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推诚保节忠亮翊戴功臣建雄军节度晋州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晋州诸军事晋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渤海郡开国公食邑七千九百户食实封一千六百户累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穆武高康王神道碑铭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六、《华阳集》卷四九、《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九
熙宁九年七月壬申,臣圭奏事殿上。
皇帝曰:「朕奉承圣序,方以天下致养于皇太后,而外家赏赐官爵,未尝辄有所加。
朕每兴言禁中,太后数不许。
尝考《国史》、《实录》,见高氏之世次,惟烈武王有子十四人。
其长康王,于太后为大父,历事三朝,出征入卫,有夙夜之劳。
王葬有年矣,而谥未告其第,碑未刻其阡,朕甚悼之。
今特赐之谥曰穆武,其为朕作康穆武王之碑,庸称所以推崇太后祖考之意」。
臣圭谨按,王讳继勋字绍先,自冀国公去濠适亳,三世为蒙城人
王生亳之谷阳,少学兵法,好将帅之节。
雍熙三年,以父任为右班殿直,迁西头供奉官
王仪状动人,太宗召问其家世,擢寄班祗候,再迁内殿崇班,为西京陕孟怀虢路都巡检使
时有群盗保聚山川,吏久不能捕,王使勇士衷甲饰辎重,诱之轘辕道中,贼皆就擒,由是知名。
咸平三年王均益州反,以崇仪副使益州兵马都监提举诸州军巡检事。
招安使雷有终以卒五百人授王,攻东郭二门未下,引兵与贼战弥牟塞,其众大溃,追击至嘉州界,生擒贼百馀人,获伪造黄伞、金涂枪而还。
有终益以精卒复攻二门,下之,贼退保子城。
王大建麾帜城上,诸将知已拔城,于是有终进薄天长门,贼更出拒战。
时会莫,王谓有终曰:「贼军乡罢,急击之,可有功」。
王乃从数骑往驰贼陈,身被数创,血溃甲缕,马中矢死,复更马以战。
入内都知秦翰以兵援,贼知不可拒,还走入城。
王开围纵之,遂夜遁。
翌日,王率有终抚循城中,封府库,敕所部秋毫无犯。
既诛,天子赐书褒谕。
于是以定蜀功,进崇仪使
方王拔城,适有中使密传诏曰:「今贼婴城自守而久未下,外暴官军,内敝百姓,顾其策安决?
若纵之使跳去,彼乌合之众,安能久伏林莽乎」?
败,正如圣略所出。
居亡何,贼党杨承海、谢才晟复收馀众保岩谷中,数招贷之不出。
又以为绵汉剑门路都巡检使
王乃募里中恶少年,辄伺知贼动静。
一日,徒步领轻兵驰历阻险,径贼所匿处,贼不谓王之至此也,方解衣自如,莫知计所出。
王手格杀数人,馀麾众尽缚之,蜀为之无盗。
王在蜀有威名,号神将
峡路兵马钤辖
还朝,陈用兵出入奇正之要,真宗以为能,改洛苑使、并代路钤辖
景德元年契丹河北,分兵入河东
王至岢岚军,遇敌五万众陈于草城川。
王与知军贾宗登山上望敌军,谓曰:「敌虽众,而鼓噪不成列,将无人也。
我领骑兵三千,虽不足与战,候敌南去,当临隘出奇以要击之。
彼前不得战,退不得还,子可悉众左右乘之,必大乱」。
已而王果得所欲,追杀至寒光岭,斩首及自相腾轹以死者万馀人,焚车帐,获马牛橐驼器械盖数万计。
天子复赐书褒谕,迁弓箭库使荣州刺史
是岁,朝廷与契丹约和,烈武王有大功于澶渊
明年,为麟府路钤辖
河外环列亭障,而宿兵多转饷给军,间为敌所钞。
王移军㧖兔毛州,以断敌窥,而军食滋不乏。
契丹新遣使朝京师,以知瀛州
王虽以武功进,而天资达于政事。
始至州,凡所设施,严而不烦,老吏缩手不敢肆。
属岁大饥,谷价翔起,即召诸里富人谓曰:「今半境之人,将转而入之沟壑。
若等家固多积粟,能发而济赈之,若将济州将之命」。
于是皆争出,王亦以其直予之,蒙活者万馀人。
明年,岁物丰美,有甘棠连理者四本,郡人相与诣阙上其图,诵王德政,求刻石。
王奏止之。
内藏库使宫苑使
奉使契丹,其国人见王为人英伟,且知故烈武王之子,莫不加惮之,至不敢仰视。
还知定州,徙延州冀州,又徙贝州
乾兴元年,复知瀛州,徙雄州
是岁,契丹燕京,大纵猎涿、易之野,忽候骑报敌将大入,缘边皆饬为备。
王独示之以无事,徐曰:「敌岁赖汉金缯,当内计利害,无敢轻出兵」。
已而果然。
渤海之畔贼者,群剽两界中,传信相惊恐,王因戒边吏毋得辄往捕,第驱之,令远去。
故终王所临,寨下无生事。
又历东、西上閤门使、昭、陇二州团练使,遂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连州防禦使,又知瀛州
于是吏民无幼艾,皆鼓舞王之旌下。
曰:「不意三见我公之临也」。
渭州
在渭三年,客有献计者曰:「河南之人思汉久,以王之善用兵,千载之功可就也」。
曰:「我持守方隅,幸而亡犬吠之警,乃敢为边生患邪」?
辄就遣之。
更步军、马军殿前都虞候,拜步军副都指挥使邕州观察使,入宿卫
踰年,愿复守边,为镇定路马步都总管威武军节度观察留后
天圣十年,制授马军副都指挥使保顺军节度使。
明年,移节昭信军,为章献明肃太后山陵、章懿太后园陵都总管
明年,以老上章乞骸骨,不许。
它日召见便殿,给一子扶,俾勿拜。
自陈:「少起兵间,未尝以身自爱,今年老被病,敢茍生以顾禄乎?
愿陛下爱怜之」。
于是听罢典军,以建雄军节度使滑州
王虽老,犹遇事精明。
方河怒啮堤,王一夕坐堤上,调揵薪兴筑,而河怒为止,滑人每过其堤而思之。
王年七十六,是岁景祐二年,以七月二十七日薨州之正寝。
仁宗恫悼之,为辍视朝一日,赠太尉,驰使护丧西还。
其年十月二日,葬开封府开封县吹台乡建邑之原。
王忠慎有知略,临机不轻发。
尤善御军,得士卒死力,故以少击众,未尝不有功。
其治民期尽人情之曲折,而略于用刑,今犹爱思之。
初典禁兵,捧制书泣下,谓诸子曰:「尔祖有大功朝廷,典此职几二十年矣,未始有过失。
我何功之有?
尔曹念所以报国,惟有忠孝一节尔」。
家故宗族蕃,王则推心爱睦之,其赒冠昏丧祭无不及。
曾祖霸,赠尚书令密国公。
祖乾,赠尚书令冀国公
父琼,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卫王烈武其谥也。
母李氏,魏国夫人
元配康氏,唐国夫人
继室郭氏,陈国夫人
王氏,周国夫人
子男六人:长遵度,故西京左藏库副使
遵范,故右侍禁閤门祗候
次遵甫,故北作坊副使,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武功郡皇太后之父也;
次遵约,故文思副使
次遵宪,故供备库副使
次遵揖,故左班殿直
女三人。
孙,右班殿直士先等十六人。
曾孙,右侍禁公景等二十四人。
四世孙,右班殿直世祚等六人。
臣圭既述王碑而工未就,乃八月庚戌皇太后中使趣其文蚤上。
且闻天子有诏,赐碑铭曰《克勤敏功钟庆之碑》。
臣圭曰,高氏之兴,自烈武王,有幽、澶之功;
至王,西定蜀,北战寒光岭,为国捍患,亦未尝妄杀。
惟阴施之及人者深,故天发有来,右我圣后,保翼天子,以母临天下。
则其所以追念王之前劳而褒大之,岂与夫两京外家恩泽富贵之儗哉?
王之子孙,维孝维,蝉联曼衍,而不可穷。
今之为世家言者,高氏盛矣。
铭曰:
蒙城之高,世则崛起。
衔训自王,奋岂不伟!
薅蜀燹贼,禾黍被野。
四方既平,泽及牛马。
豹尾神旗,以长六军。
历临八州,有惠在民。
岂无虎臣,为国爪牙。
嶷嶷维王,能世其家。
王发多祥,聿及神保。
神罔不怀,使王寿考。
诞钟圣孙,以母天下。
思媚周姜,京室以化。
后未胜衣,顾王犹在。
身履至尊,终念王爱。
帝亲母家,一门三王。
子孙祁祁,申锡无疆。
谁言恩腴,莫非外戚?
人孰望王,世载乃绩。
宣王碑,天子有命。
万纪犹新,用宏兹庆。
议财用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七八、《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八
富国非为难,使民毋伤为难也。
何则?
富之名一,而其所以为富有二。
或富而安,或富而危。
策曰:欲实国帑,何以使民毋伤,而财有馀至哉?
斯问也,诚有意于富而安者也。
何谓危富?
夫天下之财,王者之财也。
天下之,王者之也。
必欲急政以索之,重赋以取之,外置掊尅之官,内置聚歛之臣,率其财而归之府库,移其而归之仓廪,不累月而可致丰盈。
彼下民者安能拒而绝之,匿而隐之耶?
所可虑者,亦不累月而丰盈不能自有也。
积鹿台,周王发其赀,秦歛重宝,汉皇封其府,岂非伤民而致此祸哉?
是富而危者也。
何谓安富
什一而税,关不征、市不租,省不急之费,以节财用,则下无穷困而邦有厚蓄矣。
若文景恭俭,海内遂富。
至于武帝之世,犹粟红贯朽,岂非不伤民而致此福哉?
是富而安者也。
国家欲实帑藏,使民毋伤而财有馀,在乎鉴商、秦之敝,循文、景之迹而行之。
若其减服用、罢苑囿,皆议之小者也。
今其甚者,夷狄之赂太厚,冗食之员太众,汰斯二者,则富盛之蓄可坐致也。
夷狄之性贪而无厌,朝与之则暮不足。
以有计之财而济无厌之类,其何以堪之哉!
