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上田密谏书 其一 北宋 · 张俞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成都文类》卷二○、《全蜀艺文志》卷二九、嘉庆《郫县志》卷三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二四
五月十三日张俞再拜密谏明公阁下:四月二十四日郫县公人至山,伏蒙台慈,特赐钧翰,并示所撰《故九河公真后赞》墨图一本。
伏读详味,莫穷文旨。
观夫九河公之治蜀,始则平暴乱,雪民于汤火,俾权臣奸竖侧目而不动;
终则立条教,纳民于轨物,俾遗黎生齿怀德而不忘。
固乃天下之豪杰,宋室之循良也。
惜乎不遭大用,后嗣衰微,而谗口嚣嚣,陷为酷吏,兹蜀人愤恨之日久矣。
阁下后其治五十年,复以德业,绥静蜀国,用能观其故事,不掩厥懿,扬其遗风,乃作《乖崖后序》。
乖崖者,非自誉也,而世不通其旨,凡论其美必曰「乖崖公」,为辞章者亦曰「乖崖公」,其甚谬者则曰「张乖崖」。
繇是乖崖之号,颠倒漂溺,不复正之者逮五十年矣。
今阁下后其而辨之曰:「乖不违正,崖而厉公
名虽自贬,有激于衷」。
繇是乖崖之义判然而明,贤者之志炳然而光,众人之言了然而不惑。
是阁下能尽九河公之心,可谓明矣。
世之人则不然,见人之善则忌害掩蔽,生其瘢疵;
蹈人之事则毁坏变更,扫其轨迹。
务成其私,不顾笑僇,安肯誉前人之尚可道哉?
阁下独矫然不私,与天下同其说,可谓公矣。
古之人不得志于当年,必遗意于后世,以俟知音。
乖崖者,非阁下谁由明之?
三蜀之人既思九河之德,复爱阁下之颂其良,斯文为不朽矣。
愚闇不达,亦欲张阁下之文,以俟史官修《九河公传》得以采焉。
太尉张公守约墓铭 北宋 · 张舜民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九、《画墁集》卷六
公为泾州,泾民有亲在而析居者,公未至,即毁券合居,曰:「无使张阁使来知有此也」。
后有耋而跂者,拜于庭。
问之。
曰:「孤贫无赖,有弟赀富,未尝通假贷,今遽见收养甚温,由公之政,故来谢」。
遂呼其弟诘之。
则曰:「见人言张阁使独恶不孝不弟者故尔」。
公曰:「待我去后,复弃兄乎」?
曰:「至死不相离也」。
因厚劳遣之。
徽猷阁直学士左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显谟阁直学士蒋公墓志铭绍兴三年二月1133年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九三、《浮溪集》卷二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祖宗以来,天子与大臣论天下事,命台谏相应以义理之文,故百馀年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
熙宁中
大臣有欲更祖宗法者,恶士大夫言人人殊,始指公论为流俗,由是名节不竞三十馀年。
政和宣和,而天下以言为讳。
当是时,丹阳蒋公兴诸生,任中执法,独信其所学,为天子辨是非,屡击权臣,皆言人所难言者。
天子每改容嘉纳,许其忠精,然后天下知忠言未尝不用也。
顾风俗之衰,士乐缄嘿,谓吾君不能耳。
公虽以直道逡巡去国,卒老于行,不至辅相,然至今论宣和贤者,必曰蒋公云。
公讳猷,字仲远姓蒋氏
东汉时有封义兴𠙶亭者,其后分居丹阳金坛,故公为金坛人
曾祖、祖益,皆隐居不求仕。
父师锡,慷慨有大节,以公故赠光禄大夫
公幼庄重如成人,力学而敏,群诸生试有司,必处其上,诸老生皆器之。
甫冠,中元丰八年进士科,调主武进簿,移巴陵
县介湖湘,俗习文法,喜斗。
公初至,讼坌入,老吏以公年少易之,公听决如流,皆叩头服,豪右屏迹,政声流闻。
宣德郎、知江宁县
课最,部使者以闻,迁秩一等。
崇宁初,诏天下兴学,以公为信州教授,寻除监察御史
丁光禄忧,服除为尚书膳部员外郎,迁吏部
宗子学建,除宗正少卿,兼学制参详官,改太常
时诏原庙立僖祖殿,工既毕,言者以为当废。
朝廷下其议,公言有「其举之,莫之敢废也。
今既奉安祭告矣,奈何毁之」?
执政怒,送吏部,差通判南安军
逾年,直前议,复故职。
召试中书舍人,词令一新,为学者法。
邓洵仁夺职不论,黜知庐州
俄除集贤殿修撰,复拜中书舍人
召还,既对,上曰:「卿国之老成,朕未尝忘卿也」。
御史中丞,兼侍读
公力辞不可,则首论士风浮薄,「今群臣无他能,惟以善候伺人主,承望大臣为向背者,谓之才。
其或耿介特立,守正不回,则众指为愚而非笑之。
此风大不可长。
且大臣当辅佐天子,今奏事殿中,惟务雷同,略无可否。
其欲稍自异者,不过退有后言,为中伤计,此不可不察」。
又言:「臣近因陪祠禁中,见路寝尚仍祖宗之旧,瓦木涂塈皆故暗,有以见陛下薄于自奉,与土阶卑宫室何异?
