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般若灯论序 隋末唐初 · 释慧赜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
般若灯论者。一名中论。
本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作也。
借灯为名者。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
举中标目者。鉴亡缘观等离二边也。
然则灯本无心。智也亡照。
法性平等。中义在斯。
故寄论以明之也。若夫寻诠滞旨。
执俗迷真。颠沛断常之间。
造次有无之内。守名丧实。
攀叶亡根者。岂欲尔哉。
盖有由矣。请试陈之。
若乃构分别之因。招虚妄之果。
惑业熏其内识。恶友结其外缘。
致令慢耸崇山。见深沧海。
恚火难触。词锋罕当。
闻说有而快心。听谈空而起谤。
六种偏执。各谓非偏。
五百论师。争兴异论。
或将邪乱正。或以伪齐真。
识以悟而翻迷。教虽通而更壅。
可谓捐珠玩石。弃宝负薪。
观画怖龙。寻迹怯象。
爱好如此。良可悲夫。
龙树菩萨。救世挺生。
诃嗜欲而发心。阅深经而自鄙。
蒙独尊之悬记。然法炬于阎浮。
且其地越初依。功超伏位。
既穷一实。且究二能。
佩两印而定百家。混三空而齐万物
点尘劫数。历试诸难。
悼彼偫迷。故作斯论。
文元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钝根。多生怯退。
有分别明菩萨者。大乘法将。
体道居衷。遐览真言。
为其释论。开秘密藏。
赐如意珠。略广相成。
师资互显。至若自乘异执。
郁起千端。外道殊计。
纷然万绪。驴乘竞驰于驾驷。
萤火争耀于龙烛。莫不标其品类。
显厥师宗。玉石既分。
元黄亦判。西域染翰。
乃有数家。考实析微。
此为精诣。若含通本末。
有六千偈。梵文如此。
翻则减之。我皇帝神道迈于羲农。
陶铸侔于造化。包六合而贯三才。
摄四生而宏十善。崇本息末。
无为太平。守母存子。
不言而治。偏复留心释典。
遐想至真。以为圣教东流。
年淹数百。而亿象所负。
阙者犹多。希闻未闻。
劳于寤寐。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波颇蜜多罗。
唐言朋友。学兼半满。
博综偫诠。丧我怡神。
搜元养性。游方在念。
利物为怀。故能附筏传身。
举烟召伴。冒冰霜而越葱岭
犯风热而度沙河。时积五年。
涂经四万。以大唐贞观元年岁次娵訾十一月二十日
顶戴梵文。至止京辇
昔秦徵童寿。苦用戎兵。
汉请摩腾。远劳蕃使。
讵可方兹感应。道契冥符。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见。殊悦帝心。
其年有敕安置大兴善寺。仍请译出宝星经一部。
四年六月。移住胜光。
乃召义学沙门慧乘慧朗法常昙藏智首慧明道岳僧𧦬僧珍智解文顺法琳灵佳。慧赜慧净等。
传译沙门元谟僧伽三藏同学崛多律师等。同作證明。
对翻此论。尚书左仆射邠国公房玄龄太子詹事杜正伦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等。
并是翊圣贤臣。佐时匡济。
尽忠贞而事主。外形骸以求法。
自圣君肇虑。竟此宏宣。
利深益厚。实资开发。
鉴译敕使右光禄大夫太府卿兰陵萧璟。信根笃始。
慧力要终。寂虑寻真。
虚心慕道。赞扬影响。
劝助无辍。其诸德僧。
夙兴匪懈。研覈幽旨。
去华存实。目击则欣其会理。
函丈则究其是非。文虽定而覆详。
义乃明而重审。岁次寿星十月十七日。
检勘毕了。其为论也。
观明中道。而存中矣。
观空显第一。而得一乘空。
然则司南之车。本示迷者。
照胆之镜。为鉴邪人。
无邪则镜无所施。不迷则车不为用。
斯论被申。其由此矣。
虽复斥内遮外。尽妄穷真。
而存乎妙存。破如可破。
荡荡焉。恢恢焉。
迎之靡测其源。顺之罔知其末。
信是莹心神之砥砺。越溟险之舟舆。
骇昏识之雷霆。照幽涂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论四卷本偈。大同宾头卢为其注解。
晦其部执。学者昧焉。
此论既兴。可为明镜。
庶悟元君子。详而味之也。
大乘庄严经论序 隋末唐初 · 李百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二
臣闻天帝受无上之法。景福会昌
轮王致正真之道。神祇合德。
是则圣人执契。元化潜通。
至诚所感。冥功斯应。
皇情西顾。法海东流。
如开洪范之图。似得圆光之梦。
持线妙典。发金口而秘纶言。
书叶旧章。自龙宫而升麟阁。
昔迦维驭世。大启法门。
悬明镜于无象。运虚舟于彼岸。
空有兼谢。生灭俱忘。
绝智希夷之表。遗形动寂之外。
然随缘利见。应迹生知。
震大地而萃人天。放神光而掩日月。
百亿须弥。俱沾声教。
三千世界。尽入提封。
悯三毒之缰锁。矜五阴之缠盖。
惜飞电于浮生。叹悬逝水
八关云辟。开慧识于幽途。
三乘方轨。运慈心于朽宅。
龙兴雾集。神动天随。
大道为心。望法云而遐举。
闻声悟道。渐初地而依仁。
迁柰苑之乔枝。入祇园之奥室。
酌智水之馀润。承慧日之末光。
既而税驾连河。归真双树。
圣灵逾远。像教浸微。
大义或乖。斯文将坠。
穿凿异端。分析多绪。
是末非古。殊涂别派。
天亲初学之辈。尚致西河之疑。
龙树究竟之俦。弥深东鲁之叹。
仰惟法宝。尽谛无为。
故经文云。佛以法为师。
佛从法生。佛依法住。
岂止研几尽性。妙物穷神。
出入无间。包含元气而已。
若夫惟天为大。寒暑运其功。
谓地盖厚。山泽通其气。
是以姬文以大圣之姿。幽赞易道。
邱明怀同耻之德。祖述微言。
诸经著论。俯同斯旨。
大乘庄严论者。无著菩萨篹焉。
菩萨以如来灭度之后。含章秀发。
三十二相。具体而微。
八千亿结。承风俱解。
宏通正法。庄饰经
真如功德之宗。显大士位行之地。
破小乘执著。成大乘纲纪。
其菩提一品。最为微妙。
转八识以成四智。束四智以具三身。
详诸经论。所未曾有。
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圣上受飞行之宝命。总步骤于前王。
屈天师之尊。智周万物。
应人皇之运。道照三明。
慈慧外宣。神机内湛。
端扆而役百灵。垂拱而朝万国。
弥纶造化之初。含吐阴阳之际。
功成作乐。既章韶舞。
治定制礼。言动翠华。
金轮所王。封疆之固惟远。
芥城虽满。龟鼎之祚无穷。
光阐大猷。开导偫品。
凡诸内典。尽令翻译。
摩伽陀国三藏法师波罗颇伽罗蜜多罗。唐言明友。
即中天竺刹利王之种姓也。以得大唐贞观元年十二月入京。
法师戒行精勤。才识明敏。
至德邻于初果。多能亚夫将圣。
继澄什之清尘。来仪上国。
摽生远之逸气。高步宏门。
帝心简在。皇储礼敬。
其博闻强记。探幽洞微。
京城大德。莫不推许。
粤以贞观四年。恭承明诏。
又敕尚书左仆射邢国公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杜正伦诠定义学。法师慧乘慧朗法常智解昙藏智首道岳僧辨僧珍法琳灵佳慧赜慧净元谟僧伽等于胜光寺共成胜业。
又敕太府卿兰陵萧璟监掌修缉。三藏法师云。
外国凡大小学。悉以此论为本。
若于此不通。未可宏法。
是以覃思专精。特加研究。
慧净法师聪敏博识。受旨缀元。
元谟法师善达方言。又兼义解。
至心译语。一无纰缪。
七年献春之始。撰定斯毕。
