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下田污邪,得谷百车。蟹堁者宜禾。《说苑·复恩》) 其三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四
高得万束,下得千斛(《艺文类聚》九十六引《说苑》:淳于髡楚王曰:「臣来,见道傍野民持一头鱼上田税。」)
十酒说 战国 · 淳于髡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罗襦排门,翠笄窥牖(《御览》七百十八引齐淳于髡《十酒说》)
孙卿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皆以定杀青,简书可缮写。
孙卿赵人名况
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
是时孙卿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
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向修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
春申君谢之。
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入殷,殷王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
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
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
春申君使人聘孙卿
孙卿春申君书。
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孙卿废,因家兰陵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
孙卿之应聘于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也。
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成王前,孙膑为变诈之兵,孙卿以王兵能之,不能对也,卒不能用。
孙卿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
孟子者,亦大儒,以人之性善,孙卿孟子百馀年,以为人性恶,故作《性恶》一篇以非《孟子》。
苏秦张仪以邪道说诸侯,以大贵显,孙卿退而笑之曰:「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亡」。
汉兴江都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
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示几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葬兰陵
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异同之辨,处子之言。
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
楚有尸子、长庐子、芋子,皆著书,然非先王之法也,皆不循孔氏之术,唯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
长老至今称之曰:「陵人喜字为卿」。
盖以法孙卿(案,上文至「汉兴江都」以下十七字,当在此句下。)
孟子孙卿董先生皆小五伯,以为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皆羞称五伯,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然世终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
秦国大乱,卒以亡。
孙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疾世莫能用,其言凄怆,甚可痛也。
呜呼,使斯人卒终于闾巷,而功业不得见于世。
哀哉,可为陨涕。
其书比于记传,可以为法,谨第录。
臣向昧死上言,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孙卿书录(《荀子》宋刻本)》。
别录 其二十一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王度记》,似齐宣王时淳于髡等所说也(《礼记·杂记·正义》)
别录 其七十六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炙过髡,)过字作輠,輠者,车之盛膏器也。
炙之虽尽,犹有馀流者,言淳于髡智不尽如炙輠也(《史记·荀卿列传·集解》)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二十八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齐遣淳于髡到楚,为人短小,楚王甚薄之,谓曰:「齐无人邪,而使子来,子何长也」?
对曰:「臣无所长,腰中七尺之剑,欲斩无壮(疑「状」)王」。
王曰:「止,吾但戏子耳」。
共饮(同上)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五十九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齐遣淳于髡到楚。
为人短小,楚王甚薄之,谓曰:「齐无人邪,而使子来,子何长也」?
对曰:「臣无所长,腰中七尺剑,欲斩无状(《新序》误「壮」)王」。
王曰:「止,吾但戏子耳」。
即与共饮酒,谓曰:「吾有仇在吴国,子宁能为吾报之乎」?
对曰:「臣来见道旁野民,持一头鱼,上田祝曰:『高得万束,下得千斛』。
臣窃笑之,以为礼薄而望多也。
王今与吾半日之乐,而委以吴王,非其计」。
楚王默然(《艺文类聚》九十六,《北堂书钞》四十,《御览》二百四十三,又三百七十八,又七百三十六。前数句,一引作《新序》。)
桓子新论:见徵 其七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三
传记(此三字依《初学记》二十五加)淳于髡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旁,曰:「此且有火灾」。
教使更为曲突,而远徙(本作「徙远」,依《初学记》乙转)其薪,灶(《艺文类聚》八十作「邻」)家不听。
后灾,火果及积薪而燔其屋。
邻里并救击,乃(本作「及」,依《艺文类聚》改)灭止。
而亨羊具酒,以劳谢救火者。
曲突远薪,固不肯呼淳于髡饮饭。
智者讥之云:「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
燋头烂额,反为上客」。
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也」字依《艺文类聚》加),岂独夫(本作「夫独」,以意乙转)突薪可以除害哉!
