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范纯仁右仆射元祐八年七月一日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六、《范太史集》卷二九、《宋大诏令集》卷五八、《宋宰辅编年录》卷一○
朕嗣宅丕后,若昔大猷,劳于求贤,职在论相。
眷言旧德,还涖宰司,乃颁命书,播告在位。
观文殿大学士太中大夫高平郡开国公范纯仁,秉心直谅,履道坦夷。
宽闳出于天资,忠义本于家学。
始终一节,出入四朝。
解钧衡,久临藩屏。
介圭修觐,喜见仪刑;
公衮言归,益隆体貌。
是用延登右弼,仰应中台,宠进文阶,增陪井赋。
于戏!
高宗恭默思道,得傅说以代言;
康王垂拱仰成,有毕公之正色。
惟贤能俊杰尽其用,则阴阳寒暑得其和。
外镇四夷,内附百姓,非至公不能成庶务,非一德无以底丕平。
其殚乃心,无替朕命。
可特授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加食邑实封。
叙州蠲役记1221年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二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临邛黄侯守叙之明年,以书来潼川,谂其同郡魏了翁曰:「申所领州近薄诸囤生夷,远控两江蛮部,地狭隘,夷赋且半,岁入为缗八万,不当中州一小县。
民劳苦多瘠,而调度科繇视于他郡。
设不幸有疆埸之警,他郡且供亿弗赡,矧是首当其锋,残困立见。
乾道间帅臣晁某建请得具常赋,它役无所与,岁为缗若干。
诏下如章,而吏格不行。
申甚病之,则条其事以白于西南大诸侯今少保安公,公立除之,尽如乾道诏书。
公尝以边用不给遣吏调丁括帑金,既又舍之不尽责,民罔不欢呼,请于州曰:『昔公荡乎泸戎,戎不复反,民立祠肖像,饮食祝焉,而未有以纪也,盍并是书之,以诏罔极』。
少保之赐,嘉邦人之请,而莫以塞也,必子也为我记者」。
余阅其事而有感焉。
古之士用有以行,舍有以藏,凡以不失吾本心焉耳。
今之士受中秉彝以生,非有以异乎古人也,而见诸行事,往往不得夫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本心。
是心固未尝亡也,蚀于利,夺于势,狃于习耳。
侯填拊其州,乃能讲数十年久坠之政,控于大诸侯,并力役之征而施舍之,盖有戚戚于其心而不能自已者,是心岂自外至哉!
虽然,微少保安公则孰为听之?
世道日狭,褊衷护前,自敌己以上且不能容之,矧勋位既崇,权任亦剧,则鲜不吝骄以自封者。
少保居之若固有然,有告必听,有闻必行,盖不独于叙然也。
方其再命来宣,适承公私彫瘵之馀,帑缗仅数千计,殆不可一朝居者,公奋繇忠诚,耆定坤极,若兵若赋,徒手再造,未尝一加赋于民,斯亦虽矣。
乃所谓收隐户,括羡田,征幸民,鬻沽肆,凡皆不得已而为之,使吏奉行如公之心,虽夺人之邑可使无怨,其如倚势以丰己,失公之本心何!
方公心未孚,民德胥惑,有位者勿敢言也,而公瞷知之,速返前令,曾无留难。
既传檄州县,风晓百姓,犹以未得惩也,逮污吏以警馀慝,设讼缿以吁众戚。
然后上自荐绅大夫士,下至矜寡孤独之民,始知为是纷纷,非公之本心也。
既相与抗手交庆,而其有识之士又曰:「吾侪小人,连岁被兵,不皇宁处。
今年春,虏大入江淮,光、舒、蕲、黄之间,莽为盗区,虽随即殄歼,而死伤横道。
公自旬宣以来,三年之间则未尝有一尘之警,力所得勉,宁敢有爱?
况公歛不及农,其不得已而算及游末也,亦遄止之。
公之本心则日月之昭明,其食其更,莫不家至而户知之,非虚心无我,畴克尔邪」?
呜呼!
泽山而为咸,山高泽下,位不易也,高者内虚则下者上通;
地天而为泰,天尊地卑,位自定若也,高者下降则卑者上齐。
以至水火之相济,雷风之相益,夫莫不然也,而谓居高位者无所资于下乎?
古之人任大责重则心愈畏,年高德卲则礼滋恭。
周毕公弼亮四世,而罔不惟师言之祗;
卫武公年过九十,惟惧交戒之不闻。
下逮秦穆,困而后知者也,其言尤为深切,曰「余誓告汝群言之首」,继之以「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此非以身体之不能及此。
盖一于责人固甚易易也,受人之责则茍有一毫未克之私横于其中,纵能变色受之,然未能全无所捍格如顺流,然则犹不受也。
故曰「是维艰哉」,信乎其用力之不易;
又曰「群言之首」,信乎天下之善无以先于此也。
穆公阅变既久,故知斯言之有味,而少保则机识英晤,见义勇为,闻过速已,无所吝滞。
况前后在镇,内敉外宁,非若穆公有所惩创而后耳也。
余故乐道其事以复于黄侯,亦使今之君子因是而得公之本心,皆言轻千里而乐告焉,罔俾毕、卫专美有周,则孟子所谓「优于天下」者殆将见之,岂惟用蜀乎哉!
