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书品序 南梁 · 庾肩吾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玄静先生曰:子遍求邃古,逖访厥初。
书名起于玄洛,字势发于仓史。
故遗结绳,取诸文,象诸形,会诸人事,未有广此缄滕,深兹文契。
是以一画加大,天尊可知;
二力增土,地卑可审。
日以君道,则字势圆;
月以臣辅,则文体缺。
及其转注假借之流,指事会意之类,莫不状范毫端,形呈字表。
开篇玩古,则千载共朝;
削简传今,则万里对面。
记善则恶自削,书贤则过必改。
玉历颁正而化俗,帝载陈言而设教,变通不极,日用无穷,与圣同功,参神并运。
爰洎中叶,舍烦从省,渐失颍川之言,竟逐云阳之字。
若乃鸟迹孕于古文,壁书存于科斗,符陈帝玺,摹调蜀漆,署表宫门,铭题礼器,鱼犹舍凤,鸟已分虫。
仁义起于麒麟,威形发于龙虎,云气时飘五色,仙人还作两童。
龟若浮溪,蛇如赴穴,流星疑烛,垂露似珠。
芝英转车,飞白掩素,参差倒薤,既思种柳之谣,长短悬针;
复想定情之制,蚊脚傍低,鹄头仰立,填飘板上,谬起印中,波回堕镜之鸾,楷顾雕陵之鹊,并以篆籀重复,见重昔时。
或巧能售酒,或妙令鬼哭,信无味之奇珍,非趋时之急务。
且具录前训,今不复兼论,惟草正疏通,专行于世,其或继之者,虽百代可知。
寻隶体发源秦时,隶人下邳程邈所作,始皇见而重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难制,遂作此法,故曰隶书,今时正书是也。
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目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
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
余自少迄长,留心兹艺,澡手谢于临池,锐意同于削板,而蕺山之扇,竞未增钱,凌云之台,无因诫子,求诸古迹,或有浅深。
辄删善草隶者一百二十八人,伯英以称圣居首,法高以追骏处末,推能相越,小例而九,引类相附,大等为三,复为略论,总名《书品》。
论书 南梁 · 庾元威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七
,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方正循纪,修短合度。
所学草书,宜以张融、王僧淡则,体用得法,意气有馀。
章表笺书,干斯足矣。
夫才能则关性分,耽嗜殊妨大业,但令紧快分明,属辞流便,字不须体,语辄投声。
若以已巳莫分,东柬相乱,则雨王妙迹,二陆高才,顷来非所用也。
王延之有言曰: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岂非一者学书得法,二者作字得体,三者轻重得宜,意谓犹须言无虚出,斯则善矣。
近何令贵隔,势倾朝野,聊尔疏漏,遂遭十秽之书。
今聊存两字书曰,有寒士自陈简于掌选诗云:「伎能自寡薄,支叶复单贫。
柯条滥垂景,木石讵知晨?
狗马虽难画,犬羊诚易驯。
效频终未似,学步岂如真。
实云朝乱绪,是曰斁彝伦。
俗作于兹混,人途自此沌」。
离合之诗,由来久矣,不知讥剥,爰加称赞,是其第六秽也。
近来贵宰,于二品清宦进,不假手作书,而笔迹过鄙,无法度,彼恭拜、忽云,永感答人借车,还白不具,真本流传,合朝耻辱,是其第七秽也。
以此而言,书何容易,且梁制与平吉人笺书,有坏怀语者,不得答书。
许乃告绝,私吊答中。
彼此言感思乖错者,州望须刺大中正处,入清议,终身不得仕,盛名年少,宜留意勉之。
余见学阮研书者,不得其骨力婉媚,唯学挛拳委尽。
薄绍之书者,不得其批渊微,徒自经营险急,晚途别法,贪省爱异,浓头织尾,断腰顿足,一八相似。
十小难分,屈等如匀,变前为草,咸言祖述王萧。
无妨日有讹谬,星不从生,籍不从耒,许慎门徒。
居然嗢噱,卫恒子弟。
宁不伤嗟,诖误众家,岂宜改习。
书字之兴,由来尚矣。
沮诵仓颉黄帝史也。
周宣玉时,柱下史史籀,始著籀书,今六人之法虽存,十五之篇亡矣。
及秦相李斯,破大篆为小篆,造《仓颉》七章,中车府令赵高,造《爰历》六章,太史胡毋敬,造博学七章,后人分五十五章,为三仓上卷,至哀帝元嘉中扬子云作训纂,记滂喜,为中卷。
和帝永元中,贾升郎更续记彦均,为下卷。
皆是记字,字出衙人,故人称为三仓也,夫苍雅之学,儒博所宗,自景纯注解,转加敦尚,汉正史及古今字书,并云《仓颉》九篇,是李斯所作。
今窃寻思,必不如是,其第九章论豨信京刘等,郭云:「豨、信是陈豨韩信,京刘是大汉,西土是长安」。
此非谶言,岂有秦时朝宰,谈汉家人物,牛头马腹,先达何以安之?
江左硕儒相系,梁初复有任昉沈约,悉未有讥驳,余忽横议,实不自许,敬俟明哲,定其可否。
而字韵集《方言》《广雅》,凡录字者十有四家,许穿凿贾氏,乃奏《说文》,曹产开振许侯,爰成《字苑》。
《说文》则形声具举,《字苑》则品类周悉,追悟典坟,字弗全体。
《周礼》以鸡斯为笄纚,《礼记》以相近为禳祈。
致今众议丛残,音辞䮞互,盖由程邈变隶,流传未一。
郑公《诗谱》,颇显其源,且书文一反,草木相从,凡五百六十七部,合一万五千九百一十五字,即曰世中所行,十分裁一,而今点画失体,深成怪也。
近有居土阮孝绪,撰《古今文字》三卷,穷搜正典,次丹阳五官丘陵,撰《文字指要》二卷,精加谪发,惟此两书,可称要用。
余以值明师,留心字法,所以坐右作午疆宇,不依羲献妙迹,不逐陶葛名方作,莼羹不敩晋书,不循韵集,爰以浅见,轻述字府,自谓此文,或均萤露。
齐未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少年崇仿,家藏纸贵,而凤鱼虫鸟,是七国时书。
元常皆作录书,故贻后来所诘。
湘东王沮阳韦仲定为九十一种,次功曹谢善勋增其九法,合成百体,其中以八封书为一,以大为两法,径文一字,方寸千言,大上止传可尔。
鬼书惟有业杀,刁斗出千古器,尔┦由乎内典,散隶露书,终是飞曰。
意谓此等,并非通论,今所不取。
余经为正阶侯书十牒屏风,作百体,间以采墨,当时众所惊异,自尔绝笔,惟留草本而已。
百体者,悬针书,垂露书,秦望汲冢书,金鹊书,玉文书,鹄头书,虎爪书,倒薤书,偃波书,幡信书,飞白篆古顽书,文书,奇字,谬篆,制书,列书,日书,月书,风书,云书,星隶,填隶,虫食叶书,科斗书,署书,胡书,蓬书,相书,天竺书,转宿书,一笔篆飞白书,一笔隶飞白草,古文隶横书,楷书,小科书:此五十种,皆纯墨。
玺文书,节文书,真文书,符文书,芝英隶,花草隶,幡信隶,钟鼓隶,龙虎篆,凤鱼篆,骐篆,仙人篆,科斗虫篆,云篆,虫篆,鱼篆,鸟篆,龙篆,龟篆,虎篆,鸾篆,龙虎隶,凤鱼隶,麟凤隶,仙人隶,科斗隶,云隶,虫隶,鱼隶,鸟隶,龙隶,龟隶,鸾隶,龙文隶书,龟文书,鼠书,牛书,虎书,兔书,龙草书,蛇草书,马书,羊书,猴书,鸡书,犬书,豕书,此十二时书,巳上五十种,皆采色。
其外复有大篆、小篆,铭鼎摹印,刻符石经,象形篇章,震书倒书,反左书等,及宋中庶宗炳出九体书,所谓嫌素书,简奏书,笺表书,吊记书,行押书,楫书,稿书,半草书,全草书,此九法极真草书之次第焉,刚舍之外,所存犹一百二十体。
张芝始作一笔飞白书,此干井等字为妙,所以唯云一笔飞白书,则无所不通矣。
反左书者,大同中东宫学土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有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
今学者稍多,解者益寡。
敬通又能一笔草书,一行一断,婉约流利,特出天性。
顷来莫有继者。
宗炳又造画瑞应图千卓绝,王元长颇加增定,乃有虞舜獬豸,周穆狻猊,汉武神凤,卫君舞鹤,五城、九井、螺杯、鲁砚、金滕、玉英、玄圭、朱草等,凡二百一十物。
余经取其善草、嘉禾、灵禽、瑞兽、楼台、器服可为玩对者,盈缩其形状,参详其动植,制一部焉。
此乃青出于蓝,而实世中未有。
复于屏风上作杂体篆二十四种,写凡百名,将恐一笔鄣子,凡百屏风,传者逾谬,并怀叹息,世本云:史皇作图,黄帝巨也,其唐虞之文章,夏后之鼎象,则图画之宗焉。
其后绘事逾精,丹青转妙,乃以钉女心痛图鱼獭集,敬君以之亡妇,王嫱由此失身。
近代陆绥,足称画圣,所闻谈者,一笔之外,仅可蝉雀。
顾长康称为三绝,终是半痴人耳。
杂体既资于画,所以附乎书末张彦《法书要录卷二》,又见《御览》七百四十八,有删节。)
林氏字源编小说序 五代 · 林罕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长兴二年岁在戊子
时年三十有五。
疾病踰时。
閒坐思书之点画。
莫知所以。
乃搜阅今古篆隶。
始见源由。
旋观近代以来。
篆隶多失。
始则茫乎不知。
终则惜其错误。
欲求端正。
将示同人。
病间有事。
其志不遂。
至明德二年乙未复病。
迄于丁酉冬不瘳。
病中无事。
得遂前志。
大理少卿赵崇祚讨论。
成一家之书。
孔安国尚书序云。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始画八卦。
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
由是文籍生焉。
贾耽滑州时。
作偏傍字源序云。
降及夏殷周。
通谓之古文。
宣王太史史籀
著大篆十五篇。
与古文小异。
七国分裂。
篆与古文。
随其所尚。
始皇兼并海内。
丞相李斯遂收拾遗逸。
苍颉七章。
车府令赵高作爰历七章。
太史胡母敬作博学七章。
并约籀文。
篆体转工。
世即谓之小篆。
属秦滋烦。
人趋简易。
故军正程邈变古文大小篆作隶书。
然书之所兴。
莫定何代。
隶之所起。
始自秦时
篆者取虫篆之形。
隶者便徒隶之用。
汉初有书师。
以隶合小篆为五十五章。
教于乡里。
平帝元始中
徵通书会京师者百有馀人。
方立小学之科。
扬雄采掇其可用者。
作训纂八十九章。
东汉班固
加十三章。
共一百二章二千一百二十字。
虽偫书并载。
而目录不分。
太尉祭酒许慎
取其形类。
作偏傍条例十五卷。
名之曰说文。
颇有遗漏。
吕忱又作字林五卷。
以补其阙。
三国之后。
历晋魏陈隋。
书甚行。
篆书殆将泯灭。
唐将作少监李阳冰
就许氏说文复加刊正。
作三十卷。