吾皇既以德怀之,以威慑之,岁时因其来则少加赐予,以示恩信可也,固不必以千万之费,而副其贪惏之心。
此制或定,则岁之所省不可胜计。
夫边郡屯兵以亿万数,或白首不遇一敌,终身不历一战,皆坐食军储,幸受温饱。
万一有鸡鸣犬吠之警,则手不能安弦,目不能辨帜,求其捍禦之功,则百无一二矣。
若此辈者,皆可罢去。
至于少壮可用之卒,尽以屯田之法处之,则兵徒各食其力,而国无运粮之费。
其诸官吏有冗员而无补者,一切废退,以绝尸素之幸。
如此,则岁之所省,又不可胜计。
数事既行,则主用足矣,邦赋少矣,然后民毋伤而财有馀,国帑之实莫此为盛也。
论求言劄子七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三八、《范太史集》卷二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
臣闻禹戒舜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舜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后克艰厥后者,知为君难也;
臣克艰厥臣者,知为臣不易也。
君知为君之难,则不可不求言于臣;
臣知为臣之难,则不可不极言于君。
如此,则政乃治,黎民化之,敏于为德矣。
君知为君之难,此孔子所谓「一言而可以兴邦」也;
不知为君之难,则所乐者唯其言而人莫予违也。
夫为人君出言不善,而人莫敢违,此孔子所谓「一言而丧邦」也。
舜知其如此,故答禹曰:信如此,则嘉言无所隐伏,人臣得行其言,则天下之士愿立于朝,故野无遗贤;
贤人皆在朝,则万国咸宁矣。
人君能尽天下之善言,不遗天下之贤人,又动必稽于众,舍己以从人,故能不虐无告,皆得其所,不废困穷,皆得其养,惟帝尧能之。
以道陈戒,故以此告舜;
舜以为法,故以此答禹。
其要在于听言用贤、从众爱民而已。
臣今日所讲孟子不敢劝齐王发以救饥,则与此正相违。
齐王为民父母,坐视齐国饥馑,其民将转死沟壑,而孟子不敢复言。
譬之冯妇搏虎,岂得嘉言无所伏哉?
臣观齐王不忍一牛之死,以羊易之,非无仁心也。
然而不能推爱牛之心而爱民,见牛将死,则知爱之,见民将死,则不知爱之,是以民饥而不救,此所以为不仁也。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孟子之道不敢陈于王前。
孟子见之时少,齐人见之时多,譬如萌生之物,一日温之,十日寒之,虽欲其生,岂可得哉!
此所以为不智也。
齐王不仁不智,由不能听言用贤也。
仁宗谓辅臣曰:「如闻州郡尝于夏秋之际,先奏时雨沾足,稼穑登茂,后或灾伤,畏罪不敢以闻,使民不得免赋租,甚非长吏受民之意」。
乃著令不罪州郡吏,而听除民租。
又有奏水灾过实者,有司请加之罪,仁宗曰:「州郡多奏祥瑞,至于水旱之灾,或抑而不闻。
守臣自陈垫坏官私庐舍,意亦在民,岂当加罪也」?
仁宗圣心恤民如此,若使孟子仁宗之时,岂有不言者哉?
臣愿陛下以舜、禹之言为法,以仁宗之心为心,以齐王为戒,知为君之难,不可不求言,求言不可不访问,使嘉言日闻,贤人日进,则四海生民幸甚。
仁宗故事伏乞常留圣览。
取进止。
手记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七、《范太史集》卷五五
傅尧俞/钦之苏轼元祐五年正月乞召还。)/苏辙/子由赵彦若元考/司马康/公休元祐三年讲官,除侍讲。)王岩叟彦霖/朱光庭公掞/吴安诗正)/贾易/明叔元祐四年两省同举御史,除殿中。)刘安世/器之吕陶/元钧吕大忠进伯/吕大临/张舜民/芸叟李周纯之/杨国宝/应之元祐六年闰八月二十七日御史。)杨瑰宝器之/谢卿材/仲适游师雄景叔/常安民/希古王汾/彦祖姚勔辉中/张耒文潜/晁补之无咎/刘唐老/寿臣廖正一明略/郝辟之希孟/吴立礼/张举子/(厚阙。志趣高洁,词学清赡,甲科登第。二十馀年,侍亲终养,屏居不仕,安恬之节,臣实不如。)曾孝纯/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八日馆阁。)孙贲/钱世雄/元祐五年八月,升陟,时权进奏院户部检法官。)宋大章/乐京/(已卒)丁骘/公默吴师仁坦求元祐五年四月一日三免讲,乞擢用。前此十科讲读。)/邵伯温/子文杜敏求拙翁元祐四年台阁清要,升。)/刘敦夫元祐四年著述科。)/龚史彦和/冯如晦叔明/冯山/允南陈鹏/图南赵伋/思诚张康国/饶州教授改官。徐铎榜及第,元祐七年学官。)章元弼(蒙之子。公肃纪常极称其有文。元祐五年学官七年再荐。)/马涓/朱绂/郑倞/周行己/师正叔)秦觏(能文)/程遵彦/(杭签。子瞻极称其才,云温公亦知之,而口未尝言。)苏坚/(衮子。子瞻称之如程。)韩纯彦(好学有文,申公尝欲除馆职。)/侯临/邵光子瞻称之。已卒。)/韩宗直/公掞称之)王普/王当/李楚怀州人,能文。)/范致明/(应制,能文。)范致虚/元祐三年及第。文甚豪。)贺铸(班行,有文。)/朱勃逊之元祐六年闰八月二十七日,与公掞同举御史。)/王浃/(能诗赋)杜常(诗学)/王奎永兴通判回,方识。久在陕西,言边事甚详,言:元祐二年秋,西人数十万点集;半年方起,至镇戎城下,五日而去。本无意入寇,乃梁沁布欲姑以此人情也。三家共一驼载乾粮,人甚苦之。既无所得,自后未易点集。沁布更以恩结人心,又欲立功以服国人。年方三十二。泾原之寇,先杀烽子,故无斥堠,边吏亦不知。六年六月三日镇戎之役,官军聚城中不出,并听张之练节制,帅臣无所施为。李由颐云:沁布保护嗣子,乃之伊、霍,观其所为,无篡夺之形。)/赵竦/(平吕梁百步洪之险。元祐七年举公私俱便。善治财赋。)/李潜元祐六年台阁清要。)/张瓛/游冠卿/雍钧/苏嘉元祐七年升擢清要。)/石嗣庆/李格之、子敦极称之。)/孙谔元祐七年台阁。)/陈沂/元祐七年升擢。)杨宗惠/敦夫处厚敦夫。唐大极称之。)/赵令畤/(颍签。子瞻字之曰德麟,作字说,并书来,盛称之,云已荐馆阁。)宇文邦彦/傅耆/杨阜/王涣之/张东元祐八年著述。)/商倚/刘羲仲/尹材/处初元祐四年献纳科。卒。)张云卿/伯纪元祐八年学官。)陈师锡/伯修秦观/少游陈轩元舆。坡自代。)/孔武仲彦常/应昭纬/苏炳/周尹/正孺。卒。)李由(养正)/朱光裔公远/陈元直/叔正陈元纮/张重子威/吴俦/陈瓘莹中/李百禄祐父/荣辑/子雍元祐八年学官。)陈恢/宋匪躬(履中)/宋景年遐叔/家彬中孺元祐六年台阁。)/石景略/蔡肇天启元祐六年台阁。)/李格非/李彻/(择之)韩宗质/王寔/仲弓王宁/幼安徐铎(振父)/游酢/元祐五年著述科。)田述古/(明之)李豸/方叔张庭坚/广安人盛侨司业称之。)李纯中/(师中弟。李彻言:正叔尝责尧夫不与换官。)鲜于绰大受/祝康/(法家)孙览傅师/程之才/程之元德孺/程之邵(懿父)/高士英子容/范子奇/中济刘昱/晦叔乔执中/希圣谢绶/(乔云:论议似从二程淮南发运司。)赵屼景仁元祐五年十月,与两省同荐御史。)/范纯礼/夷叟自代。)赵泽/元祐四年两省同举御史。)郭晙(已卒。)/刘当时/叔郑富绍庭德先/田子谅/丁綖邃翁/陈陔/孙安(永弟。长社宰,宣德有能政。)/苏京/罗适/张升卿(与张宗谔同以茶法勒停。)/文勋/徐君平(久从荆公学,当国时不随,子由称其文字。)/李曼/修儒。有吏才。元祐六年荐献纳。)宇文昌龄/伯脩安鼎/元祐四年两省同举御史。)赵君锡/无愧郑穆/闳中元祐五年正月经筵。)郑雍公肃元祐五年正月经筵。)/李栝元祐五年洋州回始识。)/石亘/毛渐(知高邮军,复三十六堰。)/朱京/杨畏子安/傅传师/传正弟。原明称之。)李君卿(考课第一,未奖。)/张安上(能吏也。)/刘涣公济元祐五年七月博士。)/李傅/(同上荐。)张景仁(同上荐。晁无咎称之。除教授。)/张咸/元祐五年七月乞免应制。)司马槱/元祐五年八月贤良。)谢良佐/公掞正叔皆称之。元祐六年著述。)畅大隐/虞策/元祐五年十月,与两省同举御史,自湖南运判除监察。)裴纶元祐五年御史,辞不就。)/郭知章/陈祥道/用之。精礼学。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劄乞行其所进《礼书》。元祐七年四月二日又荐,乞复为礼言。)丰稷/泽夫彭汝砺/器资藩兴嗣/晁说之(作《扬雄别传》,有史才。又六荐著述科。)/李/(同年。袭弟。廷珍称其文与李傅相上下。)吴仪传正侄,极称其文。)/许奉世/尧夫荐经行,特就殿试。注《孝经》。)扈充元祐六年升擢清要。)/鲜于之武元祐六年台阁清要。)/周锷廉彦/许彦处中元祐七年台阁元祐七年十二月宫教。)/司马庭直孺/王任叔重元祐七年著述。)/李晰(邛人。能文。元祐八年学官。)/晁将之/元祐八年学官。)孙协元祐八年荐学。)/刘逵/焦蹈榜第二人。)李瑺/纪常称其能文。)虞芮乔希圣贤良,极称之。)/王谊/王发刘器之贤良。子瞻称其文。)/舒焕/吴默
讲义(诗四)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高峰文集》卷一七
「《召旻》,凡伯刺幽王大坏也」至「靖夷我邦」/幽王之乱至于大坏,非一日积也。
自《节南山》迄于《何草不黄》,刺之者众矣。
众多如雨,而不知所以为政,故《雨无正》刺之。
谋诫不从,不藏覆用,故《小旻》刺之。
至于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饥馑因之,故君子知周室之将亡,而《苕之华》闵之。
然犹未至于大坏也,故皆列于《小雅》。
至于《召旻》刺而闵之,则斥言幽王之大坏焉。
盖于是不可救药矣。
何则?
