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乞责辅臣以弭天变疏淳祐十二年 南宋 · 牟子才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一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九一
臣猥以朴学,获侍经帷,讲说之馀,蒙垂清问,咨访世事,勤勤恳恳,略无倦容。
此明主可与忠言之时也。
兹闻水潦为败,绵十数州,奔告于朝,日日相继。
臣虽至愚极陋,其敢隐默不言?
谨条变异之因,上渎渊衷之听。
臣闻阴阳之气流行天地之间,舒惨焉而为寒燠,明润焉而为雨旸,均则和,戾则沴。
虽云天运有数,实与人事相符。
圣人居泰则裁成辅相,以保其和;
遇灾则恐惧修省,以求其应。
用能导迎善气,变灾为祥。
否则阴疑于阳而阳不能胜,必激而为灾为沴矣。
孔子作《春秋》,书大水者八,而不明灾异之应。
班固著《汉·五行志》,乃取董仲舒、刘向之说,推究其事。
或谓弑父弑君,或谓兵连祸结,或谓淫泆过度,或谓百姓愁怨,或谓丹楹刻桷,或谓政在大夫
虽事以类求,微近于凿,然天人之理,实相贯通,迪逆之机,常相影响,讵可岐为二致,泥其感应哉?
臣于《春秋》,每独善宋。
方宋大水,鲁使吊焉,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且一水之变,而邻国至于遣使相吊,其君至于负罪引慝如此。
臧文仲曰:「宋其兴乎。
罪己,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可谓善于论兴亡,明于论感应矣。
呜呼!
宋其罪己而兴者欤。
至于汉唐,则有李寻、宋务光之流,亦能指陈外亲大臣、后庭近习为水灾之应,述其儆戒,深切著明。
而其君不能因言致省,推求象类,以阴盛为虞,往往祸乱接迹,如传所记者,何可胜叹。
然则国家兴衰,不在于灾异,而在于人君之省不省明矣。
天人之际,可不惧哉?
恭惟陛下膺图御历,于今二十有九年,仁心之所感格,善政之所薰陶,自宜天降嘉祥,诸福毕至。
六月中浣,诸道大水同日并发,为变异常。
得之传闻,见之申奏,今日而报严、衢、信山涧发洪,溪流暴涨,雨八昼夜不止,城内外如行江汉矣;
明日而报台、婺、处之水发山源,出溪谷,而涛头高数丈矣;
又明日而报邵武延平之水输灌建宁,而城市莽为巨壑矣。
大抵冒没城郭,淹浸田苗,损坏庐舍,摧陷井邑,抉荡堤防,漂流储峙,官吏溺者什之一二,百姓溺者什之六七,军士溺者什之三四。
湖南北之水,江东西之水,闻之道涂,无以异于闽、浙。
一郡之水犹为灾异,今东南诸郡而水毁过半焉,此岂寻常细故,可得而玩耶?
且陛下父母天地而阴阳错逆矣,主山川而摧裂涌决矣,君社稷而邑陷城圮矣,子万民而暴灾殒溺矣。
咸谓陛下骇于巨故,震惕在怀,必有大悔悟、大修省,以揽塞变异也。
臣夷考国朝敬天爱民,无如仁宗
在位四十二年,雨灾水灾间见叠作,帝乃诏避殿,诏减膳,诏改元,诏损尊号,诏求直言,诏宽冤狱,诏问疾苦,诏发仓廪,诏息征徭,诏蠲租赋,至诚恻怛,惕然若伤。
苟有益于救灾,皆施行而无吝,可谓遇灾而惧矣。
陛下所宜取法也,独何其不然耶?
而臣深忧静察,则骎骎乎且宣和矣。
宣和之水暴至京城起居郎李纲上书,以为变异不虚发,必有感召之因;
灾害非易禦,必有消去之策。
纲之意盖谓实德不修,实政不讲,可谓切中当时之病。
诏乃以水衡失职,波流泛滥,即非灾异,竟坐狂绌。
讳人言,玩天变甚矣,而今日之證候实似之。
虽水未及都城,然去岁水灾叠作,意谓陛下必能悔悟以销变矣,而漫不经意。
今则日甚一日矣。
去岁水灾尚远,意谓陛下必能警省以弭灾矣,而恬不见怪。
今则日近一日矣。
夫灾异之来,日甚一日,日近一日,而犹不能恐惧修省焉,则宣和都城之水,将必突然陛下之前矣。
臣非好危言以恐陛下也,阴气勃戾,感召有端,岂必水哉,盖将有盗贼之忧,外患之虞,迫逼而不可虑,骇悍而不可支者。
宣和自元年之既水,御笔内批之络绎犹故也,神霄宝录之崇奉自如也,花石应奉之科扰无禁也。
师成、童贯之流结怨东南,召衅西北,不五六载,寇入中国,以阴召阴,理所必至也。
夫阳明盛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
故其不能明白洞达,以迪其德性之和,而惟晦昧黤黯,以行其物欲之私者,意之所感,则为惑昵,为蒙蔽,为柔邪,为暗僻,为朋比,为憸谗,皆阴也。
气之所应,则为滞淫,为扎瘥,为祅祲,为苦盭,为昏垫,为沈晦,皆阴也。
岂必水哉?