愿推广圣心每如此,以保盈成」。
上嘉纳。
在京百司,自元丰皆隶六察崇宁中内侍省独乞不隶。
公论其非,上曰:「既名有司,不隶察何也」?
即以公言正之。
寻察内侍省数事以闻,上寝其奏,公极论曰:「臣观古之人君,于近习有功不滥赏,有罪不废法者,皆载之信史,号为贤明
臣职在执法,不敢缄默,以负陛下」。
于是内侍刘友端等皆降官。
因命大书公疏,揭之内侍省,其徒皆侧目。
杨戬建节,公言:「祖宗时未尝有此,昨童贯首隳旧制,当时士论已不平」。
帝曰:「有非常之功,则有非常之赏,童贯有战功多,不可以人而废」。
公徐曰:「杨戬何功」?
帝曰:「自朕即位以来,制作礼乐皆其手,亦非小劳」。
公曰:「事塞其源,则人无觖望。
若夫攀缘辗转,人人有意外之得,则所谓非常者,反为常矣」。
帝称善者久之。
公因言:「元丰时有选人兴水利,王安石欲改京官者,神考止令循资,于爵赏较秋毫如此,况节钺乎」」帝曰:「官爵得之易则名器卑,诚如卿言,然杨戬之命已行,当为卿杜来者」。
因诏三省、御史台,当遵守弹劾。
时三省吏迁官类至四品,又近倖率请建坟寺,及彊市民居建第,公悉论之,即降诏禁止。
赵良嗣献平燕书,除秘书丞,公言良嗣降敌狂妄,不宜出入禁中,后良嗣果败。
真州守贰更告讦,付公治
李釜雅为时宰所恶,而贰陈求道者,宰相蔡氏族婿也,帝怒甚,且不测。
公平心处决,以不冤。
都水使者孟昌龄议河事,久不成,费以亿万计,公私骚然。
公言是役有必不可成之理,愿循元丰开修二股河故事,于从臣中选忠信可托者往视,可罢罢之。
因言:「自陛下即位,大河轨道,何以更为劳民费财,徇虚名,亏实效,臣窃未喻」。
上因震怒,曰:「朝廷事类如此,无事辄纷更,卿于台属中遣人往,具以实言」。
已而为大臣沮格,识者恨之。
范之才奉使淮南,还言滁水有鼎可出,诏之才求之,无所得。
惧辞窃且得罪,即督州县,发民畎水凿山,役不已。
公劾之才狂妄希进,并论其出使奸利状,上大怒,投之才千里外。
公既感上知遇,遂言东南应奉且十年,如花石器用之物,输内府、入权倖之家,不为不足,殚财力,事浮靡,愿一切罢之,其言反覆深切。
因论提举两浙常平徐铸以籴本钱畀漕司制造,广东转运使徐惕以虚名羡财进奉后苑兴作,乞重寘之法。
帝不从,公卧家待罪,诏起之。
因力请罢,迁兵部尚书,兼礼制局详议官,知政和七年贡举,改工部
月馀,迁吏部
吏部四选,事素繁猥,其长率怠于省治,吏得缘兹为奸。
公晨入坐曹,使人得自言,躬阅所诉,参稽律令可否,立疏于籍,第而行之,事以无壅,铨曹为清。
宣和二年,言者论公兼官众而事有不举者,罢吏部尚书,以徽猷阁直学士婺州
请投閒,改提举南京鸿庆宫
宣和四年,起知明州
以不乐应奉事,到官数日,复请奉祠而归。
七年,以刑部尚书召,兼资善堂翊善
公再至京师,顾同列皆新进少年,益不合,日求去。
会敌骑至京师,天子内禅,上皇东巡,公率同列上章乞迁避,不从,则躬乘城昼夜守。
既解严,天子命公持表候上皇。
童贯总兵扈从,有自疑心,渊圣皇帝贬环卫,窜池州
因命公持诏往,曰:「使退听而毋伤上皇之心,卿何以处之」?
公顿首曰:「愿陛下付臣,勿以为虑」。
渊圣皇帝喜,赐缣帛茗药遣行。
公及上皇于淮阴,言国事泣下,上皇亦泣。
因请间言:「童贯得罪天下,今朝廷正典刑,惟陛下财幸」。
上皇颔之,遂宣诏童贯即日趋贬所。
公侍上皇还京师,迁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复请閒,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建炎三年,避兵明州
明年属疾,上章请老,迁宣奉大夫致仕。
十一月某甲子,卒于昌国县蓬莱乡,春秋六十有六。
遗奏闻,上嗟悼,赠特进显谟阁直学士,下所属给葬事。
夫人刘氏,尚书祠部郎中淑之女,有贤行,后公二年卒。
二男子:曰谟,右承议郎、知封州
曰该,右承事郎
三女子,长适右从政郎、龙游丞吴恢,次适右从事郎惠安王悦,次尚幼。
孙四人:台卿右承事郎
和卿、冲卿元卿右承务郎
公资浑厚寡言笑,对家人终日如宾。
平生未尝以游辞伪色借人,矫情降意徼利。
其论事上前,不为苟合,虽人主盛怒,少间复前,反覆开陈,必尽理而后已。
其论荐皆一时名士。
平居无嗜好,未尝一日废书不观。
有文集二十卷,藏于家。
其为文一本经术,无益于时者未尝言,精深简古,似其为人。
绍兴三年二月十九日,葬公明州鄞县翔凤乡隐学山之东冈,以淑人刘祔。
左朝散郎许德之之状来请铭。
藻尝谓名节与功利若权衡然,常相为轻重。
士君子一志于功利,则名节衰矣。
此岂待事至而后择哉?
