「胁枉陷逆」,又曰「复爵视茔」,而立嗣一事则曰「关系国家,难以轻议」。
又恭睹二年七月御笔,有曰「卫王功茂,深欲保持其家」,又曰「札付宅之兄弟,自今臣僚毋得捃摭」。
一则牢关固拒,如待深仇,何其重于继同气之后?
一则丁宁覆护,如拊爱子,何其厚于保奸孽之家?
合二笔而观,有人心者宜何如哉?
故王之迹非若秦邸,而秦邸子孙至今蕃盛,此太宗皇帝保全之力。
今也西溪荒阡,麦饭无主,孀嫠孤寄,抑堕缁流,独不以太宗之待秦邸者待之乎?
贼远之罪浮于奸,而死之日,诸子勒令致仕,此高宗皇帝果决之断。
今也宅之顽童,班橐锡第,起玷名郡,敢抗公评,独不以高宗之处者处之乎?
陛下厉精之始,如逐二凶人,窜二贼吏,召诸贤求直言,以至禁戢苞苴,止遏干请,每一札出,万目耸观,四方传诵,交赞圣朝。
独此二笔,读者无不怃然失色,闻者无不黯然吞声。
德于其非所当德,怨于其非所当怨,一念之私,纲常倒植。
大原既失,他美莫赎,骄卒安得不狂悖,凶氓安得不跳踯,叛将安得不飞飏?
岂皆无秉彝之心,盖有以召之矣。
陛下必以远为功,则臣请有以辩之。
昔汉大臣议立文帝之时,特曰齐王母家戾恶,代王母家长者,以善人则大臣安。
史所载本说如此。
大臣之意,不过谋身,岂料得一文帝,遂为三代以后不可及之主哉!
陛下天赋粹美,不下文帝,远之自谋,亦犹汉臣。
既见圣质高迈,乃复时进妖丽,欲以昏其明而盗其权。
所赖韬藏静定,不堕机阱,遂有今日之懿。
若远者岂容生免系狱之辱,而死反冒极美之谥乎
陛下必以故王为疑,则臣又有以释之。
淮南之骄僭,非复有爱兄之道,文帝哭甚哀,以盎解而止;
及闻斗粟尺布之谣,则还地封子,不遗馀恩,岂终胶于盎之说哉?
陛下天性友爱,与文帝同;
故王之胁,与淮南异。
小臣剽闻,谓故王尝从陛下会朝侍班,同榻共食,情爱备至,使无远先入之言,宁不怆念畴昔之好?
若故王者岂其生有友睦之义,而死不蒙经纪之恩乎?
臣爱助孤忠,惟始终以汉文帝望陛下也。
矧自更化之后,凡逐臣羁士见扼于权奸者无枉不白,独天伦大冤不能自明。
一妇茹屈,枯旱三年,匹夫非辜,飞霜六月,而况先帝之子,陛下之兄乎?
臣闻德秀垂殁,语其家以不能申前言为大恨;
又见咨夔仅对臣言,曰「上意未回,则天意亦未易回」。
今二臣已矣,独梦昱所谓冤不散则祸不消,自今观之,其言皆验。
昱窜海滨,弟兄暴骨,今虽官其一子,未足偿一门之痛。
是不惟故王之冤未散,而昱之论亦未明也。
然则解释陛下之疑,启寤陛下之听,此非旧学大臣之责乎?
此非耆老大臣之责乎?
此非二三执政之责乎?
此非经筵从容启沃之责乎?
此非侍从论思献纳之责乎?
此非谏臣绳愆纠缪之责乎?
群臣泛议,一语及此,摇手吐舌,指为深讳,是殆以齐人敬王也。
然而臣知陛下有可回之机者何也?
小臣奏疏,间及此事,陛下虽微诘之,亦不罪之;
草茅对策,间发此语,陛下虽稍抑之,亦不?
之。
是机也,苟有以开导而疏涤之,则油然之一念固在也。
臣愚欲望陛下豁然开悟,出于真诚,特下明诏,敷释本心,正权臣之罪,洗故王之冤,则端平德刑之大者明矣。
是必发暴奸伏,绌绝贪功,抑孽种而夺守符,收宸札而裁宠数。
贾充谥别议里克之恶始彰。
是必改营高燥,亟谋绍承,幸伉俪之犹存,庶精爽之有托,若敖之鬼不馁,新城之巫永消,则天心之悔祸有期,人心之厌乱有日,特在陛下一念间耳。
或曰四郊多垒,未暇议也。
不知腹心不治,何以望肤革之安?