宣和惟不去私欲之偏,是以激阴浊横流之害。
今日又将忽阴沴之戒,则必蹈乱亡相寻之辙矣。
臣不佞,敢冒死为陛下条陈之。
其目有五,曰启私谒而大公至正之理未昭,溺近习而清静纯一之德未著,崇土木而恭俭简朴之化未形,庇小人而公平广大之见未显,失人心而仁厚忠恕之泽未洽。
此五者,根原于一心之微,而流行于四海之大,极而至于阴浊肆行,灾害间作,败坏国家而已也。
且宣和之失,在于降御笔以专恩威也。
陛下天资高明,岂不知监
然牵联爱欲,纷纠事为,往往以独见之偏,挠中书政本之地。
陛下之意,岂不曰恩旧之相迭操政枋,而威权几至于下移,今恩旧虽歇,而威权不可以不收。
自是心一起,而独运万机之政,安然行之而无吝矣。
宗亲之除授,戚属之迁擢,外亲之特命,虽邸第祈求,恩旧请托,有非圣心之得已者,而轻重厚薄,实出于陛下处分也,如废法何?
天庭之奏状,台府之两造,有司之琐务,虽宫媪经营,腐夫干预,有非圣心之所乐者,而曲直是非,实出于陛下裁制也,如挠政何?
他如内批之宣谕,章疏之节贴,台牒之惩戒,是皆亡国之證候。
而宸翰络绎,词气峻严,轺使往来,施行急遽,陛下曾不以掣肘外庭为疑。
是国家机括所在,无出于此数事,而陛下悉躬亲行之。
臣恐行之不已,意轻丞相之讥,兼行将相之失复见于今日,祗以开私谒之门,启捷出之径耳。
此阴浊之政有类于宣和也。
宣和之失,在于溺近习而忘远虑也。
陛下至公无私,岂不知监
然情与爱迁,事为私夺,往往有蹈其覆辙者矣。
且宫庭屋漏之间,夫孰无谨独之学?
窃意陛下所以待宫妾者,必有道矣。
然声实流闻,由中及外,天下妄谓陛下微有惑溺。
虽阅理至深,观变已熟,万无此失,而人言如此。
至谓一令死,不知几令之复生;
一飞燕来,安保百飞燕之不进?
道途流传,虽未必实,而亏损圣德之大,无出于此。
虽家置一喙,不可得而解矣,蜎蜎蠖濩之中,夫孰无省察检防之念?
