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文中子梦颜子援琴歌 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十一部
文中子世家曰:大业元年。乃续诗书。正礼乐。修玄经。赞易道。盖有事于述者。九年而六经大就。大业十三年文中子有疾。召薛收而谓之曰:吾梦颜子称孔子之命而登吾阶。坐于牖下。北面援琴而歌曰云云。此殆夫子使回召我也。吾必不起矣。盖寝疾七日而终。
礼乐既正。诗书既成。
赞明易道。聿修玄经。
归休乎。何必永厥龄(《全唐文》百三十五引杜淹文中子世家。)
文中子世家 隋末唐初 · 杜淹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文中子王氏讳通
字仲淹。其先汉徵君霸。
絜身不仕。高尚镇天下。
十八代祖殷。仕至云中太守。
以贤良称。肇家于祁。
以春秋周易训授乡里。为子孙资
十四代祖述。克播前烈。
著春秋义统。公府辟不就。
九代祖宇。仕悯怀之难。
东迁焉。宇生罕。
罕生秀。皆以文学显。
秀生二子。长曰元谟。
次曰元则。元谟以武略升。
元则以儒术进。元则字彦法
文中子六代祖也。仕太仆国子博士
以兄用武进。常叹曰。
先君所宝者礼乐。先师不学者军旅。
兄何为哉。遂究心道德。
博考经籍。以为功业不可以小成也。
故卒为洪儒。卿相不可以苟处也。
故终为博士。曰先师之职也不可坠。
江左号为王先生。受其道者王先生业。
于是始称儒门。世济厥美矣。
先生江州府君焕。焕生虬。
虬始北仕太和中并州刺史
创家临河汾。惟曰晋阳穆公
穆公同州刺史彦。惟曰同州府
彦生济州刺史杰。惟曰安康献公
安康献公生铜川府君讳隆
字伯高文中子之父也。
幽识远悟。非礼不动。
先生之业。所在教授
门徒常千馀人。隋开皇初
国子博士待诏龙门。时国家新有揖让之事。
方以恭俭定天下。天子常从容谓府君曰。
朕何如主也。府君曰。
陛下聪明神武。得之于天。
发号施令。不尽稽古。
虽负之姿。终以不学为累。
帝默然曰。先生朕之陆贾也。
何以教朕。府君承诏。
著兴衰要论七篇。每奏。
帝辄称善。然未甚达也。
府君始求出。补乐昌
寻转猗氏。后迁铜川
所在著称。吏人敬爱。
秩满退归。遂不仕。
开皇四年文中子始生。
铜川府君筮之。遇坤之师。
献兆于安康献公。公愀然作色曰。
素王之卦也。何为而来。
地二化为天一。上德而居下位。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虽有君德。非其时也。
是孙也。必能天下之志。
而道不行。天所命也。
遂名之曰开皇九年
江东始平铜川府君叹曰。
吾视王道。未有叙也。
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于侧。
始十岁矣。有忧色。
铜川府君曰。小子。
汝知之乎。文中子曰。
尝闻之夫子曰。古之为邦。
有长久之策。故夏殷以下数百年。
四海常一统也。后之为邦。
行苟且之政。故魏晋以下数百年。
九州无定主也。夫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一彼一此。
何常之有。夫子之叹。
盖忧皇纲之不振。生人劳于聚敛。
而天下将乱乎。铜川府君异之曰。
其然乎。遂告以元经之事。
文中子再拜受之。十八年春正月
铜川府君晏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
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
铜川府君曰。尔来。
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
在三之义。师居一焉。
道丧巳来。斯废久矣。
然亦何常之有。小子勉旃。
翔而后集。文中子曰。
请从此行。于是始有四方之志矣。
盖受书春秋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琠。
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
考三易之义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
其精志如此。仁寿三年
文中子盖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
遂西游长安。见隋文帝
帝坐太极殿。召而见之。
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帝皇之道。
杂王霸之略。稽之于今。
验之于古。恢恢乎若运天下于掌上矣。
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
天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
公卿不悦。时文帝方有萧墙之衅。
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
歌曰。我思国家兮。
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
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兮。
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
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
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
劳身西飞。文帝闻而伤之。
再徵之。不至。
四年文帝崩。大业元年一徵。
又不至。辞以疾。
谓所亲曰。我周人也。
家本于祁。永嘉之乱。
东迁焉。高祖穆公
始仕于魏。魏周之际。
有大功于生人。天子锡之地。
始家于河汾。故有坟陇。
于兹四代矣。兹土也。
其人忧深思远。乃有陶唐氏之遗风焉。
先君之所怀也。且有先人之敝庐在焉。
家本俭约。茅檐土阶。
蕞如也。以避风雨。
道之不行。则知之矣。
舍此欲安之乎。不如退而志其道。
定居万春乡之甘泽里。乃续诗书。
正礼乐。修元经。
赞易道。盖有事于述者九年。
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
河南董恒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钜鹿魏徵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
其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将千馀人。
故隋道衰。而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之閒。
雍雍如也。大业十年
尚书召署蜀郡司户。不就。
十一年。以著作佐郎国子博士
并不至。十三年。
江都难作。而文中子有疾。
薛收而谓之曰。吾梦颜子称孔子之命而登吾阶。
坐于牖下。北面援琴而歌曰。
礼乐既正。诗书既成。
赞明易道。聿修元经。
归休乎何必永厥龄。此殆夫子使回召我也。
吾必不起矣。盖寝疾七日而终。
门人薛收姚义等数百人共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
仲尼以来。未之有也。
礼云。男生有字。
昭德也。死有谥。
以易名也。夫子生当天下乱。
昭王不兴。莫能宗之。
故退而删诗书。正礼乐。
修元经。缵易道。
圣人之大旨明矣。天下之能事毕矣。
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
易曰。黄裳元吉
文在中也。请谥曰文中子
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礼毕。悉以文中子之书还于王氏。
盖礼论二十五篇。列为十卷。
乐论二十篇。列为十卷。
续书一百五十篇。列为二十五卷。
续诗三百六十篇。列为十卷。
