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径松成阴怅然怀古偶题临江亭并浙东元相公所和依本韵 中唐 · 刘禹锡
押有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
一辞温室树,几见武昌柳。
荀谢年何少,韦平望已久。
种松夹石道,纡组临沙阜。
目览帝王州,心存股肱守。
叶动惊䌽翰,波澄见赪首。
晋宋齐梁都,千山万江口。
烟散隋宫出,涛来海门吼。
风俗太伯馀,衣冠永嘉后。
江长天作限,山固壤无朽。
自古称佳丽,非贤谁奄有。
八元邦族盛,万石门风厚。
天柱揭东溟,文星照北斗。
高亭一骋望,举酒共为寿。
因赋咏怀诗,远寄同心友。
禁中晨夜直,江左东西偶。
将手握兵符,儒腰盘贵绶。
颁条风有自,立事言无苟。
农野闻让耕,军人不使酒。
用材当构厦,知道宁窥牖。
谁谓青云高,鹏飞终背负。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 中唐 · 刘禹锡
创作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
引用典故:白雪
海门双青暮烟歇,万顷金波涌明月。
侯家小儿能觱篥,对此清光天性发。
长江凝练树无风,浏慄一声霄汉中。
涵胡画角怨边草,萧瑟清蝉吟野丛。
冲融顿挫心使指,雄吼如风转如水。
思妇多情珠泪垂,仙禽欲舞双翅起。
郡人寂听衣满霜,江城月斜楼影长。
才惊指下繁韵息,已见树杪明星光。
谢公高斋吟激楚,恋阙心同在羁旅。
一奏荆人白雪歌,如闻雒客扶风邬。
吴门水驿按山阴,文字殷勤寄意深。
欲识阳陶能绝处,少年荣贵道伤心。
始发鄂渚寄表臣二首 其一 中唐 · 刘禹锡
押庚韵 出处:黄鹄山志卷十一 创作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祖帐管弦绝,客帆西风生。
回车已不见,犹听马嘶声。
始发鄂渚寄表臣二首 其二 中唐 · 刘禹锡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黄鹄山志卷十一 创作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晓发柳林戍,遥城闻五鼓。
忆与故人眠,此时犹晤语。
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 其一 中唐 · 刘禹锡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离席一挥杯,别愁今尚醉。
迟迟有情处,却恨江帆驶。
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 其二 中唐 · 刘禹锡
押纸韵 出处:黄鹤楼志·艺文·诗歌·唐五代 创作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
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祭柳员外文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维元和十五年岁次庚子正月戊戌朔日。孤子刘禹锡衔哀扶力。谨遣所使黄孟苌具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亡友柳君之灵。呜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闻否。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意君所死。乃形质耳。魂气何托。听予哀辞。呜呼痛哉。嗟予不天。甫遭闵凶。未离所部。三使来吊。忧我衰病。谕以苦言。情深礼至。款密重复。期以中路。更申愿言。途次衡阳。云有柳使。谓复前约。忽承讣书。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伸纸穷竟。得君遗书。绝弦之音。悽怆彻骨。初托遗嗣。知其不孤。末言归輤。从祔先域。凡此数事。职在吾徒。永言素交。索居多远。鄂渚差近。表臣分深。想其闻讣。必勇于义。巳命所使。持书径行。友道尚终。当必加厚。退之承命。改牧宜阳。亦驰一函。