必有早正素定、不与世推移者。
方公在朝廷时,󲦤绅未尝有言名节者。
公屹然特立,专以启迪人主为心,撄逆鳞、批大郤,闻者为寒心失色,而公谆谆尽言不已,不啻如父子间。
洎岁晚困踬,一时辈流越官簿而升者踵相蹑,或以是尤公,公笑曰:「吾道犹是也」。
卒未尝少贬。
则公之所立,岂偶然者哉?
藻服膺公门,知公为最详实,诸孤又以礼请,敢不叙而铭诸?
铭曰:
君道主听,受言孔艰。
臣有周比,兴衰所关。
在昔祖宗,政以言订。
一人垂衣,万事龟镜
厥后靡靡,人因世移。
安得刚者,吾其与归。
堂堂蒋公,古之遗直。
德为凤麟,心则金石。
见义而作,直言靡思。
观者为,未尝少卑。
坐兹寡谐,材不极用。
至今善人,徒得君重。
国步中柅,间关异州。
不在其位,莫如我忧。
阖棺海山,因窆其域。
后人怀公,视此铭刻。
议礼局修礼书了毕推恩诏大观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七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之二二(第三册第二四七三页)
议礼局修礼书了毕,详议官白时中姚祐汪澥蔡薿宇文粹中承受贾详,检讨官周邦彦胡伸张邦光孙元宾、李邦彦王俣、张综、丁彬、郭昭,杂务官段处信,兼管杂务赵彦通,各展两官。
内选人及三考,依条改合入官,仍展一官;
不及三考,比拟循资,并与堂除差遣一次。
仍依旧在局。
经修书官、详议官刘正夫薛昂张阁强渊明俞㮚慕容彦逢刘焕沈锡何昌言林摅检阅文字张子谅李师明各转一官。
馀专官资减磨勘支给有差。
内有碍正法改展不行者,并依制回授有官资有服亲属。
止堂情话室铭 南宋 · 王十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三七、《梅溪先生文集》卷一一、《永乐大典》卷八二六九、康熙《西江志》卷一九八
南浦台卿取《大学》之义以名堂,采陶渊明之赋以名室,命梅溪王某铭之。
铭曰:
金玉满堂,不以名堂。
彼外物兮非可常。
《大学》之道,在于知止。
子以铭堂,端有旨止。
匪易知,匪难知,反求诸身非远而,正子心兮诚子意,定应不离方寸地。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况于亲戚,又情之最。
亲戚之话苟不情,将乌乎用其情?
独不见夫陈子之入是室兮,无话不情,非情不话,颜津津兮常自快。
愿子扩亲戚之情意,均此话于疏外,则四海之内皆兄弟,其为悦也尤大。
吴中丞家传1196年1月24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三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三、《晦庵题跋》卷二、《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五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御史中丞吴公刚直之操著于大观政和之间,事具《国史》,略与此传相表里。
其有不合,则传闻之异词尔。
至其论荐游御史毛谏议胡文定公,皆一世名士,足以见公之知人
其荐胡公,而徽宗亟以手札审其名氏,又足以见圣主急贤之美意,则皆不见于史,而独此书为可考焉,是不可以无传也。
光禄公与胡公游,有朋友之谊,见于胡公所与吕兵书手简。
而熹先君子亦雅相敬重,尝赠以诗,有「问讯袖中医国手,不应长与一筇闲」之句。
今读曾尚书所为铭识又如此,呜呼,其亦可谓贤父子矣!