勒成十有三卷二十四品。敕太子右庶子安平李百药序之云尔。
杜正伦 初唐 · 释智实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
俗僧智实白。怀橘之岁。
涉清信之名。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虽浅智褊能。
然敢希先达。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安上之游秦。似远公之入晋。
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
乃于支提静院。但为宰杀之坊。
精舍林中。镇作妻孥之室。
脱千僧之服。四海怆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万国嗟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摩腾入洛已来。
无所名人。颇曾闻也。
皇帝受禅。抚育万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
公策名奉节。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实家声。震于邦国。
宁可忍斯邪佞。乃捧钵于祗洹。
弃我贞廉。绝经行于灵塔。
龙门深浚。奉见无由。
天意高悬。流问何日。
惟公鉴同水镜。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翼于华箱。济涸鳞穷辙
轻以干陈。但增悚惧。
左右丞须得人表 初唐 · 刘洎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一
臣某言。臣闻尚书万机。
实为政本。伏寻此选。
授受诚难。是以八座比于文昌。
二丞方于管辖。爰至曹郎
上应列宿。苟非称职。
窃位兴讥。伏见比来尚书省
诏敕稽停。文案壅滞。
臣诚虽庸劣。请述其源。
贞观之初。未有令仆。
于时省务繁杂。倍多于今。
左丞戴冑。右丞魏徵
并晓达吏方。质性平直。
事应弹举。无所回避。
陛下又假以恩慈。自然肃物。
百司匪懈。抑此之由。
杜正伦续任右丞。颇亦厉下。
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
器非其任。功势相倾。
凡在官寮。未循公道。
虽欲自强。先惧嚣谤
所以郎中与夺。唯事咨禀。
尚书依违。不得断决。
或惮闻奏。故事稽延。
案虽理穷。仍更盘下。
去无程限。来不责迟。
一经出手。便涉年岁。
或希旨失情。或避嫌抑理。
勾司以案成为事了。不究是非。
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
递相姑息。唯务弥缝。
且选贤授能。非才莫举。
天工人代。焉可妄加。
至于懿戚元勋。但宜优其礼秩。
或年高耄及。或积病智昏。
既无益于时宜。当致之以闲逸。
久妨贤路。殊为不可。
将救兹宿弊。且宜精简尚书左右丞左右司郎中。
如并得人。自然纲维备举。
亦当矫正趋竞。岂唯息其稽滞而已。
检阅新译经论敕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四
大慈恩寺僧元奘所翻经论。既新翻译。
文义须精。宜令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南阳县开国男来济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汾阴县开国男薛元超中书侍郎检校右庶子广平县开国男李义府中书侍郎杜正伦等时为看阅。
有不稳便处。即随事润色。
若须学士。任量遣三两人。
元宗皇帝纳谏疏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自古人臣。不谏则国危。
谏则身危。臣愚食陛下禄。
不敢避身危之祸。比见上封事者。
言有可采。但赐束帛而巳。
未尝蒙召见。被拔擢。
其忤旨。则朝堂决杖。
传送本州。或死于流贬。
由是臣下不敢进谏。古者设诽谤木。
欲闻已过。今封事谤木比也。
使所言是。有益于国。
使所言非。无累于朝。
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
道路流传。相视怪愕
汉高帝周昌之对。晋武帝刘毅桓灵之讥。
况陛下豁达大度。不能容此狂直耶。
夫人主居尊极之位。颛生杀之权。
其为威严峻矣。开情抱
纳谏诤。下犹惧不敢尽。
奈何以为罪。且上有所失。
下必知之。故郑人欲毁乡校。
子产不听也。陛下初即位。
犹有褚无量张廷圭韩思复辛替否柳泽袁楚客数上疏争时政得失。自顷上封事。
往往得罪。谏者顿少。
是鹊巢覆而凤不至。理之然也。
臣诚恐天下骨鲠士。以谠言为戒。
挠直就曲。斲方为刓。
偷合苟容。不复能尽节忘身。
纳君于道矣。夫帝王之德。
莫盛于纳谏。故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又曰。朝有讽谏。
犹发之有梳。猛虎在山林。
藜藿为之不采。忠谏之有益如此。
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已过。
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
不肖之主。自谓圣智。
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逄而灭于汤。
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夫与理同道罔不兴。与乱同道罔不亡。
人将疾。必先不甘鱼肉之味。
国将亡。必先不甘忠谏之说。
呜呼。惟陛下深鉴于兹哉。
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莫巳若。
而讳●憎谏。乃曰。
有谏我者。当时不杀。
后必杀之。大臣苏威欲开一言不敢发。
五月五日献古文尚书。帝以为讪巳。
即除名。萧瑀谏无伐辽。
出为河池郡董纯谏无幸江都
就狱赐死。自是蹇谔之士。
去而不顾。外虽有变。
朝臣钳口。帝不知也。
身死人手。子孙剿绝。
为天下笑。太宗皇帝好悦至言。
时有魏徵王圭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
引居要职。尝谓宰相曰。
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
自谓已长。若使达者大匠
诋诃商略。则辞拙迹见矣。
天下万机。一人听断。
虽甚忧劳。不能尽善。
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
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
皆黏寝殿之壁。坐望卧观。
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
故外事必闻。刑戮几措。
礼义大行。陛下何不遵此道。
与圣祖继美乎。夫以一人之意。
综万方之政。明有所不烛。
智有所不。上心未谕于下。
下情未达于上。伏惟以虚受人。
博览兼听。使深者不隐。
