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文思博要序 隋末唐初 · 高俭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大矣哉。
文籍之盛也。
范围天地。
幽赞神明。
用之邦国。
则百官以乂。
用之乡人。
则万姓以察。
而对振古。
墐户牖而觌遐方。
故先王以之建极。
圣人以之设教。
师范百代。
弥纶四海。
是以刊之金石。
与天壤而相弊。
书之竹素。
与日月而俱悬者。
莫尚于此。
爰自卦起龙图
文成鸟策。
坟典开其绪。
邱索导其流。
虞夏之书。
犹旭日之始旦。
殷商之诰。
若覆篑之为山。
曲阜佐周。
摄政践祚。
而又阙里自卫。
将圣多能。
损益礼乐。
极乎天而蟠乎地。
祖述
系星辰而振河海。
郁郁焉鼓王风于九合。
訚訚焉辟儒门于百代。
既而雅道虽废。
学者未衰。
挟册如林。
遂偶纵横之运。
怀经成市。
俄属坑焚之灾。
下土怨咨。
上天回眷。
咸洛基命。
悬赏而崇儒术。
曹马御纪。
疏爵而启胶庠。
拾青紫
家握铅素。
求古文于孔壁。
专门者重阐。
收竹书于汲冢。
异说者无遗。
逮乎有隋失御。
偫凶竞逐。
辟雍蔓于荆棘。
延阁殚于煨烬。
孟坚九流。
与川渎而俱竭。
宏度四部。
随岳牧而分崩。
淹中许下。
博古洽闻之生。
尽殄散矣。
兰台藏室。
金玉匮之文。
咸残逸矣。
皇帝仰膺灵命。
俯叶萌心。
知周乾坤之表。
道济宇宙之外。
操参伐而清天步。
横昆海而纽地维。
櫜弓矢于灵台。
执贽者万国。
张礼乐于太室。
受职者百神。
苍旻降祥。
黔黎禔福。
置成均之职。
刘董与马郑风驰。
开崇文之馆。
扬班与雾集。
搢绅先生聚蠹于内。
輶轩使者采遗篆于外。
刊正分其朱紫。
缮写埒于邱山。
外史所未录。
既盈太常之藏。
中经所不载。
盛积秘室之府。
比夫轩皇宛委。
穆满羽陵。
炎汉之广内。
有晋之秘阁
何异乎牛宫之水。
争浮天于谷王
蚁垤之林。
竞拂日于若木也。
帝听朝之暇。
属意斯文。
精义穷神。
微言探赜。
纡楼船于学海。
获十城之珍。
驻羽盖于翰林
搴三珠之宝。
以为观书贵要。
则十家并驰。
观要贵博。
则七略殊致。
自非总质文而分其流。
混古今而共其辙。
则万物虽众。
可以同类。
千里虽遥。
可以同声。
然则魏之皇览。
登巨川之滥觞。
梁之遍略。
崇山之增构。
岁月滋多。
论次逾广。
类苑耕录。
齐玉●89DD而并驰。
要略御览。
扬金镳而继路。
虽草创之指。
义在兼包。
而编录之内。
犹多遗阙。
并未能绝云而负苍天。
杜罻罗之用。
激水而纵溟海。
息钩饵之心。
帝乃亲萦圣情。
曲留元览
垂权衡以正其失。
定准绳以矫其违。
顿天网于蓬莱。
纲目自举。
驰云车于策府
辙迹可寻。
述作之义坦然。
笔削之规大备。
特进尚书右仆射申国公士廉
特进郑国公魏徵
中书令驸马都尉德安郡公杨师道
中书侍郎江陵县子岑文本
中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颜相时
中散大夫国子司业朱子奢
给事中许敬宗
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刘伯庄
朝散大夫太常博士吕才
秘书丞房玄龄
朝散大夫太学博士马嘉运
朝散大夫起居舍人褚遂良
朝议郎守晋王友姚思聪(一作廉)
太子舍人司马宅相。
秘书郎宋正跱。
笼缃素则一字必包
举残缺则片言靡弃。
繁而有检。
而不失。
同兹万顷。
塍埒自分。
譬彼百川。
派流无壅
讨论历载。
琢磨云毕。
勒成一家。
名文思博要。
一百二十帙一千二百卷。
并目录一十二卷。
义出六经。
事兼百氏。
帝王之则。
极圣贤之训。
天地之道备矣。
人神之际在焉。
