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新修太和宫987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吴都文粹》卷七、道光《苏州府志》卷四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大道无名,强其名而彰用;
至教无类,聚其类而诱人。
得之者同出而异名,失之者贱彼而贵我。
自昔皇纲既紊,世教多门,虽分之而有三,亦统之而为一,盖应机以设,殊途而归者矣。
矧夫伯阳之道,宣父所师,尚清净以化民,体希夷而应物。
用之理国,则绝圣弃智,追轩、昊之淳风;
以之修身,则抱朴含章,异巢、由之素隐。
无欲观妙,有感则通,邈乎远哉,不可得而言矣。
苏州太和宫者,唐毕諴之别业也。
之子师颜,及其子宗逸,避巢寇之乱,徙而家焉。
先是,道士戴省甄者,长洲人也,幼丧其父,随母归于毕氏。
宗逸无子,戴实嗣焉,与兄子玄弃俗入道。
淮海王之有国也,五世其昌,三教具举,顾毗陵之勍敌,建吴门之巨屏,利用禦寇,匪亲不居。
节度使钱公文奉,茅土是分,缁黄尤盛,乃以子玄开元观,省甄处洞玄宫。
寻属兄也云亡,委兹棣萼;
母兮不造,伤彼棘心。
且念出破琴之家,继卧瓮之后,林乌返哺以无及,桑虫受食而有怀,思舍田园,肇兴宝宇。
爰以己巳岁申牒而请命焉,则神德启运之九年,开宝纪号之二祀也
钱氏赐额曰太和。
乃与弟子吴玄芝主而建焉。
于是剪以树垣墉,浚污潦以开池沼,伐彼良木,鸠于梓人,系日以僝功,随方以募众。
亦既无怠,斯焉告成,倬彼仙乡,忽如神化。
则有上清之殿,事天尊也;
北极之堂,列仙官也;
星坛三级,侈祠祀也;
霜钟万钧,警昏旭也。
绘事尽妙,睟容有仪。
芝盖云骈,宛若瑶池之会;
冰肤雪态,依然姑射之人。
其或民罹札瘥,岁有水旱,则必祷三官而禳谢,修七斋之威仪。
霜清步虚,露泠真箓,章醮具矣,福祐随之。
实天神之攸凭,生民之所怙也。
尔乃就水以治槛,因高而创亭。
奇花移茂苑,怪石减洞庭之翠。
夏笋锦拆,秋荷盖圆,纤埃不生,众卉自茂。
渔人误入,应谓桃源;
海客遐瞻,史迷蓬岛
姑苏胜概,此实尽之。
暨圣上承乾,许王入觐。
随图籍而效贡,已在提封;
考碑篆以无闻,曷虞陵谷。
禹偁字人多暇,访道于兹,爰述斯文,用垂来裔。
振弦歌而化俗,尚愧子游;
乘风云而上天,焉知老氏?
谨为铭曰:
苏台南址,震泽东涘。
其谁居之?
毕公之里。
其谁嗣之?
戴氏之子。
弃兹浮世,依彼玄门。
乃兴宫宇,肇自田园。
厥功既辑,其教弥尊。
他山未勒,秘宇空存。
敢书事迹,贻于后昆。
殿中丞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996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小畜集》卷二九、《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四二 创作地点:安徽省滁州市
端拱元年正月朔殿中丞富春孙公自龙州受代,终于岐山,诸孤护丧权窆于许。
服阕,长子何举进士中甲科,声名振天下,俄拜右正言直史馆,赐三品服,进阶为朝奉郎,策勋为骑都尉
且命副漕运使,于畿甸之西按行数十郡,属吏故人,负弩望尘之不暇。
今春上郊祀毕,以何贵,制赠殿丞府君尚书户部员外郎
将改葬,请进士王巘赍书来滁上,乞铭于工部郎中王某。
公讳庸,字鼎臣
其先出于姬姓,春秋时事卫为卿,三国时据吴称伯。
五代祖植,始渡江为颍川长史
高祖简,徙居于蔡。
曾祖中、祖真,皆隐德不仕。
考讳镒,赠大理评事,先妣刘氏,追封彭城县太君,皆从公之贵也。
公即评事之次子。
少孤力学,举进士不第,退而修经世之务,欲以布衣干天子,取显位而行道,此其志也。
周显德中,徒步诣招谏匦,上《赞圣策》凡二十有四条,多引贞观时文贞公事以自比。
世宗览而奇之,命试策于西掖,解褐除开封府兵曹参军
会省吏员,再考而罢。
建隆初,授河南府河南县主簿
月馀,丁彭城太君忧。
服竟,留守向公从民之请,以前衔署摄,又权司法参军
乾德中调于天官,得开封,以亲王出尹而公实事之。
秩满考绩,议当美迁。
会上言令录多缺,有诏趋吏部,亟行补注,且曰无限品第。
因折六资,为登州录事参军,居十载不得代。
太平兴国五年,徙官巴蜀。
会朝达表公之才,且称其滞,上亦记公之名,始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寻以本官知荆门军事。
明年赐绯衣银章,旌善政而酬久次也。
移典龙州军州事。
雍熙初,迁殿中丞
在郡四年,得疾,肩舆而归,享年六十有七。
夫人张氏,故国子博士润之女也,先公一年而亡。
生以夫贵,封清河县君
殁以子贵,追封河内县太君
次子仅,举进士文学如其兄。
次子侑,少秀为诗。
长女适鄂州录事参军王道隆,夫亡守志;
次女适进士刘仲堪,俊而有文。
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河南府某县某乡某里,从廷评府君之茔,以河内太君祔焉,礼也。
西汉选用经术,晁错、董仲舒以对策高第显;
太宗襄拔王佐,刘洎、马周以上书称旨达户部
其斯人之徒欤?