窃意陛下待阉尹者亦必有道矣,然陪侍习熟,工于揣摩,或亦微有所预,往往时以一二事取信于外,故趋者澜倒。
虽圣性高明,照烛,此辈未能尽窃威福之柄,然玩而弗虑,声生势长,趋附浸多,过咎浸积,内则惧陛下之严诛,益思伺察诋排,以操公议之戈戟,此阴浊之政有类于宣和也。
宣和之失,在于崇土木以备游幸也。
陛下性好恭俭,岂不知监
然居养所移,未能无爱。
往岁尝建龙翔矣,尝饰苑囿矣。
以卑宫之主视之,不翅过矣。
既又以为未足,无故创为新寺之役。
虽云经费取办御前,大抵施为率从科抑,规模浸广,工役繁兴,斩丘木而先朝后妃将相之墓无所庇藏,广进助而畿辅江浙膏腴之田半归白夺。
方且包撤民居,疏凿溪港,穷奢极侈,无有已时。
黔黎敢怒而不敢言,闾巷敢怨而不敢指。
貂珰舍此无以擅其利,内司舍此无以足其欲,遂致转展工程,悠飏岁月。
如闻此役未了,又将转而他图。
某所之道观方兴,某所之祠庙又起。
庙堂遵奉,委曲施行,百姓闻之,心摧胆折。
自古人君兴土木者,自《春秋》、《史记》历代以来,并皆书为过失,以示万世。
今灾异如此,而斧斤之声不绝于耳,此皆小人图一旦之利,而致人主于有过之地。
此阴浊之政有类于宣和也。
宣和之失,在于用小人以仇公议也。
陛下能辨忠邪,岂不知监
而心之所倚,乃拳拳于小人之党庇。
贿相再用,浊乱朝廷,凡五六载,此宰相之凶也。
公议方以削美谥为请,而陛下念之终不忘。
老奸蹲踞,㧻害忠良,凡数四载,此台谏之凶也。
公议方以镌责为请,而陛下眷之终不忘。
猥琐之尹,因怙宠以召闹,所当却退也。
今不却退,而反升之。
贪酷之守,因贪婪而召变,所当窜斥也。
今不窜斥,而反庇之。
下至一黥胥之贱,既丽于刑矣,而复脱之缧绁之中;
一皂隶之贱,既声其罪矣,而反芘之主萃之地。
君子不幸而为小人所击,则一斥不反,不免有收其田里之讥。
小人有时而为君子所排,则左遮右掩,不免有保全爱惜之意。
遂使阴气盘结于两间,恶俦蕃殖于散地,或处畿辅,或逃海滨,皇惑人心,动摇国是。
此阴浊之政有类于宣和也。
宣和之失,在于灭天理而失人心也。
陛下销患于未形,岂不知监
而谋虑之微,乃不及于深绵眇密之中,甚可惧也。
天下有道,公议在朝廷;
天下无道,公议在草茅。
言之是耶,则迁善改过;
言之非耶,则皇自敬德
皆所以触人君进德之机,养天下敢言之气也。
一或仇视,则僇辱随之。
去岁尝黥士矣,而其过在京兆
今岁尝僇士矣,而其责在朝廷。
上乘快指挥,未免有今日陡如此之忧。
下恶伤其类,尝恐有异时或手滑之虑。
虽小夫狂生坐愚至此,所可惜者,朝廷举动耳。
遂使京畿视效,几至于与士为敌,而其心常求以胜士。
郡国闻风,甚至于与士为仇,而其极遂至于杀士。
吁!
士何负于国家?
而意向一偏,其祸遂至于如此哉!
「王以小民承天永命」,是天下之变不在宗族,不在诸侯,不在奸雄盗贼,而惟在于小民之身。
有以安之,则化叛离为䜣合。
无以安之,则转荣怀而为杌杌。
其间不能以寸而害利霄壤,甚可畏也。
国家自宝、绍以来,内郡之民未有叛心也。
端平之税亩,淳祐之括田,不翅足矣。
而去岁经界一事,为害尤深。
吕惠卿手实之故智,仿李椿年砧基之陋规,诛求惨毒,租税重敷,妖孽椓民,一至此极。
边远未始有离心也,清野之转徙,军需之科敷,亦云扰矣。
而今岁钞骑,为害尤深。
空山寨储蓄之利,尽沿淮摧残之民,渚鸿未定,离散可怜,林燕无巢,归栖何所。
呜呼!
民何负于国家?
而衅孽一起,其祸遂至于此哉!
此阴浊之政有类于宣和也。
夫水,阴物也,而其所以为灾,则起于阴浊胜而阳明之理有亏,物欲行而德性之和不用。
宣和之證候,则背阳明、趋阴暗者也。
而今日之證候,则无异乎宣和。
宣和之灾异,则以阴浊感阴沴者也。
而今日之灾异,亦无异乎宣和。
感召之政与宣和相合符,阴沴之灾视宣和为有过,臣愿陛下侧身修行,监宣和之所以失,而一以仁宗为法,使立政造事之际,全德性而得阳明之纯,亏物欲而无阴沴之胜,则天怒可回,天灾可弭而民命可续矣。
臣又闻天圣间京城大水,宰执方晨朝未入,俄有旨放朝。
王曾亟附奏曰:「天变甚异,皆臣等燮调无状,岂可退安私室,恬然自处」?
亟请入见,陈所以备禦之道。
其后谢绛抗疏,亦谓陛下进用丞弼,极一时选,而政道未茂,天时未顺,岂辅佐不明耶?
抑委任不笃耶?
必若使之,宜推心责成,以极其效。
谓之不然,则更选贤者。
是灾异之来,大臣任其咎可也。
今日暴水为灾,坊门贻诮,大臣已乏寅亮之德,乖调燮之方矣。
所宜跼地上章,引咎塞变,坦然自恕,则亦何词?