元经五十篇。列为十五卷。
赞易七十篇。列为十卷。
并未及行于时。遭代丧乱。
盗贼奔突。先夫人用藏其书于竹笥。
扶老携幼。东西南北。
未尝离身焉。大唐武德四年
天下大定。先夫人得返于故居。
复以书授于其弟凝。文中子二子。
长曰福郊。少曰福畤。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621年 唐初 · 王绩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引用典故:公孙弘牧猪 朽木不可雕
伊昔逢丧乱,历数闰当馀。
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
(一作吾)及尔皆亡,东西各异居。
尔为(一作培)鸟,我为涸辙鱼
逮承云雷后,欣逢天地初。
东川聊下钓,南亩试挥锄。
资税幸不及,伏腊常有储。
散诞时须酒,萧条懒向书。
朽木不可雕,短翮将焉摅。
故人有深契,过我蓬蒿庐
曳裾出门迎,握手登前除。
相看非旧颜,忽若(一作对接)形骸疏。
追道宿昔事,切切心相于。
忆我少年时,携手游东渠。
梅李夹两岸,花枝何扶疏。
同志亦不多,西庄有姚徐。
尝爱陶渊明酌醴焚枯鱼
尝学公孙弘,策杖牧群猪。
追念甫如昨,奄忽成空虚。
人生讵能几,岁岁(一作蹙迫)常不舒。
赖有北山僧,教我以真如。
使我视听遣,自觉尘累祛。
何事须筌蹄,今已得兔鱼。
旧游傥多暇,同此释纷拿。
北山641年 唐初 · 王绩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吾周人也。本家于祁。永嘉之际。扈从江左。地实儒素。人多高烈。穆公感建元之耻。归于洛阳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始则晋阳之开国。终乃安康之受田。坟陇寓居。倏焉五叶。成荫。俄将百年。绩南山故情。老而弥笃。东陂馀业。悠哉自宁。酒瓮多于步兵田广彭泽皇甫谧之心事。陇亩终焉。仲长统之规模。园林幸足。独居南渚。时游北山。聊度日以为娱。忽经年而忘返。西穷马谷。北达牛溪。丘壑依然。风烟满目。孙登默坐。对而无言。王霸幽居。与妻孥而共去。窗临水石。砌绕松篁。类田园之去来。亦已久矣。望山林之故道。何其悠哉。诗者志之所之。赋者诗之流也。式抽短思。即为赋云。
天道悠悠。
人生若浮。
古来贤圣。
皆成去留。
八眉四乳。
龙颜凤头。
殷忧一世。
零落千秋。
暂时南面。
相将北游。
玉殿金舆之大业。
郊天祀地之洪休。
荣深责重。
乐不供愁。
何况数十年之将相
五百里之公侯。
兢兢业业。
长思长忧。
昔怪燕昭汉武
今识图仙之有由。
人谁不愿。
直是难求。
鼎湖而欲信。
怪桥山之遽修。
玉台金阙。
大海水之中流。
瑶林碧树。
昆崙山之上头。
不得轻飞如石燕。
终是徒劳乘土牛。
已矣哉。
世事自此而可见。
又何为乎惘惘。
弃卜筮而不占
余将纵心而长往。
任物孤游。
遗情直上。
觉老释之言繁。
文宣之技痒。
彼事业之迁斥。
岂明神之宰掌。
物无往而咸章(一作物无待而成章)
生有资而必养。
嗟大道之泯没。
见人情之委枉。
礼费日于千仪。
易劳心于万象。
审机事之不息。
知浇源之寖长。
鸟何事而撄罗。
鱼何为而在网。
生物诡隔。
精灵惚恍。
庄周三月而不朝。
瞿昙六年而遐想。
有是夫。
况吾之不如先达乎。
请息交而自逸。
聊习静而为娱。
遂披林樾。
进陟㩻䧢。
连峰杂起。
复嶂环纡。
历丹危而寻绝径。
攀翠险而觅修涂。
耸飞情于霞道。
振逸想于烟衢。
重林合沓以齐列。
崩崖磊砢而相扶。
睹森沉于绝涧。
视晃朗于高嵎。
自谓搏风飙而出埃瓂。
邈若朝元宫而谒紫都。
碧峦之下。
清溪之曲。
望隐隐而才通。
听微微而不属。
眷然引领。
兹焉顿足。
步拥石而邅回。
视横烟而断续。
曳紫。
寒苔布绿。
洞里窥书。
岩边对局。
髣髴灵踪。
依稀仙躅。
灶何代而销金。
杯何年而溜玉。
石室幽蔼。
沙场照烛。
落落而风回。
苍苍而露溽。
月未侧而先阴。
霞方升而已旭。
喜方外之浩荡。
叹人閒之窘束。
况乃幽谷藏真。
傍无四邻。
紫房半掩。
元坛尚新。
逢阆风之逸客。
值蓬莱之故人。
忽据梧而策杖。
披裘负薪
荷衣薜带
藜杖葛巾。
出芝田而计亩。
入桃源而问津。
昆山若砺。
渤澥扬尘。
碧柰而何日。
种琼瓜而几
自然诡异。
非徒隐沦。
乃有上元仙骨。
太清神手。
走电奔雷。
耘空莳朽。
河閒之业不齐贯。
淮南之术无虚受。
咒动南箕。
符回北斗。
偓佺赠药。
麻姑送酒。
青龙就食于甲辰
元牛自拘于乙丑
永怀世事。
天长地久
顾瞻流俗。
红颜白首。
傥千岁之可营。
亦何为而自轻。
昔时君子。
曾闻上征。
忽逢真客。
试问仙经。
谈九华之易就。
叙三英之可成。
拭丹炉而调石髓。
裛翠釜而出金精。
珠流玉结。
雪耀霜明。
咸谓刀圭暂进。
足使云车下迎。
纷吾人之狭见。
搅偫疑而自拂。
使投足而咸安
亦何为乎此物。
赤城与元圃。
岂凭虚而搆窟。
但水月之非真。
譬声色之无佛。
过矣刘向
吁嗟葛洪
指期系影。
依方捕风。
谁能离世。
何处逃空。
假使游八洞之金室。
坐三清之玉宫。
长怀企羡。
岂出樊笼。
徒劳海上。
何事云中。
昔日蒋元诩三径
陶渊明
君平坐卜于市门。
子真躬耕谷口
或托闾闬。
潜山薮。
咸遂性而同乐。
岂违方而别守。
余亦无求。
斯焉独游。
属天下之无事。
遇山中之可留。
聊将度日。
忽已经秋。
菊花两岸。
松声一邱。
不能役心而守道。
故将委运而乘流。
伊林涧之虚受。
固樵隐之俱托。
逢故客于中溪。
遇还童于绝壑。
云峰龟甲而重聚。
霞壁龙鳞而结络。
水出浦而潺潺。
雾含川而漠漠。
是忻是赏。
爰游爰豫。
结萝幌而迎宵。
敞茅轩而待曙。
尔其杂树相纠。
长条交茹。
叶动猿来。
花惊鸟去。
公子之殊赏。
谈王孙之远虑。
山水幽寻。
风云路深。
兰窗左辟。
菌阁斜临。
石当阶而虎踞。
泉度牖而龙吟。
月照南浦
烟生北林。
阅丘壑之新趣。
纵江湖之旧心。
道集吾室。
风吹我襟。
松花柏叶之醇酎。
凤翮龙唇之素琴。
白牛溪里。
峰峦四峙。
信兹山之奥域。
昔吾兄之所止。
许由避地。
张超成市。
察俗删诗。
依经正史
康成负笈而相继。
根矩抠衣而未已。
组带青衿。
锵锵儗儗。
阶庭礼乐。
生徒梓。
山似尼邱。
泉疑洙泗(吾兄通字仲淹生于隋末守道不仕大业中隐于此溪续孔子六经近百馀卷门人弟子相趋成市故溪今号王孔子之溪也)
忽焉四散。
于今二纪。
地犹如昨。
人多已矣。
念昔日之良游。
忆当时之君子。
佩兰荫
诛茅席芷。
树即环林。
门成阙里。
仲由之正色。
庄周之言理(此溪之集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元中山贾琼河南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馀人称为俊颖而姚义多慷慨同侪方之仲由薛收以理达称方庄周薛寔妙言理也)
触石横肱。
逢流洗耳。
取乐经籍。
忘怀忧喜。
时挟策而驱羊。
或投竿而钓鲤。
何图一旦。
邈成千纪。
木坏山颓。
舟移谷徙。
北冈之上。
东岩之前。
讲堂犹在。
碑石宛然。
想问道于中室。
忆横经于下筵。
坛场草树。
院宇风烟。
昔文中之僻处。
谅遭时之丧乱。
局逸步而须时。
蓄奇声而待旦。
旅人小吉。
明夷大难。
建功则鸣凤不闻。
修书则获麟为断。
惜矣吾兄。
遭时不平。
殁身之后。
天下文明。
坐门人于廊庙。
瘗夫子于佳城。
死而可作。
何时复生。
式瞻虚馆。
载步前楹。
眷眷长想。
悠悠我情。
俎豆衣冠之旧地。
金石丝竹之馀声。
没而不朽。
知何所营(吾兄仲淹大业十三年卒于乡馆时年三十三门人谥为文中子及皇家受命门人多至公辅而文中之道不行于时余因游此溪周览故迹盖伤高贤之不遇也)
临故墟而掩抑。
指归途而叹惜。
往往溪横。
时时路塞。
忽登崇岫。
依然旧识。
地迥心遥。
山高视直。
望烟火于桑梓。
辨沟塍于乡国。
斜临姑射之西。
正是汾河之北。
怅矣怀抱。
悠哉川域。
忆昔过庭。
童颜稚龄
何赏不极。
何游不经。
弄春风于涧户。
咏秋月于山扃。
北窗照雪。
南轩聚萤
䌽衣扇枕
缁布问经。
何斯乐之易失。
倏衔哀而茹恤。
天未悔祸。
遭家不秩。
子敬先亡。
公明早卒。
余自此而浩荡。
又逢时之不仁。
天地遂闭。
云雷渐屯。
与沮溺而同趣。
而隐身。
幸收元吉。
坐偶昌辰。
北海之嘉遁。
南山之不臣。