盖士君子得其时则功成事立,大位及于身;
无其时则卷道藏器,馀庆发于后。
报若影响,曷尝有差。
始,世宗得公之策,即欲擢升谏垣
沂水人赵守微以草泽上章,拜右拾遗,未几坐家行不修,贬商州户曹掾。
丞相范鲁公公诚有奇才,历试而后用。
时移事去,沉于州县,此一不遇也。
故事,尉两畿四赤者,满岁则拜谏官、御史,由是而为大寮。
公独折资纠郡,陆沉者十稔。
此二不遇也。
上久在藩邸,僚吏数多,即位以来,鲜不超擢,其间才如孔维者亦至祭酒
而公守道退默,未尝自陈,竟以列庶僚、典远郡而终身焉。
此三不遇也。
呜呼,天其或者屈公之位而大公之嗣乎?
至于业官之绩,可以为吏师;
修身之道,可以为人范
廉财慎言,出于天性,好学博古,老而不衰,又今人之所不及也,具于家状,此不复书。
有文集二十卷行于代,味其言,知其道矣。
初,廷评府君以通五经随计于僖宗朝,属巢寇覆二京而罢。
干戈之中,讲诵不辍。
秦宗权欲引为宾介,以疾拒之。
夫如是,则户部之贤,三英之秀,有自来矣。
先是,某为左司谏知制诰,有以何之文相售者,见其文有韩、柳风格,因誇于同列,荐于宰执间。
居数月,何始来候吾,又得仅之文一编。
给事中右庶子毕公与吾同典诰命,适来吾家,因出仅文以示之,读未竟,乃大呼曰:「吓死老夫矣」!
其为名贤推服也如此。
仅之就举也,以兄中状元抑之未第。
方今󲦤绅中言掌诰之才者咸曰:「朝廷不命其人则已,命之则必何也」。
场屋中语科第之殊级者亦曰:「国家罢举则已,举不罢则首冠者必仅也」。
吾是以知廷评之积德,户部之道屈,在夫三子矣。
岂止文学之出人矣,又将富贵之逼身也。
铭曰:
贤人有位,止于身贵。
无位于时,子孙得之。
廷评素履,家食而已。
户部伟才,朝班而止。
贻谋遗志,付与三子。
三子堂堂,天实祐尔。
赋尔懿文,锡尔繁祉。
翰飞圣朝,何啻万里。
君子曰:孙氏之诸孤,其光显于宋乎!
食蟹三十二韵 清 · 全祖望
 押药韵 出处:鲒埼亭诗集第七卷
东篱径乍开,东海物惟错。
霜螯硕且肥,霜花寒不削。
其字曰延年,其族曰郭索。
晚禾入新,宿土贮盆昨。
风吹老艾翻,潮退凉蒲缚。
应月脂满匡,留春叶绕脚。
夏正纪最先,周易象非凿。
雄雌视脐分,浓淡列种各。
古心静可亲,坚甲利用斫。
吾友多閒居,新冬感寂莫。
插之既满头,臛之在取臒。
于为供微吟,相于成大嚼。
惠分京兆贻,自天随柞。
九日虽过时,泥饮亦足乐。
毕公真老饕,陶令雅清约。
南山望遥遥,左手持矍矍。
莫用何生糖,或入桐君药。
问性兼甘辛,流膏参丹雘。
凉宜调下,香堪和茗瀹。
荐枕良所欣,为胥俱不恶。
一朝兼二妙,诗思纷旁魄。
羞道涉江枝,讵数披绵雀。
馀事及古方,致用更广博。
所讶漆可投,犹喜潭弗涸。
治墙术莫谙,召鼠事近谑。
蔡谟尚谛参,葛洪休臆度。
以菊洗蟹腥,以蟹为醵。
采芳思幽贞,抚形发嗢噱。
四略疏寮遗,二经簟溪作。
掌故出吾乡,文献未荒落。
黄发我自怜,桀步谁相攫。
吟罢偕厉生,且跨扬州(是日与樊榭同为江之行)
太子宾客太子太师窦希球神道碑 唐 · 裴耀卿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七
圣上本元元之化。
以身而观国。
尧舜之道。
睦亲而逮疏。
羽仪成而正体尊。
肺腑宁而元首豫。
生人之始。
内教权舆。
文明在运。
外戚先理。
膺上仁而践元舅。
享多福而执谦光者。
其惟冀靖公乎。
公讳希球
字国珍
扶风平陵人
昭成皇后之第二弟也。
昔汉文恭俭。
垂统于西京
我族有内辅之功。
政清而刑偃。
汉章长者。
扬休于东国。
我君有少宗(一作小君)之佐。
累洽而重熙。
贞观创业也。
吾姑本周南之化。
时维太姜
开元立极也。
吾姊合涂山之德。
时维文母
昌化皆在乎明主。
景运必当乎太平
千载相望。
重光四后。
岂比夫晋中朝之狭隘。
阴郭微时之属籍。
或悠悠于戍申。
缅邈于袖纪。
不同年而语矣。
五代祖讳善。
平北将军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使持节都督北华州刺史永富公。
载于周书。
高祖讳荣定
平东将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洛郑荥怀汴广和霸秦宁成唐渭一十三州刺史秦州军使左右武卫大将军陈国懿公
著于隋史。
曾祖讳抗。
唐梁岐冀定幽易燕檀八州刺史辽东朔州二总管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武候大将军纳言司空陈国容公。
