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荀子》引逸诗 先秦 · 无名氏
如霜雪之将将。
如日月之光明(○《荀子》王霸篇。《诗纪前集》九。○逯案。《诗纪》此下尚有为之则存、不为之则亡二句。今依杨倞注只录前二句。)。
国有大命。
不可以告人。
妨其躬身(○《荀子》臣道篇。《诗纪前集》九。)。
凤凰秋秋。
其翼若干。
其声若箫。
有凤有凰。
乐帝之心(《荀子》解蔽篇。《类聚》九十九。《御览》四百六十八、九百十五。《诗纪前集》九。)。
长夜慢兮。
永思骞兮。
太古之不慢兮。
礼义之不愆兮。
何恤人之言兮(○《荀子》正名篇。《诗纪前集》九。○逯案。前引《左传》逸诗与此末二句略同。)。
涓涓源水。
不壅不塞。
毂既破碎。
乃大其辐。
事以败矣。
乃重太息(○《荀子》法行篇。《诗纪前集》九。)。
墨以为明。
狐狸而苍(○《荀子》解蔽篇。《诗纪前集》九。)。
《荀子》引民语 先秦 · 无名氏
欲富乎。
忍耻矣。
倾绝矣。
故旧矣。
与义分背矣(○《荀子》大略篇。《诗纪前集》十。)。
《荀子》引语 先秦 · 无名氏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大略篇。《诗纪前集》十。)。
浅不可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
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荀子正论篇。)。
《荀子》引古言 先秦 · 无名氏
押萧韵
衣与缪与。不女聊(○《荀子》子道篇。《诗纪前集》十。)。
孙卿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皆以定杀青,简书可缮写。
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向修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孙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
孙卿之应聘于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也。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成王前,孙膑为变诈之兵,孙卿以王兵能之,不能对也,卒不能用。孙卿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孟子者,亦大儒,以人之性善,孙卿后孟子百馀年,以为人性恶,故作《性恶》一篇以非《孟子》。苏秦、张仪以邪道说诸侯,以大贵显,孙卿退而笑之曰:「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亡」。
至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示几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葬兰陵。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异同之辨,处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庐子、芋子,皆著书,然非先王之法也,皆不循孔氏之术,唯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案,上文至「汉兴江都」以下十七字,当在此句下。)。孟子、孙卿、董先生皆小五伯,以为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皆羞称五伯,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然世终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秦国大乱,卒以亡。观孙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疾世莫能用,其言凄怆,甚可痛也。呜呼,使斯人卒终于闾巷,而功业不得见于世。哀哉,可为陨涕。其书比于记传,可以为法,谨第录。臣向昧死上言,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孙卿书录(《荀子》宋刻本)》。
荀子耳赋 东晋 · 祖台之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全晋文
