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王大卿生日元春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三七、《后乐集》卷一六
颂献椒花正纪四时之始;
门垂蓬矢,适先二日之期。
喜动周畿,欢腾吴会
伏惟某官雅标山立,荣问川流。
正笏崇班,凛难进易退之节;
剖符近辅,蔼去思来暮之谣。
逢初度以顺履端,延修龄而介丰福。
某依仁有幸,赞庆为深。
茂苑之云,莫效一卮之祝;
长安之日,即归三事之联。
僭羾菲仪,庸将芹敬。
倘垂容顿,实倍感荣。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大悦。
乾封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梦混元谓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冠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西川青羊宫碑铭 唐 · 乐朋龟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四
原夫八十一天。
比太上之半寿。
六百万岁。
元始之初年
道渺邈以难穷。
体希夷而莫究。
在无象无形之内。
居太初太易之前。
龙汉之劫再成。
凤纪之文未立。
藏萌芽于浩素。
隐根干于庞鸿。
二神赑屃以俱来。
凿开造化。
三气氤氲而互进。
朴散胚浑。
元黄流而未凝。
清浊分而乍结。
日月星辰之内。
化出灵宫。
川源山岳之中。
变成洞府。
则知道为万气之祖。
德为百物之宗。
以二仪两曜为子孙。
以五行四象为枝叶。
当其洪肇先启。
紫极后成。
仰其高而弥高。
考其上而无上。
八公皓首。
当时之未有乾坤。
九老白眉。
厥后而初生天地。
探至真之理。
臻大道之元
列仙之境界延洪。
上士之齿龄逾远。
以六千春为两月。
尚叹浮生。
以七万岁为二年。
仍嗟短景。
智者见之谓之智。
仁者见之谓之仁。
和光而众曜皆惭。
挫锐而攒鍭尽碎。
元珠匪颣。
真璞无瑕。
学而知之者为中。
生而知之者为上。
三君五老。
睹兆人如醯鸡。
七圣九皇。
视百姓为刍狗。
煦千古而冰释。
成众善而泉流。
至明若蒙。
蒙间而万物俱照。
大巧若拙。
拙中而万事皆成。
为于不为。
用于无用。
黜口爽于五味。
杜耳聪于八音。
忘象忘言。
脱一时之屣。
无关无楗。
难开众妙之门
九万灵仙。
聚集于一毛之孔。
三千儒术。
荒芜于独角之端。
故知道儒二门。
经纶一揆。
立清净为理。
体虚无为师。
以上天为大车之轮。
以列宿为大车之辐。
驾之以乾马之马。
挽之以坤牛之牛。
搬运无为之功。
覆载自然之道。
光而不曜
养正于蒙昧之中。
简而能廉。
修真于仄陋之内。
不可得而疏矣。
离之而匪遥。
不可得而亲焉。
用之而逾远。
不可退而让。
不可进而求。
被褐怀玉之人。
美之又美。
罔象求珠之士。
斯焉取斯。
移世界而入壶中。
维摩方丈之室。
缩地形而藏术内。
掩悉达王舍之城。
有道之根。
修作立天之址。
无名之朴。
标为镇化之元
三千威仪。
恭谨于文风之教。
五百戒行。
肃清于释氏之门。
张天为弓。
调之以阴阳寒暑。
直道如矢。
激之以春夏秋冬。
一夫用之而无馀。
兆人用之而不竭。
日窟月窟。
隐身而曾作穴居。
南溟北溟。
遁迹而聊游水府。
桃源蓬岛
从古有而今存。
槐市杏坛
见朝荣而暮落。
仙图秘密。
五千载而三传。
圣道灵长。
百万年而一代。
容易而学之者。
似纽石以为绳。
侮慢而求之者。
如钻冰而待火。
绝巧弃利。
显微阐幽。
坎离震兑之宫。
宫内而咸居羽客。
东西南北之斗。
斗中而皆住真仙。
身驾德车。
轮转于混茫之外。
手持寿柄。
指挥于开辟之前。
寂尔无营。
澹然自得。
化其不化。
则万化而皆成。
生其不生。
则偫生而尽遂。
虚怀待物。
旷意承时。
泰山于秋毫之中。
秋毫仍大。
纳昆崙于黍米之内。
黍米犹宽。
大象无形。
五岳空空而立也。
大信不约。
四时默默而行焉。
真宗之教皆成。
不宰之功益著。
太上金阙元元天皇大帝
则我巨唐之高祖
按国语曰。
周平王七载洎于秦。
至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即三十六代之圣孙。
赫赫日苗。
布荫于普天之下。
明明国叶。
垂芳于率土之滨。
当其幽原既开。
九气陶蒸而未已。
元化大阐。
六虚流转而勿休。
设不二之教门。
稽真一之宗本。
浩风吹海。
三回之重作飞尘。
劫火销山。
五度之却为平地。
先逍遥于青运。
青运既周。
后汨没于赤明。
赤明复毕。
九十九万亿岁。
贮在弹丸。
五千五百重天。
藏于卵壳。
殷高宗御极之际。
周文王演易之初。
神光流入于琼胎。
瑞彩结成于金骨。
不坼不副。
诞弥于八十馀龄。
降瑞降祥。
过期于二万馀昼。
足蹈不灭之理。
手握长生之文。
包乾裹坤。
把日捉月。
额列参午。
圆穹。
耳开三门
鼻立双柱。
白血紫脑。
苍肝青脾
项引三十五光。
齿含四十八贝。
七色青莲而随步。
千年白鹿以呈休。
田变双桧不彫。
江河枯而九井不竭。
苦县赖乡之里。
灵迹长存。
陈国涡泉之滨。
神踪不泯。
七百弟子。
指扶桑为故林。
九五帝君。
开日宫为旧馆。
详其元始。
稽彼厥初。
俯窥溟涬之前。
下视浑沦之后。
随机设教。
作九古之楷模。
应变无方。
为百王之轨范。
若乃岁起摄提。
肇开气象。
一十三圣之践祚。
万八千年之应图。
我太上圣祖应运降迹。
与天皇为师。
上清下浊之初开。
相离未远。
六合八纮之乍坼。
相去未遥。
正方圆上下之形。
定洪荒朴略之状。
川新融而水仍晦。
山始结而石未坚。
种天上之白榆
初生历历。
植月中之丹桂
乍出依依。
配四海于四神。
付五行于五帝。
是时乾象犹低。
坤形仍薄。
立极定位。
敷化建功。
我太上圣祖屑迹下降。
与地皇为师。
分配刚柔。
制定寒暑。
地增博厚。
天益高明。
圣力难穷。
神功靡测。
万木甲坼。
万草勾萌。
羽族毛偫。
区别于兑离之位。
介虫鳞类。
支分于坎震之宫。
四溟之水皆空。
未生鱼鳖。
五岳之形俱静。
未吐云霞。
已逾清海之年。
又离清海之岁。
二圣既理。
四表生光。
我太上圣祖博施济众。