今之所行者是也。
其时复于说文篆字下。
便以隶书照之。
名曰字统。
开元中
以隶体不定。
复于隶书字统下录篆文。
作四十卷。
名曰开元文字。
自此隶体始定矣。
兼改古文尚书及无平不陂字。
即其类也。
先已有九经音义。
及切韵玉篇行焉。
大历中
司业张参作五经文字三卷。
一百六十部。
其序略云。
以类相从。
务以易了。
不必旧诀。
自非经典文义之所在。
虽切于时。
略不集录。
以明为经不为字也。
开成中
唐元度以五经文字有所不载。
复作新加九经字样一卷。
凡七十六部。
其序略云。
有偏傍上下本所无者。
纂为杂辨部以统之。
然九经所有之字。
即加训切。
况是隶书。
莫知篆意。
其字注解。
或云说文者。
即前来两说也。
或云石经者。
蔡邕于国学所立石经也。
或云隶省者。
即隶减也。
唐立石经。
蔡邕之故事也。
周礼。
保氏掌养国子以道。
教之六书。
谓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
六者造字之本也。
篆虽一体。
而隶变数般。
篆隶即兴。
讹舛相错。
非究于篆。
无由晓隶。
六书者。
非止著一意而属一字。
一字之内
有占六书二三四者。
大都造字皆包含六意。
字有正者倒者。
横而在上中下者。
竖而在左右中者。
向者背者。
并者重者。
顺者逆者。
左者右者。
俯者仰者。
横坼而里别字者
竖开而夹别字者
一字成者
有全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合成者。
有省二字三字四字合成者。
隶书有不抛篆者。
有全违篆者。
有减篆者。
有添篆者。
有篆隶同文者。
在篆体则可辨。
变隶体则多有义异而文同。
篆亦有之。
今悉解之于后文。
此不同例。
俗有隶书赋者。
假托许慎为名。
颇乖经史。
据颜氏家训云。
陶先生弟子杜道士所为。
大误时俗。
吾家子孙。
不得收写。
又有古今隶书端字决疑赋。
更不经于隶书赋。
当今之世。
不可学之。
又有下作子为学。
更旁作生为苏。
凡数十百字。
谓之野书。
唐有敕文。
明加禁断。
今往往见之。
亦不可辄学。
颜真卿撰干禄字书一卷。
每一字作三般。
即注云。
上正中通下俗。
既合标题。
合有褒贬。
全无与夺。
亦无取焉。
其道书鬼书天篆章草八分飞白破体行书。
无益于字。
此亦不录。
篆隶有笔力遒健。
字势妍丽。
乃意巧之人。
临文改易。
或参差之。
长短之。
屈曲之。
拗捩之。
务于奇怪。
以媚一时。
后习之人。
性有利钝。
致与元篆隶不同。
盖病由此起。
今之学者。
但能明知八法。
洞晓六书。
道理既全。
体格自贵。
亦何必踵欧虞褚之惑乱哉。
罕今所篆者。
则取李阳冰重定说文。
所隶者。
则取开元文字。
虽知鲁钝。
不失源流。
所贵讲说皆有依凭。
点画自无差误。
杜征南注左氏春秋。
以经杂传。
谓之集解。
何都尉论语序云。
今集诸家之善。
亦谓之集解。
罕以隶书解于篆字之下。
故效之亦曰集解。
今以说文浩大。
备载偫言。
卷轴烦多。
卒难寻究。
翻致懵乱。
莫知指归。
是以剪截浮辞。
撮其机要。
于偏傍五百四十一字。
各随字训释。
或有字关起字者。
省而难辨者。
须见篆方晓隶者。
虽在注中。
亦先篆后隶。
各随所部。
载而明之。
其馀形声易会。
不关造字者
则略而不论。
其篆文下及注中易字。
便以隶书为音。
如稍难者。
则纽以四声。
四声不足。
乃加切韵。
使学者简而易从。
涣然冰释。
于说文中已十得其八九矣。
名之曰林氏字源编小说。
古人穷困湮厄而述作兴。
罕也卧疾数年。
饱食终日。
思有开悟。
贻厥将来。
非欲独藏私家。
实冀遍之天下。
乃手书刻石。
期以不朽。
一免传写之误。
二免翰墨之劳。
或有索之。
易为脱本。
审篆隶无纤毫之失。
质人神无愧耻之心。
古今所疑。
坦然明白。
如其漏略。
以俟君子。
韵谱前序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徐公文集》卷二三、说文解字篆韵谱、《宋史》卷四四一《徐铉传》、《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卷九、《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五、《万卷精华楼藏书志》卷一四、《小学考》卷一一
昔伏羲画八卦,而文字之端见矣;
仓颉摸鸟迹,而文字之形成矣;
史籀作大篆以润饰之,李斯变小篆以简易之,其美至矣。
程邈作隶,而人竞趣省,古法一变,字义浸󸈠。
先儒许慎患其若此,故集《仓》《雅》之学,研六书之旨,博访通识,考于贾逵,作《说文解字》十五篇,凡万六百字。
字书精博,莫过于是,篆籀之体,极于斯焉。
其后贾鲂以三《仓》之书,皆为隶字,隶字始广,而篆籀转微。
后汉及今,千有馀岁,凡善书者皆草隶焉。
又隶书之法,有删繁补阙之论,则其󸈠伪,断可知矣。
故今字书之数,累倍于前。
夫圣人创制,皆有依据。
「不知而作」,君子慎之;
「及史阙文」,格言在。
若乃草木鱼鸟,形声相似,触类长之,良无穷极。
茍不折之以古义,何足可观?
叔重之后,《玉篇》、《切韵》所载,习俗虽久,要不可施之于篆文。
往者李阳冰天纵其能,中兴斯学,赞明许氏,奂焉英发。
然古法背俗,易为堙微。
方今许、李之书,仅存于世,学者殊寡,旧章罕存。
秉笔操觚,要资检阅,而偏旁奥密,不可意知,寻求一字,往往终卷。
力省功倍,思得其宜。
舍弟楚金,特善小学,因命取叔重所记,以《切韵》次之,声韵区分,开卷可睹。
楚金又集《通释》四十篇,考先贤之微言,畅许氏之玄旨,正阳冰之新义,折流俗之异端。
文字之学,善矣尽矣!
今此书止欲便于检讨,无恤其它,故聊存诂训,以为别识;
其馀敷演,有《通释》焉。
五音凡十卷,诒诸同志者也。
书旨述 隋末唐初 · 虞世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客有通元先生。好求古迹。
为余知书启之发源。审以臧否。
曰予不敏。何足以知之。
今率以闻见。随纪年代。
考究兴亡。其可为元龟者。
举而叙之。古者画卦立象。
造字设教。爰寘形象。
肇乎仓史。仰观俯察。
鸟迹垂文。至于唐虞。
焕乎文章。畅于夏殷。
备乎秦汉。洎周宣王史籀
循科斗之书。采仓颉古文。
综其遗美。别署新意
号曰籀文。或谓大篆。
秦丞相李斯。改省籀文。
适时要。号曰小篆
善而行之。其仓颉象形。
传诸典策。世绝其迹。
无得而称。其籀文小篆。
自周秦以来。犹或参用。
未之废黜。或刻于符玺。
或铭于鼎钟。或书之旌钺。
往往人閒。时有见者。
夫言篆者传也。书者如也。
述事契誓者也。字者孳也。
孳乳寖多者也。而根之所由。
其来远矣。先生曰。
古文籀篆。曲尽而知之。
愧无隐焉。隶草攸止。
今则未闻。愿以发明。
用袪昏惑。曰。
至若程邈隶体。因之罪隶。
以名其书。朴略微奥。
而历祀增损。迄以湮沦。
而淳喜之流。亦称传习
首变其法。巧拙相沿。
未之超绝。史游制于急就。
创立草稿。而不之能。
崔杜㭊理。虽则丰妍。
润色之中。失于约。
伯英重以省繁。饰之铦利。
加之奋逸。时言草圣。
首出常伦。钟太傅师资德升
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
真楷独得精妍。而前辈数贤。
递相矛盾。事则恭守。
无舍仪则。尚有瑕疵。
失之断割。逮乎王廙王洽
逸少子敬。剖㭊前古。
无所不工。八体六文。
必揆其理。俯拾众美。
会兹易。制成今体。
乃穷奥旨。先生曰。
于戏。三才审位。
日月烛明。固资异人。
一敷而化。不然者。
何以臻妙。无相夺伦。
父子联镳。轨范后昆。
先生曰。书法元微。
其难品绘。今之优劣。
神用无方。小学疑迷。
惕然将寤。而旨述之义。
其可闻乎。曰。
无让繁词。敢以终序。
徐氏法书记 唐 · 武平一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
易称河出图。
洛出书。
圣人则之。
伏羲氏观象于天。
观法于地。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始作八卦。
轩辕氏之王也。
使苍颉象鸟兽之迹。
以为文字。
故铭于钟鼎。
列于竹帛。
至周宣王太史史籀者。
作大篆十五篇。
秦始皇之并天下也。
丞相李斯一文字之制。
苍颉篇。
其后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
颇有省改。
谓小篆也。
周曰六书。
秦称八体。
或云隶书者。
始皇使下邽程邈所作。
汉因行之。
扶风曹喜善篆隶。
时人师之。
光和后。
左中郎陈留蔡邕
于篆隶博究其妙。
灵帝好书术杂艺。
置鸿都以招纳之。
则有师宜官梁鹄之徒预焉。
遇汉末。
鹄奔刘表
魏武破荆获
雅好其书。
恒悬帐下以玩之。
弟子毛宏教于秘书
今八分楷法是也。
安平崔瑗父子作草势。
宏农张芝转加其巧。
王逸少所言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韦仲将所谓草圣。
黄门郎昶亚焉。
魏太和中
韦诞武都太守以善书至侍郎
宫观宝器。
之迹。
尝登淩云台题榜。
下而白首。
太尉钟繇
一时之妙。
冠于前。
垂于后。
子会。
太保卫瓘父子。
吴人皇象
晋征西司马索靖
中书郎李克卫夫人
并得钟张之楷。
擅价当时。
中兴后。
王丞相茂宏父子。
庾征西稚恭兄弟。
咸著盛名于江西
其穷神极变。
龙翔天逸。
今古独立者。
见乎会稽内史右将军琅琊王羲之
羲之子献之亦传其妙。
而不之逮也。
先贤所评子敬之比逸少
士季之比元常
言去之远矣。
故二王之迹。
历代宝之。
宋文齐高
洎梁武父子湘东邵陵
咸以为师楷。
梁大同中
武帝周兴嗣撰千字文。
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
以赐八王。
右军之书。
咸归梁室。
侯景乱。
兵火之后。
多从湮阙。
西台诸宫。
尚积馀宝。
元帝之死。
一皆自焚。
可为悲也。
周至隋。
初并天下。
大业之始。
后主颇求其书。
往往有献者。
及隋之季。
王师入秦。
又于洛阳擒二伪主。
两京秘阁之宝。
扬都扈从之书。
皆为吾有。
太宗右军之书。
特留睿赏。
贞观初
下诏购求。
殆尽遗逸。
万机之暇。
备加执玩。
兰亭乐毅
尤闻宝重。
常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
赐梁公房玄龄巳下八人。
普彻窃拓以出。