而人病国乱,亦皆如斯。
是故良医医其未发,而明君绝其本谋。
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已成。
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获。
犹彼人殆(未能断句。或本《诗·节南山》「无小人殆」)失事之重轻,察淳于髡之预言可以无不通。
此见微(当作「徵」,否则篇名当作「见徵」,必有一误)之类也(《群书治要》)
奏记段颎 东汉 · 张奂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四
小人不明,得过州将,千里委命,以情相归。
足下仁笃,照其辛苦,使人未反,复获邮书。
恩诏分明,前以写白,而州期切促,郡县惶惧,屏营延企,侧待归命。
父母朽骨,孤魂相托,若蒙《矛令》怜,壹惠咳唾,则泽流黄泉,施及冥寞,非生死所能报塞。
夫无毛发之劳,而欲求人丘山之用,此淳于髡所以拍髀仰天而笑者也。
诚知言必见讥,然犹未能无望。
何者?
朽骨无益于人,而文王葬之;
死马无所复用。
燕昭宝之。
党同文、昭之德,岂不大哉!
凡人之情,冤则呼天,穷则叩心。
呼天不闻,叩心无益,诚自伤痛。
俱生圣世。
独为匪人
孤微之人,无所告诉。
如不哀怜,便为鱼肉。
企心东望,无所复言(《后汉·张奂传》)
论青楚人物 东晋 · 伏滔
 出处:全晋文
春秋时鲍叔管仲隰朋召忽轮扁宁戚、麦丘人、逢丑父晏婴涓子战国时公羊高孟轲邹衍田单荀卿邹奭大夫田子方檀子鲁连淳于髡、昐子、田光、颜歜、黔子、于陵仲子、王即墨大夫前汉时徵君终军东郭先生叔孙通万石君东方朔安期先生后汉时大司徒、伏三老、江革逢萌禽庆、承幼子、徐防薛方郑康成周孟玉刘祖荣临孝存、侍其元矩孙宾硕、刘仲谋刘公山、王仪伯、郎宗祢正平刘成国魏时管幼安邴根矩华子鱼徐伟长任昭先,伏高阳,此皆青士有才德者也,凿齿以神农生于黔中,邵南咏其美化,春秋称其多才,汉广之之风,不同鸡鸣之篇,子文叔敖,羞与管晏比德,接舆歌凤兮渔父之咏沧浪,汉阴丈人之折子贡市南宜僚屠羊说之不为利回,鲁仲连不及老莱夫妻,田光之于(当有误。)屈原(案《渚宫旧事》五作“田光”,不及“屈原”)邓禹卓茂无敌于天下,管幼安不胜庞公庞士元不推华子鱼尚书独步于魏朝,乐令无对于晋世。
昔伏羲葬南郡少昊长沙,舜葬零陵,比其人则准的如此,论其土则群圣之所葬,考其风则诗人之所歌,寻其事则未有赤眉黄巾之贼,此何如青州邪?
与相往反,凿齿无以对也(《世说言语篇》注引集。)
礼论七篇 其六 礼论第六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七、《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
或曰:「《乐记》曰『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又以天地卑高动静方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以为礼者,天地之别也。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雷霆风雨,四时日月,百化之兴,以为乐者,天地之和也。
由此观之,则礼乐之比隆竞大,盖已著矣。
而吾子统之于礼,益有疑焉」。
曰:「彼以礼为辩异,乐为统同,推其象类,以极于天地之间,非能本礼乐之所出者也。
礼也者,岂止于辩异而已哉?
乐也者,岂止于统同而已哉?
是皆见其一而忘其二者也」。
曰:「古之言礼乐者,必穷乎天地阴阳,今吾子之论,何其小也」?
曰:「天地阴阳者,礼乐之象也;
人事者,礼乐之实也。
言其象,止于尊大其教;
言其实,足以轨范于人。
前世之言教道者众矣,例多阔大,其意汪洋,其文以旧说为陈熟,以虚辞为微妙,出入混沌,上下鬼神,使学者观之,耳目惊眩,不知其所取,是亦教人者之罪也」。
或问:「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既言人皆有仁义之性,而吾子之论独谓圣人有之,何如」?
曰:「孟子以为人之性皆善,故有是言耳。
古之言性者四:孟子谓之皆善,荀卿谓之皆恶,扬雄谓之善恶混,韩退之谓性之品三:上焉者善也,中焉者善恶混也,下焉者恶而已矣。
今观退之之辩,诚为得也,孟子岂能专之」?