与人皇为师。
三百六十之川。
初分血脉。
万一千五百之策。
乍配偶奇。
三壬三乙之神。
离胎于水木。
六丙六辛之将。
出孕于火风。
一百五十六代。
四万五千馀年。
始称通元天师
再号金阙帝君。
三名盘古先生
洎乎庖羲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以道宏济。
降迹为师。
仰观圆盖之文。
俯察方舆之理。
教之以画八卦。
指之以分三才。
助之以造书契之文。
制之以代结绳之政。
典坟自我而出。
经籍自我而生。
以佃以渔。
盖取明离之象。
一索再索。
用乎出震之功。
凤凰呈瑞于帝庭。
龙马负图于河洛。
享国一万八千岁矣。
洎乎连山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救时屈已。
下为帝师
付之以五运。
分之以四时。
助之以正万机。
明之以辨百谷。
变饮血茹毛之化。
移蒉桴土鼓之音。
毁穴焚巢。
上栋下宇。
范金合土。
燔黍擘豚。
制耒耜以济兆人。
作陶冶以利万物。
天雨以呈瑞。
地芸稼而彰稔。
农食嘉谷
山出器车。
洎乎有熊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隐身于崆峒之中。
放心于杳冥之外。
乃亲降辇路。
礼展师资。
能抠衣以趋隅。
遂屈膝而问道。
当是时也。
榆罔凌虐。
蚩尤作乱。
化鱼鳖为兵士。
以助王师。
变云雾为神祇。
潜扶军阵。
能弭兵于鹿。
致偃戈于阪泉。
东游青邱之乡。
北到洪堤之境。
受丹经于王屋
登苍冥于鼎湖
屈轶既生。
蓂荚复出。
若非大道。
孰可致斯。
洎乎金天氏之王天下也。
承姬水之源。
熊山之录。
告天类帝。
缵绪守文。
我太上圣祖乘九龙之辇。
降以为师。
号太极先生
说庄敬之典。
教之以顺时迎气。
昭配神明。
禋于六宗。
秩于偫望。
乾乾翼翼。
得礼之宜。
羽族呈休。
命之以鸟官为理。
分布九鳸。
以统八司。
景合璧以表灵。
凤衔图而示贶。
悉由至道。
彰此模。
逮至高阳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教之以解纷塞兑。
治国安民。
涤荡九黎。
陟明八凯。
有龙野紫髯之凶丑。
有蛇身赤发之巨魁。
力拔不周。
首触山碎。
天低西北。
致日月之西行。
地亚东南。
使江海而东注。
追呼六甲。
役御百灵。
训之以微言之经。
教之以大顺之道。
乘元虬之迅驾。
或适幽陵。
御素螭以遐游。
或臻蟠木。
观吾仙
万年而一度开花。
睹我灵爪。
四劫而一回结实。
及乎高辛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敷道布化。
下济为师。
谭黄庭之妙言。
隐日遁月。
绿图之嘉号。
迁邑移城。
制九州之名。
作六英之乐。
封勾芒以佐苍帝。
敕蓐收以翼白方。
岱岳而印金泥。
照寰区而开玉镜。
饮大活之井。
不夜之乡。
燔青鸾之膏。
充下仙之次馔。
擘黄骐之脯。
为上客之珍羞。
逮至陶唐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暂垂至理。
下降为师。
讲元德之经。
道巳匡于元化。
应丹灵之瑞。
名冀列于丹邱。
和煦清风。
不作鸣条之响。
雍熙黄发。
时闻击壤之声。
庖厨之肉脯自生。
胾肴失味。
山谷之醴泉潜涌。
曲檗无功。
达四聪以辟四门。
立五事而敷五教。
披鹿裘以食粝馔。
端拱于土阶。
挂鹤氅而饮流霞。
凝思于瑶圃。
有虞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谭无为之理。
讲离合之经。
三苗克悛。
四罪咸服。
百揆时序。
五典慎徽
怀明神之珠。
昭华之玉。
眉与发等。
表践祚之嘉祥。
寿与天齐。
彰延龄之景福。
甄一十六相。
用二十五臣。
致百辟以协和。
如鱼在水。
感兆人之归凑。
如蚁慕膻。
化灵气为天书。
何劳笔力。
结卿云为宝殿。
不假人工。
夏后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克匡王道。
爰作帝师
谭德戒之经。
行为国之法。
栉沐风雨。
刊槎山林。
九年理水之功。
为四载勤王之业。
卑宫陋室。
尽力于沟洫之时。
褴服缕衣。
饰身于黻冕之礼。
导马颊而奔流竹箭。
龙门而迅激桃花
救兆庶而皆免为鱼。
济陆土而永非成海。
胸罗玉斗。
挂天文之在躬。
手展瑶图。
悬国命之由已。
故知大道者三教之冠冕。
上德者百圣之宗元
成汤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权离左极。
下为王师。
说长生之经。
体自然之道。
去三面之网。
开一目之罗。
兽远逝而莫萦。
禽高翔而不罥。
引万方而罪己。
六事以责躬。
话之以八素七真。
讲之以六虚十诀。
千岁桃花之蜜。
味掩朱浆。
九垓薤叶之蔬。
滋沾红露。
乘三光而电转。
驾六气以烟腾。
窥海渎如涓涔。
视嵩衡如茧栗。
餐风饮露。
跨空摄虚。
以十洲为少游之宫。
以六极为暂别之馆。
驱徭中士
役试上仙。
素发一茎。
悬起万斤之石。
绿筠数尺。
变成百丈之龙。
得之者七祖超升。
失之者一身迷误。
必在坚修慎习。
弃苦忘辛。
可以陶冶二仪。
埏填九土。
青羊肆者。
按本纪则太上元元大帝第二降生之所。
自殷道否闭。
周德凌夷。
陆海沸腾。
百川振动。
山鸣谷吼。
雨啸风号。
历藏史以同尘。
弃柱下而隐迹。
东离魏阙。
西度函关
乘青牛宛转之车。
驾白凤逍遥之辇。
徐甲执御。
从仙以爰来。
尹喜占风。
知道君之必至。
暂别而三千甲子。
曾作赤童。
相逢而八百年龄。
永依黄老。
潜传妙诀。
暗付微言。
重为千日之期。
再结一时之会。
暂朝元始。
却上天中之天。
永奉宗师。
重归象外之象。
开寒灵之丹殿。
登众宝之琼台
坐紫金之床。
凭碧琳之机。
太清仙伯。
仗星光锦文之旗。
太极仙翁。
执月华命神之节。
皆拜手稽首。
以心观心。
于是敕青帝之青童。
化羊于蜀国
乘紫云于紫府。
降瑞于王宫。
将停不嗄之声。
须及来斯之乳。
闻喜至。
顿止婴啼。
爰初从赤子之声。
却变白头之士。
顷刻而身馀十尺。
须臾而面放五光。
头戴七曜玲珑之冠。
肩垂九色离罗之帔。
卫士逾亿。
从仙成偫。
感十方之众真。