夫恶劳而希逸,实万物之至诚。何斯耳之不辰,托荀子而宅形。在瘠土而长勤,无须臾之闲宁。预清谈而闭塞,开鄙秽而聪明。竭微听于门阁,采群下之风声(《艺文类聚》十七)。
孟子荀子言性论 中唐 · 皇甫湜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
论曰。孟子曰。人之性善。荀子曰。其善者伪也。是于圣人。皆一偏之论也。推而言之。性之品有三。下愚中人上智是也。圣人言性之品亦有三。可上可下不移是也。黄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文王在母不忧。在师不烦。后稷不坼不副。克岐克嶷。之谓上智矣。齐桓公以管仲辅之则理。以易牙辅之则乱。子夏出见纷华而悦。入闻仁义而乐。之谓中人矣。越椒之生。熊虎之状。叔鱼之生。溪壑之心。谓下愚矣。是故有生而恶者。得称性善乎哉。有生而善者。得称性恶乎哉。故曰孟子荀卿之言。其于圣人。皆一偏之说也。穷理尽性。惟圣人能之。宜乎微言绝而异端作。大义乖而偏说行。孟子大儒也。荀卿亦大儒也。是岂特开异门。故持曲辩哉。盖思有所未至。明有所不周耳。即二子之说。原其始而要其终。其于辅教化尊仁义。亦殊趋而一致。异派而同源也。何以明之。孟子以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性之生善。由水之趋下。物诱于外。情动于中。然后之恶焉。是劝人汰心源返天理者也。荀子曰。人之生不知尊亲。长习于教。然后知焉。人之幼不知礼让。长习于教。然后知焉。是劝人黜嗜欲求善良者也。一则举本而推末。一则自叶而流根。故曰二子之说。殊趋而一致。异派而同源也。虽然。孟子之心。以人性皆如尧舜。未至者斯勉矣。荀卿之言。以人之性皆如桀蹠。则不及者斯怠矣。书曰。唯人最灵。记曰。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则孟之言。合经为多益。故为贤乎。
荀子序 唐 · 杨倞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昔周公稽古三五之道。损益夏殷之典。制礼作乐。以仁义理天下。其德化刑政存乎诗。至于幽厉失道。始变风变雅作矣。平王东迁。诸侯力政。逮五霸之后。则王道不绝如线。故仲尼定礼乐。作春秋。然后三代遗风。弛而复张。而无时无位。功烈不得被于天下。但门人传述而已。陵夷至于战国。于是申商苛虐。孙吴变诈。以族论罪。杀人盈城。谈说者又以慎墨苏张为宗。则孔氏之道。几乎息矣。有志之士。所为痛心疾首也。故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掎挈当世。拨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胶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之三纲弛绝。斯道竟不坠矣。倞以末宦之暇。颇窥篇籍。窃感炎黄之风。未洽于圣代。谓荀孟有功于时政。尤所耽慕。而孟子有赵氏章句。汉氏亦尝立博士。传习不绝。故今之君子。多好其书。独荀子未有注解。亦复编简烂脱。传写谬误。虽好事者时亦览之。至于文义不通。屡掩卷焉。夫理晓则惬心。文舛则忤意。未知者谓异端不览。览者以脱误不终。所以荀子之书。千载而未光焉。辄用申抒鄙意。敷寻义理。其所徵据。则博求诸书。但以古今字殊。齐楚言异。事资参考。不得不广。或取偏傍相近。声类相通。或字少增加。文重刊削。或求之古字。或徵诸方言。加以孤陋寡俦。愚昧多蔽。穿凿之责。于何可逃。曾未足粗明先贤之旨。适增其芜秽耳。盖以自备省览。非敢传之将来。以文字繁多。故分旧十二卷三十二篇为二十卷。又改孙卿新书为荀卿子。其篇第亦颇有移易。使以类相从云。时岁在戊戌大唐睿圣文武皇帝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也。
代荀卿与楚相春申君书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前兰陵令臣况谨奉书于相国春申君足下。前者不识事机。冠宋章。袭儒衣。以廉轴驾羸驽。应聘于诸侯。始入秦。见秦应侯。会侯方以六国啖其君。且曰。吾方角虎以斗。又何儒为。故去秦之赵。会孝成王喜兵法。方筑坛拜孙膑。欲磨牙而西。臣以汤武之兵钳其口于前。赵王亦不少孙膑而多臣。臣以是去赵之齐。会宣王方沽贤市名达诸侯间。人聚稷下。若邹子田骈淳于瞢。皆号客卿。故臣得翱翔于诸子间。自威王至襄王。三为祭酒。号为老师。然悯诸生少年。皆不登阙里。不浴沂水。各掉寸舌。得纡朱垂组。自以为高絜莫我若也。臣以乳儿辈畜之。何虞其蝎虿之为毒也。由是谗言塞路。臣之肉几为齐人所食。伏念相君与平原孟尝信陵齐名。故游谈者谓从成则楚王。衡成则秦帝。以相君之相楚故也。不然。楚何以得是名。以是去齐归相君。相君果不以臣孱固。俾臣为兰陵令。臣始下车。方弦琴调轸。欲兰陵之人心和且富。既富且教。必使三年有成。然后报政于相君。