曰:「性之说既尽之矣,然其以礼与仁、义、智并列,何如」?
曰:「是皆据世俗而言,不及为之统率耳。
辞让者,义之一节也。
淳于髡问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夫权,智之动,义之会也。
详孟氏此言,则义而智者,不在先王之礼欤」?
曰:「孟子据所闻为礼,以己意为权,而不谓先王之礼,固有其权也。
自今言之,则必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亦礼也。
《丧服四制》曰:『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
『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
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
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
秃者不髽,伛者不袒,跛者不踊,老病不止酒肉。
凡此八者,以权制者也』。
若是,则先王之礼岂无权乎?
然其上文则曰,恩者,仁也;
理者,义也;
节者,礼也;
权者,智也。
于此则是言之者惑矣!
其所谓恩者,为父斩衰三年也;
所谓理者,为君亦斩衰三年也。
若兹二服与父在为母齐衰、扶杖、面垢、不髽、不袒、不踊,不止酒肉之事,非礼何以著之?
自今言之,则必总四制以为礼,而分仁、义、智于其间可也」。
或人变色而作曰:「善哉!
吾子之论乐、刑、政、仁、义、智、信咸统于礼也。
其始得之于心欤?
抑尝闻圣人之言及此者欤」?
曰:「予闻诸圣人矣。
《礼运》记孔子之言曰:成王周公,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其下文曰:『礼者,君之大柄也。
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
周公六官之典,曰治典,曰教典,曰礼典,曰政典,曰刑典,曰事典,而并谓之《周礼》。
今之《礼记》,其创意命篇,有不为威仪制度者,《中庸》、《缁衣》、《儒行》、《大学》之类是也。
及其成书,总而谓之《礼记》。
是其本传之者,亦知礼矣。
不独此二书而已也。
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
则当时亦谓《易象》、《春秋》为礼经也。
故知礼者,生民之大也。
乐得之而以成,政得之而以行,刑得之而以清,仁得之而不废,义得之而不诬,智得之而不惑,信得之而不渝。
圣人之所以作,贤者之所以述,天子之所以正天下,诸侯之所以治其国,卿大夫士之所以守其位,庶人之所以保其生,无一物而不以礼也。
穷天地,亘万世,不可须臾而去也」。
或曰:「《曲礼》谓『礼不下庶人』,而吾子及之,何哉」?
曰:「予所言者,道也。
道者,无不备,无不至也。
彼所言者,货财而已耳,谓人贫富不均,不可一以齐之焉。
然而《王制》曰:『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
此亦庶人之丧礼也。
庶人春荐,夏荐,秋荐,冬荐
以卵,以鱼,以豚,以雁,此亦庶人之祭礼也。
既庶人丧祭皆有其礼,而谓『礼不下庶人』者,抑述《典礼》者之妄也」。
赵景贶以诗求东斋榜铭,昨日闻都下寄酒来,戏和其韵,求分一壶作润笔也1091年 北宋 · 苏轼
 押屑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阜阳市
王孙天麒麟,眸子奥而澈。
囊空学逾富,屋陋人更杰。
我老书益放,笔落座争掣。
欲求东斋铭,要饮西湖雪。
长瓶分未到,小砚乾欲裂。
不似淳于髡,一石要烛灭。
淳于髡一石亦醉1091年6月13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六、《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五、《历代名贤确论》卷二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淳于髡一斗既醉,一石亦醉。
至于州闾之会,男女杂坐,几于劝矣,而何讽之有。
以吾观之,盖有微意。
以多少之无常,知饮酒之知我,观变识妄,而平生之嗜,亦少衰矣。
是以托于放荡之言,而能规荒主长夜之饮,世未有识其趣者。
元祐六年六月十三日,偶读《史记》,书此。
按:《外集》卷三七题作《书淳于髡传后》。
孟子断篇1072年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九、《山谷全书·正集》卷二○、《圣宋文选》卷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三七 创作地点: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孔子以来,求其是非趋舍,与孔子合者,唯孟子一人。
孟子,圣人也。
荀卿著书,号为祖述孔氏,而诋訾孟子,以为略法三王,而不知其统。
荀卿孟子道性善,言必称,义不见诸侯,其迹与孔子不合,故云尔。
曾不知前圣、后圣,所谓若合符节者,要于归洁其身者观之。
孟子孔子去鲁,不知者以为为肉,其知者以为为无礼。
乃若孔子,则欲以微罪行;
以微罪行,此圣人之忠厚,非孟子不足以知之。
学者欲知孟子,率以是观之。
其智不足以知孟子,安能孔子
然则荀卿所谓孔子者,特未可信。
圣人无名,而淳于髡以名实求孟子,固不足以知之;
荀卿曾未能远过淳于髡也。
扬子云曰:「孟子勇于义,而果于德,知言之要,知德之奥。
非苟知之,亦允蹈之」。
言虽不多,以子云之言行反覆考之,足以发子云之知言。
司马迁号称博极群书,至而论伊尹百里奚,皆不信孟子,此所以得罪于子云也。
孔子以来,力学者多矣,而才有扬雄,来者岂可不勉!