遍满寥廓。
应八表之瑞气。
充塞虚空。
香散九微之烟。
花飞六出之雪。
将离蜀土。
欲化胡风。
远适流沙。
长移犷俗。
及身毒罽宾之国。
教头陀阿柱之王。
恣刚强愎戾之心。
起烹焚錾刺之意。
巨锜然以沸地。
我则入之如凉泉
积薪烈火以连天。
我则坐之如绀雾。
挟白挺者观如蓬草。
持赤刃者视若铅刀。
四天之兵众俱来。
声喧霆霹。
万里之神威共护。
力转山河。
八十一种之獯戎。
皆归清化
二千馀国之犷悍。
永革昏风。
俗既变矣。
道既成矣。
分身作佛。
济如来千劫之功。
降迹为师。
救王者万机之务。
至若铜浑测运。
玉历推祯。
天七五而一三。
及九乃满。
地八六而二四。
到十乃盈。
变通阳九之灾。
穷研百六之数。
宓羲轩昊之代。
无以免斯。
高辛唐虞之朝。
不能避此。
粤以广明元祀。
岁在上章。
月当大蜡。
巨猾开衅于天邑。
渠魁俶扰于国步。
兵缠九野。
偫臣咸议于省方。
蛇起陆风。
四岳齐迎于巡狩。
长鲸呀口。
闻欱沣吐镐之声。
封豕横牙。
冲列刃攒鍭之队。
牛蛇未搏。
食吾黎庶之膏。
象蚁未除。
穴我楼台之地。
尘蒙华盖。
盗梗天衢。
九龙齐驾于云舆。
玉轮西转。
万乘同回于坤轴。
金阙南开。
涉水则波神捧舟。
登陆则地祇扈跸。
太元城内。
化出行宫。
濯锦江边。
权安正殿。
执玉帛者数盈万国。
列鹓鹭者位满千官。
鸡林之郡来朝。
鳌山解缆。
鹤拓之城入贡。
象驾来王。
当戎夷率服之辰。
诚文轨混同之日。
苗人未格。
方资益赞之谋。
扈氏延诛。
正赖允师之力。
熊韬豹韬之将。
俯立军功。
龙角羊角之山。
可追圣瑞。
二十八化。
犹乘白鹤而来。
一百六灾。
必跨苍虬而救。
潜扶宗社。
幽赞子孙。
赤光照灼于庭台。
太平显兆。
紫气晶莹于筱。
元吉尤彰。
稽彼变通。
明兹感应。
寻其灵迹。
果获宝砖。
上有古篆。
文曰太上平中和灾。
于是验其六字。
表此百祥。
击之即声类鸣璆。
观之则状如宏璧。
历周秦魏汉之代。
玉篆仍新。
经晋宋梁隋之朝。
银钩不故。
藏诸韫椟。
秘其缄縢。
克盛皇猷。
显标青史。
岁代绵邈。
疆井变移。
旧址苔封。
古坛芜没。
仙乡故里。
半落俗家。
真境馀风。
惟残瓦砾。
枯松夜月。
稀闻元鹤之声。
暮草秋烟。
空听莎鸡之响。
当时云洞
多隐狐狸。
昔日芝田。
尽生禾黍。
遐追灵迹。
显验休祯。
皇帝特下明诏。
创造灵宫。
恩赐内外。
行用库钱二百万。
爰徵班匠。
乃速厥功。
于是木神选材。
九层重构。
地祇献土。
百堵俱兴。
水伯进泉以为池。
山灵走石而作础。
巍峨云阁。
乍似化成。
岌嶪霞堂。
初疑涌出。
檐张羽翼。
栋压虹蜺。
粉壁霜凝。
丹楹火亘。
窗笼倒景。
户辟长霄。
塑像新成。
仪形乍降。
神情欲语。
似讲五千之文。
意貌将行。
远化十方之士。
金炉芬馥。
宝伞回旋。
乍睹出槛之羊。
犹疑跪乳。
初观如练之马。
尚虑嘶风。
庭剪蓬茅。
重生瑶草。
园除槿。
再吐琼花
冈阜崔嵬。
楼台显敞。
齐东溟圆峤之殿。
抗西极化人之宫。
剑阁之灵威。
尽归行在。
簇峨嵋之秀气。
半入都城
烟粘碧坛。
风引清磬。
故得五老下降。
四真俱来。
画地而成其江湖。
撮土而作其山岳。
坐致风雨。
可以倒洛倾河。
立起云烟。
可以反昼作夜。
化草木以成军旅。
变士马以成丛林。
如斯出师。
岂惟百胜。
如斯伐叛。
何啻七擒。
是以天灾流行。
尽彼盈虚之理。
历数倚伏。
禀其否泰之宜。
左慈呼召于神兵。
鞭笞偫盗。
许逊指挥力士
剪荡狂妖。
所以阴骘兆人。
弥纶万里。
祁瞒丹水
累陈馘告之功。
牧野昆阳
累献遗俘之捷。
戈甲耀乎八水。
营垒塞乎四郊。
阵势云横。
军声雷动。
血洒空而骤雨赤。
沙涨野而飘云黄。
困兽摧牙。
长蛇畏尾。
效鄾人之宵溃。
观楚幕以昼空。
德均而义士致身。
气直而王师难老。
度日而长鸣金鼓。
曾不告劳。
终年而不解铁衣。
未尝言苦。
既而凤城光复。
龙德昭明。
枉矢当弦。
穿月之功奚用。
长竿在手。
撞天之势何为。
遂至修鲵脱泉。
狂兕入匣。
师道运末。
断领于赤心之徒。
禄山数穷。
劈腹于苍头之辈。
况逆巢干纪。
悖气凌空。
鸣蝼蝈七百馀龄。
聚豺狼数十万众。
伤残九土。
凌犯二京。
盖因祝天网以缓诛。
布仁风而宽戮。
遂偷生之五载。
并除恶于一时。
蚩尤之冢既成。
坚埋铁额。
长狄之喉已断。
永戢雕戈。
立此神功。
实资道力。
我太上金阙元元天皇大帝为天地父母。
王宗师。
历教三皇。
皆万八千岁。
候乎四气交会。
五运合同
国位永付于子孙。
圣祚上齐于日月。
克绍万八千之岁矣。
高祖神尧皇帝应天受命。
历数在躬。
以乡观乡。
去仙乡之无远。
上德不德。
增帝德以弥高。
辍九尺之班符。
封山印海。
追八景之仙辂。
辗雾盘云。
负扆垂旒。
当阳阐化。
太宗文武皇帝握乾阐坤。
修文偃武
大礼无体。
百礼而尽执根元。
大音希声。
一声而振动金鼓。
天锡勇智。
絷虎豹如束刍。
神助皇威。
跧蛟螭如结蚓。
还真返素。
游艺依仁。
以无绳为绳。
缚六雄与五霸。
以不器为器。
笼四海与九州。
然后争于不争。
则战争而永息。
欲于不欲。
则嗜欲而长消。
方士众臻。
真公来格。
安期异状。
大若匏瓜。
园客之茧殊形。
磊如盆盎。
垂衣一百五十代。
享国一万八千年。
伏惟圣神聪睿仁哲明孝皇帝陛下克绍丕图。
统兹大业。
心悬寿镜。
身享福庭。
道中兴。
国根深固。
永保神器。
长正皇纲。
虎牙将军
领八千之勇士
龙头元帅
提百万之精兵。
永以镇定区中。
永以削平天下。
巨鳌毙而形躯塞海
长鲸戮而鬐鬣插天。
或炙或焚。
尽千山之木。
以烹以饪。
竭五湖之泉。
紫焰腥膻。
青萍膏血。
祅日堕落。
孛星陨坠。
苍旻开豁。
黑气消亡。
献巨逆之三颅。
告行朝之九庙。
耀武威于英代。
立京观于神州。
岁越大椿。
年逾巨浸。
天眷北顾。
备法驾以返庭。
泽东流。
乘仙舆而怀魏阙。
集偫牧以颁瑞。
朝诸侯于明堂。
摭逸搜沈。
兴灭继绝。
八龙云篆。
降禹稷之天书。
二武圣文。
商周之帝德。
中阶平而国泰。
德正而时雍。
宝祚之神功。
由太上之圣力。
端拱垂衣。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剑南西川节度使太尉中书令颍川郡王陈敬瑄
夏日高悬。
吐赫曦之可畏。
德星永聚。
实祥瑞以明标。
遥辟龟城。
远迎龙驾。
献璿玑以酌大化。
如转碧天。
移蓬莱以作行宫。
