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图画(《曲阿诗综》卷六作画图) 北宋 · 沈括
画中最妙言山水,摩诘峰峦两(《曲阿诗综》作面)画起。
李成笔夺造化功,荆浩开图论千里。
范宽石澜烟树(《曲阿诗综》作烂烟云)深,枯木关仝极难比。
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
宋迪长于远与乎,王端善作寒江行。
克明已往道宁逝,郭熙遂得新来名。
花竹翎花(疑当作毛)不同等,独出徐熙入神境。
赵昌设色古无如,王友刘常亦堪并。
黄筌居寀及谭宏,鸥鹭春葩蜀中景。
艾宣孔雀世绝伦,羊仲甫鸡皆妙品
惟有长沙易元吉,岂止獐鹿(《曲阿诗综》作猿)人不及。
雕鹰飞动羡张泾,番马胡瑰屹然立。
濠梁崔白崔悫,群虎屏风供御幄。
海州徐易鱼水科,鳞鬣如生颇难学。
金陵佛像王齐翰顾德谦名皆雅玩。
老曹菩萨各精神,道士李刘俱伟观。
星辰独尚孙知微卢氏楞伽亦为伴。
勾龙爽笔势飘飖,锦里三人共辉焕。
西川女子分十眉,宫妆撚■(纼艮)周昉肥。
民击壤鼓腹笑,滕王蛱蝶相交飞。
居宁草虫名浙右,孤松韦偃称世希。
韩干能为大宛马,包鼎虎有惊人威。
将军曹霸善图写,五花聪马今传之。
驭人相扶似偶语,老杜咏入丹青持。
少保薛稷偏工鹤,杂品皆奇惟石恪
戴蒿韩滉能画牛,小景惠崇烟漠漠。
唐僧传古精画龙,毫端想与精神通。
拿珠奋身奔海窟,鬣如飞火腾虚空。
忠恕楼台真有功,山须突出华清宫
用及象坤能画鬼,角嘴铁面头蓬松。
侯翼曾为五侯图,海山聚出风云乌。
尔朱先生著儒服,吕(《曲阿诗综》作翁碧眼长髭须。
恺之维摩失旧啧,但见累世令人模。
探微真迹存一本,甘露板壁狻猊枯。
操蛇恶鬼衔火兽,鉴名道子传姓吴。
僧繇殿龙点双目,即时便有雷霆驱。
仙翁老渡溪岭,潇洒数幅名移居。
辋川弄水并捕鱼,长汀乱苇寒疏疏。
予家所有将盈车,高下百品难俱书。
相传好占雅君子,睹诗观画言无虚(《王氏书画苑·书苑》卷四)
贺谏院舍人 北宋 · 沈括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七、《长兴集》卷一七、《皇朝文鉴》卷一二二、《启隽类函》卷七九、《宋四六选》卷一三
右,某启:伏审外庭拜命,西掖代言。
英材蒙知,清论归美。
窃以文章辞令之选,兹实法度风教之原。
惟厚薄邪正之所归,乃治乱盛衰之攸系。
纂辞深厚,故能通物变之微;
赞指坦明,遂可格天下之动。
以至谕恩恳恻,隐民疲俗之变心;
申制简严,武夫悍卒之夺气。
盖识通于用者,遇变皆合;
言发于性者,感人易深。
岂特经纶之大猷,兹惟鼓舞之盛事。
矧欲流风之复古,属当施令以趋时。
宜席真贤,上副明主。
恭以谏院舍人纯赋学敏,深资性原。
兼来百善之长,独收高世之誉。
机灵深造于德务,志力久形于功名。
润色铺张,固归大手;
建明将顺,实禀素心。
謇谔霜台,耻混众人之诺诺
讲摩圣训,力震大声之谹谹。
以乐育则休有成材之风,以直笔则刊正将来之法。
振翼云汉,垂光虹蜺。
远近所传,缙绅交颂。
灿然述作,将建一家之言:锐于讨论,庶追三代之业。
盛际甫期于登赞,庶休行被于康功。
雅辱眷存,窃盛欣跃。
未遑庆觌,先屈眷辞。
深惟降挹之谦,祗益感铭之实。
破琴研诗四首 其一 己未 清 · 翁方纲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五十三
复古瓦追复古画,淞江梦接浙江潮。
偃松来證苏斋偈,古寺禅心未寂寥芸台侍郎得此研于浙中,相传宋复古殿瓦所琢。)
九皋比部以所藏张文敏书破琴诗属题二首 其一 庚申 清 · 翁方纲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五十五
此书未必意临苏,还忆王诜宋迪无。
来向苏斋圆旧梦,阮家證取破琴图(予尝为阮芸台题破琴研。)
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 其一 1078年 北宋 · 苏轼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二十九 名胜类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
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
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
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
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 其二 1078年 北宋 · 苏轼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二十九 名胜类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落落君怀抱,山川自屈蟠。
经营初有适,挥洒不应难。
江市人家少,烟村古木攒。
知君有幽意,细细为寻看。
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 其三 1078年 北宋 · 苏轼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二十九 名胜类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咫尺殊非少,阴晴自不齐。
径蟠趋后崦,水会赴前溪
自说非人意,曾经入马蹄。
他年宦游处,应指剑山西。
