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乞释傅卞罪疏 北宋 · 孙抃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五
臣伏见国子博士傅卞,近因所乘马惊逸,冲冒禁卫,系宪台勘鞫,法寺议谳。
窃缘经明行修,士誉推服,今其所犯,众知诖误。
《书》曰「眚灾肆赦」,《易》曰「赦过宥罪」,此皆圣贤用忠恕之道,以谓凡人孽非自作以过误而获累者,则赦之而勿疑。
伏惟陛下至仁至圣,其心,凡百用刑,必原情实。
臣愚欲乞圣旨指挥,明之误,释之罪,申恩屈法,则涵容光大之德,日益隆盛也。
详定京朝官以上磨勘之法奏治平三年二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
中书送下臣僚上言:「伏见审官院京朝官以上磨勘转官者,举一岁中约有千数,其因职任升擢者,尚不与焉。
按《国朝会要》,真宗皇帝朝因谏官孙何等上疏,遂罢郊祀序进之制,即令有司考其殿最,临轩引对,亲加升黜。
又令审官考院考较京朝官令任五年以上,磨勘无赃私罪,即以名闻,当议迁秩。
又令在京臣僚已经三年磨勘改转,后依旧勾当,直至得替后,更及三年,再令磨勘
当时条制虽前后不同,然大抵不限定三年,亦不以在任得替一例磨勘
自今寺监主簿以上率三岁一迁,在外任者不候替归,居官职者亦无候替别限年磨勘之制。
至有待阙于家,动踰岁时,居无职事,禄廪不绝,茍及三年,则又磨勘
臣谓考课之弊,无甚于今,而亦无速于今也。
乞朝廷检详旧制,以见今内外京朝官及两制以上磨勘之法,别立中制,虽未尽如虞舜三考升黜之典,而且复祖宗之制,亦庶几抑侥倖之弊矣。
望赐别委近臣检详典故裁定施行」。
诏令两制详定之。
间续降下权御史中丞彭思永言:「乞今后前行,正郎磨勘,依转大卿监例,候四周年方得施行,及自历正郎后,须得举主五人,内有本路提转及大两省三人,方与改转」。
少卿监同知谏院傅卞言:「欲乞今后京朝官至员外郎且依旧年限磨勘外,其前行员外郎入□郎及正郎磨勘,并限四年,至前行郎中更不许磨勘
两制臣僚自待制以上并乞五周年磨勘,至谏议大夫更不许磨勘」。
殿中侍御史吴申言:「欲乞从今裁节,如有前行郎中合转少卿监者,且令权住,先立定员数,候有阙,即以次迁授,仍以历任年深、无赃私罪,或曾历职司差遣,不经责降,或前后历官可称及素有文行者,先次迁转。
前行员外郎合转郎中,及博士合转员外郎者,亦且权住,先立定员数,候有阙,即以次迁补」。
监察御史刘庠言:「欲乞少卿监磨勘大卿监者,如年已及七十以上,更不许磨勘」。
监察御史蒋之奇言:「切见两制以上皆四年转两资,比京朝官皆是二年一转。
欲乞两制亦依京朝官例,五年磨勘转一官,至前行郎中后乃更添左司郎中一转」。
臣等检详祖宗朝,中外官不立迁转条限,大中祥符八年始降诏:京朝官并以三周年,令审官院磨勘引对,与转官。
是时仕路犹清,官员数少。
厥后及今五十馀年,约祥符初略计什倍,以故员多阙少,坐糜禄俸,才否无辨,差遣不行,考课之法,难复施用。
官制之弊,无甚于此。
今详定,且欲自京朝官以上,磨勘一例各展一年,升朝官至后行郎中更不磨勘
其有才望劳绩,或因繁难任使,即自朝廷甄擢。
登仕升朝,累官至正郎,奏荫子孙,稍奉法循理,自应至州郡长吏,以此处常调,固已为优厚。
待制已上,已处显近,请遵祖宗故事,更不磨勘
若因事功,或因寄居,任上自圣衷推恩迁改。
因见资品已高,各据所居官止。
自馀条例一切仍旧。
其见任卿监不曾历职司差遣,只自常参官累迁者,并送审官院一例差遣
其以老或疾陈乞留台宫观监当者,更不磨勘
如此,则操柄归于君上,劝沮行于朝廷,人材有所甄别,重难烦剧之地,可以用人,事体均平,简而易守,比于祖宗之制,犹为优幸。
按:《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一六。第三册第二六三○页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
