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夜遇蔡弘父馆中呼卢戏赠时蔡将买妾长安 明 · 胡应麟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屈指新丰散酒徒,长灯明月暂呼卢。
关东意气惭吴质洛下风流羡蔡谟
翠缕同心金是屋,青丝垂手玉为壶。
曲江花事输年少,一载婵娟向五湖。
蔡景繁(一四)1084年11月22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
西阁》诗不敢不作,然未敢便写板上也。
阁名亦思之,未有佳者。
蔡谟、蔡廓,名父子也,晋、宋间第一流,辄以仰比公家,不知可否?
徐秀才前曾面闻,留此书,令请见。
此人有心胆,重气义,试收录之,异日或有用也。
公许密石砚,若有馀者可辍,即付徐可也。
为奚御史尚书某入朝不敬文 隋末至初唐 · 陈子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臣闻孝爱资于事父。忠敬尽于事君。
淑慎尔仪。不愆于位。
聿修厥德。无忝所生。
苟亏格言。必贻明罚。
窃见某甲出自庸微。素无才术。
幸以运逢义始。早预周行。
佐命之劳。巳酬爵土。
攀附之宠。复典枢机。
擢自刍荛。功归圣德。
昔晋荣八座。蔡谟始渐斯官。
汉贵五曹。郑均才沾此秩。
况某方圆无取。叨据非宜。
而覆餗之讥。于焉巳及。
欹器之戒。如何遂盈。
不能翼翼在公。兢兢从政
及复入朝散诞。无鞠躬之容。
陪轩慢懈。乏虔恭之礼。
有一于此。身名何寘。
臣虽凡品。职当纠察
既睹相鼠之仪。敢忘逐雀之志。
若斯风不黜。方紊大猷。
宜正刑书。以彰朝典。
请以某见事付大理治罪。谨言。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三
黄帝大电之精。
以太清而张乐。
惟高辛招摇之象。
以人事而纪官。
于是乎生我司徒
敬敷五教。
翼赞虞帝而咸熙庶绩。
惟殷汤受天明命。
以统九有之师。
微子崇德象贤。
以为万邦之式。
于是乎生我丞相
约法三章
光辅汉室而威加四海
自齐宣皇帝商周之日。
号西伯以称臣
太祖高皇帝尧舜之朝。
南河而革故。
司空临川献王懿亲明德。
论道经邦。
中庶子平乐侯开国承家。
丹书白马。
于是乎生我齐贞公
惟魏之宝。
周之翰
开上帝而格天地。
燮阴阳而平水土
详求典载。
历选台衡。
或大泽而康帝图。
或高邱而济王业。
诸侯五百。
伊尹出于庖厨。
甲士三千。
太公起于屠钓。
未有上从轩后。
下及全齐。
圣主明君。
三居域中之大。
帝师王佐。
累极人臣之重。
古所谓殁而不朽者。
抑斯之谓欤。
公讳彪。
字明俊
兰陵人也。
宣帝之元孙。
高帝之曾孙。
临川王之孙。
平乐侯之子。
禀神河岳。
庆王侯。
攀两曜之末光。
乘五行之秀气。
温厚廉让。
当时以为达人。
宣慈惠和
天下谓之才子。
属三方鼎立。
九土星分。
禄去公朝。
失诸侯之盟会。
政由梁国
建天子之旌旗。
士女同叹于商墟。
鬼神共谋于曹社。
公杜门屏迹。
心不自安。
与门生故吏数百人归于后魏
宣武皇帝以客礼待之。
诏除给事中
假龙骧将军。
正光五年彭城长史
假节则将军比于王浚
优礼则长史兼于杜袭
龙骧可畏。
晋后任之于渡江。
骐骥不乘。
魏氏托之于留府。
六年通直郎散骑常侍中书侍郎
永安三年帝北巡。
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
散骑通直
起于天兴之元
中书侍郎
始自黄初之代。
宣威抚军之号。
仆射光禄之名。
奇才总于文武。
重任归于将相
徐方叛逆。
以公为行军长史兼统别部。
仍加鼓节。
彭城宋邑
海岳徐州
峄阳孤桐。
羽畎夏翟。
昔称都会。
今实边陲。
鲁伯禽始得专征。
周穆王遂行天讨。
公手执旗鼓。
坐谋帷幄。
陶侃部分之明。
阮孚戎旅之重。
有如荀羡
独负逸偫之才。
不学江逌
空有连鸡之喻。
徐州平。
黄门侍郎扬州大中正
黄扉蔼蔼。
青琐沈沈。
有若张公之万户千门。
博观图籍。
太湖为浸。
会稽为山。
有若荀勖之十郡一州。
诠藻人物。
累迁大司农
秦称内史
汉曰司农
管夷吾陈不涸之名。
耿寿昌常平之议。
时播百谷。
后稷让于虞书。
阜成兆民。
列卿拜于周典。
普泰元年车骑将军
右光禄大夫
永熙二年出为颍川太守
地称汝颍。
俗尚申韩。
有郑伯之别都。
有周公之朝邑
教之德化
无囚历于八年。
任于贤能。
旁润踰于九里
于时齐武王居中作相。
实有迁鼎之谋。
太祖在外持兵。
深怀事君之道。
昭公失位。
由季氏之执权。
襄王出居。
晋文之霸业。
三年秋八月武帝长安
以义兵从顺。
大统元年开府仪同三司
灵璧县开国子
三百户
金堤石印。
清济浊河。
爰赐土田。
以为藩屏。
汉之宰相
开封邑
周之列侯。
实兼卿士。
二年车骑大将军
九年五兵尚书
十年中书监
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进爵为公。
增邑一千户。
天子有诏。
不入军门。
匈奴未灭
不营私第。
蔡谟兼五兵之署。
邓骘三台之仪。
中书之纶翰。
上公之冕服。
十六年侍中骠骑大将军
以下并如故。
昔惟常伯
今则侍中
切问近对。
拾遗补阙。
冕旒无象。
先问顾和
玉佩不存。
即徵王粲
废帝后二年公不贺。
出为使持节华州刺史
侍中并如故。
桃林国邑。
大荔城隍。
三秦六辅之奥区。
五岳四渎之襟带。
倪宽之为内史
唯事溉田。
薛宣之守冯翊
但知拱默。