书破琴诗后,并叙1091年 北宋 · 苏轼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余作《破琴诗》,求得宋复古邢和璞柳仲远仲远以此本托王晋卿临写为短轴,名为《邢房悟前生图》,作诗题其上。
此身何物不堪为,逆旅浮云自不知。
偶见一张闲故纸,便疑身是永禅师
破琴诗,并叙1091年6月 北宋 · 苏轼
 押词韵第十五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旧说,房琯开元中尝宰卢氏,与道士邢和璞出游,过夏口村,入废佛寺,坐古松下。和璞使人凿地,得瓮中所藏娄师德永禅师书。笑谓日:「颇忆此耶?」因怅然,悟前生之为永师也。故人柳子玉宝此画,云是唐本,宋复古所临者。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予自杭州还朝,宿吴淞江,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余,弹之有异声。就视琴颇损,而有十三弦。予方叹息不已。日:「虽损,尚可修。」曰:「奈十三弦何?」不答,诵诗云:「度数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予梦中了然,识其所谓,既觉而忘之。明日,昼寝,复梦,来理前语,再诵其诗。方惊觉而适至,意其非梦也,问之,盖不知。是岁六月,见子玉之子子文京师,求得其画,乃作诗并书所梦其上。子玉名瑾,善作诗及行草书。复古名迪,画山水草木,盖妙绝一时。仲殊本书生,弃家学佛,通脱无所著,皆奇士也。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给事中侍讲傅尧俞吏部侍郎1086年3月28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八、《文章辨体》卷二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士以德望进,则风俗厚而朝廷尊;
以经术用,则议论正而名器重。
此君子所以难合,而朕亦难其人焉。
具官傅尧俞,博学笃行,久闻于时。
历事四世,挺然一节;
怀道不试,十年于兹。
朕欲闻仁人之言,置之讲席;
尧舜之道,盖未尝言。
给事黄门,未究其用;
往贰太宰,益修厥官。
董正治典,以称先帝复古之意。
可。
议学校贡举状1069年5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二五、《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三○(第三册第二一七七页)、《国朝诸臣奏议》卷七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卷一○、《老学庵笔记》卷七、《记纂渊海》卷三七、五九、《璧水群英待问会元》卷二三、《玉海》卷一一六、《群书考索》后集卷二七、《古文集成》卷六一、《宋元通鉴》卷三三、《文章类选》卷二三、《文编》卷一六、《右编》卷三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一六六、《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三○、《三续古文奇赏》卷八、《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六三、民国《眉山县志》卷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熙宁四年正月某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轼状奏:准敕讲求学校贡举利害,令臣等各具议状闻奏者。
右,臣伏以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
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馀。
使君相无知人之才,朝廷无责实之政,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况学校贡举乎?
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矣。
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
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
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
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
譬如江河之徙移,顺其所欲行而治之,则易为功,强其所不欲行而复之,则难为力。
使三代圣人复生于今,其选举养才,亦必有道矣,何必由学。
且天下固尝立学矣,庆历之间,以为太平可待,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
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艺之士,责九年大成之业,则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当以时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耶?