方将讲明养心治性之理,与诸君共学之,惟勉思古人所以任己者。
杜知郡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五四、《龙云集》卷二一
某闻天地之间,生同性,长同状,凡相与为类者,何啻万端,要必一物不可缺,然后始可为世。
今计万物之绪,必将悉数而悬料之,则彼所以变相形而互相轧,与夫肆尚焉而独逝者,其初与人同,何以异?
惟其舍此之所独,兼彼之所同,去此平日之所无,取彼一时之所有,然后人与物始分两岐,而其一乃最胜处也。
有人于此,得其所谓最胜者而不善用,则往往束于见闻之卑,操先王已陈之刍狗为适时之具,而不知真知妙理,固有非循焉而得之者。
至于时之为士者,又特甚焉。
是故论神者则曰无乎不在,而不知无乎不在果何物也。
道者则曰无乎不为,而不知无乎不为果何为也。
以至析理则谈精粗,骋意则陈妙徼。
蔽庄老者鄙为粗迹,尚释氏者指伯王为馀事,徜徉恣肆,高出绳墨约束之外,而其下独不失为夸诞诡谲之论。
问其学,则策论大义而已;
问其所志,则科举而已。
一有述农桑之事,持鱼虫草木之说,则往往指为曲士。
呜呼,不知自谓为曲,而谓人为曲士也。
昔者九方皋相马也,不论其皮毛而独取夫马之在内者。
庄周之语道,则以履狶之每下者为况,何则?
推其下则道之在上者故可知,而马之内直匿马处也。
然则卑浅近似之言,独可废哉?
某亦甚幸,生当太平,少从父兄之训,凡经传史氏、诸子百家之口,与夫翰林子墨文章,盖无所不读。
中间独尝为书数万言,以窥先世废兴理乱得失之迹,贯穿驰骋,往往时有到处。
已而知其无补,则又独于暇日发为咏歌,相与献酬于闾里。
而其最下,乃有声音腔调之词出焉。
凡人情之变态,风月之情状,悲忧愉逸,骚条感发,下至草木虫鱼,山川鸟兽之髣髴,与夫童讴里语、闾巷鄙俚肤浅不根之说,搜括殆尽。
非敢以为能也,顾以谓苟可以备万物之所不能阙者,而用以为世,则凡此亦其一也。
今者伏承执事朅来此州,下车之始,事无巨细,一切拨去,敏若运肘。
而卑身下士,仅如平日之交游,故士无贤不肖,引领注视,唯恐以拜下风、望馀光为后时。
而某也适迫于奔走,侵寻及此,无一昔请见之阶,则独何能无慊然耶?
辄不自度,谨成《早梅》诗一阕,随事上献。
以势推之,初若渎冒,不识忌犯,而某之区区,顾有所谓不偶然者。
窃尝思,昔者优孟淳于髡优旃方朔郭舍人之徒,其辞类多诙谐污漫,及其久也,至有人主为之感悟,而后世史随亦不废。
以某之所为,独不得与夫数子者伍耶?