祖讳诞。
驸马都尉殿中国子祭酒并州总管镇北将军太常卿刑部尚书右光禄大夫工部尚书荆州大都督莘国安公。
太宗实录。
考孝谌。
太常卿润州刺史并州大都督太保豳国公
道济舟楫。
或功垂剑履。
青史之三朝相次。
彤弓之四代毕封。
此又衣冠之上腴。
人门之绝等者也。
公降灵辰象。
育粹淳源。
禀渊懿之姿。
体敦庞之度。
退让致美
不忘于先畴。
虚元为心。
得之于先训。
起家太子宫门丞朝散大夫尚乘奉御
尚舍奉御
开元初累迁都水使者光禄少卿特阶金紫光禄大夫将作少卿
封冀国公
又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谕德宗正少卿郯王傅。
又迁太子宾客
春秋七十有一。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
遇疾薨于长安布政里之赐第。
天子辍朝变礼。
事优恒数。
乃下制曰。
申伯元舅。
礼实重于缘情。
尧典睦亲。
义兼在于追远。
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上柱国冀国公窦希球
名高懿戚。
位重周行。
在贵不骄。
每执谦而守约。
与物无竞。
常隐耀而含华。
以是全真。
方期永命。
徂迁奄及。
震悼良深。
生而宠光。
巳荣观津之族。
殁有袖饰。
仍申渭阳之赠。
可赠太子太师
赙物二百段。
米粟二百石。
应缘丧葬。
量事官供。
仍令京兆少尹田宾庭充使监护。
以某年十月二十六日
归祔于咸阳旧原。
礼也。
呜呼。
善始令终者。
为侯家之贵。
安时处顺者。
为达士之师。
目牛乎邀福之源。
忘我乎持盈之地。
非悬解深识。
焉能及此。
昔之后族干政。
外家操权。
穰侯之负乘。
王凤之专擅。
苟欲凭宠。
不知退身。
时主之芒刺生乎上。
国人之怨讟作乎下。
千载义士。
为之寒心。
公则惩于斯。
诫于斯。
虽望重凡百。
恩称莫二。
承孝理之深化。
当宠光之盛时。
而乃闭关偃息。
循墙俯偻。
无健羡于当路。
每萧条于执钧。
清宴之閒。
外言不入。
退食之暇。
时人不交。
其巽让也如此。
昔之姻党不法。
舅氏过制。
成都之矜侈。
曲阳之僭奢。
既青璅而赤墀。
亦秦钟而郑舞。
蔀家亏于易道。
骋欲违于老经。
天下之人。
为之腾口。
公又惩于斯。
诫于斯。
虽师资藩邸。
羽翼龙楼。
富逾于百乘之家。
贵极于诸侯之爵。
而乃居行俭。
寡欲少思。
出无弋钓之娱。
入无罗纨之费。
丝竹宴衎。
视若尘埃。
池台雕斲。
未尝营起。
其素约也如此。
昔之倚势为暴。
恃地作威。
武安之骄盈。
梁氏之凶蠹
以毫呶而诬善。
以睚眦而杀人。
主意之益用不平。
谤书之纷然屡起。
四海之内。
为之嚣嚣。
公又惩于斯。
诫于斯。
南陵周亲。
北阙元老。
室家之皇枝帝戚。
犹子之尚主嫔
而乃谦不可逾。
卑以自牧。
忘大壮于荣贵。
思同人于丑夷。
公私游聚。
大小无忤。
宾御出入。
闾阎不知。
其温良也如此。
合是庶美。
归于一贯。
谥之为靖。
不亦宜乎。
皇上轸敦叙之恩。
流平分之施。
自近推于及远。
经邦始于正家。
不侮于边夷之客。
而况于懿戚乎。
不遗于小国之人。
而况于纯臣乎。
是故悲临于渭阳
感动于陟屺。
陪邑于先原。
建封于贵里。
所以教天下之为子。
车通幰。
门加兵。
会同不录班。
宴见不呼名。
所以教天下之为甥。
观乎圣慈曲被。
皇明深视。
舅氏荣宠。
折衷于人言。
外宗法度。
仪刑于士礼
当是时也。
以伯舅护储两
以肆舅仪台司
大宗率谱属。
小宗通赒饩。
则官政条而家事理矣。
故五侯之第。
四姓之宗。
罕舆诵于遒人。
无纤罗于廷尉
存则寿考。
殁则哀荣。
君臣交泰。
若兹之美。
开府仪同三司毕国公希㻀。
公之第三弟也。
亲贤并茂。
德位齐优。
公嗣子无禄。
不及终事。
毕公执丧哀次。
义切天伦。
亲率宗姻。
躬侍輴绋。
威仪则序。
礼物其容。
诏葬纷纭。
倾城纵观。
台臣白首。
陟崇冈而北临。
宰树青松
瞻旧城而西靡。
有以知冀公之令名不殒。
盛德归全。
毕公之至行惟殷。
孔怀缠慕。
乃俾夫具臣惟旧。
直质无华者。
书其实录。
盖取信于金石。
不欺于闻见云尔。
叙其词曰。
沔彼妫水。
福祥伊始。
坤道元亨。
后族清理。
靖公树德。
含章济美。
温良淑人(疑脱四字)
退让维何。
温良则那。
就閒违剧。
受少辞多。
金玉三缄。