其族孙芾出此书以见示,因书其后,以示公之族党,尚思有以继其遗烈云。
庆元丙辰正月二十四日
家传又记被旨鞠陈正汇事,即陈忠肃公所谓「狱词平允,阅实于片言之中」者。
史亦不书,盖阙文也。
张阁守杭,乞兼领花石事,亦不见他书,当表而出之,以著其恶云。
偶读谩记1196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一、弘治《徽州府志》卷一一、《新安文献志》卷三三、《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二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吴执中传》在《徽录》八十八卷,《国史》九十三卷,与其家传皆相应。
但家传云:「公缘微病,踰月不对,已有间之者。
一日面奏,论列边防利害,及于一二大臣。
上不说,翌日落职,知滁州大观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告下。)」。
又载:「十月二十二日奉圣旨,吴执中初除中宪,议论刚正,凡所陈述,殊无顾忌,颇有古直之操,遂降诏褒之。
厥后仅两月馀日,并无建明。
一日进对,奏陈论列,殊无根柢,惑于邪说,顿失所守。
可落职知和州,替蔡嶷
仍放谢辞,限日下出国门。
蔡嶷别与差遣(此必是省劄。)」。
而传云:「先是,蔡京张康国,引执中居言路。
执中刘炳兄弟不葬亲,数宋乔年父子过恶,相继罢黜。
乔年,皆党也。
及上语执政,嘉其不阿,康国奏:『意在逐臣』,已而言康国之章果上。
上怒执中怀谗,出知滁州(此事不知何据,但语意向背不伦。执中本是引居言路,使攻康国,则不应先攻党而后及康国也。)」。
又家传云:「政和改元,星文示变。
公以为推寻厥咎之由,实自蔡京始,因列其命令不信,刑罚失中,公帑空虚,民力困匮,农桑失业,货财不通,而穷荒无用之地追讨兴建无已之罪,请降五官,以太子少保退居于杭」。
又载御笔云:「比以旧弼蔡京擅作威福,傲睨弗悛,屡致人言,禠官斥外,申严邦宪,足示诫惩。
尚虑怨仇乘时骋忿,捃摭旧事,论列未休,下石相挤,弹击不已,务快复雠之私忿,不思体貌之前规,致矫枉过中,疾恶已甚,宜俾宽宥,曲示始终。
咨尔台僚,明听朕命大观四年。)」。
而传云:「彗星见,上察奸状,欲逐之。
言者交论不已,执中上章,谓进退大臣当存体貌,于是为降诏而得不重贬(此与家传亦不同。然执中后以不论张商英贬黜,则非蔡氏之党矣。未知本传何据书此。)」。
执中尝举游酢自代,又尝差同开封尹李孝寿陈正汇告变事,执中平心以处,得罪者自以为不冤。
尝论花石纲,诏即罢之。
后每有所须索,必戒左右曰:「毋令吴某知」。
翰林学士张阁等出守杭州,陛辞日,乞领花石纲事。
自是应奉愈炽,不可救矣。
尝论郭天信过恶,而言者以为与商英天信所荐。
吕惠卿为友婿,惠卿遭时得君,所荐无不拔用。
执中在选调,未尝附丽以图进取(并家传。)
御笔云:「卿前日上殿,奏陈曾任学事,见今放罢姓名,可亲书实封进入」。
「臣伏奉御(云云。)右臣昨面奏,系是提举荆湖南学事胡安国,谨具奏闻」。
执中子岩夫政和七年十一月考功郎官,出太师鲁公京门。
余深尝于彭世英家见其议蔡卞谥文正议
魏徵以《小戴礼》综汇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数年而成。
宗美其书,录寘内府
今此书不复见,甚可惜也。
王彦霖蔡确词,乃邵武大乾高宇所为,其家尚有遗稿方伯谟尝见之。)
乙卯十一月四日詹元善去年李兼济说寿皇曾遣一小珰,以中原事问平江何蓑衣。
蓑衣授以纸笔,口诵数语,令书以进曰:「贺新郎贺新郎,胡孙拖白不终场。
不终场,未便休,雄豪分裂争王侯。
争王侯,闹啾啾,也须还我一百州」。
寿皇以示兼济之父秀叔参政
后数年,虏储允恭死,虏酋雍亦毙,而孙璟袭位,即所谓胡孙者也。
岂璟将不终而中原分裂,河南、北将复我也耶?
元善又见异书云:「火龙变化丹蛇腾,青羊踯躅乌犍耕,玄豨冲突苍鼠平」,亦莫详其为何等语也。
姑并记此,三年而后出之。
释氏有清草堂者,有名丛林间。
其始学时,若无所入。
有告之者曰:「子不见猫之捕鼠乎?
四足据地,首尾一直,目睛不瞬,心无它念。
唯其不动,动则鼠无所逃矣」。
用其言,乃有所入。
彼之所学虽与吾异,然其所以得之者,则无彼此之殊。
学者宜以是而自警也。
闽中李复字履中,及识横渠先生
绍圣间为西边使者,博记能文。
信州有《潏水集》者,即其文也。
其间有论孟子养气者:「动必由理,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无忧无惧,其气岂不充乎?