或曰皇嗣未衍,未遽议也。
不知《麟趾》不歌,何以致《螽斯》之盛?
事固有甚难者:百物翔踊而楮日轻,则曰吾力不能救;
强胡荐食而兵日困,则曰吾力不能抗。
此不过一号令转移之易,而陛下犹难之。
且事与天合,与祖宗合,与先帝,与天下之心,而何他虑之有?
若易者犹难,臣恐难者愈难矣。
宋文帝何如主,犹能还二王之家,正徐傅之戮,而况九京之下,所望于英明之主哉!
通天地间一气耳,今也盭气流行,在天则为妖星,在地则为洚水,在朝廷则为二相不咸,在边方则为诸阃不协。
去岁叛兵之变,自南而北,殆遍天下;
去夏殿旅之鬨,市扉昼闭,相恐以走。
此无非盭气之流注激射也。
臣曩读清叟火灾疏曰:「若有所警而言,问其故颇异。
昔郑人惊伯有之厉,子产以为鬼无归之故,或者类是」。
臣又近闻宅、宇以其父三十年聚怨之华堂,一旦舍之为僧庐,采其事尤异。
王安石捐居第于钟山,而记者以为睹雱囚之故,殆亦类是。
事虽涉怪,理有或然。
远之家不足恤,而关于宗社者甚重。
若一念之歉横于胸中而不化,则一气之盭郁于两间而不消。
诚能宣明洞达,此歉不留,将见精诚感召,此盭自弭。
不然,运化推移,无往不复,刓忍讳护,其裂难收。
瑶华之位终复,蔡京之后终锢,而光景迫促,已无救于黏、斡长驱之祸矣。
吁!
可畏哉!
臣素拙且贱,始进瞽言,遽触雷霆,罪在不赦。
汉武帝有言:高庙神灵使汝教我。
或者祖宗列圣之神,宁考在天之灵,将以启圣心而开治运欤?
先儒尝谓夷狄为患,由中国先无三纲,故臣以纲常为弭乱之本。
又谓一念觉处便是天理,故臣以一念为纲常之本。
然则宗社存亡之决,夷狄向背之机,天命人心去留之会,在陛下今日之一念,觉则高庙神灵之赐,否则小臣积诚不至,请伏妄言之诛,惟陛下财幸(《铁庵集》卷一。)
按此卷卷首原有总题「谏院奏议」。
端明李尚书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六七
莆垒一寒,曾煖帅藩之襦裤;
江乡列属,密依吏部之门墙。
天借幸于及瓜,地可阶而
摄齐趋进,衔袖贽恭。
某官望穹三朝,名殿诸老。
声华跨灶,传豹尾之箕裘;
议论对床,居雁行之领袖
谓受用简编也大,萃平生精力其间。
辨皇朝典故疑,玉音嘉叹;
怡轩表笺出,纸价为高。
匪徒见之空言,凛可观其大节。
绍熙留谏臣之去,当庆元斥用事者非,禁橐有华,得勉益肃。
穹庐相语,彼揆实来;
属改政弦,宜参国柄。
乃徘徊于方岳,几历遍于文昌。
士元八为都督以辄迁,司马安四至九卿而求去,上留甚切,词苦莫回。
佚以真宫,华之紫殿。
惟中外宦游昼绣之日少,故儿童迎笑野服之乐真。
耆英社相从,孺子亭可款。
若非系君民之念,未有易泉石之清。
传闻丹宸,咨问华发。
卫公经济大业,窃陋进士之卑;
司马辅初元,亦自端明而召。
家风具在,国典可稽。
某冷绪冰寒,名场浪战。
偶然金帖南宫之涴榜,时则玉季上坡之司衡。
二老生,一官在泮。
人或谓之耗钱糜廪,穷未至于不饭无毡。
退而需徯之戍长,是则饥寒之实见。
耐穷不屈,鬼笑吾亦笑之;
赞馈此来,上获下斯获矣。
思之未得其成说,拱而愿师于大贤。
凡立身行己之方,与事长居官之要,前言往行之孰可佩服,先达后进之相为榷扬,有斋乃心,敢请其目。
举一隅而不反,何所取材;
或三语之偶奇,敢请荐掾。
布之典记,惕甚负芒(《铁庵集》卷八。)
亟:原缺,据四库本补。
漕使巩吏部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七○、《铁庵集》卷一一
子来几日,何裨幕府之文书;
我有二天,肯傍谁家之门户。
固知士女自衒之可丑,然于父师用情而亦宜。
所恃至公,辄萌妄想。
古所谓上下遇合之际,患弗接耳目闻见之前。
少年毋废书,忠献爱金陵之德;
夷涂当远驭,奇章望杜牧也深。
永叔于馆,曰府属官;
柳浑于朝,曰臣从事
凡可为道地者,奚啻如子弟然。
不足乎扬,亦奚所憾。
稍能舒翘于门下,宁忍倒弃于道傍。
试以事考以言,微而毫发之莫遁;
因其主信其客,或者牵连而得书。
乃如大琮,见谓小器。
亦尝奏赋,少而便悔其虫雕;
岂不说经,听者或嘲其狗曲
冗焉三载,閒则十年。
肯低其头,送穷鬼之贫;
不屈此膝,拜天孙之巧。
子云好静而求道,退之少晚则著书,悠哉此心,未能免俗
因出营双亲之甘旨,窃有感当世之功名。
数米一二而炊,此自孤寒之眼孔;
挽粟百万之计,那知斡运于心筹。
方钱谷为相国忧,而鞭笏有肤使在。
所惭管识,亡补台家。
欲辨忘言,喑主人之一雁;
以直事上,羞嬖者之十禽。
无所短长,旅焉进退。
幸不汝骂,敢求己知!