羔羊五紽。
国人无忤。
宗族以和。
北阙元舅。
东闱上客。
吾邑百乘。
吾门万石。
深保纯素。
退藏虚白。
仪刑衣冠。
光我坟籍。
辅仁徒欺。
过隙难追。
朝野增慕。
哀荣在斯。
赙以国钱。
尊为子师
兴言渭阳
何痛如之。
兆启酆毕。
行临秦镐。
树拱行
根陈宿草。
叹息遗事。
湮沈故老。
勒铭丰珉。
敢告神道。
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上第一表乞致仕不许批答(二 元祐三年九月二日1088年9月2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二、《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览表具之。
朕闻之,成王之政,周公在前,召公在后,毕公在左,史佚在右。
子挟而维之,目见正色,耳闻正言
一日即位,天下旷然。
未闻四子以老而求退,亦未闻成王以老而听其去也。
朕虽不德,犹庶几成王之治。
卿虽老矣,独不能以四子之心为心乎?
勉卒辅朕,无愧前人。
端州石室记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日者托宿秘篆。寄傲神府。
撰奇讨异。注灵通感。
冥搜海堧。遐瞩坤极。
敞金阙。疏玉堂。
河汉未暩其源。今昔罕聆其语。
曷若宛此山郭。介在江濆。
薄人寰。腾物外。
妙有特起。灵表澒洞。
绮田砥平。锦嶂壁立。
肇衍洞穴。延袤中堂
蹙怪形以万殊。砑地势以千变。
虎奔象。浮梁抗柱。
激涛海而洪波沸渭。欱杳窱而偫峰嵯峨。
飞动逼人。屹耸惊视。
密微微而三分地道。风萧萧而一变天时。
窦乳鍊于玉颜。石床列于仙座。
隔阂尘境。延集福庭。
寂兮寥兮。恍兮惚兮。
使营魄九升。嗜欲双遣。
形若希羽翼。志若摩云天。
秦汉之间。莫知代祀。
羲皇之上。自成遐邈。
当是时也。慕名者执雌而退。
徇物者守心而安。求道者息虑而凝。
怀书者陋古而默。有若邦伯毕公守恭。
广孝闻家。至忠观国。
政门尤迹。谈者不容于口。
义心厚行。游者每藉于名。
故能吏修其方。人乐其业。
流冗归止。介特乂安。
于是命友僚。纵琴酌。
一歌一咏。以遨以游。
莫不解榻于斯。张乐于斯。
腾驾五龙。遣去驷马。
岂惟避暑窟室。缔赏林峦。
击石如钟。酌泉如醴。
固亦转丹灶。掇紫芝
迹参寥之远心。推习隐之幽致者也。
范端明108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七、《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七、《皇朝文鉴》卷一二二、《记纂渊海》卷七一、《四续古文奇赏》卷三一、《宋四六选》卷一五、嘉庆《华阳县志》卷三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轼启:恭承明诏,追录旧勋。
名升秘殿之严,实遂安车之养。
仍推馀泽,以及后昆。
闻命以还,有识相庆。
窃谓死生之事,圣贤有不能了;
父子之际,古今以为难言。
方其犯雷霆于一时,岂意收功名于今日。
惟天知我,绝口不言。
伟事发之相重,非人谋之所及。
恭惟致政端明学士,至诚格物,隐德在人。
弼亮四世如毕公,寿考百年如卫武。
独立不惧,舍之则藏。
惟有青蒲之言,尚在金縢之匮。
白日一照,浮云自开。
坐使遗民,复观盛事。
子孙归沐,下万石之里门;
君相乞言,授三老之几杖。
更延眉寿,永作元龟。
轼无任欢喜颂咏激切之至。
大照禅师塔铭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奂上人至。
传诸大德意。
令弟子撰和上碑。
但重元门深。
□四海大君者。
我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之谓也。
入佛之智。
赫为万法宗主者。
我禅门七叶大照和尚之谓也。
是以从无因得。
不出三界。
清泰运。
昭宣圆。
常洽著菩萨之本心。
密住依国王之信力。
四生于涅槃者。
不其广欤。
和上讳普寂
俗冯氏。
长乐信都人也。
其先毕公高之后。
毕万入晋。
受邑于魏。
支子食采冯城。
因而得姓。
洎亭为韩上党守。
在赵为华陵君。
异汉征西将军
思义骠骑将军
家于河南
今为河东人也。
祖居士讳道相
经德营道
晦用藏密。
居士讳会均