乞释傅卞罪状十月十日 北宋 · 赵抃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四、《赵清献公集》卷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六
臣伏见国子博士傅卞近因所乘马惊逸,冲冒禁卫,系宪台勘鞫,法寺议谳次。
窃缘经明行修,士誉推服,今其所犯,众知诖误。
《书》曰「眚灾肆赦」,《易》曰「赦过宥罪」,此皆圣贤用忠恕之道,以谓凡人孽非自作,以过误而获累者,则赦之而勿疑。
伏惟陛下至仁至圣,其心,凡百用刑,必原情实。
臣愚欲乞圣旨指挥,明之误,释之罪,申恩屈法,则涵容广大之德,日益隆盛也。
充御试官日记 北宋 · 赵抃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九
二月二十六日
宣赴崇政殿后水阁,同直孺内翰贯之杂端充编排官。
御前劄子三道下编排所。
二十七日晴。
上御崇政殿,试进士明经诸科举人
《王者通天地人赋》,《天德清明诗》,《水几于道论》(出老子《道经》。)圣驾幸后苑,往来迎驾。
御药院公文二道,传宣精加考校。
内臣二人传宣赐食并酒。
编排三四五等第一百二十七等。
二十八日晴。
内臣传宣赐「文儒」二字。
圣驾卯刻幸考校所。
编排经生。
特奏《毛诗》十一人,特奏《尚书》九人,特奏明法四人。
传宣赐食,二酒一茶。
二十九日阴,旬休。
传宣赐酒食七宝茶。
初考经学官王惟熙祝咨、夏璋。
覆考经学官王彭张兑、朱从道。
详定官贾寿吴中复
封弥官傅求王陶
义官王逢傅卞卢士宗
三月一日微寒,风。
圣驾幸考校所,起居四拜。
编排诸科卷子。
宣赐酒食果子。
二日晴。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考到诸科卷子。
三日晴,上巳日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上巳酒各二,果子一。
四日微雨,春寒。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赐酒食果子。
五日阴,寒。
驾幸覆考所,起居。
宣赐酒食果子。
第一谓学识优长,辞理精纯,出众特异,无与比伦。
第二谓才学该通,文理周密,于群萃中堪为高等。
第三谓艺业可采,文理俱通(须合得及第者。)第四等谓艺业稍次,文理粗通,于此等中仍分优劣,优即为第四等上。
第五等(须必然合落者)谓文理疏浅,退落无疑。
不考,谓犯不考式。
纰缪,谓所试文字并皆荒恶。
六日阴,寒。
驾幸详定所,起居。
点检官:孙坦郑穆
进士初考官沈遘司马光裴煜陆经
进士覆考官祖无择郑獬李綖王瓘
点检官:孙洙(一作渊、)王广渊
详定官杨畋何郯王安石
读官胡稷臣苏衮傅尧俞张次立宋迪孟阳
特奏名进士三十八人。
《作乐荐上帝诗》,《谨用五事以明天道论》。
编排特奏名进士卷子。
赐酒、果、寒食节食。
七日晴。
驾幸详定所,起居。
寒食节上酒各二壶,果子一合。
又酒、果、冷食。
编排进士卷子共一百号,特奏名一号。
八日晴。
驾幸编排所,起居讫进呈进士卷子二道。
御药院录白中书劄子进士以下等第云云。
编排进士诸科等卷子。
赐食酒果。
九日清明,雨。
奏乞送焻字号卷重详定。
封弥关详定五号,奏取旨。
御药院关奉圣旨看详定夺鞃、𨑊、󱿐、䚟、虭五号等第。
赐酒食果子。
按:《芦浦笔记》卷五,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校点本。
太子少保致仕李柬之西京诗序(奉圣旨撰)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三、《华阳集》卷四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六
