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龙图阁待制王刚中母吴氏赠令人制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五五、《永乐大典》卷二九七二
朕惟人子之于亲,其显扬之孝,未尝一日忘也。
故因郊霈,覃及诸臣之母,矧吾侍从者哉?
某氏懿恭淑慎,来嫔德门,积善蕴仁,蔚为妇式。
流泽蕃衍,在其后人,是生名臣,殿我全蜀。
属时元祀,优锡令名,尚或有知,来歆异数。
右迪功郎叶义制母郑氏年九十岁封太孺人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五五、《永乐大典》卷二九七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今之通谊也。
蕴仁积善,克享耄龄,有子在官,兹逢大霈。
锡之初命,贲以明缗,岂徒为闾里之光,所以广人伦之孝。
甲寅恭上皇太后徽号礼成上御太和殿颁恩诏于天下侍直恭纪辛巳 清 · 钱载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萚石斋诗集卷第二十三
崇上徽称庆庆辰,凤书锡尔普臣民。
一阳盎盎常旋泰,万福绵绵足蕴仁
经训虽闻人主孝,古来未有我家
直从列庙思贻燕,爱敬深加戴紫宸
安禅师行略 北宋 · 释蕴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
安禅师福州人也。
常课《首楞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乃涅槃」,师乃破句读之,于此有省。
旁曰:「本是四字章句,何得三字读之」?
师曰:「此是悟处,毕生不易」。
天台礼韶国师,师曰:「闻公课《首楞严经》,是否」?
师曰:「是」。
国师曰:「是则是,是则未是。
更须体究始得」。
师曰:「道是假名,佛亦妄立,十二部教亦是接物利生。
一切是妄,何以为真」?
国师曰:「惟有妄,故将真对妄。
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有?
故知妄真总是虚名,二字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
师曰:「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
真妄无殊,复是何物」?
国师曰:「若言『何物』,亦是虚妄无相,亦无语言道断」。
师于言下大悟,乃留偈曰:「推真真无物,穷妄妄无形。
返观真与妄,真妄亦虚名」。
师获印可,遂辞返入仙岩大罗垠坑,卓庵曰「白云上方」。
每行化,跨虎出入至溪,嘱虎曰:「汝且隐伏,以俟我归」。
或饫之以肉,跨而登山。
由是声传四方,从者如云。
他日,侍郎姚揆入山问师曰:「如何是道」?
师指潭水
侍郎从此悟入。
其他灵异,未易采摭。
师于至道元年季春一日,将示寂,弟子蕴仁侍傍,乃说偈曰:「不是岭头携得去,岂从鸡足付将来。
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与君裁」。
付嘱讫,澡身更衣安坐。
舁棺至,良久,自入棺。
三日,门人偕瑜阇黎启棺,睹师右胁吉祥而卧,四众哀恸。
师乃再起,升堂说法,诃责垂诫曰:「梦幻俱空,空何所有?
此度更启吾棺,非吾之弟子」。
言讫复入棺长往。
按:《仙岩志》卷一○,民国影清抄本。
傅宗道母陈氏封孺人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六、《鹤林集》卷一○
敕具官某母某氏:朕宗祀明堂,均庆宇内。
凡我小大之臣,举得以宠绥其父母焉。
尔积善蕴仁,年过九十,在官有子,际此异恩。
用贲徽封,益恢寿嘏。
可。
洪道父权保义郎母陈氏封孺人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六、《鹤林集》卷一○
敕具官某父母某:汉礼高年,九十者已为异数,矧父母之年又加于九十者欤?
绍兴遗民,蕴仁积善,年耆德明,至于偕老,是宜日有秩也。
初品之封,尔其笃受。
可。
处州丽水县敕赐普照寺 北宋 · 释普祥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六、《两浙金石志》卷五、光绪《处州府志》卷二六、道光《宣平县志》卷一四
踰郡城之东北隅一百二十里,有精蓝曰普照焉,即巨唐会昌六年,檀越戎公绪祝太平创建。
底为植福之所,始榜曰福田。
至皇宋垂衣之化,祥符元年,敕为今额。
肇自住持,五房尸掌,三纲主寺,自遐及迩,匪怠无荒。
职非干蛊,代有英贤。
先德释道勤于咸通十年,纠檀越公绪,造钟台一所。
光启二年,有信创水浮屠一座,释全祐于宋端拱二年,率吁众缘,革故鼎新,建宝殿一年,圣像七躯。
祥符二年,释全超幕缘,树三门一座,迨塑二圣。
天禧五年,释喜帘倾说净之资,创浴室一座。
释子忠、居辩于天圣四年,召庶缘兴库院一所。
居辩于庆历三年蠲衣钵之外,革故造弥陀宝殿,洎塑佛像七身。
其间凡构僧舍、前后仅二百楹,悉已完具。
于是大厦既作,百堵皆成,绣甍藻棁,鸳瓦文榱。
饰若翚,势如翼,峨峨梵宇,峻拔寒空,璨璨金容,光舒清夜,其唯胜若。
噫!