故在外传之。
太宗晏驾。
本入元宫。
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真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
长孙无忌等六人。
在外方有。
洎大圣天后御极也。
尤为宝啬。
平一龆龀之岁。
见育宫中。
切睹先后阅书法数轴。
将拓以赐藩邸。
时见宫人出六十馀函。
于亿岁殿曝之。
多装以镂牙轴紫罗褾。
云是太宗时装。
中有故青绫褾玳瑁轴者。
云梁朝旧迹。
标首各题篇目行字等数。
草书多于其侧帖真字楷书
每函可二十馀卷。
别有一小函。
可十有馀卷。
所记忆者。
是扇书乐毅告誓黄庭。
当时私访所主女学。
问其函尽出以否。
答曰尚有。
未知几许。
中宗神龙中
贵戚宠甚。
宫禁不严。
御府之珍。
多归私宅。
先尽金璧。
次及法书。
嫔主之家。
因此而出。
或有报安乐公主者。
主于内出二十馀函。
驸马武延秀
久践虏庭无功。
于此徒闻二王之迹。
强学宝重。
乃呼薛稷郑愔平一评善恶。
诸人随事答为上者。
登时去牙轴紫褾。
只以漆轴黄麻纸标。
题云特健药。
云是虏语。
其书合作者。
时有太宗御笔于后题之。
叹其雄逸。
太平公主闻之。
遽于内取数函及乐毅等小函以归。
延秀之死。
侧闻睿宗薛稷择而进之。
薛窃留佳者十馀轴。
薛之败也。
为簿录官所盗。
平一郴州日。
与太平子薛崇裔堂兄子崇允连官。
说太平之败。
崇裔怀乐毅等七轴。
请崇允托其叔驸马璥贻歧王。
以求免戾。
此书因归邸第。
崇裔弟崇简娶梁宣王女。
主家王室之书。
亦为其所有。
后获罪谪五溪
书归御府
朝士王公亦往往观之。
夫龟文以来。
鸟迹之后。
六书八体。
时咸宝之。
而代易百王。
年移千叶。
旧文残阙。
遗篇湮散。
非穷微极精。
博雅好古。
孰能辨以问之。
学以聚之。
豫州刺史东海徐公峤之
怀才蕴艺。
依仁践礼。
自许笔精。
人称草圣
九邱七略。
五车百氏。
未遇仲尼之贤。
犹繁茂先之室。
至于魏陵逸策。
鲁室前书。
字辨阳循。
疑招束皙
师宜削去之版。
逸少为题之扇。
莫不烟霏露凝。
鸟歧鱼跃。
填䌽筐。
溢雕厨。
贻之后昆。
永为家宝。
季子浩。
并有羲献之妙。
待诏金门
家多法书。
见托斯文。
题其篇目行字。
列之如后。
詹事张庭圭之家。
抑其次也。
李阳冰千文 南宋 · 陈宓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六三、《复斋集》卷一○
科斗书苍颉作,即古文也。
大篆,史籀作。
小篆,李斯、胡毋敬作。
隶书,程邈作。
汉师宜官梁鹄为最,弟子又易隶为八分,钟、胡二家俱传之,而钟氏少异。
楷书则汉上谷王次仲所作也。
草书则始于章帝时,齐相杜度所作,后有崔子玉、崔实益工,至张芝而绝伦矣。
考其时,则草书未有楷书之前已有之。
故今草书多篆隶体,而与楷远。
篆籀最为近古,后千馀年未有名世者,至唐李阳冰尽得其法。
观其言曰:阳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见前人遗迹,美则美矣,惜其未有点画,但偏傍摹刻而已。
缅想圣达立制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于霞云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逊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气象,万物之情状者矣。
常痛孔壁遗文,汲冢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蔡中郎以『礼』同『丰』,李丞相将『束』为『宋』,鲁鱼一惑,泾渭同流。
学者相承,靡所迁复。
每一念至,未尝不废食雪泣,揽笔长叹焉。
天将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
嗟乎!
足以见其用功之深而造妙之至也。
自获此书,久欲摹刻,以寿脉,因循不勇,乃于中秋忽形梦寐,盖时数当传不能抑也。
于是命精工为之,无秋毫憾。
书断评 唐 · 张怀瓘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盖一味之嗜。
五味不同。
殊音之发。
契物斯失。
方类相袭。
且或如彼。
况书之臧否。
情之爱恶无偏乎。
若毫釐较量。
谁验准的。
推其大率。
可以言诠。
观昔贤之评书。
或有不当。
王僧虔云。
亡从祖中书令笔力过子敬者。
君子周而不比。
乃有党乎。
梁武帝云。
钟繇书法十有二卷。
世之书者。
多师二王。
元帝逸迹。
曾不睥睨。
竞巧趋精细。
殆同神机。
逸少至于学钟艺巧。
及其独运。
意疏字缓
譬犹楚音夏习。
不能无楚。
子敬之不逮真。
亦劣章草。
然观其行草之会。
则神勇盖世。
兄之于父。
犹拟抗行。
比之钟张。
虽勍敌。
仍有擒孟之势。
夫天下之能事。
悉难就也。
假如效萧子云书。
虽则童孺。
但至效数日。
见者无不云学萧书。
欲窥钟公。
其墙数仞。
罕得其门者。
小王则若惊风拔树。
大力移山。
其欲效之。
立见僵仆。
可知而不可得也。
然小王尝与谢安书。
意必珍录。
乃题后答之。
亦以为恨。
或云。
子敬
君书何如家君。
答云。
固当不同。
云。
外论殊不尔。
又云。
人那得知
此乃短谢公也。
羊欣云。
张字形不及古。
自然不如小王。
虞和云。
古质而今妍。
数之常。
爱妍而薄质。
人之情。
张方之二王。
可谓古矣。
岂得无妍质之殊。
父子之间。
又为今古。
子敬穷其妍妙。
固其宜也。
并以小王居胜。
达人通论。
不其然乎。
羊欣云。
右军古今莫二。
虞和云。
献之始学父书。
正体乃不相似。
至于笔绝章草。
殊相拟类。
笔迹流泽。
婉转妍媚。
乃欲过之。
王僧虔云。
献之骨势不及父。
媚越过之。
萧子良云。
崔张以来。
归美于逸少
仆不见前古人之迹。
计亦无过之。
孙过庭云。
元常专工于隶书。
伯英犹精于草体。
彼之二美。
而羲献兼之。
并有得也。
夫椎轮为大辂之始。
以椎轮之朴。
不如大辂之华。
盖以拙胜工。
岂以文胜质。
若谓文胜质。
诸子不逮周孔。
复何疑哉。
或以法可传。
轮扁不能授之于子。
是知一致而百虑。
异轨而同奔。
钟张虽草创称能。
二王乃差池称妙。
若以居先则胜。
钟张亦有所师。
固不可文质先后而求之。
盖一以贯之求其合。
天下之达道也。
虽则齐圣跻神。
妙各有最。
若真书古雅。
道合神明。
则元常第一。
若真行妍美。
粉黛无施。
逸少第一。
若章草古逸。
极致高深。
伯度第一。
若章则劲骨。
天纵草则。
变化无方。
伯英第一。
其问备精诸体。
唯独右军
次至大令。
子敬可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逸少可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
然此五贤。
各能尽心而跻于圣。
或有侮毁。
亦犹日月之蚀。
无损于明。
白云在天。
瞻望悠邈。
固同为终古独绝。
百世之模楷。
高步于人伦之表。
栖迟于墨妙之门。
不可以规矩其形。
律吕其度。
鹏搏龙跃。
绝迹霄汉。
所谓得元珠于赤水矣。
其或继书者。
虽百世可知。
史籀李斯
即字书累叶之祖。
其所制作。
并神妙至极。
盖无等夷。
八分书则伯喈制胜。
出世独立。
谁敢比肩。
至如崔及小张韦卫皇索等。
虽则同品。
不居其最。
并不备载较量。
然各峻彼云峰。
增其海派。
使后世资瞻仰而露润焉。
赵壹有贬草之论。
仍笑重张书为秘宝者。
嗟夫。
道不同。
不相为谋。
夫艺之在己。
如木之加实。
草之增叶。
绘以众色为章。
食以五味而美。
亦犹八卦成列。
八音克谐。
聋瞽之人。
不知其谓。
若知其故。
耳想心识。
自该通审。
其不知。
则聋瞽者耳。
庾尚书以臧否相推。
而列九品
阮研卫瓘索靖韦诞皇象钟会同居第三等。
此若棠杜之树。
植橘柚之林。
又抑薄绍之齐高帝等三十人同为第七等。
亦犹屈盐梅之量。
处掾属之伍。
李夫人以程邈居第一品。
且书传所载。
程创为隶法。
其于工拙。
蔑尔无闻。
遗迹又无。
何以知其品第。
又云。
梁氏石书。
雅敬于韦蔡。
以梁比蔡。
岂不悬绝。
张昶伯英之弟。
妙于草隶八分。
混兄之书。
故谓之亚圣。
卫恒兼精体势。
时人云得伯英之骨。
并居第四。
仍与汉王同流。
又黜桓元谢安萧子云释智永陆柬之等与王知敬居第五等。
若此数子。
岂与埒能。
嗜好不同。
又加之以言。
况可尽之于刚柔。
消息贵乎适宜。
形象无常。
不可典要。
固难评也。
萧子云言欲作二王论草隶法。
言不尽意。
遂不能成。
又云。
顷得书意转深。
点画之间。
所言不得尽其妙者。
事事皆然。
诚哉是言也。
艺成而下。
德成而上。
然书之为用。
施于竹帛。
千载不朽。
亦犹愈没没而无闻哉。
万事无情。
胜寄在我。
苟视迹而合趣。
或循干而得人。
虽身沈而名飞。
冀托之以神契。
每见片善。
何庆如之。
怀恨不果游目天府
备观名迹。
徒勤劳乎其所未闻。
祈求乎其所未见。
今录所闻见。
粗如前列。
学惭于博。
识不迨能。
缮奇缵异。
多所未尽。
且如抱绝俗之才。
孤秀之质。
不容于世。
或复何恨。
孔子曰。
博学深谋而不遇者众矣。
何独某哉。
然识贵行藏。
行忌明洁。
至人晦迹。
其可尽知。
开元甲子岁
广陵卧疾。
始焉草创。
其触类生变。
万物为
庶乎周易之体也。
其一字褒贬。
微言劝戒。
窃乎春秋之意也。
其不虚美。
不隐恶。
近平马迁之书也。
冀其众美。
以成一家之言。
虽知不知为上。
然独善之与兼济。
取舍其为孰多。
童蒙有救。
思盈半矣。
且二王既没。
书或在兹。
语曰。
能言之者。
未必能行。
能行之者。
未必能言。
何必备能。
而后为评。
岁洎丁卯
荐笔削焉。
六体书论 唐 · 张怀瓘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臣闻形见曰象。
书者法象也。
心不能妙探于物。
墨不能曲尽于心。
虑以图之。
势以生之。
气以和之。
神以肃之。
合而裁成。
随变所适。
法本无体。
贵乎会通。
观彼遗踪。
悉其微旨。
虽寂寥千载。
若面奉徽音。
其趣之幽深。
情之比兴。
可以默识。
不可言宣。
亦犹冥密。
鬼神有矣。
不可见而以知。
启其元关。
会其至理。
即与大道不殊。
夫经是圣文。
尚传而不秘。
书是妙迹。