故曰是集义所生者。
舍是则明有人非,幽有鬼责,自歉于中,气为之丧矣,故曰无是馁也」。
此语虽疏,然却得其大旨。
近世诸儒之论多以过高而失之,甚者流于老庄而不知,不若此说之为得也。
惜其乱于诗文博杂之中,学者或不之读,故表而出之。
冯当可之文号《缙云集》,集中有封事,末云:「臣前所言望陛下移跸建康,选将练卒,用张浚刘锜总统诸军,节用损己,以充军费,皆事也,非事之本也。
惟陛下远便佞、疏近习,清心寡欲,以临事变,此兴事造业之根本。
《洪范》所谓『皇建其有极』者也」。
绍兴庚辰辛巳之间所上,其谋画议论,皆奇伟的当。
而所论皇建有极,又深明治本而略识经意,古今论《洪范》者少能及也。
余尝作《皇极辨》,与之暗合,因笔其语以證余说。
旧见汪端明尝称其人,甚敬重之。
今果不谬云。
《说文》:「䏌,振䏌也,从肉,入声,许讫反」。
东坡疑从「入」无缘为䏌声,而谓舞必八人为列,乃谓「佾」即「䏌」字,从「八」从「肉」。
今按,此乃《说文》之误,东坡疑之是也,而其所以为说则非。
若以「八」字为「兮」而从「肉」、「兮」省声,则正得许讫切矣。
「䏌」又从「人」,乃为「佾」字,盖舞则人之振䏌也。
然今《说文》不见「佾」字,云有之,未详其说。
每详「䏌」字即「肸」字,故《说文》但有「䏌」字而别无「肸」字。
坡疑「佾」即「䏌」字,亦非也。
《班史·武纪》谓云「屑然如有闻」,亦肸乡之义也。
东坡又云《宋书·乐志》论房中乐非后妃事,盖《周礼》注误,极有理(当考。)
武庚即是禄父东坡以为两人,恐别有据(已上并见泉州舶司所刻《雪堂帖》。)
东坡手书煮猪肉法引《孟子》曰:「心勿忘勿助长」,知前辈读此,皆依古注「勿正」为句绝,非独程先生也。
作「正心」者,其始于王氏乎。
然文势亦或有之,未可直以为非,故予于《集注》两存之。
会稽官书版本有《子华子》者,云是程本子华者所作,即孔子所与倾盖而语者。
奇之士多喜称之。
以予观之,其词故为艰涩而理实浅近,其体务为高古而气实轻浮,其理多取佛老医卜之言,其语多用《左传》、《班史》中字,其粉饰涂泽、俯仰态度,但如近年后生巧于模拟变撰者所为。
不惟决非先秦古书,亦非百十年前文字也。
原其所以,祗因《家语》等书有孔子程子倾盖而语一事,而不见其所语者为何说,故好事者妄意此人既为先圣所予,必是当时贤者,可以假托声势,眩惑世人,遂伪造此书以傅合之。
正如麻衣道者无言语,祗因小说有陈希夷钱若水骨法一事,遂为南康军戴师愈者伪造《正易心法》之书以托之也。
《麻衣易》予亦尝辩之矣,然戴生朴陋,予尝识之,其书鄙俚,不足惑人。
此《子华子》者,计必一能文之士所作,其言精丽,过《麻衣易》远甚。
如论《河图》之二与四抱九而上跻,六与八蹈一而下沈,五居其中,据三持七,巧亦甚矣。
唯其甚巧,所以知其非古书也。
又以《洛书》为《河图》,亦仍刘牧之谬,尤足以见其为近世之作。
或云王铚性之姚宽令威多作赝书,二人皆居越中,恐出其手,然又恐非其所能及。
如《子华子》者,今亦未暇详论其言之得失,但观其书数篇与前后三序皆一手文字,其前一篇托为刘向而殊不类它书,后二篇乃无名氏岁月而皆托为之号,类若世之匿名书者。
至其首篇风轮水枢之云,正是并缘释氏之说。
其卒章宗君、三祥、蒲璧等事,皆剽剥它书,傅会为说。
其自叙出处,又与《孔丛子》载子顺事略相似(《孔丛》亦伪书也。)
又言有大造于赵宗者,即指程婴而言。
以《左传》考之,赵朔既死,其家内乱,之诸弟或放或死,而之妻乃晋君之女,故武从其母畜于公宫,安得所谓大夫屠岸贾者兴兵以灭赵氏,而与杵臼以死卫之云哉?
且其曰有大造者,又用吕相绝秦语,其不足信明甚。
而近岁以来,老成该洽之士亦或信之,固已可怪。
至引其说以自證其姓氏之所从出,则又诬其祖矣。
大抵学不知而眩于多爱,又每务欲出于众人之所不知者以为博,是以其弊必至于此。
可不戒哉!
或云程邑在雍州之东二十里,王季所居。
又引苏黄门《诗说》,周之程邑,扶风安陵县也。
予按,雍州之境东自西河,西距黑水,延袤数千里,不知所谓州东二十里者,自何处计此里数?
若指丰、镐而言,则经传初不明言其为雍州治所。
又按《汉志》,安陵在长安北四十里,不应言东。
又按《皇矣》之诗,此诗乃是文王克密之后所作,亦不得为王季所居也。
然意此语必有自来,但「州」字当是衍文耳。
所谓雍者,乃扶风雍县,其地亦在长安之北,计与安陵相去不远,故得引以相明
王季之云,恐别有所据,然亦未知其与《诗说》孰为得失也(当考。)
上虞馀姚二邑,皆以舜名。
上虞村落又有号百官,俗传百官牛羊之处也。
或谓四旁多舜事迹,疑其子孙所封,理或有之,然不可考矣。
大抵地名古迹亦多沿袭讹谬,如《子华子》后序,乃言鬼谷子所居在今信州贵溪县,盖其图经之说如此,岂有此理哉?