东都留守令狐楚家庙碑829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今上元年七月十三日
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汴宋亳等州观察处置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彭阳县开国伯令狐公西向拜章上言。
守臣楚蒙被恩泽。
列为元侯
得立家庙。
以奉常祀。
制书下其奏于有司。
于是善相考祥。
得地于京师通济里。
居无何。
新庙成。
公以守藩故。
申命季弟监察御史定卜牲练日。
八月丁亥
祔享三室。
塪墉以尚幽。
设幄以迎精。
礼无尤违。
神用宁谧。
第一室曰秦州上邽县尉讳浚
以妣太原王氏配。
第二室曰绵州昌明县吏部尚书讳崇亮
以妣赠太原郡夫人河东柳氏配。
第三室曰太原府功曹参军赠太子太保讳丞简
以妣赠魏国太夫人富春孙氏配。
明年十月
公由浚郊以介圭入觐。
真拜户部尚书
进爵为鲁侯
既辞戎旃。
得以列侯谒三庙。
是岁南至。
上不视朝。
又得以时展祭。
先期致斋。
栗然以敬。
既斋尽志。
歆然永思。
奉其百顺。
陈以具物。
始跻而虔恭。
终献而汍澜。
既卒事。
丽牲之石
宜有刊纪。
乃俾家老授其牒于所知云。
令狐晋邑也。
大夫魏颗以辅氏之功始封焉。
其易名曰文。
国语所谓令狐文子是也。
其先周文王之昭毕公高之裔毕万晋卿
始封于魏。
盖四世。
其后三十七世。
蓝田侯虬仕拓跋魏燉煌郡太守
子孙因家。
遂占数为郡人。
蓝田之孙熙。
在隋为纳言
上邽府君纳言之元孙。
道克肖而位不至。
尚书府君西州之右族。
光未耀而德已基。
太保府君志为君子儒。
明经居上第。
调补阳安县主簿
正平县汾州司法参军陜西大都督府兵曹
终于太原府首掾。
始以颛经进。
既仕。
旁通百家。
爱谷梁子清而婉。
邱明国语辨而工。
司马迁史记文而不华。
咸手笔朱墨。
究其微旨。
恺悌以肥家。
信谊以急人。
德充齿耋。
独享天爵。
故休祐集于身后。
徽章流乎佳城。
凡以子贵承泽降命书告第者。
始赠尚书祠部郎中
再赠礼部尚书
三加右仆射
四进太保
五为上公
先夫人亦四徙封。
累累
邦族耸慕。
生三子皆才。
彭阳公为嗣。
次子从。
端实肃给。
今为检校膳部郎中河东军事。
季子前所谓监察御史
今主柱下方书。
温敏而有文。
绰绰然真令兄弟。
彭阳公以词笔取科名。
累参侍从
博士尚书笺奏。
典内外书命。
遂登枢衡。
言文章者以为冠。
拥节总戎。
率身和众
留惠于盟津。
变风于浚都
言方略者以为能。
夫浚师嚄唶难治。
乘衅窃发。
寖成习俗。
莅政五载。
饮和革心。
束马来朝。
熊罴陨涕。
问公还期。
觞必祝之。
留为常伯
旋命居守
汴人闻公之东。
近而愈怀。
翘翘瞿瞿。
尽西其首。
言遗爱者可纪焉。
贵而率礼。
老而能慕。
怵惕乎霜露。
斋庄乎庙祧。
睦其仲季。
施其乡党。
言孝悌者归厚焉。
勒铭于碑。
以代彝鼎。
铭曰。
已孤之孝。
莫如备物。
显彼新庙。
四阿三室。
时维仲月。
卜用柔日。
盏醴苾芬。
牲牷博腯。
笾甒在堂。
萧膋在庭。
孝孙蒸蒸。
躬若捧盈。
低簪委绅。
荐俎登铏。
肸蚃交感。
流涕缘缨。
礼以备仪。
诚以致美。
祖考来格。
锡之休祉。
工祝告讫。
退循轩戺。
乃授风人。
作诗以纪。
猗欤彭阳之宠。
光佐宪皇。
穆穆皇皇。
西省东台
迭为侍郎
国之大柄。
咨尔平章。
敬宗凝旒。
俾镇雍邱
入为地官
令守东州
彭阳之忠。
厚宜介福。
以寿东郊。
既釐可复。
朝右绵绵。
其冑系于周旧。
由我显起。
必昌其后。
大和纪元。
作庙之首。
刻碑庙门。
龙集己酉
宿闵口毕氏三绝 其一 明 · 程敏政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山围华屋水当门,乔木森森绿护村。
白雪调高人和寡,风流还待毕公(毕氏之彦曰郁为儒学生自言其居乃雪楼故宅)
上应都大书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九、《鹤林集》卷三○
某闻之,昔者圣贤之论为政不曰才力,非以其人之英迈勇敢不足以办一世之事也。
盖事物之来,必有联络管摄之处,而应事接物之中,亦必有经纶主宰之妙。
使吾方寸之间湛然清虚,精一无二,则是心也,如火之炽,如泉之达,斯足以制万事而宰群物。
脱或不然,良知之苗裔方萌,物欲之攻取滋甚。
听其与物流转,而惰慢之气又从而乘之,则神明无所舍,而其弊有不可胜言者矣。
然则舍讲学何以澄治之哉?