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其能直言正谏。不避死亡之诛者。
特加宠荣。待以不次。
则失之东隅。冀得之桑榆矣。
襄阳公宅饮 盛唐 · 孟浩然
 押皓韵
引用典故:丞相扫门人 呼余惊座
窈窕夕阳(一作阴)(一作在),䒠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码碯。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一作
谈笑光六义,发论三倒
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
荣辱(一作华)应无间,欢娱当共保。
河南于氏家谱后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八
序曰。
邵高叔祖皇朝尚书左仆射侍中太子太师燕国定公讳志宁。
博学多闻。
徇忠秉直。
为秦府十八学士。
左右庶子不道。
尝撰谏苑三十篇讽之。
凡有文集若干卷于代。
又述作之外。
修集家谱。
其受姓封邑。
衣冠婚嫁。
著之谱序。
亦既备矣。
历一百七十馀年。
家藏一本。
人人遵守。
未尝失坠。
天宝末
幽寇叛乱。
今三十七年。
顷属中原失守。
族类逃难。
不南驰吴越
则北走沙朔。
或转死沟壑。
其谁与知。
或因兵祸纵横。
吊魂无所。
或道路阻塞。
不由我归。
或田园淹没。
无可回顾。
所以旧谱散落无馀。
将期会同。
考集不齐。
奚为修集。
实难有待。
今且从邵一房。
自为数例。
有若九祖长房今太子少保谯国公颀。
与邵同升于朝。
股肱四圣。
为国元老。
邵之弟也。
有若九祖第三房今襄王府录事参军载。
与邵同在京列。
保家履道。
宗室长
邵之兄也。
各引才识子弟。
参定其宜。
从而审之。
谁曰不可。
又以子孙渐多。
昭穆编次。
纸幅有量。
须变前规。
亦春秋之新意也。
今请每房分为两卷。
其上卷自九祖某公至元孙止。
其下卷自父考及身已降。
迭相补注。
即令邵以皇考工部尚书为下卷之首。
此其例也。
且诸房昭穆既同。
寻而绎之。
可以明矣。
后能代习家法。
述作相因。
从子及孙。
从孙及子。
孙孙子子。
兴复宗祧。
岂唯两卷乎。
十部而弥盛矣。
其文公第四子安平公房此建平公已上三房衣冠人物全少。
今与文公第五子齐国公文公第六子叶阳公文公第七子平恩公文公第八子襄阳公文公第九子桓州刺史并以六房。
同为一卷。
就中第五卷已下。
子孙皆名位不扬。
婚姻无地。
湮沈断绝。
寂尔无闻。
但存旧卷而已。
后有遇之者知之者。
以时书之。
其五祖九祖分今叙在三卷。
并录之于后。
时贞元八年岁在壬申八月朔日。
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宾客上柱国恒山郡开国公于邵述。
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大和尚 唐 · 僧清昼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先大师曰佛。
嘉言孔硕。
大造人天。
张无生极宗。
悬衡于偫教之表。
自第一义谛。
皆我之蘧庐也。
况儒墨名法道家之流哉。
教之斯行。
资乎哲匠。
大师即其人也。
大师讳道遵
字宗达
吴兴张氏之子。
崇勋茂德。
世为吴中右族
大师夙负殊操。
洁士称之。
荣耀不足关其心。
声尘未曾触其性。
其年二十。
天竺威大师初受具戒。
事报恩兴大师
首宗毗尼。
依佛教也。
常愀然而叹曰。
孔老之学。
不明三世。
昭昭之业。
何异夫适而求冥山哉。
先大师则不然。
观万像无根。
我独以无生一心。
覆疑山之峻。
知四流妄有。
我独以不动二字。
停倒海之波。
室是远而。
悟者天隔。
昔在汉明永平之际。
大教洋溢。
霈然而东。
与生灵涤心。
观天地更始。
正士自摩腾以降。
持法有如关中者。
秉律有如南山者。
海内髦士。
亟归乎我。
如凯风微扬。
嘉禾先发。
北齐文大师传龙树智论一性之教。
即我释迦如来九世祖师文殊所乘也。
惠文传南岳
南岳天台
始授一心三观之旨。
以十身佛刹微尘数修多罗。
如悬帝网。
丕出正念。
无遗即中。
盖如来一斯教之扃鐍也。
天下宏经士窥我宗者。
不得其门而入。
天台去世。
教传章安
章安缙云
缙云东阳
东阳左溪
自龙树已还。
天台四祖。
事具谏议大夫杜正伦传教记。
大师则亲承左溪
一受心宗。
方造其极。
物有凋折而苦节不衰。
时有晦明而至行不变。
法华三昧。
渊乎我衷。
尝从容谓门人曰。
之民。
不必独义。
教之至也。
教若不至。
民何咎焉。
吾恐大教未周。
偫机未发。
陷诸子于邪见之网。
吾徒得无过乎。
乃欲广写法华经。
置道场。
辟经院。
以烛继景。
扬大雄慈声。
盖平生之愿与。
一之日发其心。
二之日规其趾。
作不逾序。
厥功成焉。
居山之福地。
于戏。
偫峰合沓以就我。
当大藏而孤峙。
疑天作以待用。
此持经之境也。
及以清昼山空。
吹不动。
真念凝乎寂寞。
经声在乎窅冥。
此持经之心也。
大历元祀。
州将韦公元甫
兵部尚刘公晏。
侍御史王公圆。
开州刺史陆公向。
殿中侍御史陆公迅。
天理评事张公象。
境诱真心。
共获殊胜。
乃相与飞表奏闻。
诏书特下。
署名曰法华道场。
焯哉盛乎。
经王之惠。
日升于天乎。
自江以东。
惣一十七所。
因大师之首置也。
举精行大德二十七人。
常持法华。
报主恩也。
大师以无缘慈眼。
极观四生。
多溺空见。
乃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像。
明智身不有。
法体非无。
将显古佛證经之由。
乃起多宝妙塔。
开净土当生之叶。
遂作弥陀色身。
法华一经。
骇声闻得记方等四部。
喜广教尽收无垢净光。
盖是如来极开方便。
迹虽有作。
功乃无为。
接人天机。
使知有殊常之福。
又写天台一教。
溢乎道场。
真诠昭昭。
与清景不极。
大师有言。
佛法寿命。
其惟常住乎。
常住不存。
法安寄。
于是置庄二所。
世田为义。
嘉谷以登。
身田是修。
期圣禾不绝。
非夫大师平等之施。
孰能于事理双全哉。
物役我慈。
日用不足。
门人有懈废者。
接彼退机。
讲法华元天台正观四分钞文。
临坛度人。
授心扬律。
愿盈乎石室之筹。
天宝年。
灵岩道场。
行法华三昧。
忽观大明。
上烛天界。
我身正念。
俨在光中。
异日问天台然公。
公曰。
知慧光明。
从心流出。
非精志之所致耶。
又于本寺入法华道场。
忽睹此身在空中坐。
先證者知是大师涤垢之相。
不然。
则万法有无碍之用哉。
其年春秋七十一。
僧腊四十六。
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告终于支山本寺。
呜呼。
象法梁坏。
苦流增波。
无数人天。
从今何怙。
初当寺盖公轮公。
一夜同梦大殿忽崩。
得非法匠将亡之应乎。
示疾之日。
骄阳久愆。
嘉苗若燎。
辞世之夕。
风号雨暴。
天地惨黩。
亦我法陵迟之变也。
传教门人灵轮法盛道欣。
可入如来之室。
岂唯宣父之室哉。
俾厥鸿猷。
张而未弛。
奉教门人犹子灵源等。
高志警拔。
德邻先贤。
精细行以检仪。
敷大乘以基性。
予虽后学。
夙聆德声。
曷云不骞。
贻诸乐石。
铭曰。
泓澄吴江
静几于
清气蓄焉。
诞我僧宝。
洸洸大师
为藩。
义天无孛。
慈釭不昏。
岿然支山。
繄公所履。
建塔辟院。
夷荒而趾。
乃基灵峰