以它书考之,地名鬼谷者凡数处,疑特俚俗相传物魅之区尔,未必仪秦之师所居也。
上虞旁邑嵊县有戈、过二姓,即少康所灭羿浞之党。
其子孙乃聚于一邑,又近禹葬之地,不知其何故也。
俚俗相传,疫疾能传染人,有病此者,邻里断绝,不通讯问,甚者虽骨肉至亲,亦或委之而去。
伤俗害理,莫此为甚。
或者恶其如此,遂著书以晓之,谓疫无传染,不须畏避。
其意善矣,然其实不然,是以闻者莫之信也。
予尝以为诬之以无染而不必避,不若告之以虽有染而不当避也。
盖曰无染而不须避者,以利害言也。
曰虽染而不当避者,以恩义言也。
告之以利害,则彼之不避者信吾不染之无害而已,不知恩义之为重也。
一有染焉,则吾说将不见信,而彼之避也唯恐其不速矣。
告之以恩义,则彼之不避者知恩义之为重而不忍避也。
知恩义之为重而不忍避,则虽有染者,亦知吾言之无所欺而信此理之不可违矣。
抑染与不染,似亦系乎人心之邪正,气体之虚实,不可一概论也。
吾外大父祝公少时邻里有全家病疫者,人莫敢亲。
公为煮粥药,日走其家,遍饮病者而后归。
刘宾之永嘉时,郡中大疫。
宾之日遍走视,亲为诊脉,候其寒温,人与药饵。
讫事而去,不复盥手,人以为难。
后皆无恙云。
沙随有《活人书辨》,当求之。
严州王君仪能以《易》言祸福,其术略如徐复、林瑀之说,以一卦直一年。
尝言绍兴壬戌太母当还,其后果然。
人问其故,则曰:「是年《晋》卦直事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之文也」。
予谓此亦小数之偶中耳。
若遂以君仪为知《易》,则吾不知其说也。
沙随《春秋例》说滕子来朝为自贬而用小国之礼,如郑人争承之比,最为精当。
但朝桓公者邾牟称人,谷邓书名,又有不可通者。
而诸儒之说,亦莫之能明也。
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此但作文取其字数以足对偶而云耳。
若以水路之实论之,便有不通,而亦初无所害于理也。
说者见其不通,便欲强为之说,然亦徒为穿凿而卒不能使之通也。
沈存中李习之来南录》云:「自淮沿流至于高邮,乃溯于江」,因谓淮泗入江,乃禹之旧迹,故道宛然。
但今江淮已深,不能至高邮耳。
此说甚似,其实非也。
按《禹贡》,淮水出桐柏,会泗沂以入于海。
故以小江而列于四渎,正以其能专达于海耳。
若如此说,则《禹贡》当云南入于江,不应言东入于海,而淮亦不得为渎矣。
且习之「沿溯」二字似亦未当。
盖古今往来淮南,只行邗沟运河,皆筑埭置闸,储闭潮汐以通漕运,非流水也。
若使当时自有禹迹故道可通舟楫,则不须更开运河矣。
故自淮至高邮,不得为沿;
高邮以入江,不得为王。
而习之又有「自淮顺潮入新浦」之言,则是入运河时偶随淮潮而入,有似于沿意。
其过高邮后,又迎江潮而出,故复有似于溯,而察之不审,致此谬误。
今人以是而说《孟子》,是以误而益误也(今按,《来南录》中无此语,未详其故。)
近世又有立说,以为淮泗本不入江,当洪水横流之时,排退淮泗,然后能决汝汉以入江。
此说尤巧而尤不通。
汝水入淮,泗水亦入淮,三水合而为一。
若排退淮泗,则汝水亦见排退而愈不得入江矣。
汉水嶓冢襄阳南流,至汉阳军,乃入于江。
淮自桐柏东流,会汝水泗水以入于海。
淮、汉之间,自有大山,自唐、邓、光、黄以下至于潜霍,地势隔蓦。
虽使淮泗横流,亦与江汉不相干涉,不待排退二水而后汉得入江也。
大抵《孟子》之言只是行文之失,无害于义理,不必曲为之说,闲费心力也。
《春秋》上辛雩,季辛又雩,《公羊》为昭公聚众以攻季氏,此说非是。
昭公失民已久,安能聚众?
不过得游手聚观之人耳,又安能逐季氏?
宋昭公、季氏事见《左氏传》,极有首尾。
公羊子特传闻想料之言尔,何足为据?
或者乃信其说,以解《春秋》。
既为谬误,又欲引之以解《论语》樊迟从游舞雩之下一段问答,以为为昭公逐季氏而发者,则又误之甚矣。
此弊盖原于苏氏问社之说,而近世又增广之也。
尝见徐端立丈说曾以苏说问尹和靖和靖正色久之,乃言曰:「解经而欲新奇,何所不至」?
闻之令人悚然汗下。
或说《鱼丽》诗云:「罶,笱也。
笱者,寡妇之器也。
寡妇得鱼而不为富彊所夺,则是太平之象,而可告功于神明也」。
此因小序而失之,固为无理。
然专以笱为寡妇之器,似亦未然。
盖聚石为梁,必有笱以承其阙空,乃可得鱼。
凡取鱼者皆然,非但寡妇也。
但笱易成而易用,虽寡妇亦能置之,故以为寡妇之笱。
它人则取鱼之器尚多,不专用笱耳。
非谓它人不得用笱,而唯寡妇得用,亦非谓寡妇只得用笱,而不得更以它物取鱼也。
《谷风》《小弁》之诗皆曰:「无逝我梁,无发我笱」,岂寡妇之作也哉?
