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林子明”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跋易正说 南宋 · 阳昂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八
从子昂捧《未济》之训,泣而曰:呜呼!
考亭之门,从游者众,自蜀而往者,惟涪陵㬊公、巴川度公。
二先生之学,吾叔父字溪尽得之。
诣性理而逢其原,抉象数而见诸用。
存诚也,无间于始终;
其为道也,不遗乎精粗。
慈恕而刚果,弘毅而温和,性冲淡而不迂,行清高而不矫,政公廉而不察,文雅健而不奇。
辨异端,明正学,仕止惟其时,动静合于《易》。
琴书自娱,无他玩好。
韦布自适,无他侈靡。
丹田自养,无他嗜欲。
爵禄加之不为荣,王公尊之不为贵,患难怵之不为戚。
且备九五福,几三达尊。
其尊祖敬亲,则终身而慕;
其忧国爱君,则至老不忘。
修之于身,行之于家,施之以遗后,推之以诲人,壹是皆以天理为主。
故觌德者心醉,闻风者诚服。
凡及门者,各获所益。
如群饮于河,随量充洽。
《易》终于《未济》男穷之旨,《诗》终于白云清风之咏,非乐天知命者乎?
生平惟务知行,不喜著述。
今仅见者,特讲学问答,门生子弟之所记录尔。
壬戌入对,梅溪刘先生议以字溪之学闻于朝,欲得其文以告政府
昂将举所闻《易说》对,公闻而书止之曰:「学本为己,非求知也,慎勿轻出」。
其德盛而自卑,学充而用晦如此。
公诚希圣希贤之功,穷理尽性至命之学。
昂知而不录,实为有负。
然其年向九帙,耳聪目明,怡然理顺,乐以忘忧,极于何思何虑,生荣死哀,所以然者,昂焉得而录诸。
夫士于道,惟诚惟一,知至知终,考亭之后,有度、㬊。
由度、㬊而来,我叔父字溪一人而已。
伊阳伯曰:「学者于道知所向,然后见斯人之为功」。
昂用不自揆,抆泪百拜,书于编末。
按:《字溪集》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道场山北海禅师塔铭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北涧集》卷一○
淳熙初,保福住持證公度弟子四,曰真、心、圆、明,上字同曰悟。
少城之东大圣慈寺中。
九十六招提,最胜处四五禅刹,外皆钟梵花雨,三学讲演。
一日,四比丘屏息侍證,曰:「咨尔真与心,尔毋滞名相家,盍遍参乎?
尔圆尔明,则掌余药石服御」。
翌日归白父母,其母鲜于氏贤,谓曰:「自我归尔杨氏家,祷于白衣大士,愿得佳子俾学佛。
尔生丧明,祷而复明。
尔其念哉,行矣毋踟蹰」!
乃束包下三硖,寻访本色宗工,见松源岳于报慈,扣无用全于天童,遂识无用之用,而悟之不己欺。
分座于双径石桥宣之席端,开法于四明天王寺
衲子不称心而称北海,声猎猎丛林中。
瑞岩大同全金山荐诸庙堂,希夷、如净在南北山,掎角沮胜己者,止秀之本觉
老坡昔三过此,所谓「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为乡老人文公发旧有堂曰「三过」,余为之记。
居无何,、净之沮不行,移湖之道场凡若干年,振坠起废,一新土木金碧,九年之功也。
忽瞑倚禅板谓众曰:「转息隔生,勿虚度日」。
书四句偈而寂,某年月日昧爽前。
龛留一七日,全身瘗寺西冈,寿六十一,腊四十四。
度弟字若干人。
观从余游久,惟余言是信,惧人饰虚誉美厥师而诞后世,直致其事求余铭。
铭曰:
既生而眇,母祷而瞭。
粤如所祷,俾皇绍。
及见报慈,其瞭复眇。
眢厥常明,发以内照。
遐香阒迥,重昏而晓。
用晦藏晶,扣玄体要。
日渐月摩,靡不炫耀。
嗟嗟末流,以窃以剽。
自罹颛蒙,瞑视盲眺。
其蔽可撤,其窒可窍。
其愚可唁,其昧可吊。
反睨高蹈,讪谤嘲诮。
鹩安卑枝,鹦止蓬藋。
爬搔馀粒,族类相啸。
九万里,控地浅料。
大方无外,不直一笑。
幻缘尽矣,一瞬而了。
了无可了,月涌寒峤。
陟思庵记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二
浦城用晦葬其先夫人于李原,又葬其先君子于马鞍山
《诗》曰「死则同穴」,古也,故孔氏合葬于防。
《传》曰「魂气无不之」,亦古也,故三妃不从于苍梧
今二墓距家不过三四里,而鞍山尤近,陟屺则鞍山旁缭,陟岵则李原下暇,气势联络,紫翠隐映。
鞍山差狭,用晦庵于李原,前后各五间,虚其中三间以酌献酢饮,而止客于东西房焉。
墓坐壬向丙,庵坐丑向未,采诗人之义,扁曰「陟思」,请余记之。
夫穴藏庙祀皆礼家所严,然子贡谓送葬之哀不如返虞之速,庙重于穴,古之道也。
由汉而后,始有旁置万家者,大治冢舍周阁重门者,崇饰于墓,简忽于庙,虽学士大夫莫不然矣。
余为用晦秉是笔,良以世衰俗坏,子职多阙,有亲存而孝衰者,况窀穸封崇之后,霜露焄蒿之馀乎?