似离沧海。
郭琪扇摇于行伍。
阡能搔动于山林。
韩秀升聚蚊为雷。
阳师古积萤斗日。
生擒者有同缚鼠。
诛戮者无异刲羊。
舞百兽于庭前。
堪标玉牒。
役五丁于麾下。
可碎铁山
文翁武侯之才。
萧猷浚之策。
未可与俦。
昔韦南康镇成都
二十馀载。
郭汾阳为辅弼。
二纪在朝。
比其勋庸。
量其惠化。
则请留九闺之储。
一裘之岁。
未为多矣。
耀陈氏剑南之政。
裴度淮西之功。
具载典彝。
永光勋绩。
行在都指挥使左神策军中尉十军军容田令孜
昆冈玉柱。
独力扶天。
大华金莲
张心捧日
佐圣而出。
为国而生。
有逾千越万之才。
有闻一知十之智。
暧然和气。
助青帝发生之仁。
卓尔高情。
仰素王垂训之道。
符而五贼皆见。
握人镜而万象难逃。
聪可听其无声。
明可察其未眹。
弼时立德。
开国承家。
赏罚无私。
九土之诸侯怀惠。
恩威普度。
十军之将帅归心。
克已推诚。
虔心奉道。
古原层构。
敬之而无异丹台。
旧贯规绳。
仰之而如升白日。
礼无上之主。
事威仪之法王
神兽八千。
冲犀象如蝼蚁。
天丁三亿。
转海岳如萍蓬。
尚父之成功。
身居第一。
汉酂侯之著绩。
才独无双。
镂鼎铭钟。
纪勋颂德。
左仆射平章事萧遘
器业绝伦。
神秀贯古。
笔海压淮湖之浪。
学山凌衡霍之峰。
天植国桢。
文滋相业。
一匡皇化
八秉洪钧。
函丈之间。
布奇兵之亿万。
跬步之内。
安率土之蒸黎。
黄鹤频鸣。
召公之可控。
青牛不喘。
邴吉以难知。
吏部尚书平章事韦昭度
重器。
社稷令臣。
当昴位以星悬。
镇台阶而山立。
蕴圭璋特达之德。
植松贞固之心。
穷训典以立心。
正风正雅。
调盐以味道。
肥国肥家。
仲父上公
空就九三之位。
大临梼戭
虚垂二八之名。
兵部尚书平章事裴澈
泽马表瑞。
天骥呈祥。
雄节贯时。
清风涤俗。
银汉横空而高朗。
玉绳垂象之英华。
学川则四渎波澜。
书林则五松烟雨。
正气凛于朝野。
直道贯于羊肠。
自辍职瀛洲。
登庸昭代。
重持傅说之舟楫。
再秉皋陶钧衡
皆磨智刃而裁莽腰。
尽淬文锋而刳卓腹。
飞龙使杨复恭
甲门华冑。
鼎族令名。
三教精通。
九流澄澈。
体物则左张却立。
缘情则鲍谢推先。
论昆仲而八龙掀鬐。
谈经史而五鹿折角。
秉枢衡于累代。
贯名氏于百家。
吴季札之仙姿。
孔文子之敏惠。
青山蕴玉。
发偫岫以光辉。
绿水怀珠。
起一川之晶彩。
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苗允礼。
四渎比位。
五星炳灵。
清掩玉壶。
义轻金诺。
智圆若月。
长垂助日之光。
辩注如川。
每凑为王之海。
秉气正直。
执心温恭。
王佐宏才。
帝臣重器。
当轴而身回地纪。
持枢而手正天文。
宿禀道门。
素钦直教。
信言不美。
常行质奏之词。
法语可尊。
每契和平之理。
枢密使骠骑大将军李顺融
三杰挺生。
千山发秀。
元礼龙门之峻。
及令孙。
少君鹤驾之高。
福兹灵叶。
掌万机之密务。
济一国之黎人。
公清而水镜含虚。
正直而朱绳让美。
博学则邱坟著绩。
操觚则锦绣成文。
实腹守真
弃百虑于襟怀之外。
虚心待物。
纳八荒于方寸之间。
监军使骠骑大将军兼三川制置都监刘景宣。
景宿呈祥。
卿云布彩。
风骨俊迈。
才量宏深。
淮南王之琼林。
骖鸾不远。
河上公友。
跨鹤非遥。
赞护克勤。
勋庸永著。
左街威仪明道大师尹嗣
大仙灵苗。
高族茂叶。
太上元元之上足。
文始真君之哲孙。
七岁悟道。
十三逢师。
紫玉之骨将
终游阆苑。
黄书之文已究。
即上朱陵
道士李无为。
国源清派。
天叶芳阴。
真诀千里。
穷研咸达。
仙经万卷。
讽览无遗。
皆同在师门。
结为道友。
三天凤玺。
化灵㤅以成书。
一粒龙丹。
驻童颜而劫。
星冠月帔。
上礼于元皇
虹辔云舆。
前朝于大帝。
金蚕五斛。
暗吐仙丝。
琼节一双。
遥迎真侣。
自昔忠臣明主。
咸理国以升天。
应历运以救时。
苏生灵而毕绩。
少昊颛顼
皆上紫微之
太公。
俱乘碧霞之辇。
其宫室牖户。
台榭池塘。
似云雾之结成。
如丹青之写出。
七十二之福地。
三十六之洞天。
神仙之窟宅相连。
青城为户牖。
真境之风烟不杂。
嶓冢为坛台。
可以济渡四迷。
开宏七部
仙衣非制而自有。
岂假纫针。
仙车不驾而自行。
曾无辙迹。
九重天上。
白玉为京。
千雉城中。
黄金作殿。
披衮服而身挂日月。
戴冕旒而坐镇乾坤。
天纲正而四气和。
国步而三元序。
手执长生之柄。
制定白驹。
心藏要道之根。
控乘赤鲤。
况乎代变时迁。
绵历于三千馀岁。
建邦立国。
峥嵘于四万馀年。
门巷新成。
人烟渐炽。
当时阛阓。
髣髴如存。
今日宫庭。
精新尤盛。
七色凤辇。
驾幸仍频。
九班龙舆。
巡礼弥敬。
太虚天馆。
常开不夜之门。
天极福堂。
永对长春之
气连碧落。
光掩赤城
臣职忝禁林。
身叨词客。
海而素浅。
渡文河而不深。
董仲舒五彩之蛟。
稀来笔下。
杨子云三清之鴳。
少到毫端。
愧无黄绢之才。
难纪紫烟之瑞。
词曰。
洪源肇开。
浩劫无际。
恍惚大道。
希夷象帝
太初既隐。
太始来继。
元黄在壳。
清浊未蜕。
天地之前。
亿千万岁。
山比我久。
如电之逝。
海比我大。
如丝之细。
与释比较。
空门永闭。
并功。
章甫无势。
昭德塞违。
解纷挫锐。
设教随机。
应变无滞。
三皇益明。
五帝增睿。
率土皆泰。
偫生咸济。
楼观发轫。
函关挂轊。
罽宾阐化。
身毒布惠。
无状之状。
无声之声。
去莫可送。
来莫可迎。
强字之字。
强名之名。
太虚之上。
黄金为城。
杳冥之外。
白玉作京。
焕赫六极。
牢笼八纮。
万国同酌。
百壑咸倾。
莫得而竭。
莫得而盈。
浅而行者。
长居利贞。
深而行者。
永致太平。
凛凛烈气。
化作天丁。
郁郁劲草。
变为神兵。
火刀电耀。
霜剑虹明。
戮封豕。
瓜剖长鲸。
地古风变。
俗阜时清。
年代绵邈。
岁月峥嵘。
新宫是建。
永观厥
赫赫高祖
明明圣孙。
开凿造化。
刳剔胚浑。
把捉日月。
包裹乾坤。
鸾跄凤跱。
虎步龙蹲。
鸟卵之中。
可纳穹旻。
黍粒之内。
能藏昆崙。
尘波澄澈。
智浪渊沦。
迷罗自解。
莹镜难昏。
万象俱尽。
惟道独存。
三教争长。
惟道独尊。
心藏五贼。
国静九门
逢逢谏鼓。
汛汛衢樽。
五方入贡。
八表争奔。
车徒川骛。
租赋云屯。
巍峨玉皇。
焕赫金箓。
灵宫八海。
水府四渎。
宝位。
天禄。
巨寇枭殄。
神州克复。
