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书品序 南梁 · 庾肩吾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玄静先生曰:子遍求邃古,逖访厥初。
书名起于玄洛,字势发于仓史
故遗结绳,取诸文,象诸形,会诸人事,未有广此缄滕,深兹文契。
是以一画加大,天尊可知;
二力增土,地卑可审。
日以君道,则字势圆;
月以臣辅,则文体缺。
及其转注假借之流,指事会意之类,莫不状范毫端,形呈字表。
开篇玩古,则千载共朝;
削简传今,则万里对面。
记善则恶自削,书贤则过必改。
玉历颁正而化俗,帝载陈言而设教,变通不极,日用无穷,与圣同功,参神并运。
爰洎中叶,舍烦从省,渐失颍川之言,竟逐云阳之字。
若乃鸟迹孕于古文,壁书存于科斗,符陈帝玺,摹调蜀漆,署表宫门,铭题礼器,鱼犹舍凤,鸟已分虫。
仁义起于麒麟,威形发于龙虎,云气时飘五色,仙人还作两童。
龟若浮溪,蛇如赴穴,流星疑烛,垂露似珠。
芝英转车,飞白掩素,参差倒薤,既思种柳之谣,长短悬针;
复想定情之制,蚊脚傍低,鹄头仰立,填飘板上,谬起印中,波回堕镜之鸾,楷顾雕陵之鹊,并以篆籀重复,见重昔时。
或巧能售酒,或妙令鬼哭,信无味之奇珍,非趋时之急务。
且具录前训,今不复兼论,惟草正疏通,专行于世,其或继之者,虽百代可知。
寻隶体发源秦时,隶人下邳程邈所作,始皇见而重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难制,遂作此法,故曰隶书,今时正书是也。
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目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
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
余自少迄长,留心兹艺,澡手谢于临池,锐意同于削板,而蕺山之扇,竞未增钱,凌云之台,无因诫子,求诸古迹,或有浅深。
辄删善草隶者一百二十八人,伯英以称圣居首,法高以追骏处末,推能相越,小例而九,引类相附,大等为三,复为略论,总名《书品》。
论书 南梁 · 庾元威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七
,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方正循纪,修短合度。
所学草书,宜以张融、王僧淡则,体用得法,意气有馀。
章表笺书,干斯足矣。
夫才能则关性分,耽嗜殊妨大业,但令紧快分明,属辞流便,字不须体,语辄投声。
若以已巳莫分,东柬相乱,则雨王妙迹,二陆高才,顷来非所用也。
王延之有言曰: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岂非一者学书得法,二者作字得体,三者轻重得宜,意谓犹须言无虚出,斯则善矣。
近何令贵隔,势倾朝野,聊尔疏漏,遂遭十秽之书。
今聊存两字书曰,有寒士自陈简于掌选诗云:「伎能自寡薄,支叶复单贫。
柯条滥垂景,木石讵知晨?
狗马虽难画,犬羊诚易驯。
效频终未似,学步岂如真。
实云朝乱绪,是曰斁彝伦。
俗作于兹混,人途自此沌」。
离合之诗,由来久矣,不知讥剥,爰加称赞,是其第六秽也。
近来贵宰,于二品清宦进,不假手作书,而笔迹过鄙,无法度,彼恭拜、忽云,永感答人借车,还白不具,真本流传,合朝耻辱,是其第七秽也。
以此而言,书何容易,且梁制与平吉人笺书,有坏怀语者,不得答书。
许乃告绝,私吊答中。
彼此言感思乖错者,州望须刺大中正处,入清议,终身不得仕,盛名年少,宜留意勉之。
余见学阮研书者,不得其骨力婉媚,唯学挛拳委尽。
薄绍之书者,不得其批渊微,徒自经营险急,晚途别法,贪省爱异,浓头织尾,断腰顿足,一八相似。
十小难分,屈等如匀,变前为草,咸言祖述王萧。
无妨日有讹谬,星不从生,籍不从耒,许慎门徒。
居然嗢噱,卫恒子弟。
宁不伤嗟,诖误众家,岂宜改习。
书字之兴,由来尚矣。
沮诵仓颉黄帝史也。
周宣玉时,柱下史史籀,始著籀书,今六人之法虽存,十五之篇亡矣。
及秦相李斯,破大篆为小篆,造《仓颉》七章,中车府令赵高,造《爰历》六章,太史胡毋敬,造博学七章,后人分五十五章,为三仓上卷,至哀帝元嘉中扬子云作训纂,记滂喜,为中卷。
和帝永元中,贾升郎更续记彦均,为下卷。
皆是记字,字出衙人,故人称为三仓也,夫苍雅之学,儒博所宗,自景纯注解,转加敦尚,汉正史及古今字书,并云《仓颉》九篇,是李斯所作。
今窃寻思,必不如是,其第九章论豨信京刘等,郭云:「豨、信是陈豨韩信,京刘是大汉,西土是长安」。
此非谶言,岂有秦时朝宰,谈汉家人物,牛头马腹,先达何以安之?