朝廷有爵禄车服之宠,以待天下之贤豪,而可贵可富之,宜其趋者不得止也。
然而君子未尝枉道以处焉。
故观其有所择,则欲进之心廉;
思其有所厌,则欲退之情厉。
矧年耆而德充,邈然有遗轩冕而去者,虽天子不能以少屈也。
龙图阁直学士工部尚书、兼侍读李柬之,在先帝时数请老以去。
今天子即位,乃继上书曰:「先臣迪相真宗仁宗,勤劳王家,年七十二而致仕。
臣无功名在朝,而年已与先臣等,陛下不使臣去,是使臣重得苟禄之罪而以辱先臣」。
上度其不可屈,于是听以太子少保致仕
凡致仕,閤门无谢辞。
翊日,特召对延和殿,既而赐坐,所以嘉劳之甚厚。
其将行也,又特赐饯于资善堂,命讲读官王圭、臣李受、臣王猎、臣孙思恭、臣傅卞、臣王广渊修起居注滕甫杨绘预其会。
会上凡六遣使存问,赐白金龙茶及给以优奉。
仍出禁中珍器,劝饮者至于再三。
徐又诏曰:「先帝梓宫在殡,不欲亲为诗」。
敕臣等八人皆赋送行诗以进,于是少保亦自进《感遇诗》一章。
少保,大臣子而历事四朝,清夷端慎,不汩汩于荣利之事。
及老而得谢也,神气愈和。
间尝与臣相从笑言,臣疑其尚少也。
其家居洛阳,有风亭水榭之乐。
又子孙申申,乘朱轮纡紫绶者萃于一门,兹固积茂行而膺全福者已。
臣尝论为臣之大节,莫如识进退之分。
自前世蒙重位、饰虚名,及临死而不知止者,靡不取危殆。
如一有遗荣之举,当时皆慕完操而诵清风,至后世而犹有闻,此岂夸者常多而达者常鲜欤?
上既赐以八臣所作诗,乃召臣为之序。
臣以谓少保之行,得天子之褒如此,其诗将诒诸后而不泯。
治平四年五月十一日,臣谨序。
宗室推诚保顺守正翊戴功臣宁国军节度宣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宣州诸军事宣州刺史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七千六百户食实封二千二百户赠中书令追封博平郡谥安恭墓志铭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九、《华阳集》卷五四
治平元年七月戊辰博平郡讳允初薨于其第。
初,上闻王被疾,亟遣中使候问,又饬太医日夜侍王疾。
及讣至,乘舆即临其丧,为哀涕之不胜。
上还,止辇,以王后事属于其兄襄阳郡王允良。
泣拜曰:「不幸仲氏无子,愿择所以宜为嗣者」。
于是诏魏恭宪王之后、右监门率府率仲速出继为王之孙,以奉其祀焉。
方是时,天子在谅闇中,不得为王成服,辍视朝三日,赠中书令追封博平郡王,其赙恤之物甚厚。
天章阁侍讲傅卞摄鸿胪卿入内内侍省都知邓保吉,同护丧事。
于是宫僚状王之行上于有司,而谥曰「安恭」。
其年十一月丙寅,具卤簿仪物,葬于河南永安县,祔先恭肃王之园。
有诏禁林,志王之系出、官封,与夫始终之大节,纳其墓中,臣圭实为之。
谨按,王字累之,初名允宗,更赐今名。
其于属籍,盖上之诸父也。
宣祖之曾孙,太宗之孙,吴恭肃王之子,母曰魏国夫人张氏。
甫五岁,授右千牛卫将军,三迁为和州刺史,历汝州团练使齐州防禦使华州观察使定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威德军节度使。
上即位,以宁国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明年,诏五日一奉朝,王固辞,上宠答之,不许。
居亡何,王薨。
夫人荣国夫人慕容氏
王为人静慎谦悫,其入朝恂恂有常节,未始以风雨辄废也。
家居,愠喜不见其色。
凡奉入有无一不问,惟乐赒于人。
天性寡欲,终身不近声色。
少好释氏,至诵其书数十万言,亦有其绝见者欤?
铭曰:
帝亲同宗,虽远犹笃。
矧如近籍,长而加淑。
懿懿惟王,太宗之孙。
不以富贵,而流世纷。
天子念之,曰予叔父。
其朝五日,犹谓予顾。
天不畀予,以殄藩英。
何以饰终?