乃秘而不传。
存殁光荣。
难以过此。
诚不朽之盛事。
大篆者。
史籀造也。
广乎古文。
法于乌迹。
若鸾凤奋翼。
虬龙掉尾。
或花𦹛相承。
或柯叶敷畅。
劲直如矢。
宛曲若弓。
铦利精微。
同乎神化。
史籀是其祖。
李斯蔡邕为其嗣。
小篆者。
李斯造也。
或镂纤屈盘。
或悬针状貌。
鳞羽参差而互进。
圭璧错落以争明。
其势飞腾。
其形端严。
李斯是祖。
曹喜蔡邕为嗣。
八分者。
王次仲造也。
点画发动。
体骨雄异。
作威投戟。
腾气扬波。
贵逸尚奇。
探灵索妙。
可谓蔡邕为祖。
张昶皇象为子。
钟繇索靖为孙。
隶书者。
程邈造也。
字皆真正。
曰真书。
大率真书如立。
行书如行。
草书如走。
其于学趣。
盖有殊焉。
夫学草行。
分不一二。
天下老幼。
悉习真书。
而罕能至。
其最难也。
钟繇法于大篆。
措思神妙。
得其古风。
亦有不足。
伤于疏瘦。
王羲之钟繇
锋芒峻势。
多所不及。
于增损则骨肉相称。
润色则婉态妍华。
是乃过也。
王献之远减于父锋芒。
往往直笔而已。
锋芒者。
若犀象之有牙角。
婉态者。
若蛟龙之恣盘游。
夫物负阴而抱阳。
书亦外柔而内刚。
缓则乍纤。
急则若灭。
修短相异。
岩谷相倾。
险不至崩。
跌不至失。
此其大略也。
可谓元常为兄。
逸少为弟。
子敬为息。
行书者。
刘德升造也。
不真不草。
是曰行书。
晨鸡踉蹡而将飞。
暮鸦联翩而欲下。
贵其家承蹑不绝。
气候通流。
逸少则动合规仪。
调谐金石。
天姿神纵。
无以寄辞。
子敬不能纯一。
行草杂糅。
便者则为。
神会之间。
其锋不可当也。
宏逸遒健。
过于家尊。
可谓子敬为孟。
逸少为仲。
元常为季。
草书者。
张芝造也。
草乃文字之末。
伯英创意。
庶乎文字之先。
其功邻乎篆籀。
探于万象。
取其元精。
至于形似。
最为近也。
字势生动。
宛若天然。
实得造化之姿。
神变无极。
然草法贵在简易。
而此公伤于太简也。
逸少虽损益合宜。
其于风骨精熟。
去之尚远。
伯英是其祖。
逸少是其父。
子敬是其子。
若乃无所不通。
独质天巧。
耀今抗古。
百代流行。
逸少居最。
所以然者。
古质今文。
世贱质而贵文。
文则易俗。
合于情深。
识者必考之古。
乃先其质而后其文。
质者如经。
文者如纬。
若钟张为枝干。
二王为华叶。
美则美矣。
如彼桃李。
戛兮铿兮。
合乎宫徵。
磊落昆山之石。
嵯峨碧海之波。
奔则激电飞空。
顿则悬流注壑。
虽贯珠之一一。
亦行雁之联联。
求之于希微。
见之于无物。
或俨兮其容。
或敦兮若朴。
或焕兮若冰之将释。
然后为得矣。
故学真者不可不兼钟。
学草者不可不兼张。
此皆书之骨也。
如不参二字之法。
欲求于妙。
不亦难乎。
若有能越诸家之法度。
草隶之规模。
独照灵襟。
超然物表。
学乎造化。
创开规矩。
不然。
不可不兼于钟张也。
盖无独断之明。
则可询于众议。
舍短从长。
固鲜有败。
书亦探诸家之美。
况不遵其祖先乎。
臣数对龙颜。
承圣旨修书。
拟教皇子小学
亦在幼年。
又承诸王学书。
不习古本。
今不遇古。
理在不疑。
如学文章。
只读今人篇什。
不涉经籍。
岂成伟器。
又如不知东都。
惟须指示洛阳之道。
日行远近。
随其筋力。
若令蹇者引去。
自然不越其前。
亦犹跼骥子于枥中。
闭鸳雏于笼下。
而望其辽远。
实谓难乎。
若使其出笼去枥。
刷劲翮。
整兰筋。
垂长风。
蹑修路。
可以摩霄逐日。
岂惟千里万里哉。
如人面不同。
性分各异。
书道虽一。
各有所便。
顺其情则业成。
达其衷则功弃。
岂得成大名者哉。
夫得射法者。
箭则中物而深入。
为势有馀矣。
不得法者。
箭乃掉而近。
物且不中。
入固不深。
为势已尽矣。
然执笔亦有法。
若执笔浅而坚。
掣打劲利。
掣三寸而一寸着纸。
势有馀矣。
若执笔深而束。
牵三寸而一寸着纸。
势已尽矣。
其故何也。
笔在指端则掌虚。
运动适意。
腾跃顿挫。
生气在焉。
笔居半则掌实。
如枢不转。
制岂自由。
转能旋回。
乃成棱角。
笔既死矣。
宁望字之生动。
献之年甫五岁。
羲之奇其把笔。
乃潜自后掣之不脱。
幼得其法。
此盖生而知之。
是故学必有成则无体。
欲探其奥。
先识其门。
有知其门。
不知其奥。
未有不得其法。
而得其能。
夫好事之人。
广求名书
以教其子。
察其所入。
便遣习之。
亦如商人。
以停百货。
色目既众。
必有善于人者。
所贵多本。
本立道生。
贫者咨嗟。
必不能遂。
伏惟陛下有万国之富。
而同庶人之贫。
天府妙书。
宝惜何用。
若恐损污真迹。
拓本亦可师模。
寸有所长。
自古大有佳手。
各禀异气。
亦可参详。
伏愿每季之间一两度。
悉召诸王
遍示古迹。
商榷诸家工拙。
必大间悟心灵。
习其所便。
从此豹变。
冰寒于水。
昔有诚信。
况复天人神纵者哉。
岂可许钟张二王。
独高于往日也。
且一食之美。
惟饱其日。
傥一观而悟。
则润于终身。
夫主人示书。
谓之设宝。
纵一听钧天之乐。
睹明月之珠。
竟何益于人也。
若顺其性。
得其法。
则何攻不克。
何业不成。
侍书之人。
惟宜指陈妙理。
亦如侍讲
敷演圣旨。
当今大化滂流。
四表无事。
士无弃置。
官尽材能。
臣及弟怀瑰。
叨同供奉。
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
臣书真行草
合成六体。
自书契之作。
三千馀年。
子孙支分。
优劣悬隔。
今考其神妙。
舍彼繁芜。
当道要书。
用此六体。
当道要字。
行此千文。
比而睹之。
见其始末。
探贤哲之深旨。
知变化之所由。
臣敢罄庸愚。
谨献书论。
书法论 唐 · 徐浩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
周官内史
教国子六书。
书之源流。
其来尚矣。
程邈变隶体。
邯郸传楷法。
事则朴略。
未有能工。
厥后钟善正书。
张称草圣。
右军行法。
大令破体。
皆一时之妙。
近古以来。
萧永欧虞。
颇得笔势。
褚薛以降。
自谓不讥矣。
人谓虞得其筋。
褚得其肉。
欧得其骨。
当矣。
夫鹰隼乏彩。
而翰飞戾天。
骨劲而气猛也。
翚翟备色。
而翱翔于百步。
肉丰而力沈也。
若藻曜而高翔。
书之凤凰矣。
欧虞为鹰隼。
陆褚为翚翟焉。
欧阳率更云。
萧书出于章草。
颇为知言。
然欧阳飞白。
旷古无比。
余年在龆龀。
便工翰墨。
忘寝与食。
胼胝笔砚。
而性不能逾。
力不可强。
勤而逾拙。
劳而无功。
区区碑石之间。
矻矻几案之上。
亦古人所耻。
吾岂忘情耶。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
殷鉴不远。
何学书为。
必以一时风流。
千里面目。
斯亦愈于博奕。
亚于文章矣。
发挥圣贤事业。
其由斯乎。
初学之势。
特须藏锋。
锋若不藏。
字则有病。
病且未去。
能何有焉。
字不欲疏。
亦不欲密。
亦不欲长。
亦不欲短。
小展令大。
大蹙令小。
疏肥令密。
密瘦令疏。
斯亦大经矣。
笔不欲捷。
亦不欲徐。
亦不欲平。
亦不欲侧。
侧竖令平。
平峻使侧。
捷则须安。
徐则须利。
如此则其大较矣。
张伯英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永师登楼不下。
四十馀年。
张公精熟。
号草圣
永师拘滞。
终著能名。
以此而言。
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
俗云。
书无百日工。
盖悠悠之谈也。
宜白首工之。
岂可百日乎。
汝曹年未弱冠。
但当研精覃思。
心□目想。
时复临本。
验其短长。
可致佳境耳。
钟太傅坐则画地数步。
卧则书被穿表里。
由是乃为翰墨之龟鉴耳。
古迹记 唐 · 徐浩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
自伏羲画八卦。史籀造籀文。
李斯作篆书。程邈起隶法。
王次仲为八分体。汉章帝始为章草名。
厥后流传。工能间出。
史籀石鼓文。崔子玉吕望张衡李斯峄山碑会稽山碑。
蔡邕鸿都三体石经八分西岳光和殷华冯敦等数碑。并伯喈章草。
并为旷绝。及张芝章草。
钟繇正楷。时莫其先。
卫瓘索靖章草。王羲之真行章草。
桓元草。谢安王献之羊欣王僧虔孔琳之薄绍之真行草。
永禅师萧子云真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果师述师真行草。
陆柬之临书。臣先祖故益州九陇县吏部侍郎师道臣先考故洺州刺史左常侍峤之真行草。
皆名冠古今。无与为比。
齐梁以后。传秘此书。
跋尾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满骞朱异等署名。太宗皇帝肇开帝业。
大构图书。宝于内库
钟繇张芝弟昶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宋齐梁杂迹三百卷。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成部帙。
以贞观字印缝。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如后。
李潮八分小篆歌766年 唐 · 杜甫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其石粗有鼓形,字刻石旁,其数有十,初在陈苍野中。韩愈博士时,请于祭酒,欲以数橐驼舆致太学,不从。郑馀庆始迁之凤翔,以为宣王鼓,韦应物以为文王鼓,宣王刻,欧阳修集古录始设三疑,郑樵摘丞殹二字,见于秦斤、秦权,而以为秦鼓,程大昌又云成王之鼓,《左传》成有岐阳之蒐,其字乃番吾之迹)(一作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苍颉文或异。秦李斯、胡毋敬辈,改省为小篆。程邈献隶书,主于徒隶简易,王次仲作八分。盖小篆古形犹存其半,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本谓之楷书,楷隶大范相同。张怀瓘程邈以后之隶与钟、王之今楷为一意。欧阳修以八分为隶,洪适因之,迄无定说)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苦县老子碑,蔡邕书,樊毅西岳碑,汉光和中立)骨立(一作力),书(一作画)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一作可)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昌黎人,骑曹蔡有邻济阳人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一作千)金,蛟龙盘拿肉屈强。