艮背园庐。
飞遁乡邑
和上生而茂异。
长而开明。
神清体闲。
气和志远。
栝树虽小。
其根巳深。
河源则微。
其流可大
欣愿去结。
永言依僧。
尝以德业书绅。
艺术从学。
负笈梁许。
抠衣班马。
博总经籍。
殚极天人。
以为洪范九畴。
周易十翼。
虽奥旨元邈。
然大略回疑。
不若别求法缘。
幽寻释教。
时大梁璧上人以义解方闻。
敷演云会。
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
巨石投水。
其入甚多。
修坂走丸。
所适弥远。
重依东都端和上受具。
转奉南泉景和上习律。
超契心地。
忽见光明。
随止作行。
得亲近处。
于是贞观嵩阜。
隐居半岩
布褐一衣。
麻麦一食。
中夕叹曰。
文字是缚。
有无是边。
盍不以正戒为墙。
智常为座。
发广大愿。
修具足慈。
他方七宝之山。
路远难到。
自境四念之地。
身乐且安。
犹曰密印者谓之师。
先觉者谓之达。
吾当求矣。
此其时哉。
将寻少林法如禅师
未臻止居。
巳承往化。
追攀不及。
感绝无时。
芥子相投。
遇之莫遂。
甘露一注。
受之何阶。
翌日。
远诣玉泉大通和上
膜拜披露。
涕祈咨禀。
良马易进。
良田易平。
加之思修。
重之勤至。
宝镜磨拂。
万象乃呈。
玉水清澄。
百丈皆见。
衡山之石。
更悟前身。
新丰之家。
自然本处。
此者五岁。
约令看思益。
次楞伽。
因而告曰。
此两部经。
禅学所宗要者。
且道尚秘密。
不应眩曜。
和上旁求僻陋。
宛在园林。
夹江之间。
之下。
鮀蜃每作。
虺蜮交驰。
顷差他人。
必辞痼疾。
和上愿充僧使。
便得经行。
心无所存。
背无所倚。
都忘禅睡。
了悟佛知。
两马一车。
进念同辙。
一鸟二翼。
定慧皆空。
此者复二年。
大通和上深赏重之。
人未之兰若。
今将自之。
大通止曰。
嵩山亦好。
至于再。
诺而居焉。
长安年。
度编岳寺。
神龙岁。
请不哭泣而不言。
缁素坠心。
栋梁落构。
以为四害腾口。
谁者能缄。
五欲乱绳。
谁者能截。
乃合谋悉意。
闻香求花。
鸟随风。
轮随迹。
咸请和上一开法缘。
使四园可游。
八池可浴。
则僧非聚食。
人异散心。
愿闻乐器之音。
用滋毛孔之润。
和上曰。
夫净灯可以照胜宅。
助风可以持宝城
今何为乎。
且千车之声。
不入于耳。
万人之请。
谁听其言。
神龙中
孝和皇帝诏曰。
大通禅师降迹阎浮。
情存汲引。
戒珠圆澈。
流洞鉴于心台。
定水方澄。
结清虚于意府。
原其行也。
既无人而无我。
测其理也。
亦非断而非常。
然而示彼同凡。
奄随运往。
形虽已谢。
教乃恒传。
其弟子僧普寂
夙参梵侣。
早簉法筵。
得彼髻珠。
获兹心宝。
释迦流通之分。
终寄于阿难。
禅师开示之门。
爰资于普寂
宜令统领徒众。
宣扬教迹。
俾夫聋俗。
咸悟法音。
考功员外郎武平一奉宣圣旨。
慰喻敦劝。
和上犹逡巡辞避。
不获巳仍曰。
广大者莫极于虚空。
我性相能遍。
元妙者莫深于开示。
我定慧能传。
未或不从应身。
而建四生法主
未或不登正觉。
而启一佛度门。
曷敢当仁。
以膺求我。
且正见了见。
转次既殊。
浣家锻家。
习性亦别。
草席遇水而紧。
草绳遇水而舒。
地水火风。
青赤白黑。
八万烦恼。
八万解脱。
翳憍慢之山。
金椎难碎。
贪恚之毒。
龙珠不消。
诸生当诵戒经。
以传正受。
开元十三年
恩诏屈于敬爱寺宴坐。
逮十五年。
上将幸于京师也。
优诏曰。
慎言义福宜从驾。
和上留都兴唐寺安置。
由是法云遍雨。
在其根茎。
妙音尽闻。
惟所围绕。
其始也。
摄心一处。
息虑万缘。
或刹那便通。
或岁月渐證。
总明佛体。
曾是闻传。
直指法身。
自然获念。
滴水满器。
履霜坚冰。
故能开方便门。
示直宝相。
入深固藏。
了清净因。
耳目无根。
声色亡境。
三空圆启。
二深洞明。
是故闻者斯来。
得者斯止。
自南自北。
若天若人。
或宿将重臣。
或贤王爱主。
或地连金屋。
或家蓄铜山
毂击肩摩
陆聚水咽。
花盖拂日。
玉帛盈庭。
和上洗然若虚。
旷然若谷。
不见施者。
不知受焉。
遂龙象之所崇。
惟塔庙之所供。
但趫猿自息。
醉象皆调。
闻是名者。
不生四趣。
蒙其润者。
便过四禅。
则有学富蓬山
经通贝叶。
百家奥旨。
三藏真言。
曜星。
飞电。
莫不杜口折角。
失客革心。
二十七年秋七月
诲门人曰。
吾受托先师。
传兹密印。
远自达摩菩萨导于可。
可进于璨。
璨钟于信。
信传于忍。
忍授于大通