候于便道。勒石垂后。属于伊人。安平宣英。会有还使。悉已如礼。形于其书。呜呼子厚。此是何事。朋友凋落。从古所悲。不图此言。乃为君发。自君失意。沈伏远郡。近遇国士。方伸眉头。亦见遗草。恭辞旧府。志气相感。必踰常伦。顾予负衅。营奉方重。犹冀前路。望君铭旌。古之达人。朋友则服。今有所厌。其礼莫申。朝晡临后。出就别次。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孰云宿草。此恸何极。呜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君之不闻。予心不理。含酸执笔。辄复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来思。知我深旨。呜呼哀哉。尚飨。
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呜呼。至人以在生为传舍。以轩冕为傥来。达于理者。未尝惑此。昔予与君。论之详熟。孔氏四科。罕能相备。惟公特立秀出。几于全器。才之何丰。运之何否。大川未济。乃失巨舰。长途始半。而丧良骥。缙绅之伦。孰不堕泪。昔者与君。交臂相得。一言一笑。未始有极。驰声日下。骛名天衢。射策差池。高科齐驱。携手书殿。分曹蓝曲。心志谐同。追欢相续。或秋月衔觞。或春日驰毂。甸服载期。同升宪府。察视之烈。斯焉接武。君迁外郎。予侍内闱。出处虽閒。音尘不亏。势变时移。遭罹多故。中复赐环。上京良遇。曾不踰月。君又即路。远持郡符。柳江之壖。居陋行道。疲人歌焉。予来夏口。忽复三年。离索则久。音贶屡传。箧盈草隶。架满文篇。钟索继美。班扬差肩。贾谊赋鵩。屈原问天。自古有死。奚论后先。痛君未老。美志莫宣。邅回世路。奄忽下泉。呜呼哀哉。令妻早谢。稚子四岁。天丧斯文。而君永逝。翩翩丹旐。来自遐裔。闻君旅榇。既及岳阳。寝门一恸。贯裂衷肠。执绋礼乖。出疆路阻。故人奠觞。莫克亲举。驰神假梦。冀获寤语。平生密怀。愿君遣吐。遗孤之才与不才。敢同己子之相许。呜呼哀哉。尚飨。
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后序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谈者谓大梁多悍将劲卒。亟就猾乱。而未尝底宁。控制之术。难乎中道。盖以将骄卒暴。则近忧且至。非所以和众而乂民也。将诛卒削。则外虞实生。非所以捍城而固圉也。是宜慰荐喣谕。纳为腹心。然后威怀之道备。圣上于是抚以表臣。赞以艺人。参刚柔而两用。化顺逆而同道。既去大憝。遂安有众。故杨公以谋议之隙。对扬王庭。不踰时而承诏复命。示信于外诸侯。时当朝之羽仪。凡同官之寮属。皆饯焉。容受童孺。使在末位。礼部郎中许公。以宏才奥学。已任文字顾唱。在席咸断章而赋焉。谓工部郎中崔公文为时雄。允宜首序。谓小子预离觞之馀沥。俾撰后序。编以继之。大凡军旅之制。赞佐之重。崔公序之备矣。膺命受简。欲默不敢。故书谈者之辞。拜手以献。用充馀篇云。
祭李中丞文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贞元二十年岁次甲申五月某朔二十二日。故吏儒林郎守侍御史王播将仕郎守殿中侍御史穆质奉议郎行殿中侍御史冯邈承奉郎守监察御史韩泰宣德郎行监察御史范传正文林郎守监察御史刘禹锡承务郎监察御史里行柳宗元承务郎监察御史里行李程等。谨以清酌之奠。敬祭于故中丞赠刑部侍郎李公之灵。惟公坚贞守道。洁廉成德。当官秉彝。卓尔孤直。高节外峻。纯诚内植。临事不回。执心无惑。矫矫劲质。擢于天枝。式是邦族。粲其羽仪。发迹内史。参其军事。自下劘上。直词屡至。于后受邑。历抚疲人。公去逾久。人滋咏呻。复从京邑。辟署司录。振其纲条。端我甸服。黠吏屏气。贪官窒欲。赫赫有命。登于王庭。邦赋以修。国用是经。实抗其长。以奉准程。校其簿书。无失奇赢。进为正郎。勾会是专。乃刺于商。虎节登山。化塉为沃。致夷于艰。道途讴歌。有诏徵还。丞我御史。执其宪矩。纠逖之志。直清是举。慎择寮吏。必薪之楚。终始七载。不忘祗勤。事无观瞻。道有屈伸。皂囊密启。忠恳屡陈。令望逾重。名卿是属。拖绅遽闻。卷衣已复。礼备赗赠。恩加命服。窀穸有时。岁月逾蹙。播等猥备官属。况当荐延。承其规模。奉以周旋。近或逾月。远则累年。咸承至公。官守获全。故事尽在。遗风蔼然。俯仰庭除。顾慕潺湲。致诚一觞。拜诀堂筵。呜呼哀哉。