江左硕儒相系,梁初复有任昉沈约,悉未有讥驳,余忽横议,实不自许,敬俟明哲,定其可否。
而字韵集《方言》《广雅》,凡录字者十有四家,许穿凿贾氏,乃奏《说文》,曹产开振许侯,爰成《字苑》。
《说文》则形声具举,《字苑》则品类周悉,追悟典坟,字弗全体。
《周礼》以鸡斯为笄纚,《礼记》以相近为禳祈。
致今众议丛残,音辞䮞互,盖由程邈变隶,流传未一。
郑公《诗谱》,颇显其源,且书文一反,草木相从,凡五百六十七部,合一万五千九百一十五字,即曰世中所行,十分裁一,而今点画失体,深成怪也。
近有居土阮孝绪,撰《古今文字》三卷,穷搜正典,次丹阳五官丘陵,撰《文字指要》二卷,精加谪发,惟此两书,可称要用。
余以值明师,留心字法,所以坐右作午疆宇,不依羲献妙迹,不逐陶葛名方作,莼羹不敩晋书,不循韵集,爰以浅见,轻述字府,自谓此文,或均萤露。
齐未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少年崇仿,家藏纸贵,而凤鱼虫鸟,是七国时书。
元常皆作录书,故贻后来所诘。
湘东王沮阳韦仲定为九十一种,次功曹谢善勋增其九法,合成百体,其中以八封书为一,以大为两法,径文一字,方寸千言,大上止传可尔。
鬼书惟有业杀,刁斗出千古器,尔┦由乎内典,散隶露书,终是飞曰。
意谓此等,并非通论,今所不取。
余经为正阶侯书十牒屏风,作百体,间以采墨,当时众所惊异,自尔绝笔,惟留草本而已。
百体者,悬针书,垂露书,秦望汲冢书,金鹊书,玉文书,鹄头书,虎爪书,倒薤书,偃波书,幡信书,飞白篆古顽书,籀文书,奇字,谬篆,制书,列书,日书,月书,风书,云书,星隶,填隶,虫食叶书,科斗书,署书,胡书,蓬书,相书,天竺书,转宿书,一笔篆飞白书,一笔隶飞白草,古文隶横书,楷书,小科书:此五十种,皆纯墨。
玺文书,节文书,真文书,符文书,芝英隶,花草隶,幡信隶,钟鼓隶,龙虎篆,凤鱼篆,骐篆,仙人篆,科斗虫篆,云篆,虫篆,鱼篆,鸟篆,龙篆,龟篆,虎篆,鸾篆,龙虎隶,凤鱼隶,麟凤隶,仙人隶,科斗隶,云隶,虫隶,鱼隶,鸟隶,龙隶,龟隶,鸾隶,龙文隶书,龟文书,鼠书,牛书,虎书,兔书,龙草书,蛇草书,马书,羊书,猴书,鸡书,犬书,豕书,此十二时书,巳上五十种,皆采色。
其外复有大篆、小篆,铭鼎摹印,刻符石经,象形篇章,震书倒书,反左书等,及宋中庶宗炳出九体书,所谓嫌素书,简奏书,笺表书,吊记书,行押书,楫书,稿书,半草书,全草书,此九法极真草书之次第焉,刚舍之外,所存犹一百二十体。
张芝始作一笔飞白书,此干井等字为妙,所以唯云一笔飞白书,则无所不通矣。
反左书者,大同中宫学土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有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
今学者稍多,解者益寡。
敬通又能一笔草书,一行一断,婉约流利,特出天性。
顷来莫有继者。
宗炳又造画瑞应图千卓绝,王元长颇加增定,乃有虞舜獬豸,周穆狻猊,汉武神凤,卫君舞鹤,五城、九井、螺杯、鲁砚、金滕、玉英、玄圭、朱草等,凡二百一十物。
余经取其善草、嘉禾、灵禽、瑞兽、楼台、器服可为玩对者,盈缩其形状,参详其动植,制一部焉。
此乃青出于蓝,而实世中未有。
复于屏风上作杂体篆二十四种,写凡百名,将恐一笔鄣子,凡百屏风,传者逾谬,并怀叹息,世本云:史皇作图,黄帝巨也,其唐虞之文章,夏后之鼎象,则图画之宗焉。
其后绘事逾精,丹青转妙,乃以钉女心痛图鱼獭集,敬君以之亡妇,王嫱由此失身。
近代陆绥,足称画圣,所闻谈者,一笔之外,仅可蝉雀。
顾长康称为三绝,终是半痴人耳。
杂体既资于画,所以附乎书末张彦《法书要录卷二》,又见《御览》七百四十八,有删节。)
书旨述 隋末唐初 · 虞世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客有通元先生。好求古迹。
为余知书启之发源。审以臧否。
曰予不敏。何足以知之。
今率以闻见。随纪年代。
考究兴亡。其可为元龟者。
举而叙之。古者画卦立象。
造字设教。爰寘形象。
肇乎仓史。仰观俯察。
鸟迹垂文。至于唐虞。
焕乎文章。畅于夏殷。
备乎秦汉。洎周宣王史籀
科斗之书。采仓颉古文。
综其遗美。别署新意
号曰籀文。或谓大篆。
秦丞相李斯。改省籀文。
适时要。号曰小篆
善而行之。其仓颉象形。
传诸典策。世绝其迹。
无得而称。其籀文小篆。
自周秦以来。犹或参用。
未之废黜。或刻于符玺。
或铭于鼎钟。或书之旌钺。
往往人閒。时有见者。
夫言篆者传也。书者如也。
述事契誓者也。字者孳也。
孳乳寖多者也。而根之所由。
其来远矣。先生曰。
古文籀篆。曲尽而知之。
愧无隐焉。隶草攸止。
今则未闻。愿以发明。
用袪昏惑。曰。
至若程邈隶体。因之罪隶。
以名其书。朴略微奥。
而历祀增损。迄以湮沦。
而淳喜之流。亦称传习
首变其法。巧拙相沿。
未之超绝。史游制于急就。
创立草稿。而不之能。
崔杜㭊理。虽则丰妍。
润色之中。失于约。
伯英重以省繁。饰之铦利。
加之奋逸。时言草圣。
首出常伦。钟太傅师资德升
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
真楷独得精妍。而前辈数贤。
递相矛盾。事则恭守。
无舍仪则。尚有瑕疵。
失之断割。逮乎王廙王洽
逸少子敬。剖㭊前古。
无所不工。八体六文。
必揆其理。俯拾众美。
会兹易。制成今体。
乃穷奥旨。先生曰。
于戏。三才审位。
日月烛明。固资异人。
一敷而化。不然者。
何以臻妙。无相夺伦。
父子联镳。轨范后昆。
先生曰。书法元微。
其难品绘。今之优劣。
神用无方。小学疑迷。
惕然将寤。而旨述之义。
其可闻乎。曰。
无让繁词。敢以终序。
徐氏法书记 唐 · 武平一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
易称河出图。
洛出书。
圣人则之。
伏羲氏观象于天。
观法于地。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始作八卦。
轩辕氏之王也。
使苍颉象鸟兽之迹。
以为文字。
故铭于钟鼎。
列于竹帛。
周宣王太史史籀者。
作大篆十五篇。
秦始皇之并天下也。
丞相李斯一文字之制。
苍颉篇。
其后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
颇有省改。
谓小篆也。
周曰六书。
秦称八体。
或云隶书者。
始皇使下邽程邈所作。
汉因行之。
扶风曹喜善篆隶。
时人师之。
光和后。
左中郎陈留蔡邕
于篆隶博究其妙。
灵帝好书术杂艺。
置鸿都以招纳之。
则有师宜官梁鹄之徒预焉。
遇汉末。
鹄奔刘表
魏武破荆获
雅好其书。
恒悬帐下以玩之。
弟子毛宏教于秘书
今八分楷法是也。
安平崔瑗父子作草势。
宏农张芝转加其巧。