养拙辞官。
含和保真。
岂若冯敬通之诽世。
赵元淑之尤人。
殷忧耻贱。
憔悴伤贫。
操井臼而无乐。
历山河而苦辛。
岂如我家生事。
都卢弃置。
不念当归。
宁图远志。
坐青山而非隐。
游碧潭而已喜。
旧知山里绝尘埃。
登高日暮心悠哉。
子平一去何时返。
仲叔长游遂不来。
幽兰独夜之琴曲。
桂树淩晨之酒杯。
丘园散诞。
窟室徘徊。
坐等枯木。
心如死灰
亦有山羞野馔。
兰浆木麨。
叶煎羹。
松根溜醥。
既采药而为食。
谅随情而不矫。
负锸前。
腰镰岁杪
草渐密而饶兽。
树弥深而足鸟。
地寂寞而森沉。
路纵横而窈窕。
野亭鹤唳。
山梁雉鷕。
远游之所。
幽栖之次。
或抱犊而新来。
乍闻鸡而始至。
藋畦一两。
茅斋数四。
山为险而无人。
岭时平而有地。
石菌抽叶。
金芝吐穗。
镜厌山精。
刀驱木魅。
泉绕砌而鱼跃。
树横窗而鸟萃。
天网何宽。
人生岂难。
饮河知足。
巢林必安。
亦何荣于拾紫
亦何羡于还丹。
红藜促节之杖。
绿箨斑文之冠。
野餐二簋。
园蔬一盘。
阮籍而长啸。
刘伶而甚欢。
晓入柴户。
暮归药栏。
老莱地僻。
邹生谷寒。
杨柳则条垂锻沼。
杏树则花飞坐坛。
赋成鼓吹。
诗如弹丸。
携始睟之鸣鹤。
对新婚之伯鸾
我有怀抱。
萧然自保。
古人则难与同归。
纷吾则此焉将老。
涧溪沼沚之蘋艾。
邱陵阪隰之桑枣。
接果移棠。
栽苗散
不藏无用之器。
不爱非常之宝。
抵玉惊禽。
挥金薙草。
接朋友于杯桉。
弄儿童于襁褓。
乐山泽之浮游。
笑江潭之枯槁。
戒非佞佛。
斋非媚道。
无誉无功。
形骸自空。
坐成老圃。
居然下农。
身与世而相弃。
赏随山而不穷。
披衣灶北。
逐食墙东。
傥有白头四皓
庞眉八公。
小童乘日。
仙人驭风
乡老则杖头安鸟。
邦君则车边画熊
心期闇合。
道术潜同。
解来相访。
愚公谷中。
冯子华处士631年 唐初 · 王绩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乖别甫尔。已十馀年。
诵采葛之诗。增其慨咏。
夫人生一世。忽同过隙。
合散消息。周流不居。
偶逢其适。便可卒岁。
陶生云。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又云。
盛夏五月。跂脚北窗下。
有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嗟乎。适意为乐。
雅会吾心。吾河渚閒有先人故田十五六顷。
河水四绕。东西趋岸各数百步。
古人云。河济之滨宜黍。
中州之腴乎。家兄鉴裁通照。
知吾纵恣散诞。不闲拜揖。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
亦以俗外相待。不拘以家务。
至于乡族庆吊。闺门婚冠。
寂然不预者已五六岁矣。亲党之际。
皆以山麋野鹿相畜。性嗜琴酒。
得尽所怀。幸甚幸甚。
近复都卢弃家。独坐河渚。
结构茅屋。并厨厩总十馀閒。
奴婢数人。足以应役。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耕耘穮蓘。黍秫而已。
春秋岁时。以酒相续。
兼多养凫雁。广牧鸡豚。
黄精白术。枸薯蓣。
朝夕采掇。以供服饵。
床头素书数帙。庄老及易而已。
过此以往。罕尝或披。
忽忆弟兄。则渡河归家。
维舟岸侧。兴尽便返。
每遇天地晴朗。则于舟中咏大谢乱流趋孤屿之诗。
渺然尽陂泽山林之思。觉瀛洲方丈
森然在目前。或时与舟人渔子。
分潭并钓。俛仰极乐。
戴星而归。歌咏以会意为巧。
不必与夫悠悠之閒人相唱和也。孤住河渚。
傍无四邻。闻鸡犬。
望烟火。便知息身之有地矣。
近复有人见赠五加地黄酒方。及种薯蓣枸等法。
用之有效。力省功倍。
不能暇修浑沌。并常行之。
裴孔明虽是异名教物。然风月之际。
往往有高人体气。兼特受巧性。
思若有神。自作素琴一张。
云其材是峄阳孤桐也。近携以相过。
安轸立柱。龙唇凤翮
实与常琴不同。发音吐韵。
非常和朗。吾家三兄。
生于隋末。伤世撄乱。
有道无位。作汾亭操。
孔子龟山之流也。吾尝亲受其调。
颇为曲尽。近得裴生琴。
更习其操。洋洋乎觉声器相得。
今便留之。恨不得使足下为钟期
良用耿耿。吾所居南渚有仲长先生
结庵独处三十载。非其力不食。
傍无侍者。虽患瘖疾。
不得交语。风神肃肃无俗气。
携酒对饮。尚有典刑。
先生又著独游颂及河渚先生传。开物寄道悬解之作也。
时取玩读。便复江湖相忘
吾往见薛收白牛溪赋。韵趣高奇。
词义旷远。嵯峨萧瑟。
真不可言。壮哉邈乎。
扬班之俦也。高人姚义尝语吾曰。
薛生此文。不可多得。
太行。俯沧海。
高深极矣。吾近作河渚独居赋。
为仲长先生所见。以为可与白牛连类。
今亦写一本以相示。可与清溪诸贤共详之也。
乱极则治。王途渐亨。
天灾不行。年谷丰熟。
贤人充其朝。农夫满于野。
吾徒江海之士。击壤鼓腹。
输太平之税耳。帝何力于我哉。
又知房李诸贤。肆力廊庙。
吾家魏学士亦申其才。公卿勤勤。
有志于礼乐。元首明哲。
股肱惟良。何庆如之也。
夫思能独放。湖海之士。
才堪济世。王者所须。
所恨姚义不存。薛生已殁。
使云罗天网。有所不该。
以为叹恨耳。吾比风痹发动。
常劣劣不能佳。然烟霞山水。
性之所适。琴歌酒赋。
不绝于时。时游人閒。
出入郊郭。暮春三月
登于北山偫吟。
萝翳景。意甚乐之。
箕踞散发。与鸟兽同偫。
醒不乱行。醉不干物。
赏洽兴穷。还归河渚。
蓬室瓮牖。弹琴诵书。
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首夏渐热。足下何如也。
愿动息多宜。黄颊之聚。
何时暂忘。偶因南风。
略示所怀。敬愿珍厚。
不一一。王君白。
薛收上谏猎书令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览读所陈。实悟心胆。
今日成我。卿之力也。
明珠兼乘。岂比来言。
当以诫心。书何能尽。
今赐卿黄金四十锭。以酬雅意。
文馆学士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楚国尊贤。崇道光于申穆。
梁邦接士。楷德重于
咸以著范前修。垂芳后烈。
顾惟菲薄。多谢古人。
高山仰止。能无景慕。
是以芳兰始被。深思冠盖之游。
丹桂初丛。庶延髦俊之士。
既而场苗盖寡。空留皎皎之姿。
乔木从迁。终愧嘤嘤之友。
所冀通规正训。辅其阙如。
故侧席无倦于齐庭。开筵有待于燕馆
属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道元天策仓曹李守素王府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太学助教盖文达咨议典签苏勖等。或背淮而至千里。
或适赵以欣三见。咸能垂裾邸第。
委质藩维。引礼度而成典则。
畅文词而咏风雅。优游幕府
是用嘉焉。宜令并以本官兼文馆学士
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高宗东宫时,元超舍人太宗高丽元超韩王元嘉太子监守,赋《违恋诗》。一本作薛收诗,误。) 初唐 · 薛元超
五言排律 押萧韵
储禁铜扉启,宸行玉轪(一作辂)遥。
空怀寿街吏,尚隔寝门朝。
北首瞻龙戟,尘外想鸾镳。
飞文映仙榜(一作诰),沥思(一作济惠)叶神飙。
帝念纡苍璧(一作陛),乾文焕紫霄。
(一作云)塘横笔海,平圃振词条。
欲应重轮曲,锵洋韵九韶。
王氏家书杂录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太原府讳凝
字叔恬
文中子亚弟也。
贞观初
君子道亨。
我先君门人。
布在廊庙。
将播厥师训。
施于王道。
遂求其书于仲父
仲父以编未就。
不之出。
故六经之义。
代莫得闻。
仲父释褐为监察御史
御史大夫杜淹仲父曰。
子圣贤之弟也。
有异闻乎。
仲父曰。
凝忝同气。
昔二兄讲道河汾。
亦尝预于斯。
然六经之外。
无所闻也。
曰。
昔门人咸有记焉。
薛收姚义缀而名之。
曰中说。
兹书天下之昌言也。
微而显。
曲而当。
旁贯大义。
宏阐教源。
门人请问之端。
文中行事之迹。
则备矣。
子盍求诸家。
仲父曰。
凝以丧乱已来。
未遑及也。
退而求之。
得中说一百馀纸。
大抵杂记。
不著篇目。
首卷及序。
则蠹绝磨灭。
未能诠次。
仲父出为胡苏
叹曰。