若乃无大变改,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
故臣以谓今之学校,特可因循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
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
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
所得文武长才,与今为孰多?
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
较此四者,而长短之议决矣。
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
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
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
或欲举唐室故事,兼采誉望,而罢封弥
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考大义。
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臣请历言之。
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孟子所谓「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之所向,天下趋焉。
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
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
上以廉取人,则弊车赢马,恶衣菲食。
凡可以中上意,无所不至矣。
德行之弊,一至于此乎!
自文章而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矣,虽知其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
岂独吾祖宗,自古尧舜亦然。
《书》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自古尧舜以来,进人何尝不以言,试人何尝不以功乎?
议者必欲以策论定贤愚、决能否,臣请有以质之。
近世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岂得以华靡少之。
通经学古者,莫如孙复石介,使孙复石介尚在,则迂阔矫诞之士也,又可施之于政事之间乎?
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近世士人纂类经史,缀缉时务,谓之策括,待问条目,搜抉略尽,临时剽窃,窜易首尾,以眩有司,有司莫能辨也。
且其为文也,无规矩准绳,故学之易成,无声病对偶,故考之难精。
以易学之士,付难考之吏,其弊有甚于诗赋者矣。
唐之通榜,故是弊法。
虽有以名取人,厌伏众论之美,亦有贿赂公行,权要请托之害,至使恩去王室,权归私门,降及中叶,结为朋党之论,通榜取人,又岂足尚哉。
诸科举取人,多出三路。
能文者既已变而为进士,晓义者又皆去以为明经,其馀皆朴鲁不化者也,至于人才,则有定分,施之有政,能否自彰,今进士日夜治经传,附之以子史,贯穿驰骛,可谓博矣,至于临政,曷尝用其一二,顾视旧学,已为虚器,而欲使此等分别注疏,粗识大义,而望其才能增长,亦已疏矣。
臣故曰:此数者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特愿陛下留意其远者大者。
必欲登俊良,黜庸回,总览众才,经略世务,则在陛下与二三大臣,下至诸路职司良二千石耳,区区之法何预焉。
然臣窃有私忧过计者,敢不以告。
王衍好老庄,天下皆师之,风俗凌夷,以至南渡。
王缙好佛,舍人事而修异教,大历之政,至今为笑。
孔子罕言命,以为知者少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此可信也哉!
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鬻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著而不可挹,岂此真能然哉。
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
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摩钝者,废矣。
陛下亦安用之,而况其实不能,而窃取其言以欺世者哉。
臣愿陛下明敕有司,试之以法言,取之以实学。
博通经术者,虽朴不废;
稍涉浮诞者,虽工必黜。
则风俗稍厚,学术近正,庶几得忠实之士,不至蹈衰季之风,则天下幸甚。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上圆丘合祭六议劄子1093年2月25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一、全宋文卷一八八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一、《宋会要辑稿》礼三之一二(第一册第四四五页)、《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二、《国朝诸臣奏议》卷八五、《黄氏日钞》卷六二、《文献通考》卷七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右编》卷三四、《文编》卷一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七二、《三续古文奇赏》卷八、《经世八编》卷五○、《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六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元祐八年三月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朝奉郎、守礼部尚书苏轼劄子奏。
臣伏见九月二十二日诏书节文,俟郊礼毕,集官详议祠皇地祇事,及郊祀之岁庙飨典礼闻奏者。
臣恭睹陛下近者至日亲祀郊庙,神祇飨答,实蒙休应,然则圆丘合祭,允当天地之心,不宜复有改更。
臣窃惟议者欲变祖宗之旧,圆丘祀天而不祀地,不过以谓冬至祀天于南郊,阳时阳位也,夏至祀地于北郊,阴时阴位也,以类求神,则阳时阳位,不可以求阴也。
是大不然。
冬至南郊,既祀上帝,则天地百神莫不从也。
古者秋分夕月于西郊,亦可谓阴位矣,至于从祀上帝,则以冬至而祀月于南郊,议者不以为疑,今皇地祇亦从上帝而合祭于圆丘,独以为不可,则过矣。
《书》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舜之受禅也,自上帝六宗山川群神,莫不毕告,而独不告地祇,岂有此理哉?