寻加特进
馀如故。
官品第一。
朝廷所敬。
辟吏如五府之间。
班列在三公之后。
唐虞之继文德也。
稷契谟明于两朝。
魏晋之顺大名也。
王建功于二代。
周武成三年进封青州齐郡公
二千户
赐号东岳先生
诏曰。
尧有四岳。
朕惟公一人。
赐杂䌽二千段。
甲第一区。
雍州良田百顷。
其优礼如此。
尧命羲仲
星鸟嵎夷之官。
周赐姜牙
穆陵无棣之境。
三王不
同盟固于泰山
百代相因。
旧国传于负海。
保定四年
公薨于长安私第。
天子罢朝。
偫臣赴吊。
丧用官给。
呜呼哀哉。
五年赠少保使持节扬光三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谥曰贞公
礼也。
公少丁外艰
州党称其孝。
齐武皇帝见而叹曰。
可谓吾家曾闵。
外祖太尉王俭谓其子侍中骞曰。
成汝宅相者。
在此孙乎。
公之北归也。
魏宣武帝敕曰。
微子去殷。
项伯归汉。
卿又得之于今。
公涕泣横流。
跪而对曰。
臣家国不造。
鼎祚沦亡。
进不能匡正。
退不能死节。
今复托身有道。
何敢比德古人。
益重之。
及周太祖作相西朝。
王侯之下。
皆望尘而拜。
公与之抗礼。
太祖尤相敬待。
屡有咨询。
尝曰。
国家之子房也。
公体淳和之至性。
负廊庙之大才。
孝通神明。
忠定社稷。
马伏波来游二帝。
晏平仲能事百君。
在魏则贾诩荀攸
在周则太颠闳夭
司徒克慎厥始。
丞相厥中。
惟公载德。
克成厥终。
三后同其政道。
子孙训其成式。
辉光助于日月。
积德广于宇宙。
以某年月日葬于少陵原。
国迁三代。
年移十纪。
杜当阳之碑石。
汉水而无闻。
仲山甫之鼎铭。
匈奴而不出。
曾孙皇朝右金吾将军同州刺史得照。
宏才大节。
玉振金声
入当天子之右军
出临帝京之左辅
承积善之馀庆。
大宗之不迁。
愿述家风。
思传祖德。
是用勒铭刻石。
相质披文。
于景钟。
大夫称伐之义。
书于太常
诸侯计功之道。
追题瓦屑。
郑康成北海之门。
重刻碑阴。
张平子南阳之墓。
其词曰。
黄帝摄政。
勤劳耳目。
居于轩辕
战于涿鹿
咸阳
登坛受福。
表正万邦。
缵禹旧服(其一)
逮乎微子
周之国宾
降及萧叔。
宋之懿亲。
高祖丞相
王迹是因。
宣皇御史
社稷之臣(其二)
太阴所立。
皇齐诞圣。
既创元基
仍集大命。
谋孙翼子。
重熙累盛。
天禄永终。
南风不竞(其三)
惟公载诞。
克嗣家声。
千丈多节。
三年一鸣
待时而动。
以族而行。
才归晋国
璧入秦庭(其四)
符坚拜首。
降天之使。
陶豫策名。
勤王之事。
任隆起草。
荣高近侍。
赫赫禁门。
雍容貂珥(其五)
日暮青琐
夕郎之职。
法驾毕陈。
黄门次直。
帝王之盛。
诚在农殖。
如京如坻。
我稷(其六)
吴王旧国
采山铸钱。
公为中正
佩以韦弦。
夏禹遗迹。
今来颍川
公为太守
示以蒲鞭(其七)
齐称东帝。
周称西伯。
诸侯谋王。
天子下席。
公之忠义。
如彼松柏(其八)
发自新邑
归于陆海。
魏德虽衰。
天命未改。
功成晋郑。
为而不宰。
宠茂山河。
于是乎在(其九)
亚夫真将。
去病元勋。
持兵对揖。
绝漠行军。
尚书武库
抑有前闻。
侍中重席。
曾何足云(其十)
当涂逊位。
有周经野。
二国唐虞。
两朝裴贾。
出守冯翊
人无讼者。
受封于齐。
实匡天下(其十一)
晨占赤乌。
夜辨黄熊。
曾参易箦。
期于令终。
子囊城
没有遗忠。
明君辍祭。
偫臣会同(其十二)
黄屋左纛。
轻车介士。
朝发桐乡
暮归蒿里。
积善馀庆。
由来尚矣。
公侯子孙。
必复其始(其十三)
食蟹三十二韵 清 · 全祖望
 押药韵 出处:鲒埼亭诗集第七卷
东篱径乍开,东海物惟错。
霜螯硕且肥,霜花寒不削。
其字曰延年,其族曰郭索。
晚禾入新,宿土贮盆昨。
风吹老艾翻,潮退凉蒲缚。
应月脂满匡,留春叶绕脚。
夏正纪最先,周易象非凿。
雄雌视脐分,浓淡列种各。
古心静可亲,坚甲利用斫。
吾友多閒居,新冬感寂莫。
插之既满头,臛之在取臒。
于为供微吟,相于成大嚼。
惠分京兆贻,自天随柞。
九日虽过时,泥饮亦足乐。
毕公真老饕,陶令雅清约。
南山望遥遥,左手持矍矍。
莫用何生糖,或入桐君药。
问性兼甘辛,流膏参丹雘。
凉宜调下,香堪和茗瀹。
荐枕良所欣,为胥俱不恶。
一朝兼二妙,诗思纷旁魄。
羞道涉江枝,讵数披绵雀。
馀事及古方,致用更广博。
所讶漆可投,犹喜潭弗涸。
治墙术莫谙,召鼠事近谑。
蔡谟尚谛参,葛洪休臆度。
以菊洗蟹腥,以蟹为醵。
采芳思幽贞,抚形发嗢噱。
四略疏寮遗,二经簟溪作。
掌故出吾乡,文献未荒落。
黄发我自怜,桀步谁相攫。
吟罢偕厉生,且跨扬州(是日与樊榭同为江之行)
谢差官赐告奏状绍熙五年1194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六、《历官表奏》卷一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右,臣伏蒙圣慈差閤门官嗣祖等赐臣少傅告身者。
明两作离,初升杲杲之日;
王三锡命,加贲皇皇之华。
惊宠数之便蕃,耸荣观而歆艳。
虽祈反汗,当识谢生。
伏念臣早冒龙光,晚叨燕佚。
心犹驰于魏阙,梦自隔于钧天。
絺冕篆车,讵意班联之进;
筚门圭窦,猥勤𣊓御之临。
固难祗奉于纶章,岂易仰当于宸渥?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仁先念旧,政务作新。
博致名驹,弗遗于老马;
兼收群植,不弃于朽株。
饬遣轺车,宠绥末路。
孔伋之拜使者,已钦君命之将;
蔡谟之辞司徒,敢怠人臣之礼?