凡伯,周之大臣也,刺其君之大坏,则与夫君子见周室将亡之形而伤己逢之者异矣。
且坏者人之所不怀也,君以得民为本,而其自为至于大坏,则无或怀之者矣。
然凡伯犹以为刺,而闵天下无如召公之臣,庶几能正其君,则爱君之至也。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则其威虐极矣。
惟笃降丧,故田莱多荒,而民馑且饥,仰无以事,俯无以育,壮者散之四方,老弱转乎沟壑,所谓「瘨我饥馑,民卒流亡」也。
饥馑而流亡,则居圉愈荒矣。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者,言我居圉卒荒矣,天乃更降罪罟以下罔其民,如蟊之贼而内讧其国,所以然者,以所与共治其国者皆非其人。
故继之曰「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也。
夫治民者必得明哲之师,慈惠之长,与夫肃乂正直之人,然后民以安而国平。
今皆反此,则非特不足以靖夷我邦也。
小大内外,昏而不明,椓而肆虐,靡共而慢侮,溃溃而泯乱,回遹而邪曲,是能相率以为乱而已,幽王何恃而不大坏邪?
「皋皋訾訾」至「我位孔贬」/人君之患,莫大于信任小人之废黜君子。
皋皋然缓而不共职,訾訾然以苟訾为事者,王皆不知其为玷,则偷惰诞慢之小人何所惧而不为乱?
兢兢然戒谨,业业然危惧,甚久其不宁者,王乃更贬其位,则忧国尽瘁之君子,何所施而下膏泽于斯民哉?
「如彼岁旱」至「无不溃止」/膏泽不下于民,而民方被其威虐,则其为生也,亦若旱岁之草而已。
拘迫而不得散,适彫瘁而无复蕃庶,故曰「如彼岁旱」,则反是矣。
「如彼栖苴」者,木止曰栖,苴,水中浮草也。
栖于木则犹非所宜,又非特不溃茂而已。
以喻民之被其威虐,非特拘迫而不得散,适彫悴而无复蕃庶也。
且将荡析流散而无复生理,如苴之栖于木矣。
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今民用荡析流散,无复生理,则邦其有不溃者乎?
故曰:「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春秋传》曰:「国乱曰溃」。
此序所谓大坏也。
夫草散则鬯茂,故「草不溃茂」为岁旱。
人散则国危,故「无不溃止」为邦坏。
言溃同而指意则殊,先儒改「溃茂」为「汇茂」,不必然也。
「维昔之富」至「不灾我躬」/维昔之时,仰有以事,俯有以育。
而今也,「瘨我饥馑,民卒流亡」,则民穷甚矣。
维昔之时,有和平之乐,无札瘥之苦。
而今也,「天降罪罟,蟊贼内讧」,则民病甚矣。
故曰「维昔之富不如时」,援古而罪今也;
「维今之疚不如兹」,伤今而思古也。
夫爵以驭其贵,禄以驭其富,人君之至权也。
溃溃回遹者靖夷我邦,兢兢业业者其位孔贬,则是黜陟失当,既不足以驭其贵矣。
曰「彼疏斯粺」,则又言彼宜食疏而反食粺,此宜食粺而反食疏,制禄不当其分,而不足以驭其富又如此也。
岂惟不足以驭其富贵而已哉,自替实由乎此。
《书》曰:「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今所使居君子之位而食君子之食者,乃食疏之小人,王何赖而不替乎?
又况举疏食之人,措之群臣之上,而不知止,则其自替可知矣。
「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者,先王所以下膏泽于斯民而不竭者,以其内外有所资,与王为善者众也。
今也「昏椓靡共,溃溃回遹」者,与之共治,则外无所资,而适足以害吾治者众矣,故曰:「池之竭矣,不云自频」。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与之共谋」,则内无所资,而适足以丧吾德者众矣,故曰:「泉之竭矣,不云自中」。
王者以博施济众为职,而如池泉之竭,无以施物,则害之及人也溥矣。
害之及人也溥,而又弘之而不知戒,则非特人之被其害也,将不为我躬之灾乎?
所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是已。
故曰「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灾我躬」,言其必灾我躬也。
「昔先王受命」至「不尚有旧」/《江汉》曰:「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则其能辟国而不为人之所蹙可知。
然是诗宣王以命召虎,故特称其祖如此,以文、武时贤人众多,岂独有如召公之臣哉。
显谟成列,举安天下,岂特曰「辟国百里」哉。
而是诗始终独以不得召公为言者,盖幽王之所以致大坏,以其无仁贤与之图治于其始,又无仁贤与之救乱于其终。
是故非徒不能日辟国百里,且又至于日蹙国百里而丧无日矣。
其视日辟国百里之世,岂不甚相远哉?
此所以始终独伤无如召公之臣而已也。
且国无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
礼义由贤者出,无仁贤则无礼义矣。
故当是时,富庶则不如昔,困穷则甚于今。
以上治则皋皋訾訾者不知其玷,兢兢业业者孔贬其位;
下治则如岁之旱而草不溃,如泉之竭而害斯溥。
若此者,得不谓之国空虚而上下乱乎?
然则如之何?
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
而当是时,人不足与适矣,政不足与间矣,此所以闵天下无如召公之臣也。
孟子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古之所谓民贼」,而是诗乃以辟国为召公之贤。
《车攻》亦以能复文、武之境土为宣王之美,盖其用心则不同耳。
「《周颂·清庙》,祀文王也。
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本系于一人,事止于一国,谓之《风》。
其德之盛,其功之成,可以告于神明,则列于诸侯之《颂》焉,若《鲁颂》是已。
风动于四方,事该于天下,谓之《雅》。
其德之盛,其功之成,可以告于神明则列于天子之《颂》焉,《周颂》、《商颂》是已。
《风》者,诚意化民之所成也。
《颂》者,成功之所致也。
有意皆可诚,有民皆可化,德皆可以修而至于盛,功皆可以积而致于成,故《风》与《颂》,天子所不得独擅,诸侯与有焉。
天子之所独擅者,惟《雅》而已。
故序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文、武之前,商之政犹存,故周虽已兴,而不列于《雅》,是以有《二南》焉。
幽、厉之后,周之政已亡,非特废而已,故周虽未终,而亦不列于《雅》,是以有《王风》焉。
此《风》、《雅》、《颂》之大致也。
《清庙》者,美文王盛德之形容也。
夫汤之伐桀,武王之伐纣,皆曰:「今朕必往」,是圣之任者也。
文王不然,天命既受矣,天威既将矣,内文明以蓄德,外柔顺以蒙难,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是圣之清者也。
故祀文王之诗曰《清庙》,祀武王之诗曰《执兢》。
一则以其德,一则以其烈,彼无加损焉,因其实而已。
盖圣人所以若是不同者,凡以观命之废兴,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而已。
孟子曰:「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然则庙谓之清庙,不亦宜乎!
且周之德莫盛于文王,周之业莫备于周公营洛之后。
有盛德斯有大业。
文王无业也,而言大备则未焉。
故经于他,未始名之以「清」,至是周大备,而后名之以「清」,适其时也。
朝诸侯者成王,而曰「周公既成洛邑,诸侯率以祀文王」者,文、武之,非圣人有所不能继。
成王中才之君,其能制礼作乐,成太平之功者,周公实为之。
故诗人不没其实,而既成洛邑,则以周公为主焉。
然而《颂》者,合天下之公以形容元首之事,非可以系之周公也,故其诗则皆成王能率诸侯之事而已。
不曰享而谓之祀者,方以在天之神祀文王故也。
「于穆清庙」至「无射于人斯」/《传》曰:「孝子之至,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得四表之欢心」。
洛邑而朝诸侯,则既有以得天下之欢心矣。
于是率以祀文王,所谓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其斯以为天子之孝矣夫。
然君臣上下,何作而非敬,何动而非和,仪者斯效,唱者斯应,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盖非可以声音笑貌为也,欢心之至则然耳,此「于穆清庙,肃雍显相」之谓也。
穆则敬和之见于行也,故其肃雍以相祀事,亦谓之显相焉。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者,文王之德教被人深矣,故虽没而多士犹秉之而不忘。
秉者,操之而不敢舍也。
操之而不敢舍者,多士之事也,与夫直心而默契于文王者异矣。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者,内尽其心,以对越其在天之神,外尽其力,以奔走其在庙之事也。
盖清言精神之所升也,非有对越而上达者焉,则不足以格其神庙;
言貌象之所著也,非有奔走而内面者焉,则不足以供其事。
此所以有贵于修己而饬,在事而有济济多士也。
顺帝之则,文王所以事天也;
肃肃在庙,文王所以祀神也。
然则多士也,亦孰外乎文王之所为乎?
是所以为秉文之德也。
多士之微,莫非秉文之德,则敬和于清庙,肃雍而显相者,从可知矣。
虽然,多士所以秉文之德,亦岂舍我而徇彼哉?