闻公每有体国之言,窃意莫大荐贤之事。
爱之必自近者始,仆其异乎人之求。
问讯帝城,不愿子公之借重;
凄凉家世,仅惟大阮之辱交。
然则胡为来哉?
时乎可以言矣。
伏遇某官先生心之好贤也切,眼以涉世而高。
东莱之书,著明行事;
西江之水,慷慨扬清。
知朝家之命脉所关,谓人才以事功为急。
提携此意,训饬乃僚。
朝拔温造,幕罗石洪,举幕之士尽矣;
远取居易,近舍皇甫,明公之见不然。
兹同列从臾而使前,以精鉴品题之自定。
某所以敢持弱植,仰问大钧。
虽欂栌毋庸厦屋已成之时,然术可补药笼尚虚之数。
是或有命,庶几赏音。
自知游、夏之措辞,莫赞其力;
若问湜、籍之叛否,实临此心。
不倍斯言,请观他日。
宪使留直院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七○、《铁庵集》卷一一
按部皇华,竦瞻濡辔。
何物小子,敢问大钧。
居焉接壤之诸生,仕则联台之列属,此世俗攀援之常语,非王公高明所乐闻。
乃如愚衷,窃有深感。
今荐员其极弊矣,亦为士者有罪焉。
黄卷罗前,皆持清议;
青衫羁缚,渐变初心。
乞怜有甚于病畦,脱选须离于苦海。
驯至达显致身之地,翻忘孤寒仰面之时。
贵者有挟而必从,否则唾去其肯顾!
孰谓东阁典刑之盛,复持江西英荡之辉,乃不为力势所撼移,若熟识齑盐之臭味。
人以为异,公如固然。
忠宣知人,密传先范老之法;
晦叔引类,推广大申公之心。
无非培植家世宰相之规模,盖越寻常流俗士夫之见识。
求之今而仅有,被其选者最荣。
顾如大琮,见谓小器。
少而奏赋,浪骇听于一军;
漫亦说经,冗不治者三载。
谓解褐早则宜无得失之累,且需泥久则盍有讲贯之期。
弃日力而荒于嬉,负造物之望则甚。
幸闻师论,未甚涂迷。
有赋不逐杨子之贫,有文不乞柳氏之巧。
二亲戒毋苟禄以养,一命苟可及人则为。
未四十作丞郎,咄咄休叹;
转百万裨发运,多多奈何。
森若置司,均之受察。
曩以莆士企清源者三舍,今以漕掾望章贡之二星。
皆非弱水之遥,独欠荆州之拜。
于隰所至,虽山亦摇。
甚者欲解印而逃,谁欤作剡章之梦?