吴郡张颠誇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一作江)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法书论 唐 · 蔡希综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
余家历世皆传儒素。
尤尚书法。
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
有篆籀八体之妙。
六世祖陈侍中景历。
五世伯祖蜀王记室君知。
咸能楷隶。
俱为时所重。
从叔父右卫府兵曹参军有邻
继于八体之迹。
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
第七兄洛阳希寂。
并深工草隶。
颇为当代所称也。
周宣王史籀作大篆。
秦始皇程邈改为隶书。
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书改为楷法。
仲又以楷法变为八分。
其后继迹者。
伯喈得之极。
元常或其亚。
草圣始自楚屈原
章草兴于汉宣帝
楷法则曹喜师宜官梁鹄皇象罗景邯郸淳胡昭杜度
草法则崔瑗崔寔张芝张昶索靖卫瓘卫恒羲献。
宋齐之间。
王僧虔羊欣李镇萧子云萧思话陶隐居永禅师
唐房乔杜如晦杨师道裴行俭高士廉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褚遂良薛稷
其次有琅琊王绍宗颍川钟绍京范阳张庭圭。
亦深有意焉。
父兄子弟相继其能者。
东汉崔瑗
宏农张芝与弟
河东卫瓘子恒
颍川钟繇及子会。
琅琊王羲之及子献之。
西河宋令文及子之逊。
东海徐峤之及子浩。
兰陵萧诚及弟谅。
如是数公等。
并遭盛明之世。
得从容于笔砚。
始其学也。
则师资一同。
及尔成功。
乃菁华各擅。
亦犹绿叶红花。
长松翠柏
虽占雨露。
孕育于阴阳。
而盘错森梢。
䒠茸艳逸。
各入门自媚。
讵闻相下。
咸自我而作古。
或因奇而立
若盛传于代。
以为贻家之宝。
则八体之极。
是归乎钟蔡。
草隶之雄。
是归乎张王。
此四贤者。
自数百载来。
未之逮也。
翟忠惠家传绍兴十一年十一月 宋末元初 · 翟耆年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四八、《忠惠集》附录
公翟氏,名汝文字公巽润之丹阳人
翟受姓于周,有封国曰翟桓,世居北地,后为晋所灭,徙于西河
周景王时,翟偻新居宋,宋元公无信,大夫华氏谋弑元公,国人与华氏作乱,偻新战败华氏,脱甲于公所而归。
璜佐魏文侯,以得士显名诸侯。
汉高祖总帅群雄,剪灭项氏,即帝位,盱以功封衍简侯
文帝时廷尉下邽太史公所谓自书其门者。
牧、况父子,并以《易》传世。
方进以儒术饰吏事,号通明相
东郡太守义举兵谋复汉室,为王莽所杀。
酺以道术政事高第第一,拜尚书
超,山阳太守,齐名李膺、陈蕃,号八极
坐没入中常侍侯览财产髡钳输作,后同死诏狱。
高士汤与其子庄隐居寻阳,五徵不起。
永嘉盗贼闻汤名德,皆不敢犯,乡里赖之。
孙矫、曾孙法赐,世有隐行。
世言率左右羽林兵讨武氏,期迎复中宗
长孙弭贼薛仁杲之乱,泾州赖安。
良佐宋州刺史,璋虢州刺史
自周迄国朝,代有显人,明德伟烈,踵武相望。
廷尉刺史,子孙散居陕、虢、颍、洛之间,翟氏之胄,始分南北,居陕虢者曰北翟,而居吴越前楚者号南翟氏。
公之宗自高士以来,世居寻阳
五代秦宗权之党刘建封陷长沙,公五世祖避乱迁润之丹阳,以孙权常射虎丹阳之庱亭,又自别曰庱亭之翟。
始祖显,越州山阴宰。
高祖玭,故汝州太守,非礼不动,与人交必以身下之,汝、颍间所谓翟古人者。
曾祖涛,知苏州长洲县赠太子少保,通三《传》,专于礼乐,一时之硕儒好礼者推之。
祖从,故扬州通判,赠太子少傅
父思,故秘书监,知应天府,赠少师
公年十四举进士,试《孔子集大成论》,词旨赡博,老儒不过也。
以书谒南丰曾巩子固子固立言窥制作之奥,负大名,简宾客于造语,少印可,喟然曰:「吾道不坠,繄子是赖」。
及请退,三留更仆,徒御改观,士林传耀。
既登第,十年不仕,曰:「亲老,可远乎哉」?
崇宁壬午,先少师捐馆,公庐墓三年,还舍,毁瘠不胜衣。
除丧,干禄京师,大臣一见奇之,曰:「王佐材也」!
议礼局编修官,荐于徽宗
帝召对,谓蔡京曰:「翟某器识深远,议论通明,可储东观」。
秘书郎
公父子踵武蓬山,缙绅荣之。
馆中谋白宰府,请议登封以彰洪烈,公言:「治清净,柳宗元犹知封禅之非。
今不劝上三代礼乐以文至治,而启上师秦汉之侈心,惧王通之讥也」。
白简论公诋忽治功,讥侮盛典,责监宿州税。
大观丁亥,除著作郎
公九流七略靡不该贯,率语成章,事以类举。
一日,馆中群集,问植柏于墓何义。
公言:「任昉云地中有兽名弗述,好食亡者脑,铜铁击之不死,插其脑即毙,前汉黄肠题凑,盖以禦之。
汉制:主第树柏中庭,取松柏之茂也」。
明年秋,迁左史
渊圣皇帝出就外傅,择一时人物为官僚,首命公劝讲储宫
,诏试词掖
徽宗皇帝务述熙、丰政事,士夫学宗王氏,以通经为要,史学无介意者。
言官媢公负材骤进,论公少从苏轼、黄庭坚游,学术不正,不可当内史赞书之任,除显谟阁待制、知襄州
未行,再论,降直龙图阁、知齐州
郡圃旧引舜泉为流水周台榭,前政贪墨无艺,淤之,植泽泻私己。
公命导泉如初。
或谓使君有拔葵之风,公曰:「郡圃与民皆乐者,而渎利自污,惧民之弗率也」。
未几,言章再论,落职知唐州
谢章自辨,言者挟忿,肆攻不已,罢郡符祠禄
政和壬辰秋,复职知陈州
明年春正月,诏还西掖
公以天子修明礼乐,比隆三代,王言非深厚尔雅不足行远,乃师盘诰以敷辞令,震耀中外,明并日月,四方传诵,咨嗟太息。
,除修哲宗皇帝国史,提举京常平
范慎奏:「陛下执大象以抚域中,天人和同,幽明感格,奠九鼎,作晟乐,受玄圭,行冠礼,祀圜丘,祭方泽,协气横流,珍祥沓至,天神降,地祇出,皆甚盛德事,旷古所未闻也。
然未有显大之举,以荣天休,以彰美绩。
愿诏儒官,制为乐,荐之郊庙,以传无穷」。
奉旨委公修制。
公奏:「古者登歌在上,乃播八音,声依永言,始协律吕,虽有《韶》、《濩》之作,必先《雅》、《颂》之正。
所以《猗那》、《长发》,光祀成汤
《清庙》、《我将》,周人用享。
其上推本有娀、姜嫄受命之始,其次备载太任、太姒作合之德。
爰暨武丁、成、宣,褒大其子孙;
下及周、召、山甫,显扬其佐命。
圣君贤臣,勋德光明,更历千载,震耀如初。
体大事重,苟非其人,孰敢轻议?
陛下肇新晟乐,天地顾答,改作礼器,比隆商周,宜得语言文学之臣,付以声诗郊庙之奏,荐功皇天,明诏万世。
乃以臣愚讨论,是使蚊虻负山,气力几何」?
不允。
圆丘出郊,有人物车马空峙云端,时谓天人相与、白日显行云。
宰相蔡京请率百官庆贺,诏「表非翟某莫能昭明嘉祥,叙侈神贶,其俾视草」。
冬十一月,除给事中
京兆投事使臣吉州防禦使窦鉴强买市人张顺女为侧室不从,诬京城杀牛,白昼集群不逞劫其家,掠女以去。
讯冤阙下,诏鉴夺爵为士伍。
未几,诏刊丹书,许用郊恩荐其子昌
公言:「鉴招合亡命,白昼肆掠平民,昌聚众杀人辇下,父子肆行凶威,无所忌惮,纵未即肆市朝,岂可蒙被世赏,重污爵列?
如此,则小人无所惩艾,刑法无所施用矣」。
诏格前旨。
鸡林遣使入贡,诏元宵观灯,班侍从上。
公请对,言:「《春秋》王人虽微,序诸侯上。
王之制,先诸夏而后外域。
廉陛崇峻,则堂皇尊严;
轨物凌迟,则国威顿损。
今岛夷细介,奉琛而至,一旦升法从上,是中国自卑天子近臣,而尊显陪臣之小物。
若遂行之,贻辱朝廷,有无人之叹」。
矍然曰:「非卿不及是也」。
命如旧制。
政和间,内外乂安,百揆时叙,诏儒臣修明典则,肇新宋礼,以训四方,除公礼制局详议官
明年,天锡簋,承天休,诏礼官汉唐诸儒臆说之陋,宪三代稽古象物,昭德于彝器。
凡祀圜丘、祭方泽、享祢宫及太室诸器,专命公监三代,正轨则,制器铭功,以格神祇祖考。
于是宋器大备,匹休商、周
楚庭傩,上命公作《傩师逐疠词》四六韵语凡三篇,辰受命,午即上。
读之曰:「班、马才也」!
内侍梁师成宠冠一时,位兼三事,画旨和买百姓墓田,增辟园地。
公言:「昔郑简公葬,欲毁公族之庙与司墓之室以行,子产不可,君子以为知礼,曰礼无毁人以自成者。
今近幸之臣假诏平人之墓,以广游乐之所,非所闻也」。
梁怒,讽宰相黜公守宛陵
郡山崄民贫,酒坊课额夥大,月入稍亏,或负沽过界,常平使者径遣官封坊场,籍家财,充逋赏。
公奏:「前后征系,为户一百三十有八,为钱三十六万八千有奇。
穷民较沽,规利养生,坐不售,或系累致荡产,复逮系不聊,且非无良故犯者。
今责必不可得之逋,使朝夕愁叹囹圄,上累至仁。
请一切贷贳,以洗疮痍;
裁减岁额,以省刑罚」。
诏悉除负,额减旧半。
明年秋,除吏部侍郎,未拜,改帅合肥
踰月移守密州
密负海,盐课甲诸郡。
崇宁初宰相蔡京平准榷货,饬为新法茶盐钞,俾商人先输钱请钞,赴产盐郡授盐。
始严刑杜绝私市,欲囊括四方之钱,尽实中都
意欲谓非相市,他人莫能给用,则己可固位肆奸。
常使见行之法售给才通,辄复变易,欺商贾以夺民利,名对带法。
客负钞请盐,扼不即畀,必对元数,再买新钞,方许带给旧钞之半。
季年又变对带为循环法。
循环者,已买钞未授盐复更钞,更钞盐未给复贴纳钱,然后给盐,凡三输钱始获一直之货。
民无资更钞,已纳钱悉乾没,数十万券一昔为败楮无所用。
富商巨贾,朝为猗顿,夕至殍丐。
盗贩衡石者,推原经历,穷治党与,追逮迹捕,狴犴充溢,死亡道路。
重抵黥配,轻辟至徒即狱,更累政不敢纵舍。
公曰:「祖宗法,获私商不诘所由,以靖民也。
今麇集不逞苛刻之,一旦亡命,是树寇也」。
悉纵之。
卒公代,无以盐犯禁者。
宣和初,朝廷兴燕山之师,诸路税帛,指会须给。
版曹言:祖宗制,卫兵以八月授衣,请六月毕至。
诏诸路促输。
上下相承,催督峻急,富室乘时射利,匹至倍值。
公曰:「今四月蚕未簇而督绢,殆如缘木求鱼」。
命匹纳见值之半,遣官贸易京师,从容告办。
东武多牛,朝廷岁须牛黄,牛失黄辄瘠死,民坐黄破产者相属。
公曰:「守劝民耕者,而督黄致毙其牛,此孟子所谓以政杀也」。
天府药物所聚,宜易致,遣牙校往求以献。
公言:「黄以享上,臣敢有辞?