诸先德高躅虽往,奇迹依然。
德音蔼乎一时,盛绩薰乎千古。
俾居者视履,考祥景行,奚能过矣?
兹寺也,宅远林坰,款居美壤,门流一涧溪声而今古无渝,槛对千山翠色以寒温不变。
物仪淳朴,冈岿混成。
清瘱虚闲,渺渊凝寂。
游者蜕解羽翰,处者纹成印怀。
苾刍所舍,本塈家间。
树下乃有风雨之暴,故设栋宇之待,亦非华丽宏壮其居。
今既宗佛法,厥宇得不宏丽哉!
俾其庶物咸附,洞死生,證常乐,利之博矣。
夫舍家人悟妙、圆觉为大伽蓝,庸智笼于法,植福契于心,不召而速,不言而信。
若如是,厥处宏丽之宇,迪世何损焉?
奚僭焉?
苟不然者,可宜毖化。
寺有徒弟曰蕴思上人,众之喉舌,寺之纪纲,睹于宝殿妆漆萎壒,瓦板坟隳。
普贤、迦叶,隐壁菩萨。
谓代浸远,彩塑亦摧,遂于英信,再葺良缘。
可谓荐巢招提,重光像运,吾道讵委地哉?
复谂诸耆德,虽图能事,尚阙纪文。
后昆既紊其诚,先觉亦倾其绪。
予辱承厚命,妄摭任词,聊以补于将来,免湮乎厥而已矣。
时圣宋至和二年,太岁乙未十一月望日记。
当寺尊宿沙门庆荣、蕴仁、招庆、居胜。
寺主沙门喜从。
知浴沙门遇乘施石。
当寺尊宿、城下管内都僧正兼依监檀长、讲经律论沙门德宣立石。
东嘉洪慧列。
按:《栝苍金石志》卷三,台湾文丰出版公司石刻史料新编本。
积善堂记1107年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九、《鸡肋集》卷三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八、《容斋三笔》卷八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孔子赞《易》之言也,而晁氏得以名其堂,何耶?
惟宋八世,道隆而治洽。
皇帝以圣孝既右烈考,亦以教民孝,诏岁丁亥大观元年,因大赦天下,民百岁,男子官,妇人封,仕而父母年九十,官封如民百岁。
于是,故漳州军事判官晁公讳仲康之母夫人黄氏,年九十一矣,其第四子仲询与其兄仲谋喜而议,以仲询京师,状其事省中,为漳州请。
漳州虽没,赦令初不异往者,于是丞相以为可,而上之制曰:「黄氏蕴仁积善,享有耄龄,可寿光县太君」。
其子荣君之锡,而庆其亲之享斯荣也,以少牢告祢庙,且告漳州,又告其祖,如祢庙礼,又周示其族人乡党,作堂以奉夫人,而名之曰「积善」。
退,饮酒相贺,为歌诗以扬训词,以昭夫人之淑慎,以慰其心而介期颐,谓补之曰:「吾君盛德,在《书》所谓『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者,其赉及我家。
尔顷为春官,属列太史氏,此国之昭典盛事,家之馀庆,尔职书之」。
补之曰:「诺」。
礼,祝则名君,为神厌也;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为尊厌也。
自夫人言之,皆子而下,若载事,法皆名。
晋栾书,实针之父,针为右。
书以将越载君,制曰:「书退」。
针名父不悖礼,犹在益恭之列,非车上舞之类。
请以谕不知者而后书。
惟晁氏自汉大夫以忠探七国之祸本而拨之,以安刘氏,刘氏无遗祸,享国四百年,而大夫不终汉禄,以身膏东市,奉祀无闻焉。
又千有一百馀年而文元公起家,义忠信,乐善不倦,盖具于天爵。
实兄弟三人:伯,刑部侍郎补之高祖也。
叔,吏部尚书,夫人舅也。
皆中和孝弟,慈惠而爱人,用钟其庆。
六世子孙,男女嫔妇至口五百。
而夫人为子妇,今存属最尊,又独享是寿禄,康宁悦豫,晁氏之积善皆归焉,抑晁氏自文庄公秉政,勋业在王室,逮今六十馀年,而仕益微,似不可振,而夫人之仁善,于是独报将其子,诚孝干母之蛊,神实祐之,亦夫人少艰约,晚乃储此,如训词旨。
盖六世口五百未有及者,虽来者未可知,抑鲜矣。
岂造物者报其人,虽如《易》语「积善必有馀庆」,而享斯报者,亦必如夫人淑慎,身所自履,有以致之耶?