武王克商,庚戌,柴望。
柴,祭上帝也。
望,祭山川也。
一日之间,自上帝而及山川,必无南北郊之别也。
而独略地祗,岂有此理哉?
臣以知古者祀上帝则并祀地祇矣。
何以明之?
《诗》之序曰:「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
此乃合祭天地,经之明文,而说者乃以比之丰年秋冬报也,曰:「秋冬各报,而皆歌《丰年》,则天地各祀,而皆歌《昊天有成命》也」。
是大不然。
《丰年》之诗曰:「丰年多,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歌于可也,歌于亦可也。
《昊天有成命》之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终篇言天而不及地。
颂,所以告神明也,未有歌其所不祭,祭其所不歌也。
今祭地于北郊,歌天而不歌地,岂有此理也?
臣以此知周之世,祀上帝则地祇在焉。
歌天而不歌地,所以尊上帝。
故其序曰:「郊祀天地也」。
《春秋》书:「不郊,犹三望」。
《左氏传》曰:「望,郊之细也」。
说者曰:「三望,太山、河、海」。
或曰:「淮、海、岱也」。
又或曰:「分野之星及山川也。
鲁,诸侯也,故郊之细,及其分野山川而已」。
周有天下,则郊之细,独不及五岳四渎乎?
岳、渎犹得从祀,而地祇独不得合祭乎?
秦燔诗书,经籍散亡,学者各以意推类而已。
王、郑、贾、服之流,未必皆得其真。
臣以《诗》、《书》、《春秋》考之,则天地合祭久矣。
议者乃谓合祭天地,始于王莽,以为不足法。
臣窃谓礼当论其是非,不当以人废。
光武皇帝,亲诛者也,尚采用元始合祭故事。
谨按《后汉书·祭祀志》:「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阳
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
此则汉世合祭天地之明验也。
又按《水经注》:「伊水东北至洛阳县圆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
此则魏世合祭天地之明验也。
唐睿宗将有事于南郊,贾曾议曰:「有虞氏黄帝而郊喾,夏后氏黄帝而郊鲧,郊之与庙,皆有禘,禘于庙,则祖宗合食于太祖,禘于郊,则地祇群望皆合祭于圆丘。
以始祖配享,盖有事祭,非常祀也。
《三辅故事》:祭于圆丘,上帝后土位皆南面」。
则汉尝合祭矣。
褚无量郭山恽等皆以言为然。
明皇天宝元年二月敕曰:「凡所祠享,必在躬亲,朕不亲祭,礼将有阙,其皇地祇宜于南郊合祭」。
是月二十日,合祭天地于南郊,自后有事于圆丘,皆合祭。
此则唐世合祭天地之明验也。
今议者欲冬至祀天,夏至祀地,盖以为用周礼也。
臣请言周礼与今礼之别。
古者一岁祀天者三,明堂飨帝者一,四时迎气者五,祭地者二,飨宗庙者四,凡此十五者,皆天子亲祭也。
而又朝日夕月四望山川社稷五祀及群小祀之类,亦皆亲祭,此周祀也。
太祖皇帝受天眷命,肇造宋室,建隆初郊,先飨宗庙,郊祀天地。
真宗以来,三岁一郊,必先有事景灵,遍飨太庙,乃祀天地。
此国朝之礼也。
夫周之礼,亲祭如彼其多,而岁行之不以为难,今之礼,亲祭如此其少,而三岁一行,不以为易,其故何也?
古者天子出入,仪物不繁,兵卫甚简,用财有节,而宗庙在大门之内,朝诸侯,出爵赏,必于太庙,不止时祭而已,天子所治,不过王畿千里,唯以斋祭礼乐为政事,能守此,则天下服矣,是故岁岁行之,率以为常。
至于后世,海内为一,四方万里,皆听命于上,机务之繁,亿万倍于古,日力有不能给。
自秦汉以来,天子仪物,日以滋多,有加无损,以至于今,非复如古之简易也。
今所行皆非周礼。
三年一郊,非周礼也。
先郊二日而告原庙,一日而祭太庙,非周礼也。
郊而肆赦,非周礼也。
优赏诸军,非周礼也。
自后妃以下至文武官,皆得荫补亲属,非周礼也。
宰相宗室以下至百官,皆有赐赉,非周礼也。
此皆不改,而独于地祇,则曰周礼不当祭于圆丘,此何义也?