求诸性而得焉耳。
求诸性而得,谓之秉文之德者,文王先得乎我心之所同,然而在我者有待之而兴故也。
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文王之德因于性而本诸天,故秉文德则足以对越文王在天之神也。
夫于清庙也,成王率以敬和而肆祀,诸侯应以肃雍而显相。
其为多士也,对越在天,以体文王之德,骏奔走在庙,以体文王之行,则其神之德可谓显矣。
其敬和也,其肃雍也,其奔走也,人之力可谓承矣。
故曰「不显不承」,所以甚言其显且承也。
其显且承如此,则天下忘我难矣,故曰:「无射于人斯」。
是诗言文王之德而已,然德之盛至于化人而成之也犹如此,则其盛无以加矣,兹所以为《颂》之冠欤?
「《维天之命》,太平告文王也」。
夫人有士君子之行以致既醉之盛者,实在成王时
然原其始之所自,盖文王有明德,受命作周以基之,此太平所以告文王也。
以太平告而名之曰《维天之命》者,周致太平以敬和而已。
前后之相继,上下之相承,以敬和而不已,是乃天之所为,非人之所能为也。
何则?
舜禹之子,孟子以为其贤不肖皆天,则文、武、成以敬和相继,岂非天欤?
故曰《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至「曾孙笃之」/「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是周之太平,天实为之。
然以告文王,何哉?
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则文王之所为实与天合。
惟其所为实与天合,是以于穆不已。
虽曰天命,而以归美文王也。
夫敬则不慢以违命,和则不乖以起事。
《传》曰:「夫敬与和,何事不行」。
为治之道无他,政事一出于敬、和而已;
太平之功无他,臣民一归于敬、和而已。
此所以告太平之功,而原其本曰「于穆不已」而已也。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者,夫一色成体谓之纯,文王德纯乎其不杂矣,是故出为刚健,入为粹精。
昭升于上,则《大明》有以显其德之明;
敷闻在下,则《灵台》有以显其德之灵。
以至仪刑于当年,则有遍为之群黎,莫不好之武夫;
流衍于后世,则武王继其志而其德惟圣,成王衣其言而其德惟令。
显孰甚于此乎?
凡以其体尽一性,而性亦不已故也。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者,道德者,法度之所自出。
文王德纯至矣,其流有衍,而馀波及于成王
成王则收之以制法,又大疾顺其所为,而不敢慢违,则是曾孙之能力行而有所至也。
兹其所以为敬和不已,而太平之所以致欤?
呜呼!
《颂》之言若是之简,而意则无所不该,与夫后世徒侈其词而实则不至者异矣。
「《维清》,奏象舞也」至「维周之祯」/《清庙》所言,文王之德也,《维清》所言,文王之事也,故《记》曰:「升歌清庙,示德也;
下管象舞,示事也」。
有是德斯有是事,故庙谓之清庙,而典亦言其维清焉。
清也者,神人之所贵也。
而况去乱而易之以治,去乱而易之以治,则清其可后乎?
且典者大常之道也。
清以洁之,则其理明;
缉以续之,则其事序;
熙以广之,则其用博。
苟为不然,欲被四海而无疆,垂万世而无穷,亦难矣。
维清缉熙,兹所以为文王之典也,其与成汤肇脩人纪类欤?
然谓之典,则所以施邦国而待其治耳。
若夫道无污也,安用清?
无间也,安用缉?
无狭也,安用熙?
是以知是诗言文王之事而已也。
今夫精意以享曰禋,圣人方其以道格于皇天,则不期精粗焉。
则所谓「肇禋」,亦文王事天之事耳。
道之所在,莫能难之,则亦孰能福之哉!
福之且不可,乌有所谓先见之兆乎?
则「维周之祯」亦文王得天之事耳。
《易》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中庸》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惟其大统未集,故其事维周之祯;
其事维周之祯,故其乐谓之象舞,则于是时,王事兆见而已。
《周官》以典待邦国之治,以法则待官府都鄙之治,则典略而法则备也。
《书》于《尧典》言「庶事咸熙」,于《皋陶谟》言「庶绩其凝」,则熙作而凝成也。
惟其大统未集,故是诗言「典」而不及法则,言「熙」而不及凝,则于是时,业虽大而未备故也。
夫能作典,则所以治人者尽矣。
治人者尽,然后可以事天,故继之以「肇禋」。
子孙所以治人者备矣,而其兆见于文王之作典;
子孙之所以事天者亦备矣,而其兆见于文王之肇禋。
故曰「迄用有成,维周之祯」也。
文王之业虽大而未备,亦必因时而造,非有所亏也,兹其所以可告于神明欤?
「《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
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成王即政,诸侯来助祭,而其诗有取于烈文者,夫岂苟哉!
盖诸侯于其祖考有为人后之道,则不可以忘孝;
其于天子有为人臣之道,则不可以忘忠。
天下之所以治,仁义忠孝之积也。
使为人后者皆知尽其所谓继世之孝,则其移之于为臣也,亦莫不尽其所谓事君之忠,然则天下之政奚足为哉。
成王所以于即政之始,美诸侯之祖考而戒之,欲其能绍,则所以望之深矣。
烈文辟公」至「维王其崇之」/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先王所以崇德报功也。
诸侯之祖考,孰有无烈无文而有其国乎?
先烈后文者,诸侯言时计功,则烈其所先也。
「锡兹祉福,惠我无疆」者,惟其有烈有文,故能锡我惠我,「锡」与《洪范》所谓「锡汝保极」同。
诸侯非能以祉福事其君,周之先王有道,故其臣因得而锡之也。
惠,顺也。
福者,百顺之名也。
逮及成王,亦如先王之有道,故其所锡周之祉福流衍而无穷也。
「子孙保之」者,戒助祭之诸侯保其祖考锡我惠我之功德而勿替也。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者,戒之以无专利以自恣,无伤财以害民。
盖诸侯得擅其一国,苟封以专利,靡以伤财,则丧其祖考之功德必矣,故首戒之以此。
能如所戒,则王之所崇也。
「念兹戎功」至「于乎前王不忘」/上以蕃屏王室而敌王所忾,下以保其社稷而灭除强梗者,诸侯之戎功也。
子孙继其世序,能念祖考之戎功而弗忘,则是于继序能皇之矣。
皇者,美而未大也。
于戎功能念之而已,未见之于有为,故其于继序亦言其能皇之而已。
《泮水》言「能修泮宫」,《閟宫》言「能复周公之宇」,皆诸侯之所谓「能」也。
义所谓「能皇」亦如此。
「无兢维人,四方其训之」者,戒之以用人,有国者得人则强故也。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者,戒之以务德,为诸侯者修德则显故也。
能得人岂惟足以强其国哉,四方且训之,则求所谓不庭之方无有矣。
能脩德岂惟足以显其身哉,百辟且刑之,则求所谓不享之辟无有矣。
诸侯有如此者,先王乌能释之而不念乎?
故曰「于乎前王不忘」,言先王念之而不释也。
因诸侯之助祭而上言祖考,当后世之即政而远举前王者,先圣后圣所循者一道,前事后事所由者一理,知所以引古而验今,则知所以行古之道矣,所谓言近而指远也。
「《天作》,祀先王先公也」。
天不人不因,天之所以兴周者匪人欤?
人不天不成,周之所以为周者匪天欤?
故其祀先王先公之诗,谓之《天作》,盖作者人也,而作之者实系乎天。
若以谓人事诚修无俟乎天,则德如仲尼者,岂不足以有国,而穷为匹夫者乎?
此所以推原所自,不特言其本乎祖,而亦言其本乎天也。
《天保》曰「于公先王」,此曰「祀先王先公」者,先先王而后先公,亲亲之仁也;
先先公而后先王,尊尊之义也。
仁义并行而不过,其斯以为人道之至欤。
天作高山」至「子孙保之」/山之为物,崇高之势庇物而弗倾,亭育之功于物而弗竭,有国者之象也。
后稷封于邰,周之始封也。
虽以功德有国,其兴之者实自乎天,故曰:「天作高山」。
作者,业肇之称,作于前斯有以述于后。
后稷有邰以来,更历夏、商,衰微不振者盖数十世,所谓高山尝荒秽而弗治矣。
太王之兴,乃有胥宇筑室之勤,左右疆理之功,诗人于是有瓜瓞柞棫之况,故曰「太王荒之」,言太王实治其荒而肇基王迹也。
然其居于邠也,狄人数侵而不宁其居;
其迁于岐也,从者虽众而未免于扰。
文王之作兴,以功则康,以业则求宁。
道被南国,如江汉之方广;
德冒西土,若日月之照临。
诗人于是有山阜冈陵之况。
故曰「彼作矣,文王康之」,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实有以安天下而成厥勋也。
虽然,太王所以荒之,文王所以康之,夫何容心于其间哉,继天之所为而已。
「夷」之为言易也,易者天德也。
太王文王所以荒之、康之,亦曰天德而已矣。
与天合其德,则天岂容择之哉,故曰:「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所谓先天而天弗违也。
夫岐,太王之所徙,而文王之所治也。
太王文王有夷易之行,其所徙也,天徂而从之。
则为武王成王者奚为哉?
继其志,述其事,以保其祀而已。
故继之曰「子孙保之」,言自今以往,但当谨守而弗失,此所以为祀先王先公之诗也。
「《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至「肆其靖之」/郊祀天地,王者之事也。
成王承文、武之后以致太平,故郊祀以报天地,必以昊天有成命者,以天为主故也。
曰昊天,曰上天。
祭天于圆丘,以之日至,而曰昊天者,取其降而与万物相见之意,则于是以禋祀祀之,理无不飨故也。
然祀天于南郊之圆丘,祀地于北郊之方丘,阴阳之位固不可易。
而此诗言「郊祀天地」而不分者,盖天地生成万物,相为始终,故兆之虽异位,而祀之不害其同诗也。
后世缘是合祭天地,失之矣。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者,后者继体之称,为其继天而言也。
天之兴周,有曰大命、宝命、元命、明命、休命、永命,皆胙周之显命也。
然或开之于其始,或佑之于其终。
若「成命」则正言所以成周之命也,故曰「二后受之」,而前之先公,后之子孙弗与也。
文王》言「文王受命作周」,《大明》言「复命武王」是已。
盖成者有始卒之辞,文王以文德造始于前,武王以武功续终于后,此其所以配天地而为祭主也。
盖造始,天道也;
续终,地道也。
仰天而造始者不倦,俯地而续终者不怠,则夫配天地以成王事者,亦敢康乎哉。
自朝至于日中晷,不遑暇食,以庶邦惟正之供,此文王之不敢康也。
克相上帝,以卒伐功,胜商遏刘,以定天下,此武王之不敢康也。
故曰:「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盖非王业之成不足以应天命之成,非二后之有以基命不足以受天之成命故也。
成王亦大矣,而止言「不敢康」;
基命亦微矣,而止言「夙夜宥密」,何耶?