昭昭若日月。
代明于下土。
离离若星辰。
错行于躔次。
斯固坟素之苑囿。
文章之江海也。
是为国者尚其道德。
为家者尚其变通。
纬文者尚其溥博。
谅足以仰观千古。
同羲文之爻彖。
俯观百王。
之礼乐。
岂止刻石汉京。
悬金秦市。
邱明之作传。
侔子长之著书而巳哉。
元宗皇帝纳谏疏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自古人臣。不谏则国危。
谏则身危。臣愚食陛下禄。
不敢避身危之祸。比见上封事者。
言有可采。但赐束帛而巳。
未尝蒙召见。被拔擢。
其忤旨。则朝堂决杖。
传送本州。或死于流贬。
由是臣下不敢进谏。古者设诽谤木。
欲闻已过。今封事谤木比也。
使所言是。有益于国。
使所言非。无累于朝。
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
道路流传。相视怪愕
汉高帝周昌之对。晋武帝刘毅桓灵之讥。
况陛下豁达大度。不能容此狂直耶。
夫人主居尊极之位。颛生杀之权。
其为威严峻矣。开情抱
纳谏诤。下犹惧不敢尽。
奈何以为罪。且上有所失。
下必知之。故郑人欲毁乡校。
子产不听也。陛下初即位。
犹有褚无量张廷圭韩思复辛替否柳泽袁楚客数上疏争时政得失。自顷上封事。
往往得罪。谏者顿少。
是鹊巢覆而凤不至。理之然也。
臣诚恐天下骨鲠士。以谠言为戒。
挠直就曲。斲方为刓。
偷合苟容。不复能尽节忘身。
纳君于道矣。夫帝王之德。
莫盛于纳谏。故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又曰。朝有讽谏。
犹发之有梳。猛虎在山林。
藜藿为之不采。忠谏之有益如此。
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已过。
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
不肖之主。自谓圣智。
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逄而灭于汤。
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夫与理同道罔不兴。与乱同道罔不亡。
人将疾。必先不甘鱼肉之味。
国将亡。必先不甘忠谏之说。
呜呼。惟陛下深鉴于兹哉。
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莫巳若。
而讳●憎谏。乃曰。
有谏我者。当时不杀。
后必杀之。大臣苏威欲开一言不敢发。
五月五日献古文尚书。帝以为讪巳。
即除名。萧瑀谏无伐辽。
出为河池郡董纯谏无幸江都
就狱赐死。自是蹇谔之士。
去而不顾。外虽有变。
朝臣钳口。帝不知也。
身死人手。子孙剿绝。
为天下笑。太宗皇帝好悦至言。
时有魏徵王圭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
引居要职。尝谓宰相曰。
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
自谓已长。若使达者大匠
诋诃商略。则辞拙迹见矣。
天下万机。一人听断。
虽甚忧劳。不能尽善。
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
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
皆黏寝殿之壁。坐望卧观。
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
故外事必闻。刑戮几措。