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
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
然其授受之际,前后相诏,不过危、微、精、一四语。
《毕命》一书,康王之精神在焉,毕公之文献存焉,而其所以训迪殷士至亲至切者,亦不过曰:「虽收放心,闲之惟艰」。
逮至春秋,兹学之源流犹未泯也。
子产,列国之大夫也,当人欲横流之冲,而独能别识心体之正。
其言曰:「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
此在孟子,即是夜气;
在周子,即是主静
程子,即是主敬
在谢子,即是常惺惺法;
延平李氏,即是洒落处;
建安朱氏,即是天机活泼。
虽发言之章指互有不同,而要其极,则皆欲收敛齐一,不迷失其本心,而使为事物之主也。
执事平日所得,其得诸此欤?
象山陆氏倡为即心是学,而婺之士曾无一人溯江以西,其风气盖已淳矣。
执事者,又自东莱而参之考亭者也。
学问之本末,行己之矩度,某固不能尽窥其秘。
而得诸朋友之所闻,盖知执事以中夜之气看道心,以平旦之气看人心,以性之静者为心之本体,以情之动者为心之感发,以如保赤子心诚求之为与人一,动静循环,体用该遍,执事之学,亦可谓讲之密矣。
某也少尝有志于此,而学力不强,静不足以君躁,敬不足以胜怠,伥伥然如大军游骑四出,远而无所归,岂期末路,执事移节西川,而某以留台末至之宾,实执见贤之贽。
苟惟随俗俯仰,以浮道阳相尊,而不求所谓审问聚辨之益,岂不罔乎为生哉?
此某所以宿戒豫斋,欲以心源之所得而参同于宗门也。
呜呼!
心,一也。
尧舜三代之所存者而存心,则其心活;
以春秋战国之所亡者而为心,则其心死。
日知其所亡,而夜无忘其所存,则心之本体昭昭具在,虽以此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可也。
不识执事以为何如?
幸诱而诲之。
夏休周礼井田谱乾隆癸巳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四
仁政必由经界始,井田谷禄率因平。
虽然今古特殊异,设也闾阎多变更。
谁肯忘私毕公事,难称均地限民名(井田之法见于周礼特详然宜古而不宜于今亦由时会之递变春秋以还已不能尽循其旧况自商鞅变法之后乎汉武时去周未远而董仲舒限民名田之议尚不能行北魏孝武均田之令更无论矣盖八家同养公田通力合作在当时相习而安自为良法美意迨阡陌既开人私其产富者兼并贫无寸壤苟欲仿授田遗制必将夺富者之所有以与贫者势必至于争攘凌逼欲均民而适以扰民王道固当如是耶尝以为欲复井田或乘大乱之后制度初定庶可因以均齐画一若当承平日久生齿盛而田野治断无可改弦更张之理夏休此书亦泥古而不通于今徒为纸上空谈则可设取而行之不至如王安石之变坏成法不止然则雎麟官礼之意岂易言哉)
斯之未信关雎意,周礼周官敢漫行。
晚下北固山松径成阴怅然怀古偶题临江亭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
□□□□□,□□□□久。
□□□□□,□□□□阜。
自有此山川,于今几太守
忆昔蔡与谢,兹焉屡回首。
□□□□□,□□□□口。
□□□□□,□□□□吼。
□□□□□,□□□□后。
□□□□□,□□□□朽。
□□□□□,□□□□有。
近世二千石毕公宣化厚。
丞相量纳川,平阳气冲斗。
三贤若时雨,所至跻仁寿。
凛凛君子风,余将千载友丞相陆兖公尚书毕隆择平阳齐詹事浣,三贤皆历此郡。)
□□□□□,□□□□偶。
□□□□□,□□□□绶。
□□□□□,□□□□苟。
□□□□□,□□□□酒。
□□□□□,多景悬窗牖。
□□□□□,□□□□负。
班剑出妓堂(郡城东南有谢公妓堂遗迹。零见《嘉定镇江志》卷十二。)
北固怀古 唐 · 李德裕
 押有韵
自有此山川,于今几太守
近世二千石毕公宣化厚。
丞相量纳川,平阳气冲斗。
三贤若时雨,所至跻仁寿毕构政事为开元第一,陆丞相象先平阳齐浣,三贤皆为此郡)
答留丞相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八
李通判归,出示所赐手教,拜领伏读,慰幸已深。
至于垂喻谆复勤恳,则又窃仰德盛礼恭,乐取诸人,不难舍己之意,盖有一介布衣之士所不易者。
叹慕感激,所得多矣。
前此偶因垂问,率易呈献,亦以姑备燕申馀暇遮眼止睡之须。
不谓乃蒙亲赐点阅,日有程课,以及终篇;
而斟酌取予详审精切,又有专门名家所不逮者。
此周公执贽还贽之心,毕公克勤小物之意。
此所以为圣贤之盛节,而非近世诸公所及也。
虽凡陋,然其用力于此不为不久,而历选平生,讲磨论说,其得此于人盖鲜。
不意临老乃有遇于明公也。
更有它书,欲遂倾囷倒廪以跪进于几下,而私居乏人,艰于缮写,少假岁月,当遂此心。