《书》曰:「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又曰:「无轻民事,惟难。
无安厥位,惟危」。
盖天下之事成矣俄坏,坏也俄成,在人为与不为而已。
故欲成王事,在于不敢康也。
荀卿曰:「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盖诚心行仁而夙夜不懈,则仁眇天下而莫不归于仁;
诚心行义而夙夜不懈,则义眇天下而莫不理于义。
故欲基天命,在于夙夜宥密也。
惟有以基之,则所谓「成命」能受之矣。
且宥者宽而能有容,仁德也。
密者察而能有治,义德也。
仁义并行而会于有极,王事其有不立乎?
《书》言文王之事,继之以「亦越武王,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与此同意。
虽然,命固基于此矣,而王者之事业,或久或近,或广或狭,亦在缉熙之如何耳。
有以缉之,则泽流万世;
不思所以缉之,则所谓功者亦或隳矣。
有以熙之,则光被四表;
不思所以熙之,则所谓明者亦或熄矣。
此二后所以单厥心于缉熙也。
单之为言尽也。
人之于事,尽其心而无二虑,则将何所不至哉。
惟二后为能单厥心于缉熙,所以迄至于今,能靖天下也,故曰:「肆其靖之」。
「《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至「于时保之」/礼自外作,必缘人情,祖尊而远人者也,故以配天,而祀之于圆丘。
祢近人而亲者也,故以配帝,而祀之于明堂。
盖明堂王者之堂也。
方其朝觐,则以会诸侯,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扆而立是也。
方其祭祀,则以享上帝,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也。
由汉以来,诸儒执斯二事以惑世,或以为祭祀之堂而不可以朝诸侯,或以为朝觐之堂而不可以享上帝,其甚者以谓明堂、辟雍地实同而名则异耳。
纷纷异同,莫适其正,殊不知明堂之制不若圆丘之自然,明堂之位虽不若国郊之远人,而王者方其以人道交应物之帝,则虽即人所居而享之可也,况祖考之亲者乎?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言致诚以备其物也。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言尽心以合其道也。
若《书》言「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则所以祀于明堂者,物其有不备,故于此先羊后牛,则以见至诚有加而无已也。
若《维清》言「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而见于《周官》者,以六典待邦国之治,以轻典刑新国,以中典刑平国,以重典刑乱国,岂非所谓仪式刑之典,以靖四方欤?
夫惟外尽其物,内尽其心,是以天右而享之也。
然尽其物,言其执祀之诚而已,天右之宜未至也。
尽其心,言其所以享帝之道也,天右于是亦至焉。
故曰「伊嘏文王,既右飨之」,言天之于文王,右飨之旧矣。
今也仪式刑之,则是与文王合德者也,天右飨岂不至耶!
右飨之既至矣,故自今已往,但当夙夜畏天之威以保兹右飨之休命而已,故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天难□命□□,故其威可畏也。
「《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至「允王惟后」/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
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为之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此古帝王所以不废时巡。
然谓之「迈」者,言其行之远而不遽也。
「时迈」则而东,而南,而西,而北,不疏以弛事,不数以扰民,上以顺天之道,下以从人之欲而已。
告祭者,告至之祭也。
若《书》所谓至于岱宗,至于南岳,至于西岳,至于北岳,则必祭以告之也。
燔柴以告祭昊天,望秋以告祭山川,故谓之「柴望」也。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者,周行不殆,天道也。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以至役说战劳,运行而未尝少息,夫能体斯道以有为于天下,得不为天所子乎?
以其足以继天故也。
子之斯右之矣,右之斯序之矣,故曰:「实右序有周」。
右者,助其所为,若《召诰》言「天迪从子保」是已,所谓子之斯右之也。
序者,使之传序,若《文王》言「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是已,所谓右之斯序之也。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者,王者所为与天合德,足以得天如此,则其威政之所加,斯无妄举,孰敢不震动叠息效顺而图新者乎!
故曰:「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巡守之际,有所谓削地绌爵,君流君讨之事,是以言也。
怀百神者,有以感其衷而使之无怨。
柔百神者,有以屈其力而使之受职。
□河之善滥溢于地,岳之独峻极于天,其神为难怀柔,而言及之,则山川莫不宁可知矣。
夫王者上为天之子,下为民之君,□□□□□□于人也,有□震叠之于祖□□□怀柔之,则是□□□□□□传序之意,故曰「允王维后」也。
「明昭有周」至「允王保之」/《书》曰:「今天其命哲」。
又曰:「惟天生聪明时乂」。
有道之世,其君之聪明睿智,足以有临,岂徒人事之至哉,天实诱其衷也。
故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明者昭之积,昭者明之散。
昭积则有以见大,大散则有以察微。
天迪有周之君,既有以见大,又有以察微,则近而为公卿大夫,远而为邦伯师长,众而为百司庶府,莫不秉德而不回,传序而不绝,所谓「式序」也。
式序在位,则愚智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矣。
天则右序,神则怀柔,君则明昭,臣则式序,夫然则安所用于兵革哉?
□求哲人,以与之共图于亿万斯年而已。
故继之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允王保之」。
独言「肆于时」者,巡守中国之事也。
若所以待夷狄之道,则干戈有不可戢,弓矢有不可櫜,熊罴虎贲之士有时乎用,非徒求懿德而已,此言之法也。
然皆巡守之诗,或言时迈,或言般者。
迈,远行也,孟子所谓游也。
般,乐也,孟子所谓豫也。
一游一豫,此周之先王所以为诸侯度也。
《时迈》,告至之诗也,故言「柴望」,以皇天后土为主。
《般》,过而□之诗也,故言「祀四岳河海」,以名山大川为主,亦互相备也。
然《舜典》言:「五载巡守,群后四朝」。
《周官》则言「六年,五服一朝。
又六年,王乃时巡」者。
至周之时,官备而法详,官备则足以周知天下之故,法详则无所俟于改为。
若舜□□□□此□五□□□□□□□□也。
「《执竞》,祀武王也」至「斤斤其明」/文王徽柔懿恭以服事商,则是虽有君人之大德,而常怀翼翼之小心,非所谓执竞也。
武王则不然,以此之治,易彼之乱,以此之无衅,讨彼之有罪,故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将有大正于商」。
武王执竞□□也。
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汜而汎,至怀而坏,至共颈而山坠。
出三日而五灾,至必伐之,志不为之少异。
若此之类,可以见其能执竞而弗失矣。
惟其执竞而弗失,故威武之所加,则亦若孟子所谓「仁者无敌」,《商颂》所谓「莫我敢遏」,夫谁与之竞哉!
故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文王以柔德遵养明晦,故称其德之不显,言其德之盛也。
武王以刚德卒此伐功,故称其烈之无竞,言其烈之盛也。
德之盛故祀之以《清庙》,烈之盛故祀之以《执竞》,无所苟而已矣。
「不显,上帝是皇」者,武王之烈所以执竞者,以其于天下有所成,有所康而已。
大统于是乎集,大功于是乎定,是其成之显也。
民脱于涂炭之中,师行于衽席之上,是其康之显矣。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其视听自民之聪明,其予夺视民之去就,以其有之显烈,此上帝所以皇之也。
「自彼,奄有四方,斤斤其明」者,武王之烈为既盛矣,为□□□何为哉?
由其之道而已。
由彼之道,则能奄四方而有之,斤斤其明而辨治之矣。
奄有者,覆入而无外之谓也。
「□□,奄有四方」,则若《书》言「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是已。
斤斧之析物,斤钓之权物,皆辨治□□□彼斤斤其/「(以下漫漶莫辨。)钟鼓喤喤」至「福禄来反」/「钟鼓喤喤」,取其声之美,不嫌于不大也。
而《那》言「奏鼓简简」,则取其声之大。
「磬莞将将」,取其声之大,不嫌于不细也。
而《那》言「嘒嘒管声」,则取其声之细。
是何□□?