大通贻于吾。
今七叶矣。
波罗密是汝之师。
奢摩他门是汝依处。
当真说实行。
自證潜通。
不染为解脱之因。
无取为涅槃之会。
诸生殊不知其故。
呜呼。
八月二十四日有弥留。
怡然坐灭于都兴唐寺
享寿八十九。
夏五十二。
闻哀行哭。
临堂抚膺。
云雾冒山。
江河奔海。
沸渭坌入。
阴沈弥望者。
至于百万。
皆曰。
天地德。
不踰昼水。
神明之祐。
未际入流。
今之我闻。
异于汝说。
沐浴智慧之海。
超腾生死之河。
崇化先。
痛深物表。
情可理割。
义可事诠者。
尝以前圣后贤。
示迹开教。
降生所以传法。
归尽所以同凡。
久留则厌闻恐其慢易。
终去则追远欲其怀思。
忘其身而神迁益
间其法而事稀弥重。
始终权实之化。
不断不绝。
究竟诱进之益。
无去无来。
河南尹裴公名宽
飞表上闻。
皇情震悼。
诏曰。
大士遗荣。
岂贵于名称。
前王表德。
必在于袖崇。
同德兴唐寺故大德僧普寂
资于粹灵。
是为法器。
心源久
戒行弥
既来理而悟空。
每导凡以宗圣。
慈悲所应。
汲引盖多。
冀永年
式宏像教。
遽从迁化。
用谢浮生。
言念于此。
良深悯惜。
宜稽其净行。
锡以嘉名。
示夫将来。
使高山仰止。
可号大照禅师
归本居葬日。
量借威仪手力。
上将变易之岁。
累告门人曰。
久居山水。
缘亦在焉。
及泥日。
天竺兴唐缁似。
皆请卜而厝之。
表而祈之。
唯岳寺一方。
地震雪下。
少室偫巘。
树折霜封。
九月八日
恩私果令归葬。
二十一日。
金棺发轫。
卤簿启行。
或两都倾城。
或四方布路。
持花者林指。
执绋者景移。
三条之中。
泣泪如雨。
重城之外。
号叩若雷
䌽云二时。
自都达岳。
白露数里。
弥川遍空。
二十四日。
穸于岳寺之旧居。
礼也。
门人等修罗死慈。
岛人死义。
血现于体。
绳系于床。
佥某拾衣。
一心起塔。
尘多折轴。
箭重回舟。
衔石而海水可填。
而佛恩难报。
二十八载十一月十五日
恩旨许焉。
仍委寺主慧远上座崇泰都维那昙庆等。
载令构缉。
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恩旨迁藏海寺于和上河东旧宅。
廓为寺焉。
建塔追崇也。
且爰自六叶。
式崇一门。
未诵戒经。
或传法要。
大通以凡例起谤。
将弃我闻。
深解依宗。
遽求圣道。
所以始于累土。
渐于层台。
摄之孔多。
学者弥广。
故所付诸法。
不指一人。
西河
有疑夫子。
郑元北海
自袭马融
至于密意除知。
慧心入境。
因日照。
方见日轮。
终以佛光。
乃明佛道。
岂伊也。
而敢议之。
大弟子惠空胜缘等。
相与追过去。
示方来。
一以抒宿心。
存妙用。
一以奉慈训。
宏教门。
腾净行于松阡。
刻师资于石字。
其词曰。
三界渺茫。
四生沈痗。
尘境延歊。
荫欲攻内。
明镜虚受。
大慈圆对。
法鼓震惊。
魔军消溃(其一)
千佛转觉。
七叶相承。
护持俗谛。
应现真僧
长河皎月。
静室明灯。
梵经滋广。
禅林蔚兴(其二)
童稚初心。
儒释兼致。
梁陈咨禀。
伊洛勤匮。
虽臻阃域。
犹执文字。
古城元远。
空门深邃(其三)
逝将分赴。
曾是幽求。
玉泉谷口。
甘露山头。
慧日一照。
浮云四收。
给园都邑
鹫岭嵩邱(其四)
大通往生。
后觉来问。
妙法终启。
苦言未顺。
愿发他心。
稍宏本分。
固让固请。
不矜不训(其五)
德音光被。
皇华荐臻。
曲荷天奖。
昭宣法轮。
总总缁素。
憧憧搢绅。
以智慧水。
洗烦恼尘(其六)
慈摄云奔。
檀施山积。
无相无愿。
不受不斤。
龙象兴补。
塔庙光益。
香花户庭。
护念泉石(其七)
同人将灭。
依宗阐教。
草系尔师。
宴居尔照。
闻哀行哭。
惟艾及少。
命鸟无翼。
慈舟失棹(其八)
渥恩痛悼。
追谥哀荣
塔遂嵩岳
仪从洛城
灵舆顾步。
天乐凄清。
追攀雾委。
感动雷惊(其九)
入室来思。
登坛永慕。
密教不纪。
后生何趣。
石塔兮若割。
仰金字兮如注。
杖亿劫兮昭阳。
与四法兮安住(其十)
天宝元年二月十五日建。
左正议大夫蒋芾再辞免观文殿大学士绍兴府不允诏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五、《玉堂类稿》卷四
成王封召伯,憩南国而教明;
康侯之命毕公,釐东郊而道治。
皆藉大臣之望,用形九牧之风。
今朕起卿,实惟稽古。
开近畿之钜镇,加秘殿之大名
素冠栾栾,矧终于礼制;
赤舄几几,伫见于仪型。
何未喻于眷怀,乃荐披于逊牍?