「打」字今浙西呼如谪耿切之声,亦有用去声处。
大抵方言多有自来,亦有暗合古语者。
如浙人谓「不」为「弗」,又或转而为「否(呼若甫云。)」。
人有谓「口」为「苦」,「走」为「祖」者,皆合古韵。
此类尚多,不能尽举也。
附子今人未尝不服,但熟即已疾,生则杀人耳。
淳于衍毒杀许后,盖生用也。
果尔,则虽平人亦不免,况乳妇乎。
或者乃以今人有新产而以附子愈疾者,遂疑汉史之误,过矣。
予尝中乌喙毒,始时头岑岑然,久之加烦懑,正如许后之證。
当时在深山中,不能得药,须臾通身皆黑,势甚危恶,意必死矣。
偶记汉质帝语,得水尚可活,亟令多汲新水连饮之,遂大呕泄而解。
此亦不可不知也。
或谓李华著论废卜,故终失节。
王涯首议搉,后亦得祸。
至如近岁商作贼,杀人甚众,皆之罪也。
予谓废卜固其所见之谬,然与失节事不相类。
固为有罪,然甘露之变,死者十馀族,岂皆搉所致?
且今村民争田争水,劫取谷粟,以致杀伤者多矣,又可追咎神农、后稷耶?
大抵论事只当言其理之是非,不当计其事之利害。
此等议论虽欲因事设为警戒,然其势将有所穷,反使世人并与正理而疑之,非小失也。
韦苏州集》载秦系自署「东海钓客试秘书省校书郎」,而诗有「久卧云间已息机,青袍忽著狎鸥飞」之句。
尝隐泉州九日山,故有东海之号。
「青袍忽著」,自谓其新授校书郎尔。
故韦和诗云:「知掩山扉二十,鱼须翠碧弄床头」,正答其意也。
或者乃谓青袍、翠碧皆为韦发,既失诗意,又谓唐刺史不借服色,则又误矣。
牛丛宣宗云:「臣今服绯」,是刺史所借。
白乐天忠州被召时诗言之极详,何考之不审耶?
韦苏州事迹,王厚叔序中考之已详。
近年姚令威又作后序,于厚叔外又增补二事,然皆失之。
其一以韦赠人诗有「少年游太学」之句,遂谓韦尝游太学
不知韦诗所云,乃是谓所赠之人也。
其一以韦有「分南谯」之句,遂谓韦尝守亳,不知南谯滁州也。
其说之误,正与青袍者相似。
夸多之弊,至于如此。
事虽不急,亦可戒也。
或说「说大人则藐之」,以藐为自小之意,云说大人时当如子弟之对父兄,恬然泰然,说尽道理,不作大事看,非谓小视大人也。
此说甚怪,下文更说不行。
如「吾何畏彼哉」一句,不知却如何说?
人皆知其不可,而或者信之。
盖正理不明而先入为主,故其惑如此,亦非止此一条也。
或云旧见《水忏》言有行者盗常住食物而变为饿鬼者,初不之信。
近见《夷坚志》亦有此事,乃信。
理可推者,人理耳。
若鬼神仙佛事,非理可究。
予谓二事一律,妄则皆妄,真则皆真。
今乃疑其一于前而信其一于后,何耶?
天下之事,巨细幽明莫不有理,未有无理之事,无事之理,不可以内外言也。
若有不可推者,则岂理之谓哉?
或又云庄、列、释氏皆有大过人者,但为从别路去,故不可与校是非。
予谓既云别路,则须自有正路,只此正路别路之间,便有是非可校,何言不可耶?
或读《关雎》,问其训诂名物,皆不能言,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云云者。
余告之曰:「若如此读《诗》,则只消此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成十一字,后便无话可说。
三百五篇,皆成查滓矣」。
因记得顷年汪端明沈元用问尹和靖伊川先生《易传》何处是切要处,尹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是最切要处」。
后举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说固好,然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处,方始说得此话。
若学者未曾子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它」?
余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全不济事,自此读书益加详细云。
《艮》下《坎》上,其卦为《蹇》。
蹇,难也。
西南阴方,平易之地;
东北阳方,险阻之处。
当蹇之时,利趋平易而不利走险阻,又利见大人以济蹇,而守正则吉。
故筮得此卦,其占如此。
以《彖传》言之,云《易》本义合如此。
礼书,此书异时必有两本,其据《周礼》,分经传,不多取《国语》杂书迂僻蔓衍之说,吾书也。
其黜《周礼》,使事无统纪,合经传,使书无间别,多取《国语》杂记之言,使传者疑而习者蔽,非吾书也。
刘原父尝病何休以不修《春秋百二十国宝书》、《三礼春秋》,而予反病二书之不传,不得深探圣人笔削之意也。
异时此书别本必将出于信饶之间,石桥之野,故箱败簏之间,其亦足以为予笔削之助乎。
十月十八夜,因读余正父修《礼》而书。
韩隐君墓志铭1257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三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七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莆田
余友韩斗将改葬其先隐君,泣谓余曰:「昔人有抱婴以请而得铭者,有幼丧父,既长访求其平生言行自表于阡者。
斗士也,不哀切于妇婴乎?
既冠失怙,于父言行皆耳目睹记,不详实于访求乎?