贻蜀五首 其二 李中丞表臣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韦门同是旧亲宾,独恨潘床簟有尘。
十里花溪锦城丽,五年沙尾白头新。
倅戎何事劳专席,老掾甘心逐众人。
却待文星上天去,少分光影照沈沦。
请尊宪宗章武孝皇帝为不迁庙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臣等伏闻开成中。文宗尝顾问宰臣。欲褒崇宪宗功德。其时宰臣。莫能推顺美之心。明尊祖之义。臣等至愚。窃所叹息。伏思国家受命二百二十五年矣。列圣之功德。区宇之广大。王化之盛兴。礼乐之备具。过殷周远矣。而未有中兴不迁之庙。臣等所以夙夜发愤也。礼祖有功。宗有德。夏之祖宗。经传无闻。殷则一祖三宗。成汤为始祖。太甲为太宗。大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刘歆曰。天子七庙。苟有功德则宗之。所以劝帝者功德博矣。故周公作无逸。举殷之三宗。以劝成王。汉景帝诏曰。孝文皇帝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庙乐不称。朕甚惧焉。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德。施于万代。其与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具礼仪奏焉。丞相申屠嘉等奏曰。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代代献祖宗之庙。又汉宣帝诏曰。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其议奏。有司奏请尊孝武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代代献此。则子孙褒崇祖宗之明据也。自天宝以后。兵宿中原。强侯缔交。髋髀甚众。贡赋不入。刑政自出。包荒含垢。以至于贞元。德宗惩奉天之难。厌征伐之事。戎臣优以不朝。终老于外。其卒则以幕吏将校代之。故长武城在王畿之内。斥逐主将。河中居股肱之郡。坐邀符节。韦皋因备边之势。自擅灵关。李锜窃煮海之资。专制泽国。而两河蕃镇。或仓猝易帅。甚于奕棋。或陆梁弄兵。同于拒辙。宪宗摅祖宗之宿愤。举升平之典法。始命将帅。顺天行诛。元年僇惠琳暨辟锜。季年枭元济及师道。其他或折简而召。或执圭请觐。献其名城。割其爱子。不可遍举。岂有去天下之害。不享其名。致生人之安。不受其报。臣伏见元和初议迁庙之礼。而史官称中宗不得号中兴之君。凡非我失之。自我复之。谓之中兴。汉光武晋元帝是也。臣等窃思此议。实所未尽。中宗朝自以政事多衅。权移后。所以未得称为中兴。恐议者复以此为疑。夫兴业之与隆道。事实不同。汉光武再造邦家。不失旧物。晋元帝虽在江左。亦能纂绪。此乃王业中兴。可谓有功矣。殷高宗躬行大孝。求贤俾乂。周宣王微而后兴。衰而复盛。此乃王道中兴。可谓有德矣。故诗云。车攻。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又蒸民。美宣王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又江汉。美宣王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又汉书宣帝赞曰。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之美。若皆如汉光武晋元帝。则殷宗周宣。并不得称中兴矣。臣等伏思任贤使能。内修政事。平淮夷之叛。复祖宗之土。皆宪宗有之。所谓隆道中兴。与殷高宗周宣王汉宣帝侔德矣。臣等敢遵古典。请尊宪宗章武孝皇帝为百代不迁之庙。上以昭陛下大孝之德。广贻谟之训。下以表臣等思古之愤。申欲报之诚。如合圣心。伏望令诸司清望官四品以上尚书两省御史台与礼官参议闻奏。谨录奏闻。