王逸少所言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韦仲将所谓草圣。
黄门郎昶亚焉。
魏太和中
韦诞武都太守以善书至侍郎
宫观宝器。
之迹。
尝登淩云台题榜。
下而白首。
太尉钟繇
一时之妙。
冠于前。
垂于后。
子会。
晋太保卫瓘父子。
吴人皇象
晋征西司马索靖
中书郎李克卫夫人
并得钟张之楷。
擅价当时。
中兴后。
王丞相茂宏父子。
庾征西稚恭兄弟。
咸著盛名于江西
其穷神极变。
龙翔天逸。
今古独立者。
见乎晋会稽内史右将军琅琊王羲之
羲之子献之亦传其妙。
而不之逮也。
先贤所评子敬之比逸少
士季之比元常
言去之远矣。
故二王之迹。
历代宝之。
宋文齐高
洎梁武父子湘东邵陵
咸以为师楷。
梁大同中
武帝周兴嗣撰千字文。
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
以赐八王。
右军之书。
咸归梁室。
侯景乱。
兵火之后。
多从湮阙。
西台诸宫。
尚积馀宝。
元帝之死。
一皆自焚。
可为悲也。
周至隋。
初并天下。
大业之始。
后主颇求其书。
往往有献者。
及隋之季。
王师入秦。
又于洛阳擒二伪主。
两京秘阁之宝。
扬都扈从之书。
皆为吾有。
太宗右军之书。
特留睿赏。
贞观初
下诏购求。
殆尽遗逸。
万机之暇。
备加执玩。
兰亭乐毅
尤闻宝重。
常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
梁公房玄龄巳下八人。
普彻窃拓以出。
故在外传之。
太宗晏驾。
本入元宫。
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真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
长孙无忌等六人。
在外方有。
洎大圣天后御极也。
尤为宝啬。
平一龆龀之岁。
见育宫中。
切睹先后阅书法数轴。
将拓以赐藩邸。
时见宫人出六十馀函。
于亿岁殿曝之。
多装以镂牙轴紫罗褾。
云是太宗时装。
中有故青绫褾玳瑁轴者。
云梁朝旧迹。
标首各题篇目行字等数。
草书多于其侧帖真字楷书
每函可二十馀卷。
别有一小函。
可十有馀卷。
所记忆者。
是扇乐毅告誓黄庭。
当时私访所主女学。
问其函尽出以否。
答曰尚有。
未知几许。
中宗神龙中
贵戚宠甚。
宫禁不严。
御府之珍。
多归私宅。
先尽金璧。
次及法书。
嫔主之家。
因此而出。
或有报安乐公主者。
主于内出二十馀函。
驸马武延秀
久践虏庭无功。
于此徒闻二王之迹。
强学宝重。
乃呼薛稷郑愔平一评善恶。
诸人随事答为上者。
登时去牙轴紫褾。
只以漆轴黄麻纸标。
题云特健药。
云是虏语。
其书合作者。
时有太宗御笔于后题之。
叹其雄逸。
太平公主闻之。
遽于内取数函及乐毅等小函以归。
延秀之死。
侧闻睿宗薛稷择而进之。
薛窃留佳者十馀轴。
薛之败也。
为簿录官所盗。
平一郴州日。
与太平子薛崇裔堂兄子崇允连官。
说太平之败。
崇裔怀乐毅等七轴。
请崇允托其叔驸马璥贻歧王。
以求免戾。
此书因归邸第。
崇裔弟崇简娶梁宣王女。
主家王室之书。
亦为其所有。
后获罪谪五溪
书归御府
朝士王公亦往往观之。
夫龟文以来。
鸟迹之后。
六书八体。
时咸宝之。
而代易百王。
年移千叶。
旧文残阙。
遗篇湮散。
非穷微极精。
博雅好古。
孰能辨以问之。
学以聚之。
豫州刺史东海徐公峤之
怀才蕴艺。
依仁践礼。
自许笔精。
人称草圣
九邱七略。
五车百氏。
未遇仲尼之贤。
犹繁茂先之室。
至于魏陵逸策。
鲁室前书
字辨阳循。
疑招束皙
师宜削去之版。
逸少为题之扇。
莫不烟霏露凝。
鸟歧鱼跃。
填䌽筐。
溢雕厨。
贻之后昆。
永为家宝。
季子浩。
并有羲献之妙。
待诏金门
家多法书。
见托斯文。
题其篇目行字。
列之如后。
詹事张庭圭之家。
抑其次也。
书断评 唐 · 张怀瓘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盖一味之嗜。
五味不同。
殊音之发。
契物斯失。
方类相袭。
且或如彼。
况书之臧否。
情之爱恶无偏乎。
若毫釐较量。
谁验准的。
推其大率。
可以言诠。
观昔贤之评书。
或有不当。
王僧虔云。
亡从祖中书令笔力过子敬者。
君子周而不比。
乃有党乎。
梁武帝云。
钟繇书法十有二卷。
世之书者。
多师二王。
元帝逸迹。
曾不睥睨。
竞巧趋精细。
殆同神机。
逸少至于学钟艺巧。
及其独运。
意疏字缓
譬犹楚音夏习。
不能无楚。
子敬之不逮真。
亦劣章草。
然观其行草之会。
则神勇盖世。
兄之于父。
犹拟抗行。
比之钟张
虽勍敌。
仍有擒孟之势。
夫天下之能事。
悉难就也。
假如效萧子云书。
虽则童孺。
但至效数日。
见者无不云学萧书。
欲窥钟公。
墙数仞
罕得其门者。
小王则若惊风拔树。
大力移山。
其欲效之。
立见僵仆。
可知而不可得也。
然小王尝与谢安书。
意必珍录。
乃题后答之。
亦以为恨。
或云。
子敬
君书何如家君。
答云。
固当不同。
云。
外论殊不尔。
又云。
人那得知
此乃短谢公也。
羊欣云。
张字形不及古。
自然不如小王。
虞和云。
古质而今妍。
数之常。
爱妍而薄质。
人之情。
张方之二王。
可谓古矣。
岂得无妍质之殊。
父子之间。
又为今古。
子敬穷其妍妙。
固其宜也。
并以小王居胜。
达人通论。
不其然乎。
羊欣云。
右军古今莫二。
虞和云。
献之始学父书。
正体乃不相似。
至于笔绝章草。
殊相拟类。
笔迹流泽。
婉转妍媚。
乃欲过之。
王僧虔云。
献之骨势不及父。
媚越过之。
萧子良云。
崔张以来。
归美于逸少
仆不见前古人之迹。
计亦无过之。
孙过庭云。
元常专工于隶书。
伯英犹精于草体。
彼之二美。
而羲献兼之。
并有得也。
夫椎轮为大辂之始。
以椎轮之朴。
不如大辂之华。
盖以拙胜工。
岂以文胜质。
若谓文胜质。
诸子不逮
复何疑哉。
或以法可传。
轮扁不能授之于子。
是知一致而百虑。
异轨而同奔。
钟张虽草创称能。
二王乃差池称妙。
若以居先则胜。
钟张亦有所师。
固不可文质先后而求之。
盖一以贯之求其合。
天下之达道也。
虽则齐圣跻神。
妙各有最。
若真书古雅。
道合神明。
元常第一。
若真行妍美。
粉黛无施。
逸少第一。
若章草古逸。
极致高深。
伯度第一。
若章则劲骨。
天纵草则。
变化无方。
伯英第一。
其问备精诸体。
唯独右军
次至大令。
子敬可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逸少可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
然此五贤。
各能尽心而跻于圣。
或有侮毁。
亦犹日月之蚀。
无损于明。
白云在天。
瞻望悠邈。
固同为终古独绝。
百世之模楷。