此臣效相君者希以是。不意稷下之谤。又起于左右。俾臣之丑声。直闻于执事。执事果亦疑弃臣如脱故屣。臣之去兰陵。岂不知相君之弃臣邪。臣尚念古者交绝不出恶声。臣怼楚而怨相君也哉。顷相君徒欲人之贤已。曾不知楚国前事。臣不远引三代洎春秋。今虽战国。亦不敢以他事白。直道今楚国盛衰之尤者。冀相君择焉。自重黎为火正。光融天下。鬻熊有归德。教西伯弟子。洎鼢冒熊绎。荜路蓝缕。以启荆蛮。历武文成始臣妾江汉。至庄王始与中国争伯。此数君皆郢之祖宗。而代亦称臣之术。五尺童子。羞称五伯。臣又何必独为相君道哉。然楚君但成庄而已矣。自庄而下。楚亟不竞。平王嗣位。耳目倒置。伍奢以谏死。费无极以谗用。亡太子。走昭王。污楚宫。鞭郢墓。岂不以一谗而至乎尔。下及怀王。知左徒屈原忠贤。始能付以楚政。当诸侯盛。以游说交斗。犹以楚为有人。无何。为上官靳尚所短。王怒。疏屈平。平既疏。秦果为张仪计陷楚之商于地。仪计行。秦果欺楚。是以有蓝田之役。丹徒之败。怀王囚不出咸阳。亡不越魏境。客死而尸归。至今为楚痛。岂不曰疏屈平亲靳尚而至于尔。人亦谓令尹子兰不得皭然无非。已不能疾谗。又从而惜之。俾屈生溺。离骚为之作。襄王以前事历目切骨。虽有宋玉唐勒景差辈子弟。赋风吊屈而已。又何能免王于矢石哉。今相君自左徒为令尹。封以号春申君。楚于相君。设不能引伍奢屈平以辅政。复不能拒无极靳尚之口弭。臣见泗上诸侯。不北辕不来矣。夫如是。汉水虽深。不为楚堑。方城虽高。不为楚险。相君虽贤。欲舍楚而安之也。今有李园者。世以谀媚荐宠。喜以阴计中上。根结枝布。寖为难拔。相君若不以此时去之。则王之左右前后。不靳尚。则无极。讵独臣之不再用也。前月相君聘至。跪书受命。且曰。若恶若仇。若善若师。真宰相之心。脱李园之(一作何)至。费靳方试。何害臣之不再罢兰陵也哉。敢辄尽布诸执事。而无遂子兰之非。况之望也。楚子之幸也。
辨荀卿子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闲居编》卷二五
仲尼既没,异端丛起,正道焚如,天下生民不归杨则归墨。惟孟轲、荀卿子著书以明乎圣道,周游以说其时君,志在黜霸而跻王也,驱浇而归淳也。虽道不见用,而空言垂世,俾百代之下知去邪崇正、尊仁义、贵礼乐,有履而行者,则王道可复焉。故世谓大儒者必以荀、孟配而称之。陆鲁望以李斯学于荀卿,入秦为丞相,佞始皇,乃焚书坑儒,反责荀子不知斯之不仁而传其道,是昧于观听,因谓荀子之不贤,非大儒也。予谓陆言之失也。果以斯之不仁知况之不贤者,唐虞、周公皆圣人也,而子有丹朱、商均之不肖,弟有管叔、蔡叔之不仁,岂以子弟之不肖不仁而谓勋华、姬旦非圣耶?果为圣也,则安可以李之不仁责荀之不贤耶?或曰:唐虞知子之不肖,遂禅位于舜、禹,岂比夫荀子不察斯之不仁而传道耶?曰:禅位与传道岂类乎!夫传道者,教诲之也;禅位者,授其名器也。虞、舜之于朱、均也,岂无教诲乎?知不肖而不教者,岂曰圣人乎?倘荀子有位而传乎斯者,可责之为不贤也;教诲而责之,无乃不可乎!仲尼曰「与其进也」,孟子曰「来而不距」,此谓教诲之道也。或曰:李斯何人也,受况之教诲,而不仁至是乎?曰:下愚也。虽受其教诲,而以仁义礼乐止为饰奸之具耳,践而行之不可也;及其得志于秦,焚书坑儒,又何怪也?仲尼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盖言下愚虽曰闻仁义,不可使之贤也,其李斯之谓欤。鲁望诬荀亦已甚矣,因辨之。
乞印行荀子扬子法言状(与馆阁诸君同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七六、《司马公文集》卷一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五、《司马温公年谱》卷一
臣等伏以战国以降,百家蜂午,先王之道,荒塞不通。独荀卿、扬雄排攘众流,张大正术,使后世学者坦知去从。国家博采艺文,扶翼圣化,至于庄、列异端,医方细伎,皆命摹刻,以广其传。顾兹二书,犹有所阙。虽民间颇畜私本,文字讹误,读不可通,诚恐贤达之言,寖成废缺。今欲乞降敕下崇文院,将《荀子》、《扬子法言》本精加考校讫,雕板送国子监,依诸书例印卖。臣等愚懵,不达大体,不胜区区,贪陈所见。
荀卿(上)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圣宋文选》卷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三七