矧惟职状,是真探虎穴觊得子之难;
叩以空谈,何异操豚蹄祝满车之获。
岂无垂涎之欲者,祗恐取辱而辍焉。
仆冒而前,众为之愕。
意谓乡贵得《上林》之赋,索囊而空;
或问帝城子公之书,抟手以对。
人皆笑其狂且妄,己所恃者公生明。
如其扣击亡奇,分甘刖足;
或者机缘偶合,宁不动心。
敢出位而言之,若成功则天也。
伏遇某官先生梅岩标致,槐鼎经纶。
握兰当榻以敷陈,仗节单车而还报。
其议论当今少对,自学问定力中来。
自拥绣衣,以谦接物;
家传夹袋,所至收材。
方建台则遍移公举之文,今察州又昭揭律贪之戒。
刺史不扬激久矣,列城之观听竦然。
历数品题人物之精,多是寒畯科名之辈。
某忘其自衒,呼则大声。
方屈蠖为诸公所共怜,苟成龙则五日其可集。
且得士亦足以报,所愧謏材;
使观风之行不虚,少还古意。
必有好语,毋容多言。
再投留宪使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七○、《铁庵集》卷一一
肤使乘轺而察吏,环视胆惊;
末僚遮道以呈身,独蒙首肯。
士以无心得宝,公之重诺如山,岂待及期,而后言谢。
窃以荐材之门不一,媒进之路亦多,或在人耳目而望实孚,或寄迹左右而情分密,或借郑、李、崔、卢之亲而引援,或凭之贵以提携,有一于兹,皆得而觊。
大琮者,独何人斯。
居乡曲则未经月旦之评,仕计属则又望霜台之远。
当路乏附葭之可倚,在朝欠蟠木之先容,咸无藉手之资,敢作进身之梦?
群歛板于节下,独衔文于袖中。
三品笔求金管之书,望则过矣;
钓竿拂珊瑚之树,谈何易邪?
夫人相顾以愕然,之子奚因而至者。
多不知量,必以惭归。
而乃即赐许可之音,略无留难之色。
从容侍坐,恻怛怜才,欲挈之上九天之高,遂许以下半年之剡。
辞既真而意又到,前之议者今愈疑。
盖求知己于时人,匪媒不得;
有行古道于今世,不介自亲。
大官唱声,群公著眼,谓既有成于职状,当为合力于常员。
此孤寒没齿所难图,乃特达立谈而遂定。
未及水者咫尺耳,暂此需泥;
已成云于肤寸间,行而遇雨。
凡向以私情而揣度,皆翕然贺仆之遭逢。
维昔相君,留心人物,当时所援举者,至今犹嘉赖之。
荐士多名臣,真大吕申公之子;
推贤如家事,有父韩忠献之风。
兹谫焉辱知于公,唯识者能会此意。
伏遇某官南州冠冕,东阁典刑。
立朝丹爱主之心,出境白忧边之发。
登车而使,试傍家毡旧游;
报国以人,此岂房奁中物。
阁权要之笔而不敢舞,褫苞苴之魄而不能神。
荐者如登层霄,问之皆曰寒士。
某最为后至,特深知,如燕幕惟厦云是依,幸鹗表与秋风俱上。
然诺一出其口,使义士感慨从之;
忠孝以报前知,则书生讲论熟矣。
投诚孔切,望赐实深。
谢卫帅大参举政绩启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七○、《铁庵集》卷一一
慕韩公之名,盖尝同海内士;
受欧阳之荐,今遂为门下人。
出王公风裁之精,非世俗露章之比。
许与严而人服,力量大而言行。
欲谢何辞,独窃有感。
今之天下,所忧盖在于本根;
譬之弱人,其病毋求于理脉。
江东之王佐远引,客馆之人流可觇。
诿曰乏才,距不诬世!
杜衍用则所引皆知名辈,司马相则其徒有行道心。
还庆历之休明,见元祐之气象。
人心归向,久有属矣;
宗社灵长,终将赖之。
近为北门守钥而来,咸曰山东归衮之渐。
一鹤动兴,万牛莫回。
野服与父老相从,在公乐甚;
夹袋之姓名久閟,如众望何。
已动摇故乡之思,犹收拾数士而去。
大琮者,独何人斯。
不能为时辈之重轻,况足关世数之消长。
少而奏赋,壮夫望而耻之;
中亦说经,弟子笑于列者。
负郭二顷,凡闭门者十年,徒以斗升,驱之台府
纷文书之盈几,随扫随生;
问刍粟之饷边,孰多孰寡。
事固有大于此,位不容出而思。
若积薪未焚,可为流涕者二;
幸执贽而见,毋虑吐哺者三。
不敢出尖于众中,若察小异于坐上。
幸官不旷,奚绩足言。
飞腾鹗表之书,得尾群彦;
持白鹤发之老,劝加一餐。
衮褒之语不虚,钧播之意有在。
伏遇某官先生真宰相量,古大臣心。
竖起脊梁,负荷天地;
高著眼力,网罗俊英。
隐然千百世之经纶,积以三十年之储蓄,其大者得数人斯足矣,以次则合众才无害焉。
豫章功曹,在此行也;
卫国多君子,岂不信然。
采及菲葑,寘诸桃李。
某磨砻素志,激励深知,方陈摧谢之私,敢羾无厌之请!