追王博平
嶷嶷三陵,山河左右。
王从下游,其宅则厚。
赐特放怀州傅卞待罪诏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四、《临川先生文集》卷四八
傅卞:先王教民,长幼有序。
厥或不率,归之义刑。
卿受任方州,罪人既得。
闵斯弗迪,引责在躬。
美俗之成,盖非朝夕,一夫抵冒,未足以言。
吴公墓志铭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六、《彭城集》卷三七
公讳奎,字长文姓吴氏,居齐州禹城
五代之乱,徙潍州北海
自徙至公,不知其几世,而公曾祖考皆未尝仕。
至公生而聪敏好学,始授经艺,祖母李氏因其笃志而强教之。
年十六,业成,州郡举以充贡,明年遂中第,与傅卞、于大问同时。
三人者皆以年少,既命以官,而许其归养亲。
公时授施州清江县主簿,不赴。
后数年,年二十,始调福州古田主簿,历开封府长垣县主簿,权广信判官
宦官杨怀敏河北屯田,怀敏矜功专事,盛气自用,无敢与之抗者。
公独上书,论其不便。
时知保州王果亦与怀敏迕,屡争不从,怀敏使人讼它奸利事,诏置狱推劾。
公又为辨其事曲直,竟得免,而公始以强直著称矣。
河北转运使以令举监便籴。
故事,籴中率者得改京官,倍之则为朝官,公籴倍常数,才为大理寺丞,朝论以为未售,乃除签书武宁军节度判官事。
前后守将,事无大小,皆以委公。
监司有疑狱,求清强官治之者,又多付公。
其为公所决平者,无不惬服。
始公为小吏,昼则治公事,夜辄读书,自六籍诸子史,无有正伪,无不观览,尝不寐者积二十馀年。
性既开敏,彊记不忘,作为文章,覈实有法度。
由是中外大臣交口称荐,求得校书三馆中,或侍讲经筵
其他称其才能,可任以事者,章疏相继也。
公迁太子中舍殿中丞,自以朝臣得以抗言,明白是非,于是上疏论取士贡举之法,及时政得失九事,又欲召见口论事,仁宗深器之。
会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叶公清臣等四人以公应诏
对策高第,拜太常博士通判陈州、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入为右司谏直集贤院
明堂覃恩,以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事。
公始对策,极论内降恩泽之为蠹政也。
及在谏官,遂专以禁切左右。
于是近臣有承用中旨而不言者,坐而下迁。
及群臣有因事侥倖,虽已得官,皆褫夺之,朝廷为肃然。
御史有言事非其实者,诏讦问从谁受。
公奏言:「御史择于风闻以言事,朝廷用之,以救过失。
使其择之不详,朝廷能容之,不能罪之可也。
若求主名,则后莫有以事告御史者矣,是自蔽塞其耳目也」。
上立罢不问。
是时郭承祐有以旧恩为宣徽使知应天府事,数妄作不中法度。
张尧佐以后宫戚属,自三司使宣徽使
公连上疏极谏,终之承祐宣徽使尧佐虽不去位,出知河阳,是后遂不复迁官。
上又著令,后妃之家,不得为执政官云。
其他排击非义,救解过失,条举善政,显用才士,巨细疏密,茍为有知,必言,言之不从,未尝但已也。
时因天变,为上推致休咎而举人,事消复之应,上尝听受之,赐绯衣银鱼。
顷之,出知密州、徙两浙路转运使
未几召还,判登闻检院纠察在京刑狱同修起居注,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赐紫衣金鱼。
奉使契丹契丹群臣为其主加称号,相与行礼,喝公使入贺。
公自以使事有职,贺无预也,不为往。
契丹主畏其守义,甚重之。
及还,中路与敌使遇。
敌人衣服以金冠为重,而纱冠次之,其与汉使接,衣服重轻皆有以相当。
至是敌人纱冠,邀汉使盛服,公不许,亦杀其礼。
坐是二事,出知寿州