灵峰崇崇。
乃启秘藏。
秘藏彤彤。
天色在下。
日轮当中。
真经无言。
至象非象。
冥理彻性。
不昧不朗。
三观一心。
如悬帝网。
雪山嵯峨。
有时而裂。
香树偃蹇。
有时而折。
世相若斯。
师何示灭。
示灭何之。
天泣人悲。
高邱漠漠。
细雨霏霏。
携履西去
相逢是谁。
见海未乾。
疑山尚阻。
嚣嚣魔民。
爰得其所。
吾师寂寥。
空留法语。
入室数子。
皆宏我经。
安公如月。
远公如星。
恭恭秩秩。
释氏仪形。
塔影亭亭。
长在寒树。
天上花落。
人间日暮
犹飘苦云。
与我为喻。
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志铭810年1月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杜氏自戴侯畿始分。
戴侯之子恕为幽州刺史
今居京兆诸杜。
其后也。
其季宽。
孝廉郎中
宽后三世曼。
河东太守
葬其父洹水之阳。
其后世皆从葬洹水
正伦太宗宰相
封襄阳公
太宗始诏葬京兆
襄阳公无子。
以兄正藏子志静后。
遂嗣襄阳公
生侨。
怀州长史
弃官。
沁水上。
为富家。
卒葬怀州武陟。
长史生损。
左司郎中
卒赠少大理
大理生廙。
郑州录事参军
思明乱。
吏部郎中
公讳兼。
字某
郎中第三子。
进士第
司徒北平王燧河北
掌书记
累官至监察御史
其后佐徐泗州军。
遂至濠州刺史
徐泗州军乱。
以兵甲三千人防淮。
道不绝。
有功。
御史中丞
赐紫衣金鱼。
入为刑部郎中
以能官拜苏州刺史
既辞行。
上书曰。
李锜且反。
必且奏族臣。
上固爱其才。
书奏
即除吏部郎中
遂为给事中
出为商州刺史金商防禦使
河南少尹
大尹事。
半岁拜大尹
元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无疾暴薨。
年六十。
明年二月甲午
从葬怀州
夫人常山郡张氏。
彭州刺史礼部侍郎蔇之女。
生子。
男三人。
柔立为天长主簿
词立为寿州参军
谊立为顺宗挽郎
女一人。
将葬。
公之母兄太学博士冀与公之夫人及子男女谋曰。
葬宜有铭。
凡与吾弟游而有文者谁乎。
遂来请铭。
铭曰。
杜氏大家
世有显人
承继绵绵。
以及公身。
始为进士
乃笃朋友。
及作大官
克施克守。
纂辞奋笔
涣若不思。
公牒盈前。
笑语指麾
禄以给求。
食以会同。
不畜不收。
库厩虚空。
事在于人。
日远日忘。
何以传之。
刻此铭章。
新乐府 七德舞 美拨乱,陈王业也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陈乐》以歌太宗功业。贞观初太宗重制破阵乐舞图,诏魏徵虞世南等为之歌词,名《七德舞》。自龙朔已后,诏郊庙享宴,皆先奏之。)809年 唐 · 白居易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新乐府,并序:元和四年左拾遗时作。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覈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一作王)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贞观初,诏收天下阵死骸骨,致祭而瘗埋之,寻又散帛以求之也),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大饥,人有鬻男女者,诏出御府金帛尽赎之,还其父母)
魏徵梦见子夜泣魏徵疾亟,太宗梦与别,既寤,流涕。是夕卒,故御亲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失贤臣于觉后),张谨哀闻辰日哭张公谨卒,太宗为之举哀,有司奏:“日在辰,阴阳所忌,不可哭。”上曰:“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情发于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恸)
怨女三千放出太宗尝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悯,今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死囚四百来归狱贞观六年,亲录囚徒死罪者三百九十放出归家,令明年秋来就刑。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剪须烧药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李绩尝疾,医云:“得龙须烧灰,方可疗之。”太宗自剪须烧灰赐之,服讫而愈,叩头泣涕而谢)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一作身)乞效死李思摩尝中矢,太宗亲为吮血)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一本无则知二字),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一作祚)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誇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庾承宣尚书右丞822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朝议大夫尚书刑部侍郎骁骑尉庾承宣
昔我太宗文皇帝尝谓尚书丞百职纲维。事一失中。
则天下有受其弊者。因命戴冑魏徵杜正伦刘洎辈继领是职。
分居左右。官修事理。
人到于今称之。故吾前命崔戎(一作从)左纲
今命承宣右辖。众口籍籍。
颇为得人。况承宣端谅勤敏。
周知典故。必能为我纽有条之纲。
柅妄动之轮。坐曹得出入郎官
立朝得奏弹御史。决会政要。
扶树理本。无俾戴魏刘杜专美于贞观中
可守尚书右丞散官勋如故。
谏信用方士疏 中唐 · 裴潾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臣闻除天下之害者。受天下之利。
共天下之乐者。飨天下之福。
故上自黄帝颛顼。下及文王武王
咸以功济生灵。德配天地。
故天皆报之以上寿。垂祚于无彊
伏见陛下以大孝安宗。以至仁育黎元。
自践祚以来。刬积代之妖凶。
开削平之洪业。而又礼敬宰辅。
待以始终。内能大断。
外宽小故。夫此神功圣化。
皆自古圣主明君所不能及。今陛下躬亲行之。
实光映千古矣。是则天地神祗。
必报陛下以山岳之寿。宗庙圣灵。
必福陛下以亿万之龄。四海苍生。
咸祈陛下以覆载之永。自然万灵保佑。
圣寿无疆。伏自去年以来。
诸处荐药术之士。有韦山甫柳泌等。
或更相称引。迄今狂谬荐送渐多。
臣伏见以真仙有道之士。皆匿其名姓。
无求于代。潜遁山林。
灭影云壑。唯恐人见。
唯恐人闻。岂肯干谒公卿。
自鬻其术。今者所有夸衒其药术者。
必非知道之士。咸为求利而来。
自言飞鍊为神。以诱权贵贿赂。
大言怪论。惊听惑时。
及其假伪败露。曾不耻于逃遁。
如此情状。岂可保信其术。
亲饵其药哉。礼曰。