礼义大行。陛下何不遵此道。
与圣祖继美乎。夫以一人之意。
综万方之政。明有所不烛。
智有所不。上心未谕于下。
下情未达于上。伏惟以虚受人。
博览兼听。使深者不隐。
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其能直言正谏。不避死亡之诛者。
特加宠荣。待以不次。
则失之东隅。冀得之桑榆矣。
太常拟故相国江陵尹谥议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六
吕諲宰相日浅。当时会肃宗躬亲万几庶政。
偫臣畏威。奉职而已。
虽有谟谋于岩廊之上。莫由有知之者。
及其荆门之政。为仁由已。
其略见于事。其惠被于物。
其风谣存乎人。故得而称之。
议名之际。敢不阙其所疑。
而录其尤著者。有司之职也。
其阅实诏狱。在未执政之前。
已议之详矣。敢辱再告。
至若推进名贤。使当大任。
既同温室之树。且行状所不载。
孔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故不书。
奉符。必用二字。
且以忠配肃。谨按旧仪。
凡殁者之故吏。得以行状请谥于尚书省
而考行定谥。则有司存。
朝廷辨可否。宜任众议。
今駮议撰谥异同之说。并故吏专之。
伏恐乱庖人尸祝之分。违公器不私之戒。
且非唐虞师锡佥曰之道。昔周道衰。
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代。而乱臣贼子惧。
谥法亦春秋之微旨也。在惩恶劝善。
不在哀荣。在议美恶。
不在字多文王伐崇。
周公三监。诛淮夷。
晋重耳一战而伯诸侯。武功盛矣。
而皆谥曰文。以冀缺之恪德临事。
宁俞之忠于其国。随会之纳谏不忘其师。
谋身不失其友。其文德岂不优乎。
而并谥曰武。固知书法者。
必称其大而略其细。故言武不言文。
言文不言武。三代以下。
朴散礼坏。乃有二字之谥。
二字谥非古也。其源生于衰周。
施及战国之君。汉兴
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俱以文武大略。
佐汉致太平。其事业不一。
谓一名不足以纪其善。于是乎有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
虽渎礼甚矣。然犹褒不失人。
唐兴。参用周汉之制。
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
极言直谏。爱君而忘身。
近贞。二德并优。
废一莫可。故曰文贞公
萧瑀端直鲠亮。近贞。
性多猜贰。近褊。
言褊则失其謇正。称贞则遗其吝狭。
非一言所能名。故曰贞褊公
其馀举凡推类。大抵准此。
皆有为为之也。若迹无殊途。
事归一贯。则直以一字目之。
杜如晦谥成封德彝谥明
王圭谥懿陈叔达谥忠
温彦博谥恭岑文本谥宪
韦巨源谥昭唐休璟谥忠
魏知古谥忠崔日用谥昭
其流不可悉数。此并当时赫赫以功名居宰相位者。
谥不过一字。不闻其子孙佐吏有以字少称屈者。
由此言之。二字不必为褒。
一字不必为贬。若褒贬果在字数。
则是文武。不如周威烈王慎靓王也。
齐桓晋文。不如赵武威魏安秦庄襄考烈也。
杜如晦王圭以下。或成或懿或宪。
不如萧瑀贞褊也。历考古训及贞观以来制度。
似皆不然。今奉所议云。
国家故事。宰相必以二字为谥。
未知出品式。谨请具示。
当以为按据。若忠者。
臣事君之常道。苟靖恭于位。
谁则非忠。非有炳然之异。
则不必以为谥。至如议狱缓死。
任贤举善。德之美者。
然肃者。威德克就之名也。
亦足以表之矣。且月令有之曰。
时及孟秋。天地始肃。
诗言之矣。曰曷不肃雍。