文中子之教。
不可不宣也。
日月逝矣。
岁不我与。
乃解印而归。
大考六经之目。
而缮录焉。
礼论乐论。
各亡其五篇。
续诗续书。
各亡小序。
惟元经赞易具存焉。
得六百六十五篇。
勒成七十五卷。
分为六部
号曰王氏六经
仲父谓诸子曰。
大哉兄之述也。
以言乎皇纲帝道。
则大明矣。
以言乎天地之间。
则无不至焉。
自春秋以来。
未有若斯之述也。
又谓门人曰。
不可使文中之后不达于兹也。
乃召诸子而授焉。
贞观十六年
余二十一岁。
受六经之义。
三年。
大略。
呜乎。
小子何足以知之。
而有志焉。
十九年。
仲父被起为洛州录事
又以中说授余曰。
先兄之绪言也。
余再拜。
曰。
中说之为教也。
务约致深。
言寡理大。
其比方论语之记乎。
孺子奉之。
无使失坠。
余因而辨类分宗。
编为十篇。
勒成十卷。
其门人弟子姓氏本末
访诸纪牒。
列于外传。
以备宗本焉。
且六经中说。
于以观先君之事业。
建义明道。
垂则立训。
知文中之所为者。
其天乎。
年序寖远。
朝廷事异。
同志沦殂。
帝阍攸邈。
文中子之教。
抑而未行。
吁可悲哉。
空传子孙。
以为素业云尔。
时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序。
王勃集序682年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大矣哉。文之时义也。
有天文焉。察时以观其变。
有人文焉。立言以重其范。
历年滋久。递为文质。
应运以发其明。因人以通其粹。
仲尼既没。游夏光洙泗之风。
屈平自沈唐宋宏汨罗之迹。
文儒于焉异术。词赋所以殊源
逮秦氏燔书。斯文天丧
汉皇改运。此道不还。
蔚兴。已亏于雅颂。
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
僶俛大猷。未忝前载。
洎乎奋发。孙许相因。
继之以。申之以
梁魏偫材。周隋众制。
或苟求虫篆。未尽力于邱坟。
或独徇波澜。不寻源于礼乐。
会时沿革。循古抑扬。
多守律以自全。罕非常而制物。
其有飞驰倏忽。倜傥纷纶。
鼓动包四海之名。变化成一家之体。
蹈前贤之未识。探先圣之不言。
经籍为心。得王何逸契
风云入思。叶张左于神交。
故能使六合殊材。并推心于意匠
八方好事。咸受气于文枢。
出轨躅而骧首。驰光芒而动俗。
非君之博物。孰能致于此乎。
君讳字子安
太原祁人也。其先出自有周。
浚启文明之裔。隐乎炎汉。
宏宣高尚之风。晋室南迁。
家声布于淮海。宋臣北徙。
德胜于河汾。宏材继出。
达人间峙。祖父通。
秀才高第。蜀郡司户书佐王侍读
大业末。退讲艺于龙门
其卒也。门人谥之曰文中子
闻风睹奥。起予道唯。
揣摩三古。开阐八风。
始摈落于邹韩。终激扬于荀孟。
父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阯六合二县令
齐州长史。抑惟邦彦。
是曰人宗。绝六艺以成能。
兼百行而为德。司马谈之晚岁。
思宏授史之功。扬子云之暮年。
遂起参元之叹。君之生也。
舍章是托。神何由降。
星辰奇伟之精。明何由出。
家国贤才之运。性非外奖
智乃自然。孝本乎未名。
人应乎初识。器业之敏。
先乎就傅。九岁读颜氏汉书。
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
成乎期月。悬然天得。
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
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
立谈可见。居难则易。
在塞咸。于术无所滞。
于词无所假。幼有钧衡之略。
独负舟航之用。年十有四。
时誉斯归。太常伯刘公巡行风俗。
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
因加表荐。对策高第。
拜为朝散郎沛王之初建国也。
博选奇士。徵为侍读
奉教撰平台钞略十篇。书就。
赐帛五十匹。先鸣楚馆。
孤峙齐宫。乘忌侧目。
应刘失步。临秀不容。
寻反初服。远游江汉
登降岷峨。观精气之会昌
玩灵奇之肸蚃。考文章之迹。
徵造作之程。神机若助。
日新其业。西南洪笔。
咸出其词。每有一文。
海内惊瞻。所制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
宏伟绝人。稀代为宝。
正平之作。不能夺也。
咸亨之初。乃参时选。
三府交辟。遇疾辞焉。
友人陆季。友时为虢州司法
盛称宏农药物。乃求补虢州参军
坐免岁馀。寻复旧职。
弃官沈迹。就养于交阯焉。
长卿坐废于时。君山不合于朝。
岂无媒也。其惟命乎。
富贵比于浮云。光阴踰于尺璧。
著撰之志。自此居多。
观览旧章。翾翔偫艺。
随方渗漉。于何不尽。
在乎词翰。倍所用心。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
争搆纤微。竞为雕刻。
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
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
卢照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攻。
知音与之矣。知已从之矣。
于是鼓舞其心。发泄其用。
八纮驰骋于思绪。万代出没于毫端。
契将往而必融。防未来而先制。
动摇文律。宫商有奔命之劳。
沃荡词源。河海无息肩之地。
以兹伟鉴。取其雄伯。
壮而不虚。刚而能润。
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大则用之以时。小则施之有序。
徒纵横以取势。非鼓怒以为资。
长风一振。众萌自偃。
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
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
积年绮碎。一朝清廓。
翰苑豁如。词林增峻。
反诸宏博。君之力焉。
矫枉过正。文之权也。
后进之士。翕然景慕。
久倦樊笼。咸思自释。
近则面受而心服。远则言发而响应。
教之者逾于激电。传之者速于置邮。
得其片言。而忽焉高视。
假其一气。则邈矣孤骞。
窃形骸者。既昭发于枢机。
吸精微者。亦潜附于声律。
虽雅才之变例。诚壮思之雄宗也。
妙异之徒。别为纵诞。
专求怪说。争发大言。
乾坤日月张其文。山河鬼神走其思。
长句以增其滞。客气以广其灵。
已逾江南之风。渐成河朔之制。
谬称相述。罕识其源。
扣纯粹之精机。未投足而先逝。
览奔放之偏节。已滞心而忘返。
乃相循于跼步。岂见习于通方。
信谲不同。非墨翟之过。
重增其放。岂庄周之失。
唱高罕属。既知之矣。
以文罪我。其可得乎。
君以为摛藻雕章。研几之馀事。
知来藏往。探赜之所宗。
随时以发。其唯应便。
稽古以成。其殆察微。
循紫宫于北门。幽求圣律。
访元扈于都洛。响像天人。
每览韦编。思宏大易。
周流穷乎八索。变动该乎四营。
为之发挥。以成注解。
尝因夜梦。有称孔夫子而谓之曰。
易有太极。子其勉之。
寤而循环。思过半矣。
于是穷蓍蔡以像告。考爻彖以情言。
既乘理而得元。亦研精而徇道。
虞仲翔之尽思。徒见三爻。
韩康之成功。仅踰两系。
君之所注。见光前古。
与夫发天地之秘藏。知鬼神之情状者。
合其心矣。君又以幽赞神明。
非杼轴于人事。经营训导
优游于圣作。于是编次论语。
各以偫分。穷源造极。
为之古训。仰贯一以知归。
希体二而致远。为言式序
大义昭然。文中子之居龙门也。
睹隋室之将散。知吾道之未行。
循叹凤之远图。宗获麟之遗制。
裁成大典。以赞孔门。
讨论汉魏。迄于晋代
删其诏命。为百篇以续书。
甄正乐府。取其雅奥。
三百篇以续诗。又自晋太始元年
至隋开皇九年陈之岁。袖贬行事。
述元经以法春秋。门人薛收窃慕。
同为元经之传。未就而殁。
君思崇祖德。光宣奥义。
续薛氏之遗传。制诗书之众序。
包举艺文。克融前烈。
陈偫禀太邱之训。时不逮焉。
孔伋司寇之文。彼何功矣。
诗书之序。并冠于篇。
元经之传。未终其业。
命不与我。有涯先谢。
春秋二十八。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