休沐更私,罢朝夙退,外示容与,无异他时。
方且启拟差除,相为抆拭,上玩至戒,以欺圣明,此则臣之所未喻也。
若谓徒崇虚文,无益于事,则所谓实者,竟复如何?
臣窃以为莫大于协寅恭、除壅蔽。
夫和气致祥,灾气致异,而不和之象乃在大臣。
一堂之内矛盾交驰,一念之间水火斗进,乏和衷之义,无协一之规,形诸四方,安有肃睦?
若使好恶得其正,用舍得其真,不为苟同,犹足相济。
万一各持异见,各徇私情,以喜怒为好恶,以爱憎为用舍,则必至于政令舛忤而是非乱于上,党与交盛而邪正乱于下,岂不纠纷盭戾,变怪愈滋哉?
此则寅恭之义所当协也。
灾异求言,具有故实,所以下通抑郁而内儆阙遗。
陛下乐闻忠嘉,初无厌惮,独大臣恶人议己,畏人多言,沮不举行,舆情共郁。
大臣平日自许以贤,未必多有愆尤,广为奸利,何用抑遏以至于斯?
今召怨干和者,非止一端,产灾胎变者,非止一事。
若非人言,则君门九重,何由自达?
若非导谏,则草茅一介,谁肯尽言?
今纵壅遏下情,遮蔽耳目,窃恐天变不悟,人怨不知,弗虑弗图,变起不测,骇而谋之,岂有及哉!
此则壅蔽之患所当除也。
使大臣能自省其非,深惩二患,协寅恭以补燮调之失,除壅蔽以消祸变之原,而又亟为救菑补败之图,行之以至诚恳恻之意,毋讳护以沮吾君为善之意,毋艰难以隔吾民欲达之情,务惠及饥累,以召和气,则所谓实者,犹庶几于万一也。
臣隐忧熏心,冒进狂瞽,非敢沽激,惟陛下亮其愚忠。
圆峰道院祠堂记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八、《叠山集》卷七
非其鬼而祭,圣人不许。
祀非族,歆非类,神与民同归一愚。
上无祭法,下无祭义,难与众人言矣。
许真君立功江湖,建、邵境上民营道院于圆峰山,祠祭勤而诚,吾不知其故。
隐君魏公创祠堂一区,自有道院,大家小民相祠基,施财产、竹木瓦石,黄冠经始守灵𤨏,先后舍施。
有毫发勤劳于斯者必祭,朔望有斋馔,晨夕有香灯,如士大夫之奉家庙。
魏公属余记其事。
客或讥之曰:「人祀许真君,非古也。
以其驱龙蛇、逐厉鬼,有大造于民,精神在天,变化不可测。
时雨旸,救水旱,民祈祥远疾者应如响,祀之可矣,此祠无乃谄欤」?
余曰:不然。
而独不闻《盘庚》之书乎,曰「胥及逸勤,尔祖其从与享之」。
为人臣而勤于王家,先王必念之不忘,天子有大享,使之与享也。
曰「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继之曰「我先后绥乃祖乃父」。
为人臣而劳于王事,先王亦念之不忘,在天之灵亦不忍相舍也。
人有勤劳于神之宫室者,神其忘诸乎?
祭无小大,咸曰报本。
猫有功禾稼则迎,虎有功禾稼则迎,此人情忠厚之至。
祭有法有义,法否而义可,三代圣人不能禁之矣。
神有功于民则祀,民勤劳于神亦祀。
祠堂,季世之古道也,岂可以谄疑之哉?
吾因是重有感焉。
六、蓼失国,国人不自哀,而臧文仲哀之,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
吾考其时,皋陶伯益有,其后嬴为强诸侯,赵为晋世卿,终亦有国矣。
虽灭,皋陶祀未殄也。
臧文仲悲伤憯恻,如疾痛之切体肤。
使及见秦灭赵,楚灭嬴,其为皋陶哀当何如也?
文、武、成康之宗庙而尽为禾黍,东迁君相曾不动念,心摇摇而不忍去,天悠悠而不我知,一行役大夫之外无人矣。
《春秋》臣子宁无豺獭之心乎?
老子之学,尊其师,崇其教,能壮其宫室,又不忘先后勤劳之人。
为人臣而念君父,能以魏公之心为心,臧孙可无哀,《黍离》可不作,天下事何至如今日乎!