归融册赠左仆射制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敕。有禄位而享富贵。启手足而归壤树。身没名著。生荣死哀。蔚为大臣。宜遵赠典。故金紫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傅分司东都上柱国晋陵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归融。发于文华。扬历清近。业冠前辈。才高当时。揔领属官。预闻政事。凡曰繁剧。无不践更。刃皆有馀。施无不可。遍处重位。内修典法。三乘戎辂。外作屏毗。富而不骄。贵而愈谨。曾参三省。太叔九言。服以行之。终身不倦。实士林之君子。为朝廷之表臣。未究高年。遽闻长夜。爰舒痛悼。用加显位。命之寮长。以慰重泉。可赠尚书仆射。
令狐定赠礼部尚书制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朕有表臣。作镇南服。天不助我。遽此歼夺。用崇饰终之典。以舒痛悼之诚。故桂州本管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持节都督桂州诸军事兼桂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令狐定。始自结发。至于寿考。直道而行。靡有悔德。初以友爱。蔼闺门之风。中以文学。膺乡里之选。终以德业。为名实之臣。爰自郎吏。至于藩翰。事丛必理。刃皆有馀。去载桂阳。虽云旱耗。闻其风俗。芬若椒兰。昔尔元昆。辅我圣考。今汝犹子。相予冲人。公忠贞正。衡镜法式。焕乎当代。萃于一门。上有佽助急难之名。下有慈爱教诲之道。闻于论者。尔其得之。迹去难留。川逝不舍。追命宗伯。以慰重泉。往而有知。鉴我厚意。可赠礼部尚书。
白从道除东渭桥巡官陶祥除福建支使刘蜕除寿州巡官等制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九
敕。度支东渭桥给纳使巡官将仕郎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白从道等。朕以国计出入。委于表臣。尚书郎当战伐之馀。财谷殚蹶。断长补短。以无为有。今者上言三吏。皆曰国才。校其智能。足应事役。暨守臣贻孙等。亦曰祥蜕文学温慎。可在宾阶。才者得失之端。士者功名之本。勉于自励。无负已知。可依前件。
令宣武军节度使李程兼充亳州太清宫使诏 中唐 · 文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十二
圣人立极。教本奉先。王者配天。义惟尊祖。我太祖元元皇帝肇开宝运。垂祚有唐。致六合于大同。跻群生于寿域。保兹鸿业。实赖贻谋。如闻亳州太清宫频经水潦。颇以摧毁。永惟诞圣之地。敢忘崇本之诚。宜令宣武军节度使李程兼充亳州太清宫使。仍委渐加修葺。以时致敬。称朕意焉。
授李程平章事制 中唐 · 敬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八
理多务者。必资经远之能。总众材者。实在选旧而任。畴咨舆议。参询庙廷。果获诚臣。副予虚位。正议大夫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渭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程。文含钟律。器挺圭璋。行巳蹈常。与物无吝。早以词翰。密侍帷幄。开宏顾问。发挥训谟。周旋台阁。阅历中外。秀造称其得俊。衡镜表于无私。卑牧难踰。深藏不耀。朕荷负重构。祗守大业。自顾寡昧。动遵先规。委成台司。不操匠斲。自居无悔之地。以驰至正之途。而元辅披陈。勇于进类。常思任人与自任。不若因贤以求贤。命之佥求。以名列上。而程为举首。是必至公。尔宜谨绳墨以示诸侯。平好恶以待多士。秉彝伦以澄躁竞。覈名实以镇浮虚。协睦乃僚。无替朕命。爰因铨品之鉴。载伫烹饪之功。可尚书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散官勋赐如故。
受尊号赦文 中唐 · 敬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八