异时执事政益成,惠益孚,使此方之人,相与忻愉感戴,如子之亲父母,而閤境之内,薰太和,被膏泽,方且求操笔之士,著诗形容盛德而歌咏伟迹,则某于此时犹将倾囷而进,非特乎此。
王蠋事后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八、《淮海集》卷三四、《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三六、淮海题跋、《文章类选》卷三八、《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六一、《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七三、雍正《山东通志》卷三五
古之世,有不去商纣之虐君,以从周武圣臣,而守死西山者,其人曰伯夷
伯夷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圣,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刳身戮尸之患,以求尽忠极节于其君者,其人曰比干
比干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贤,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将军之印,不愿万家之封,引身即死,以明君臣之大义,而求自附于伯夷比干之事者,其人曰王蠋
王蠋孔子孟子之称,而其名亦不获自附于伯夷比干焉,学者亦不可不道也。
当燕人之破齐,齐王也,临菑之地,汶篁之疆,为齐者无几也。
齐之臣,平居腰黄金,结紫绶,论议人主之前者,一旦狼顾鸟窜,分散四出,不逃而去,则屈而降,无一人为其君出身抗贼,以全齐者。
方是时,王蠋,齐之布衣也,积德累行,退耕于野,口未尝食君之,身未尝衣君之帛,独以谓生于齐国,世为齐民,则当死于齐君。
乃奋身守大节,守区区之画邑,以待燕人。
燕人亦为之却三十里,不敢近。
后燕将畏之贤,念之在而齐之卒不灭也,数为甘言啖之曰:「我将以子为将,封子以万家。
不者屠尽邑」。
曰:「忠臣不仕二君,正女不更二夫。
国亡矣,尚何存?
今劫之以兵,诱之以将,是助桀为虐也。
与其无义而生,固不若烹」。
乃经其头于木枝,自奋绝脰而死。
士大夫闻之,皆太息流涕,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
于是乃相与迎襄王,而齐之残民始感义奋发,闭城坚守,人人莫肯下燕者。
莒、即墨得数战不亡。
田单卒能因其民心,奋其智谋,却数万之众,复七十馀城。
王蠋激之也。
始予读《史记》至此,未尝不为废书而泣,以谓推之志,足以无憾于天,无怍于人,无歉于伯夷比干之事。
太史公当特书之,屡书之,以破万世乱臣贼子之心,奈何反不为立传?
其当时事迹,乃微见于田单之传尾,使之名仅存以不失。
传而不足以暴天下,甚可恨也。
且夫聂政荆轲之匹,徒能瞋目攘臂,奋然不顾,以报一言一饭之德,非有君臣之雠,而怀匕首,袖铁椎,白日杀人,以丧七尺之躯者,太史公犹以其有义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壮士」。
苏秦张仪陈轸犀首,左右卖国以取容,非有死国死君之行,朝为楚卿,暮为秦相,不以慊于心,太史公犹以其善说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奇材」。
以至韩非申不害之徒,刑名之学也,犹以原道德而附之《老聃》。
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环渊驺奭之徒,迂阔之士也,犹以为多学而附之《孟子》。
然则世有杀身成仁,如王蠋之事者,独不当传之,以附于《伯夷》之后乎?
噫,昔者夫子作《春秋》,其大意在于正君臣,严父子。
使当时君臣正,父子严,则《春秋》不作矣。
后世愚夫庸妇,一言一行近似者,皆当笔之《春秋》,况夫卓然有补世教者,得无特书之,屡书之乎?
此予所以为太史公惜也。
吴相公1079年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七、《鸡肋集》卷五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天下之士,见相公而言利害者几人?
言而当者几人?
言而不当者几人?