去召千神。
来臻百福。
天转碧轮。
地旋黄毂。
献玉十珏。
贡金九牧。
寒暑运行。
祯祥倚伏。
害蛟毙刃。
狂兕殪镞。
轩镜在握。
殷绳当木。
琼台九层。
银蚕五斛。
手指青牛。
骑白鹿
洞启括苍
天开王屋
皇根国叶。
天族。
明堂端拱。
元臣启沃。
四海万方。
无思不服。
九虬夭矫。
双凤回旋。
鹤驾清汉。
鸾骖紫烟。
累行盈百。
积功满千。
丹琼楼高。
上接九天。
碧玉坛峻。
下降八仙。
犬吠蓬岛
龙耕芝田。
地有谦道。
东走众川。
人居上德。
南御偫贤。
大活之井。
长生之泉。
延洪圣祚。
万八千年。
涅不缁
乌非染黑。
然于自然。
得于自得。
何以发蒙。
内辨其惑。
何以开悟。
中修其
如车指南。
似星拱北
隐见无常。
变化不测。
大象难包。
二仪益塞。
大智难展。
六合陋仄。
长生之柄。
永寿之域。
朝服刀圭。
暮生羽翼。
庙献三颅。
风清万国。
灵观新构。
偫仙来格。
琼宫宝台。
玉书金策。
丰碑岳立。
巨龟鳌逼。
词惟颂美。
文匪诞饰。
鸾鹤翘蹲。
龙蛇腾掷。
紫气氤氲。
赤光歙赩。
七圣握图。
九皇执敕。
梵宇无光。
失色。
端冕明堂。
垂旒御极。
运齐三五。
庆延万亿。
开辟寰宇。
咸仰道德。
永致中兴。
皆从帝力。
萧遘监修国史韦昭度集贤殿大学士 晚唐 · 僖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六
门下。
宰相之任。
调元气以作辅。
执大柄以匡君。
况狂寇未平。
戎车尚驾。
顾我勤劳之意。
在兹筹画之功。
虽循旧规。
式加新宠。
光禄大夫中书侍郎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萧遘
琮璜上瑞。
韶頀正音。
洒落襟灵。
品流多士。
仲山补衮之助。
抱子房借箸之谋。
银青光禄大夫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韦昭度
山岳蕴灵
星辰耀彩。
澄澹不挠。
端庄自持。
恳恳常务于燮谐。
孜孜不忘于赞理
而皆便蕃显贯。
履历清华。
为宗庙之栋梁。
作邦家之柱石。
言成损益。
知合蓍龟。
弥彰及霤之诚。
尽著匪躬之节。
每听尔嘉话。
宽我殷忧。
所宜纵掌上之奇兵。
弭兹寇孽。
启胸中之利器。
剪彼妖狂。
伫见中兴之期。
须兹辅臣之力。
安危是注。
倚仗弥深。
地官既示其加恩。
大仪式彰其峻秩。
掌东观阳秋之重。
石渠刊校之权。
茂勋增荣。
崇阶示贵。
久处黄阁
宜正紫垣
庶其更运筹谋。
速见平荡。
伫丹青垂美。
鼎鼐勋高。
永兹鱼水之欢。
用契云龙之会。
承我茂宠。
尔其勉之。
特进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勋如故。
昭度光禄大夫中书侍郎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
勋如故。
主者施行。
韦昭度平章事 晚唐 · 僖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六
门下。
朕闻先王之道。
相者调燮阴阳。
则四时顺其序。
均和品汇。
则万物适其宜。
然后扶危持颠。
易乱成理。
俾生植咸遂。
邦家克康。
故周卜帝师
得诸渭水。
殷梦贤佐。
求之傅岩。
我择股肱。
获之侍从
翰林学士承旨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上柱国韦昭度
诚贯金石。
行通神明。
气含元精。
识洞蓍蔡。
穷文武弛张之道。
作栋梁舟楫之资。
为时閒生。
作我良辅。
洎升名俊造。
历官清华。
鸿翥九霄。
骥逸千里。
旋召宥密
备著声猷。
使我语言追三代之风。
使我典则符百王之法。
当风雨之如晦。
励节敬恭。
念艰难之在途。
夙勤晨夜。
临难得近臣之体。
效忠彰明哲之心。
是用总以万机。
纳于百揆。
作邦之桢。
秉国之均。
若鱼水之相欢。
谅云龙之合应。
君臣之道。
今古攸同。
于戏。
窃逆滔天。
兵戈散地。
宫朝未复。
宗社靡宁。
尔宜动察安危。
居图匡济。
设六奇之秘策。
发三略之沈机。
定元凶于一戎。
振颓纲于四裔。
贞观太平之业。
开元中兴之期。
光赞一人。
永阜群庶。
勉集盛烈。
勒功盘彝。
往钦哉。
敬服休命。
可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勋赐如故。
主者施行。
遗诏 晚唐 · 僖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八
门下。
朕以冲眇。
鸿基。
每惟祖宗之缔构艰难。
念中外之始终匡辅。
常同驭朽。
岂忘纳隍。
而乃重去庙朝。
两违陵寝。
始则黄巢犯阙。
后则朱玫干天。
险阻道涂。
苍黄播越。
唯思罪己。
但念劳人。
宗社降灵。
妖氛寻荡。
六龙回辔。
万乘还宫。
方将陈玉帛以充庭。
会蛮夷而向阙。
宁期殷忧成疹。
宵旰夺神。
走群望而靡徵。
希勿药而罔效。
臣僚爱我。
攻疗无遗。
曾未小瘳。
以至大渐。
于戏。
修短定分。
古今常期。
著在格言。
斯为达理。
是用降兹训誓。
祗听朕言。
皇太弟知军国事敏。
听政明敏。
孝友天资。
聪明神助。
龙颜表异。
日角标奇。
居大麓而风雨不迷。
辅中兴而山河备历。
宽宏及物。
清明在躬。
必能保守宗祧。
承天地
内抚百姓。
外镇四夷。
实亿兆之念同。
固威灵而是属。
付托无恨。
予复何忧。
宜令所司备礼。
于柩前即皇帝位。
仍以太保侍郎韦昭度冢宰
军国事重。
不可暂阙。
以日易月。
抑惟旧章。
皇帝三日而听政。
十三日小祥。
二十五日大祥。
二十七日释服。
天下节度观察防禦等使及监军诸州刺史
职守非轻。
并不得离任赴哀。
应天下人吏百姓。
告哀后出临。
三日皆释服。
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释服之后。
无禁举乐。
文武官朝晡临时十五举音。
宫中当临者。
非时不得擅哭。
五坊鹰犬。
除备蒐狩外。
馀并解放。
医官及伎术人等。
昼夜劳苦。
知无不为。
宜各安存。
勿或加罪。
噫。
朕念兵革以来。
耕农久废。
尤伤畿甸。
莫不流亡。
岂堪复土之规。
独昧吊人之旨。
且累朝遗制。
毕及山陵。