门下。朕闻奉天地之大统。必酌于人心。荷宗祖之成训。必参于国典。顾惟眇身。守任重器。道未能被物。德不足蓄身。赖于宗工硕老。辅导丞弼。享祧主鬯。熏燎告元。履历正元。敷施大号。庶方咸若。四表穆然。皇祖披攘之基。列圣焦劳之业。恬焉而有。泰焉而居。昼以度心。夜以省己。其何德以堪之。方将法乾以行健。体咸而致和。执冲以固高。守约以持满。而文武百辟。章奏四上。以为人心不可以曲让。国典不可以矫违。亦用慰于太皇太后皇太后之意。屈而后俞。谅非获巳。岂不以予非生知。欲以徽称懿号诱掖劝慕之乎。将使循名而勉其实。力实而应其名乎。然则予方且以为韦弦。方且以为箴诰楙于皇极。庶无尤违。是宜与物同利。惟新大泽。可大赦天下。自宝历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昧爽巳前。大辟罪巳下。巳发觉未发觉。巳结正未结正。系囚见徒。罪无轻重。咸赦除之。惟故杀人及官典犯赃。不在此限。应左降官未经量移者。宜与量移近处。丁忧去任。服阕日亦与量移。如准前制巳合量移。有司未注拟者。并任累叙。流人未到所在。及巳到未经量移者。并与量移近处。僧尼道士移隶未经量移者。亦与量移近处。中外前资见任官。顷因延累。未及用才。并左降官中有事情可恕。名迹素闻者。宜委中书门下量加奖用。勿使屈滞。授田制禄。岁久而弊深。留狱要囚。期舒而滥广隐冒启逃奸之渐。倍称成豪夺之源。亟举旧章。犹循宿蠹。永言谋始。必俟申明。在京百司职田。散在畿内诸县。旧制配地出子。逐亩平摊。比量旧制。孰为久便。宜委京兆府与屯田审计会。条疏奏闻。如闻京城诸司。捕系推鞫。动经旬时。每季御史巡囚。罕能察访举劾。积成冤滞。为弊颇深。宜委御史台重举用长庆元年七月十八日赦文条件闻奏。京畿百姓。多属诸军诸使。或户内一人在军。其父兄子弟不受府县差役。顷者频有制敕处分。如闻尚未遵行。宜委京兆府重举用长庆元年七月十八日赦文条疏闻奏。应京城内有私债。经十年巳上。曾出利过本两倍。本主及原保人死亡。并无家产者。宜令台府勿为徵理。应天下典贴得人庄田园店等。便合祗承户税。本主收赎之日。不得引令式及言私契。组织贫人。令烦而政挠。积习而弊生。欲其适宜。须有釐革。使人不倦。必在变通。今年正月七日制敕处分条目中。有未经施行者。委御史台令提举。仍条录闻奏。宜委百司官长。各具条疏当司利病奏闻。择其善者。当议改更。宏文崇文馆生及斋郎三卫。所用资荫。踰滥颇多。澄源清流。切在釐革。宜委礼部兵部侍郎条疏。以久远可行用者。兼每荫别限年限朔作条例闻奏。懋官述职。御侮宣威。暨于庶僚。咸竭乃力。峻其爵秩。以极封崇。内外文武见任及致仕官。三品巳上赐爵一级。四品巳下加一阶。仍赐勋两转。神策六军金吾威远皇城将士。普恩之外。各赐勋两转。列虞宾之位。崇褒圣之允。所以阐德教而昭前烈也。二王三恪及文宣公各赐物三十匹。朕上奉两宫。下临九有。庶几广爱之道。以行教化之风。太皇太后皇太后二等巳上亲。委中书门下约旧例量加优赏。二广分营。六师环卫。梯航贡奉。玉帛会同。既勤劳而可嘉。亦怀来之所尚。神策及六军金吾威远皇城等诸军。将军统军以下。各有赐给。其将士等长行立仗者。并守本军本营者。各赐物有差。鸿胪礼宾院应在城内蕃客等。并节级有赐物。宣赞盛礼。润色鸿徽。爰锡宠于崇阶。亦推恩于任子。摄侍中读宝官门下侍郎平章事窦易直。摄中书令读册官中书侍郎平章事李程。各赐一子出身。撰册文官左仆射平章事李逢吉。宜依旧例赐一子出身正员官。奉册奉宝绶官书玉册官书宝官。各加两阶。进宝绶进册中严外办理仪赞导押册押宝绶举舁宝册官各加一阶。合入三品者。待考足日听叙。合选人减一选。其馀应职掌行事官及写制书官太常修撰仪注礼官并宫内行事官。三品巳上赐爵一级。四品巳下加一阶。仍并赐勋一转。造玉册并填金字造宝装官各赐五十匹。前王之令政。未有遗年。先哲之格言。实先顾行。义存忠厚。教裕家邦。天下百姓。九十巳上。委所在长吏量加存问。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旌表门闾。终身勿事。先巳旌表者。亦量加优恤。生甫炳灵。出图表异。故能发泄云雨。蓄涵风雷。望秩之仪。必资蠲洁。五岳四渎。宜委本州府长吏备礼致祭。名山大川及自古圣帝明王忠臣烈士。令所在以礼致祭。亡命山泽。挟藏军器。百日不首。复罪如初。赦书有所不该者。所司具作条例闻奏。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赦书日行五日里。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毛仙翁传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四