高步于人伦之表。
栖迟于墨妙之门。
不可以规矩其形。
律吕其度。
鹏搏龙跃。
绝迹霄汉。
所谓得元珠于赤水矣。
其或继书者。
虽百世可知。
史籀李斯
即字书累叶之祖。
其所制作。
并神妙至极。
盖无等夷。
八分书则伯喈制胜。
出世独立。
谁敢比肩。
至如崔及小张韦卫皇索等。
虽则同品。
不居其最。
并不备载较量。
然各峻彼云峰。
增其海派。
使后世资瞻仰而露润焉。
赵壹有贬草之论。
仍笑重张书为秘宝者。
嗟夫。
道不同。
不相为谋。
夫艺之在己。
如木之加实。
草之增叶。
绘以众色为章。
食以五味而美。
亦犹八卦成列。
八音克谐。
聋瞽之人。
不知其谓。
若知其故。
耳想心识。
自该通审。
其不知。
则聋瞽者耳。
庾尚书以臧否相推。
而列九品
阮研卫瓘索靖韦诞皇象钟会同居第三等。
此若棠杜之树。
植橘柚之林。
又抑薄绍之齐高帝等三十人同为第七等。
亦犹屈盐梅之量。
处掾属之伍。
李夫人以程邈居第一品。
且书传所载。
程创为隶法。
其于工拙。
蔑尔无闻。
遗迹又无。
何以知其品第。
又云。
梁氏石书。
雅敬于韦蔡。
以梁比蔡。
岂不悬绝。
张昶伯英之弟。
妙于草隶八分。
混兄之书。
故谓之亚圣。
卫恒兼精体势。
时人云得伯英之骨。
并居第四。
仍与汉王同流。
又黜桓元谢安萧子云释智永陆柬之等与王知敬居第五等。
若此数子。
岂与埒能。
嗜好不同。
又加之以言。
况可尽之于刚柔。
消息贵乎适宜。
形象无常。
不可典要。
固难评也。
萧子云言欲作二王论草隶法。
言不尽意。
遂不能成。
又云。
顷得书意转深。
点画之间。
所言不得尽其妙者。
事事皆然。
诚哉是言也。
艺成而下。
德成而上。
然书之为用。
施于竹帛。
千载不朽。
亦犹愈没没而无闻哉。
万事无情。
胜寄在我。
苟视迹而合趣。
或循干而得人。
虽身沈而名飞。
冀托之以神契。
每见片善。
何庆如之。
怀瓘恨不果游目天府
备观名迹。
徒勤劳乎其所未闻。
祈求乎其所未见。
今录所闻见。
粗如前列。
学惭于博。
识不迨能。
缮奇缵异。
多所未尽。
且如抱绝俗之才。
孤秀之质。
不容于世。
或复何恨。
孔子曰。
博学深谋而不遇者众矣。
何独某哉。
然识贵行藏。
行忌明洁。
至人晦迹。
其可尽知。
开元甲子岁
广陵卧疾。
始焉草创。
其触类生变。
万物为
庶乎周易之体也。
其一字褒贬。
微言劝戒。
窃乎春秋之意也。
其不虚美。
不隐恶。
近平马迁之书也。
冀其众美。
以成一家之言。
虽知不知为上。
独善之与兼济
取舍其为孰多。
童蒙有救。
思盈半矣。
且二王既没。
书或在兹。
语曰。
能言之者。
未必能行。
能行之者。
未必能言。
何必备能。
而后为评。
岁洎丁卯
荐笔削焉。
六体书论 唐 · 张怀瓘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臣闻形见曰象。
书者法象也。
心不能妙探于物。
墨不能曲尽于心。
虑以图之。
势以生之。
气以和之。
神以肃之。
合而裁成。
随变所适。
法本无体。
贵乎会通。
观彼遗踪。
悉其微旨。
虽寂寥千载。
若面奉徽音。
其趣之幽深。
情之比兴。
可以默识。
不可言宣。
亦犹冥密。
鬼神有矣。
不可见而以知。
启其元关
会其至理。
即与大道不殊。
夫经是圣文。
尚传而不秘。
书是妙迹。
乃秘而不传。
存殁光荣。
难以过此。
诚不朽之盛事。
大篆者。
史籀造也。
广乎古文。
法于乌迹。
若鸾凤奋翼。
虬龙掉尾。
或花𦹛相承。
或柯叶敷畅。
劲直如矢。
宛曲若弓。
铦利精微。
同乎神化。
史籀是其祖。
李斯蔡邕为其嗣。
小篆者。
李斯造也。
或镂纤屈盘。
或悬针状貌。
鳞羽参差而互进。
圭璧错落以争明。
其势飞腾。
其形端严。
李斯是祖。
曹喜蔡邕为嗣。
八分者。
王次仲造也。
点画发动。
体骨雄异。
作威投戟。
腾气扬波。
贵逸尚奇。
探灵索妙。
可谓蔡邕为祖。
张昶皇象为子。
钟繇索靖为孙。
隶书者。
程邈造也。
字皆真正。
曰真书。
大率真书如立。
行书如行。
草书如走。
其于学趣。
盖有殊焉。
夫学草行。
分不一二。
天下老幼。
悉习真书。
而罕能至。
其最难也。
钟繇法于大篆。
措思神妙。
得其古风。
亦有不足。
伤于疏瘦。
王羲之钟繇
锋芒峻势。
多所不及。
于增损则骨肉相称。
润色则婉态妍华。
是乃过也。
王献之远减于父锋芒。
往往直笔而已。
锋芒者。
若犀象之有牙角。
婉态者。
若蛟龙之恣盘游。
夫物负阴而抱阳。
书亦外柔而内刚。
缓则乍纤。
急则若灭。
修短相异。
岩谷相倾。
险不至崩。
跌不至失。
此其大略也。
可谓元常为兄。
逸少为弟。
子敬为息。
行书者。
刘德升造也。
不真不草。
是曰行书。
晨鸡踉蹡而将飞。
暮鸦联翩而欲下。
贵其家承蹑不绝。
气候通流。
逸少则动合规仪。
调谐金石。
天姿神纵。
无以寄辞。
子敬不能纯一。
行草杂糅。
便者则为。
神会之间。
其锋不可当也。
宏逸遒健。
过于家尊。
可谓子敬为孟。
逸少为仲。
元常为季。
草书者。
张芝造也。
草乃文字之末。
伯英创意。
庶乎文字之先。
其功邻乎篆籀。
探于万象。
取其元精。
至于形似。
最为近也。
字势生动。
宛若天然。
实得造化之姿。
神变无极。
然草法贵在简易。
而此公伤于太简也。
逸少虽损益合宜。
其于风骨精熟。
去之尚远。
伯英是其祖。
逸少是其父。
子敬是其子。
若乃无所不通。
独质天巧。
耀今抗古。
百代流行。
逸少居最。
所以然者。
古质今文。
世贱质而贵文。
文则易俗。
合于情深。
识者必考之古。
乃先其质而后其文。
质者如经。
文者如纬。
钟张为枝干。
二王为华叶。
美则美矣。
如彼桃李。
戛兮铿兮。
合乎宫徵。
磊落昆山之石。
嵯峨碧海之波。
奔则激电飞空。
顿则悬流注壑。
虽贯珠之一一。
亦行雁之联联。
求之于希微。
见之于无物。
或俨兮其容。
或敦兮若朴。
或焕兮若冰之将释。
然后为得矣。
故学真者不可不兼钟。
学草者不可不兼张。
此皆书之骨也。
如不参二字之法。
欲求于妙。
不亦难乎。
若有能越诸家之法度。
草隶之规模。
独照灵襟。
超然物表。
学乎造化。
创开规矩。
不然。
不可不兼于钟张也。
盖无独断之明。
则可询于众议。
舍短从长。
固鲜有败。
书亦探诸家之美。
况不遵其祖先乎。
臣数对龙颜。
承圣旨修书。
拟教皇子小学。
亦在幼年。
又承诸王学书。
不习古本。
今不遇古。
理在不疑。
如学文章。
只读今人篇什。
不涉经籍。
岂成伟器。
又如不知东都
惟须指示洛阳之道。
日行远近。
随其筋力。
若令蹇者引去。
自然不越其前。
亦犹跼骥子于枥中。
鸳雏于笼下。
而望其辽远。
实谓难乎。
若使其出笼去枥。
刷劲翮。
整兰筋。
垂长风。
蹑修路。
可以摩霄逐日。
岂惟千里万里哉。
如人面不同。
性分各异。
书道虽一。
各有所便。
顺其情则业成。
达其衷则功弃。
岂得成大名者哉。
夫得射法者。
箭则中物而深入。
为势有馀矣。
不得法者。
箭乃掉而近。