傥得一一悉蒙印證,则亦足以自信而无憾于方来矣。
顾所不能无恨者,犹以登门之晚,而其质疑请益乃有十年之迟。
伏想明公于此亦不能不慨然其间也。
谨因李倅还便奏记叙谢。
目昏不得谨好,尤以皇惧,并乞矜察。
曾宣靖公亮类见帖赞 南宋 · 岳珂
 押词韵第三部
公在嘉祐,辅政受遗如毕公高,勋烈堂堂,奉同而隮也。
公在治平,清净画一如曹相国,德心休休,比规之随也。
公在熙宁,功成身退如裴中令,寿隽番考,乐以全其归也。
帖字宛然,既庄而复奇也。
周密无间,笔法繇此推也。
予得而藏,尚可以想麒麟之英姿也。
林文节元祐日记帖赞 南宋 · 岳珂
大中大夫东方曼倩之对孝武曰: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咸得其序。
譬如以周召为丞相仲尼御史府毕公高拾遗蘧伯玉太傅博士则以颜闵,执金吾季路卫尉以卞严子,光禄仲山甫郡守子产詹事孔父史鱼司直申伯为御,下至旄头式候亦羿万之伍,则唐虞之隆,成康之际,陈功比德,自无以喻。
武帝为之大笑,盖甚言其难遇也。
今视元祐之时,彼固何足慕哉。
群贤拔茅,大奸脱距。
如确如惠,必斥必去。
师保万民,维温维潞。
大老既归,百揆时序。
师表以韩,押麻以吕。
班廷谢门,纷鹓振鹭。
守正如王,博闻如顾。
钱刘曾孔,滃云蒸雾。
其未登于录者又不可一二数。
宣制正衙,天人交助,翕然闾巷,曰司马雨。
公盖异时攘臂于代言之间,而染指于同省之赂,顾犹有是语。
则是非之公,盖未尝不具也。
然则插齿吐吻,擢项结股。
委蛇其迹,偊旅其步。
虽辨知闳达溢于文辞,而诙谐者犹皆不之与,后之君子其必知所去取矣。
幅纸之得,正邪以寓。
式窥厥衷,逸史是补。
谢宰执嘉泰四年五月 南宋 · 岳珂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五六、《鄂国金佗稡编》卷二八
珂启:今月二十三日准告,先大父飞追封鄂王者
抱书千里,臣章幸彻于枫宸;
疏渥九泉,王社宠分于茅壤。
百年阙典以一朝而举,万世正谊自今日而明。
亶繇论道之公,倍激感恩之愫。
窃以国家设非常之爵,为其将相有甚伟之功。
其名虽并于三公,厥序实超于五等。
非天下报勋之彝制,乃人君作福之大权。
盟砺泰山,汉不行于异姓;
图新烟阁,唐间锡于诸臣。
艺祖乘时龙而御天,至高皇渡匹马以开境,皆循此典,式显尔庸。
然变之所遭,有险而有夷;
故终之所获,或难而或易。
西平开祚,正安危身佩之时;
汾阳启封,方寿考家居之日。
赵中令剖符于韩国韩太傅裂壤于蕲邦,皆身美名,而亲承宠数,兹逢辰而有幸,故锡命以非艰。
乃如大父之忠勤,昔被元奸之谗惎,横加不韪,滥及非辜。
功在鼎铭,忍见污于白简;
名存庙藏,遽变置于丹书。
假伪乱真,以非易是。
士夫钳结,莫抒敢愬之怀;
民吏欷歔,徒抱不平之气。
邪诬滋逞,公议几亡。
郁抑不明者非止一端,弃置弗录者殆将二纪。
大明揭日,赖高庙之深知;
睿泽回春,有阜陵之善述。
已颁紫诰,尽复青毡。
然悯章虽渥于累朝,顾褒典尚惭于诸将。
惧未湔于馀谤,爰久玷于孤忠。
宦绪灰寒,徒怀向日;
君门天远,无路排云。
诚同蝼蚁之微,采之蚍蜉之细。
人谓落落而难合,己独拳拳而未忘。
进则犯明主批鳞之诛,退则负先人易箦之训。
不量愚分,竟上遗编。
累牍吁天,方屏营于私室;
大封裂地,遽锡宠于公朝。
温纶宠涣于九重,华衮载加于八字。
谓其忠卫社稷,义死封疆。
忘家徇国之一心,历千万变而不易;
遗烈馀风之大致,阅七十载而如存。
乃即上流,载荒旧壤。
慰将士召棠之念,解邦人寇之思。
耸遗祠,夙厉冰霜之操;
披故垒,新回雨露之光。
比肩南渡诸公之间,阔步西京功臣之上。
历观时变之高下,载论功名之始终,得之最难,莫此为甚。
岂以妄庸之小子,能感上心;
实繄坱圠之大钧,特施化力。
兹盖恭遇某官,爽邦元哲,经世大儒。
主盟国是,而异议不摇;
饬修邦经,而百废具举。
拯溺救饥之实,念小犹及于匹夫;
显忠遂良之盛,心远不遗于前代。
采天下仅存之公议,悯王朝未录之勋盟。
赞决于中宸,俾增荣于南纪。
岂特慰焄蒿不朽之魄,将以兴草莱愿奋之人。
良骏归燕,本由市骨;
真龙见叶,始自好形。
伫收十翼之贤,式见两全之举。
复还文、武全盛之境,以毕高、孝欲为之心。
珂敢不矢心衡门,归赐丘垄,萃阖宗而泣拜,暨同列以荣观。
动故笏之悲既深,感皇朝之□□□□□□□□勉追祖武之勤劳,惟不辱先,是名报施。
谨具启事,专人捧诣钧墀,祗候尘谢,伏惟钧慈俯赐鉴念。
不备。
谨启。
吕子约丁未七月三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三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八
示喻《维清》须句二义,既是真实见得,足以自信,则亦何待他人之言?