其遵初诏,允迪前良。
奉议郎尚书吏部侍郎赵粹中乞郡不允诏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八、《玉堂类稿》卷六
朕旁招众贤,穆布正位,岂容法从,轻去周行?
卿负卓绝之才而济以文,躬端庄之操而归于厚。
久膺殊奖,升冠贰卿
方藉论思,宁拘更迭?
毕公乃心王室,而望之雅意本朝。
何卿之言,独异于是?
勿思为郡之乐,益懋敬王之心。
所请宜不允。
资政殿大学士中大夫福州军州事充福建路安抚使沈夏乞外宫观不允诏淳熙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玉堂类稿》卷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卿儒猷吏方,克自懋勉;
服休服采,中外具宜。
向繇南徐,往镇闽部。
裕乃民如康叔,勤小物如毕公
日需政成,丕劝列郡。
遽使避宠,殊异所闻。
《诗》不云乎:「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
乐只君子,万福攸同」。
顾岂以满盈为虑哉?
所辞宜不允。
赵都监求解经序启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四、《东牟集》卷一二
华笺命介,荣拜芳辞;
宝训长编,光先蔀屋。
窥老成之述作,得问学之渊源,感殆无穷,喜惟创见。
窃以建用同姓,本裕陵宏远之良规;
恢广学宫,盖徽宗绍述之美政。
月书季考,兼寒士进选之科;
事举言扬,副清朝公正之选。
王室有磐石之固,公子歌《麟趾》之诗。
凡九族之重光,皆百世之盛典。
恭惟节使郡公宗室元老,文章钜公。
继世象贤,毕公绍前人之美;
为善最乐,东平为列国之师。
都监团练不替前修,存心古道。
上下经六十四卦,三箧之书偶亡;
《道德经》八十一章,什袭之珍固在。
欲明旧学,行蒇新刊。
何求士于论馀,俾题名于篇首。
蝇飞数步,或附骥而绝群;
鹤唳九皋,喜其子之相和。
绍兴张阁学子彦启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一、《省斋文稿》卷二六
禹会雄藩,吴京近辅。
上求良特,今得名臣。
恭惟某官政术高明,儒猷敏茂。
籍甚两朝之侍从,卓然三镇之藩宣。
贾谊嘉谋,既入陈于宣室;
毕公多绩,姑出保于东郊。
行趣召还,首仪禁橐。
怅睽违之未久,属问谕之先临。
愧感交怀,敷宣奚既?
道有升降政由俗革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三、《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历代名贤确论》卷一○、《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武王克商,武庚禄父不诛矣,而列为诸侯。
周公相成王武庚禄父叛,殷之顽民,相率为乱,不诛也,而迁之洛邑
武王、周公,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
商之工臣,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
非至德能如是乎。
是以商之臣子心服而日化,至康王之世三十馀年矣。
世变风移,士君子出焉。
故命毕公曰:「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
始则迁其顽者而教之,终则择其善者而用之。
周之于商人也,可谓无负矣。
夫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
物隆则与之偕升,物污则与之偕降。
夫政何常之有,因俗而已矣。
俗善则养之以宽,俗顽则齐之以猛。
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也。
齐太公因俗设教,则三月而治,鲁伯禽易俗变礼,则五月而定。
三月之与五月,未足为迟速也,而后世之盛衰出焉。
伯禽之贤。
周公之训,而犹若是,苟不逮伯禽者,其变易之患可胜言哉。
答群臣奏举乐事诏景德二年八月十九日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五、《宋会要辑稿》礼三五之七(第二册第一三○三页)
卿等以久毕公除,备陈典礼。
在简编之所述,故事虽存;
但金石之具扬,予心未忍。
将从勤请,亦贵酌中。
启宴飨于高秋,暂停雅奏;
俟冬正之令节,即允乃诚。
答群臣再表请举乐诏景德四年八月辛亥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宋大诏令集》卷一四六、《宋会要辑稿》礼三五之七(第二册第一三○三页)
向以椒掖缠灾,轩宫虚位,音徽如昨,弦望屡移。
虽清庙安神,已伸常享;
而广庭备乐,焉可遽闻!