杨墨之道,未尝不称尧舜也,未尝皆不合于尧舜也。然而孟子之所以疾之若是其至者,盖其言出入于道而已矣。荀卿之书,备仁义忠信之道,具礼乐刑政之纪,上祖尧舜,下法周孔,岂不美哉?然后世之名,遂配孟子,则非所宜矣。夫尧舜周孔之道,亦孟子之道也;孟子之道,亦尧舜周孔之道也。荀卿能知尧舜周孔之道,而乃以孟子杂于杨朱、墨翟之间,则何知彼而愚于此乎?昔墨子之徒,亦誉尧舜。而非桀纣,岂不至当哉?然礼乐者,尧舜之所尚也,乃欲非而弃之,然则徒能尊其空名尔,乌能知其所以尧舜乎!荀卿之尊尧舜周孔,亦诚知所尊矣,然孟子者,尧舜周孔之徒也,乃以杂于杨朱、墨翟而并非之,是岂异于誉尧舜而非礼乐者耶?昔者圣贤之著书也,将以昭道德于天下,而揭教化于后世尔,岂可以托尊圣贤之空名,而信其邪谬之说哉?今有人于此,杀其兄弟,戮其子弟,而能尽人子之道以事其父母,则是岂得不为罪人耶,荀卿之尊尧舜周孔而非孟子,则亦近乎此矣。昔告子以为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孟子曰:「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夫杞柳之为杯棬,是戕其性而后可以为也。盖孟子以谓人之为仁义,非戕其性而后可为,故以告子之言为祸仁义矣。荀卿以为人之性恶,则岂非所谓祸仁义者哉?顾孟子之生,不在荀卿之后焉尔,使孟子出其后,则辞而辟之矣。
荀卿(下)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八、《圣宋文选》卷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三七、《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四三
荀卿载「孔子之言曰:『由,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曰:『赐,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子曰:『回,智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曰:『智者知己,仁者爱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是诚孔子之言欤?吾知其非也。夫能近见而后能远察,能利狭而后能泽广,明天下之理也。故古之欲知人者必先求知己,欲爱人者必先求爱己,此亦理之所必然,而君子之所不能易者也。请以事之近而天下之所共知者谕之。今有人于此,不能见太山于咫尺之内者,则虽天下之至愚,知其不能察秋毫于百步之外也,盖不能见于近则不能察于远明矣。而荀卿以谓知己者贤于知人者,是犹能察秋毫于百步之外者为不若见太山于咫尺之内者之明也。今有人于此,食不足以厌其腹,衣不足以周其体者,则虽天下之至愚,知其不能以赡足乡党也,盖不能利于狭则不能泽于广明矣。而荀卿以谓爱己者贤于爱人者,是犹以赡足乡党为不若食足以厌腹、衣足以周体者之富也。由是言之,荀卿之言,其不察理已甚矣。故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夫能尽智仁之道,然后能使人知己、爱己,是故能使人知己、爱己者,未有不能知人、爱人者也。能知人、爱人者,未有不能知己、爱己者也。今荀卿之言,一切反之,吾是以知其非孔子之言而为荀卿之妄矣。杨子曰:「自爱,仁之至也」。盖言能自爱之道,则足以爱人耳,非谓不能爱人而能爱己者也。噫!古之人爱人不能爱己者有之矣,然非吾所谓爱人,而墨翟之道也。若夫能知人而不能知己者,亦非吾所谓知人矣。
荀卿论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净德集》卷一五、《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
天下之物理,其始若不可究,其终必有所归。星之经躔次舍,合散犯守,纷错陵乱,莫得而悉,然所统者北辰也。水之东西曲折,源长派广,聚为四渎,离为百川,荡溢汎决,莫得而测,然所赴者海也。途之远迩上下,险艰易直,或向秦、蜀,或通吴、楚,舟车人迹,莫得而穷,然所会者中国也。一言而可以尽天下之物理者,盖知其归也。言乎规,则天下之圆者不能遗矣;言乎矩,则天下之方者不能外矣。方圆者,归于规矩而已也。道德仁义者,其微发于神明,其著极于万物,幽及于鬼神,明见于礼乐,笼络万世之前,驰骋千载之外,弛张变化,于天地同,其归可得而知欤?以宗主言之,则止乎圣人也;以法度言之,则存乎皇极也;总其大分而言之,则谓之名教也。名教者,虽无知不肖之人,可以纳诸其中,而贤智才能之士,不可出乎其外也,豪说侈论,又安得而过乎!仲尼尝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可以弗畔」。其称道前古之君,则以尧为巍巍荡荡,舜为恭己而治,禹为无间然。卫灵公问陈,则对以俎豆;子贡欲弃信,则答以去兵。夫以天纵之圣,生知于道,则固能放言高议,恢其端于无垠,神其用于不测,谓天下之治,皆出于我矣,而乃曰以礼约文,则「可以弗畔」,而又推尊尧、舜、禹之善如此。夫以徬徨天下,欲伸其道,以济斯民之心,则固宜举一切便利之事,求合于时,然后得奋其志矣,而乃问陈答礼,贵信贼兵,其言之不茍,则又如此。