但鄙意觉得此般偏旁寄搭议论无光明正大气象,终不甚喜闻。
故前此辄尔献疑。
而今虽承诲谕之悉,竟亦不能深晓也。
战国时,秦、赵出伯益,齐出舜,楚出祝融,魏出毕公,燕出召公,韩亦姬姓之国,此独非圣贤之后邪?
又有一事,向读《元城谭录》论刘壮舆字画处,尝疑其言之过。
以今观之,则似信而有徵者。
不审明者以为如何?
公谨之言不记云何,来喻云云,得无有尤人之意邪?
毕宪父诗集序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七、《山谷全书·正集》卷一五、《文献通考》卷二四五
河南毕公宪父,以事功知名,治郡甚得民,所去民思之。
然不知其能诗也。
宪父没后,其子平仲得其平生诗若干篇,以示豫章黄庭坚,且曰:「为我序其先后之次」。
庭坚持归,读之三日,夜漏常下三十刻所,乃尽得其所谓。
因以郡县为类,少壮耆艾为次,秩序为三卷,归使藏其家,而告之曰:此公自以为不逮其意,故未尝多以示人也者。
庭坚实始以吏事至于庐陵,奉簿领上府,比它吏屡得燕见,听说条理,贯穿六艺百家,下至安成、虞初之记,射匿、候岁、种鱼、相蚕之篇,鼻嚏耳鸣之占,劾召鬼物之书,无不口讲指画,使疑者冰开,虚心者满怀,归而未尝不叹也。
今观公诗,如闻答问之声,如见待问之来。
按其笔语,皆有所从来,不虚道,非博极群书者,不能读之昭然。
公世家吏治与所蕴崇,不为人知,庭坚既作铭诗,刻之下宫,又论其学问如此,载之家集。
潘子善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八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
《汉志》引《武成》篇曰:「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此与古文合,但一二字差。)」。
又曰:「粤若来三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颜氏曰:「今文《尚书》之辞。」)」。
又曰:「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庙。
翌日辛亥,祀于天位。
五日乙卯,乃以庶国祀馘于周庙(颜氏曰:「亦今文《尚书》也。」)」。
又《毕命》、《丰刑》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胐,王命作策(《丰刑》,孟康曰「《逸书》篇名。」)」。
今按,伏生今文《尚书》无《武成》,独孔氏古文《尚书》乃有此篇。
今颜氏注刘歆所引两节,见其与古文不同,遂皆以为今文《尚书》,不知何所考也。
诸家推历,以为此年二月有闰,四月丁未十九日庚戌二十二日(若无闰,即四月丁未庚戌。)
二日皆在生魄之后,则古文为倒而此志所引者为顺。
但其言燎于周庙,似无理耳。
况古文此篇文皆错缪,安知「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十四字非本在「示天下弗服」之下,「丁未祀于周庙」之上,而「王若曰」以下乃《大告》《武成》之文耶(以《汤诰》考之,此说为是。)
《毕命》古文有此篇,其年月日与此同,而「王命作册」乃序文。
唯《丰刑》为无据,然年月之下亦有「至于丰」字,岂又若《伊训》之「方明」耶?
但古文之序「册」下更有「毕」字,孔传以为命为册书以命毕公,如此则全不成文理。
本文似亦有阙语,疑「作册」二字乃衍文,而阙一「公」字也。
以此可见刘歆所见古文已非其正,而今本亦有阙误,难尽信也。
孟康便以《丰刑》为《逸书》篇名,则亦不复本上文自有《毕命》矣,此又误之甚也。
按:此恐是刘氏《七经小传》之说,当考。
朝请郎吉州毕公墓志铭1082年12月22日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
吉州太守毕公,以元丰五年冬十一月己丑殁于理所,属县皆来吊哭。
越厥月己亥,咸集,乃稽度初终,图建不朽,谓豫章黄庭坚曰:「我公好学力行,能仕立节,安可无述」?