永言报塞,惟誓糜捐。
臣除已将告命寄吉州军资库伺候回降指挥缴纳外,臣无任。
史记索隐后序 唐 · 司马贞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太史公纪事。上始轩辕
下讫天汉。虽博采古文。
及传记诸子。其间残缺盖多。
或访搜异闻。以成其说。
然其人好奇而词省。故事覈而文微。
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
班氏之书。成于后汉
彪既依迁而述。所以条流更明。
且又兼采众贤。偫理毕备。
故其旨富。其词文。
是以近代诸儒。共所钻仰。
其训诂盖亦多门。蔡谟集解之时。
已有二十四家之说。所以于文无所滞。
于理无所遗。而太史公之书。
既上序轩黄。中述战国
或得之于名山坏宅。或取之以旧俗风谣。
故其残文断句。难究详矣。
然古今为注解者绝省。音义亦希。
后汉延笃。乃有音义一卷。
又别有音隐五卷。不记作者何人。
近代鲜有二家之本。宋中散大夫徐广
作音义一十卷。惟记诸本异同。
于义少有解释。又中兵郎裴骃
亦名家之子也。作集解注本。
合为八十卷。见行于代。
仍云亦有音义。前代久以散亡。
南齐车录事邹诞生。亦撰音义三卷。
音则尚奇。义则罕说。
秘书监柳顾言尤善此史。刘伯庄云。
其先人曾从彼公受业。或音解随而记录。
凡三十卷。隋季散乱。
遂失此书。伯庄贞观之初
奉敕于宏文馆讲授。遂采邹徐二说。
兼记忆柳公音旨。遂作音义三十卷。
音乃周备。义则更略。
惜哉。古史微文。
遂由数贤秘宝。故其学殆绝。
前朝吏部侍郎许子儒。亦作注义。
不睹其书。崇文馆学士嘉会
独善此书。而无注义。
贞少从张学。晚更研寻。
初以残缺处多。兼鄙褚少孙诬谬。
因愤发而补史记。遂兼注之。
然其功殆半。乃自惟曰。
千载古史。良难䌷绎。
于是更撰音义。重作赞述。
盖欲以剖盘根之错节。遵北辕于司南也。
凡为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云
望湘人 筠州绝不得蟹,偶圃南昌,许买见饷,迟久不到,填此辛巳 清 · 王又曾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丁辛老屋集卷十八
爱金穰镕腹,酥片满螯,水乡风味从数。
翠簖拎来,寒蒲缚就,梦到分湖鱼步。
别江关,慵疏尔雅,鞠樽虚度。
赖故人、心尚南朝,为觅洪都新府。

愁思荒斋风雨。
但袖笼左手,楚天延伫。
漫索画韩公,捉卧瓮人题句。
残秋渐退,斋厨禁擘,目断陆机烟橹。
算底事、空伴监州,早是不如归去晋蔡谟见蟛蜞,以为蟹也,食之委顿,谢尚曰:「卿读《尔雅》不熟。」陆龟蒙咏海蟹句:「强作南朝风雅客。」唐韩晋公滉善画,尤妙于螃蟹。宋陆务观句:「斋厨仍禁擘团脐。」梅圣俞句:「幸与陆机还往熟,每分吴味不嫌猜。」)
庙享议781年9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议者或云。
献祖懿祖
亲远庙迁。
不当祫享。
宜永閟于西夹室。
又议者云。
二祖宜同祫享。
太祖并列昭穆。
而空太祖东向之位。
又议者云。
二祖若同祫享。
太祖之位永不得正。
宜奉迁二祖神主祔藏于德明皇帝
臣伏以三议俱未为允。
且礼经残缺。
既无明据。
儒者能比方义类。
斟酌取中。
则可举而行之。
盖叶于正也。
伏惟太祖景皇帝以受命始封之君。
处百代不迁之庙。
配天崇享。
是极尊严。
且至禘祫之时。
暂居昭穆之位。
屈已伸孝。
敬奉祖宗。
齿族之礼。
广尊先之道。
此实太祖明神烝烝之本意。
亦所以化被天下。
率循孝悌也。
请依晋蔡谟等议。
至五年十月祫享之日。
奉献祖神主居东向之位。
懿祖太祖暨诸祖宗。
遵左昭右穆之列。
此有以彰国家重本尚顺之明义
足为万代不易之令典也。
又议者请奉迁二祖神主于德明皇帝
行祫祭之礼。
夫祫合也。
故公羊传曰。
大事者何。
祫也。
若祫祭不陈于太庙。
而享于德明庙。
是乃分食也。
岂谓合食乎。
名实相乖。
深失礼意。
固不可行。
糟蟛蚏送葺芷 南宋 · 郑清之
月腹一寸能郭索,黄流在中自濡壳。
蝤蛑可是丈人行,螃蟹视之师长伯。
二眸挺出胜怒蛙,八跪前驱非屈蠖。
笑令樊哙自横行,何用吕布须急缚。
餔糟啜醨乃吾味,嚼齿穿龈未渠恶。
属厌祗觉一解(四库本作匡)胜,效美不辞双距落。
蔡谟但记尊足存,孙卿不悟铁成错。
谩誇右手亦持螯,水中之怒无乃虐。
梁王菹醢犹至今,千古吁嗟汉恩薄。
玉柱江𧎼酒半酣,银丝鲫鱼脍新斫。
此非不足君所邪,斶顾居贫未能学。
虫鱼琐碎熟尔雅,曲生逢之三距跃。
太真小物自足佳,葺芷一笑为飞白。
晞颜太常寺主簿 南宋 · 高定子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五、《永乐大典》卷一四六○七
予方以尔雅文伟识,直道明谟,实诸右学,养而资望。
曾几何时,士论浩然归重。
礼乐之司,非尔不足以重此选。
簿正祭器,夫子所先。
往其钦哉,毋负所学。
祖逖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栾城后集》卷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历代名贤确论》卷六○、乾隆《易州志》卷一七、乾隆《涿州志》卷二○
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
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
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
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
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
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
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
皆无成而死。
苻坚之败,谢安父子乘战胜之威,有席卷之意,终以兵将奔溃,无尺寸之得。
其后宋文自谓富强,以兵挑元魏
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
陈宣乘高氏之衰,攘取淮南:皆继之以败亡。
何者?