不改其乐。颜氏斯殂。
养空而浮。贾生终逝。
呜呼。天道何哉。
所注周易。穷乎晋卦。
又注黄帝八十一难。幸就其功。
撰合论十篇。见行于代。
君平属文。岁时不倦。
缀其存者。才数百篇。
嗟乎促龄。材气未尽。
殁而不朽。君子贵焉。
兄勔及勮。磊落词韵
铿鍧风骨。皆九变之律也。
弟助及勋。总括前藻
网罗偫思。亦一时之健笔焉。
友爱之至。人伦所及。
永言存殁。何痛如之。
援翰纪文。咸所未忍。
盖以投分相期。非宏词说。
潸然揽涕。究而序之。
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
三都盛作。恨不序于生前。
七志良书。空撰得于身后。
神其不远。道或存焉。
中书令汾阴薛振行状685年4月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高祖德。
魏给事中黄门侍郎史中尉散骑常侍直閤辅国将军齐州刺史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华州刺史
谥曰简懿
曾祖孝通
魏中书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关西道大行台右丞太守汾阴侯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齐郑二州刺史
祖道衡。
齐中书黄门侍郎
吏部史二侍郎上开府仪同三司陵邛潘襄四州刺史襄州总管司大夫
皇朝赠上开府临河县开国公
父收。
皇朝上开府兼陜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天策上将军记室参军文学馆学士上柱国汾阴县开国男
定州刺史太常寺卿
谥曰献
河东郡汾阴县薛振年六十二字元超状。
昔者唐尧之协和万邦也。
有若四岳之敬顺昊天。
历象日月。
虞舜慎徽五典也。
有若八元之忠肃恭懿
宣慈惠和
夏禹之分别九州也。
有若咎繇之谟明弼谐。
允迪厥德。
殷汤之南征北怨也。
有若伊尹之格于皇天。
姬文之受命作周也。
有若虢叔之闻于上帝。
自唐虞而列考。
及秦汉而无讥。
元首必藉于股肱。
方隆太平之化。
贤者必待于明主。
克致崇高之业。
若夫骖驾六龙。
驱驰七圣。
斟酌元气。
财成天道者
其惟圣人乎。
宏阐大猷。
发挥神化。
匡正八极。
阜成兆人。
其惟良宰乎。
大唐之建国也。
粤若神尧
明扬侧陋。
文王叶于朕卜。
迎太公于渭水。
高宗求于朕梦。
良弼于傅岩。
若岁大旱以为霖雨
济巨川以为舟楫者也。
公含天地之间气。
依日月之末光
能备九德。
兼资百行。
探赜索隐。
极深研几
龆龀之际。
羞言霸道。
词赋之间。
成王佐。
年六岁袭爵汾阴男
十一太宗召见。
宏文馆读书。
十六为神尧皇帝挽郎
十九尚和静县
高宗升储之日也。
敕公为太子通事舍人
二十二除太子舍人
高宗践位。
诏迁朝散大夫
给事中
年二十六。
寻拜中书舍人宏文馆学士
三十二丁太夫人忧去职。
起为黄门侍郎
固辞不许。
修东殿新书毕。
进爵为侯。
公毁瘠过礼。
多不视事。
出为饶州刺史
上梦公。
徵为右成务。
四十复为东台侍郎
是岁也。
李义府于邛笮。
旧制流人禁乘马。
公为之言。
左迁简州刺史
岁馀。
上官仪伏诛。
词翰往来。
徙居越巂
五十三赦还。
正谏大夫
五十四迁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三品检校太子左庶子
五十九迁中书令
车驾幸洛阳
诏公兼户部尚书
皇太子居守
俄以风疾不视事。
高宗崩。
舆疾往成都
抗表辞位。
至于再至于三。
诏加金紫光禄大夫
仍听致仕。
光宅元年季冬旁死魄
薨于洛阳丰财里之私第。
呜乎哀哉。
公地藉膏腴。
姻连戚里。
鼎湖长往。
拜卿子而为郎。
金榜洞开。
徵列侯而尚主。
遂乃弹冠筮仕。
策名委质。
天门画阙
攀凤翼于紫宸
凡升右辖者一年。
外台者两郡。
四迁门下。
二入中书
用能燮理我阴阳。
经纬我天地。
盐梅我宝鼎
梁栋我宸极。
理百官而察万人。
平邦国而和上下。
借如风后天老。
左右轩皇。
萧何曹参
谋猷汉室。
未有一心事主四十馀年。
两宫而出入。
三台而陟降。
合其道也。
大壑纵其鲲鹏。
遇其时也。
名山出其云雨。
功成辅弼。
德迈几深。
星象不愆。
方践中台之位。
山川并走。
竟游东岱之魂。
天不慭遗。
民将安仰。
越翼日。
诏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
馀如故。
赐物四百段。
米粟四百石。
东园秘器凶事。
给仪仗至墓所往还。
司宾卿监护。
玺书吊祭。
别降中使赐敛衣一袭。
杂物百段。
又诏陪葬乾陵
依故事也。
公袭封之年也。
受左传于同郡韩文汪。
天王河阳
乃废书而叹曰。
周朝岂无良相。
得以臣召君。
文汪异焉。
神尧皇帝婕妤河东郡夫人
公之姑也。
每侍高祖词翰
高祖尝顾曰。
不见婕妤侄数日。
便谓社稷不安。
其见重如此。
上幸温泉射猛兽。
公奏疏极谏。
上深纳焉。
后因闲居谓公曰。
我昔在春宫。
与卿俱少壮。
光阴倏忽。
已三十年。
往日贤臣良将。
索然俱尽。
我与卿白首相见。
卿历观书传。
君臣共终白首者几人。
我观卿大怜我。
我亦记卿深。
公呜咽稽首谢曰。
先臣早参麾盖。
文皇委之以心膂。
臣又多幸。
天皇任之以股肱。
誓期杀身报国。
致一人于
伏愿天皇遵之术。
养生卫寿。
则天下幸甚。
赐金二百镒。
公有事君之节也。
不亦忠乎。
每读孝子忠臣传。
未尝不慷慨流涕。
以为帝舜非孝子。
朱云非忠臣。
客有讥之者。
公曰。
宁有扬君父之过。
称忠孝哉。
太夫人薨。
公每哭呕血。
杖而后起。
上见公柴毁
泣曰。
朕遂不识卿。
卿事朕。
君父一致。
遂至于灭性。
可谓孝乎。
中书省有一磐石。
内史府君常踞而草诏。
及公挥翰跃鳞。
每见此石。
未尝不泫然流涕。
公有至性之道也。
不亦孝乎。
其年修晋史。
笔削之美。
为当时最。
孝敬崩。
诏公为哀册。
上幸九成宫
皇太子行在所
置酒别殿。
享王公以下。
太子英王侍。
皇帝酒酒酣。
公献寿曰。
天皇合易象。
乾将三男震坎艮。
今日是也。
上大悦。
百官舞蹈称万岁。
赐杂物百段。
银镂钟一枚。
吐蕃不庭。
英王元帅
总戎西讨。
公赋西征诗一首。
上称善。
嗟叹者久之。
因代英王属和。
御笔缮写。
朝以为荣。
公有属词之美也。
不亦文乎。
黄门侍郎上疏荐高智周任希古郭正一王义方顾彻孟利贞等。
后皆有重名。
历登清贯。
及兼左庶子
又表郑祖元沈伯仪贺觊邓元捷颜强学崔融等十人为学士
天下服其知人。
公为右成务。
封禅书平夷策。
上深纳焉。
或有抵罪者。
同类数百。
经赦令。
狱官评经年不决。
竟以死论。
公上疏陈其滥。
诏百寮廷议。
狱官及诸宰臣未有所决。
公酬对如响。
众咸服焉。
上叹息曰。
几令我杀无辜之人。
百寮莫不震惧。
又上疏陈请备塞垣。
未几而匈奴背诞。
公有神通之鉴也。
不亦明乎。
仪表魁杰。
鬓眉若画。
身长七尺四寸。
望之俨然。
喜愠不形于色。
虽至于近习左右。
胥徒仆妾。
莫不待之以礼。
公有行已之方也。
不亦恭乎。
饶州六年。
以仁明驭下。
鄱阳北冈上。
忽生芝草一株。
郡人以为善政所感。
共起一舍。
号曰芝亭
因立碑颂德。
公有驭人之术也。
不亦惠乎。
在邛都十馀载。
沈研易象。
韦编三绝
赋诗纵酒。
以乐当年。
有醉后集三卷行于世。
公有和之德也。
不亦康乎。
上初览万几。
公上疏论社稷安危。
君臣得失。
上大惊。
即日召见。
不觉膝之前席。
叹曰。
览卿疏。
若暗室而天光。
临明镜而睹万象。
此后宠遇日隆。
每军国大事。
参谋帷幄。
中书独掌机务者五年。
出纳帝命。
口占数百。
上曰。
使卿长在中书
一夔足矣。
大驾东巡。
诏公骖乘。
上曰。
朕之留卿。
若去一目。
若断一臂。
关西事重。
一以委卿。
因赐物百段。
公有社稷之勋也。
不亦重乎。
若夫有官功者赐其官族
有大行者受其大名
公叔列国之陪臣。
社稷。
黔娄匹夫之介节。
不忘仁义。
古今以为通训
书籍以为美谈。
况乎辅佐明主。
宁济天下。
生死无二。
始终若一。
业高于六相。
道贯于五臣。
其生也荣。
同心比于周召。
其死也哀。
陪葬均于卫霍。
岂使易名之典。
不及于会同。
赐谥之文。
不传于终古。
门生故吏。
愿述德音。
博士礼官
伫闻清议。
是则钟繇之策。
降于皇魏之年。