若是者,某举不能知。
徒见相公之用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雠,近取不避贵,远取不问贱。
天人之学,儒墨之英,大有所必用;
牛角之歌,堂下之言,小有所不遗。
以是知相公所持者甚重,所期者甚远,而昔者或未之识也。
太祖皇帝不驰一马、不折一矢而有天下,天下稽颡而称臣,五国委命而下吏,可谓聪明睿智,神武不杀。
太宗修文训武,以培其基;
真宗隆政讲事,以润其色;
仁宗陶之以仁,表之以孝,四十二年天下乂安,无狗吠之警;
逮乎英宗,礼乐宜备矣,而谦逊未遑也。
今天子慨然发愤,追惟祖宗之馀烈,想见三代之盛事,于是举国政而属之相公
相公以天子之意甚信而不疑也,故敢以一身而独任天下之责,思天下之民。
有不与知天子之意者,若己之涂其耳使不得闻,闭其目使不得见也。
故夜以继日,坐以待旦,以急天下之务;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餔,以待天下之贤。
、文、武、周公之所常行,不以告吾君,化吾民,使一日为也。
虽然,二帝三王之道不行于世久矣。
仪、秦以口舌事天下,而忠厚之俗离;
孙、吴以兵法驱齐民,而攘夺之衅起。
井田坏于鞅,而天下方困于兼并;
肉刑变于文,而彊梁始轻于犯法。
寻经补传,得不偿亡,而两京之学衰;
更为虚无,不贵实效,而东晋之治失。
陵夷以至宋、齐、梁、隋,文教既衰,武德不耀,而天下瓜分矣。
神尧以英略一天下,而太宗、明皇继之,宜若小治也。
然犹府卫之兵废而为彍骑,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变而为两税。
而唐之民卒不获礼之盛者,岂天未欲平治天下耶?
下逮五季,王政不纲,民德日薄,固无可议者,盖又百年有馀矣。
天下之民引颈启踵,刻月计日,以求见太平之成法者,固在于斯时。
相公谓不大有为,以创其意,则天下不治。
故先之以号令,以齐其心;
次之以农桑,以赡其力;
次之以刑罚,以督其经。
犹以为未也,则建学官以养其材,崇科举以变其习。
昔之所缺,今或有之,非以为独也,凡以使天下不敢议,不可知。
不敢议,则治无不至,化无不神矣。
相公所以上不负天子,下不负万民之心。
天子亦以是深信而无疑,万民亦以此有望于乐成也。
自昔帝王之臣,非有极高明、致广大之学,其谁敢自任天下之重如此者?
孔子之治,诛少正卯而齐人以为忧;
孟子之相齐,言必称淳于髡以为惑。
然则非常之事,固常情之所惧者。
南冥之鹏,海击于千里,而斥鴳从后而笑之,多见其不知量也。
某东方之鄙人,学不足以立本,才不足以趣时,独以谓相公之用人,虽朴樕樲棘,莫不各当其分;
相公之待物,虽鸟兽虫鱼,莫不使之各尽其欲。
凡天之所生,凡地之所养,无一物不得自遂者,是以敢用缪悠之说进焉。
虽然,岂敢为囊中之颖耶?
相公至仁乐育,使不至于无用失性而已。
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孟子曰:「人不可无耻」。
某之怀耻有道之世久矣。
相公之治,常以一物不得自遂为忧,则某之耻有望乎已也。
伏惟相公明亮焉。
身贱迹外,辄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不胜战慄。
苏公1072年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七、《鸡肋集》卷五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古文集成》卷二○、《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七、《八代四六文钞》第三一册、《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古先哲王之世,士无贵贱而道同,国无远近而俗均。
王公大人服冠剑而坐庙堂,握图印而临海县,所以宰制万物、役使群动者有道;
而穷岩深林、长啸远引之人,所以为藏迹而不耀,闭口而不传者,亦是道也。
邹、鲁之郊,洙、泗之间,老幼叙于席,男女别于涂,乡饮时祭,执笾献豆之容不阙于堂,而家塾党庠,鸣琴击磬之声不乏于耳,流风善政,相渐成俗,以波及夫宋、卫、燕、晋、秦、楚者,亦是俗也。
世衰道微,诸侯错立,而国自为治,家自为法矣。
德礼之所全,刑政之所厚,山川之所产,风气之所习,故其民思虑不纯而趣舍异向,不幸而小道异术群起而乘之。
驾徜徉之文,张诡怪之事,而使人动目骇耳,而为列禦寇庄周
诋前言往行以自大,尊礼法刑名以为贤,而为荀卿韩非