请岁输钱,就市辇毂」。
徽宗皇帝大德至仁,降旨直免。
明年赋花罗颁六宫,户部言:「胶西丝帛所产,请不敷给」。
公曰:「此定、润物,邦人虽莫娴,当经画承命,茍复抗请,蔑济也」。
遣吏走两郡,佣工以教织纴,甫期自集。
宫祠以归。
又半岁,有浩然独往之志,乃上章谢事。
踰岁,闻公精神强固,诏复奉祠
明年,诏还东省,旋报罢。
渊圣皇帝即位,以东宫旧臣,召直翰苑。
公以时事俶扰,即日造朝。
既对,请遣使北人,立其裔结林牙伊都,以寻旧好,与为唇齿,以抗金兵。
力言:「金人盟好难信,今倾国内侵,茍不厌志,其肯徒回?
若倚和缓备,使得逞其间,非计也。
且中国久安,兵不习战,是我力已不敌。
顾今无策,惟分促勤王之师,速会畿甸,散屯以多其应,持重以老其师。
诏诸将审用间谍,互为策应。
彼野无所掠必携,携而久留必怠,怠而击之,庶几或济。
今日之事,非老臣无敢尽言者,惟陛下深计社稷安危,无忽大事」。
耿南仲及其子延禧以潜邸调护恩,言听计从,坚请和戎。
公言不用,请去,除显谟阁学士会稽
少师凡再牧越,公继为郡,邦人美缁衣之荣。
下车专以仁政,赋讼有更数政不决者,公一语开晓,咸得其情,皆悦伏而去。
公闻二圣出狩,集本道兵五千人援京师
时上驻跸畿甸,遣官走帝所,请即帝位,以慰民望
复请纠合义师,追贼鏖战,以张国势。
广陵,公以牧守不得诣见,乃遣上佐及其子耆年奔问官守。
建炎二年春、夏淫雨,蚕麦告病,公言:「浙东和预买帛,岁九十七万六千匹,二十三万五百,以一路计当十之三。
郡三邑,经方贼焚劫,户口彫耗。
萧山一县,家业钱一百七十缗,民力困弊,于此可见。
陛下即位元年赦书,『祖宗上供物帛悉有常数,熙宁已后,献利之臣奏请增扩,不胜其弊,其议裁损,以纾民力』。
六月甲子,制诏『赋敛之厚,其痛蠲除』。
臣谓与其尅剥穷民为朝廷得少缣帛,不若敷君父实惠,使百姓咸知爱戴。
臣已体赦敕恻怛之意,将第三等户以上减半,第四户以下行住罢。
及百姓身丁盐钱,祖宗皆有定制,其后始于折米,今悉为帛。
臣已令只纳见直」。
制曰可。
转运使吴昉劾公擅放钱帛,诏降官两等。
公表言:「臣叨临剧郡,实任牧民。
当上圣总戎之初,属二圣蒙尘于外,遐方俶扰,众志易摇。
西有倪贼之未诛,东有方寇之馀党。
征徒溃散,群盗繁兴,若催科之不聊,则环视而俱起。
臣所谓轻捐州郡之租赋,乃以重保朝廷之土疆」。
明年饥,公问策于寮佐,咸请诱富室出谷以赈。
公曰:「今盗贼方兴,诱劝之利未及贫民,而诛求之祸首及上户,殆断屦补履也」。
即捐两岁圭租散给。
已而发郡廪、截上供以济,民免流殍,赖活者数万人。
秋八月,杭卒陈通婴城以叛,公曰:「远人猾夏,东南国根本。
盗贼肆发,吾莅方镇,贼在邻境不讨,吴越环视为盗区矣」。
即提兵七千渡涛江,与贼搏战。
公奏:「浙西屯兵进退不一,莫肯用命。
乞暂付臣节制,以毕臣功」。
朝廷方以专军委宪臣高士曈士曈戚里子,必欲招携以幸功宠。
公复言:「今兵势已盛,诛戮已加,而宪臣欲释贼纳降,意在党贼,固沮军兴。
昨严贼倪从庆跳踉山谷间止十数辈,朝廷不深责帅臣诛讨,茍就招安,致人心无所惩艾。
今复许招降,是朝廷专以官爵诱人为盗,奖其叛逆,非所以训也」。
士曈为贼欲诱质,始专用兵。
后文臣提刑周格继至,复逗留,士曈竟为贼掳,而被杀。
贼志既得,分遣间谍,散诱官军,党附滋众。
公复乞济师,朝廷遣辛道宗将西兵五千为援,至嘉禾,肆掠而溃。
十一月殿帅王渊统王师收复,言章论公总兵临城,不肯会战,有旨令公具析。
公言:「臣奉诏旬日,不知所对。
自杭贼叛乱,独臣首提孤军与贼鏖战,诸将悉为宪臣抑制,不许会合,无一人肯应臣者。
臣累奏乞暂付臣大将旂鼓,庶无汩挠,得以讨贼。
臣日夜策厉痍伤,枕戈待命,不旬日王师荡定。
若责臣不武,不能破贼,则臣无所逃罪;
若以臣不会合,则无单车一介与臣犄角,不识使臣与谁会合?
臣前后乞讨贼奏牍具在,非可诬也」。
奉旨特降充显谟阁直学士
富民诸葛氏即居为楼,临通衢,岁久为鬼物所据,白昼显出,夜明炬如墟野间,人莫敢登,因塑像其上,往来或不致严,即祟苦之。
公命辟楼为酒肆,名曰和旨,取课入以资军储,徙像丛祠,神无闻焉。
左辖叶梦得闻之,曰:「是肯翟公,信有德君子哉」!
吏部尚书黄裳道山前辈也,叹曰:「翟公能使鬼神知畏,是难能也」。
后月入丰衍,朝廷置官莅沽,以佐经费。
公为郡,军士以事远适者,必计道费、具药物,审视遣之。
既行,经理其家,靡有阙遗。
计杭贼之乱,管置邮传息耗,委官抚孥,咸怀忾敌,无私顾忧。
军行,与士卒同起居,次舍庖爨无异具,时叹以为古贤将所不及。
公牧越,始至,营无屋,军士僦舍,与民杂处。
公曰:「帅职不修至此,其能责士用命乎」?
即废基创屋三千楹。
既成,躬按行庐舍,为办服用,微至匕箸杯盂,靡不备具,然后以次授馆。
士卒咸感涕稽颡,谓抚士恤隐,昔所未闻。
然有犯必诛,人人畏爱,莫不自尽。
浙东副总管杨应诚累历廉访使者,以下除簉牧,怫郁不平,数诋时政。
惧公不能自安,谋为保全计,乃欺朝廷称尝随其父任边吏,熟知敌情,及自高丽至女真径道,请身使三韩,结鸡林,图迎复二圣。
公奏:「应诚欺罔君父,自为身谋,实无奇计可返翠华。
应诚高丽高丽辞以大国之使,假道以问行所,敢不承命。
或金人闻使人至自敝邑,请问津以窥吴越,则将何辞以对?
决辱命,取侮远人。
臣已檄四明,茍应诚至毋济其行」。
应诚闻之,自临安登海舶以往。
既至高丽,果如公言,气索而返。
郡僚听讼有不能得者,众以谒公,语未既,已洞始末,片言折之,群疑涣然,罔不叹伏。
公既去,邦人塑公像于郡之龙瑞宫能仁寺,咸以公射弧之日修梵供,以伸善颂。
户绘公像奉祠,画史至摹本立直以售。
邦人饮食,必祝公而后食,闵闵焉惟日夕望公复至。
公莅郡,或细故而置理,或重负随释遣之,然咸得其情,众始腹非,卒皆心服。
后政师公行事不当也,既而访其迹,则厚贷者果善良,而吏讯者凶人也,已而曰:「无以为也,是得于心,不可学」。
建炎四年冬,以疾力请挂冠,十上始得去。
明年,金人南渡,避地闽峤。
绍兴初,天子驻跸山阴,诏复以翰林学士起公,未至,除承旨侍读,命所寓郡守即庐劝驾,敕使人颁诏,须公启行以闻。
既对,顾公进趋雍容,议论英特,谓中兴人物之表。
殿庐御士见公步武温丽,音吐畅润,论事切要,咨嗟改观,曰:「今日岂止复睹汉官威仪,是学士位庙堂,中兴必矣」。
每制诏上,读之,恨起公晚。
踰月,除参知政事
公力辞不得命,公亦以经世为己任。
天子虚心听纳,倚以图治,海内引领尅复。
二圣狩金国,议臣言:「三韩距金境密迩,请取道以迎兵卫」。
高丽随遣使造朝,令止行人于四明,俾其属进。
及堂参,公适在告,宰相出笏逆之。
公闻亟出,谓丞相曰:「三韩国陪臣,藉其主来,犹班两省下。
今使人之属至,仆射以汉相之尊,与为客礼,是自贬以伤国体,非所谓折冲禦侮者」。
及再见,公命吏谕之曰:「宰相出笏见使者,以恭问二圣行跸。
今竣事矣,其以吏见使人」。
既进,加恭畴昔。
秦桧为相,四方奏请填委未决,吏并为奸。
公语专责都司程考吏牍,稽违者峻惩之。
公当印,凡讼诉直送所属,会六部者不得过一日,吏惧自力,无复滞事。
同列诮公非堂牒典故,公曰:「天子蒙尘,四方奏报利害,间不容发。
若用承平故实,则玩时废日,不唯事失机会,举有滞留之叹矣。
方时艰棘,圣贤驰骛犹不给,吾侪可惰而任吏耶」?
公因对,乞治堂吏受贿者。
面劾公擅治吏,公言:「臣位执政,按吏而宰相见劾,岂可无耻居位」?
即力求去,挽之不可。
公言:「宰相既不许臣预政,臣岂敢茍偷荣以误国事」?
退复坚请。
言官方孟卿意,抗章论公不合与宰相不协,因防秋,欲以细故去位。
诏以散官就第。
公表言:「臣昨陪国论,误简圣衷,不量孤独之交,欲济艰虞之会。
谓蒙全度之见察,岂料同列之不咸。
而虽号参知,了无关预。
人材除擢,但见画于录黄;
政事施行,一视成于牒检。
忧心自念,负愧益深,若蹈渊冰,不能朝夕。
与其雷同充位之无补,莫若洁己求去之为宜」。
又云:「爵禄非事君之本心,所怀经世;
去就乃□臣之大节,安敢辱身!