王导之疏。
寝于中兴之日。
谨状。
垂拱元年四月四日
中书令汾阳公功曹姓名谨状文昌台考功
窃闻生为贵臣。
车服昭其令德。
死而不朽。
谥号光其大名
今谨桉故府主中书令汾阴公赠秦州都督薛元超
以王佐之才。
逢太平之会。
抚绥万国。
康济兆人。
力牧辅轩皇。
未为尽善。
皋陶大禹
犹有惭德。
名遂身退。
生荣死哀。
羽父之请鲁君。
抑惟旧典。
卫侯之谥文子
庶几前列。
谨上。
文中子863年3月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天不能言。阴骘乎民。
民不可纵。是生圣人。
圣人之道德与命符。是为
性与命乖。是为
噫。仲尼之化。
不及于一国。而被于天下。
不治于一时。而霈于万世。
非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者乎。故孟子叠踵孔圣
而赞其道。夐出千世。
而可继孟氏者。复何人哉。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
生于陈隋之间。以乱世不仕。
退于汾晋。序述六经。
敷为中说。以行教于门人。
仲尼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先生则有礼论二十五篇。
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三十一篇。
易赞七十篇。孟子之门人有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焉。
先生则有薛收李靖魏徵李绩杜如晦房玄龄孟子之门人郁郁于乱世。
先生之门人赫赫于盛时。较其道与
岂徒然哉。设先生生于孔圣之世。
余恐不在游夏之亚也。况七十子欤。
惜乎德与命乖。不及䖟吾唐受命而殁。
苟唐得而用之。贞观之治
不在于房杜褚魏矣。后先生二百五十馀岁生日休
先生道。业先生文。
因读先生后序。尚阙于赞述。
先生封隧所在。因为铭曰。
大道不明。天地沦精。
俟圣畅教。乃出先生
百氏黜迹。六艺腾英。
符真宰。用失阿衡
先生门人。为唐之桢。
差肩明哲。接武名卿。
未逾一纪。致我太平。
先生之功。莫之与京。
读中说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闲居编》卷二六
文中子始献十策于隋文,弗听,乃归隐河汾间,耕然后食,蚕然后衣,晏如也。
既而嗟儒风之遗落,慨王道之颓丧,乃续六经,作《中说》,以、文、武、之道训哲贤,弟子凡千馀人。
及唐之兴,辅太宗以致太宁,几于王道者,悉仲淹之门人也。
是知天将灭隋而昌唐,使文帝不能用其策,縻之以禄,遂使退隐教诲玄龄、如晦、徵、靖辈,以为唐之贤也。
是知太宗所行之道,文中子之道也。
呜呼,仲淹之道美矣乎!
而《中说》十篇,乃没后弟子薛收等迹其事,记其言,大抵模范于《论语》也。
唐贤悉谓剽窃《论语》,故仲淹之道、《中说》之辞没然不称,唯陆龟蒙皮日休孙合稍道其美,而尚未能禦其侮以阐其幽也。
洎圣朝孙汉公作《辨文中子》一篇,可谓禦其侮、阐其幽也,使横议者不能塞路。
由是后学耻不读仲淹之书,耻不知仲淹之道,使百世胥附于王通者,汉公之力也。
吾窃量韩、柳诸贤悉不称文中子者,为嫉其贤而欲扬己道邪?
为实不知其道而非之乎?
苟嫉而蔽之者,则诸贤未免为王通之杨、墨也,岂不知后世有如孟轲者为辟之乎?
苟实不知其道而非之,则汉公贤于唐贤远矣。
汉公犹罪薛收等才薄笔下,不能实录善事,妄有增益,故使其间时等《论语》之句读,模仲尼之事迹。
吾窃谓为不然。
厥或仲淹事迹偶同仲尼,岂令薛收蔽而不说乎?
事有偶同,则汉公安知其妄也?
岂以不同仲尼、别作诡说者则皆实乎?
其有等《论语》之句读者,模范其文,以明其道,亦何伤乎?
《论语》卫灵问阵于孔子孔子答以俎豆
梁惠王利国孟子孟子对以仁义。
宋桓魋欲害孔子孔子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
臧仓毁鬲孟子孟子曰:「予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此皆与《论语》辞意符同矣。
呜呼!
《中说》之可非,孟子亦可非也;
如其不尔,薛收之记言亦无过也。
吾读其文,恐后人犹惑,故言以明之。
孙少傅 北宋 · 石介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二、《徂徕石先生全集》卷一五
百拜献书于少傅阁下:古之人有不幸而生孔子既没之后、孟轲尚未生之前,前不得师孔子,后不得师孟轲,不归杨,则墨矣。
虽有生当孔子孟轲之时,不幸而居戎狄之外、夷蛮之间,去中国远,不得就圣贤而学之,服终左衽,而言终侏离矣。
今有人生幸而值于孔子孟轲者同其时,居幸而遭孔子孟轲者同其里,则是生遇孔,孟,亲见圣贤,不隔数千百年得其人而师之,不走万数千里获其师而学之也。
噫!
孔子没,七十之徒随丧,圣人之道,无关键扃颋以固,夜半有人坏墉撤扉,挈之而去,则人人各由其门户自出处焉。
不幸又有穿窬之盗,盗之而出于中国之内,放诸四夷之外,故有杨、墨、佛、老氏之教作焉。
杨、墨、佛、老之下,诸子且数百,又乖而离之,合诸妖妄怪诞,复有纵横家者、杂家者、刑名家者、小说家者,仪、秦、商鞅韩非庄周之徒,鱋起而莫之禦也。
譬诸水,出诸渎,溢于防,浩然汗漫,或入于沱,或沦于汉,无所属焉。
譬诸涂,背诸夏,由诸径,分然支离,或之于夷,或之于貊,无所会焉。
孟轲扬雄文中子韩吏部相与止其横流颓波会于宗源,夷其荒棘芜梗由诸大路,一人防之。
万民决之,奔溢流散,常不胜防矣;
一人廓之,万人塞之,芜没榛莽,常不能廓矣。
故圣人之道多梗。
韩愈死又且数百年,大道之荒芜甚矣,六经之缺废久矣。
异端乖离放诞,肆行而无所畏;
邪说枝叶蔓引,蜪长而无所收。
挈正经之旨,崩析而百分之;
离先儒之言,叛散而各守之。
《春秋》者,孔氏经而已,今则有左氏、公羊、谷梁氏三家之传焉。
《周易》者,伏羲、文王周公孔子而已,今则说者有二十馀家焉。
《诗》者,仲尼删之而已,今则有齐、韩、毛、郑之杂焉。
《书》者,出于孔壁而已,今则有古今之异焉。
《礼》则周公制之、孔子定之而已,今则有大戴、小戴之记焉。
是非相扰,黑白相渝,学者茫然慌忽,如盲者求诸幽室之中,恶睹夫道之所适从也?
孔子曰:「就有道而正焉」。
扬子曰:「万物纷错,则经诸天;
众言淆乱,则折诸圣」。
伏惟阁下睶心于仲尼,适于文王,明于天、地、人之际。
睶心于仲尼,适于文王,则为正道;
明于天、地、人,则为真儒。
然则圣人之道,果不在他人,在于阁下也。
孔子居于洙、泗之间,七十子与三千之徒,就之而不肯去也。
孟轲则有公孙丑万章之徒,扬雄则有侯芭之徒,文中子则有程元、薛收之徒,韩吏部则有皇甫卜、孟郊张籍李翱之徒,随之而师,皆能受其师之道,传无穷已。
顾介何人,独不能从阁下而学乎?
顾阁下独不欲传授于其徒乎?
《洪范》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
弗协于极,弗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
曰余攸好德,汝则锡之福」。
又《孟子》曰:「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茅容耕于野,等辈夷踞相对,独危坐愈恭。
孟敏甑堕地,不顾而去。
郭林宗异之,因劝令学,皆成德知名。
介至愚且甚不肖,比之互乡童子、危坐愈恭、堕甑不顾者,庶几其可勉而至于道也,惟阁下进退之。
小子狂狷愚闇,懵无所知,肆其说于大贤人君子,其罪不容诛,固甘心受戮而无悔焉。
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复逃其诛殛云。
不宣。
介皇悚战汗,顿首再拜。
辨易 北宋 · 石介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七、《徂徕石先生全集》卷七、《圣宋文选》卷一五
王绩为《负苓者传》,载薛收之言曰:「伏羲画八卦,而文王系之,不逮省文矣,以为文王病也」。
负苓者曰:「文王焉病?
伏羲氏病甚者也。
昔者伏羲氏之未画八卦也,三才其不立乎?
四序其不行乎?
百物其不生乎?
万象其不森乎」?