物且不中。
入固不深。
为势已尽矣。
然执笔亦有法。
若执笔浅而坚。
掣打劲利。
掣三寸而一寸着纸。
势有馀矣。
若执笔深而束。
牵三寸而一寸着纸。
势已尽矣。
其故何也。
笔在指端则掌虚。
运动适意。
腾跃顿挫。
生气在焉。
笔居半则掌实。
如枢不转。
制岂自由。
转能旋回。
乃成棱角。
笔既死矣。
宁望字之生动。
献之年甫五岁。
羲之奇其把笔。
乃潜自后掣之不脱。
幼得其法。
此盖生而知之。
是故学必有成则无体。
欲探其奥。
先识其门。
有知其门。
不知其奥。
未有不得其法。
而得其能。
夫好事之人。
广求名书
以教其子。
察其所入。
便遣习之。
亦如商人。
以停百货。
色目既众。
必有善于人者。
所贵多本。
本立道生。
贫者咨嗟。
必不能遂。
伏惟陛下有万国之富。
而同庶人之贫。
天府妙书。
宝惜何用。
若恐损污真迹。
拓本亦可师模。
寸有所长。
自古大有佳手。
各禀异气。
亦可参详。
伏愿每季之间一两度。
悉召诸王
遍示古迹。
商榷诸家工拙。
必大间悟心灵。
习其所便。
从此豹变。
冰寒于水。
昔有诚信。
况复天人神纵者哉。
岂可许钟张二王。
独高于往日也。
且一食之美。
惟饱其日。
傥一观而悟。
则润于终身。
夫主人示书。
谓之设宝。
纵一听钧天之乐。
睹明月之珠。
竟何益于人也。
若顺其性。
得其法。
则何攻不克。
何业不成。
侍书之人。
惟宜指陈妙理。
亦如侍讲
敷演圣旨。
当今大化滂流。
四表无事。
士无弃置。
官尽材能。
臣及弟怀瑰。
叨同供奉。
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
臣书真行草
合成六体。
自书契之作。
三千馀年。
子孙支分。
优劣悬隔。
今考其神妙。
舍彼繁芜。
当道要书。
用此六体。
当道要字。
行此千文。
比而睹之。
见其始末。
探贤哲之深旨。
知变化之所由。
臣敢罄庸愚。
谨献书论。
书法论 唐 · 徐浩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
周官内史
教国子六书。
书之源流。
其来尚矣。
程邈变隶体。
邯郸传楷法。
事则朴略。
未有能工。
厥后钟善正书。
张称草圣。
右军行法。
大令破体。
皆一时之妙。
近古以来。
萧永欧虞。
颇得笔势。
褚薛以降。
自谓不讥矣。
人谓虞得其筋。
褚得其肉。
欧得其骨。
当矣。
夫鹰隼乏彩。
而翰飞戾天。
骨劲而气猛也。
翚翟备色。
而翱翔于百步。
肉丰而力沈也。
若藻曜而高翔。
书之凤凰矣。
欧虞为鹰隼。
陆褚为翚翟焉。
欧阳率更云。
萧书出于章草。
颇为知言。
然欧阳飞白。
旷古无比。
余年在龆龀。
便工翰墨。
忘寝与食。
胼胝笔砚。
而性不能逾。
力不可强。
勤而逾拙。
劳而无功。
区区碑石之间。
矻矻几案之上。
亦古人所耻。
吾岂忘情耶。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
殷鉴不远。
何学书为。
必以一时风流。
千里面目。
斯亦愈于博奕。
亚于文章矣。
发挥圣贤事业。
其由斯乎。
初学之势。
特须藏锋。
锋若不藏。
字则有病。
病且未去。
能何有焉。
字不欲疏。
亦不欲密。
亦不欲长。
亦不欲短。
小展令大。
大蹙令小。
疏肥令密。
密瘦令疏。
斯亦大经矣。
笔不欲捷。
亦不欲徐。
亦不欲平。
亦不欲侧。
侧竖令平。
平峻使侧。
捷则须安。
徐则须利。
如此则其大较矣。
张伯英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永师登楼不下。
四十馀年。
张公精熟。
号草圣
永师拘滞。
终著能名。
以此而言。
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
俗云。
书无百日工。
盖悠悠之谈也。
宜白首工之。
岂可百日乎。
汝曹年未弱冠。
但当研精覃思。
心□目想。
时复临本。
验其短长。
可致佳境耳。
钟太傅坐则画地数步。
卧则书被穿表里。
由是乃为翰墨之龟鉴耳。
古迹记 唐 · 徐浩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
伏羲画八卦。史籀造籀文。
李斯作篆书。程邈起隶法。
王次仲为八分体。汉章帝始为章草名。
厥后流传。工能间出。
史籀石鼓文。崔子玉吕望张衡李斯峄山碑会稽山碑。
蔡邕鸿都三体石经八分西岳光和殷华冯敦等数碑。并伯喈章草。
并为旷绝。及张芝章草。
钟繇正楷。时莫其先。
卫瓘索靖章草。王羲之真行章草。
桓元草。谢安王献之羊欣王僧虔孔琳之薄绍之真行草。
永禅师萧子云真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果师述师真行草。
陆柬之临书。臣先祖故益州九陇县吏部侍郎师道臣先考故洺州刺史左常侍峤之真行草。
皆名冠古今。无与为比。
齐梁以后。传秘此书。
跋尾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满骞朱异等署名。太宗皇帝肇开帝业。
大构图书。宝于内库
钟繇张芝弟昶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宋齐梁杂迹三百卷。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成部帙。
以贞观字印缝。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如后。
李潮八分小篆歌766年 唐 · 杜甫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其石粗有鼓形,字刻石旁,其数有十,初在陈苍野中。韩愈博士时,请于祭酒,欲以数橐驼舆致太学,不从。郑馀庆始迁之凤翔,以为宣王鼓,韦应物以为文王鼓,宣王刻,欧阳修集古录始设三疑,郑樵摘丞殹二字,见于秦斤、秦权,而以为秦鼓,程大昌又云成王之鼓,《左传》成有岐阳之蒐,其字乃番吾之迹)(一作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苍颉古文或异。秦李斯、胡毋敬辈,改省为小篆。程邈献隶书,主于徒隶简易,王次仲作八分。盖小篆古形犹存其半,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本谓之楷书,楷隶大范相同。张怀瓘程邈以后之隶与钟、王之今楷为一意。欧阳修以八分为隶,洪适因之,迄无定说)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苦县老子碑,蔡邕书,樊毅西岳碑,汉光和中立)骨立(一作力),书(一作画)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一作可)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昌黎人,骑曹蔡有邻济阳人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一作千)金,蛟龙盘拿肉屈强。