毛仙翁者。名于。字鸿渐。得久视之道。不知其甲子。常如三十许人。其龆容稚姿。雪肌元发。若处子焉。周游湖岭閒。常以丹石攻疾。阴功救物。受其锡者。不可胜纪。大中戊寅岁。进士张为。薄游长沙。落魄数载。以诗酒自得。不汲汲于随计。一旦。值女奴于岳麓山下。若豪家之青衣焉。奔而归之。张遽惑焉。岁馀。寖成羸疾。尪瘠骨立。待时而已。毛翁自海陵来。泊于逆旅。即张所止也。请谒之者。逡巡盈门。皆曰尊师。十年二十年一届于市。人仰其惠。犹夏日之阴。冬日之阳也。蒙其泽者多矣。顾见张。悯之曰。子妖气邪光。洽遍肌骨。苟不相值。殒于旦夕也。吾有鲍南海丸。以一粒授为。于香炉焚之。郁烈之气。闻数百步。张之魅妾。长号一声。蹶然而毙。因共视之。即木偶人也。心下至足。肌肉如人。心上至顶。犹木偶之状。众共异之。弃于江中。师曰。此魅逝矣。子之性命可全。形骸可保也。又以丹砂三粒。其状如黍米。命张吞之。旬月之閒。肌丰力倍。惫疾都瘳。师忽告去。不言所之。张遂为诗别焉。其略云。羸形感神药。削骨生丰肌。兰炷飘灵烟。妖怪立诛夷。重睹日月光。何报父母慈。黄河浊滚滚。别泪流澌澌。黄河清有时。别泪收无期。自是去别。莫知所适。湘江閒至今以为口实。张后亦南入钓台山。访道而去。今睹朝彦赠仙翁文集。果符长沙之事。裴晋公度牛公僧孺令狐公楚李公程李公宗闵李公绅杨公嗣复杨公于陵王公起元公祯。当代之贤相也。白公居易崔公郾郑公尉浣李公益张公仲方沈公传师崔公元略刘公禹锡柳公公绰韩公愈李公翱。当代之名士也。望震寰区。名动海岛。或师以奉之。或兄以事之。皆以师为上清品人也。或美其登仙出世。或纪其孺质婴姿。或异其藏往知来。或叙其液金水玉。霞绮交烂。组绣相宣。盖元史之盛事也。自元和洎大中戊子。五十馀年。容色不改。信非常人矣。奇章公独以上升为疑者。乃拘教守常。未达神仙之深旨矣。夫仙之上者。骨肉升飞。与天无极。又九天之上。无何之乡。为极阳之都。神仙之府也。世之得道者。鍊阴而全阳。阴滓都尽。阳华独存。故能上宾于天。与道冥合。则黄帝驾龙而腾跃。子乔控鹤而飞翔。赤松乘雨而飘飖。列寇御风而上下。史昭著。又何疑焉。所云胡国胡法。将终之事。是设幻化之诬词。谤神仙之轻举者。有是焉耳。尝试论之。真一既判。元精肇分。清气为人。谓之三才。皆禀妙于无。成于妙有。人之生也。参天而两地。与气为一。天地所以长存者。无为也。人所以生化者。有为也。情以动之。智以役之。是非以感之。喜怒以战之。取舍以弊之。驭努以劳之。气耗于内。神疲于外。气竭而形衰。形凋而神逝。以至于死矣。故曰委和而生。乘顺而死。率以为常也。修道之士。黜嗜欲。隳聪明。凝然无心。淡然无味。收视返听。万虑都冥。然后虚空生。胎吻合。自然观化之初。穷物之始。浩然动息。与道为一矣。与道为一。则恣心所之。从心所欲。是非不能乱。势利不能诱。寒暑不能变。生死不能干。指顾乎八极之外。逍遥乎六虚之表。无所不察。无所不知。目能洞视。耳能洞听。亦能视听不由乎耳目。何者。神鉴于未然。智通于无地也。如此则世人之休咎寿夭。富贵贫贱。皎然在目。岂待乎阴阳之数。蓍龟之兆。而后知之乎。毛仙翁则其人也。众君子歌诗志之。序述赞之。曷足尽仙翁之道哉。因以神仙之事。亦纪仙翁之功。书之于卷末云。通政元年丙子三月七日辛酉。杜光庭记。
送朱严应进士举序 北宋 · 孙何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
工之良者其器利,士之良者其艺备。开圣导古,尊王贱霸,仁义之文也;腾光跃价,掇名取第,彫篆之业也。唐试进士,观理于策论,呈才于诗赋。策论高者,稍近于仁义;诗赋精者,未离于彫篆。今朝廷取士之制虽古,用道较艺之术,犹专守唐代。得非仁义之文,道大而详难;彫篆之业,功小而见易?道大而详难,则举者必寡,而辩者或可洎其所守乎。功小而见易,则举者必众,而辩者无得遁其所鉴乎。历观贞元、元和之际,垂文章大名于后者,未始不兼善其事。故其发策决科,如取诸左右前后。自长庆已降,则文、赋、诗离为三家,专门自高,迭相谤斥;洎束于程试,则狼狈颠顿,失其所负。至有声华籍甚,而垂白场屋者,得非见有所未至乎?予尝思得才有馀力,学去偏见,或古或律,无施不可者,而与之游。屈指贡籍,百无一二。沛国朱严字仲方,秀出江表,士人中杰然若石之玉而羽之凤。观其文有柳柳州之奇奥,皇甫湜之峻整;观其诗有贾长江之讽谕,薛许昌之清新;观其赋有独孤授之气格,李缪公之亲切。知言者谓仲方当拔解王府,甲天下士。无何,访旧盟津,为假收韩公从事陈君知己之故,屈冠孟荐,聿来上京,道出许昌,再寻文盟。击节高谈,累日而后去。挥袪之际,摛毫为饯(《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四。)。
收:疑当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