又曰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
肃严也敬也。忠之属也。
天地不肃。则岁不成。
宗庙不肃。则礼不立。
军旅不肃。则人不服。
肃之时义大矣哉。若夫以諲之从政也。
威能以闲邪。德可以济众
故以肃易其名。而忠在其中矣。
亦犹夫随会宁俞之不称文。岂必因而重之。
然后乃为美也。魏晋以来。
贾诩之筹算。贾逵忠壮
张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
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
刘惔之鉴裁。庾翼之志略。
彼八君子者。方之东平
宜无惭德。死之日并谥曰肃
当代不以为贬。何尝徵一字二字为之升降乎。
谨上稽前典。下据甲令。
参之礼经。而究其行事。
请依前谥曰肃。谨议。
故唐太子舍人李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800年 中唐 · 吕温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夫人讳字荥阳人。郑于姬姓最亲。
为天下著族。自秦汉至于皇朝。
萎蕤轩冕。耿曜图史。
如洪河东导江汉。其源流不待问而可知矣。
高祖守元。朝散大夫袭丹徒公
曾祖嘉会朝散大夫雅州司马
大父曔。正议大夫金衢二州刺史
严考钦英。朝议郎杭州别驾
皆以天爵。屈于人事。
滋庆羡美。实生夫人。
夫人始生。辨物而智。
能言而信。既笄而知礼。
有行而制义。性与天成。
质无表饰。冲灵虚寂。
和气交畅。不严厉而妇道自著。
不整峻而母仪有俨。实柔德之黄中。
壸闱之尽善者。中舍府君出自我睿宗让皇帝之孙汉中王之予。
乃于钟鼎宝玉之间杰立。雅尚文学政事。
龟龙搢绅。而夫人躬藻。
服浣濯。去华斲雕。
激清守素。辅佐将顺。
实有力焉。昼哭之后。
训成诸子。长曰景俭。
负王佐之才。探圣人之奥。
磅礡秀气。拔乎其伦。
次曰景儒景信景仁。皆文敏絜修。
保家良主。有以见夫人明裕善教。
继成义方。宜其及公侯必复之时。
享春秋以贵之庆。闻天子叹息。
见公卿升堂。而时命不偕。
与善茫昧。景俭有捧檄之役。
夫人从养于越州。以贞元十九年终于官舍。
降生五十有四。景俭等以某年十一月一日
号奉裳帷。祔于京兆富平县万寿原之旧茔。
从周礼也。以某辱久要之契。
俾稽懿实。敬为铭曰。
周受成命。郑为戚藩。
以国命氏。郁闻德门
缁衣垂芳。荥波发源。
为为梓。为为荪。
梓惟何。卿材克绍。
兰荪惟何。女德之妙。
抑抑夫人。自他有耀。
玉度旁达。泉心内照。
和顺积中。高明有融。
辅佐君子。与道始终。
族姻成化。慈俭为宗。
让帝之后。门生素风。
宜及子贵。以荣教义。
如何高堂。奄忽违弃。
万岁原上。永秘。
命罕言。德音无愧。
翰林院厅壁记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魏晋已后。
复典综机密
政本中书
诏命词训。
皆必由焉。
唐有天下。
因袭前代。
爰自武德
时有密命。
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之属视草禁中。
乾封年则刘懿周思茂范履冰之伦秉笔便坐。
自此始号北门学士
皆自外召入。
未列秘署。
元宗开广视听。
搜延俊贤。
始命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待诏翰林
厥后锡以学士之称。
盖由德成而上。
与夫术数工艺。
礼有所异也。
逮自至德。
台辅说之命。
将坛出车之诏。
霈洽天壤之泽。
导扬顾命之重。
议不及中书矣。
尺牍旁午。
章奏丛至。
指踪中外之略。
谋谟帷幄之秘。
阴阳造化。