夫人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春秋左氏传曰。
味以行气。气以实志。
又曰。水火醯醢盐梅。
以烹鱼肉。宰夫和之。
济之以味。君子食之。
以平其心。夫三牲五谷。
禀自五行。为五味。
盖天地生之。所以奉人也。
是以圣人节而食之。以致康强逢吉之福。
若夫药石者。前圣以之疗疾。
盖非常食之物。况金石皆含酷烈热毒之性。
加以烧治。动经岁月。
既兼烈火之气。必恐难为防制。
若乃远徵前史。则秦汉之君。
皆信方士。至如卢生徐福栾大李少君
其后奸伪事。其药竟无所成。
事著史记汉书。皆可验视。
礼曰。君之药。
臣先尝之。亲之药。
子先尝之。臣子一也。
臣愿所有金丹之药。伏乞先令鍊药人及所荐之人。
皆先服一年。以考其真伪。
则自然明验矣。伏惟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陛下合日月照临之明。
乾元利贞之德。崇正若指南。
受谏如转规。是必精金之刃。
断可疑之网。所有药术虚诞之徒。
伏乞特赐罢遣。禁其幻惑。
使浮云尽彻。朗日增辉。
道化侔羲农。悠久配天地。
实在于此矣。伏以贞观已来。
左右起居褚遂良杜正伦吕向韦述等。咸能竭其忠诚。
悉心规谏。小臣谬参侍从
职奉起居。侍从之中。
最近左右。传曰。
近臣尽规。则近侍之臣。
上达忠款。实其本职也。
送荣礼丞赴宋都序988年11月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小畜外集》卷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雁池,国东之巨屏也。
天启我祖,封于商丘,玄德升闻,乃受周禅。
既建大号,斯为名藩,必求亲贤,用锡茅土,重始封也。
今上嗣统以来,或以儒官承其乏,系于才而不系于位矣,故朝之能臣,相望前后。
盖孟诸,域中之大薮,征赋寔繁;
汴流,天下之通津,漕运斯在。
不有馀刃,孰能釐之?
端拱元祀春二月,诏以曲台丞荣公出莅于宋,旌汶阳之善政也。
公之文行门地,吾侪仰之,吾君知之,是以五榜之中,擢进士第者有四人焉,父子兄弟灿乎士林。
杜正伦一家三秀,当时犹称为盛,方我茂族,不其远哉!
是行也,宋居其泰乎?
青门晓晴,皇华启行,隋岸柳翠,浚郊草平。
騑騑之四牡,别峨峨之五城。
抚临近辅,利泽编氓。
君之望也,公之职也,可不勉哉!
奏赎法等三事1043年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四、《范文正公集补编》卷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数日前面奏:三代帝王,子孙绵远,盖由积德之深。
臣请陛下日修至仁之德,下及民庶,以感动天地,此圣嗣无疆之本也。
今有劄子三道进呈,内一道为议赎法事,即乞降出。
臣近睹诏旨,令御史台审刑院大理寺、修编敕所同议赎刑,此陛下至德深仁,被于亿姓,天下幸甚!
谏官孙甫上言,乞令大臣定夺施行。
臣欲乞特降圣旨,令中书枢密院同与谏议官员疾速定夺闻奏。
仍乞且赎杖罪已下情理轻者,所贵易行。
取进止。
臣闻唐武德九年八月十八日诏曰:「观省宫掖,其数寔多。
悯兹深闭,久离亲族,一时减省,各从娶聘」。
自是宫中前后所出三千馀人。
贞观二年十月二日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悯。
隋氏末年,求采无已,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
扫洒之馀,更何所用」?
于是命尚书右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于掖庭西门拣出之。
臣不知今来宫中人数几多,或供使有馀,宜降诏旨,特令减放,以遂物性,又省冗费。
亦人君盛德之事,可以感动天意(《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四、二一○。)
臣闻淳化中太宗皇帝以边户饥荒,多卖人口入蕃,颇悯恻之,特遣使以物货收赎,各还父母,此人君之盛德也。
近年缘边汉户被西戎虏不少。
今既通人使,乞出圣意,以内帑物帛,委边臣渐次收赎陷蕃汉户人口,各还其家,使父母子孙再得完聚。
则不惟边上生民恩沦骨髓,必也至德动天,降祐王室,书之史策,光于后代。
乞不降出。
杜相公1047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四五、《元丰类稿》卷一五、《曾文定公集》卷五、《曾子固集》卷一七、《南丰曾先生文粹》卷四、《皇朝文鉴》卷一一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一、《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庆历七年九月日,南丰曾巩再拜上书致政相公阁下:闻夫宰相者,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
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有馀。
古之称良宰相者无异焉,知此而已矣。
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曰举八元八凯,称其德则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卒之为宰相者,无与舜为比也。
宰相之体,其亦可知也已。
或曰:舜大圣人也。
或曰:舜远矣,不可尚也。
请言近之可言者,莫若汉与唐。
汉之相曰陈平,对文帝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问钱谷,责治内史」。
周勃曰:「且陛下问长安盗贼数,又可强对邪」?
问平之所以为宰相者,则曰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观平之所自任者如此,而汉之治莫盛于为相时,则其所守者可谓当矣。
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
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圭,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绩、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
其馀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夫谏诤其君,与正维、持宪法、用兵征伐、长民守土,皆天下之大务也,而尽付之人,又与人共宰相之任,又有他卿大夫各任其事,则房、杜者何为者邪?
考于其传,不过曰: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不隔卑贱而已。
卒之称良宰相者,必先此二人。
然则著于近者,宰相之体,其亦可知也已。
唐以降,天下未尝无宰相也。
称良相者,不过有一二大节可道语而已。
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其谁哉?