选离坑堑,望切庭闱。
与其黾勉仰面于他人,孰若终始归命于吾相?
所举四方士,岂无才品之更高;
莫难千载逢,傥念狂愚之足取。
不负临贺,有如西江
郑丞相 其二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七四
丁酉岁未去国前,望鄞江一水近,殷函朝彻,郇翰夕报,则莫也。
入中京城火,行李不暇顾视,箧笥藏者在,挟与俱走。
火定而议论喧,某之逐固宜。
刘潜夫在袁,王实之正字寓泉,并殃及之。
既归,日从二人游,相与叹端平宰相事业之未及竟,仆辈何足道哉!
每念上亲万机后三改元矣,中间议论屡新,事任屡更,然朝廷之大政事如去苞苴、去赃吏、去副封,天下至今称之,曰此端平宰相所建白也
当世之大人物如有名给谏、有名侍从、有名台阁,至今称之,曰此端平宰相所引拔也。
盖三四十年来,天日积翳,一划即开,人心久郁,一唤即起。
既而开者塞,起者颓,向所严密堤防者或议旁落矣,向所辛苦收拾者且亡且散矣,不知更几年而后有此时节!
某犹记以簿司农领围租时,考覈京储,何止数百万斛,而在外不预焉。
民间粒米狼戾,若固然者。
今京直视旧二十倍,公家无数月储,远氓掘草根几尽。
天人之际,可畏如此,不知经几年而后可得丰年!
世每恨事事不如端平初,危机异證,参见错出,而一发之气,绵绵延延,未至扫地者,无非向来一换棋、一转柁之功。
大丞相独斡魁柄两期耳,精神之所感,力量之所及,已足以持循累年之久。
假令议论一事任专,则大纲小纪、本数末度,固将徐就条理,谁曰不可为哉?
大臣进退,关世运不少,抚今怀昔,令人浩叹。
张魏公辞位去,谗惎憾摇者不遗力,及绍兴末隆兴初,为时一出,国祚再安,亦其一片精忠,白首不衰,天知之、人信之故尔。
大丞相结知圣明,何止魏公?
而寸心如丹,可与天通,此某之愚所以为世道终有赖于公。
某素拙且讷,众所共知,先生独察其朴忠,进而不已,以至亲擢,亦望其能报国耳。
学浅诚薄,徒启纷纷,或谓先生之辞政,某亦累之一也。
先生每对客,不以某为累也。
先生既不为悔,某其敢悔耶?
杜门省愆,分甘永弃,圣恩深厚,犹驱驰之于原隰间,朝夕思,惟将勤补拙。
发须八九分变中春上祠请,至今未报可。
莆之受知于先生之者三人,众谓潜夫当复入,某得归,则与实之作伴矣。
自念起家不啻足,实之穷困甚,惟钧慈振德之,料理之(《铁庵集》卷一四。)
憾:似当作「撼」。
游丞相 其二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七五、《铁庵集》卷一五
某还家一年,涉夏奏记,傥获登彻岩电。
近堂兄连江主簿克昌东归,具言将归日,乡同榜顾尉孺武传尚书之命,凡莆之新进士悉呼以前,其未归者仅得八人,意春官座主之所以宠其诸生者。
坐甫定,诸生请风变后所请对副本,既出而教之;
酒且半,又出示前此辞免与丐去诸藁,且曰归与潜夫德润言之。
又知尚书之意在此。
自孔氏有「宗予」之语,孟氏有「舍我」之叹,岂不欲得君行道哉?
今世道系于尚书一身,若必以去为高,当世何望焉?
畏天命,哀人穷,此圣贤所以汲汲于世者,尚书安得不身任其责,以副天人之望哉?