得非以道德仁义之大分,归于名教,而不可越其外乎!名教之不可越,故博学者必约以礼,尧、舜、禹必为后世之所推尊,君子之言,必无所茍也。孟子奔走战国,开说诸侯,而善必称尧、舜,政必陈三代,养生送死必条其详,其迹虽类迂阔,其心则仲尼无异焉。惜乎荀卿之不出于此,而务为豪说侈论,往往越于名教之外,而不知其归也。为仁义礼乐之宗主,万世仰而师之者,圣人也,荀卿曰:「尧、舜、蹠,其性一」。又曰:「礼义生于圣人之伪」。则万世安所师乎?为二帝三王之法度,万世推而仿之者,皇极也,荀卿曰:「有治人,无治法」。又曰:「欲观先王之迹,则于后王」。彼治而无法,不本于先王,而本于后王,则万世安所仿乎?失其宗主,忘其法度,则必越于名教之外也。越于名教之外,则何为而不妄哉!斯言也,未足以适当时天下之用,而足以启后世天下之害也。立说好异,誇辨太过,而不知其归也夫。
荀子辩 北宋 · 徐积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七、《节孝集》卷二九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道之也。使皆出于理,合于道也」。
辩曰:荀子非也。且人之性既恶矣,又恶知恶之可矫,而善之可为也?矫性之矫,如矫木之矫,则是杞柳为杯棬之类也,何异于告子哉?弗思而已矣。余以谓礼义者,所以充其未足之善;法制者,矫其已习之恶。
荀子曰:「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辩曰:荀子过矣。若如此论,则是上之教可废,而下之学可弃也,又乌用礼义为哉?余以谓天能命人之性,而不能就人之性。惟人能就其性。如此,则与孔子之意合。孔子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荀子曰:「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辩曰:荀子过矣。夫奚物而不可学也?赤子之性也不匍匐矣,既匍匐也,不能行,必须左右扶持,犹曰姑徐徐云耳。然而卒能之楚、之秦、之天下者,其故何哉?盖曰学而已也。至于耳目则何独不然?其始也,目不能视矣,耳不能听矣,然而明可以察秋毫之末,聪可以辩五声之和。卒能如此者,其故何哉?亦曰学而已也。夫奚物而不可学耶?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人之性情也。今人饥见长者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然此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伪也」。
辩曰:荀子谬矣。夫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情之常也,虽圣人亦不免矣。至于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父,弟之代兄,此二行皆出于其性也,何反于性而悖于情哉?有是性即有是行也,无是性即无是行也,乌有性恶而能为孝弟哉?弗思而已矣。
荀子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合土而生瓦,然则瓦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辩曰:荀子谬矣。夫欲行其实者必先正其名,名正则教行矣。礼义之伪,与作伪之伪有以异乎?其无以异乎?在人者必皆谓之伪,则何事而不可言伪?言情恶者,将以贵礼义也,今乃以礼义而加之伪名,则是欲贵之则反贱之也。奚不曰:「陶人因土而生瓦,工人因木而生器,圣人因人而生礼义也」,何必曰伪?
荀子曰:「薄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茍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茍有之中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辩曰:荀子过甚矣。何不顾孟子之意也?孟子以仁义礼智谓之四端,夫端亦微矣。其谓仁者,岂遂足用为仁哉?其谓义者,岂遂足用为义哉?是在其养而大之也。此所谓薄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以其不足于中而必求于外也。安得曰「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茍有中而不求于外」耶?故人之欲为善,以其善之未足也,而有可充之资,可为之质也,何必待性恶而后为善哉?性恶而为善,譬如抟水上山;善而为善,如水之流而就湿也,火之始燃而燥也,岂不顺也?噫,荀子过矣!