数岁之前,阁下为宰相
当是时,人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当世之士,豪杰魁垒者,相继而进,杂遝于朝。
虽然,邪者恶之,庸者忌之,亦甚矣。
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争出其力,以唱而助之,惟恐失其所自立,使豪杰者皆若素繇门下以出。
于是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为累日之格以励学者;
课农桑,以损益之数为吏升黜之法;
名教,以矫衰弊之俗;
变茍且,以起百官众职之坠。
革任子之滥,明赏罚之信,一切欲整齐法度,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
虽然,纷而疑且排其议者亦众矣。
阁下复毅然坚金石之断,周旋上下,扶持树植,欲使其有成也。
及不合矣,则引身而退,与之俱否。
呜呼!
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非阁下其谁哉!
使充其所树立,功德可胜道哉!
虽不充其志,岂愧于二帝、三代、汉唐之为宰相者哉?
若巩者,诚鄙且贱,然常从事于书,而得闻古圣贤之道,每观今贤杰之士,角立并出,与三代、汉唐相侔,则未尝不叹其盛也。
观阁下与之反复议而更张庶事之意,知后有圣人作,救万事之弊,不易此矣,则未尝不爱其明也。
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
以叹其盛、爱其明、恨其道之难行之心,岂须臾忘其人哉!
地之相去也千里,世之相后也千载,尚慕而欲见之,况同其时,过其门墙之下也欤?
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蒙赐之一见焉,则其愿得矣。
噫!
贤阁下之心,非系于见否也,而复汲汲如是者,盖其忻慕之志而已耳。
伏惟幸察。
不宣。
巩再拜。
宋故明州延庆明智法师碑铭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
释迦世尊鹤林灭度,法付声闻则维迦叶,其付菩萨则有文殊,领受言教则在阿难。
既有是三,孰可阙一?
迦叶之后,二十四传至于师子,或曰二十八传至于达磨。
达磨在梁武时,始来东度,于六度中特以禅名。
达磨壁观,人谓七年,我知何日。
虽曰顿示,有渐方便。
初传《楞伽》,后五六叶则尚《金刚》。
既而南北分宗,荡然同异。
在迦叶传十有三世曰龙树大士,所著大论,译传东度。
北齐时慧文禅师一见證入,以传陈南岳慧思禅师,九十日而證。
再传隋天台智者顗天师,十有四日而證。
于是乎备六度,融万法,定而三止,慧而三观。
质其宗焉,一言之曰具,二言之曰法性
离数而有三千,即经而专观心。
经之宗曰《法华》,则《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终于《涅槃》,众皆为《法华》,其为迦叶、文殊、阿难,皆吾祖师。
天台实传章安灌顶,章安缙云智成,缙云东阳慧威东阳左溪玄朗左溪为达磨宗者二十年,乃自东阳荆溪湛然。
荆溪而后,智者之言毕载于书,智者之言悉归乎正。
其为一大时教,不可得而加已。
荆溪天台行满广修传物外,外传梁元琇传周清竦传有宋义寂
以上皆在天台
晚传四明义通,通传知礼,是谓四明尊者,亦曰四明法智
禀生知之上,思义于童子之时,其于天台之门,犹诸荆溪
于时斯教特盛,异同亦多,其人往往龙象重望,未易柔服
或始同而终异,或始异而卒同。
一言之辩,勤乎十返,往来江山,绵亘岁时,非苟合者。
如事理总别者,三千具造,不观真心,惟观阴入,至今称四明尊者云。
时有大禅德在雪窦,相与亦倾尽,具传广智尚贤
广智初得于《净名》,最深乎性相,审知佛法为境。
其传神智鉴文。
神智破众溃以澄法智之海,炎慧炬以缉广智之明者。
其载三智之美,可传而不可朽者,有永嘉继忠
其师神智而贤明智中立姓陈氏明州鄞人,父荣。
母朱初梦日入怀而生,夜不三浴啼不止。
初与群儿戏,儿辈怖之。
因使出家,才九岁,授经不再读。
嘉祐八年,试开封府得度。
治平元年受具足戒。
延庆智广智广异之,曰:「年少新学,能辨析如此」。
广智卒,遂师神智甚力。
熙宁中,神智开帏设问,凡二百馀人,无有出师右者。
延庆首座,代神智讲。
神智自谓不如。
去,礼天台智者塔,遂谒温州,周旋者二年。
将归,曰:「行必绍法智之席,予有私焉。
尝梦摩利、韦陀二天,幸为位于延庆忏堂」。
居有间,神智去延庆,师固辞不果,非特符忠之言,实慰远迩士众之望,二天位焉,后众道场咸取以为法。
元祐间高丽佑世僧统义天者,聪明瑰伟之士,初为嘉兴源公而来,才际海岸,见师升堂,闻未尝闻,咨嗟失色,且叹曰:「中国果有人焉」。
既而义天接谈,辩者累夕,倾其所学,欲折其锋,竟不得毫发。
主客杨次公多之,为师作真赞,以师为玉池莲中之人。
盖师每以净土法门诱进学者,欲使人人知释迦有净土,弥陀来秽土。
他时所志于心者,一日必瞩于目。
乃依《十六观经》而出视之,为弥陀大象以临池,周之以十六观寮。
池莲凫雏,天风翱翔,观士槁坐,人音断绝。
一涉其境,道心百倍,宁论信与不信,固自疑其身非圣非凡。
其费巨万,而施者却之愈来,工度累岁年,而落成不周岁。
任其役僧介然,不劳不矜,若未尝有所事。
盖是境也,古未之有,今不知何为而有。
既二浙之所无,则天下之所无。
唐支硎山遵公所建法华道场,其能胜此者,有兵部刘尚书晏等所请敕号尔。
师一日辞去,众留之不可,虽太守亦不得强,且曰:「待六十岁再来」。
居隐学山栖真寺。
众方从之卒业,会僧职须才,复不能舍师,太守躬驾者五六。
出住宝云,实其祖师通公之道场。
宝云颓圮,无一全椽,师复新之。
咸曰师前日隆其三世之居,今又兴其四祖之宅,孰谓像法之末哉!