某与潜夫、实之皆孤远造朝,尚书知遇不浅,既一网打去,唯恐归为乡邦羞。
尚书独于众所厌弃之中,进其乡士而语之,犹以仆辈比于数人者,使不惟不以为羞,又反若以为荣焉,其宠逐客之意甚异,其教新进之意甚深。
乡之士无先后皆曰,尚书之与莆人若有宿缘如此。
某方欲寓谢,偶亲戚前泉司铜场龚从事垍官满留三山,寄书告别,将为赴班之行,辄附数字,且并为龚致禀焉。
庄敏实之参预为淳熙名执政,困于谗口,竟殁瘴窟,群小作《流共工幽州》之赋以快之。
嘉定间其子通判晏、汀守晸请谥于朝,偶其家刻奏议,有涉当国者之父,或摘出以示之,谥议既下太常考功,遂寝不行。
终柄臣之世,庄敏诸子无立朝者。
汀州最贤,未六旬,不赴郡,与其婿陈师复寺丞终焉计
端平初,翁婿皆不及见矣。
嘉定中,有大儒之子刻其先集,语有稍涉者削去之,由畿漕登橐从。
若大不削去,又送本,世未有不笑龚氏之愚。
虽然,亦各其志也。
去岁申理谥请,求之故府,则奉常初议仅存。
秉笔博士后溪之子也,首援文公跋语以为断,则大节皦然矣。
惜乎始扼近习,中扼柄臣,而去考功再议,稍欠发挥,某在西掖书黄,见之为不满,然初议已得之矣。
其偶存者天理也,今谥行矣
垍则庄敏之孙,汀州之子,以孝谨称,始改官矣,非天定乎?
后溪家蜀之望,非独今也。
盖莆前辈于蜀彦亦有缘如此,垍所以愿拜尚书之下风而求伸焉,其由侍左尚左,有可以照拂之者惟垂情,幸甚!
曹侍郎 其四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七八
某屏居之日久,荒懒成癖,时为亲朋督令,以事白元帅府,率直达无冒子,大愧疏略。
侍郎赐报谆谆,人皆家语,若有以察其真者,每用感激。
元日一札号召群公,某独心知侍郎尤为上所眷思,其召还固将大用之也。
甚欲泚笔申得舆之贺,致维□之祝,而日复一日,有告者曰曹装且促矣。
自念弃置馀生,谁复顾者,独蒙连帅轸恻,不欲其饥饿于我土地,时遣使者照拂劳问,恩意层出,遂获与田夫野叟游泳于祥风和气中。
两载于兹,既稽于贺,而复无禀别之语,可乎?
侍郎一生心事可与天通,此吾党所望以扶世运、济时艰者。
今證状转急,惟上下心志各一,或犹庶几。
侍郎不倚不流,自结圣知,三入而交愈固,必有以先格君心,则天心回于上,人心悦于下。
而所谓格心者,其事体甚大,其工夫甚精,伏惟侍郎留意毋忽。
某年来孤迹甫就宁帖,省愆念咎,未之敢安,忽传误恩,有乡部之命,揆时量己,进退辞受岂不了然于胸中,而实有未能自决者,侍郎有以教之否乎?
重臣暑行,计须少过平泉绿野而后朝天,侧听扬庭之音,以日为岁(《铁庵集》卷一七。)
各:疑当作「合」。
王宫教辰应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七九
某莆居闽底,又朴拙无能自达,与蜀珍之去行朝远者无以异,端平间多拔滞士,遂获偕名贤同缀于班。
丙申春衡闱聚首,有商确文字之乐,纳交自兹始。
盖尝见制诏囊封之剀切,其间有与愚言同者,亦自幸其不甚谬矣。
明年,尝于柱下见奏对殿上,音吐鸿畅,其语加切,未尝不心服也。
其秋言者立监谤之禁,某以罪斥。
日用常行之经,与天地并立者几为世讳,而学馆发策又及之,非特立不惧者能之乎?
益敬且服。
江滨远送,不作儿女语,于此可见交情。
自念处非其地,无一言可行,无一画可效,逐有馀罪,所恃以重朝者有明公在。
既而闻升蓬瀛,粉省,乃遽乘使者车去。
全盛时合诸监岁铸三百万,而楮无有也;
永平一监岁十五万耳。
若楮犹铜也,则日印二十万,何止岁倍全盛之数?
惟不足位铜,真为空楮,柰何柰何!
每见明公念边费之方殷,忧国用之不给,而子母之不足相权如此,其何以为之谋?
去冬闻淮稍定,而上流又急。
向者蜀若有若无,自守夔者遁,则门户谁与守之?
今当渐复旧否?
此固臣子所共愤,而况郎中尤轸乡国之念乎?
然窃有疑焉。
乾、淳最盛际,蜀贤之聚亦盛,当时国势与人物何如?
中间晨星相望,端平更化,非再聚之尤盛者乎?