议者必曰:「今之寒暑,与古无异,而宣王薄伐猃狁,六月出师,则夏至之日,何为不可祭乎」?
臣将应之曰:「一岁而巡四岳,五月方暑,而南至衡山十一月方寒,而北至常山,亦今之寒暑也,后世人主能行之乎?
周所以十二岁一巡者,唯不能如舜也。
夫周已不能行之礼,而谓今可以行周之礼乎?
天之寒暑虽同,而礼之繁简则异。
是以有虞氏之礼,商有所不能行,商之礼,周有所不能用。
时不同故也。
宣王六月出师,驱逐猃狁,盖非得已。
吉父为将,王不亲行也。
今欲定一代之礼,为三岁常行之法,岂可以六月出师为比乎」?
议者必又曰:「夏至不能行礼,则遣官摄祭祀,亦有故事」。
此非臣之所知也。
《周礼·大宗伯》:「若王不与则摄位」。
郑氏注曰:「王有故,则代行其祭事」。
贾公彦疏曰:「有故,谓王有疾及哀惨皆是也」。
然则摄事安吉之礼也。
后世人主,不能岁岁亲祭,故命有司行事,其所从来久矣。
若亲郊之岁,遣官摄事,是无故而用有故之礼也。
议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臣将应之曰:「古者以亲郊为常礼,故无繁文。
今世以亲郊为大礼,则繁文有不能省也。
若帷城幔屋,盛夏则有风雨之虞,陛下自宫入庙出郊,冠通天,乘大辂,日中而舍,百官卫兵,暴露于道,铠甲具装,人马喘汗,皆非夏至所能堪也。
王者父事天,母事地,不可偏也。
事天则备,事地则简,是于父母有隆杀也。
岂得以为繁文末节而一切欲省去乎?
国家养兵,异于前世,自唐之时,未有军赏,犹不能岁岁亲祠,天子出郊,兵卫不可简省,大辂一动,必有赏给。
今三年一郊,倾竭帑藏,犹恐不足,郊赉之外,岂可复加?
若一年再赏,国力将何以给;
分而与之,人情岂不失望」!
议者必又曰:「三年一祀天,又三年一祭地」。
此又非臣之所知也。
三年一郊,已为疏阔,若独祭地而不祭天,是因事地而愈疏于事天,自古未有六年一祀天者,如此则典礼愈坏,欲复古而背古益远,神祇必不顾飨,非所以为礼也。
议者必又曰:「当郊之岁,以十月神州之祭,易夏至方泽之祀,则可以免方暑举事之患」。
此又非臣之所知也。
夫所以议此者,为欲举从周礼也。
今以十月夏至,以神州代方泽,不知此周礼之经耶,抑变礼之权耶?
若变礼从权而可,则合祭圆丘,何独不可。
十月亲祭地,十一月亲祭天,先地后天,古无是礼。
而一岁再郊,军国劳费之患,尚未免也。
议者必又曰:「当郊之岁,以夏至祀地祇于方泽,上不亲郊而通爟火,天子于禁中望祀」。
此又非臣之所知也。
《书》之望秩,《周礼》之四望,《春秋》之三望,皆谓山川在境内而不在四郊者,故远望而祭也。
今所在之处,俛则见地,而云望祭,是为京师不见地乎?
此六议者,合祭可否之决也。
夫汉之郊礼,尤与古戾,唐亦不能如古,本朝祖宗钦崇祭祀,儒臣礼官,讲求损益,非不知圆丘方泽皆亲祭之为是也。
盖以时不可行,是故参酌古今,上合典礼,下合时宜,较其所得,已多于汉、唐矣。
天地宗庙之祭,皆当岁遍,今不能岁遍,是故遍于三年当郊之岁。
又不能于一岁之中,再举大礼,是故遍于三日
此皆因时制宜,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今并祀不失亲祭,而北郊则必不能亲往,二者孰为重乎?