召还,同判吏部流内铨知审官院、同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吏部审官铨能否,银台主司出纳,公所至纲目修举,其所建言改更纠正,虽至于怫上意,不惮为之。
判集贤院,寻为翰林学士权发遣开封府事。
公明从政,前后历两郡,皆著治称,人知未尽其能也。
及领京师,狱市浩穰,公应事敏速,吏不敢欺。
富人孙氏,京师大豪,专榷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物产及其妇女。
公发其宿罪,奏徙逐其兄弟于淮南福建而羁管之,豪猾畏威敛手。
居三月,声闻赫然。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知成都府,公以父老苦辞,改知郓州
凡四月,复召为翰林学士、充群牧使、兼史馆修撰,迁左司郎中,复权知开封府、兼畿内劝农使
嘉祐七年三月,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初,仁宗皇帝秩高,而皇嗣未立,公自为谏官,即为上言天下大计,愿早有所系。
其后因大水日月蚀之变,又以为言,天子察其至诚。
及为学士,因奏事,上留语曰:「将有所置,以维大本」。
公再拜贺,因复进劝,已而皇子遂定。
英宗即位,公迁给事中、再迁礼部侍郎,公辞不拜,诏报不许,曰:「卿在西掖,有储贰之言」。
人乃知公尝密谋定计也。
枢密使富公、张公旧皆尝荐举公,而与同列,时人荣之。
丁父忧,去。
既卒哭,天子必欲起之,再使内臣往。
召公子男璟上殿谕旨,故事所未尝有也。
公固请终丧,上不得已许之。
召给半俸,用璟为郓州判官
公又辞俸,许之。
公性至孝,居丧毁瘠甚,庐于墓侧,终丧不饮酒食肉,不至城邑。
既服除,先帝升遐。
即吉,然后赴国哀,召临梓宫。
今上见其羸瘠,惊闵之甚,谕使自颐养,时方藉卿。
复以为枢密副使时四年二月也。
月馀,除参知政事
又月馀,改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事、兼京东东路安抚使
二日,上复留之。
九月,以公疾,遂复行前命。
公至青十日疾病,上疏求徙兖州,不许。
七月二十七日,薨于位,年五十八。
初,公为学慕韩退之,及有疾,谓子璟曰:「吾年既过退之矣」。
已而竟不起,若知命然。
上为辍视朝一日,赠某官,谥曰某
积阶至金紫光禄大夫,勋至上护军,爵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实封四百户,赐号推诚保德翊戴功臣
考讳某,以公贵,初为将作监丞致仕,稍迁。
及公拜枢密,至太子宾客,耆耋寿终。
后公历二府,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
祖讳某,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
曾祖讳某,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
曾祖母王,封某国
祖母封谭国
前母王,封莒国
继母王,封安国
皆号太夫人。
初,公迁三世葬于郓州东阿县孟栅里,公从祔焉,时熙宁元年某甲子也。
公初娶赵氏,父名立,为遂州遂平
再娶张氏,父名舆,为郊社斋郎,张封延安郡夫人
仁宗明堂,公求为赵氏追封,亦得赠信都郡夫人
公五子:长则璟,为大理评事
环,秘书省校书郎
琼、琯皆未仕;
幼未名。
女五人:长适都官员外郎稷臣,早卒;
次适大理寺丞王孝宽;
次适太常寺奉礼郎元淳
三尚幼。
公初与乡人王彭年善,称道其能,为致名宦。
彭年客死于京师,公使长子主丧事,周恤其家,嫁其二女焉。
及他姻族,有不能自存者,为毕嫁娶数人。
以钱二千万买田北海号曰义庄,以赒亲戚朋友之贫乏者。
公自谓学韩退之,此又其次者也,故其终家无馀财,诸子无宅以居。
呜呼,可谓笃义君子矣,可无表哉!