吴郡张颠誇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一作江)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法书论 唐 · 蔡希综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
余家历世皆传儒素。
尤尚书法。
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
有篆籀八体之妙。
六世祖陈侍中景历
五世伯祖隋蜀王记室君知。
咸能楷隶。
俱为时所重。
从叔父右卫府兵曹参军有邻
继于八体之迹。
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
第七兄洛阳尉希寂
并深工草隶。
颇为当代所称也。
周宣王史籀大篆
秦始皇程邈改为隶书
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书改为楷法。
仲又以楷法变为八分。
其后继迹者。
伯喈得之极。
元常或其亚。
草圣始自楚屈原
章草兴于汉宣帝
楷法则曹喜师宜官梁鹄皇象罗景邯郸淳胡昭杜度
草法则崔瑗崔寔张芝张昶索靖卫瓘卫恒羲献。
宋齐之间。
王僧虔羊欣李镇萧子云萧思话陶隐居永禅师
唐房乔杜如晦杨师道裴行俭高士廉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褚遂良薛稷
其次有琅琊王绍宗颍川钟绍京范阳张庭圭。
亦深有意焉。
父兄子弟相继其能者。
东汉崔瑗
宏农张芝与弟
河东卫瓘子恒
颍川钟繇及子会。
琅琊王羲之及子献之。
西河宋令文及子之逊。
东海徐峤之及子浩。
兰陵萧诚及弟谅。
如是数公等。
并遭盛明之世。
得从容于笔砚。
始其学也。
则师资一同。
及尔成功。
乃菁华各擅。
亦犹绿叶红花。
长松翠柏
虽占雨露。
孕育于阴阳。
而盘错森梢。
䒠茸艳逸。
各入门自媚。
讵闻相下。
咸自我而作古。
或因奇而立
若盛传于代。
以为贻家之宝。
则八体之极。
是归乎钟蔡。
草隶之雄。
是归乎张王。
此四贤者。
自数百载来。
未之逮也。
五十六种书序 唐 · 韦续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三
自三皇以前。
结绳为政。
太昊氏。
文字生焉。
所谓依类象形谓之文。
形声相益谓之字。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
故事有六文。
一曰象形。
日月是也。
二曰指事。
上下是也。
三曰形声。
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令长是也。
又曰字有五易
仓颉变古文。
史籀大篆
李斯制小篆。
程邈隶书
汉代作章草是也。
其八体者。
更加刻符摹印。
虫书署书。
殳书传信。
并大小篆。
为八体也。
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
得十二时书。
皆篆神形也。
又加二十三体。
共定五十六。
列之于后。
林氏字源编小说序 五代 · 林罕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长兴二年岁在戊子
时年三十有五。
疾病踰时。
閒坐思书之点画。
莫知所以。
乃搜阅今古篆隶。
始见源由。
旋观近代以来。
篆隶多失。
始则茫乎不知。
终则惜其错误。
欲求端正。
将示同人。
病间有事。
其志不遂。
至明德二年乙未复病。
迄于丁酉冬不瘳。
病中无事。
得遂前志。
大理少卿赵崇祚讨论。
成一家之书。
孔安国尚书序云。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始画八卦。
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
由是文籍生焉。
贾耽滑州时。
作偏傍字源序云。
降及夏殷周。
通谓之古文。
宣王太史史籀
著大篆十五篇。
与古文小异。
七国分裂。
篆与古文。
随其所尚。
始皇兼并海内。
丞相李斯遂收拾遗逸。
苍颉七章。
车府令赵高作爰历七章。
太史胡母敬作博学七章。
并约籀文。
篆体转工。
世即谓之小篆。
属秦滋烦。
人趋简易。
故军正程邈变古文大小篆作隶书。
然书之所兴。
莫定何代。
隶之所起。
始自秦时
篆者取虫篆之形。
隶者便徒隶之用。
汉初有书师。
以隶合小篆为五十五章。
教于乡里。
平帝元始中
徵通书会京师者百有馀人。
方立小学之科。
扬雄采掇其可用者。
作训纂八十九章。
东汉班固
加十三章。
共一百二章二千一百二十字。
虽群书并载。
而目录不分。
太尉祭酒许慎
取其形类。
作偏傍条例十五卷。
名之曰说文。
颇有遗漏。
吕忱又作字林五卷。
以补其阙。
三国之后。
历晋魏陈隋。
书甚行。
篆书殆将泯灭。
唐将作少监李阳冰
就许氏说文复加刊正。
作三十卷。
今之所行者是也。
其时复于说文篆字下。
便以隶书照之。
名曰字统。
开元中
以隶体不定。
复于隶书字统下录篆文。
作四十卷。
名曰开元文字。
自此隶体始定矣。
兼改古文尚书及无平不陂字。
即其类也。
先已有九经音义。
及切韵玉篇行焉。
大历中
司业张参作五经文字三卷。
凡一百六十部。
其序略云。
以类相从。
务以易了。
不必旧诀。
自非经典文义之所在。
虽切于时。
略不集录。
以明为经不为字也。
开成中
唐元度以五经文字有所不载。
复作新加九经字样一卷。
凡七十六部。
其序略云。
有偏傍上下本所无者。
纂为杂辨部以统之。
然九经所有之字。
即加训切。
况是隶书。
莫知篆意。
其字注解。
或云说文者。
即前来两说也。
云石经者。
蔡邕于国学所立石经也。
或云隶省者。
即隶减也。
唐立石经。
蔡邕之故事也。
周礼。
保氏掌养国子以道。
教之六书。
谓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
六者造字之本也。
篆虽一体。
而隶变数般。
篆隶即兴。
讹舛相错。
非究于篆。
无由晓隶。
六书者。
非止著一意而属一字。
一字之内
有占六书二三四者。
大都造字皆包含六意。
字有正者倒者。
横而在上中下者。
竖而在左右中者。
向者背者。
并者重者。
顺者逆者。
左者右者。
俯者仰者。
横坼而里别字者
竖开而夹别字者