以汉文薄葬之词。
为列圣循常之命。
约锦绣金银之饰。
禁奢华雕丽之工。
皆例作空文。
而并违先旨。
今者流离若是。
痛毒堪悲。
仗百姓即百姓一空。
捐国用则国用无取。
不可踵从前之计度。
困此日之生灵。
俾朕厚颜。
下见先帝。
应缘山陵事务。
宜令中外商量。
比从来每事十分各减六七。
桐棺瓦器。
朕所慕之。
况在今晨。
勿欺大夜。
咨尔股肱重臣。
内外文武。
爪牙之士。
腹心之徒。
合志同心。
辅予令弟。
布告天下。
咸使闻知。
崔昭纬 晚唐 · 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一
朕猥以眇身。
恭临大宝。
修前王之法度。
奉列圣之纪纲。
未尝以喜怒之心行其赏罚。
唯务以诚信之道示于寰区。
有功有劳。
既不吝于爵禄。
负恩负法。
宁可贷其诛夷。
是谓至公。
庶臻理道。
左降官崔昭纬
顷居内署
粗著微劳。
擢于侍从之司。
委以燮调之任。
不能忠贞报国。
端慎处身。
潜交结于奸臣。
致漏泄于机事。
星霜累换。
匡辅蔑闻。
其罪一也。
又快其私仇。
辄恣阴谋。
托崔鋋之险巇。
行瑜之计画。
遂至称兵向阙。
怙众胁君。
宰臣韦昭度李溪
并以无辜见害。
几危宗社。
显辱君亲。
其罪二也。
行瑜败灭。
京国甫安。
而乃自惧欺诬。
别谋托附。
又于藩阃
潜请荐论。
不唯苟免罪愆。
兼亦再希任用。
贪荣冒宠。
僭滥无厌。
败俗伤风。
贤愚共鄙。
其罪三也。
又将厚赂。
欲结诸王
轻侮我宪章。
玷渎我骨肉。
货财之数。
文字具存。
赖诸王作朕腹心。
嫉其蠹害。
尽将昭纬情款
兼其亲吏姓名。
直具奏闻。
拒其求托。
昭纬曾居宰辅。
久历清崇
但欲逞其回邪。
都不顾其事体。
观其识见。
实骇听闻。
其罪四也。
自奸邪既露。
情状难容。
尚示宽恩。
未行严宪
投于荒裔。
冀其自新。
而不能退省过尤。
恭承制命。
速赴贬所。
用守常规。
而犹自务宴安。
寻闻所在留驻。
搅扰藩镇。
侮慢朝章。
曾无懔畏之心。
可验包藏之计。
罔知愆咎。
唯谤朝廷。
其罪五也。
朕以恩泽者帝王之雨露。
刑法者邦国之雷霆。
无雨露则庶物不荣。
无雷霆则万邦不肃。
体天道以化育。
王度以澄清。
罪既昭彰。
理难含垢。
凡百多士。
宜体予怀。
崔昭纬差使往所在赐自尽。
昭雪杜让能等制(节文) 晚唐 · 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
其有任崇柱石。位重台衡。
或委以军权。或参诸宥密
竟因连谤。终至祸名。
郁我好生。嗟乎强死。
应大顺巳来。有非罪而加削夺者。
并复官资。其杜让能西门君遂李周潼巳下。
并与昭雪。还其爵秩。
韦昭度顷处台司。每伸相业。
王行瑜尚书令。独能抑之。
致于沈冤。谅由此事。
李溪文章宏赡。迥出辈流。
竟以朋党之閒。挤于死地。
凡在有识。孰不咨嗟。
宜并与昭洗。仍复官爵。
代回施温州𭩴正启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九、《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九
鲁观占云,周正纪月,验阳律凤鸣之应,符凝香燕寝之祥。
恭惟某官政为吏师,学有家法。
召棠所舍,迎化日之舒长;
既回,扬仁风于黎庶。
宜裒多祉,以对休辰。
某滥缀朝行,阻陪宾谒。
碧油红旆,愿加意于颁春;
紫诏绿绨,犹倾心于贺夏。
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工部侍郎致仕上柱国彭城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赠刑部侍郎朱公行状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文庄集》卷二八
曾祖起,皇唐大理司直
祖泌,皇夏州安抚判官检校比部员外郎
父葆光,皇江陵府当阳县、累赠户部郎中
潭州衡山县紫盖乡云峰朱昂字举之,年八十三。
公,世京兆渼陂人,唐天复末,烈考避地穰中。
梁太祖革命,与唐旧臣颜充、李涛等数十家南趋衡岳下。
冬至岁旦,必序立于南岳司天前,北望号恸,日月昏曀,天地悽惨,殆二十年。
沦丧垂尽,唯李涛一族北归。
公以家世儒业,与进士熊若谷、邓洵美力学。
朱遵度好读书,人谓之大万卷,谓公为小万卷。
时中国多故,四方幅裂,躬侍老母,急于禄养。
尝与友婿张恽间行,路出庐陵,遇道士谓之曰:「非久,中原当有真主,混一天下,公仕至四品,安用南为」?
遂北游江淮,遇周世宗南征,招讨使韩公令坤扬州,公杖策军门,告以治乱方略
韩公器之,使知永真县事。
兵革之际,逋逃过半,公便宜绥辑,归者七千馀家。
公表授永真令。
秩满南归。
太祖皇帝即位,故相国公昉给事中出使湖外,物色异人。
公与东平吕夐入谒传舍,李公延见,甚喜,尤加赏识,撰《南征录》云:「朱、吕二君,甚可语道」。
洎李公就知衡州,奏公为录事参军
秩满调授襄州宜城,寻除太子洗马、知蓬州,又就知广安军
渠州妖贼李仙聚众踰万,劫掠军界,公设策擒之。
果、台、渝、涪四州之民,连结为妖者,一切不问,賨人遂安
宰相薛公居正谓公有断而识体,迁殿中丞,知泗州
太宗嗣位,江表初平,李氏衔璧,吴越献地,使驲系道,舟车蜂午,共亿饷馈,仓卒毕给,聚淮滨流尸三千,为冢瘗之。
有戍卒谋乱,公止诛首恶,悉贷枝党,人感其惠。
淮南岁漕米三百万石,公督其程运,左右漕事,朝议美之。
就迁监察御史,充江南转运副使
职满,知鄂州
未几,加殿中侍御史,充峡路转运副使
就迁库部员外郎,充转运使
受代归阙,太宗问以夔、峡边事,敷奏称旨,命直秘阁,面赐金紫,时年六十有五。
在职二年,以衰老求郡,出知复州
宰相公昉文馆近职皆以诗送行。
到郡期岁,上表乞致仕,不允。
次年郊祀,改元至道,迁水部郎中
复乞致仕,太宗宰臣:「朕知此人,可召赴阙」。
既至,再命直秘阁
又二年,兼越王府记室
公雅正好礼,王甚惮之。
真宗即大位,越王封雍王,公亦改雍府记室
明年,迁司封郎中知制诰、兼判史馆
时上以馆阁旧书编简散坠,命公同内臣皇城使胜州刺史刘承圭判昭文馆集贤院,完缉残缺,区分部类。
事毕上其目,加吏部郎中、职如故。
明年,以本官充翰林学士
周岁,公年七十七矣。
叹曰:「少值乱离,老遇清世,被知奖,顾邈畴列,草枯木朽,其将柰何」!