若一年再郊,而遣官摄事,是长不亲事地也。
三年间郊,当行郊地之岁,而暑雨不可亲行,遣官摄事,则是天地皆不亲祭也。
夫分祀天地,决非今世之所能行。
议者不过欲于当郊之岁,祀天地宗庙,分而为三耳。
分而为三,有三不可。
夏至之日,不可以动大众、举大礼,一也。
军赏不可复加,二也。
自有国以来,天地宗庙,唯飨此祭,累圣相承,唯用此礼,此乃神祇所歆,祖宗所安,不可轻动,动之则有吉凶祸福,不可不虑,三也。
凡此三者,臣熟计之,无一可行之理。
伏请从旧为便。
西汉之衰,元帝纳贡之言,毁宗庙。
成帝丞相衡之议,改郊位。
皆有殃咎,著于史策,往鉴甚明,可为寒心。
伏望陛下详览臣此章,则知合祭天地,乃是古今正礼,本非权宜
不独初郊之岁,所当施行,实为无穷不刊之典。
愿陛下谨守太祖建隆神宗熙宁之礼,无更改易郊祀庙飨,以敉宁上下神祇。
仍乞下臣此章,付有司集议,如有异论,即须画一,解破臣所陈六议,使皆屈伏,上合周礼,下不为当今军国之患。
不可但执周礼,更不论当今可与不可施行。
所贵严祀大典,早以时定。
取进止。
〔贴黄〕唐制,将有事于南郊,则先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亦如今礼,先二日告原庙,先一日享太庙,然议者或亦以为非三代之礼。
臣谨按:武王克商,丁未,祀周庙,庚戌,柴望,相去三日。
则先庙后郊,亦三代之礼也。
王内翰1057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七、《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六、《启隽类函》卷三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轼启:窃以取士之道,古难其全。
欲求倜傥超拔之才,则惧其放荡,而或至于无度;
欲求规矩尺寸之士,则病其龌龊,而不能有所为。
进士之科,昔称浮剽。
本朝更制,渐复古风。
博观策论,以开天下豪俊之涂;
精取诗赋,以折天下英雄之气。
使龌龊者望而不敢进,放荡者退而有所裁。
此圣人所以网罗天下之逸民,追复先王之旧迹。
元臣大老,皆出此涂。
伏惟内翰执事,天材俊丽,神气横溢。
奇文高论,大或出于绳检
比声协句,小亦合于方圆
盖天下望为权衡,故明主委之黜陟。
轼之不肖,与在下风。
顾惟山野之见闻,安识朝廷之忌讳。
轼亦恃有执事之英鉴,以为小节之何拘;
执事亦将收天下之遗才,观其大纲之所在。
骤置殊等,实闻四方。
使知大国之选材,非顾当时之所悦。
眇然陋器,虽不能胜多士之喧言;
卓尔大贤,自足以破万人之浮议。
方将奔走厥职,厉精乃心。
茍庶几无朝夕之愆,以辱知己;
亦万一有毛发之效,少答至仁。
感惧之怀,不知所措。
梅龙图1057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二、《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二六六、《八代文钞》第二八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轼闻古之君子,欲知是人也,则观之以言。
言之不足以尽也,则使之赋诗以观其志。
春秋之世,士大夫皆用此以卜其人之休咎,死生之间,而其应若影响符节之密。
夫以终身之事而决于一诗,岂其诚发于中而不能以自蔽邪?