使臣得辞宠利于圣朝,是亦能识廉耻而为国」。
既归,谢宾客,以道、释书自娱,曰:五千言守恬淡、合虚无为先,金仙氏明空寂、觉妄幻为本,旨趣玄远,自非上智默识,无自而入。
然有无之相资,如形影之相随,初不独立。
谓无上普度天人,莫尊于《黄箓大醮著盟真玉检》十卷;
如来升济六趣,莫大于《冥阳斋作净供普济仪》三卷。
皆裒晋、唐以来郊天奉佛之典,丹章绿字之书,稽据参考,创成一家,轨量宏深,广大悉备,真前古之所未有。
欲使修真之士知非勤功行、严斋戒、尽诚恪、躬礼容,不足以上帝、感大雄、济群生。
其立意陈辞,贯通坟典,合六经之实旨,阐玄教之至言,非叔世谄道佞佛狭隘之所窥识。
冬十月普安夫人忧,哀过而礼不踰,士之好礼者式焉。
又明年,徒行扶护,自台归祔先少师之茔。
子弟谏公六十不毁,《礼》经所著。
今老人血气已衰,跋涉千里,日又摧伤,脱冒霜露,将谓卒大事
公曰:「荼毒至此,吾忍以年不自尽乎」?
是岁,金人复窥江表,军行不得进,乃葬湖州之官宅村。
既复土,留湖以奉松楸。
服除,泛恩除端明殿学士
刘豫挟金人临淮,师退,诏前宰执议禦敌善后之计。
公言:「朝廷无远略,无定论,无腹心谋议之臣。
三者不立,后之善?
自金人躏藉中国,乘舆越在裔土,虽西晋刘、石之祸,唐室安、史之乱,不至于此。
炎俶扰,今九年矣,天下日苦于兵,而战守之计初未定也,经国规模未立也。
将相大臣每至防秋,则豫谋避地之计,至春则泰然安肆,如无事之日。
敌至与众同惧,适退与众同喜,如斯而已。
所谓禦敌者,臣不识也。
晋武帝欲平吴,得张华、羊祜、杜预以赞其计;
唐宪宗讨淮蔡,武宗伐泽潞,赖裴度、李德裕以成其功。
今群臣泛泛然如河中之木,则陛下谁与权事揆策,以图今日之事乎?
臣愿择大臣有深谋远略者任之,责其恢复。
拔用能将,必以却敌。
合天下之英杰,相与讲谋立国之纪纲,规模先定,然后可为也」。
公以湖去行朝一舍,冠盖旁午,乃迁寓平江常熟
绍兴七年冬,以郊恩除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金人归地之岁,自沂、密来者,言京东、西人怀归之心,朝不能夕,约王师至则倒戈相应。
既闻公登廊庙,曰:「庶抚我乎!
茍朝家命给事(公自给事中出守密,故民云。)收复,我必死锋镝以报公德,朝廷无遗矢亡镞之费,京东、西可一日复也」。
既闻公去国,咸蹙然曰:「莫有推诚轸物、忠实无私可与成此功者,吾其为异域鬼矣」!
京东、西人谓公政神明,旁郡之不伸者咸即公求成,公笑遣之。
举陈牒部使者请送公理正,曰:「公不吾与,吾无憾也」。
大观末,三代礼器稍出,学士大夫获识全古,渐迹先秦科斗字学。
公建言:「古者班诸侯宗彝,使镇抚其社稷,以世守之。
当是时,咸受彝器于王室,而后能国,抑为宝重矣。
圣人制器尚象,载道垂戒,寓不传之妙于尊彝,使人即器以求象,即象以求意,心悟目击命物之智,晓礼乐法,而不说之秘于起居饮食之间,朝夕监观,罔有逸德。
此唐虞所以画衣冠为纪而民不犯。
盖牺象、尊彝、鼎罍、豆笾所用不同,为礼各异。
周人小宗伯之职辨六尊六彝之名物,又专设官以司其用,刻铭皆科斗文字。
圣人作经以载道,经非字莫成文。
《周礼》保氏以六书教国子。
其后官弗修方,罔知迹于籀古,至谓小学,不复经意。
栒鼎悝铭之窾,羽陵汲冢之书,曾不耳闻。
周宣王时史籀仓颉之法,作大篆,总天下字,一以会意。
书法之坏自始,其书俗恶已不可言。
秦又恶大篆之烦,务从简易,李斯、赵高、胡母敬变为小篆。
程邈起狱隶,创为隶法,始皇谓便于迅急,行之不疑。
四人胥吏之资,臧获之见,挟秦刑杀之威,钳天下儒术之口,必欲显名不朽。
因奏罢天下书不合秦文者尽除之,焚烧先典,殄灭籀学,而古文绝矣。
汉去周为近,习于秦隶,不识古。
唐开元间,又变汉隶为今文,人至不识隶书。
今字学举宗许氏。
东汉和、安永元建光间先秦古文已绝,许氏但袭秦隶,悉从转声,野陋浅薄,缪妄甚,其害至于错乱经旨。
错乱则事君训民,何自而正?
聂崇义集腐儒之说,著《三礼图》以误后学。
商周礼器、科斗文字灿然毕出,陛下方绍稽三代,光明典礼,此独郁而未扬,疑有阙也。
愿诏硕儒博闻之士,稽正六经,考礼于商之器,正字于鼎彝之间,刬革缪伪,搜访失绝,使六经尊罍牺象之用,六书象形科斗之书,昭明炳焕,与六经相表里,以教后人,天下幸甚」!
上大喜,诏礼官即议以闻。
有司谓事大功夥,旷日引时,继罹金人之乱,竟不克成,识者太息。
公为郡,必稽公帑之逋于民者,罢宴集,绝馈饷,储月廪偿之,曰:「瘠民以适己,白取以称客,吾不能也」。
凡朝廷与郡市民物,必面给直,曰:「守不亲畀,则为吏豪夺,所得无几矣」。
公奉先严恭,著《享礼》一卷,节朔按以行事。
每祭必先扫除,内外宿设筵几,率族属告于祖庙。
既夕,迎主就位,戒内外无或謦咳及闻履声者,以谓祭求诸阴,故昏而行礼,屏气山立,馈尊拜祝,如闻叹息,如见所祭。
质明竣事,奠币燎瘗,奉祏返室,再拜绥神乃退。
自少至老,虽甚疾,必自力。
公言:「范晔《后汉书》语近词冗,事多注见。
其《自叙》云『笔势纵横,比方班氏,非但不愧』,今丛陋乃尔,岂笔削未定,缘事被诛,遂传之耶」?
乃删取精要,总合传注,作《东汉通史》五十卷。
谓儒者道不行,立空言无补也,著《圃学》五卷、《广闻》三卷、《人物志》五卷,曰亦足以遗人矣。
公藏金石刻千卷,心画妙天下,用笔窥六朝书法之秘,尽沉著痛快、遒丽劲逸之美,虽一点一画,不妄下笔。
米元章、蔡天启见公行笔,惊曰:「非唐贤所及」。
张文潜赠公诗称「颜筋柳骨世不闻,翟公笔力回千钧」,盖实录也。
公心印刚正,讼牒押尾,吏悉截取以怖疟。
六朝至唐名画甚富,洞晓画法,自画《三境高真图》、《十极列圣图》、《九天朝元图》、《四圣降魔图》,凡六十轴。
《三天云辂图》、《九天乘龙图》、《七佛图》、净土弥陀观音势至像、著色《楚山春晓图》。
又妙于刻塑,授法工师,刻三清真武像于会稽之告成观,尽端严温慈之相,神气虚闲,如与人接,见者肃然,郡人谓之木宝。
常州广孝寺僧伽留衣化也,公以旧制不工,亲为易塑,得如来悯世援溺之状,虽戴安道、杨惠之复出,殆无以过。
既成,五色光出窣堵波,烨然高数十丈,有目咸睹。
公知人之鉴,世服其明。
尝相吴敏、范宗尹,自布衣期以远达。
秦桧密州学官,一见知必为公辅,执政、从官或援于场屋,或自僚属荐于朝者一百三十五人。
程俱、陈橐、韩驹,皆门生也。
公喜治药物,裒方之经验者为《肘后秘书》三十卷,施药济人,四十年未尝少怠。
炮炙和剂,必躬必亲。
为守日,遣医历民居及军伍视疾苦,坊置病历,遣官检校,具增损以告。
贫者赒恤之,死亡则给槥具,赗其家。
先祖帅商丘,遣公应贡松
盱眙,宿普照寺,寺僧伽真身所舍塔也。
僧子英设食腆而恶,公曰:「一齑面足矣,奚以是为」?
夜梦紫衣僧告曰:「翟公须齑面,宜亟设」。
素凶德,诃遣之,逮晓复梦僧至,曰:「客须齑面,师勿靳也」。
惊寤,见僧反手扃户而出,惕然悟为塔中仙。
迟明过公语故,公留行致谢曰:「弟子敢以口腹累和尚耶」?
公至朝,以力请复北人之裔、修好以禦金人不合,求去。
是冬京师陷,独脱围城之祸,始悟其请出也。
太夫人吴氏润人,享年八十有八。
自归先少师,至公位执政,岁时奉祀,治家咸有典则。
妇德母仪,时称阃训,贤夫令子,世为名臣,四方荣焉。
翟氏内外宗族以百数,举无间言。
轸姻党之急,甚于己私。
居先少师丧,贫悴不聊,有相资者,夫人笑曰:「吾贫暂尔,吾儿岂资人者」?
不屑也。
公俸稍奉亲赈施外,未尝妄费。
买田于高邮及乡里,谓子弟曰:「吾岂老而悖谬,置多田遗子孙争端哉!
盖欲创道宫曰仁靖,佛庙曰植德,徼福老、释,升济考妣,少伸风树之悲尔」。
公捐馆舍,耆年营靖馆于襚之阳,创梵宫于公墓之右,卒父业也。
治家鞭挞臧获,必正衣冠拱立,曰:「五刑,天儆怠荒,今私用之,复惰肆,吾惧不敢,所谓非礼威严不行,圣人教人先自肃尔」。
公奉养未尝过量,曰:「吾寒儒,敢易天禄以肆志哉」?
至于竹头木屑,未尝蔑弃,曰:「暴殄天物,用不以道,是殄物也」。
及义所当施,虽黄金百镒,举犹鸿毛。
金人至中原,衣冠厄兵火,十室而九,惟公独免。
公与人交,必诚必信。
前后为同列中伤,不遗馀力,直道而行,恬然自信。
庸人狡夫,欺以百数,或请闲之,公曰:「不诚无物,尤而效之,又可乎哉」?
与人期,虽虎豹在前,烈风雷雨,不变也。
每戒子弟曰:「汝宁容人欺,毋以不诚待物」。
尝言快意事勿为,为必有悔。
又言:「麟凤,人虽不识,闻其名者莫不耸悦;
枭獍,虽不害人,见者莫不憎恶。
士人不师德麟凤,而为刻薄,使人如见枭獍,是自弃也」。
宣、政间,士夫咸附北司,以图进宠。
及二圣出狩,汩丧忠赤以茍活性命,独公以道自守,进退光明无垢。
公言:「三代人攸好德,叔世禀性不善,刚戾暴恣。
先师、老、释更出而化导之,使依仁宝慈,以自免于戾。
惧其顽弗也,又申言福善祸淫以教诱之,冀其知畏而惩焉。
三圣者哀伤谆诲而莫,甚矣,人之难化也」!
公济物之心,须臾不怠,故赋政以惠民为本;
祗畏之心,日省夕惕,故行事以远悔为先。
尝言:「人生于忧患,故《易》称『履虎尾,索索,终吉』,此圣人教人儆畏以远祸也」!
清明垣夷,表里洞达,口未尝言人过。
笃于行义,奏补先甥侄而后子孙。
乡人贫不克婚葬者,辄为主办。
录旅榇之无归者千七百函瘗之。
为郡必搜境内之在殡者,具费使复土,曰:「掩骼埋胔,王泽也,守可壅乎」?