嘉猷密勿。
萌制乎将然。
事构乎无形。
皆功归元后。
而德播兴运。
循名迹者。
莫窥其辙。
想风彩者。
孰究其端。
虽然。
臧否无得而称矣。
贞元中由此而居辅弼者十有二。
元和中由此而膺大用者十有六。
近日丞相府不由内庭者。
断国论。
宰法度。
虽有利器长材。
未免缺折掉挠。
建中以来。
简拔尤重。
故必密如孔光
博如延州
文如卿云。
学如向歆。
器如黄颜。
直如史鱼
然后得中第。
士之游心处已景行于六如者。
而又饰之以洁球璋之行。
贯金石之诚。
虽潜声匿迹莫能脱。
汉时始置尚书郎五人。
平天下奏议。
分直建礼
含香握兰。
居锦帐。
太官
则今之翰林
名异而实同也。
时论以为登玉清翔紫霄。
蓬山瀛州而足喻乎。
齐桓公纳厩人编栈之
以为直木傅直。
则曲无由至。
曲木傅曲。
则直无由至。
后之君子。
戴明圣。
协盛时。
推厩人之规。
移于引贤。
使如贯珠骈璧。
则瑕瑜不杂矣。
内给事李常晖内谒者监王士政并掌院事。
延于十年。
与直徇公之议。
聆于朝端。
中书舍人杜元㯋兵部侍郎傅师洎诸学士
皆涉历岁久。
备乎前文者也。
李常晖以北阁旧记。
室别堵殊。
义非贯通。
改于前厅。
佥以为便。
圣上绍复坠典。
留神太古。
处厚因与司勋郎中路隋职参侍读
通籍近署。
纪述之事。
前托沈傅师
沈公以为称善之在已。
不若使其人让。
于处厚无以辞。
时皇帝统临四海之初元也。
让官表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
臣某言。伏以臣之事君。
犹子之事父。若情有所隐。
志在苟安。不事披诚。
即为冒宠。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伏惟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去邪用相。有大舜之功。
柔远固存。臻汉宣之理。
故得王道正直。海内清和。
边朔底宁。干戈永戢。
文明之化。方致永熙
萤爝之光。所宜自息。
岂敢虚矫。上负君亲。
臣始自孩童。常多疾病。
逮于壮岁。犹甚虚羸。
属廉问江南。荏苒八岁。
移镇巴蜀。首尾三年。
暑湿所侵。遂成沉痼。
患风毒脚气十五馀年。服药过虚。
又得渴疾。每日自午已后。
瞑眩失常。形骸仅存。
心气俱竭。唯恐晚归私第。
殪尽道途。臣伏见国史。
岑文本受委既深。形骸顿竭。
太宗尝谓左右。知其将尽。
韦处厚积以虚惫。不早退身。
侍立之时。仆于玉阶之下。
臣窃以二臣为戒。不敢遑安。
所冀陛下宏太宗之仁。下轸念于无及。
臣得延处厚之数。免自促于明时。
伏望陛下察臣恳诚。矜臣衰耗。
得罢繁务。退守州行。
稍获安闲。渐自颐养。
一二年后。或冀有瘳。
臣倘馀齿尚存。筋力未朽。
必当灰身粉骨。上报圣慈。
不任祈恩之至。谨奉表。
大臣薨谢不于闻哀日辍朝议 唐 · 崔龟从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伏以废朝轸悼。
义重君臣。
所贵及哀。
尤宜示信。
自顷已来。
辍朝非奏报之时。
备礼于数日之外。
虽遵常制。
似不本情。
臣不敢远徵古书。
请引国朝故事。
贞观中任瑰卒。
有司对仗奏闻。
太宗责其乖礼。
岑文本既殁。
其夕为罢警严。
张公谨之亡。
哭之不避辰日。
是知悯悼之意。
不宜过时。
臣谓大臣薨。
礼合辍朝。
纵有机务急速。
便殿须召宰臣
不临正朝。
无爽事体。
如此。
则由衷之信。
载感于幽明。
称情之文。
无亏于典礼。
东林寺 唐 · 崔黯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七
佛之心。
以空化执。
智化也。
以福利化欲。
仁化也。
以缘业化妄。
术化也。