其孤平仲伏哭且言,实将以某年月某甲子葬于浮光先光禄之兆,先夫人赵氏、继室夫人滕氏皆祔焉。
则会有僚,询事考德,勒之金石。
公讳某,字某
铭诗曰:
嗟惟毕公,弼周胙国。
厥兴来仍,有万吉卜。
暨卓至诚,文献方毂。
中原之季,托植南邦。
王父玙,始籍浮光。
有息济美,执经躬耕。
王父中正,赠官中都
先人讳京,实光禄卿
公举进士,以亲受福。
初载州县,荐书一束。
丞佐秘书主簿国子,牧民咸平,以奉常士。
佐调兵食,五十七州,输钱转粟,使者借筹。
考牧至远,𧥄𧥄羊牛。
惠深与磁,维二千石
熙宁甲寅,河食我壁,联桴委,调护老弱。
降丘筑室,不请邻籴。
流者归野,止有麰麦。
公贮告病,贷之私籯。
殆其去归,折券不征。
持节关陇,百城竦竦,湔祓廉秀,劾遣赃冗。
都尉轻车,尚书中郎,肃肃雍雍,象服左鱼。
奉朝请,实维新书。
吉在江西,素号难附。
公父母之,苦语教诃。
曾是健讼,化为舞歌。
公生戊戌,岁复元首,我民无禄,公疾卧牖。
上章请老,王命休之。
拖绅拜赐,屏药治归。
哭者陨涕,孰能使之。
其配赵女,不盈升。
来继妇职,汝阴之滕。
其宜家人,厥年不登。
有婉淑女,采自葑菲。
壸仪柔嘉,维妾李氏。
能力大故,哀恤应礼。
公子三男,惠连有萎。
平仲、和仲,季未胜衣。
盖七女子,伯嫁而死。
四归以时,三处未字。
长倩孙鼛淮海维扬大梁开封,罗遹魏相
济阴曹南,任氏元常
蔼蔼诸婿,官学誉处。
人亦多公,择士归女。
公姿忠纯,言可信期。
秋阳皦皦,表襮不施。
力学好问,胸次积藏,有来咨求,倾写河江。
稗官所收,齐谐所记,炙毂流膏,坐客亹亹。
奉己纯约,与人务惇,锦衣被絅,不有其文。
世家多财,而不安富,推避分资,以殖季父。
孩养羸露,爰及昏娶。
吏事儒雅,孔惠且明。
不张声势,隐哀索情。
明显融,万钟应有。
慈祥弟友,讫不中寿。
非此其身,或昌厥后。
浮光之麓,既林。
立宅,亶古来今(《山谷全书·正集》卷三○。又见《永乐大典》卷二○二○四。)
诚:丛刊本作「諴」。
论辨正邪奏熙宁二年二月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皇朝文鉴》卷四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五、《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四八、《宋名臣奏议》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四、《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二七、《经济类编》卷三三、《同异录》卷一
臣伏蒙圣造,擢冠宰司
虽步履尚艰,稍稽入觐,屡得宽告,跧跼私门,然不敢安居,常思当今切务,欲伸报塞。
而事颇纷综,固非笔墨可尽,今且以一事最大者仰尘天听,伏惟圣慈,更赐裁察。
夫君臣之道,本是一体。
君者,元首也;
执政者,股肱心膂也;
谏官、御史侍从论思者,耳目也;
内外群有司者,筋肌支节血脉也。
体若具备,方能成人;
为君者上下之官亦具而无阙,方能成国
为国者,正如为人之体也。
人之体,一脉不和则为疾矣;
君之国,一官不和则为害矣。
体之不和,为疾最大者,股肱心膂也;
国之不和,为害最大者,执政也。
执政者,辅赞万机,为国大臣,日至君前,议论天下之事,赏善罚恶,进贤退不肖,喜怒系乎人情之舒惨,邪正系乎朝廷之盛衰,是执政者,天下之所观望,群有司之所师表也,执政不和,则群有司安得而和哉?
群有司不和,则万务安得而治哉?
万务不治,则天下之民受其弊矣。
民既受弊,则国家衰乱随之,此万万必然之理也。
是故为国者欲求治且安,非天下人和不可也;
欲天下和,非中外官司皆和不可也;
欲中外官司皆和;
执政先和不可也。
执政者,乃朝廷教令之所出,而天下治乱之所系也,安得不和也?
尚书》皋陶曰:「同寅协恭,和衷哉(注:衷,善也。)」。
周武王曰:「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
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注:夷,平也。)」。
康王曰:「三后协心,同厎于道(注:三后,周公、君陈、毕公也。)」。
夫三后皆当时圣贤,此足见圣贤若不和,亦不能同致其道也。
且夫执政者和则类无猜嫌,所议皆合,事必极其理,尽其善,然后行下,人固悦服而禀从之。
承流宣化,风动草偃,遂使天下蒙其利,则岂有不治而安者乎!
及其至也,乃能致升平,而令国家享祚于数百年者矣。
西汉陈平右相周勃左相既诛诸吕,功高,遂以右相
对文帝决狱治粟,事有条理,自知能不如,复推右相也。
唐太宗宰相房乔议政,杜如晦能断大事,如晦复谓善嘉谋,而太宗卒用策。
兹四相者,非用心至和,以天下为任,安肯互相推荐,为国远虑如是之切,而不自争胜邪?