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石虎之毙,中原大乱,晋人皆谓北方不足复平,而蔡谟独以为忧。
或问其故,曰:「夫能顺天奉时,济六合于草昧,若非上哲,必由英豪。
度今诸人皆不办此,必将经营分裂,疲人以逞,才不副意,徒使财殚力竭,终将何所至哉?
吾见韩卢、东郭俱毙而已矣」!
至哉此言!
实当时好事者之病也。
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
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
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
桓温终以败衄,不能成大功;
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秦,狼狈而返,而况其下者乎!
晋元帝初定江南,未遑北伐,祖逖言于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衅,毒流中原耳。
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诚能奋威命将,使若等为之统主,郡国豪杰必有应者,沉溺之士喜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也」。
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兵力甚弱,乃铸造兵器,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
石勒遣兵攻辄就破其众。
每于兵间,勤身节用,礼下贤俊,怀抚初附,专在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故人争为之用。
自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
母葬成皋使人修其墓,复遣使通好,且求互市。
不答其使,而许互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
方将经略河北,而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怏怏不得志死。
盖敌强将弱,能知自守之为利者,惟一人。
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蔡真人诰碑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七一、《西山文集》卷三四、《西山题跋》卷一、《闽中金石志》卷一○、道光《福建通志》卷二二
嘉定十一年十月三日,有诏泉山清源洞冲应善利灵济真人加昭博之号,为八字真人
先是十年夏五月不雨,臣始至官问仙祠灵宫之著验章灼者,咸以真人对。
臣亟祷焉,未几遂雨。
是年冬旱,臣往祷焉,又雨。
明年膏泽时至,田高下硗肥皆告稔,米斗百钱,黄馘稿项之叟欢曰:昔未尝有也,非真人之灵实大芘吾土,顾安获此哉!
于是相帅以其事白于州,州谂于部使者,下其书旁郡审覆之,如本州言,乃以闻。
天子嘉焉,命有司抚其名之显且大者,以旌真人之功。
呜呼美哉!
谨按真人蔡氏,世传其系出司徒文穆公谟文穆八世孙夔节度岭南,归至泉以殁,子孙因家焉。
真人事唐为金部员外郎太原守,晚弃簪绂,隐于州北山,修辟谷鍊气之术,以方技济人。
既仙去岁久,而其灵愈章。
皇朝崇宁中,始封虚应先生
绍兴九年,封冲应真人
二十三年,加封善利。
乾道三年,又加灵济。
至是遂加昭博焉。
臣窃观前世人主崇尚道家神仙之说者,大抵以希长年,祈福应,往往受欺方士,为百代嗤。
惟我圣朝受天眷命,以作神主,凡老氏、浮屠氏与山川祠庙之灵,惟能时雨旸,弭灾沴,有功于人者,乃始锡号名,秩祀典,否则虽奇怪诡特有不与焉。
盖志在斯民而不自为,此其所以誇绝前代也。
又惟真人之清虚澹泊,未尝震耀威福以警动世俗耳目,而民之归仰自不能忘,朝廷褒封之典自不能已,亦犹有道君子为善于幽隐阒寂之地,不求人知而卒不可掩,岂不尤可贵也哉?
臣既以所下制书刻之梓,而又叙其本末,使后世知圣朝所以宠命真人,而真人之所以膺受宠命者,其大指盖如此,以备清源故事云。
十二年八月甲子朔,具位臣真某记。
献懿二祖迁祔于德明兴圣庙议 中唐 · 仲子陵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五
今儒者乃援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之语。欲令已祧献祖。
权居东向。配天太祖
屈居昭穆。此不通之甚也。
凡在左氏不先食之言。且以正僖公之逆祀。
儒者安知非夏后庙数未足之时。而言禹不先鲧乎。
且汉之禘祫。盖不足徵。
魏晋以还。太祖皆近。
太祖之上。皆有迁主。
历代所疑。或引閟宫之诗而永閟。
或因虞主之义而瘗园。或缘远庙为祧以筑宫。
或言太祖实卑而虚位。惟东晋蔡谟
凭左氏不先食以为说。欲令征西东向。
均之数者。此最不安。
蔡谟此议。非晋所行。
前有司不本改筑之言。取征西东向之一句。
为万代法。此不可甚也。
臣又思之。永閟瘗园。
则臣子之心。有所不安。
权居正位。则太祖之尊。
无时而定。则别筑一室。
义差可安。且兴圣之于献祖。
乃曾祖也。昭穆有序。
飨祀以时。伏请奉献懿二祖迁祔于德明兴圣庙
此其大顺也。或以祫者合也。
今二祖别庙。是分食也。
何合之为。臣以为德明兴圣二庙。
每禘祫之年。亦皆飨荐。
是亦分食。奚疑于二祖乎。
馆职策一道1205年1月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二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对:自三代以还,王政不明,而天下无善治,寥寥千百载间,岂无明君令辟,修立法度,讲明政刑,欲以挈其国于久安长治之域者哉?
然撑东而西倾,捉衿而肘见,治之形常浮于乱之意,则亦未明乎纪纲而已矣。
使吾朝廷之上,君制臣承,淑慝有别,国是归一,士心不偷,则纪纲一定,自可以立万世法程而无变,而况目前小小节目之未备者乎?
不然,所以为立国之规者,方抢攘舛逆,未甚有纪,则四肢虽强,而脉已受病,庸医之喜,而仓、扁之惊也。
我国家之有天下也,以仁厚立治体,以宏大植规模,真儒硕才,肩袂摩接,相与修明纪纲,以为子孙帝王凭藉扶持之计。
奸憸权慝,胥史舆隶,不得以挠宪章;
后家阉尹,宠昵嬖倖,不得以干朝政。
国论出于一,而士大夫以名义自检,不以枉进,不以苟偷立人之朝。
一政事之失,则大臣请对面列,台谏留班伏閤,小臣封章扣匦,随即正救。
诚以大纲之或紊,则败法乱纪,纷裂四出。
任使非人,而军政堕矣;
耗蠹无艺,而财力殚矣;
有司失职,而刑狱繁矣。
一丝之棼,而头绪如猬,是安可不循其本而为之忧乎?