峨冠博带,高谈乎九州之外,闳大而不经,文具而难施,而为邹衍邹奭
微辞隐语,滑稽不穷,其混迹若高,其蒙恶若卑,而为淳于髡、稷下学者;
伏车结驷,东奔西驰,而使楚兵不得合临菑,秦甲不得下函谷,而为苏秦张仪
左手把人之袖,右手揕人之胸,义不返顾,计不旋踵,以快一时之忿,而为荆轲聂政
盖先王之道披猖磔裂,此其极矣。
而秦汉已降,则又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之说。
平原广野,土厚而水深,故民朴而少文
齐北有渤海,南有琅琊,鱼盐货利之与俱,故其民险而多诈。
晋介齐秦之面,搏燕、楚之胁,其道四平,舟车之所交会,甲兵之所驰突,故其民危而好乱。
燕土确,北迫匈奴,马羊水草之所聚,故其民健而少虑。
秦倚华山,阻函谷,膺击韩、魏,垂头中国,一夫当关,百夫莫前,故其民勇而轻斗。
楚接吴、越之封,杂荆、舒之地,故其民剽而难恃。
其馀穷邦小国,不可殚数。
要之,天下荡然,无复先王之民矣。
由汉历唐,虽贤君相望,异人间出,慨然太息,有忧天下之心,而卒之道不同、俗不均者,其来有渐也。
某不佞,尝切叹此。
夫有盖天下之名,而后可以服天下之心;
有服天下之实,然后可以望天下之化。
阁下布衣单车,崎岖出蜀,一日而声振四方,四方之士拱手而来降,向风而交驰,可谓有盖天下之名矣。
横身当职,不肯碌碌,出辞吐气,无所阿避,可谓有服天下之实矣。
然则天下之所为望而化者,非阁下何以哉?
昔者文翁一入蜀,而蜀之民虽县邑小吏,皆知文雅之可好。
常衮一治闽,而闽之人感厉读书,颖脱而出者相望于途。
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便捷而多能,轻清而好奇,阁下亦既知之矣。
阁下之入也,吴人固已有随舳舻于末流,望冠盖于后尘者。
使阁下少借之以貌,薄诱之以言,彼孰不油然喜、翕然变哉?
补之将首为吴人庆,而次为天下有望于阁下而化者庆也。
济北之鄙人,生二十年矣。
其才力学术不足以自致于阁下之前,独幸阁下官于吴,而某亦侍亲从宦于吴也,故愿随吴人拜堂庑而望精光焉。
盖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某非能贤且善也,而方其盘辟俯偻,从众人之后,以幸君子之知而不自慊,补之虽不能,亦阁下所宜容而矜之。
《传》曰:「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
辄敢进其说,以累执事者,伏惟幸恕而少进之。
变离骚序下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二、《鸡肋集》卷三六、《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九、《四续古文奇赏》卷一八、《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七三
《诗》亡,《春秋》又微,而百家蜂起。
七国时,杨、墨、申、韩、淳于髡驺衍驺奭之徒,各以其说乱天下。
于时大儒,实羽翼六经于其将残。
而二儒相去百有馀年,中间独屈原履正著书,不流邪说。
盖尝谓有力于《诗》亡、《春秋》之微,故因集《续楚辞》、《变离骚》,而独推孟子先后,以贵重于礼义欲绝之时。
又《变离骚》起荀子《佹诗》、《成相篇》,故并以其时考之,知原虽不纯乎,于其中间,非异端也。
孟子梁惠王齐宣王鲁平公同时,而司马迁《史记·表》「问何以利吾国」,盖惠王之三十五年也。
是岁,齐宣王之七年楚威王之四年
后七年楚怀王始立,立三十年而谏王无入秦,卒入秦,死。
襄王初年九年,无几何死矣。
推而上之,去梁惠王利国齐宣王七年时,盖四十七年矣。
鲁平公元年,则楚怀王之十五年也。
孟子平公在其初年,则至迁之九年,盖二十四年矣;
其平公末年乎,则与怀王之时盖并矣。
虽《史记》不言孟子宣王之年,以其时考之,远者盖四十七年,近者二十四年,又其近者同时也。
孟子梁惠王,乃在楚威王时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于时称「叟」,孟子已老矣。
不及事威王,故孟子接,而后于孟子
又《史记》: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
刘向叙《荀子》云:「齐宣王时,聚学士于稷下,荀卿十五始来游学,至襄王时最为老师」。
宣王立十九年卒,至襄王元年,四十一年矣。
而稷下之学,乃在孟子淳于髡时。
使荀卿游学时已年五十,顾与孟子并,安得至襄王而尚存哉?
