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圆合祭六议劄子1093年2月25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一、全宋文卷一八八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一、《宋会要辑稿》礼三之一二(第一册第四四五页)、《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二、《国朝诸臣奏议》卷八五、《黄氏日钞》卷六二、《文献通考》卷七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右编》卷三四、《文编》卷一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七二、《三续古文奇赏》卷八、《经世八编》卷五○、《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六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元祐八年三月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朝奉郎、守礼部尚书苏轼劄子奏。
臣伏九月二十二日诏书节文,俟郊礼毕,集官详议皇地祇事,及郊祀之岁庙飨典礼闻奏者。
臣恭睹陛下近者至日亲祀郊庙神祇飨答,实蒙休应然则圆丘合祭允当天地之心,不宜复有改更
窃惟议者欲变祖宗之旧,圆丘祀天不祀地,不过以谓冬至祀天南郊阳时阳位也,夏至祀地于北郊阴时阴位也,以类求神,则阳时阳位不可以求阴也。
是大不然
冬至南郊,既祀上帝则天百神莫不从也。
古者秋分夕月西郊,亦可谓阴位矣,至于从祀上帝,则以冬至而祀月于南郊,议者不以为疑,今皇地祇亦从上帝合祭圆丘,独以为不可,则过矣。
《书》曰:「肆类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舜之受禅也,自上帝六宗山川群神莫不毕告,而独不告地祇岂有此理哉?
武王克商,庚戌柴望
柴,祭上帝也。
望,祭山川也。
一日之间,自上帝而及山川,必无南北郊之别也。
而独略地祗,岂有此理哉?
臣以知古者上帝则并祀地祇矣。
何以明之?
《诗》之序曰:「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
此乃合祭天地,经之明文,而说者乃以比之丰年秋冬报也,曰:「秋冬各报,而皆歌《丰年》,则天地各祀,而皆歌《昊天有成命》也」。
是大不然
丰年》之诗曰:「丰年,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歌于可也,歌于亦可也。
昊天有成命》之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终篇言天而不及地。
颂,所以神明也,未有其所不祭,祭其所不歌也。
祭地北郊,歌天而不歌地,岂有此理也?
以此知周之世,祀上帝则地祇在焉。
歌天而不歌地,所以上帝
故其序曰:「郊祀天地也」。
春秋》书:「不郊,犹三望」。
左氏传》曰:「望,郊之细也」。
说者曰:「三望太山河、海」。
或曰:「淮、海、岱也」。
或曰:「分野之星及山川也。
鲁,诸侯也,故郊之细,及其分野山川而已」。
周有天下,则郊之细,独不及五岳四渎乎?
岳、渎犹得从祀,而地祇不得合祭乎?
秦燔诗书经籍散亡学者各以意推类而已
王、郑、贾、服之流未必皆得其真。
臣以《诗》、《书》、《春秋》考之,则天合祭久矣
议者乃谓合祭天地,始于王莽以为足法
臣窃谓礼当论其是非不当以人废。
光武皇帝,亲诛者也,尚采用元始合祭故事
谨按后汉书·祭祀志》:「建武二年,初制郊兆洛阳
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
此则汉世合祭天地明验也。
又按《水经注》:「伊水东北洛阳县圆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
此则魏世合祭天地明验也。
唐睿宗有事南郊贾曾议曰:「有虞氏黄帝郊喾夏后氏黄帝郊鲧,郊之与庙,皆有禘,禘于庙,则祖宗合食太祖,禘于郊,则地群望合祭圆丘
始祖配享,盖有事祭,非常祀也。
三辅故事》:祭于圆丘上帝后土位皆南面」。
则汉尝合祭矣。
褚无量郭山恽等皆以为然
明皇天宝元年二月敕曰:「凡所祠享,必在躬亲,朕不亲祭,礼将有阙,其皇地祇宜于南郊合祭」。
是月二十日合祭天地南郊自后有事圆丘,皆合祭
此则唐世合祭天地明验也。
今议者欲冬至祀天夏至祀地,盖以为周礼也。
臣请言周礼与今礼之别。
古者一岁祀天者三,明堂飨帝者一,四时迎气者五,祭地者二,飨宗庙者四,凡此十五者,皆天子亲祭也。
而又朝日夕月四望山社稷五祀群小祀之类,亦皆亲祭,此周祀也。
太祖皇帝天眷命,肇造宋室,建隆初郊,先飨宗庙郊祀天地
真宗以来三岁一郊必先有事景灵,遍飨太庙,乃祀天地
国朝之礼也。
夫周之礼,亲祭如彼其多,而岁行不以为难,今之礼,亲祭如此其少,而三岁一行不以为易,其故何也?
古者天子出入仪物不繁,兵卫甚简,用财有节,而宗庙大门之内,朝诸侯,出爵赏,必于太庙不止时祭而已天子所治,不过王畿千里,唯以斋祭礼乐政事,能守此,则天下服矣,是故岁行之,率以为常
至于后世海内为一,四方万里,皆听命于上,机务之繁,亿万倍于古,日力不能给。
自秦汉以来天子仪物,日以滋多,有加无损以至于今,非复如古之简易也。
今所行皆非周礼
三年一郊,非周礼也。
先郊二日而告原庙一日而祭太庙,非周礼也。
郊而肆赦,非周礼也。
优赏诸军,非周礼也。
自后以下至文武官,皆得荫补亲属,非周礼也。
宰相宗室以下百官,皆有赐赉,非周礼也。
此皆不改,而独于地祇,则曰周礼不当祭于圆丘,此何义也?