当是时选用将帅,内则拔之禁近大臣,试以藩岳而后用;
外则取之都漕待制学士,迟以岁月而后授。
武臣不过为总管,领兵马,受节制,未尝俾之得专制一道也。
纪纲一定,故择帅不挠于私,而绩用咸著,况祁若水能使老师宿将屏气慑息,韩、范诸人能使悍羌黠贼骨寒胆破,其将帅之效,有如此者。
财用悉归三司,内外帑藏非条例之有定数者,不得擅支。
军器土木河防之费,皆有专案,以关防出纳之名数,人主不得与知,宰臣不敢取索,计相不肯供具,皆所以防微杜渐,不欲以隙横恩滥赏之门也。
纪纲一定,故财用不病于耗,而公私俱利
初年不过有千六百馀万之入,而内帑金帛如山积。
而至于宝元康定间,民不加赋而帑藏盈溢,其财用之裕有如此。
犴狱之寄列圣尤重,既分遣朝臣提点刑狱,又间遣近臣分录刑禁。
凡有奏谳,则棘寺审刑详覆之,同书以上于朝。
又虑有司之交委其责也,则令详断官不得避事,紊烦朝廷。
乾德诏书,列圣遵守。
纪纲一定,故司臬者各供其职,而狱讼用稀。
盛度知审刑院,而在京及诸路止有断案三道。
庆历之间,郡数奏狱空,其刑狱之清有如此。
自熙、丰大臣以私意误国,引用资浅新进之士布满中外,要官右职皆出其门,废弃典章,隳紊经制,凡祖宗所以维持斯世之纪纲荡无复存。
血脉受病而外邪交攻,众證皆由此始。
河朔增置诸将而勤兵费财,韶、向、充、谔之徒,出师屡败,使貂珰节制诸军,而士莫肯为用,则军政失律矣。
凿《周官》以符新法,分三司使权以归朝廷,置旁通簿以说上意,则国用无节矣。
杀伤自首之律,议论蜂起,奏谳驳勘之条,删著无常,鞠狱或由内降,必傅重议,则法令滋章矣。
方熙、丰大臣锐意求治,悉从更张,未尝不曰:「吾将以振起偷惰,作新弊政也」。
而庙堂纪纲之所自出,乃使国是多岐,憸佞竞进,举措不审,条章纷错,以伤吾立国之体。
使无元祐,则阳九之厄,盖不待后日而见矣,而何特是三者之不满人意哉?
即是而观,则知出治有本末,施置有先后,治本既立,则节目所不必虑;
区区然随事以为之图,而纪纲之地谩不加意,则亦终于无成而已矣。
善计天下者,常于是而致察焉。
厥今天下何病哉?
国是挠于浮言,朝变夕改,而无成规;
士大夫狃于苟偷,阿意顺旨,而无特操;
法度屡更,主威不立,爵赏轻滥,流品混淆。
庆元之初,尝为变更之说矣,未几而易以安静;
未几又为皇极之说矣,未几而易以振作。
上既无一定之论,以把握国势,而士大夫迎合苟容,不自爱重,倖门邪径,抉关毁垣。
其嗜利亡耻者,往往剽掠传闻,追媚时好,求容左右,扣阍投匦,指心誓日,以功名自诡。
而朝廷之上所以植立纪纲,以为出治之本者,虑不动于耳目,以为上之人无意于是,而时论所不尚也。
嗟夫,安有为天下阽危若此,而充塞周行,掠禄养谀,独无正人为上分明之?
姑以将帅言之。
国家休兵四十馀年矣,旧臣宿师日替月零,骄将騃夫久縻廪稍,未尝有横草尺寸之功,而高官厚禄宠异逾等,不复有功名之望。
剥下媚上,背公首私,升差夺于货贿,拣汰挠于请嘱,庸者有输,假贷子钱者有输。
每旬宣限,帮给银会,或以铁钱兑给,而规其倍称之息,戍兵之愤惋不恤也。
市刍草以给战骑,往往抑配均备,而乾没其四分之三,将队之怨嗟不问也。
甚者收房廊,掌回易,置箄筏,建第宅,古人之所与同甘苦者,今役使科抑,几同奴隶。
方时晏安而专事朘削,士有离心而无斗志,万一有犬吠之警,则忧不在敌而在我矣。
是安可不讲求其故乎?
问遗公行,货赂旁午,或求召对,或觊节钺,或图移镇,倾囷垂橐,莫非责偿于得请之后。
此其溪壑之欲,岂曰仅偿宿负而已哉?
此可忧者一也。
姑以财用言之,中兴以来,以十六路百七十郡之地,不能当天下全盛之半,岁入乃增至六千五百馀万,而经制月桩等钱二千万不预焉。
两浙之岁输缗钱千二百万,四川之盐钱九百五十馀万又不预焉。
校之祖宗取民之数不知凡几倍矣。
而平居无事,版曹无累月之储,大农无旬时之积,鳃鳃然若不能一朝居者。
祠牒积滞而亟出空名,祗以重商贾之疑。
而拘以折纳,使胥吏得以交通为市。
扈农急阙,而招诱纲运,反以致诸郡之窥。
而掯期始至,使官吏得以旁缘为奸。
方时晏安,而小小举措,首尾呈露,动招窥议如此。
万一有赤白囊之警,虽百弘羊,亦不知所以为吾计矣。
是可不讲求其故乎?
苞苴成风而贪吏满天下,名器轻滥而节察防团满京师
后家之庙侈于畴曩,掖庭内人动以千数。
今其甚者,封桩内帑,破坏阜陵之成规。
御前军器修内司营造之需,关拨无时,比部不得而驱磨,庙堂不得而致诘。
宣和以天下之全力,侈汰无节,犹不过月支百二十万。
而今乃与之等,此可忧者二也。
姑以刑狱言之,祖宗立法,罪疑惟轻。
令甲所载,凡无證佐,不经检验,法轻情轻,疑虑可悯,皆得以上于朝,盖虑其冤抑而无告也。
因循日久,而胥吏缘法舞文,应大辟下吏,不先考正情实,或导之以前六者之条,迁就周回,以为奏谳之地。
狱司受贿而饰词,法吏交通而弃法。
天下之狱,岁上于朝廷者,充曹牣府,而皆无證不验也,皆法轻情轻也,皆疑虑可悯也。
文书盈几,披览莫遍。
福建湘、湖、川、广之间,报可之命,近辄逾年,远或再岁,瘐死者不可胜计。
详刑之职,无案可覆,是可不讲求其故乎?
守令务为姑息,不肯任责,而宪吏之于州胥,吹毛求疵。
甚至呵问勘官,逮治推狱,毫氂之差,便入一案。
推结之文,若径从奏裁,则省部据案铺法,不复駮难。
举天下无一可死之刑,凶徒之所以轻犯法。
而狱讼繁多,寇盗之兴,实基于此。
此可忧者三也。
将帅所以捍吾圉也,财用所以强国势也,刑狱所以戢奸暴也。
先王经理天下,孰有外于是?