《那》之颂,其始美商之革,曰「奏鼓简简」者,以汤之业大而未备,故其乐亦大而未备,与《灵台》言「贲鼓维镛」同意,举其声之大以见其未备也。
其终美汤孙之能承其祖,曰「嘒嘒管声」者,以其能成祖之事业,广祖之声教,故其乐之备如此,与《有瞽》言「箫管备举,喤喤厥声」同意,举其声之细以见其既备也。
《执竞》则异于是,□「钟鼓喤喤,磬管将将」,继「自彼,奄有四方」之后,则成王之备□也,不嫌于不大,故于钟鼓(下缺)
信州天宁寺1117年3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石门文字禅》卷二一、康熙《广信府志》卷三四上、道光《上饶县志》卷三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洞山
江南山水冠天下,而上饶又冠江南,自昔多为得道者所庐,鹅湖龟峰、怀玉,号称形胜,而灵山尤秀绝。
盖唐义武初,西平王发其天藏也,初建精舍名兴圣,祥符天子改赐普明
沙门德延以讲学聚徒甚盛,弟子德熙者有智略,实阴相之。
崇宁二年,诏革以为禅林,赐田度僧,听遇天宁节进功德疏。
太守周公邠长老德延为第一世,而以僧正德熙董其事也。
三人者叙立顾瞻而叹曰:「寺以群居,而自为户牖,犬牙相接,如蜂房蚁穴,非相臣所以建请,集禅衲,演祖道,上延睿算之意,于是蝉蜕其卑陋而一新之也。
入门纵望,序庑翼如而进,层阁相望而起。
登普光明殿,顾其西,则有云会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为法宝藏,以大轮载而旋转之,以广摄异根也。
顾其东,则有香积厨,以办伊蒲塞馔;
为职事堂,以料理出纳。
特建善法堂于中央以演法,开毗耶丈室以授道。
又阁其上,以像观世音,示以闻思修令。
学者入道也,粥鱼茶板,霜颅螺顶,凫趋而集,寂无人声馀履声;
而禅斋密室,冰怀雪虑,株枯而坐,不见心相惟身相也。
呜呼,西平王郡太守虽异世,而姓氏同
前以讲,后以禅,而领袖者虽异趣,而名号同也。
吾闻浮图未成,故裴公美玄度之后身;
千尺像毕,而僧护僧祐道宣之前身。
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衍禅师出自白牛法窟中来,嗣延公之法席,分照觉之祖焰,道行孤峻,为邦人所钦。
然人但见其能集前人之大成,幻出楼观,而不知其游戏也。
政和元年八月,又诏以天宁万寿名寺。
七年三月僧庆瑫来乞文,以记其事。
余虽未获览山川之佳气,披华搆之雄誇,然能系而为之词也。
辞曰:
群峰宝势争岧峣,云收眼寒空翠摇。
灵山独受王水朝,跨水谁作朱飞桥?
苍官马鬣低龙腰,谷风吹空翻海潮
忽惊宝坊碍层霄,天花细雨纷堕飘。
草衣大士唾雾消,定力持之日劫超。
太霞仙子坐可招,夜晴往往闻吹箫
西平贤王想风标,长剑拄颐气勇骄,擅此兴圣开前朝。
兴和气弥宇宙,佛宫道祠恩益厚。
初此毗尼相讲授,易为禅林冠江右。
大钟横撞午梵奏,紫金光聚世福
苾刍千指聚拜手,太平天子千万寿。
切云楼阁谁所搆,臣子净愿力成就。
白牛乳犊师子吼,虎溪嫡孙气奇茂,学者趋之俯并首。
我作铭诗招尔后,斯文与山俱不朽。
十六罗汉画像赞 南宋 · 李流谦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六、《澹斋集》卷一六
一尊者须眉雪垂,持杖而坐,一髽童执经倚石睡,其一以𢷊刺其鼻。
霜眉雪颅,扶杖谛视。
髽童捉经,倚石鼾睡,或触其鼻,戏发其嚏。
梦本自觉,经亦无字。
一尊者持贝叶作说法,手前有篆盘,一胡人捧香,二蛮奴从跪至地,一擎手作礼。
贝叶未展,篆缕未焚。
已说法竟,孰听孰闻。
老胡捧香,两奴慇勤。
各为佛事,或跽或擎。
一尊者左手执经卷,右手爬痒,小童碾,一僧拂茶具。
两臂不用,一机自奔。
爬者非痒,执者非经。
童僧荐茗,器洁泉清。
借甘露爽,濯海鲍腥。
一尊者前有蛟吐珠,童承之以盘。
有虬特角,吐珠陆离。
婉彼奇女,以盘承之。
我宝无量,献此何为。
汝用自照,蠲忿反慈。
一尊者凭几,前有三鹤,其雏盘旋于下。
隐几嗒然,三鹤振羽。
雏者堕地,能和其父。
有曲无名,我歌汝舞。
勿乘卫轩,甲者嗔汝。
一尊者小童自岩间架引水灌莲沼,有僧持琉璃小瓶,有龙在焉。
水性满空,不择所赴。
架筠导之,下溉莲浦。
琉璃贮龙,其细如缕。
大则垂天,小固如许。
一尊者前有龙,一鬼波间捧书。
万里一跬,千家一钵。
莫鸷者龙,香供夙设。
擘波跪函,有足其捷。
汝未反命,我馔已彻。
一尊者前有国王发椟中舍利,以杖挑之,烂然有光,尊者与其徒皆作礼。
五色有烂,三昧所熏。
秘椟孰启,天球并珍。
委最后属,住未灭身。
曷不肃雍,其人其人。
一尊者瞑坐乔木庵中,上有应供化身,持钵飞锡,前有僧击磬。
云锡飞游,龛木燕暝。
为二为一,罔两问影。
真有心哉,阇黎击磬。
汝未见我,孰起此定。
一尊者有二王孙,一捧芙渠人立以献,一跪而纳屦。
王孙可憎,或出非类。
撷花人立,纳屦胡跪?
飞空挽,同一游戏。
反彼初念,毛革立蜕。
一尊者抱膝坐山数峰,水出其下,一童一僧皆以手障面如怖状,岂水有怪乎?
翠巘岌嶪,清波渺㳽。
抱膝危坐,旋盘不移。
彼怖者何,匪蛟匪螭。
汝师在此,可摩可骑。
一尊者支颐坐,前有盘盛果。
拄颐汎观,如器聚蚓。
自止自作,孰非正性。
异果贮盘,浮华净尽。
如我所證,不复凋殒。
一尊者捧手炉,前有净瓶出云气,中有数峰。
巑岏维山,晻暧维云。
幻耶实耶,出此净瓶。
目眚既空,河山不存。
尊者执炉,居士證明。
一尊者前有一虎。
我自怡怡,汝何耽耽。
豚犊满前,莫戢其贪。
我有铁牛,八珍肥甘。
摇牙无所,弭耳应惭。
一尊者前有鹿面之,尊者若为之说法。
溪流泠泠,丰草满野。
饥龁渴饮,中有般若。
皆吾佛子,具大悲者。
举指为说,语绝意谢。
一尊者有狻猊二:大者扳其左膝,小者绕其右,尊者一一视之。
两猊髬髵,维壮维稚。
绕床齧膝,左抚右视。
方其吼时,却走彪兕。
玩吾股掌,直家狗耳。
西陲笔略 其三十六 王宏归顺事 南宋 · 员兴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四八、《九华集》卷二四
兰州王宏者,本名家子,久陷金,即悒悒思部署徒党,密欲从顺。
会坐事,金帅锁以地牢凡十馀年,释之。
军兴,即劫蕃族以归。
司命熙河路统领官,摧杀之役,奋曰:「吾赤手归明,骤官将领,不以死报国,非夫也」。
即突出部署击敌,时飞矢如猬,不动,敌援骑败去。
叔父某亦建炎初名将也,李世辅同州,欲劫皇弟郎君南归,王亦起兵会之,事觉诛死。
其人黑而长,边将谓之铁幡竿,西人谚曰:「谁为飞虎将,无若铁幡竿」。
王发也。
潘子善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八○
「钦明文思」,某窃谓「思」犹「意思」之「思」,若只作「思虑」之「思」,未见发于事业处。
惟从去声读,则见其发于事业者莫不切中情否,焕然可观,彷佛如《论语》「中伦」「中虑」之类。
未知是否,伏乞批诲。
作去声读为是。
克明俊德」止「黎民于变时雍」,「俊德」或以为己之明德,或以为俊德之士;
「百姓」或以为民,或以为百官,未知二说如何?
若以《大学》之序观之,则俊德为己之明德,百姓为民,似无可疑者。
俊德当依《大学》说,百姓程先生以为畿内之民是也。
「平秩南讹,敬致」,林氏谓如《周礼》致日之致。
此乃致南方之中星耳,未知是否?
致日乃考日中之景,如《周礼》土圭之法,非考中星也。
「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林氏谓自戒自董自劝,未知此说如何?
《九歌》今亡其词,不可稽考。
以理观之,恐是君臣相戒,如《赓歌》之类。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未知「申」字如何看?
此是三篇之叙。
第一句说《皋陶谟》,第二句说《大禹谟》,第三句说《益稷》。
所谓申之,即所谓「汝亦昌言」者也。
此书伏生本只是二篇,《皋陶谟》、《益稷》之间语势亦相连,孔壁中析为三篇,故其序如此,亦不足据。
而说者又多失之,甚可笑也。
「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允出兹在兹」,诸说皆以欲舜念皋陶,而林氏以为自言其念之如此,未知二说如何?
林说是。
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疑是称皋陶
未知是否?
若以为称皋陶,则下句禹曰「俞」者为何所俞耶?
恐此八字是皋陶之言,禹善之而问其详,故皋陶复说下句,解此八字之义。
或云此八字是言皋陶之德,「谐」字下别有皋陶之言,今脱去,未知是否。
姑存之可也。
「亦行有九德」,或以为人之性行,或以为君之行,未知二说当何从?
亦行有九德,泛言人之行有此九德,故言其人之有德,则当以此而论之。
「载采采」古语,不可晓,当阙之。
夙夜浚明有家」止「亮采有邦」,古注以为可以为卿大夫及诸侯,林氏以为卿大夫诸侯用此三德六德之人,未知孰是?
林说恐得之。
犹《孝经》说争臣之类,盖曰如是足矣,非必以是为限也。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不知明畏是两字还是一字?
林氏以为聪明言视听,明畏言好恶,未知如何?
林氏似是。
明畏言天之所明所畏,所明如「明明扬侧陋」之「明(上明字。)」,所畏如「董之用威」,「威用六极」之意。
「以出内五言」,林氏以为宫、商、角、祉、羽之言,古注以为仁、义、礼、智、信之言,未知当孰从?
未详,当阙(自「侯以明之」以下皆然。)
「关石和钧」,窃谓此只是钧石之名,如《周礼》嘉量之类耳。
未知是否?
恐是。
「鬼神其依,龟筮协从」,不知已是曾卜一番了,还是未曾卜?
按文义,恐是已曾卜了,禹更请枚卜,故舜言其不必再卜之意。
「鬼神其依」者,以鬼神不可得而知,但人谋既协,则鬼神亦必依之,亦是言向者卜时已是无可疑者,今不必更卜也。
未知是否,伏乞批诲。
恐是初未尝卜。
「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林氏谓是誓众之辞,非言昏迷天象之人。
以上文考之,林说非是。
然此篇自可疑,当阙之。
「矧予之德,言足听闻」,据古注云:「道德善言」。
某窃意「言足听闻」自当作一句,言吾之德言之足使人听闻,彼安得不忌之?