先是伽蓝神腹中得愿文一纸,后更百年,肉身菩萨重兴此地,师复退白云山,视隐学山为远,殆绝人迹。
众以师之来居,为之筑庵像宝云院,凡四年,亦无一日不讲。
至止观不思议境,叹曰:「吾道极此矣,有不思议境,则有不思议心」。
为作《不思议境辩正》。
又指五章之裂大纲曰:「寄果明因,以解成行。
举佛摄生,全生是佛」。
作《止观裂纲指归释疑》。
太守俾令佐请师出住西山资教院,辞之。
又请住延庆,不得辞,时六十岁。
之道业日厉于前,四众依归,亦视前为盛。
政和四年甲午四月辛亥,师谓侍者法维曰:「吾尝疾病,今闻异香,吾意甚适」。
乃召十六观寮长忏人出曰:「吾今与汝辈诀别」。
各默坐久之。
明日又告法维曰:「异香载闻」。
悉召其徒至曰:「各宜修进,再相见于诸佛会中」。
趺坐面西而逝。
越三日掩龛,颜色如生。
享年六十九岁,塔在南城崇法院祖塔之东。
师首度弟子十有四人,禀法弟子、领徒传道者百馀人,其往来登门者不啻万人。
佛事中所谓岁忏者,行于江浙,盛于温、明,明之盛又在延庆
师率其徒数百馀人,七昼夜行道坐禅,岁复增盛。
其在岁忏外,又择其徒修法华忏者十年,一日,忏终禅观中见大舟一,众欲乘之不可,师独以往来,自是慧解一发。
其讲《法华玄义文句》、《止观》、《净名》、《金光明经》凡数十过。
师身不及中人,而望之凛然。
其言平居殆不胜出口,而讲雄毅,耸听折心。
或退接于室中,屈辩申谈,云兴泉涌,不足为喻。
具与儒生言,则反质之曰:「此道在孔子如何?
此语在《诗》、《书》如何」?
儒生不能对。
师与申言之曰:「无乃其若是乎」?
盖师于周、孔、老、庄之书亦无不究观,翰墨诗章皆出人上。
其诵《法华经》,平生以万数,诸佛号不在数中。
所著述曰《蛣蜣示迷》、《裂网指归释疑》、《不思议境辩正》各一卷,《南岳止观科》二卷,又有《诸经题义》、《诸文问答》、《门人授辞》、《杂文义》四种,未就卷第。
师晚在延庆,为众置田数十顷,曰:「愿以有限之田,为无尽之供」。
连年为俱僧大佛会中,曰:「不作因,焉得果」?
师之所为,必兼本迹,而后得之。
至于音声之馀,咒诵之功,除民疾,却鬼魅,救旱灾者,则人莫得而言矣。
师之高弟曰法中等,以说之顷岁宦游四明,庶几知师者,乃以法维状师行实,走东里求说之为之碑,义不得为辞。
伏念智者之为智也,异哉!
龙藏之传,身而觏之,固宜毕载。
而三观之外复著乎《圆觉》,四行之成就著乎《楞严》,智者言之于隋,其经译之于唐,虽欲不信,其可得乎?
所谓灵山亲闻者,此亦其躅与?
是故其教东及于日本,西返乎天竺,未之与亢也已。
或曰教外别传,不知教无等等,何外之有?
传授圆成,何外之有?
韶国师者,故自斥之。
当绝语言,不知此方以何为佛事?
或曰不立文字,不知文字非真亦非妄,乃以何者为文字?
尝求乎其人矣。
前乎智者而导其教者,曰梁傅大士北齐稠禅师
后来推极智者之教而尊之者,曰南山律师
其馀达磨法门义同赞者曰皎然禅师,晚则韶、寿二禅师
其密弘而取證者永嘉禅师,虽异涂而不敢不赞者曰贤首藏师,或叛去而窃用其意者曰华严观师,有公而异同,而意自有所在曰慈恩基师
唯是圭峰密弘用其言,而妄相排斥,专以四禅八定次第之学,何异儿戏以侮耆德。
唐谏议大夫杜正伦尝作《天台教记》,惜其不传。
善乎梁肃之言曰:「佛法以天台司南」。
李华左溪言曰:「祗树园内,常闻此经,燃灯佛前,无有少法」。
柳子厚为无姓和尚言曰:「佛道愈远,异端竞起,惟天台得其传」。
又于永州龙兴净土院书《天台十疑论》于墙宇,使观者起信。
又为龙安禅师言曰:「传道益微,言禅最病。
今之空空愚夫纵傲自我者,皆诬禅以乱其教,冒乎嚚昏,放乎淫荒。
吾将合焉,马鸣、龙树之道也」。
唯是明智,其生既晚,异端益肆,积德于躬,无辩于彼,将自屈伏。
我言则光,顾予何者,辄与斯事?
窃少闻大道于圆照禅师
且有言曰:「他日勉读经教」。
其后三十年果得明智四明,视彼暗證禅魔禅鬼定文字法师乘坏驴车,无以正之,则不敢不自勉。
谨为明智序禅教之本末,而为之铭曰:
佛道译,圣言弥彰。
祸人以惧,仁人以昌。
有来达磨,壁观而止。
传失其序,竛竮之子。
前是龙树,五百年馀。
传乎迦叶,承乎文殊。
著论既大,阿难所集。
我道已圆,佛乘之一。
慧文禅师,龙树崔嵬。
邃乎南岳,焕乎天台
惟我天台,法华三昧。
昔在灵山,雨华同会。
荆溪四明,先后有声。
一念三千,克一圆乘。
山外山众,孰如三智。
立公昭昭,三德而四。
既隆父席,亦兴祖基
百界千如,非我而谁?
彼大宝舟,独乘而上。
岂我敢私,诸佛所向。
待绝灭绝,其然胡然?
秽土不除,净土现前。
法华净名,金光明观。
所未及者,涅槃缘断。
儒生之来,有文可载。
宴默何居,白云油海。
异端久出,矧我所逢。
我不尔辩,冰泮于风。
蛊神疠鬼,咸知尊事。
虽曰盲俗,岂不思致。
异香既闻,我将以归。
其归有所,涕泗孰依?
祖塔之东,琢此新石。
以告来者,永敬修德(《嵩山文集》卷二○。又见《四明尊者教行录》,《宝云振古集》,《佛祖统纪》。)
智广:疑当作「广智」。
策问第七 北宋末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三、《太仓稊米集》卷四八
问:求贤所以建官,设官所以治事。
然而官之所设有定员,吏之多寡无常数。
员多而吏不足,则未免冗官之弊。
今朝廷之患正在官吏猥多而吏员有限,是以阙一官则争之者至数十人,注一阙则待之者至六七岁。
从仕者居閒之日多而任事之日少,仰禄者资费之用繁而奉廪之入薄。
借令二十而入官,逮七十而致仕,四十年之间不过四五更代而老矣。
其流安得无奔竞之风,选曹安得无卖官之吏?
贪墨之风日益滋长,滞淹之才无以自拔,其弊有不可胜言者焉。
议者欲救其弊,不过曰清入仕之流以革其繁冗可也,增州县之吏以广其任使可也。
而二者之患抑又甚焉。
何以言之?