以谓伏羲氏泄道之密,漏神之机,为始兆乱者。
吁,可怪也!
夫《易》之作,救乱而作也,圣人不得已也。
乱有深浅,故文有繁省。
乱萌于伏羲,故八卦已矣;
渐于文王,故六十四已矣。
极于夫子,故极其辞而后能止。
伏羲后有神农氏黄帝氏、少昊氏、颛顼氏、高辛氏、唐尧氏、虞舜氏、,皆圣人也。
岂独不能系《易》之一辞?
无乱以救也。
文王岂独能过是九圣人?
乱不可不救也。
作《易》非以为巧,救乱也。
文王、夫子非以苩辞,明《易》也。
《易》不作,天下至今乱不止。
文王、夫子无述,《易》至今不明。
薛收、负苓者,不达《易》甚矣!
泰山书院1040年7月18日 北宋 · 石介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徂徕石先生全集》卷一九、《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六、《圣宋文选》卷一七、《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山东省泰安市
自周以上观之,贤人之达者,皋陶傅说伊尹吕望召公毕公是也。
自周以下观之,贤人之穷者,孟子扬子文中子吏部是也。
然较其功业德行,穷不必易达。
吏部后三百年,贤人之穷者,又有泰山先生
孟子扬子文中子吏部皆以其道授弟子。
既授弟子,复传之于书,其书大行,其道大耀。
先生亦以其道授弟子,既授之弟子,亦将传之于书,将使其书大行,其道大耀。
乃于泰山之阳起学舍,构堂,聚先圣之书满屋,与群弟子而居之。
当时游从之贵者,孟子则有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之属,扬子则有刘歆桓谭之属,文中子则有越公之属,吏部则有裴晋公郑相国张仆射之属。
门人之高第者,孟则万章、公孙丑、乐克之徒,扬则有侯芭、刘盏之徒,文中子则有董常、程元、薛收李靖杜如晦之徒,吏部则有李观李翱李汉张籍、皇甫卜之徒。
先生游从之贵者,故王沂公蔡贰卿、李秦州孔中丞,今李丞相范经略、明子京、张安道士熙道祖择之,门人之高第者,石介刘牧、姜睶、张洞、李鄈。
足以相望于千百年之间矣,孰谓先生穷乎?
大哉,圣贤之道无屯泰。
孟子扬子文中子吏部皆屯于无位与小官,而孟子泰于七篇,扬子泰于《法言》、《太玄》,文中子泰于续经、《中说》,吏部泰于《原道》、《论佛骨表》十馀万言。
先生尝以尽孔子之心者大《易》,尽孔子之用者《春秋》,是二大经,圣人之极笔也,治世之大法也。
故作《易》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七卷。
疑四凶之不去,十六相之不举,故作《尧权》。
防后世之篡夺,诸侯之僭翨,故作《舜制》。
辨注家之误,正世子之名,故作《正名解》。
美出处之得,明传嗣之嫡,故作《四皓论》。
先生述作,上宗,下拟韩、孟,是以为泰山先生,孰少之哉!
乐先生之道,大先生之为,请以此刊之石,陷于讲堂之西壁。
康定元年七月十八日记。
文中子传后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镡津文集》卷一六、《永乐大典》卷六八三八
东皋子王绩集,知王氏果有续孔子六经,知房玄龄杜如晦李靖董常温彦博魏徵薛收杜淹等,果文中子之弟子也。
刘煦《唐书·王勃传》,知文中子之祖,果曾作《元经》矣。
死于贞观十八载,去其兄之世近,能言其事也。
慨房、杜、温、王勃皆不书一字以传文中子之贤,而《隋书》复失书之,后世故以文中子之事不足信。
韩子文兴,天下学士宗韩,以韩愈不称文中子李翱又薄其书,比之《太公家教》,而学者盖不取文中子也。
然王氏能续孔子六经,盖孔子之亚也,识者宜以圣人之道较而正之。
文中子之道苟与孔氏合,乃孔子之嗣也,而书传之有无不足为信,随人爱恶之情欲蔑其圣贤,可乎?
孟轲岂不曰:「尽信书,不若无书」。
吾视《中说》,其读《诗》曰「四名五志」,读《书》曰「四制七命」,《元经》则曰晋、宋、齐、梁、陈亡具五以祸其国,而善其立法有圣人之道。
嗟乎!
不见其六经,姑书此以遗学辈。
文中子中说序 宋 · 阮逸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九、《文中子中说》(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四六、《经义考》卷二七九、《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七三
周公,圣人之治者也,后王不能举,则仲尼述之,而周公之道明。
仲尼,圣人之备者也,后儒不能达,则孟轲尊之,而仲尼之道明。
文中子,圣人之修者也,孟轲之徒欤,非诸子流矣。
万章、公孙丑不能极师之奥,尽录其言,故孟氏章句略而多阙;
杜诸公不能臻师之美,大宣其教,故王氏续经抑而不振。
《中说》者,子之门人对问之书也,薛收、姚义集而名之。
唐太宗贞观初,精修治具,文经武略,高出近古。
若房、杜、李、魏、二温、王、陈辈,迭为将相,实永三百年之业,斯门人之功过半矣。
贞观二年御史大夫杜淹始序《中说》及《文中子世家》,未及进用,为长孙无忌所抑,而寻卒,故王氏经书散在诸孤之家,代莫得闻焉。
二十三年太宗没,子之门人尽矣,惟福畤兄弟福畤文中子幼子。)传授《中说》于仲父凝,始为十卷。
今世所传本文多残缺,误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杜贞观三年卒,今世所传本乃贞观二十三年序。),又福畤于仲父凝得《关子明传》,凝因言关氏卜筮之验,且记太宗论道之美,亦非《中说》后序也,盖同藏缃帙,卷目相乱,遂误为序焉。
逸家藏古编,尤得精备,亦列十篇,实无二序。
以意详测,《文中子世家》乃杜淹授与尚书陈叔达,编诸《隋书》而亡矣叔达依迁史入《隋书》,今亡。)
关子明事具于裴晞《先贤传》,今亦无存。
故王氏诸孤痛其将坠也,因附于《中说》两间,且曰:「同志沦殂,帝阍悠邈,文中子之教郁而不行,吁,可悲矣」。
此有以知杜淹见抑而续经不传,诸王自悲而遗事必录,后人责不能扬师之道,亦有由焉。
夫道之深者,固当年不能穷;
功之远者,必异代而后显。
方当圣时,人文复古,则周孔至治大备,得以隆之。
荀卿扬雄二书,尚有韩愈柳宗元删定,李轨杨倞注释,文中子非荀、扬比也,岂学者不能伸之乎!
是用覃研蕴奥,引质同异,为之注解,以翼斯文。
夫前圣为后圣之备,古文乃今文之修,未有离圣而异驱,捐古而近习,而能格于治者也。
皇宋御天下,尊儒尚文,道大淳矣,修王削霸,政无杂矣,抑又跨唐之盛,而使文中之徒遇焉。
韩愈氏力排异端,儒之功者也,故称「孟子能拒杨墨,而功不在禹下」。
孟轲氏儒之道者也,故称颜回,谓与禹、稷同道。
不称文中子,其先功而后道欤,犹文中子不称孟轲,道存而功在其中矣。
唐末司空图嗟功废道衰,乃明文中子圣矣。
五季经乱,逮乎削平,则柳仲涂宗之于前,孙汉公广之于后,皆云圣人也,然未及盛行其教。
噫,知天之高,必辩其所以高也。
子之道其天乎,天道则简而功密矣。
门人对问如日星丽焉,虽环周万变,不出乎天中。
今推策揆影,庶髣髴其端乎。
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
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象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不扃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
《中说》者如是而已。
李靖问圣人之道,子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
又问彼之说,曰:「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
魏徵问圣人忧疑,子曰:「天下皆忧疑,吾独不忧疑乎」!
退谓董常曰:「乐天知命,吾何忧?
穷理尽性,吾疑」?
举是深趣,可以类知焉。
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
逸才微志勤,曷究其极,中存疑阙,庸俟后贤,仍其旧篇,分为十卷。
谨序。
文中子补传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五、《邵氏闻见后录》卷四、《皇朝文鉴》卷一四九、《永乐大典》卷六八三八、《四续古文奇赏》卷四四、《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二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七八○
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东龙门人
六代祖玄则,仕,历太仆国子博士
兄玄谟以将略显,而玄则用儒术进。
玄则生焕,焕生虬。
齐高帝将受宋禅,诛袁粲,虬由是北奔魏。
魏孝文帝甚重之,累官至并州刺史封晋阳公谥曰穆,始家河汾之间。
虬生彦,官至同州刺史
彦生杰,官至济州刺史封安康公谥曰献
杰生隆,字伯高
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龙门
隋文帝尝从容谓隆曰:「朕何如主」?