而今皆未能一焉,则纪纲之不可忽者如此。
上拊髀思将,固尝申节诸帅,至谓「专事脧削,藉为苞苴」,可谓深中弊源矣。
将帅之弊至今日极矣,非大有以更张之不可也。
诚能如祖宗故事,参用儒将,自宰职禁从以至藩方帅守,其有年劳素深,威望素著,谙历山川道路,甲兵财谷者,命大臣各以一二姓名条上,蔽自圣志,俾之分领重镇,假之以权而久其任,隆之以名而厚其礼,使位貌威名诸将素所屈服。
遇有缓急,则授以大将旗鼓,俾得以尽护诸将。
而武臣不过领兵马,受节制,出入战守,为所指纵耳。
舍是不思,而必待夫临事仓卒,然后辍大臣以宣威,则上下捍格,举措乖方,往事可鉴也。
况介胄之夫,寡廉鲜耻,而恣为聚歛,又堪专委乎?
上旰食渴治,固尝申命大臣兼总邦计,且使之参考内外财赋所入,经费所出,可谓深中时弊矣。
然今日之帑藏,不难于理其外,而难于理其内。
盖外之出内有常,可以考覈,而内之耗蠹无节,不容预知。
所闻国用司已遍行取会诸路上供赋入及所在钱物名数,诚能始自内帑,取一岁非汎支费,严加覈实,一毫之出纳,国用使别得以制其可否,而参计官得以覆其虚实,毋若平时比部驱磨之具文,则内帑金帛当无欺隐。
然后以绍兴制度为率,约为定数,月支不过八九十万,比今所支则岁可省三之一。
以三十年之通,当有馀财万万,遂可为十年之蓄。
绍兴兵戈扰攘之际,所费仅尔,岂其承平无事而独不可行乎?
上好生恤刑,固当申饬宪臣,俾之条具详覆失职之因,可谓深中弊源矣。
然今日之弊,有未易言者。
狭其奏谳之涂,则省部固无壅积之患,而非古人「宁失不经」之义。
不问其可贷可杀,而皆得以上闻,则朝廷固有好生之名,而又非古人「刑故无小」之意。
今不若行下敕令所,将奏裁之法详加订正,比类问难,疏于其下,俾上下晓然,易避难犯。
仍责任宪司,凡州郡所当上之狱,审勘结录,止得申宪司详覆
有当取裁,则宪司独衔具奏。
宪司岂专以杀为事者?
而今也州郡欲予之死则申,欲予之生则奏,甚失夫详覆之本意也。
如前二说,不犹愈于刀笔之吏巧为傅会,而冤死长奸者乎?
三者之病,愚既推源夫受病之由,而陈所以治疗之方矣。
然脉候有虚实,药石有先后,敢终言之。
自晋之东,中原遗黎未尝忘晋。
晋之诸君进筑以广地,增募以强兵,储以厚粮,亦知所以用强其国矣。
然纪纲不立,初无一定之规,而谋国之臣议论矛盾,亦无同心徇国之意。
古之举大事者,必上下一心,臣民协志,议定而后行,谋审而后发。
而今也国无定是,人怀异情。
一人举事则一人蹑其后以议其失。
庾翼徙镇而王述非之,褚裒北伐而蔡谟非之,殷浩出师而王羲之非之,桓温议迁洛而孙绰非之。
夫事未及举,而内之人心乖离不一如此,则其连年出师,随即败衄,间虽小有克捷,实为温、裕僭窃之资。
然则非其外治之不讲,皆以在内之纪纲未尝素立故也。
有国者岂可徒计在彼而不计其在我者哉?
今日之势,愚谓莫若急于内修,而缓于外攘。
内修若无所事乎急也,救弊如支倾,极力撑柱,不急则仆。
外攘若不容以缓也,然对敌如弈棋,当量彼己,不缓则失。
请先言其内者。
人主恭俭寡欲,渊默临朝,固未尝有失德,而立政造事,未闻与外廷之士推诚临问,熟议而后行。
虽日御经筵,亲近儒生,而罕垂咨访。
日御便殿,轮对百官,而未尝可否。
政令之阙失,纪纲之废弛,宵旰之忧,亦尝及此否也?
庙堂,政本所出也。
今体貌浸轻,威望不著。
旬岁之间,免两执政,如逐奴隶。
异时犹曲示宽假,俾之自为去就。
今一封朝奏,则仓皇就道矣,殆非所以重朝廷也。
台谏,公论之所系也。
今论监司则反为所诋,甚至诬抗台臣,而快其私。
论一郡守,则反为所慢,甚至迁延岁月而不肯去。
简墨未乾,而已畀祠廪矣;
烦言在耳,而复造班行矣。
事势陵夷,殆非所以崇国体也。
进一贤焉,惟恐用之或后也,未及施置,寻即罢去。
退一不肖焉,惟恐去之不速也,未及旋踵,寻即收用。
则贤否混殽矣。
千馀缗之赃,褫爵窜徙可也,而百馀万计者,或夤缘以求祠,则赏罚无章矣。
事之不得其当者如此,而欲以振天下趋事赴功之心,不几于却行而求前乎?
愚故谓急于内修。
请复言其在外者。
自一二年来,道路籍籍,皆谓朝廷将议北伐,移戍兵,修战舰,蓄边储,备犒赏,缮城郭,文移往来,项背相望。
曾未有衅,而两淮之间人情汹汹,若王师之将至。
不知朝廷果有是耶,抑不过坚边设备而已?