顾今代无韩,而末学何敢望欧,使先人之可传者失传,斗弗子矣,敢以累公」。
余方苦晕滑,心许之,力未及也。
斗责诺之书、徵铭之使累累不绝。
按韩氏自固始,居怀安者三世矣。
曾祖琼,祖翼,父昱,皆潜德弗耀。
君讳永,字昭父
幼刻苦,受业于乡先生弘斋郑公某,后从勉斋黄公干游。
其学贯通九流百家而折衷于经,其文扫去六代五季而欲反之古,开门授徒,师道尤严。
尝应秋赋,几入彀矣,考官以策论语触时忌不敢收。
晚益拓落,所知有仕长沙拉与同载者,君曰:「皆尝涉湘,吾将游焉」。
既至,病痁卧客舍,晨起犹缮某诗,其夕卒,绍定辛卯二月某日也,得年六十。
斗自怀安徒跣数千里,负骨归家山。
初,君窭甚,李侯亮奇其人,妻以女弟,常分俸资君家有无。
子婚嫁,李夫人皆身任,君危坐对卷而已。
尝谒神祠,或遗银合于香几,君留以待。
俄有妇人哭而至曰:「父系狱,吾丐贷是物以营救,微君,他人负之而走矣」。
君旦昼所为辄笔于简,夜则露立斗下以白,其实践如此。
李夫人后君二十五年卒。
二子:斗、滋,滋已卒。
一女,适进士赵与宠。
孙男四人,孙女二人。
君旧藏不利,宝祐丁巳某月某日改祔于母夫人某氏之墓,在某乡某里某山之原。
所著有《易说》、《诗精义》,又《书释疑》、《史断》未脱稿。
古律诗一卷。
陈后山固穷,妻子常食于外舅,人贤后山,亦贤郭槩。
甚矣,君之似陈,李侯之似郭也。
余观后山犹以诸公之荐入馆,君竟老死布衣,穷乃过之。
然丰也寒薄无禄,斗也修洁有闻,窃意造物固吝于君者,将留以遗斗也。
铭曰:
君有遗墨,字若不多,有志无时,命也奈何!
悲哉此言,盖本台卿,匪我铭君,乃君自铭。
方隐君墓志铭1264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三九、《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一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莆田
出郡城北可十里,其地皆平畴沃野,清泉古木,方氏聚居焉,数百年文献故家也。
上世有与伊川同学者,又有与坡公厚善者,有为朱、张高第者,一门擢科级为名卿大夫者,不可悉数。
君讳审权,字立之小金紫公峤之四世孙,河东转运公宙之曾孙,赠承事郎珵之孙,真窖翁铨之子。
少抱奇志,从伯父特魁镐仕江湖,所至交其豪隽。
及归,慨然罢举。
家有善和之书、东冈之陂、汾曲之田,君曰:「吾读此耕此足了一生矣」。
始者人疑其功名顿挫愤悱而然,既而久幽不改,以至大耄,安之如一日。
朋侪或出而仕,或仕而贵,然速化者包奥灶之羞,暮行者饮钟漏之愧,往往得少丧多。
惟君超摇事外,有以自乐,弓旌不能致,缯弋不能及,其鹿门翁、汉阴丈人之流欤!
后进视君犹大父行,然君上接而下扶,屑教而善诱,士者尊之。
岁中不一再入城,惟与王卿实之倡和诗、方秘书蒙仲论文。
二君仙去,君益岑寂。
少君七岁,早交下风,后卜溪上埋骨,去君舍百步许,游钓必俱。
今岁余病,数月不至溪,一日山中人报桂花开发,余病少愈,方折简约君同赏,而讣至矣,悲夫!
君博古通今,父子皆能诗,有《真窖》、《听蛙》二集,其志业不少概见于世者,皆于诗发之。
君生于淳熙庚子三月二十四日,卒于景定甲子九月十七日,得年八十有五。
娶朱氏,先十七年卒,君葬之于兴教里福平山石栊之岗。
子箕。
孙男二人。
其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奉君柩合祔。
余论次君平生,或曰:「无乃太简乎」?
余曰:昔台卿自铭,渊明自传,寂寥简短甚矣,然不害其传。
古之所谓传者,在此不在彼也,余所书近之矣。
铭曰:
发眉老苍九尺长,毫芒流落万丈光。
杜、韩二语孰可当,樗翁采之铭君藏。
咏史 其五 清 · 包兰瑛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老泉潦倒布衣终,方叔台卿感遇同。
却怪季奴署函面,一枝铁槊便称公。
刘黑七匪过境纪闻 清末至民国 · 赵清源
溃兵逸匪共倡狂,猛如虎豹贪如狼。
东奔西突本无定,凡所过处成痍疮。
刘各庄桥抢掠苦,张阁念祖凭求取。
勒索金钱满橐囊,挥霍生风同粪土。
电掣风驰赴景和,村人丧命诣阎罗。
登门索债成长往,汲水辞难付逝波。
黎民居中走铤鹿,乡团数百跟踪逐。
一怒冲起天外烟,痛心焚尽孙庄屋。
献陵河邑悉同仇,长官饮弹血长流。
战斗场开眦尽裂,炮枪响处鬼神愁!
相距远无磪信,人人各惧遭蹂躏。
逃遁哪有安乐乡,经宵白雪盈双鬓。
远到无家何处归,村人共议筑长围。
盈庭发议夜深定,执锸持锹趁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