《传》曰:「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矣」。
古之所以取人者,何其简且约也。
后之世风俗薄恶,渐不可信。
孔子曰:「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知诗赋之不足以决其终身也,故试之论以观其所以是非于古之人,试之策以观其所以措置于今之世。
而诗赋者,或以穷其所不能,策论者,或以掩其所不知。
差之毫毛,辄以摈落。
后之所以取人者,何其详且难也。
惟简且约,故天下之士皆敦朴而忠厚;
详且难,故天下之士虚浮而矫激。
伏惟龙图执事,骨鲠大臣,朝之元老
忧恤天下,慨然有复古之心。
亲较多士,存其大体。
诗赋将以观其志,而非以穷其所不能;
策论将以观其才,而非以掩其所不知。
使士大夫皆得宽然以尽其心,而无有一日之间苍皇扰乱、偶得偶失之叹。
故君子以为近古。
轼长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
意者执事欲抑浮剽之文,故宁取此以矫其弊。
人之幸遇,乃有如此。
感荷悚息,不知所裁。
韩魏公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五○、《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二七、《古文奇赏》卷二一、《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七
轼再拜。
近得秦中故人书,报进士董传三月中病死。
轼往岁官岐下,始识,至今七八年,知之熟矣。
其为人,不通晓世事,然酷嗜读书。
其文字萧然有出尘之姿,至诗与楚词,则求之于世可与比者,不过数人。
此固不待轼言,公自知之。
尝望公不为力致一官,轼私心以为公非有所爱也,知所禀赋至薄,不任官耳。
今年正月,轼过岐下,而居丧二曲,使人问讯其家,而径至长安,见轼于传舍,道其饥寒穷苦之状,以为几死者数矣,赖公而存。
「又且荐我于朝。
吾平生无妻,近有彭驾部者,闻公荐我,许嫁我其妹。
若免丧得一官,又且有妻,不虚作一世人,皆公之赐」。
轼既为喜,且私忧之。
此二事,生人之常理,而在则为非常之福,恐不能就。
果死,悲夫。
书生之穷薄,至于如此其极耶!
夫传之才器,固不通于世用,然譬之象犀珠玉,虽无补于饥寒,要不可使在涂泥中,此公所以终荐也。
今父子暴骨僧寺中,孀母弱弟,自谋口腹不暇,决不能葬。
轼与之故旧在京师者数人,相与出钱赙其家,而气力微薄,不能有所济,甚可悯也。
公若犹怜之,不敢望其他,度可以葬者足矣。
陈绎学士,当往泾州,而宋迪度支在岐下,公若有以赐之,轼且敛众人之赙,并以予陈而致之宋,使葬之,有馀,以予其家。
平生所为文,当使人就其家取之,若获,当献诸公。
干冒左右,无任战越。
东吴八咏。沈休文之作也。宋复古画之。载于东坡集。予少也读之而忘之矣。今病馀闷甚。偶阅东坡诗注。因起东吴之兴。作八咏绝句 其七 泉岩古柏 元末明初 · 李穑
七言绝句 押青韵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十
生艰苦费风霆,泉畔岩间托地灵。
万古不知谁所植,独怜禹庙一株青。
东吴八咏。沈休文之作也。宋复古画之。载于东坡集。予少也读之而忘之矣。今病馀闷甚。偶阅东坡诗注。因起东吴之兴。作八咏绝句 其八 石岸孤松 元末明初 · 李穑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十
石崩岸侧插崔嵬,烟日溟濛乍合开。
万岁不长根自固,寻枝摘叶有谁来。
东吴八咏。沈休文之作也。宋复古画之。载于东坡集。予少也读之而忘之矣。今病馀闷甚。偶阅东坡诗注。因起东吴之兴。作八咏绝句 其一 洞庭晚霭 元末明初 · 李穑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十
一点君山夕照红,阔吞吴楚势无穷。
长风吹上黄昏月,银烛纱笼暗淡中。
东吴八咏。沈休文之作也。宋复古画之。载于东坡集。予少也读之而忘之矣。今病馀闷甚。偶阅东坡诗注。因起东吴之兴。作八咏绝句 其二 庐阜秋云 元末明初 · 李穑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十
万壑千林秋气高,葱茏空翠望中遥。
白云飞处是仙境,髣髴羽人吹洞箫。
东吴八咏。沈休文之作也。宋复古画之。载于东坡集。予少也读之而忘之矣。今病馀闷甚。偶阅东坡诗注。因起东吴之兴。作八咏绝句 其三 平田雁落 元末明初 · 李穑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十
漠漠平田欲尽头,黄云半捲已深秋
忽闻新雁逐风落,长笛一声人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