未知是否?
是。
「贲若草木,兆民允殖」,诸家说多不同,未知当如何看?
连上句言天命不僭,明白易见,故人得遂其生也。
「自周有终」,古注及诸家皆以「周」训忠信。
窃谓以忠信自周则可,以忠信训周恐未安。
未知如何?
「自周」二字本不可晓。
「王惟庸罔念闻」,诸家皆于「庸」字绝句
窃谓只作一句读,以庸训用,如《说命》中「王庸作书以告」之「庸」,未知是否?
六字一句。
「若虞机张」,诸家皆训「虞」为度。
窃谓只作虞人说,如何?
作虞人为是。
「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诸说不同,不知此四「为」字当如何音?
四「为」字并去声。
为上者,辅其德而不阿其意之所欲;
为下者,利于民而不徇己之所安。
武成》一篇,诸家多以为错简。
然反覆读之,窃以为自「王若曰」以后皆是史官历叙以前之事,虽作武王告群后之辞,而实史官叙述之文,故其间如「有道曾孙周王发」及「昭我周王」之语,皆是史官之言,非武王当时自称如此也
亦如《五诰》中,「王若曰」以下多是周公之语。
若如此看,则似不必改移,亦自可读。
又「既生魄」恐是晦日,「既」者,言其魄之既足也。
先生批云:「此句非是」。
以历推之,当为四月晦
未知此篇先生寻常如何看?
「王若曰」以下固是群后之辞,兼叙其致祷之辞,亦与《汤诰》相类。
但此词却无结杀处,只自叙其功烈政事之美,又书戊午癸亥甲子日辰,亦非诰命之体,恐须是有错简。
然自王氏、程氏、刘原父以下,所定亦各不同。
旧尝考之,刘以为王语之末有阙文,似得之。
彼有《七经小传》否?
可检看。
又《汉书·历志》谓是岁有闰,亦是也。
《洪范》之书,林氏以为洛出《书》之说不可深信,谓「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犹言天夺之鉴也。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犹言所谓天诱其衷也。
又云《洪范》之书大抵发明彝伦之叙,本非由数而起。
又曰「天乃锡禹洪范九畴」,犹言天乃锡王勇智耳,不必求之太深也。
某窃谓河出《图》,洛出《书》,《易》中明有此说,岂得而不之信耶?
未知林氏之说如何,望折衷。
便使如今天锡《洛书》,若非天启其心,亦无人理会得,两说似不可偏废也。
「八庶徵曰时」,林氏取蔡氏说,谓是岁月日之时,自「五者来备」而下,所以申言「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之义;
自「王省惟岁」而下,所以申言「曰时」之义。
某窃谓此「时」字当如孔氏五者各以其时之说为长。
林氏徒见「时」字与雨、旸、燠、寒、风五者并列而为六,则遂以此「时」字为赘,不知古人之言如此类者多矣。
且仁、义、礼、智是为四端,加一「信」字,则为五常,非仁、义、礼、智之外别有所谓信也。
故某以为时之在庶徵,犹信之在五常,不知是否?
林氏之说只与古说无异,但谓有以岁而论其时与不时者,有以月而论其时与不时者,有以日而论其时与不时者,可更推之。
某读《书》至《盘庚》及《五诰》诸篇,其疑不可数举。
若以诸家之说勉强解去,亦说得行,但恐当时指意未必如此耳。
如此等处只得姑存之,如何?
漳州所刻四经《书序》有此说。
《需》卦六四:「出自穴」,上六:「入于穴」,《程传》谓「穴,物之所安也」。
《本义》谓「穴者,险陷之所」。
某以为谓之险陷之所,正得《坎》体之象,未知是否?
坎即穴也。
《讼》六三:「或从王事无成」,《本义》谓必无成功,似与象辞「从上吉也」之意不协,又与《坤》六三《文言》亦不协。
窃意《本义》是直作占辞解如此,未知是否?
《易》中经传不同如此处多,且兼存之。
然经意是本,传辞是第二节话也。
《小畜》九五「富以其邻」,《本义》谓《巽》体三爻同力畜乾,邻之象也。
据《程传》则曰:「以一阴畜五阳」。
某窃谓以统体言之,固是以一阴畜五阳,然就九五而言,则下与四比,上与下连,为邻之象。
谓《巽》三爻同力畜乾,却见得自上畜下之意分明,未知是如此否?
更以《泰》卦「不富以其邻」对之,即可见其文意。
《大过》上六爻,《本义》谓是杀身成仁之事,莫是如晋荀息之类否?
荀息所处未得为成仁者。
《遁》「小利贞」,《本义》谓小人也。
按《易》中「小」字未有以为小人者,如「小利有攸往」与「小贞吉」之类,皆大小之小耳。
未知此义如何?
经文固无此例,然以《彖传》推之,则是指小人而言。
今当且依经而存传耳。
《丰》,彖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程子曰:「鬼神者,造化之?
然天地盈虚,即是造化之迹矣,而复言鬼神,何耶?
天地举全体而言,鬼神指其功用之迹,似有人所为者(以《谦》卦彖辞推之尤明白。)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本义》云:「赜,杂乱也」。
据训诂皆云深也,未知如何?
先儒有此训,今忘记,检不得。
字书无「赜」字(𦣞口同义),只作「啧」,云大呼也。
《左传》曰「啧有烦言」,非谓深也。
若是深义,即与「隐深远」三字一义矣,且又何以云不可恶乎?
《本义》云:「变化云为,故象事可以知器;
吉事有祥,故占事可以知来」。
不知变化云为主于人而言否?
变化者,阴阳之所为;
云为者,人事之所作。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本义》引《龟荚传》「生满百茎」为證,某窃谓「生」字似只当与下面对「立卦」「立」字、「生爻」「生」字同例看。
所谓生蓍者,犹言立而用之耳。
未知是否?
卦爻是人所画,是天地所生,不可作一例说。
兼以立而用之为生,亦不成文理。
「劳乎坎」,据下文云「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窃意「劳」字当作去声读。
未知是否?
恐或如此。
然此一节多难晓处。
「于论鼓钟,于乐辟雍」,注云:「辟雍天子之学也」。
不知辟雍从来是天子之学否?
还是文王始为之,及周有天下,遂以为天子之学,亦如皋门、应门始立于太王,而后遂以为天子之门耶?
伏乞指教。
见不得。
《召旻》第六章,《集传》作赋体,窃疑是比体。
未知如何?
作比为是。
小序《麟趾》诗:「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此句似无义理。
《江有汜》诗是媵自作,非美媵也。
此二处下皆未曾注,未知如何?
当补。
《论语》「仁者不忧」,《集注》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
某尝推之,恐只是此心常存,不暇闲思虑,惹起闲烦恼耳。
未知是否?
未是。
某读《春秋》,至「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处,略窥见圣人所以作《春秋》之意,僭易录呈,伏乞指教。
某谓《春秋》为圣人褒贬之书,其说旧矣。
然圣人岂损其实而加吾一字之功哉?
亦即其事之固然者而书之耳,如「翚帅师」之类是也。
盖不待君命而固请以行,则书之如是宜也。
或以为若是则一代之事自有一代之史,《春秋》何待圣人而后作哉?
曰,《春秋》即鲁史之旧名,非孔子之创为此经也。
使史笔之传举不失其实,圣人亦何必以是为己任?
惟官失其守而策书记注多违旧章,故圣人即史法之旧例以直书其事,而使之不失其实耳,初未尝有意于褒之贬之也。
以是而观《春秋》,庶足以见圣人光明正大之意,而非持夫一字之功以私荣辱之权也。
惟夫不失其实,则为善者安得而不劝,为恶者安得而不惧?
孟子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宜哉!
不知书「翚帅师」如何见得其不待君命而行之罪?
又如何见得旧例合如此书?
此须更有商量,未达则阙之可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又见《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五五。)
论语:原缺,据宋浙本补。
历代诗 其二 南宋 · 杨简
 押阳韵
天位传禹,禹之子启传太康
仲康王相少康后,王宁王槐及王芒。
王泄不降王扃立,王廑孔甲何淫荒。
王皋之后有王发,桀放南巢夏始亡。
十七君馀四百岁,夏之天下遂为商。
与芮除武康军节度使制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鹤林集》卷五
门下:朕穆叙宗盟,迪稽周典。
建之藩屏,首推曾孙王发之仁;
分以旂旌,爰锡孟侯弟封之宠。
粲亲亲之恩意,肃暨暨之戎容。
飏于大庭,诏尔群辟。
具官某气韶质美,德粹行恭。
蕴藉诗书,进止必由其度;
沈潜学问,奇邪不接于心。
蔇登神京,蔼有芳闻。
峨冠在列,宛如青袍朝士之癯;
奉璧陪祠,弗类赤社亲王之贵。
每阅起居之奏,屡殚忠益之箴。
实毗皇家,式壮宗翰。
朕方裂地以分诸镇,即坛而拜元戎,凡沾横草之功,亦被建旟之命。
矧贵介弟,非他人昆。
外虽欲得腹心爪牙之臣,内岂可无骨肉本根之辅?
用是辍留台之务,进而升将钺之坛。
钜毂高幢,奄宅洋川之澳;
真祠采食,仍陪魏阙之班。
以光桐叶之封,以广常华之覆。
于戏!