一字成者
有全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合成者。
有省二字三字四字合成者。
隶书有不抛篆者。
有全违篆者。
有减篆者。
有添篆者。
有篆隶同文者。
在篆体则可辨。
变隶体则多有义异而文同。
篆亦有之。
今悉解之于后文。
此不同例。
俗有隶书赋者。
假托许慎为名。
颇乖经史。
据颜氏家训云。
斯实陶先生弟子杜道士所为。
大误时俗。
吾家子孙。
不得收写。
又有古今隶书端字决疑赋。
更不经于隶书赋。
当今之世。
不可学之。
又有下作子为学。
更旁作生为苏。
凡数十百字。
谓之野书。
唐有敕文。
明加禁断。
今往往见之。
亦不可辄学。
颜真卿撰干禄字书一卷。
每一字作三般。
即注云。
上正中通下俗。
既合标题。
合有褒贬。
全无与夺。
亦无取焉。
其道书鬼书天篆章草八分飞白破体行书。
无益于字。
此亦不录。
篆隶有笔力遒健。
字势妍丽。
斯乃意巧之人。
临文改易。
或参差之。
长短之。
屈曲之。
拗捩之。
务于奇怪。
以媚一时。
后习之人。
性有利钝。
致与元篆隶不同。
盖病由此起。
今之学者。
但能明知八法。
洞晓六书。
道理既全。
体格自贵。
亦何必踵欧虞褚之惑乱哉。
罕今所篆者。
则取李阳冰重定说文。
所隶者。
则取开元文字。
虽知鲁钝。
不失源流。
所贵讲说皆有依凭。
点画自无差误。
杜征南注左氏春秋。
以经杂传。
谓之集解。
何都尉论语序云。
今集诸家之善。
亦谓之集解。
罕以隶书解于篆字之下。
故效之亦曰集解。
今以说文浩大。
备载群言。
卷轴烦多。
卒难寻究。
翻致懵乱。
莫知指归。
是以剪截浮辞。
撮其机要。
于偏傍五百四十一字。
各随字训释。
或有字关起字者。
省而难辨者。
须见篆方晓隶者。
虽在注中。
亦先篆后隶。
各随所部。
载而明之。
其馀形声易会。
不关造字者
则略而不论。
其篆文下及注中易字。
便以隶书为音。
如稍难者。
则纽以四声。
四声不足。
乃加切韵。
使学者简而易从。
涣然冰释。
于说文中已十得其八九矣。
名之曰林氏字源编小说。
古人穷困湮厄而述作兴。
罕也卧疾数年。
饱食终日。
思有开悟。
贻厥将来。
非欲独藏私家。
实冀遍之天下。
乃手书刻石。
期以不朽。
一免传写之误。
二免翰墨之劳。
或有索之。
易为脱本。
审篆隶无纤毫之失。
质人神无愧耻之心。
古今所疑。
坦然明白。
如其漏略。
以俟君子。
韵谱前序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徐公文集》卷二三、说文解字篆韵谱、《宋史》卷四四一《徐铉传》、《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卷九、《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五、《万卷精华楼藏书志》卷一四、《小学考》卷一一
伏羲画八卦,而文字之端见矣;
仓颉摸鸟迹,而文字之形成矣;
史籀大篆以润饰之,李斯变小篆以简易之,其美至矣。
程邈作隶,而人竞趣省,古法一变,字义浸讹。
先儒许慎患其若此,故集《仓》《雅》之学,研六书之旨,博访通识,考于贾逵,作《说文解字》十五篇,凡万六百字。
字书精博,莫过于是,篆籀之体,极于斯焉。
其后贾鲂以三《仓》之书,皆为隶字,隶字始广,而篆籀转微。
后汉及今,千有馀岁,凡善书者皆草隶焉。
又隶书之法,有删繁补阙之论,则其讹伪,断可知矣。
故今字书之数,累倍于前。
夫圣人创制,皆有依据。
「不知而作」,君子慎之;
「及史阙文」,格言在。
若乃草木鱼鸟,形声相似,触类长之,良无穷极。
茍不折之以古义,何足可观?
叔重之后,《玉篇》、《切韵》所载,习俗虽久,要不可施之于篆文。
往者李阳冰天纵其能,中兴斯学,赞明许氏,奂焉英发。
然古法背俗,易为堙微。
方今许、李之书,仅存于世,学者殊寡,旧章罕存。
秉笔操觚,要资检阅,而偏旁奥密,不可意知,寻求一字,往往终卷。
力省功倍,思得其宜。
舍弟楚金,特善小学,因命取叔重所记,以《切韵》次之,声韵区分,开卷可睹。
楚金又集《通释》四十篇,考先贤之微言,畅许氏之玄旨,正阳冰之新义,折流俗之异端。
文字之学,善矣尽矣!
今此书止欲便于检讨,无恤其它,故聊存诂训,以为别识;
其馀敷演,有《通释》焉。
五音凡十卷,诒诸同志者也。
小字法帖跋 其一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三、《集古录》卷一○、《六一题跋》卷一○
右小字法帖者。
近时有尚书郎潘师旦者,以官法帖私自模刻于家,为别本以行于世。
余因分以为类,散入《集录》诸帙,而程邈卫夫人钟繇王廙宋儋,皆以小字为一类于此。
余尝辨钟繇《贺捷表》为非真,而此帖字画笔法皆不同。
传模不能不失本体,以此真伪尤为难辨也。
治平元年七月三十日书。
史籀李斯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八、《淮海集》卷三五、法帖通解、淮海题跋、《六艺之一录》卷一三五、《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卷七八、《佩文斋书画谱》卷八九
史籀者,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时有同异。
先王之时,天下之书同文,及其衰也,诸侯各自为政,而字画之形亦异殊矣。
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罢不合秦文者,而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是为小篆。
是时天下多事,篆字难成,长安下邽程邈得罪系云阳十年,从狱中增减大篆,去其繁复,奏之。
始皇以为善,出御史,名其书曰隶书。
凡奏事,令隶人书之,故又谓之佐书。
自尔秦书有大篆、小篆、刻符、虫书、隶书等,凡八体焉。
仓颉》、《爰历》、《博学》三篇,至汉时,闾里之师并为《仓颉篇》。
而籀文,至建武时已六篇矣。
今称史籀之迹者,惟岐阳石鼓文。
李斯之书,惟泰山诏为真迹。
二世诏、峄山之碑,近世传者,出于徐常侍夏英公家,自唐封演已疑非真。
杜甫直谓「野火焚」、「枣木传刻」尔。
不知此谓史籀李斯二帖者,何从得之也?
汉碑在者皆隶字,而程邈此帖乃是小楷,观其气象,岂敢遂信以为秦人书!
与洪相求序书 宋 · 朱翌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九
某蒙宠示《隶释》,略窥用心至到,古今未有。
此学不传久矣,前辈金石刻世不乏,不专于隶也,况究其字画音释哉。
非公好古博雅,必不及此。
后学一阅,心目晓然,使上下数千年文章深健之风不泯,其惠甚大。
别纸数字,仆何足以知之?