刘祥道言唐之取士多滥,入流者岁千四百,又杂色入流未尝沙汰,会杜正伦亦以为言,而执政者惮改作,且以勋戚仕无它门,议遂格焉。
今欲稍加裁抑,则必怨讟交兴,首议者将谁肯任其咎乎?
此其不可决矣。
建中初,天下兵兴,民多贫困,赋无所出。
杜佑建言,其略以谓救弊莫若省用,省用莫若省官
自汉至唐未有不因征战而省吏员者,所以救弊也。
今欲稍加增赋,则利亦多而民重困。
此其不可又决矣。
二者皆以为不可,则是救之终无术也而可乎?
诸君于此必有其说,请试陈之。
衢州新建贡院 南宋 · 李处权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一
古之取士,论终身之行,不试以一日之长。
居州处于学,及其贡于天子也,亦自学而宾兴之。
及既贡而选之也,则取其行能同耦者射于泽宫,泽宫者所以择士也。
古之择士之所惟见于此。
自是而降,汉以秀孝贤良,魏以中正九品,惟贤良射策于天子之廷,其馀则考其素行,无试于有司之文。
隋建进士法,唐因隋旧而浸盛,其贡士之制,又有明经明法、书算,每岁仲春各郡县馆监课试其成,以礼遣之,试士之法,始见于此,犹未有所也。
惟汉以前去古未远,俗尚敦朴,有司一出于公,士亦信其所有,一介自修,爵禄随至,故无僻远幽隐,而废滞毕举。
及其后世风俗浸衰,公道化为私恩,人材怵于势利,廉耻汩没,奔竞成风,如贾求赢,侥倖一得。
于是有三互之法,黏名之制,有挟假之禁,革滥防奸,如此其备。
自古文物之盛,莫过于本朝。
主上继统承业,尤留神于取士。
三岁大比,取士至数百人,而州郡之充赋于有司者,大郡至数千人,其次犹参伍其一。
故寺舍官府殆不足以赢之,茇舍棘藩,取具一切,湫隘暴露,防禁不严,奸弊滋起,有司玩习,恬不知省。
衢为大郡,在东南号称多士,每三岁来试于有司者,无虑四千馀人,然亦无所谓贡院者。
中书舍人襄阳张公作牧之二年,适政之成,补苴罅漏,无以不理。
会三岁诏至,吏以故事告公,乃慨然相州西北隅,得元爽之地,实始建焉。
肇自丁卯之七月,而成于其十二月
籍旧逋以其用,故人不病扰;
取游食以助役,故工不告劳。
作堂于中,各五楹,重其后堂,挟以左右庑,为吏舍庖湢之所。
其前堂为东西序,又其前为长廊,东西相重,以待试者。
外为大门,挟以两庑,以处凡有司之隶于试所者。
为屋百间,从四十丈,广半之又加六焉。
高其闬闳,厚其垣墙,前日之弊事革无馀。
既成,会行乡饮礼,于是率州之宾老士大夫以落之。
卒事,相与周览四望,惊所未见。
此邦固多士,先是龙丘君章廷对第一人,益有奋心,争相磨厉,风俗为移,盖数百年未之有也。
襄阳公之治,威行爱立,吏畏民服,遇所未为,指麾亟办,不俟终日。
是役也,一方之士赖焉,又岂数百年所有哉!
或曰:「虽然,今为是耽耽者旷数年以待,不几月之用,其为不急之务欤」?
处权曰:「不然,凡国家取士,岂非所谓至公者耶?
斯院之役,使人人得安意挺志以毕技于前,而秋毫之私无所隐,所以奉承法令者,苟嫌于豫备逆设,而苟且是图,盖为政之公患耳。
且子欲以取士为虚文乎,虽无院可也」。
或曰:「然则盍书之」?
乃刻石以记。
按:康熙衢州府志》卷六,光绪八年刻本。又见嘉庆西安县志》卷四七。
唐开元礼序1157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词科旧稿》卷二、《大唐开元礼》卷首、《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九、《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五二、《皕宋楼藏书志》卷三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三代以下言治者莫盛于唐,故其议礼有足稽者。
太宗文皇帝以浚哲之姿,躬致上治,顾视隋礼不足尽用,乃诏房玄龄魏徵礼官学士等增备五礼,成书百卷,总一百三十篇,所谓《贞观礼》是也。
高宗纂承,复诏长孙无忌杜正伦李义府等以三十卷益之。
义府辈务为傅会,至杂以令式,议者非焉,所谓《显庆礼》是也。
二书不同,盖尝并用,春官充位,莫之或正。
开元皇帝绥万邦,抚重熙,于是学士张说奏言仪注矛盾,盍有以折衷之?
乃诏徐坚李锐施敬本载加撰述,继以萧嵩王仲丘等,历数年乃就,号曰《大唐开元礼》,吉、凶、军、宾、嘉至是备矣。
书必有序,序所以序作者之意,礼书一代之典也,其可阙耶!
谨为序曰:夫为国必以礼,而礼以时为大。
商之去未久也,其损益已可知矣,况乎自秦迄汉,典籍残缺,所可见者二戴之《记》,《周官》之书,其纲则备,其纪则略。
二戴之《记》杂出于汉儒,或繁密难遵,或牴牾莫辨,此泯泯棼棼所以毋敢轻议也。
虽然,大辂设而椎轮不可以复用,宫室备而茅茨不可以复居。
明堂以致严父之孝,孝致矣,则汶上之图不必尽合于黄帝
圜丘以竭事天之诚,诚竭矣,则泽中之祀不必尽本于成周。
盖古今之不同,质文之适变,虽先王未之有者可以义起,奈何区区残编断简,泥古而窒今,使我朝盛典不传于后世耶?
唐受天命,奄有方夏,吉礼以事神示,宾礼以亲邦国,嘉礼以亲万民,不得已而施之军礼、凶礼者甚众也。
朝廷之所用,有司之所守,非一定之论则内外无所适从,非不刊之书则子孙无所取法。
今自贞观而至显庆,阅岁未久,二礼之不同,固未害损益之义也。
然既出义府傅会,则非所谓一定之论;
猥杂百司令式,则非所谓不刊之书。
开元皇帝励精政治,有意太平,故能遴择儒臣,釐正钜典。
惟坚等辨博通贯,体上之意,故能不泥不肆,克辑成书。
自时厥后,朝廷有大疑,不必聚诸儒之讼,稽是书而可定;
国家有盛举,不必蕝野外之仪,即是书而可行。
世世守之,毋敢失坠,不其休哉!
书凡百五十卷,五礼各以类从,读者如按图而知四方,此不具载,姑序作书之旨云。
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