用晦于亲之存也能干其蛊,殁也能致其哀,瞿瞿皇皇,有求而不得、望而弗至之意,是可录已。
徐氏浦城之望,中科目、登台阁、秉麾节者世不乏人。
用晦嗜学而好礼,少荐于乡,所以显扬其亲者固有待也。
用晦字也,名灼,生于莆而后于建。
既于所后尽敬极孝,而犹拳拳于所生,岁时或千里携其拿来为寿。
古有秀孝之选,非斯人之流欤(《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
向未:原倒,据清抄本乙。
代人谢解启(其人治《易》。)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四、《巽斋文集》卷二三
学《易》无闻,愧五十知天之命;
宾王有幸,喜六四观国之光。
困而有君子之亨,升则利大人之见,贵敢期于下贱,诚因贽以修辞。
惟行止各以其时,而失得莫逃乎数。
几不如舍,即鹿徒入于林中;
器止终藏,射隼当获于墉上。
有如一扎涣颁于科诏,以求四方济用之真才。
假奉试以自媒,非难际遇;
虽奇穷而莫逞,常至乖暌。
合焉必以其可观,眇者不能以有视。
榜云揭矣,系小子而失丈夫;
天实为之,率三岁而入幽谷。
未能晋进,聊复需须,其或一丧一得之间,便有或泣或歌之异。
朵颐者谓富贵可立致,垂翼者几憔悴不自聊。
是皆躁人,不可大事。
胡不饮食衎衎,而乃往来憧憧。
且在上纵以好爵相縻,而在我惟应素履而往。
舆可得者民所载,夫岂忘天下之思;
井见汲者王之明,亦以为致吾君之地。
安之若命,亨则维心
某自读韦编,粗通大义。
贫不给于糊口,其剥以肤;
文不足以致身,徒艮其趾。
亦甚蹇矣,而犹泰然。
不可速者出处语默之间,所熟讲者消息盈虚之理。
观其自养而已矣,利有攸往则听之。
几践名场,自笑寘于丛棘;
兹叨荐籍,若将进之亨衢。
从龙方快于依承,拯马有为之劝驾。
兹盖伏遇某官赋资刚正,秉德直方。
允谓匪躬之臣,宜在近君之位,亟合入调于台鼎,犹为出牧之康侯
盖属大比而兴其能,故屈公亲临以重其事。
拔茅连茹,下搜乡曲之英;
以杞包瓜,上副庙朝之意。
致兹用晦之久,亦有求信之期。
然而羽可用而为仪,在自修而已矣;
积中而不败,量所挟之如何。
某敢不益厉愚蒙,自坚素节。
《丰》初遇主,敢忘提拔之自来;
《比》外从贤,正要依归之得所。
孚诚欲写,咸颊奚殚。
双竹记淳祐三年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一、《无文印》卷三、《柳塘外集》卷二
淳祐癸卯,归自浙右,税驾白云,为杂华也。
精舍小室,仅容几砚,宾客往来,无地寄足,冰雪相看,唯此君数辈耳。
夏六月,坏垣石砌间青鞭横出,可六七尺,趋伏几前,若惊蛇起蛰而垂首下饮者,予甚奇之。
秋声西来,风枝下陨而中折,若勇士赴敌而断首不悔者,予甚惜之。
无何,鞭折之上双竹并起,高逾寻尺,不偏不倚,若苍龙耸壑而矫首上翔者,予甚奇之。
嗟夫!
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此博物君子所由赋也。
予漫游江海,咫尺九洲,盛年壮气,可沮金石,天下之士见而奇之,犹是青鞭之横出也。
学道得病,千里来归,向来心事十忘八九,天下之士闻而惜之,犹是鞭之中折也。
收歛英华,顿挫精锐,用晦养明,以植所学,横翔捷出,安知不如二哉!
夫记实录异,考往验来,《春秋》法也。
是鞭是与予出处大略相似,略而不书,是贻主林之愧。
逢原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六、《无文印》卷一五、《柳塘外集》卷四
族兄逢原宣义没已三月,葬且有日矣。
住持庐山开先华藏禅寺道璨不得奔走会葬,谨具香茗,专遣徒弟惟康奠于几筵曰:柳塘之族二十年来日盛且大,敏事足以应一乡之缓急,好事足以来四方宾客,如兄者可屈指也。
我乘天风,归自海上,迫于爱母,挟病游人间。
兄告之以当用晦养明,毋劳心以害明,爱之至,语之切,如兄者又可屈指也。
满船明月,甫退还东湖,又拾枯松,煮庐山清气。
兄既喜其出,又甚惜其行。
江澄烽净,一舸东归,侍母不一月,而还山之檄交至。
兄僵卧榻上,骨见衣表,骤焉语离,泫焉出涕,居者行者皆不能为怀。
别去两月,仆至而问,则曰病且笃矣;
兄至而问,则曰死且殓矣。
呜呼惜哉!
子女已立,门庭已张,田园已植,兄死无憾矣。
八十之老母,生不得养,老不得送,谓之无憾可乎哉?
若夫和以全手足,和以安尊幼,和以保门户,和以却外侮,破尔我之藩篱,成一家之桃李,兄之所以望于后人者,想死不能忘言也。
死不及语,殓不及视,葬不及送,也与兄几若忘情者矣!
柳色映门,竹色入座,款我于堂,送我于路,问我于老母之庭。
他日归来,兄可复见乎?
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