自两地以至要路,皆伟人布满,奏报无不行,非中外脉络之不通也,而蜀乃尔,又窃有疑焉。
始见诸公皆曰曹友闻尝屡捷足恃,赵敏若原上之守亦奇,然皆不效;
其后更奋而迭扶者时有之,而竟乃尔,此皆天意之不可晓者。
本朝所恃者天,然则何以祈天永命?
君德必脩明,朝纲必振举,君子小人各安其分,以同舟遇风为心,实德实政,凡可以解天意者无不为,则材智出而机谋效,蜀可复也,襄可归也。
元气固,人事尽,而非徒诿之天也;
不然,岂惟蜀哉?
将蹙蹙靡所骋,主忧臣辱,谁独非罪哉?
某蒙国恩最深,畎亩之念最切,所望于诸贤者不浅,愿郎中益究经纶之学,益宏康济之抚,行矣预闻国论,则宗社有望焉,生灵有望焉(《铁庵集》卷一七。)
自此句以下内容与上文全不相接,疑别是一篇,而中间有脱文。
金部(淇)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八○
某屏逐之迹,人所厌畏,省闼名胜,相率饯行。
阁下既以养亲谒告,犹眷眷不已,既遗之杯勺,又锡之手书,所以奖拂逐客者,得无与世论异?
同朝两年,心之相向虽切,而迹则疏,亦旦何以得此于名公?
可以观高谊矣。
某两迁皆在右省,无一毫补报,自知当逐,要之贤不肖之去留皆□□□□□于言者尔,其当与否,虽言者不自知,而以合于国人之曰可者为定。
某去秋叨此官,未必皆合,故有兹报。
阁下行将居此官,其皆合必矣。
合国人则可以报国,此某违拜后拳拳之祷(《铁庵集》卷一八。)
亦旦:疑当作「一旦」。
邹编修应博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八二、《铁庵集》卷二○
己丑冬调选,得一谒国子先生于直舍。
旋睹入赞枢庭,屡尾贺裾,及门而退。
明春还债福之永福,仅一年去,则闻繇尚书郎扶风郡,声名赫赫起。
癸巳冬甲午春又调选,则闻召自吴且至,偶贱迹见留,庶几聚于朝乎。
端平初,上虚心以听外庭之所为,声势翕合,群憸不敢窥,族戚近习不敢窥,而朝廷甚尊。
使公至而谋焉,牢持本根,力护元气,谨饬备守事,岂不可为?
设北伐有议,则公位稍高,犹足以争;
既不果来,而仆辈眇焉其间,徒坐叹不能争。
议者亦尝争,然不力,短丑尽露,一为黠虏所窥,而前之不敢窥者皆弹冠相庆。
于是朝廷始轻,人主无所仗以为安,遂疑秀才家之不足与有为,反前日之不若矣。
每念此一机,未尝不痛惜之。
尤惜议者始初知公之不尽,而不使之协力其时也。
公儒者,审前修辙样至多,视外物轩冕至轻,非苟屈以殉人者。
曩见公来治吾邑时,虽窭生孺子、村叟里妪、老校退卒,必与之为钧拜礼。
或者讶焉,解者曰,此佛地位中人,作平等心。
然非独佛,吾圣人见瞽者必敬,与下大夫言侃侃,与上大夫言必訚訚,非固抗其外以为高。
故善观人者必于大者观之。
今议论已明,二千石奚足起家?
上将引以自近,可以观其大者矣。
某之拙且讷尤甚于曩聚首时,盖天之赋予素啬,非因罪逐而然。
中间亦尝痛下一剂,然无补于救,不待逐亦去。
记登班初,见强甫参预自婺至,首言昨屡欲相荐拔,语之郎中,亦相称赞,且曰榜中甚望强甫,如德润亦可望,然齿豁。
暨强甫登宥府时,称之以为验。
今之望某者止此矣,其豁者可容指矣。
强甫骎骎爰立,益见前语之验。
顾某虽不晓风鉴,以郎中精神风度,独非甘泉向上人乎?
始言之,以为他日吾榜中之誇。
蔡知县(抗)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八三、《铁庵集》卷二○
某日者一出,拟至后山见明府著作,遂平生愿识之私,且为乡民致一饱之谢。
将及建阳,则执事至焉,距高居犹一舍,何以辱远出?
乃知恐单车取武夷则途殊矣,此意尤可感,而区区愿见贤伯仲则本心也。
既过铺前,有老宿相谢,问之五十七都也。
至市前又有相谢者,五十一、五十三都也。
前者遽回,后者乃至,相距无里许,何不合而来?