有之则不当使敌知,知则彼有备,而我无功。
无之则不当使敌疑,疑则敌生衅,而我无应。
二者皆非我之利也。
今进言者皆曰:「虏人困于鞑靼,而有危亡之形。
遗黎不忘本朝,而起讴吟之思。
彼其民困于屯戍,而签刷未已,财匮于给饷,而赋歛横兴。
若我以义兵临之,不遗一矢,而境土可以坐复」。
此近日规恢之说,所以上下鬨然也。
然尝静而绎之,今虏人积衰之势虽犹强弩之末,然其奄有秦、齐、鲁、燕、赵之地,并吞大辽幽、蓟、瀛、莫之区,地广形强,未易卒图。
而求其在我,则廪廪然未有可以胜人之实。
为今日之计,莫若振纪纲,定国是,一人心,作士气。
使吾内治修明,国势增壮,使精神之运固足以詟敌人之心,然后徐举而图之,此万全之利,不可以腐儒常谈忽之也。
不是之思,而欲举二百年祖宗之天下以轻试于一掷之暂,则举足之间,庙社之安危存亡系焉。
愚故谓缓于外攘。
区区謏儒,不识忌讳,妄有窥度如此。
若曰国家大事,我不当言,言之有罪,则狂僭之诛,所不敢辞。
迁庙议今年夏四月禘享于太庙太祖景皇帝东向之位并迁庙之位) 其一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八
古。
伏准今月十六日敕。
禘祫之祭。
礼之大者。
先有众议。
犹未精详。
宜更令百僚议。
限至二十六日内闻奏者。
臣闻礼有五经。
莫重于祭。
祭称百顺。
实受其福。
故曰万物本乎天。
人本乎祖。
以太祖始封之重。
当殷祭东向之尊。
百代不迁。
下统昭穆。
此孝享严禋之极制也。
周自后稷。
十六代至武王
毁庙迁主。
太祖之后。
故序列昭穆。
合食无嫌。
汉之太上皇
主瘗于园寝。
寻置别庙。
是为属尊。
故周汉皆太祖之位正。
自魏至隋。
则虚其位。
魏明帝初以太皇别庙未成。
故权设对祫。
后有司定七庙之制。
太祖以下为昭穆二祧。
旋至三少
运移于晋。
晋不以兄弟为代数。
元帝上继武帝
简文上继元帝
至安帝时
然后征西至京兆四府君迁尽。
未及殷祭。
运移于宋。
永和中
疑四府君主所藏之礼。
诏公卿博议。
范宣请筑一室。
韦泓请屋朽乃止。
蔡谟亦请改筑别室。
若未展者。
当入就太庙。
以征西府君东向。
议竟不行。
宋齐梁陈北齐周隋。
悉虚其位。
以待太祖
皆以短祚。
其礼不申。
则自魏以降。
太祖列昭穆之位。
非通例也。
武德中亲庙四。
宣简公而下。
贞观中立七庙六室。
府君而下。
开元中始制九庙。
追尊献祖懿祖
故自武德至于开元。
太祖在四庙七庙九庙之数。
则东向之虚。
又非例也。
广德二年将及殷祭。
有司以二祖亲尽当迁。
太祖九室既备。
其年冬祫。
于是正太祖于东向。
藏二主于夹室。
凡十八年矣。
建中二年冬祫。
有司误引蔡谟征西之议。
以献祖居东向。
懿祖为昭。
太祖为穆。
此诚乖疑倒置之大者也。
议者或引春秋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以为證。
且汤与文武。
太祖之后。
理无所疑。
至于禹不先鲧。
安知说者非启于太康之代。
而左邱明因而记之耶。
向者有司以二主藏夹室非宜则可。
阙殷祭非敬则可。
处东向之位则不可。
是以贞元七年冬太常上奏。
请下百僚佥议。
诏可其奏。
八年春有于颀等一十六状。
至十一年又诏尚书省集议。
陆淳宇文炫二状。
前后异同。
有七家之说。
至于藏夹室。
虚东向。
远迁园寝。
分飨禘祫。
加币玉虞(一作虚)主。
而枚卜瘗埋。
援引滋多。
皆失礼意。
臣等细审讨论。
惟置别庙及祔于德明兴圣二说。
最为可据。
德明兴圣之庙。
犹别庙也。
等于创立。
此又易行。
伏以德明皇帝于舜禹之际。
与稷契同功。
契后为殷。
向五百年。
稷后为周。
逾八百年。
流光无穷。
启皇运于后。
景福灵长。
与天地准。
又献懿二祖。
于兴圣皇帝为曾为元。
犹周人祔于先公之祧也。
此亦亡于礼之礼者也。
尊祖之道。
正大祭之仪。
礼文祀典。
莫重于是。
凡议同者七状。
百有馀人。
其中名儒礼官
讲贯详熟。
臣于贞元八年
蒙圣恩以博士徵至京师
属当会议时。
崔儆刘执经同状。
十一年臣官备近侍。
不在议中。
乃今累叨睿奖。
贰宗伯
职业所守。
典礼是司。
研考古今。
罄竭愚管。
岂敢以疑文虚说。
黩陛下严敬重难之心。
其夹室等五家不安之说。
谨具条上。
伏惟圣虑裁择。
谨议。
闻我师大捷虏骑宵遁上时宰五十韵 宋 · 葛立方
五言排律 押虞韵
憬彼金微虏,游魂擅一隅。
筋驽殂(原作祖,据光绪本改)老革,乳臭立遗雏。
毒螫钟蛇豕,虔刘肆猰貙。
请和包谲诈,归地反膏腴。
尚尔载书湿,俄然信誓渝。
不庭时寇境,匪茹自干诛。
作噩新年换,青阳窒月踰。
违天辄非觊,扫国敢长驱。
崛强提凶器,飞扬起逆徒。
酋渠连渤海,部曲杂单于
区脱宵成寨,兜牟晓援桴。
刺船窥采石,擐甲逼濡须。
烽火来何急,囊书报不虞。
山河依睿主,社稷倚真儒。
自昔经纶手,惟公器业殊。
保江卑谢傅,图霸小夷吾
端揆黄閤,中权正紫枢
邦基资翊戴,贤路辟崎岖。
傅说推良弼,周公孙硕肤。
时危材愈见,位重德相符。
勇决扳裴度,迟回鄙蔡谟
艰难初议在,慷慨赤心输。
饷道通流马,疲兵斥滥竽。
机能乘眇忽,谋不失锱铢。
李郭遵成算,韩彭听指呼。
骁师驰建邺,突骑出皇都。
疾视冠冲发,先登胆满躯。
貔貅人贾勇,鹅鹳阵标图。
象弭弯繁弱,霜锋运属镂。
舍生如弃唾,歼敌甚摧枯。
感忽惊飞将,神明服大巫。
羊肠开道路,熊耳积头颅。
川绛居巢血,原膏下谷(原作各,据光绪本改)俘。
据鞍来马援,烧舰得周瑜
淝水奔馀烬,乌江复旧郛。
采薇因遣戍,破竹遂来铺。
折箠宁劳汉,觭轮不反胡。
恺歌旋魏阙,京观筑淮区。
妖祲西消楚,祥星东照吴。
百蛮应震慑,十载谩含糊。
公昔居中宪,纯诚著托孤。
神扶脱沙漠,帝赉陟台衢。
国势今安堵,民编靖覆盂。
百嘉同寿域,一气转洪炉。
行赏颁金印,禋宗荐玉瑚。
鼎彝刊阀阅,简策记规模。
国栋从今定,边尘自此无。
雷霆先慑服,雨露继涵濡。
北极群星拱,明堂一柱扶。
家家鬻钗钏,贺酒约同𣂏。
后蟹赋1195年11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八五、《诚斋集》卷四四、《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三五、《南宋文范》卷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赵子直江西,饷予糟蟹,因为赋之。
江西蔡帅定夫复饷生蟹,风味十倍曹丕,再为赋之。
司徒道明来自洛师,至止江湄,逢一湖海之仙,貌肖乎晋之解杨而其怒有赫,骨像乎汉之彭越而其圜中规。
独爱其二执戈者,前矣视其趾,二四而有踦,意以为吴中介士郭先生也,不知其姓则彭,其字则蜞也。
亟携其手而上曰:「吾自渡江以来,取友不少矣。
如孔之金,如玉之琼,吾皆得而友朋;
如魏之玉,如庾之谷,吾皆得而款曲。
夫子安在?