刘向云「十五始来游学」,而老为襄王师,是也。
楚顷襄王屈原九年,无几何亦死矣。
又五年,齐襄王始立,计原之死,尚幼也。
至楚考烈王立二十五年李园春申君荀卿始废,自此推而上之,至原之死,盖五十馀年矣。
荀卿接,而荀卿后于
又《孟子》载《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而原辞曰:「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此歌盖沿孟子事也。
《渔父》篇曰:「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荀子《不苟篇》曰:「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其谁能以己之僬僬,受人之掝掝者哉」?
此书盖因原辞也。
凡言语文章之相祖述,多其当时口所传诵,从古而然,此皆古诗楚辞之流也。
其习而传者,虽至于今可知也。
王蠋事后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二、《鸡肋集》卷三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七四、《八代四六文钞》第三一册、《四续古文奇赏》卷一九、《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八○、无咎题跋
古之世,有不去商纣之虐君以从周武之圣臣,而守死西山者,其人曰伯夷
伯夷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圣,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刳身戮尸之患,以求尽忠极节于其君者,其人曰比干
比干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贤,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将军之印,不顾万家之封,引身即死,以明君臣之大义,而求自附于伯夷比干之事者,其人曰王蠋
孔子孟子之称,而其名亦不获自附于伯夷比干焉,学者不可不道也。
当燕之破齐,齐王也,临菑之地,汶篁之疆,为齐者无几也。
齐之臣平居腰黄金、结紫绶,论议人主之前者,一日狼顾鸟视,分散四出,不逃而去,则屈而降,无一人为其君出身抗贼以全齐者。
方是时,王蠋齐之布衣也,积仁洁行,退耕于野,口未尝食君之,身未尝衣君之帛,独以谓生于齐国,世为齐民,则当死于齐君,乃奋身守大义,以区区之画邑以待燕人,燕人亦为之却三十里,不敢迎。
后燕将军之贤,念之在而齐之不灭也,数为甘言啖之,曰:「我将以子为将,封子以万家,不者,屠画邑」。
曰:「忠臣不仕二君,正女不更二夫。
国亡矣,尚何存?
今劫之以兵,诱之以将,是助桀为虐也。
与其无义而生,故不若烹」。
乃经其头于木枝,自奋绝脰而死。
士大夫闻之,皆太息流涕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
于是,乃相与迎襄王,而齐之残民始感义奋发,闭城城守,人人莫肯下燕者。
莒、即墨得数战不亡,而田单卒能因其民心,奋其智谋,却数万之众,复七十馀城,王蠋激之也。
始予读《史记》,至此未尝不为废书而泣,以谓推之志,足以无憾于天,无怍于人,无歉于伯夷比干之事。
太史公当特书之、屡书之,以破万世乱臣贼子之心,奈何反不为立传?
其当时事迹,乃微见于田单之传尾,使之名仅足以不失传,而不足以暴天下,甚可恨也!
且夫聂政荆卿之匹,徒能瞋目攘臂,奋然不顾,以报一言一饭之德,非有君臣之雠,而怀匕首、袖铁椎,白日杀人,以丧七尺之躯者,太史公犹以其有义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壮士」。
苏秦张仪陈轸犀首左右卖国以取容,非有死国死君之行,朝为楚卿,暮为秦相,不以慊于心,太史公犹以其辩智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奇材」。
以至韩非申不害之徒,刑名之学也,犹以原道附之老聃
淳于髡驺衍田骈慎到接子环、驺奭之徒,迂阔之士也,犹以为多学而附之孟子
然则世有杀身成仁如王蠋之事者,独不当传之以附于伯夷之后乎?
噫!
昔者夫子作《春秋》,其大意在于正君臣、严父子。
使当时君臣正、父子严,则《春秋》不作矣!
后世愚夫庸妇,一言一行近似者,皆当笔之《春秋》,况夫卓然有补世教者,得无特书之、屡书之乎!
此予所以为太史公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