此乃臣前所谓执政者和则致时升平,使国家享祚数百年之明效也。
执政者不和,则议事之间,动有疑贰。
或忿争于官府,或辨列于君前,咸蓄不平之心,必无至当之论。
假使彊自牵合,终成乖戾。
互相厌苦,阴肆倾挤,门下宾朋,助为摇撼,彼此窥伺,是非纷挐,忿逞私憾之雠,何恤公家之事!
既行于下,人不悦服而不肯禀从,沦胥展转,遂至天下受其弊,则岂有不衰而乱者乎?
其甚者,至有贾祸召乱,为国大患而不可救者矣。
唐宪宗裴度,时方镇跋扈,劝帝用兵诸道,叛乱者悉皆归服,宪宗遂成中兴之业,王室大振。
既而误用李逢吉为相,逢吉大奸邪,嫉功业,令门下朋党号八关十六子者,兴造谤讪,百般中伤,以至撰作谣谶,谓有天分。
宪宗既惑,遂罢去,寻致河朔、徐、汴再陷贼庭,王室复弱矣。
僖宗郑畋、卢携为相,争黄巢邀请节旄事,携以语至切,遂拂袂投砚而起,喧于都下,然众议语为是,携议为非。
时又用宰相王铎都统出讨黄巢,携大不悦,益固执不与节旄,只授以率府率
其意欲激黄巢之怒,使功不成,以快己志,殊不以天下安危为虑。
僖宗不明,终用携议。
果大怒,拥众百万,自岭表横行天下。
是时大乱,无一州一县不用兵者。
俄而两京陷没,僖宗幸蜀,生民涂炭之极,自古无比。
久之,虽渐败,而朱温军投来,终移唐祚,自号大梁
兹二相者,营私徇己,用心不公,挤陷忠良,败坏时政,或剪弱王室,或覆亡宗社,为臣至此,陨族何偿?
此臣前谓贾祸召乱,为国大患而不救者之明效也。
以此足见执政者和与不和,实系乎天下治乱之本、存亡之机也。
如人股肱心膂之疾,可以丧其生也。
至于谏官、御史侍从论思及内外群有司者,亦不可谓其职小而容有不和也。
茍有不和,则如人耳目筋肌支节血脉之疾,安得为其小而不治之使和平哉!
周武王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
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夫三千者,举其内外官也。
成王曰:「庶官惟和,不和政厖」。
《礼》曰:「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刘向亦曰:「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
昔贤又以烹调鼎鼐、更张琴瑟、操执辔驭、合炼药石,设多方以为谕者,或大或细,未有不以和为主也。
为君者不可不察也,不可不审其所择也。
夫内外大小之官,所以致其不和者何哉?
止由乎君子小人并处其位也。
盖君子小人,方圆不相入,曲直不相投,贪廉进退不相侔,动静语默不相应,如此而望议论协和,政令平允,安可得耶?
安可幸而致邪?
《易·泰卦》「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则时自泰矣;
《否卦》「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则时自否矣。
若使君子小人并位而处,其时之否泰,必无两立之理。
君子常寡,小人常众,则小人必胜,君子不胜。
君子不胜,则奉身而退,乐道无闷。
万一小人不胜,则阴相交结,互为朋比,驾虚鼓扇,白黑杂糅,千歧万辙,眩惑主听,必得其胜然后能已也。
小人既胜,则益复肆毒于良善,枭心虺志,无所不为。
所以自古泰而治世少,否而乱世多者,亦止乎小人常胜,君子常不胜之所致也。
小人但能乱,不能致治。
若小人或能致治,则《易》更九圣,必不于小人道长之时谓之为否也。
凡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大抵诸圣以意象配君子小人而分善恶,至多不可悉数也。
《易》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则不惩」。
夫小人者,圣贤无不鄙而恶之。
故《易》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此皆圣贤鄙恶小人之甚者也。
《书》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此谓用小人则民叛,而天降灾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荀子亦曰:「君子小人相反也」。
夫小人所为,既与君子相反戾,则安可使之并处哉?
所议安能得其协和哉?
夫天子无官爵,无职事,但能辨别君子小人而进退之,乃天子之职也。
自古称明王明君明后者无他,惟能辨别君子小人而用舍之,方为明矣。
至于烦思虑,亲细故,则非所以用明之要也。
夫前车者,后车之所望也;
古事者,今事之所鉴也。
仲尼删《书》,于尧舜大禹,皆称曰「若稽古」。
傅说高宗,亦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攸闻」。
恭惟皇帝陛下禀上圣之资,嗣累朝之业,缵服未久,勤劳已至。
更望考前世盛衰治乱之迹,近代安危存亡之机,凡于选求,力辨邪正。
所喜者未可遽用之,所怒者未可遽弃之,《礼》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者是也。
又人所毁者,未必为恶,人所誉者,未必为善,仲尼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者是也。
孟子尤于进退善恶之至详。
齐宣王问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孟子对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欤?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
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夫一国之人皆曰贤,皆曰不可,亦不可不谓之出于众议,而不可不从之也。
孟子尚以谓未可信而进退之,犹复躬自察焉。
直俟王亲见其果贤,则用之;
亲见其果不可,则去之。
此所以大防奸人朋比,毁正誉邪也,亦所以偏见者,以丹素甘辛而好恶之差也。
盖恐用舍或爽,则所损多也,实慎之至也。
茍如是而失之者尚恐不免,然亦鲜矣。
陛下君临天下,必不得如孟子之辞,尽闻天下所议论。
若夫左右之及在廷诸人之语,则皆可闻之矣。
然固未可遽信而遽行,更在博询而参校之也。
所询者,须询于可询者也,询之必不肯误陛下也。
若询及奸险浮薄不正之人,则所谓爱憎毁誉偏见者皆有焉。
有之则邪正错乱,是非混淆。
陛下至英至睿,亦莫得而辨之也。
兹事虽自古圣王亦以为至难,皋陶曰:「在知人,在安民」。
曰:「惟帝其难之」。
帝谓尧也,仲尼独取尧舜,比之如天,尚以知人安民为难,自尧而后者哉?