谨当致思以助成书。
续奉闻以隶恐不始于秦,亦不自程邈为之。
先录此一段去,未敢以为是也。
某尝作一书,如诗话之类,辨證古今数百事,目之《猗觉寮记》。
他日录以求教,倘以为可,则望数字冠篇首,使信于人,且托以传永久也。
伏幸钧照。
按:《猗觉寮杂记》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考古图释文序 南宋 · 赵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四七
古文,三代之书名也。
书名所起,将记言于简策,象物形而画之。
故厥初以象形为主,不取笔画之均正;
又有无形可象之言,然后会意、假借、形声、指事、转注之文生焉。
至周之兴,尚文,书必同文,其笔画稍稍均正(据今所传商周器可见。)
周衰益盛,窃意周宣王史籀所作大篆已有修正,故与古文多异。
秦李斯程邈之徒,又有省改,谓之小篆,即今许氏《说文》是也。
小篆兴而古文亡。
至汉,鲁恭王孔子宅,得壁中书,及张苍献古《春秋左氏传》,鲁三老献古《孝经》,及郡国于山川得鼎彝之铭,然后古文复出。
孔安国伏生口传之《书》训释壁中《书》,以隶古定文,然后古文稍能训读。
其传于今者,有古《尚书》、《孝经》、陈仓石鼓》及郭氏《汗简》、夏氏《集韵》等书,尚可参考。
然以今所图古器铭识考其文义,不独与小篆有异,而有同是一器、同是一字,而笔画多寡、偏傍位置、左右上下不一者。
如伯𦣻父敦之𦣻字,一作,一作;
「宝」字一作,一作;
「蕲」字一作,一作。
叔高父簋盖底皆有铭,其「簋」字一作,一作。
晋姜鼎之「作」字一作,一作。
其异器者如「彝」、「尊」、「寿」、「万」等字,器器笔画皆有小异,乃知古字未必同文。
至秦既有省改,以就一律,故古文笔画非小篆所能该也。
然则古文有传于今者,既可考其三四,其或以形象得之,如为射,●为丁,为壸,为鬲,为车之类;
或以义类得之,如为鬳,为𡤀之类;
或笔画省于小篆,如作惟,作位之类;
或笔画多于小篆,如作万(小篆乃迈字。),作受,作秦,作𨚕之类;
或左右、反正、上下不同,如、皆作永,、皆作福,、皆作姜,、皆作姬之类;
有部居可别而音读无传者,如作󲌥,作𥃘之类,又可考其六七。
皆文奇义密,不可强释。
姑存其旧,以待知者。
按:凡与《说文》同者,训以隶字,及加反切。其不同者,略以类例、文义解于下。所从部居可别而音读无传者,各随所部收之,以备考證。 《考古图释文》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复古编序 南宋 · 王佐才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四五、《皕宋楼藏书志》卷一四、《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一七
书名之作,其来尚矣。
自伏牺造书契而文籍生,降及三代,因革不同,虫鱼草木之形变于周史
逮至秦汉,作者间出,李斯赵高作《仓颉》、《爰历》之书,一变而为小篆。
军正程邈便于简易,再变而为隶。
魏晋以来,籀篆既泯,唯真草盛行。
至唐,韩择木李阳冰峄山秦望之馀,近代徐铉阳冰之法,复以小篆行于世。
然去古弥远,未有能臻其妙者。
吴兴张谦中先生素留心此学,深造古人之妙,自元丰以来以小篆著名,天下鲜俪焉。
乡人徐滋元象旧与先生为邻,亲炙先生馀诲,挥毫落纸,得先生之法,先生亦雅爱奇之。
其平昔所著,如《复古编》、《千字文》之类,属纩之际,尽以遗之,藏于巾笥,如获大宝。
今将镂板勒碑,以广其传于永久,命仆作序以志之,聊书其梗概云。
时绍兴十三年七月六日王佐才序。
释序1167年1月8日 南宋 · 洪适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三八、《盘洲文集》卷三四、《隶释》卷首、《六艺之一录》卷一二六、《小学考》卷一九、同治《乐平县志》卷九、《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五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秦燔书,废古训,而官狱多事,乃令下杜程邈作小篆。
复献隶书,所以施之徒隶,趋简易也,亦曰佐书。
汉魏之际,蔡邕钟繇梁鹄邯郸淳俱有书名。
后魏郦道元注《水经》,汉碑之并川者始见其书,盖数十百馀。
陵迁谷变,火焚风剥,至宣和政和间已亡其什八。
本朝欧阳公、赵明诚好藏金石刻汉隶之著录者,欧阳氏七十五卷,赵氏多欧阳九十三卷而阙其六。
自中原厄于兵,南北壤断,遗刻耗矣。
予三十年访求,尚阙赵录四之一,而近岁新出者亦三十馀,赵盖未见也。
既法其字为之韵,复辨其文为之释,使学隶者藉书以读碑,则历历在目而咀味菁华,亦翰墨之一助。
老子、张公神、费凤三数碑有撰人名氏,若华山亭为卫觊之文,见于它说者财一二尔。
文或险而难解,涩而太凿者,譬之纪甗郜鼎,皆三代廑存之器,其剥缺不成章,与魏初之文数篇附于后,如断圭残璧亦可宝。
刘熹贾逵已下字画,不足取者皆不著。
乾道三年正月八日鄱阳洪适景伯
偏旁字源目录序咸平二年六月 宋 · 释梦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
昔秦相李斯苍颉史籀之文,谓之小篆。
其摹勒方圆之状,则曲尽其妙;
然于点画,简略为之。
时以法令滋章,簿书委积,故程邈又省小篆为隶,盖趋便捷之用也,是以篆籀之法鲜为世珍
至炎汉中兴,复置小学,许叔重乃集籀、篆、古文数家之学,以隶书训释,为《说文》三十卷,学者从之。
自汉而下,无稽之作迭相驰竞,故六书之法荡而无守焉。
至唐,则李监阳冰力扶坏本,下笔反古,有若神授。
时好事者获其真迹,椟器而藏之,谓之墨宝,则悬黎夜光,比之瓴甋焉。
自阳冰之后,篆书之法,世绝人工,唯汾阳郭忠恕共余继李监之美。
之日、之夜,未尝不挥毫染素,乃至千百幅,反正无下笔之所,方可舍诸,及手肘胼胝,了无倦色。
考三代之文,穷六书之法,俱落笔无滞,从横得宜。
大者缩其势而漏其白,小者均其势而引其画,伸而无倚,桡而无折,其鸟兽草木之象,山川虫鱼之形,如飞走动植于竹帛之上矣。
盖言象形字也。
今依刊定《说文》,重书《偏旁字源目录》五百四十部,贞石于长安故都文宣王,使千载之后知余振古风,明籀篆,引工学者取法于兹也。
梦英自序。
按:《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七。又见《金石续编》卷一三,《金石存》卷五,《绩语堂碑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