遂抗表请老。
便殿召对,敦谕再三,志不可夺,乃授工部侍郎致仕。
翌日命閤门祗候内殿崇班士宗就第赐器币。
旧制,致仕官授讫,放朝谢。
刑部尚书薛公映,时知制诰
上特命就公第召对,从容献纳。
漏下数刻,将退,复曰:「卿閒居多暇,无忘公家。
或有章疏,可附递以闻」。
又问以归老之地,公奏以尝从事江陵,有敝庐可以自蔽。
翌日命赐全俸,公恳让数四,方其请。
荆南官吏曰:「朕以朱昂素有儒学,方居内庭,拜章退身,其志不夺。
贰卿之秩,表尚齿之恩。
斯为贤臣,实可嘉奖。
仰本府候朱昂到日,常切存问,有表章附递以闻」。
仍诏公候秋凉戒路。
发日,命两制丞郎三馆臣寮祖道于南薰门,中使赐宴于玉津园
冠盖盈路,供帐甚隆,动中外,光震都国。
明年开封府秋试进士,遂以《玉津园宴送朱翰林渚宫》为诗题,为时所贵尚如此。
旧相张公齐贤洎诸近臣有诗五十三章,礼部尚书知开封府温公仲舒有长韵诗一章,和者一十三人,朝野荣之。
公始至家,病疟。
复有诏抚问之曰:「卿阁笔鳌禁,挂车渚宫,言归当隆暑之时,行迈有长途之役,谅因劳止,暂染微疴。
况卿自乐高年,素知善摄,宜加颐养,以就痊平」。
眷顾之怀,寝兴无已。
疾愈,但闭户静居,不交尘杂,专以读书养素为乐,深达释老之旨,自称退叟
所居东偏有官隙地数亩,诏以赐公。
遂建二亭,一曰「知止」,一曰「幽栖」。
有仲弟协,时为主客郎中,佩服金紫,以书招之。
协亦请老来归,时人荣之,比汉二疏。
数年,著《资理论》三卷,凡六篇,上之,论时政赏罚得失,及言天下至广,尤须贤才以为治具,若限以常牒,则英隽之士沈于下位。
上嘉之,降诏奖谕曰:「卿文学俱优,践历斯久。
竭节已彰于躬行,退身自保于安宁。
犹勤爱戴之心,以备讨论之典。
颇资理道,深体纯诚,勉顺休和,宜知颐养」。
其书仍付史馆
同州观察使李公士衡荆湖北路转运使,以公所得卿相饯行诗刻石于承天院。
龙图给事中陈尧咨荆南日,视揭榜,以公所居里为东西致仕坊。
景德四年,公豫撰墓志,月而不日,以季夏二十三日捐馆。
朝廷哀悼、赙帛百匹,钱十万,米酒面有差,赐孙适同学究出身,非常典也。
门人私谥靖裕先生,礼也。
先有廖图者,与弟凝、侄融居南岳,皆工诗,有名于代,世有家法。
公娶女,封姑臧郡君
至次子正辞之升朝也,赠太原郡太君,公赠刑部侍郎
公善诲子弟,博贯儒术。
男五人:长正彝,进士及第,仕至光禄寺丞
次正基,今为殿中丞同判彭州
正纪,今为潭州湘乡
次正用,今为左侍禁、知钦州
次正辞,年十九进士及第,今为太常博士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劝农使、赐绯鱼袋。
侄頔,进士及第,今为司封员外郎、知随州
正旬,进士及第,终江陵府监、利县主簿
正臣进士及第,仕至太常博士三司户部判官
诸孙用荫见任殿中丞县令主簿者五人。
女二人:长左正言直史馆、兼直秘阁夏侯嘉正
尚书右丞集贤院学士冯公亮。
其积德至盛,有如此者。
公操履方重,志节清白,历官四纪,家无馀财。
淡于荣进,深耻流竞。
太子洗马十有五年,未尝屑意。
在禁林,非公事不至两府,所得之物取三之一散购奇书,躬自补缀,是正文字
及其退居,有书万卷。
太宗皇帝之在位也,制九弦琴、七弦阮,多士献颂,第公首,下诏褒美。
真宗皇帝初授徽册,公奉制撰文,辞体深厚,尤为大笔。
其馀述作甚多。
常钟爱今太博,以为绍我家事者此子。
公没后,太博历官皆有能声,孜孜为学,编次公平生所著为三十卷。
今相国司空太原公序引冠篇,见镂版行于世。
夫绂冕在躬,饰表所以招累;
历事三朝,讫无玷毁,其清慎者也。
血气既衰,入朝所以忘返;
公恳辞近职,甘于退伏,其高尚者也。
死生之变,智者怵焉;
公豫决大期,顺物之化,其达生者也。
家庭之训,昔人难之;
公躬导诸子,厥后甚大,其善教者也。
举是四节,足为名臣。
恭叙遗芳,敢告太史
谨状。
翟参政1132年4月 宋 · 苏籀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三、《双溪集》卷一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伏审光膺制命,参贰衮司。
股肱惟人,典刑增重。
系兵民之欣属,符夷夏之倾瞻。
温恭逊避以得之,将顺谋明之至矣!
洪惟向道之主,必有命世之臣。
稽古以制今,吁谟而果断。
当天下之剧务,酌时变之机宜。
陈尧舜于前,大安社稷以悦。
出于口而成于手,塞其责而获其名。
乃者给赐锋车,虚伫已久;
逮夫入亲法座,见晚兴褒。
重烦词翰之林,遂付机衡之位。
卓然自结于中扆,俞哉甚眷于宗工。
拱揖庙堂,镇弭横溃。
伏惟参政相公圭璋大器,鸿鹄高飞。
道有觉于后来,才庶几于前辈
摘风骚之奇致,体训诰之坦明,迈轶《两京》,兼该《七略》。
伟中兴之石画,妙正始之金声。
难进易退而群士推,提纲正纪而万事理。
久处閒燕,无竞荣光。
自得孤高,公议咸予。
众狂且稚,弃衡石而妄量;
道阻且长,却骐骥而不御。
名望难掩,时命大来。
管夷吾治于高傒,郑罕虎知夫东里。
务在救衰而已乱,未尝苟且以即安。
陆相之术弥精,贾生之言悉用。
下九天之膏泽,出万国于穷途。
神助人谋,淮淝俟《常武》之举;
飙驱电扫,河洛快《匪风》之思。
运动英谋,已得全策。
并鼓作于贤杰,致风俗于太康
籀仰止门阑,视效绳矩。
误垂善诱,洞照空疏。
深思自托于陶镕,庶免排抑于糠秕。
干彼县令,饰小说以徒劳;
浑于俗徒,谒大巫而自失。
敝帚猖狂于英衮,苍蝇瞠若乎芳尘。
诚依德范之崇,不知形迹之邈。
喜而不寐,允也大成。
玉树瑶林,尽归抡选;
朽株枯蘖,亦出菌芝
窃仰云霄,垂荫圭窦,但切称慕,乌能游扬。
张大资1132年7月 宋 · 苏籀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三、《双溪集》卷一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伏审释会稽之组,虚讲读之司,改命鱼符,荐颁节钺
渊衷异简,均佚民政之藩;
海徼东南,悉属天子之老。
维无诸之都会,杂《禹贡》之岛夷。
瘠土勤民,连年多事,屡致窃攘之寇,尤难镇靖之人。
老者安而少者怀,非常才之所任;
廉其顽而宽其鄙,皆大贤之所长。
侧聆休命之行,寔谐中外之望。
诵十行之语,上恩恻怛于抚存;
总八州之人,憬俗慰安于节制。
威风覃被,谣颂何穷!
伏惟知府安抚大资相公达六艺之旨归,该九河之伦类,廊庙之宝,柱石其才。
磊落万乘之知,咺赫千载之遇。
竭诚论列,百神听而兆人瞻;
将顺谋明,一德协而九畴叙。
顿纲正纪,虑远烛微。
湔涤旧污,帡幪吉士
典诰大语,追还伊、傅之书;
政理高能,远过龚、黄之誉。
出入将相,师保群黎。
辍坐论于公朝,难久留于外服。
櫜鞬罗拜,改观遐方;
韊矢先驱,叨荣属吏
平生珍慕,邂逅遭逢,大惧刍荛,有玷幕府
幸许扬眉于宾次,钦闻溢耳之欢声。
延跂来尘,颉颃成厦。
依向之至,欣颂无穷。
恭奉皇太后回銮述事乾隆甲戌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五十三
上塞吉林取道便,明禋劼毖展心虔。
山川往复五千里,甲子周回十二年(自癸亥东巡恭谒周一三陵距今年甲戌正纪
武帐常承寝门豫,都人喜迓跸銮旋。
酆宫悉得开基迹,守业惟勤励体乾。
跋李少膺脞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二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一、《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九三
人有士君子之行,乃先王教化德泽薰陶所就,非一比长之官所能致也。
关市讥而不征,乃文王治岐时事。
《周礼》乃成周大备之法,随时制宜,自有不能同者。
前辈盖尝论之,不当以此而难彼也。
以言动行为之重,乃蓝田吕氏说。
然以经文推之,有所不通,不若只从旧注之为安。
「求全之毁」对「不虞之誉」而言,则亦当从旧注。
三代正朔,胡氏《春秋传》已有此论,然郑康成、杜元凯说亦不可废。
盖三代虽不改时与月,而《春秋》纪春无冰为异,则固以周正纪事也。
石林叶氏又考《左传》所记祭足、取谷、邓来朝三事,以为经传所记有例差两月者。
是经用周正而传取《国史》,有自用夏正者,失于更改也。
《诗》中月数多用夏正者,《书·金縢》秋大熟,亦是夏时,此为不改时月之验甚明。
但《孟子》所谓七八月乃五六月,所谓十一月、十二月乃九月十月为不可晓,此亦宜当阙之耳。
天产地产之说,所未晓,而李君所论亦未通。
地上有水,恐不若从《程传》之说。
大抵今人读书不广,索理未精,乃不能致疑而先务立说,此所以徒劳苦而少进益也。
因读李君《脞说》书此。
春秋讲义 其三 春王正月 南宋 · 周孚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二二
正月,周之正月也。
周以建子为正,而《春秋》从之,何也?