晚年数梦释迦佛,教工刻制,极华饰崇奉之严。
公薨之岁,自正月上日,金碧顿昏,如烟雾所曀,日现颦蹙之容。
仲秋晦,公忽弃世。
公以熙宁九年丙辰九月十一日戌时生,绍兴辛酉八月二十九日薨于平江府常熟县寓舍,享年六十有六。
前三日,群鸟集正寝,号鸣不止,夕有大星陨于室。
父老叹曰:「公其殆乎」!
公疾革,命耆年凡故臣恤典之例锡者,悉辞于朝,曰:「吾生无益于国,死不敢重为君费」。
《遗表》言:「今国步方艰,人危未靖,将帅骄惰而不能复尺寸之地,仓廪空虚而至于无岁月之储,士有沟壑之忧,民怀杼轴之叹。
致睿躬之尝胆,期励众以止戈。
所愿益慨圣衷,诞恢远略,思为君之难而于出令,钦惟刑之恤而审于用刑。
懋终典学之勤,以广生知之圣。
清心省欲,崇简易以经邦;
务俭宝慈,敷柔惠以怀众。
修已以安百姓,耀德以绥四方。
旌谏以来尽言,营田以期足食。
重名节以激媮弊,信赏罚以振纪纲。
减冗食之吏以靖民,清入仕之源以省吏
镌任子之令,使知学古而入官;
严荐举之科,敷求实材而授职。
赫然复古,继周室之中兴;
力致郅隆,使汉仪之复见」。
语皆救时之弊,极言无隐,人所不敢及者,君子谓至矣尽矣。
自得疾至易箦,惟饮水自洁。
及属纩,无一言及家事,卧左胁沉然以没。
非平日于性命道德所悟入,孰能视死生如昼夜至此!
始娶吏部尚书原武邢恕之女,邢惇夫者,其弟也。
夫人词学辈惇夫,而识过之,享年三十一,赠鲁国夫人
继室赵郡太守汝阳王纯之女,封魏国夫人
夫人事先君谨而甚至。
子三人,长即耆年,邢出也。
耆年自少知友,皆天下有名士,丈人行也。
刘器之所甚爱,而以著骚见称于张文潜
养志自修,好古文及黄老言,介褊不茍合。
质不任吏,自谓为吏必以戆罢,少日即退休,著黄冠服,放浪山谷间,以著书自娱。
宰相范觉民徵君苏养直曰:「翟子清浊太明,善恶太分,此张惠恕之所以不能取容当世也」。
既老,居于家,环舍植桐百本,自号󶺺老隐
次鈜,右朝奉大夫通判严州
次绂,右朝请大夫权发遣南剑州
孙十人:畋,右奉议郎监登闻鼓院,赐绯鱼袋;
略,右从事郎淮南东路提举常平司干办公事
𤱍,右承事郎、监建康府榷货务都茶场门;
畯,右承奉郎两浙路转运司干办公事
畴,右承事郎福建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
𤰩,承奉郎
疄、㽧,皆承务郎
曾孙五人:襄、忞、裒,皆将仕郎
交,未官;
次未名。
女三人。
公病痔,痛苦不聊,仲女慈忍者再刳股杂剂进,公赖以少损。
其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葬于润州丹阳县灵山
耆年裒公平日著述,为《翟氏家集》三十卷,系除官制诰于后,欲后世考公行实,知家传之实录也。
孤耆年曰:先君平昔言:「吾死无志墓,无请谥,无立墓隧之碑。
自古有死,疾没世而无称。
太上立言,惟托名为不朽。
吾三朝遗老,进退不疵,应传太史,若无求事刻画以誇流俗,茍平日不为人信,是直资镇石耳」。
惟公能足以康天下,道足以经百世,穷居约处,欲以一身支大厦之将倾,障狂澜于既倒,言未发而众先喻,功未见而众先信,力不及而世与之。
其宣于事业者,万不一试而彰焉,犹为一世之所甚重;
使出其二三以安利乎人,则泽之被世,其涯也!
孤耆年惧无以光昭先君之令德,传于永世,故追纪平日语言行事为家传,以备史氏之求。
而其质固陋不足以识立身行道之大方,其辞鄙拙不足以述致君泽民之万一,适足以玷累光明,芜秽盛德云。
既葬,孤耆年再拜稽颡请于宾曰:「先公有治命矣,敢请所以信于无穷而昭其德者宠嘉先人,而庇其遗嗣,是先大夫之没不朽,而不肖之孤犹可以释憾于九原也」。
宾拜稽首曰:夫子纳君于善,终食不违,嘉绩协于师言,是不亦忠乎!
夫子济物之心,坐以待旦,不亦惠乎!
故谓夫子「忠惠先生」。
五十六种书序 唐 · 韦续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三
自三皇以前。
结绳为政。
至太昊氏。
文字生焉。
所谓依类象形谓之文。
形声相益谓之字。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
故事有六文。
一曰象形。
日月是也。
二曰指事。
上下是也。
三曰形声。
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令长是也。
又曰字有五易
仓颉变古文。
史籀制大篆。
李斯制小篆。
程邈制隶书。
汉代作章草是也。
其八体者。
更加刻符摹印。
虫书署书。
殳书传信。
并大小篆。
为八体也。
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
得十二时书。
皆篆神形也。
又加二十三体。
共定五十六。
列之于后。
与洪相求序书 宋 · 朱翌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九
某蒙宠示《隶释》,略窥用心至到,古今未有。
此学不传久矣,前辈金石刻世不乏,不专于隶也,况究其字画音释哉。
非公好古博雅,必不及此。
后学一阅,心目晓然,使上下数千年文章深健之风不泯,其惠甚大。
别纸数字,仆何足以知之?
谨当致思以助成书。
续奉闻以隶恐不始于秦,亦不自程邈为之。
先录此一段去,未敢以为是也。
某尝作一书,如诗话之类,辨證古今数百事,目之《猗觉寮记》。
他日录以求教,倘以为可,则望数字冠篇首,使信于人,且托以传永久也。
伏幸钧照。
按:《猗觉寮杂记》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史籀李斯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八、《淮海集》卷三五、法帖通解、淮海题跋、《六艺之一录》卷一三五、《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卷七八、《佩文斋书画谱》卷八九
史籀者,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时有同异。
先王之时,天下之书同文,及其衰也,诸侯各自为政,而字画之形亦异殊矣。
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罢不合秦文者,而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是为小篆。
是时天下多事,篆字难成,长安下邽程邈得罪系云阳十年,从狱中增减大篆,去其繁复,奏之。
始皇以为善,出御史,名其书曰隶书。
凡奏事,令隶人书之,故又谓之佐书。
自尔秦书有大篆、小篆、刻符、虫书、隶书等,凡八体焉。
《仓颉》、《爰历》、《博学》三篇,至汉时,闾里之师并为《仓颉篇》。
而籀文,至建武时已六篇矣。
今称史籀之迹者,惟岐阳石鼓文。
李斯之书,惟泰山诏为真迹。
二世诏、峄山之碑,近世传者,出于徐常侍英公家,自唐封演已疑非真。
杜甫直谓「野火焚」、「枣木传刻」尔。
不知此谓史籀、李斯二帖者,何从得之也?
今汉碑在者皆隶字,而程邈此帖乃是小楷,观其气象,岂敢遂信以为秦人书!
班马字类后序(二) 南宋 · 娄机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五、《班马字类》附、《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二二
唐张守节云:《史》《汉》文字,相承已久,若「悦」字作「说」,「闲」字作「閒」,「智」字作「知」,「汝」字作「女」,「早」字作「蚤」,「后」字作「后」,「既」字作「溉」,「敕」字作「饬」,「制」字作「剬」,如此之流,缘古字少,通共用之。
《史》《汉》本有此字者,乃为好本。
程邈变篆为隶,楷则有常,后代作文,随时改易。
卫宏官书数体,吕忱或字多奇,钟、王等家以能为法,致令楷文改变,非复一端,咸著秘书,传之历代。
又字体乖误日久,其黼黻之字法从黹(丁履反。),今之史有从耑。
音端。
《秦本纪》云:「赐孝公𦓞𦓗」。
邹诞生音甫弗,而邹氏之前史本已从耑矣。
如此之类,并即依行,不可更改。
若其鼋鼍从龟,辞乱从舌,觉学从与,泰恭从小,匮匠从走,巢藻从果,耕籍从禾,席下为带,美下为火,裒下为衣,极下为点,析旁著片,恶上安西,餐侧出头,离边作禹,此等类例,直是讹字。
(敕勇反。)字为钖(音阳。),以支(章移反。)代文(问分反。),将旡混无,若兹之流,便成两失。
又曰先儒音字,比方为音。
魏秘书孙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备。
郑康成云:「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受之者非一邦之人,其乡同言异,字同音异,于兹遂生轻重讹谬矣」。
其论皆当并录于此。
二史之字,第识首出,馀不复载。
或已见于经子者,则疏于下,庶几观者知用字之意也。
机又书。
小字法帖跋(一)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三、《集古录》卷一○、《六一题跋》卷一○
右小字法帖者。
近时有尚书郎潘师旦者,以官法帖私自模刻于家,为别本以行于世。
余因分以为类,散入《集录》诸帙,而程邈卫夫人、钟繇、王廙、宋儋,皆以小字为一类于此。
余尝辨钟繇《贺捷表》为非真,而此帖字画笔法皆不同。
传模不能不失本体,以此真伪尤为难辨也。
治平元年七月三十日书。
跋再刊裴公纪德碣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五八、《攻愧集》卷七四
熙陵命王著集法帖第五卷,有李斯篆十八字。
米南宫云未知何人书,盖亦不敢以为之书也。
黄秘书伯思长睿《法帖刊误》云:「按其文云『田畴耕耨,为政期月而致法令,使父子为邹鲁』,乃李阳冰王密所撰《明州刺史河东裴公纪德碣》中字也。
此帖乃摹『田畴』等十八字为书,与碑中篆无铢黍差,而米云『不知何人书』,盖未见此碑也」。
校书考古精确类此。
秘书又云:「自苍颉程邈书皆伪。
史籀书传后世者,岐鼓耳。
今此书云『扬州裴易𢛳糸』,字殊无三代体,与其辞皆唐人笔」。
亦为未尽。
盖所谓史籀书者,即此碑额中字也。
『󶸬』乃《碧落碑》第二字,唐字也。
阳冰最爱《碧落碑》,故用之。
秘书以为「杨」字,殆未考尔。
「州𨛬𢛳」三字皆在,「糸」即「纪」字之半,但无「易」字。
疑以「明」字叠而成之,特以大为小。
秘书却未考此碑之额耶?
若谓字无三代体,与其辞皆唐人笔,亦可谓精鉴矣。
建炎三年,此邦兵燬最酷,旧物几无存者。
待制仇公得此碑于蓁莽中,重刻之,而或毁焉,仅存其额,识者深惜之。
贰卿李公以台省旧德来临,政成多暇,访得墨本。
新知繁昌县玉牒善潼素工小篆,专以属之,辇石其家,临视摹刻,漫者阙之,以成此一段奇事,使裴公之政,阳冰之笔与公之名俱传。
又俾钥书其后,亦预有荣焉。
东武赵明诚德甫《金石录》,此碣又有八分书者,今不知所在矣。
贰卿名景和九江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