私切疑焉。
既见堂长,则知两处乡民一则不欲混籴,一则不欲分籴,非独争食,盖争气也。
若榜晓稍缓,片时将立见斗鬨。
然则明府肯任分粜之责,使乡邻顿解分拿之祸,此德甚大。
贤者所居晋之鄙,薰而善良者几千人,岂特切邻而已,薰而远与近、多与寡尤可以验德矣。
某前日之出本是暑行,却成雨行。
六月雨岂易得?
遂获巡视禾稼,早者获而晚者茂,何喜如之!
又获见元方季方,何大喜如之!
学固所以为己,然用之则行,达则兼善,圣贤亦然。
以三世之积学,而发用于执事之身,当读《礼》之暇,富讲学之储,少需岁月,其必有大可观,则德之所及者愈远愈多矣。
比还司日沐赐书,甚感。
甚欲端饬拜答,仅潦帅如此。
劝粜之谢具见公椟,不敢多,恐咈雅意也;
不敢废,少存公礼也。
忠惠帖一部、折酒新楮廿千,则朋友之少自见者,并幸一粲。
某与建人别,不能无情,欲与贤昆仲语别不能,此情何如!
比沐赐翰,遗以香与布,谓可为深衣端坐、焚香读《易》之用,感意未能报。
再翰再赐,曰其深衣之副也,得非可以文、可以武、可以治军旅,某此行其在戎乘间乎?
自念虽无兼粗细之材,敢不敬体期嘱之意?
与万四叔逢吉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九○
京口今重地,王人为府公幕府,乃上下咽喉之地。
昨传官兵希少,籍盐丁以备缓急,而听其私贩于乡村,不能无扰。
始传颇炽,以为忧;
近闻无之,以为幸。
若果有其萌芽,岂可不亟区处?
此皆宾主画诺之最大者,必留意焉。
某旧夏发潮城一程许,过所谓桃山者,见新旧令君先后来访问,邑治似云一舍馀。
昌黎《别赵子》曰「君先揭阳居」,又差摄海丰,岂其居正在揭欤?
今其裔犹有人否?
五岭揭居其一,今其岭正在境内欤?
抑合潮而为言否?
其时犹未知尊叔绾铜纡墨于此,暨见报状,喜甚。
入今春知已遂开邑,益喜。
有自三阳来者,问诸大夫何如,皆曰海、揭皆儒者政。
儒者之名岂易得?
学道则爱人,有政事则财用足,皆是也。
吾祖都官守潮在天圣丁卯间,今二百馀年,七八代矣,叔侄乃相率落南乎?
岭海民力视闽中稍宽,官吏日渔猎之,觉非昔比,培植其根本,护养其元气,非吾辈守令责之?
某每闻如前所云好知县则喜,否则默。
谅尊叔问之行人帅守何如,其喜默亦然,故愿相与勉之(《铁庵集》卷二五。)
责之:疑当作「之责」。
与时父(遇) 其一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九一
某旧夏杪过岊江,望城闉不果入,泊舟将行,时父适至,语别匆匆甚。
既抵建,贻书非一,所以相振发者甚至。
亦欲勉竭,以副一道父老之望,而不知其力之不足。
终日据案,有快人意否?
盖贫困则思动,今出□矣。
然忆两年前诛咬菜根山庵时,时父不远二三百里来相看,松间薄暮,携手同归,此意何如!
碌碌州县,则思进一步。
今乘车矣,追忆十年前赴汤镬、蹈火坑永阳时,时父溯一水来相从,楔饮溪庄,坐石忘归,此意何如!
果贫困乎?
果碌碌乎?
大丈夫登车揽辔澄清一世,既不能洗涤污秽,以行其志之为乐,反不若潜深伏隩,以求其志之为乐。
时父能见访于前,而不肯顾于今,何也?
行藏眼界,试来碧湾丹嶂间商量可乎?
庭坚提干艮翁司户会次皆为拜意(《铁庵集》卷二五。)
楔:疑当作「禊」。
康察院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九二、《铁庵集》卷四五
某比者恭审枫陛亲擢,柏台峻升,风采素孚,朝廷增重。
庆历四谏,最号美谈,而乡之先达实唱之。
壶山英气,迭钟伟人,绍休振响,于前有光。
某非特为乡邦贺,盖为斯世贺。
某仰惟某官学问根本于六经,议论驱驰乎千载,临遣而中留,上意属焉,屹立而不倚,朝望归焉。
峨冠宪府,举天下之事得以言;
正笏庙堂,举天下之事得以行。
舆望未艾,亟扶晏粲之期,益侈奋熙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