何相见之暮而不夙也」?
于是齿牙嗜焉,胸怀寄焉,与之一饮一食而同醉焉。
夜半客起,若有所刺者。
司徒腹心岑岑,若有所祟者。
诘朝下逐客之令,屏之阳侯之遐裔焉。
他日以天子之命作牧于豫章幕府初开,延见俊良,望见一客,又似乎彭越与解杨,命典谒曰:是尝祟我而几我伤者矣。
予不汝杀,世无黄祖,其生致之。
于是溯江而上之杨子
杨子方晚饮,闻其至,揖而进之曰:「吾有二友,惟彼曲生,与尔郭索,老夫与之同死生,不减颜氏子之乐。
彼也日从予游,尔也久予云邈,何相忘江湖,莫我肯顾也?
何使我清风明月,必思元度也?
尔之德吾能言之。
洗手奉职,德之上也;
就汤割烹,德之次也;
灵均之糟,卧吏部之瓮,德斯为下矣」。
客于是涕唾流沫,圜视而颦谢曰:「士固有以赝乱真,以远间亲。
圣而受围,肖乎形也;
孝而投杼,同乎名也。
仆之主公昔以彭为郭,今以郭为彭。
不遇蔡司徒,幸遇扬子云
愿借先生《苍颉》之篇与《太玄》后引之文,详注《尔雅》彭郭之异族,庶解嘲于司徒之门」。
论相(上)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三一、《诚斋集》卷八八
臣闻圣人不能为天下宰相,而能为天下宰相
惟能受之,是乃能求之欤?
知所以求之,而不知所以受之,则虽焦心侧席而相不至,搜岩剔薮而相不出,梦卜物色而相不真。
盖亦有出而至者矣,其如不真何?
人主曰贤,天下曰否,人主曰忠,天下曰邪,人主曰才,天下曰缪,夫是之谓相不真。
是故一言而天下哗之,一动而天下折之,非天子悟而逐斯人,则斯人惭而去之耳。
且夫一邑不可欺以令,一郡不可欺以守,而天下独可欺以相哉!
圣人之宰相,初不求也,非不求也,不求者所以深求之也。
是故听天下之自求其人,而我无与焉。
其得之也,盖曰尔自求之,尔自得之,吾为尔用之焉耳。
其用之也,则曰尔遗我以其人,吾为尔相之矣。
其人欲去而天下不允,则曰还尔相。
夫是之谓能为天下宰相
古之圣人惟其受而不求,是以求而必得,得而必任,任而必久,久而必成。
盖得而必任,故其人敢于尽,任而必久,故其功不败于摇。
敢于尽而不败于摇,亦何事之不成哉!
而古之君子之相其君,亦不敢犯天下之所不许。
天下不许而君许之,君子有深藏远遁以自脱天下之讥而已。
昔者汉武帝车千秋而取讥于匈奴魏文帝贾诩太尉而贻笑于孙权张昭李涛宰相周世宗薄其无大臣体。
夫能言天下不敢言之事,而回人主不可回之疑,有如千秋之贤乎?
袁绍则取袁绍,策马超则取马超,有如之谋乎?
张彦泽之必为晋患,知周高祖之必不为汉臣,有如之先见乎?
而或以讥笑于敌国,或以不取于其君,古者人主之用相如此其难也。
楚以薳子冯令尹,而子冯不食以避之;
晋以蔡谟司徒,而曰我为司徒,后世必哂,竟不拜;
唐李鄘宦者引为相,而耻之,竟不就职。
三君子者皆贤者也,夫岂不堪于相而不欲富贵哉!
古者君子不轻以身相人,如此其严也。
后之君子违天以利其身,咈众以欺其君,不计其身之所有以侥其分之所无,可谓不智乎?
及得其所无而天下皆责之以所有,上以误其国,下以误其身,皆是也,可谓智乎?
陛下即位之初,盖尝谋之国人而得贤相矣,天下方以为贺,而陛下以为疑,非陛下疑之也,奸臣有以启陛下之疑也。
使陛下持之不坚,天下恨之,陛下悔之亦无及矣。
而近岁以来,每虚宰席以待其人,天下耸而望曰:「其必有以慰我」。
既而麻制一传,则天下悱然非之,或曰「此无闻之人也」,或曰「此非君子」,或曰「此何人而何以了此事」?
故朝廷轻用之,轻视之,亦轻罢之。
其来不为朝廷重,其去不为朝廷轻,其进不为天下喜,其退不为天下戚。
舜之于皋陶,汤之于伊尹武王之于太公,齐桓之于管仲蜀先主之于诸葛亮,似不如此。
盖陛下知为天下宰相,而不知为天下宰相也。
故老相传,祖宗朝尝阙宰相,天下之望在于韩琦、富弼,故洛之人则曰「我丞相三诏不起也」,相之人则曰「我侍中屡诏不行也」。
此天下之人自择宰相以遗朝廷。
今天下岂无其人?
天下之望岂无所在?
陛下从其望之所在者而用之,择之在天下,受之在圣主,用而观之,效则久之,此真天下之相也,而独扰扰焉,何也?
病中与椒畦莳塘补之旗樵食蟹乡思少宽蜀无蟹故也 其四 庚戌 清 · 张问陶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出处:船山诗草卷四
扶病开樽兴自殊,眼前髣髴见江湖。
便教委顿非伧鬼,劝学何妨误蔡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