议者必曰:「今之寒暑,与古无异,而宣王薄伐猃狁六月出师,则夏至之日何为不可祭乎」?
臣将应之曰:「一岁而巡四岳五月方暑,而南至衡山十一月方寒,而北至常山,亦今之寒暑也,后世人主能行之乎?
所以十二岁一巡者,唯不能如舜也。
夫周已不能行之礼,而谓今可以行周之礼乎?
天之寒暑虽同,而礼之繁简则异。
是以有虞氏之礼,商有所不能行,商之礼,周有所不能用。
不同故也。
宣王六月出师驱逐猃狁,盖非得已
吉父为将,王不亲行也。
今欲定一代之礼,为三岁常行之法,岂可六月出师为比乎」?
议者必又曰:「夏至不能行礼,则遣官祭祀,亦有故事」。
此非臣之所知也。
周礼·大宗伯》:「若王不与摄位」。
郑氏注曰:「王有故,则代行其祭事」。
贾公彦疏曰:「有故,谓王有疾哀惨是也」。
然则摄事安吉之礼也。
后世人主不能岁岁亲祭,故命有司行事其所从来久矣
亲郊之岁,遣官摄事,是无故而用有故之礼也。
议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臣将应之曰:「古者亲郊常礼,故无繁文
今世亲郊大礼,则繁文不能省也。
若帷城幔屋盛夏则有风雨之虞,陛下自宫入庙出郊,冠通天,乘大辂日中而舍,百官卫兵暴露于道,铠甲具装人马喘汗,皆非夏至所能堪也。
王者事天,母事地,不可偏也。
事天则备,事地则简,是于父母隆杀也。
岂得以为繁文末节一切欲省去乎?
国家养兵,异于前世,自唐之时,未有军赏,犹不能岁岁亲祠天子出郊,兵卫不可简省大辂一动,必有赏给。
今三年一郊倾竭帑藏犹恐不足郊赉之外岂可复加?
一年再赏,国力何以给;
分而与之,人情岂不失望」!
议者必又曰:「三年祀天,又三年祭地」。
此又非臣之所知也。
三年一郊已为疏阔,若独祭地而不祭天,是因事地而愈疏于事天自古未有六年祀天者,如此典礼愈坏,欲复古而背古益远,神祇不顾飨,非所以为礼也。
议者必又曰:「当郊之岁,以十月神州之祭,易夏至方泽之祀,则可以免方暑举事之患」。
此又非臣之所知也。
所以此者,为欲举从周礼也。
今以十月夏至,以神州方泽不知周礼之经耶,抑变礼之权耶?
变礼从权而可,则合祭圆丘何独不可
十月祭地十一月祭天,先地后天,古无是礼。
一岁再郊,军国劳费之患,尚未免也。
议者必又曰:「当郊之岁,以夏至地祇方泽,上不亲郊而通爟火天子禁中望祀」。
此又非臣之所知也。
《书》之望秩,《周礼》之四望,《春秋》之三望,皆谓山川境内不在四郊者,故远望而祭也。
所在之处,俛则见地,而云望祭,是为京师不见地乎?
六议者,合祭可否之决也。
夫汉之郊礼,尤与古戾,唐亦不能如古,本朝祖宗钦崇祭祀儒臣礼官讲求损益非不圆丘方泽皆亲祭之为是也
以时可行是故参酌古今上合典礼,下合时宜,较其所得,已多于汉、唐矣。
天地宗庙之祭,皆当岁遍,今不能岁遍是故遍于三年当郊之岁。
不能一岁之中,再举大礼是故遍于三日
此皆因时制宜,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今并祀不失亲祭,而北郊则必不能亲往,二者孰为重乎?
一年再郊,而遣官摄事,是长不亲事地也。
三年间郊,当行郊地之岁,而暑雨不可亲行,遣官摄事则是天地不亲祭也。
夫分祀天地,决非今世之所能行。
议者不过欲于当郊之岁,祀天宗庙,分而为三耳
分而为三,有三不可
夏至之日不可以大众、举大礼,一也。
军赏不可复加,二也。
自有国以来天地宗庙,唯飨此祭,累圣相承,唯用此礼,此乃神祇所歆,祖宗所安,不可轻动动之则有吉凶祸福不可不虑,三也。
凡此三者,臣熟计之,无一可行之理。
请从旧为便。
西汉之衰,元帝纳贡之言,毁宗庙
成帝丞相衡之议,改郊位
皆有殃咎,著于史策往鉴甚明,可为寒心
伏望陛下详览臣此章,则知合祭天地乃是古今正礼本非权宜
不独初郊之岁,所当施行,实为无穷不刊之典
陛下谨守太祖建隆神宗熙宁之礼,无更改郊祀庙飨,以敉宁上下神祇
仍乞下臣此章,付有司集议,如有异论,即须画一解破臣所陈六议,使皆屈伏上合周礼,下不为当今军国之患。
不可但执周礼,更不论当今可与不可施行
贵严大典,早以时定。
取进止
贴黄〕唐制,将有事南郊,则先朝太清宫朝享太庙,亦如今礼,先二日告原庙,先一日享太庙,然议者或亦以为三代之礼。
谨按武王克商,丁未,祀周庙庚戌柴望相去三日
则先庙后郊,亦三代之礼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