铭曰:
矫矫吴公,矢言正色。
是曰谏臣,国之司直
提纲挈维,补窾苴隙。
或谋于几,密焉无迹。
禄不独丰,推以施远。
位不独享,俯以进善。
公晞古人,心慕身践。
言长课多,彼古亦鲜。
其志获伸,而年则那。
其寿不遐,而名不磨。
即宫于泉,公乎奈何。
勒铭不忘,如山如河。
论亲御经筵与居丧无妨奏绍兴七年九月 宋 · 胡世将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二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五
神宗皇帝治平四年四月同知谏院傅卞请开经筵,诏俟祔庙毕取旨。
按祖宗旧制即无前件供进口义典故。
况陛下亲御经筵,讲明治道,与其馀事体不同,臣恐于居丧之制实无所妨。
伏望更令侍从官讨论故事。
论明堂之礼宜复举行劄子淳熙三年三月 南宋 · 李焘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二、《中兴礼书》卷五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五二
臣闻天地之祀,贵质贵诚,繁文缛仪,历代竞加崇饰,非明圣所专尚也。
圜丘合宫繇皇祐至绍兴间举迭用,惟诚惟质,神祇歆答,福祚荣衍,盖二礼初无隆杀。
臣于乾道六年秘书少监,因摄左史直前奏事,尝具劄子妄言当郊之岁宜祀明堂,猥蒙陛下欣然开纳,若谓其言可行者。
臣寻被命远使,七年于外,今兹擢长东观,岁又当郊。
窃惟圜坛之祀,陛下既三举矣,合宫之际,盍一用之?
仁宗之旧规,显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太上皇帝之睿谟,孰云不可哉?
古今陋儒,误讲《孝经》,故于宗祀或拘异说,独司马光吕诲所以告英宗,及神宗所以告王安石者,皆深得圣人意。
钱公辅李受傅卞等议,亦足以释疑辨惑,况是太上皇帝首遵仁祖成宪,行于绍兴元年及四年,兹又何嫌之有乎?
伏愿陛下独决圣心,内禀慈训,遂发明诏,复举盛典。
凡百仪注,悉取绍兴元年四年已行者行之,逮之成,早见上帝,为万姓祈福,天下幸甚。
臣今节录到神宗语及司马光吕诲钱公辅李受傅卞等议,并臣乾道六年直前奏事劄子,并连录在前,惟陛下裁择。
乞行明堂礼并录连典故奏淳熙六年八月 南宋 · 李焘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二
行明堂并录连典故。
一、神宗圣语。
熙宁五年神宗王安石曰:「宗祀明堂,如何」?
安石曰:「以古言之,太宗当宗祀。
太祖太宗共一世,若迭配明堂,亦于事体为当」。
神宗曰:「今明堂乃配英宗,如何」?
安石曰:「此乃误引严父之道故也。
若言宗祀,则自前代已有此礼」。
神宗曰:「周公宗祀乃在成王之世,成王文王为祖,则明堂非以考配矣」。
一、治平元年知制诰钱公辅知谏院司马光吕诲之议曰:「《孝经》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孔子周公有圣人之德,成太平之业,制礼作乐,而文王适其父也,故引以證圣人之德莫大于孝,答曾子之问而已,非谓夫凡为天子皆当以其父配天然后为孝也。
近世之祀明堂者,皆以其父配五帝,此乃误认《孝经》之意而违先王之礼,不可为法也」。
一、天章阁待制侍读李受天章阁侍讲傅卞言:「臣等窃以为严父者,非专谓考也,故《孝经》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下乃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夫所谓天者,谓郊祀配天也;
夫所谓帝者,谓五帝之神也。
故上云严父配天,下乃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则父者专谓后稷也。
且先儒谓祖为王父,则知父天者不专谓乎考也」。
一、乾道六年李焘秘书少监兼权侍立官,奏:「昊天四祭,在曰祈谷,在曰大雩,在曰明堂,在曰圜邱,名虽不同,其实一也。
太祖尝行大雩之礼于开宝,太宗再行祈谷之礼于淳化至道,其礼并如圜邱。
独明堂之礼,皇祐二年仁宗始创行之,嘉祐熙宁元丰元祐绍圣大观政和又继行之。
太上皇帝建炎二年,既祀圜邱,绍兴元年即祀明堂,以太祖太宗并配,天地神祇飨答,福祚绵永。
陛下临御之三年既亲祈谷,七年又祀圜邱,窃谓明堂之礼合宜复行,远稽祖宗故事,近遵太上皇帝慈训,实为当务之急」。
按:《中兴两朝圣政》卷五七,宛委别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