然晁氏为善者亦多矣,或不享,又何也?
不然,吾宗之馀庆,久踬且复起,将自夫人启之。
夫人既属尊,岁时集会,子孙族人螽斯雁行,官学者,冠者,提者,抱者,少长咸在。
补之乃于夫人为族曾孙,年五十五矣,独素发垂领,󲦤笏跪起,以寿夫人于群从之后。
盖世之老人见曾孙,尚多有之,如夫人见曾孙数十,其长者已白首,又自有,在昔良少。
于是具载本末,以为世积善者之劝云。
策问(二) 南宋 · 王十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三二、《梅溪先生文集》卷一五
问:自古帝王所以敦厚风俗者,必以俭德为本,而每以身率之。
禹恶衣服以率夏,文王卑服以率周,文帝身衣弋绨以率汉。
是三君皆古之大圣贤,均以俭德先天下为风俗者也。
禹尚俭而天下以俭应之,故夏之世其所尚者皆忠质;
文王尚俭而天下以俭应之,故当时在位者皆有羔羊之德焉。
至于文帝尚俭不下禹、文王,而天下应之者或不如夏周之世,故贾谊《陈政事》之书谓「帝身衣皂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岂汉民习秦人奢侈馀俗而未易遽革耶?
不然,何上以敦朴示之,而下不以敦朴应之也。
我国家自祖宗以来,世以恭俭化下,肆我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而俭德犹著,御寝衾禂至以黄绨为之,常服止用缣缯,虽累经浣濯而不易。
然当时民间犹有以金为饰者,于是诏自中宫以下毋得衣销金贴金等服,臣庶犯者一切置于法。
由是天下化之,而皇祐嘉祐之间风俗淳美,连于三代之上矣。
主上皇帝蕴仁俭之资,清中兴之业,尤谨厥德,惟怀永图,可谓同符仁祖、并美禹文者也。
迩者,近臣献言,谓州县尚用金翠为衣服首饰,贵贱之分混然无别,请加禁止。
圣训丁宁,命有司以前后诏条申明之,德至渥也。
议者尚虑远方富民狃于循习,未能遽革,射利之徒兴造贩鬻而不知畏;
又虑州县奉行之吏不能遵守教条,或暂禁而辄纵之,无以仰副吾君敦朴之化。
必欲令行而禁止,如仁祖之世,不使年少书生得以献太息之书,如之何则可?
读礼堂记 南宋 · 王十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三六、《梅溪先生后集》卷二六
为士者未尝不读书,然知真读书者解。
能读而不能行,是犹凤鸣而鸷翰,虽胸中有万卷,身为行秘书,谓之不能读可也。
子路曰:「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由也孔门高第,号为有闻,岂以书为不足读耶,必时人有能读而不能行者,与不读同,盖有激而云然。
由之言非所以为训,故夫子疾之。
书之难读者莫如丧葬之礼,非难读也,不素读也。
为人子者亲方在堂,讳闻不祥之言。
儿时入小学,从句读之师诵十八章之经,至《丧亲章》,则或置而不授。
少长读《礼记》,凡丧葬之篇则掩卷而不忍读,一旦遭荒迷之变,瞢然不知,有直情径行者矣,岂复知品节斯事之谓邪?
圣人著之礼经以诏人,子曰:「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
非徒读之,正欲使之尊所闻、行所知,贤智者不至于过,愚不肖勉强而跂及焉。
莆田蒋君元肃好古而能文,于书无所不读,喜亲之享年而荣其生封也,名堂曰「蕴仁」,乡党歆艳之。
其执亲之丧也,又名堂曰「读礼」。
养生丧死无憾,可谓知真读书矣。
昔吾夫子语门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思习闻家学,以礼葬亲,四方于是乎观焉。
滕文公问礼于孟子,行三年之丧于战国礼废之时,而吊者大悦,礼之不可已也如此。
元肃于礼既饱读而躬行之,又以是而教学者,南方多士,其有立于礼乎!
然礼杂出于诸儒之手,未必皆合圣人制作之意。
元肃既讲习讨论之,宜削其不合者,使礼记为全经,斯有功于名教矣,岂止诵读云乎哉!
乾道六年三月永嘉王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