卿等以久毕公除,备陈典礼。
在简编之所述,故事虽存;
且金石之具扬,予心未忍。
将从勤请,亦贵酌中。
启宴享于高秋,暂停雅奏;
俟冬正之令节,即允乃诚。
咨尔近臣,当体朕意。
韦左相二十韵见素天宝元年,改侍中左相中书令右相十五载见素明皇幸蜀,至巴西,诏兼左相封豳国公755年 唐 · 杜甫
五言排律 押真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八荒开寿域 北斗 司马渴 子夏索居 陈遵尺牍 池中物 宠过韦 丹青 德邻 和鼎 范叔 听履 管辂 沙汰 巫咸 席上珍 应图求马 豫章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
八荒开寿域,一气转洪钧。
霖雨思贤佐丹青忆老(一作直,一作旧)(原注:相公之先人,遗风馀烈,至今称之)
应图求骏马,惊代得麒麟。
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
韦贤初相汉,范叔已归秦。
盛业今如此,传经固绝伦。
豫樟深出地,沧海阔无津。
北斗司喉舌,东方(顾命,司马第四,毕公领之,康王之诰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见素兵部尚书,故以毕公比之)领搢绅。
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
独步才超古,馀波德照邻(一作馀阴照北邻)
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
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
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一作贫)
回首驱流俗,生涯似众人。
巫咸不可问,邹鲁莫容身。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为公(一作君)歌此曲,涕泪在衣巾。
魏国韩令公1075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七 创作地点: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天生元圣,必作之配。
有神司之,不约而会。
既生尧舜,禹稷自至。
仁宗龙飞,公举进士
妙龄秀发,秉笔入侍。
公于是时,仲舒、贾谊。
方将登庸,盗起西夏
四方骚然,帝用不赦。
授公鈇钺,往督西旅。
公于是时,方叔、召虎。
入赞兵政,出殿大邦。
恩威并行,春雨秋霜。
兵练民安,四夷屈降。
公于是时,临淮汾阳
帝在明堂,欲行王政。
群后奏功,罔底于成。
召自北方,付之枢衡。
公于是时,萧、曹、魏、邴。
二帝山陵,天下悸恟。
呼吸之间,有雷有风。
有存有亡,有兵有戎。
公于是时,伊尹、周公。
功成而退,三镇偃息。
天下嗷然,曷日而复。
毕公在外,心在王室。
房公且死,征辽是恤。
呜呼哀哉,六月甲寅
人之无禄,丧我宗臣。
我有黎民,谁与教之?
我有子孙,谁与保之?
巍巍堂堂,宁复有之。
公之云亡,我无日矣。
恸哭涕流,何嗟及矣。
昔我先子,没于东京
公为二诗,以祖其行。
文追典诰,论极皇王。
公言一出,孰敢改评。
施及不肖,待以国士。
非我自知,公实见谓。
父子昆弟,并出公门。
公不责报,我岂怀恩。
惟此涕泣,哀斯人。
有肉在俎,有酒在樽。
公归在天,宁闻我言。
呜呼哀哉(《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三。又见《皇朝文鉴》卷一三四,《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卷二五一,《韩忠献公年谱》卷一,乾隆《彰德府志》卷二七,《宋元学案补遗》卷三。)
「恟」原作「恼」,据集甲卷三五改。
毕少府以持法无隐见系 唐 · 钱起
 押职韵
用法本禁邪,尽心翻自极。
毕公在囹圄,世事何糺纆。
翠凤呈其瑞,虞罗寄铩翼。
囚中千念时,窗外百花色。
落景闭圜扉,春虫网丛棘。
古人不念文,纷泪莫沾臆。
毕原篇庚子 清 · 钱载
 出处:萚石斋诗集卷第四十二
毕原西可三百里,南泾北渭两水夹。
东注临潼口始交,九嵏麓趋原广狭。
王季都之封毕公文王葬毕西于丰。
上祭于毕太子发,成王元年武王之葬同。
原今咸阳县北中,维原高平灵气充,文明之象巍元宫。
文王前,武王后。
康王左,成王右。
四陵密迩十里间,原无一石土隆阜。
文陵左可二百馀步乃葬周太师,留为太师死葬兹。
又左周公冢稍大,必葬成周公心不敢成王离。
王亦让公葬于毕,以从文王小子不敢臣公敬且悲。
伯禽墓亦后公墓,如文武陵孝慈
公墓模木已无枝,公墓如文生草
文陵顶平极方大,武陵顶起圆其外。
成康陵衡坦适均,背泾面渭春阳蔼。
呜呼,桥山天造神力乘,毕原地脉天心凭。
原之东下长陵,原之馀气犹烝腾。
维九嵏,来崆峒。
泾出崆峒,渭出鸟鼠,两水夹原以趋东,毕原万古天穹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