隆曰:「陛下聪明神武,得之于天,发号施令,不尽稽古。
虽负之资,终以不学为累」。
帝默然有间,曰:「先生,朕之陆贾也,何以教朕」?
隆乃著《兴衰要论》七篇,奏之,帝虽称善,亦不甚达也。
昌乐猗氏铜川,弃官归,教授,卒于家。
隆生
玄则以来,世传儒业。
幼明悟好学,受《书》于东海李育,受《诗》于会稽玙,受《礼》于河东关朗,受《乐》于北平霍汲,受《易》于族父仲华
仁寿三年始冠,西入长安,献《太平十二策》,召见,叹美之,然不能用,罢归,寻复徵之。
炀帝即位,又徵之,皆称疾不至,专以教授为事。
弟子自远方而至者甚众,乃著《礼论》二十五篇、《乐论》二十篇、《续书》百有五十篇《、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五十篇、《赞易》七十篇,谓之《王氏六经》。
司徒杨素重其才行,劝之仕,曰:「汾水之曲,有先人之弊庐,足以庇风雨,薄田足以具𩜾粥。
明公正身以治天下,使时和年丰。
也受赐多矣,不愿仕也」。
或谮曰:「彼实慢公,公何敬焉」?
以问曰:「使公可慢,则仆得矣;
不可慢,则仆失矣。
得失在仆,公何与焉」?
待之如初。
右武侯大将军贺若弼尝示之射,发无不中,曰:「美哉,艺也!
君子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游于艺也」。
不悦而去,谓门人曰:「夫子矜而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纳言苏威好蓄古器,曰:「昔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物」。
太学博士刘炫问《易》,曰:「圣人之于《易》也,没身而已矣,况吾侪乎」!
仲长子光者,隐于河渚,尝曰:「在险而运奇,不若宅平而无为」。
以为知言,曰:「名愈消,德愈长;
身愈退,道愈进,若人知之矣」。
通见刘孝标《绝交论》,曰:「惜乎,举任公而毁也,任公不可谓知人矣」。
见《辩命论》,曰:「人事废矣」。
弟子薛收问:「恩不害义,俭不伤礼,何如」?
曰:「是汉文之所难也。
废肉刑害于义,省之可也;
衣弋绨伤于礼,中焉可也」。
王孝逸曰:「天下皆争利而弃义,若之何」?
曰:「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
或问人善,曰:「知其善则称之,不善则对曰,未尝与久也」。
贾琼问息谤,曰:「无辨」。
问止怨,曰:「不争」。
故其乡人皆化之,无争者。
贾琼问群居之道,曰:「同不害正,异不伤物。
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外不殊俗,故全也」。
贾琼请绝人事,曰:「不可」。
曰:「然则奚若」?
曰:「庄以待之,信以应之,来者勿拒,去者勿追,沉如也,则可」。
谓姚义能交,或曰简,曰:「兹所以能也」。
又曰广,曰:「广而不滥,兹又所以为能」。
又谓薛收:「善接小人,远而不疏,近而不狎,颓如也」。
尝曰:「封禅非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乎」!
又曰:「美哉,周公之志深矣乎!
宁家所以安天下,存我所以厚苍生也」。
又曰:「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
又曰:「无赦之国,其刑必平;
重歛之国,其财必贫」。
又曰:「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也」。
又曰:「我未见得诽而喜、闻誉而惧者」。
又曰:「昏娶而论财,夷虏之道也」。
又曰:「居近而识远,处今而知古,其惟学乎」!
又曰:「轻誉茍毁,好憎尚怒,小人哉」!
又曰:「闻谤而怒者,谗之阶也;
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
绝阶去媒,谗佞远矣」。
北山黄公善医,先饮食起居,而后针药;
汾阴侯生善筮,先人事而后爻象。
大业十年尚书蜀郡司户
十一年,以著作郎国子博士徵,皆不至。
十四年,病终于家,门人谥曰文中子
二子:福郊、福畤。
二弟:凝、绩。
评曰:此皆通之《世家》及《中说》云尔。
玄谟仕,至开府仪同三司
绩及福畤之子勔、勮、勃,皆以能文著于唐世,各有列传。
余窃谓先王之六经不可胜学也,而又奚续焉?
续之庸能出其外乎?
出则非经矣。
茍无出而续之,则赘也,奚益哉?
或曰:「彼商周以往,此汉魏以还也」。
曰:「汉魏以还,之徒记之详矣,奚待于续经,然后人知之?
必也,好大而欺愚乎,则彼不愚者孰肯从之哉」!
今其六经皆亡,而《中说》犹存,《中说》亦出于其家。
虽云门人薛收、姚义所记,然予观其书,窃疑唐室既兴,凝与福畤辈依并时事,从而附益之也。
何则?
其所称朋友、门人,皆隋唐之际将相名臣,如苏威杨素贺若弼李德林李靖窦威房玄龄杜如晦王圭魏徵陈叔达薛收之徒,考诸旧史,无一人语及通名者。
《隋史》,唐初为也,亦未尝载其名于儒林、隐逸之间,岂诸公皆忘师弃旧之人乎?
何独其家以为名世之圣人,而外人皆莫之知也?
福畤又云:「凝为监察御史,劾奏侯君集有反状,太宗不信之,但黜为姑苏
大夫杜淹奏凝直言非辜,长孙无忌君集善,由是与有隙,王氏兄弟皆抑不用。
陈叔达方撰《隋史》,畏无忌,不为文中子立传」。
叔达宰相,与无忌位任相埒,何故畏之,至没其师之名,使无闻于世乎?
魏徵实总《隋史》,纵叔达曲避权威,肯听之乎?
此予所以疑也。
贞观二年卒,十四年君集平高还而下狱,由是怨望,十七年谋反,诛。
此其前后参差不实之尤著者也。
李靖圣人之道,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
又对魏徵以圣人有忧疑,退语董常以圣人无忧疑,曰:「心迹之判久矣」。
皆流入于释老者也。
夫圣人之道,始于正心脩身齐家治国,至于安万邦,和黎民,格天地,遂万物,功施当时,法垂后世,安在其无所至乎?
圣人所为皆发于至诚,而后功业被于四海。
至诚心也,功业迹也,奚为而判哉?
如通所言,是圣人作伪以欺天下也,其可哉?
又曰:「佛,圣人也,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
又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
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
斋戒脩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
茍为圣人矣,则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乌有可行于西方,不可行于中国哉?
苟非圣人矣,则泥于中国,独不泥于西方耶?
秦焚《诗》、《书》,故灭;
使《诗》、《书》之道盛于天下,秦安得灭乎?
老庄贵虚无而贼礼法,故王衍阮籍之徒乘其风而鼓之,饰谈论,恣情欲,以至九州覆没;
释迦称前生之因果,弃今日之仁义,故梁武帝承其流而信之,严斋戒,弛政刑,至于百姓涂炭。
发端倡导者,非二家之罪而谁哉?
此皆议论不合于圣人者也。
唐世文学之士传道其书者盖寡,独李翱以比《太公家教》,及司空图皮日休始重之。
宋兴,柳开、孙何振而张之,遂大行于世,至有真以为圣人可继孔子者。
余读其书,想其为人,诚好学笃行之儒。
惜也,其自任太重,其子弟誉之太过,更使后之人莫之敢信也。
余恐世人讥其僭而累其美,故采其行事,于理可而所言切于事情者,著于篇,以补《隋书》之阙。
文中子 北宋 · 郑獬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七六、《郧溪集》卷一八
王氏《中说》所载门人,多贞观时知名卿相,而无一人能振师之道者,故议者往往致疑。
其最所称高弟曰程、仇、董、薛,考其行事,程元、仇璋董常无所见,独薛收在《唐史》有列传,踪迹甚为明白。
以父道衡不得死于隋,不肯仕,闻唐高祖兴,将应义举,郡通守尧君素觉之,不得去。
君素东连王世充,遂挺身归国,正在丁丑戊寅岁中。
丁丑大业十三年,又为义宁元年
戊寅武德元年是年三月炀帝遇害于江都,盖大业十四年也。
杜淹所作《文中子世家》云,十三年江都难作,子有疾,召薛收谓曰:「吾梦颜回孔子归休之命」。
乃寝疾而终,特与收事不合,岁年亦不同,是为大可疑者也。
又称李靖受《诗》及问圣人之道,既云「丈夫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恐必无此也。
今《中说》之后,载文中次子福畤所录,云杜淹御史大夫,与长孙太尉有隙。
予按贞观二年卒,后二十一年高宗即位长孙无忌始拜太尉,其不合于史如此。
故或者疑为阮逸所作,如所谓薛收《元经传》亦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