仁祖锡允良之节,尚云宠不期骄;
孝宗彻伯圭之田,犹曰卑以自牧。
盖相友睦者,所以教诸侯之悌;
而胥训诲者,所以示万世之公。
惟汝念闻,则予以怿。
刘宝章墓志铭1268年5月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四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莆田
公刘氏。
《家谱》云:汉景帝子长王发子苍之后嗣封者三世,家于安城,后析于庐陵
五世祖以五季间徙居永新
至公大父鉴事亲孝,居丧庐墓,行义为邑人师法。
为大父卜宅于邑之草市,掘地得石,隐隐有十字,云「乡里称善人,子孙有兴者」,众异之。
祷于仰山之神而生公,神锡之名,故公名洙而字师鲁
后公历官多在兵间,略如尹公。
公幼聪悟,英迈。
既冠,以律赋、古文有声乡校。
嘉定甲戌礼闱得隽,以大对语直屈居乙科,调严州户掾,摄郡文学,淑艾诸生,举行乡饮,守郑公之悌事必咨焉。
某掾故部胥也,挟奸行私,公白发其事,于广坐折之,一郡称快。
婺有冤狱久未决,奉檄谳问,立得其情。
再调藤州教官尚书胡公留入幕,公曰分教吾职也,牢辞弗就。
时边事动,蕲、黄之祸尤惨,驾部左公谟被命经理,曰:「此重任也,非得腹心友朋,谁与共济」?
力请于朝,即日报可。
公始入淮西幕,时左公严火禁,一夕有犯者,公曰:「突烟尔,不若即火所薄惩」。
民不复犯。
郡罹兵火,莽为瓦砾,公为左公区画营缮,甍连栋接,尽复旧观。
厅堂以主□□主贤劳可任重寄远,由幕府改秩宰黄冈
邑无孔钱粒,公铢寸积累,籴谷数千斛,立社仓,民赖以活。
郡以军需科发数千斤,公曰:「虽尽髡邑民,恐难塞责,不若随所有以应命」。
擢黄之通守,就丞戎监
俄继左公守,又兼臬事,踰岁为真。
先后赞书有「宣力边疆,识见裕如」及「军政边防,为费甚夥,一不以累公上」之褒。
边民有互市相仇怨者,公曰不戢且召边衅,戒勿雠报。
终公之世,风尘无警。
江闽盗起,调兵于淮,议者多以边地单弱为辞,公曰:「如国事何」!
立拣精锐,朝闻夕引,师行有纪,所向克捷。
群不逞有焚麻步市掠民财者,获渠魁四,枭其首,众溃而去。
又有逋卒三百馀谋为乱,公廉知,命统制官部兵出城巡逻,众惊曰:「真神明也」!
皆鸟兽散。
光山黥卒王道斌挟左道,吏魁孟祥为之党,据石盘山,妄官称年号,淮民倾赀徼福,公悉擒而歼之。
黄城池卑浅,公浚筑使之高深。
造铁甲兜鍪各二千,贸易战马千馀匹,积钱百万、米三万斛,富实为淮右诸郡最。
盖其自令而倅,自倅而守,自守而臬,始为左公辟客,终践左公补处,近世安边境、立功名未有如公之速者。
然公皆以材能自致高位,谈者亦谓朝廷选拔至公。
余论次公平生行事,以眇然一缝掖而智略辐凑,暗合孙吴,其先事预料,投机立,有古名卿将之风。
使假之年而究其用,岂独淮右赖之!
公生于淳熙癸卯十一月七日,终于庚寅十一月二十八日,得年四十有八,以绍定壬辰十月某日葬于邑西三里塘之原。
配萧,继齐氏、章氏,皆封宜人,赠淑人
子男二人:槩,故梧州录事,赠通直郎
槃,见朝散郎、知汀州
孙男三人:炜、辉、焯。
初,公生二子,槩以谨厚明允,取嘉量之义而字允常
槃以幼志于学,取日新之义而字德常
允常不幸前卒,德常方以才学器业绍公之弓冶,大公之门闾。
所交皆当世豪杰,顾以宰上之碑嘱之华皓之叟,何欤!
初,余游江淮阃幕,同僚皆一时名士,左公其一焉。
余不及识公,而左公谈公不容口。
公大节磊落而细行尤谨,扁其斋曰「省吾」。
所至每以平反奉母一笑。
其事长,生则服勤尽瘁,没则丧终尽哀。
讣闻之日,诏升延阁,转三秩,赞书略云:「麾节煌煌,奄忽危殆,书生之命,良可叹也」。
其惜才之意深矣。
公未遇时,梦与坡公游,在齐安,于雪堂绝巅筑亭,扁曰「赤壁风月」,他日黄人必有以左公及公侑食坡仙者。
德常奉《家传》来请铭,距葬三十有七年矣,是为铭。
铭曰:
儒者谈兵仅一横槊兮,惜不少试。
柳仲涂苏子美石曼卿刘季孙之流兮,皆有志而未遂。
余襄公于广、王懿敏于并兮,尹河南于渭;
张乖崖于益王襄敏于洮兮,李诚之
郑亨仲刘彦冲二贤兮,死守险隘于蜀关之外。
皆能立功名于边兮,垂竹帛于世。
前修往矣兮谁其继!
嘉定丙子兮虏初渝誓,余为阃属兮身履目击其事。
蹂蕲与黄兮乘久安之弛备,野无寸草兮民无噍类。
吾僚如何、李二牧兮皆国髦士,或效死勿去兮或握节而殪。
驾部公于此时兮受朝委寄,孤身徇国兮辟公副贰。
肉薄登脾兮铢累葺废,护其地之风寒兮作其人之勇气。
玺书数下兮,奖宾主之劬瘁。
奈何鸾翮铩兮骥足踬,甫驾部之奄忽兮俄延阁之委蜕。
惟二郡屹然兮为天堑之屏蔽,马不敢饮兮猘不敢吠。
上穹不寿若人兮,来者卒享其利。
吾秉此笔兮,非特慰公之英嗣,窃意淮人览之兮,必召公之遗爱,怀叔子而堕泪。
呜呼悲夫!
显佑庙祝文 南宋 · 潜说友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六、《咸淳临安志》卷七三、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一七
王发迹于阳羡,而声灵被于邻封;
立庙于隋、唐,而祀典迨于我宋。
说友比以初郊,奉朝旨,谒行祠,申雪祷,签繇响答,预告太平,无言不酬,厥灵益显。
说友亦既刊石,以诏不朽。
近常之士民,介郡守言王功,适印于心,乃述颠末,亟闻于上。
于是易帝号以正季代之谬,仍王爵以表大神之忠。
昭德显灵,徽称萃只,诰纶来下,恩光晔如,谨已遣吏缄词,驰送庙下。
惟行祠在迩,盍并荐闻,王其益庇都民,祗答上赐,则民事王,亦永永无斁。
后凯歌词九首(召际诸军有事于朔方也) 其二 区脱 元初 · 耶律铸
 押庚韵
云屯区脱会天兵,云动龙趋从北平
驰驱日逐飞龙陈,夜薄花门偃月营(国朝以出征游猎帐幕之无辎重者皆谓之区脱凡军一车一灶并皆谓之区脱史传所载区脱即此史记中閒弃地各居其边为瓯脱韦昭曰界上屯守处索隐曰纂文云瓯脱土穴也又云是地名前汉书汉得瓯脱王发人民屯瓯脱以备汉晋灼曰瓯脱王因边境以为官苏武传区脱捕得生口服虔曰区脱土室北人所作以候汉者也李奇曰北人边境罗藩守卫官也师古曰区与瓯同区脱本非官号北人边境为候望之室若今之伏宿舍也因其所解不同故备录之以各居其边及备汉捕生口之说明之是逻侦者之营幕也审矣)
南双声子 明 · 汤显祖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六十种曲 南柯记 第三十一出
前日里。前日里。
曾劝你酒休吃。全不记。
全不记。鬼弄送胡支对。
输到底。输到底。
倒了嘴。倒了嘴。
看君王发落。权时监里。
过礼烈亲王园寝赐奠因成六韵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七言排律 押文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六
朝家让帝溯前闻(而众太祖上宾王于诸皇子中最长望皆属太宗王之子岳托萨哈璘请从众心推戴王曰此吾素志也乃作议书曰绍成大统必得圣君始能戡乱致治以成一统愿奉四贝勒嗣位入朝遍示诸贝勒大臣众皆喜以告于太宗辞让再三王言益恳切众议亦坚太宗是从之),路便椒浆赐奠勤(由潭柘至香山跸路经王园寝因临酹酒)
唐较宁王无逼抗,吴逾太伯有功勋。
乌喇(平声)𥤮阵如风捲(王尝从太祖征乌喇布占泰率兵三万以拒众皆愿战虑布太祖尚未欲加兵王曰我士饱马腾利在速战所占泰不出耳今彼兵既出平原旷野一鼓可擒也克其太祖因命进兵王随太祖亲𥤮阵大败之遂城布占泰遁走王复统精兵截战又败之布占泰仅以身免)抚顺攻城卜雨欣天命三年四月王曰太祖伐明大军两路进会天雨何虑太祖欲还军天虽阴雨我军皆有禦雨之具沾湿且天降此雨以懈明边将之心使吾进兵出其不意耳是雨利于我不利于彼也太祖善其言遂进兵下抚顺东州焉根单三城及堡寨五百馀处)
宽甸勇而诛上将天命四年二月明遣经略杨镐大发兵四路来侵明总太祖率师亲征王督兵于界藩山斩敌百人又败兵杜松等于萨尔浒又明总兵马林营尚间崖总兵潘宗颜营斐芬山互为犄角直入太祖步兵接战敌兵自西突至王即怒马迎战其阵遂同诸贝勒大败敌兵斩获过半总兵刘綎宽甸一路来犯太宗督兵登冈冲击王率左翼兵自西夹攻敌众披靡刘綎没于阵),凌河恕以免监军天聪五年八月我军围大凌河城明兵来援距城十五里而军我右翼兵冲入败之生擒明监军道张春等春见太宗不跪太宗欲诛之王曰我前此所获无不收养且此人既以死忠为贵奈何杀之以遂其志乎太宗悦遂赦
灭亲大义弃孙子崇德八年八月贝子太宗升遐睿亲世祖嗣位郡王阿达里及硕托谋立王多尔衮王发其谋俱伏诛硕托为王第二子阿达里则其孙也),陪祀推恩展礼文(今年正月降旨以王及睿豫郑肃克勤诸王同配享太庙
三酹不禁清泪落,祖宗遗泽逮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