曰:《春秋》,鲁史也。
鲁史以周正纪月,理也。
何以知其用周正也?
曰:《春秋》尝书十月陨霜杀菽矣,又尝书三月无冰矣。
十月而霜,三月而无冰,以今之历推之非异也,以是知其用周正也。
然则夫子之语颜子则曰「行夏之时」,而作《春秋》为一王法,则用周正而不改,何也?
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
夫子因鲁史作《春秋》而辄易正朔,是僭也。
《春秋》尝疾吴楚之僭而夷之,其肯自蹈之乎?
曰:孟子以为《春秋》天子之事,而今之说者则曰「夏时之正」,夫子语颜子矣,而《春秋》之所书,盖见诸行事者也,又何也?
尝曰:以赏善罚恶,以示劝惩,此天子之所当为而《春秋》所由作也,亦岂必改周之法而自为法哉!
夫执圣人之言,不求其意之所在,辄附会以施于经,其说虽美而于义未必安。
此近世学者之蔽也。
吾之言质诸圣人而已,今说则吾不知也。
胡康侯(六)1132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一、《杨龟山先生集》卷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刘质夫受经于明道、伊川之门积有年矣,其论元年之义详甚,某故未敢轻议其说。
蒙录示第一段,义非高明不见鄙外,何以得此,幸甚幸甚。
公之用意精深,非浅陋所能窥其阃奥。
然意有所疑,义不敢默,姑试言之。
所谓元者,仁也;
仁者,心也。
《春秋》深明其义,当自贵者始,故治国先正其心,其说似太支离矣,恐改元初无此意。
三代正朔如忠、质、文之尚,循环无端,不可增损也。
秦以亥为正,失其旨矣。
斗纲之端连贯营室,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
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其时为冬至,其辰为丑,三代各据一统,明三统常合而迭为首,周环行之道也。
周据天统,以时言也;
商据地统,以辰言也;
据人统,以人事言也。
故三代之时,惟为正,谓春秋以周正纪事是也。
正朔必自天子出,改正朔恐圣人不为也。
若谓以夏时冠月,如定公元年冬十月陨霜杀菽,若以夏时言之,则十月陨霜,乃其时也,不足为灾异。
十月八月,若以夏时冠月,当曰十月也。
正朔如建子丑是也,虽用夏时月,不可谓改正朔。
鄙意如此,公试思之如何。
如未中理,更希疏示,以开未悟。
五代杂论 其九 李克用请击李茂贞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七
茂贞韩建、王行瑜京师,谋废昭宗,立吉王保。
未果,而李克用亦举兵。
茂贞惧,乃杀宰相韦昭度等而去。
兵已破王行瑜,请击茂贞
昭宗诏罢晋军。
克用叹曰:「唐不诛茂贞,忧未已也」!
右《新史》第四十卷。
唐所以未即亡,正以彊藩自相持也。
使克用遂灭茂贞,唐之亡更速云。
张景元1069年 北宋 · 吕陶
五言排律 押元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方域提权重,朝廷择士尊。
纲疏因正纪,流洁为澄源
寒日风威静,熙阳气序温。
人知廉使体,物荷圣皇恩。
清辔才周境,归途已驾辕。
光华三节瑞,邃密九重阍。
韶集丹山凤,云升北海鲲。
闻公难避让,天下尽元元。
附岐二主李茂贞本姓宋,名文通,以功赐姓名。唐僖宗丁未武定节度使昭宗辛酉封岐王后梁丁卯唐天祐年号,开府置官。后唐庄宗甲申称藩,进爵为秦王,在位二十四年。子从曮,为凤翔节度中书令明宗时入朝,徙宣武潞王甲午,民遮道请复镇凤翔后晋丁酉兵乱,诛之。合二主,自辛酉丁酉,凡三十七年)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押东韵
篡唐逆恶,千载首诛汴朱,而稍恕岐李,岂非以其前有扈跸之勤,中有修宫之悔,后有存号之名乎?然而夺天子之祸,本于劫天子。劫君之罪,首难者四阉宦,逞毒者三贼臣也。四阉宦者何?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也。三贼臣者何?王行瑜韩建李茂贞也。始而播、越、、益,百官流离。既而戈起阙庭,幽辱东内。颠沛岐凤,终入雒阳,而篡逆之事成矣。是则夺天子之贼为渊丛,劫天子之贼为鹯獭也。古今之倾人国者,必劫君以迁。一迁而散,再迁而叛,三迁而亡,势之必然,亡足怪也。然而四阉行瑜,次第授首。党恶之,财土胥亡,而茂贞秦王考终。厥子从曮犹得遮道之请,卒镇凤翔,遵何德欤?论者以为汉唐之亡,祸变相□。四阉之逼胁,甚于十侍。全忠之恶逆,逾于孟德茂贞□□横,或少次于董卓者。盖废弑弘农,而贞西□□□。□畏全忠,犹有所制也。然用天下名士,而□□□□相。皆负时誉,又所不为矣。非张让无由兴晋阳之甲;不废弑,操无由集倡义之师。故克用韩建天下痴物,为贼臣弱君;予谓茂贞亦贪懦闇人,为贼臣驱君而已。《五代史》次蜀《世家》而处岐于《杂传》,岂独以称藩于晋,局促西夷哉?
扈跸都头宋文通,赐姓安知异典隆。
三贼臣魁过瑜建,夺天子罪次全忠
衰残行法法安在,壮盛加恩恩屡穷。
辞章不逊何须责,皋驿陈兵实首戎。
衔冤纾主难,李韦溅血使朝空茂贞陈兵临皋驿,迫杀杜让能,又杀韦昭度李溪都亭驿。)
城头尚父恭何甚,天下痴人恶共蒙。
一劳永逸时亟失,二难五危从此终。
河东旆反仍翔凤,汴梁鼓震散飞鸿。
天祐虚名虽袭故,吴会檄果谁同。
新唐改步优耆旧,季父藩臣大国崇。
岐邠稍复耕耘政,陇蜀微销苦战埄。
遮道馀民留嗣子,军府仍傍故王宫。
局促辕驹奚足数,当年何德可流风。
五代世家羞并纪,且从杂传附时雄。
读通鉴纲目乾隆辛未 清 · 弘历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八
三五以前迹杳茫,三五以后滋益详。
编年事例自涑水正纪褒贬推紫阳。
列眉指掌示法戒,四千馀年治乱彰。
武帐几馀一翻阅,岂因巡狩懈就将。
但经触目心辄警,不为博览供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