由是而语,陛下可不慎之慎之又慎之?
大抵有天下者,得人则治而安,不得人则乱而危,至甚则又遂系乎存亡也。
臣前所援据特一二而已,但且欲證臣狂瞽,非臆说焉。
其有在方策者,比比皆是,不可殚引,陛下开卷则见之矣。
惟望慎之慎之又慎之也。
臣昨蒙陛下召从僻左之外,起于衰病之中,祗是念其旧人,授以国柄。
辞不获免,夙夜惊惶。
若非傍假众贤,共成大政,则臣虚薄老朽,立见败事。
夫四海至广,万机至烦,更藉天下之才,以济天下之务,所以不避烦渎之罪,愿陛下持古鉴今,选贤与能者,乃犬马之至诚也。
惟圣情开纳,则非臣之幸,乃宗庙之庆,生灵之福也。
臣死罪死罪。
王宪荆南王枢使蔺 宋 · 王子俊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五、格斋四六
起家乘障,在初心犹切于吹齑;
改命观风,不自意何从而得鹿。
望宁到此,贱不获辞。
式时方伯连帅之贤,实惟紫枢黄阁之旧。
属尝有一日之雅,谅不忘平生之言。
小草之依长松,亦缘同味之故;
凌雨之得大厦,厥有亢身之方。
愿卒相之,其知免矣。
某官材全而能钜,志烈而气刚。
立朝堂堂,真不清之冰雪;
论事凛凛,乃群枉之鹰鹯。
羽仪百僚,夷险一节。
济川作砺,不负武丁之简知;
破斧缺𣂔,亦岂周公之加损。
起从词馆,来殿帅藩,以方叔之壮猷,勤毕公之小物。
一路绵邈,皆自得湖山之民;
重湖阻深,无复有萑蒲之盗。
行锡昕朝之对,遂登颛面之崇。
某以碌碌何足数之才,蹈硁硁未必全之戒。
不图末路,俾驾使轺。
幸列城已熟于教条,而百姓亦安于田里。
蒙成足矣,虽衣绣持斧以何施;
驰情炯然,惟补劓息黥之是望。
白相公846年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二 创作地点: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某启。
伏维相公上佐圣主。
独专魁柄。
封殖良善。
修整纪纲。
练偫臣。
谨百职。
考功绩。
覈名实。
大张公室。
尽闭私门。
盛德大功。
直笔实光于简策。
清节细行。
祝史不愧于神明。
天下望之为准绳。
朝廷倚之为依据。
毕公克勤小物。
周公焕发大猷。
邴吉陋案吏于公庭。
袁安不锢人于圣代。
卫将军有长揖之客。
张子儒无谢恩之人。
吉甫率由旧章。
魏相能明故事。
房杜不以求备取人。
不以已长格物。
姚梁公先有司。
修旧法。
下位各得言其志。
百司各得尽其才。
求于古人之贤。
皆集相公之德。
如以尺量刀解。
粉布墨画。
大小铢黍。
丸角尖缺。
各尽其分。
皆当其任。
是以庶人不议。
乡校无言。
天下欣欣。
若更生者。
自此黄发之老。
待哺之子。
不见兵戈。
不离抱抚。
清庙之祭。
四夷来助。
苍生之愿。
百志皆成。
禺禺万方。
实悬斯望。
某远守僻左。
无因起居。
但采风谣。
亦能歌咏。
无任攀恋激切之至。
谨启。
初酿 北宋 · 吕南公
岁稔谷价卑,家家有新酿。
诸邻皆屡醉,吾舍只空盎。
封书乞馀米,故旧不我相。
淹旬乃分酬,如惫始赐杖。
搔然且湛炽,督迫薪火旺。
衰迟念杯觞,伺立久肮脏。
夜闻觱沸韵,侧枕屡欣畅。
朝来见浮蛆,喜气愈豪壮。
槽端乍流沥,指面已淫漾。
肴蔬故稀荒,被服稍质当。
无宾与酬酢,引满自东向。
须臾就醺酣,岂藉红粉唱。
人生但能醉,此外何足望。
忧勤欲奚为,一誉抵千谤。
瓶罂幸未竭,吾盏且频康。
回思冷醒时,愁寂可惩创。
隔墙闻酨气,涎活复嗟怅。
非无毕公心,坚壁讵窥傍。
如今粗沾给,后得戒初丧。
太息富贵间,平生易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