荀子曰:「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性恶则兴圣王、贵礼义」。
辩曰:一阴一阳,天地之常道也。男有室,女有归,人伦之常道也。君必有民,民必有君,所以为天下也,不然何以为天下?圣王之兴,岂为性恶而已哉。故性善得圣王则愈治,得礼义则愈兴。安得曰「去圣王、息礼义」?性善而得礼义,如物萌而得膏雨也,勃然矣,有何不可哉!荀子过矣。
荀子曰:「凡人之性,尧舜之与桀蹠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
辩曰:天下之性恶而已,尧舜、盗蹠亦恶而已。是自生民以来,未尝有一人性善也。未尝有一人性善,其礼义曷从而有哉?其所谓圣人者,曷从而为圣人哉?
荀子曰:「尧问于舜,人情何如?舜对:『人情甚不美。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
辩曰:《荀子》载尧舜之言,则吾不知也。至于「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则是妻子未具而尝有孝矣;「嗜欲得而信衰于友」,则是嗜欲未得而尝有信矣;「爵禄盈而忠衰于君」,则是爵禄未盈而尝有忠矣。则是天下之性未尝无孝、未尝无信、未尝无忠,而人之性果善矣。其所以不善者,外物害之也,岂性之罪哉。学《荀子》者,以吾言为如何?
荀卿论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九、《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历代名贤确论》卷三七、《文章轨范》卷三、《古文关键》卷二、《文章正宗》续集卷二、《文章类选》卷一一、《文编》卷二九、《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二○、《名世文宗》卷二六、《古文渊鉴》卷五○、《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四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雠。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茍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荀子疏谬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五
荀子有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故世之言弟子胜师者,辄以此为口实。此无异醉梦中语。青,即蓝也。冰,即水也。今酿米以为酒,杀羊豕以为膳羞,而曰「酒甘于米,膳羞美于羊豕」,虽儿童必皆笑之。而荀卿乃以为辩,信其醉梦颠倒之言。至以性为恶,其疏谬,大率皆此类也。
记孙卿韵语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一、《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六
孙卿子有韵语者,其言鄙近,多云「成相」,莫晓其义。《前汉·艺文志·诗赋类》中有《成相杂词》十一篇,则成相者,盖古讴谣之名乎?疑所谓「邻有丧,舂不相」者。又《乐记》云:「治乱以相」。亦恐由此得名,当更细考之。
北京国子监奉诏封孟荀扬韩告先圣文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四七、《鸡肋集》卷六○ 创作地点: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维元丰七年月日,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充北京国子监教授晁补之,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敢昭告于至圣文宣王曰:昔周失厥道,纪纲用微。惟时夫子,杲杲出日,披其重祲,为万世明。夫子既没,扬墨是肆。爰有孟氏,词而辟之。荼蓼既薅,嘉苗孔殖,于今其功,人以配禹。俾遇夫子,盖颜渊徒。自时百家,蜂午并作。承孟氏后,荀况、扬雄。降秦终汉,教用不陨,俾夫子道,炳然复彰。魏晋而还,文事滋落,学不为己,其舌肆好。猗欤韩愈,始以文显,厦屋将覆,勇于敢扶。唐三百年,斯人惟伟。天启我宋,咸秩无文,追求四贤,崇以爵号。从夫子后,不瑕有光,更千万年,学者咸仰。今有司承诏,封孟轲为邹国公,与兖国公同配食;荀况为兰陵伯,扬雄为成都伯,韩愈为昌黎伯,并从祀。谨撰吉日以告。尚飨。
诏封孟荀扬韩告先师文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四七、《鸡肋集》卷六○
维元丰七年月日,河南左军巡判官、充北京国子监教授晁补之,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敢昭告于先师兖国公曰:昔我夫子,有徒三千,惟公好学,未达一间。爰有孟氏,闻而知之,与公异时,合若符节。孟氏既没,荀、扬嗣兴。是三大儒,吐词为经。末流至唐,篆刻是骛。有贤韩氏,奋而学古。达道之塞,于儒有功。微言赖兹,不绝如线。粤宋七世,咸秩无文。卷龙鷩冕,曰公若伯。从我夫子,兴吾先师。洋洋俱传,百世不熄。今有司承诏,封孟子为邹国公,配食文宣王;荀子为兰陵伯,扬子为成都伯,韩子为昌黎伯,并从祀。谨撰吉日以告。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