祠堂岁月皆不书,书其作事有古道,俾忠臣孝子闻之,纵无忿心,亦有愧色。
翡翠图 明 · 张邦奇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七十九
子臧日夜求珍羽,轻身误向黄庐渚。
天孙衣我何太奇,每落人间不知处。
水远山长烟雾销,碧霄回首思轻举。
飘然谢却五陵儿,白玉楼高明月曙。
题阙 其三十 明 · 王世贞
 押阳韵
汉明敦友于,感自东海强。
唐明昵昆弟,成器为子臧
地远天性出,迹拟人伦妨。
龂龂隐太子,纠纠巢刺王。
既迫螫手忧,能辞喋血伤。
所以斗粟谣,终愧鹡鸰章。
甲申冬十二月十三日 其二 明 · 王世贞
 押支韵
未央玺书东南驰,天下万手皆齐眉。
不将两字詈文仲,直向千秋歌子皮
乃知金陵朘元气,祇为冻水标明医。
圣王威庆与天合,焉用区区梦卜为。
一蛇上天一蛇蛰,即死不爱春雷知。
久旱喜雨 晚清 · 林朝崧
 押寘韵
蕴隆何虫虫,赫羲烧大地。
五行水干土,咎徵肥遗至。
青阳萌动时,野望莽枯萎。
万井渴生尘,溉浇齐告匮。
田形龟背圻,农夫坐流泪。
苍赤帝所生,未忍沟中弃。
九霄呼行雨,乖龙不敢睡。
倒海洒云端,森然银竹坠。
燋燥一以云,鳞塍有生意。
涓滴皆黄金,欢呼拜天赐。
清明杏花盛,东作犹及事。
蓑笠聚陇头,秧歌慰劳悴。
吾闻一德朝,七祀貉为祟。
持鼎祷名山,言发致灵异。
哀鸿亿万姓,生命大君寄。
从来至人心,恻怛回天易。
后代焚巫尪,暴虐非古治。
时无臧文仲,谁与筹旱备?
延陵季子碑后 清 · 钱名世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一作逃)位曾传泰伯风,那言高义子臧同。
史书(一作江山)未改仍公子,人物无凭只上中。
地僻似村烟月白,庙闲如社野花红。
伤心窟室铍交后,断送亡王泣甬东(班史列季子为上中人物。)
寄雅抚军 清 · 袁枚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小仓山房诗集卷五
古臣扶皇极,其道有两宗。
大者治本源,启沃始君衷。
赤水驱玄象,探珠出蛟宫。
从此鼓万化,一气如春风。
其次任经画,礼乐兼兵农。
一事受调停,一物多苏融。
活国魏相,救时如姚崇
稽之文仲语,不愧称立功。
此言何所得,我得于明公
我从苏州来,拜公瞻仪容。
公本皇家胄,腰带垂双红。
烧残一寸烛,所谈殊未终。
上言陈尧禹,下言筹兵戎。
慷然念东南,米贵安所穷。
年年买如珠,不论歉与丰。
虽云户口增,开辟亦十重。
毋乃积贮策,所谋实未工。
古谷积闾阎,今谷积仓中。
闾阎妇女乐,仓中雀鼠空。
粜者十之三,籴时丰转凶。
譬如身血脉,节节须流通。
约束阻抑之,不免生疽痈。
其他财赋类,参茶盐铁铜。
转输于乾坤,道皆与米同。
大哉明公言,可以陈苍穹。
方今大江南,民气亦已壅。
天子甚神圣,将责贤者躬。
闻公姓名来,笑声起儿童。
愿公行所言,事业垂丰隆。
岂无为之难,古人重愚忠。
补救得尺寸,雨露皆殷浓。
贱子引疾去,不获亲帡幪。
有如汉明妃,临别才相逢。
感激知己意,读书东山东。
高堂白发在,归心时忡忡。
犹为一仓谷,新官多磨砻。
欲飞身无翼,欲步手无筇。
白云渺在天,梦见龙门桐。
桐高三百尺,枝叶覆雕虫。
此虫无所求,愿归采芙蓉。
江湖皮骨老,再来佐夔龙。
破周十首 其五 当代 · 毛进睿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抗风轩诗文钞
臧孙其有后,上违毋忘谏。
纳民不轨物,礼非将政乱。
临官令德,赂章寔所患。
文仲何窃位,蔽贤以疏慢。
三黜柳士师,直道犹薄宦。
和圣无忧色,枯茂岂足叹。
庄公诳齐师,人知岑鼎赝。
安能弃臣信,苟免国君难。
膏沐犒执事,授辞使愧惮。
股肱载盟誓,成命焉可叛。
是知生王头,不若死士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