以地狱化愚。
劫化也。
故中下之人。
闻其说。
利而畏之。
所谓救溺以手。
救火以水。
其于生人。
恩亦宏矣。
然用其法。
不用其心。
以至于甚。
则失其道。
蠹于物。
失其道者迷其徒。
蠹于物者覆其宗。
皆非佛之以手以水之意也。
为国者取其有益于人。
去其蠹物之病。
则通矣。
唐有天下。
一十四帝。
见其非理而汰之。
而持事之臣。
不以归元返本。
以结人心。
其道甚桀。
几为一致。
今天子取其益生人。
稍复其教。
通而流之。
以济中下。
于是江州奉例诏。
余时为刺史
前访兹地。
松门千树。
岚光熏天。
蜩嘒湍鸣。
松籁泠然可别。
爱而不剪。
利以时往。
至是即善而复之。
民物之困。
不可横赋。
得旧僧正言
问能复东林乎。
曰能。
即断其发。
佳而勉之。
又命择其徒。
得二十九。
以隶其下。
皆心生力完。
臂股相用。
则随才赋事。
分命告复。
所至响应。
下虔江之木。
鸠食访工。
陶土冶铁。
匠成于心。
授规于手。
日而不笠。
雨而不屐。
爨饪煮汤。
优犒执艺。
若殿若厢。
若门之三。
若阙之左右为塔。
若讲若食。
若客之馆。
若库若楼。
若厨激飞泉而注于鉹之间。
若梁蜺于武。
若亭临于白莲。
若僧之房。
若圣之室。
若突据胜。
若却居幽。
奇可不寻。
雅不出位。
则为间三百一十三。
为架一千八百七十六。
为楹为梁。
为栋为桷。
为牖为阖。
为屋之事数。
为级塼。
为盖瓦。
凡役工合六十五万三百二十八。
絪缊端明
严若有主。
大中六年二月十四日
命以图及其备录。
访余为刻石之文。
且曰。
远公至今若干岁。
而传法之地灭矣。
赖君复之。
君宜主书其事。
余则曰。
复之者上也。
主其事而书之。
言公不辞。
余尝观晋史。
惠远之事。
及得其书。
其辨若注。
若锋。
足以见其当时取今之所谓远师者也。
吾闻岭南之山。
峻而不秀。
岭北之山。
秀而不峻。
庐山为山。
峻与秀两有之。
五老窥湖。
悬泉坠天。
粳香药灵。
鸟闲兽善。
烟岚之中。
恍有绛节白鹤。
使人观之而不能回眸也。
金陵六代。
代促时薄。
臣以功危。
主以疑惨。
浔阳为四方之中。
有江山之美。
惠远岂非得计于此而视于时风耶。
然鸷者抟膻。
袭者拘素。
前入不暇。
自叹者多。
则远师固为贤矣。
是山也。
以远师更清。
远师也。
以是山更名。
畅佛之法。
如以曹溪天台为号者。
不可一二。
故寺以山。
山以
三相挟而为天下具美矣。
师悯佛之法。
推远之心。
修废之勤。
任其事不宰其功。
让功于义明。
义明曰。
余何能。
之绩也。
让功于建省。
建省曰。
某何能。
之力也。
让功于境旸以缗物。
元谏以众材。
清特以播植。
景仁以化施。
皆曰某何能。
之方也。
非言不显义。
非义不显言。
推与让至于是而不宏大敏固始终一致者。
未之有也。
移之于邦国之理。
何故不成哉。
铭曰。
万窍怒号。
偫波猛起。
刑戮不加。
仁义莫止。
有得佛心。
则灭诸炽。
慧以性生。
性以悟理。
山增惠台。
鉴辟妄𮜿。
根深则定。
茂则死。
可用理人。
不独养已。
峨峨匡峰。
矫矫惠子。
梁以崇山
津以江水。
不骞不竭。
吾道曷已。
上复其道。
吾以塞诏。
师正言
勤以克肖。
四五年来。
休功再绍。
推能与类。
类以妙。
不曰良能。
就臻此要。
山川不改。
旧物复新。
诫汝其徒。
诞将又沦。
太尉卫公会昌一品制集序 唐 · 郑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
纶綍之兴。
载籍之始。
先王发号施令。
明罚敕法。
盖本于此也。
唐虞之盛。
二典存焉。
夏殷之隆。
厥有训诰。
自允征甘誓。
乃有誓命之书。
皆三代之文。
一王之法也。
虞夏之际。
代祀绵远。
其代王掌制之名氏。
莫得而知。
至于成汤太甲
则有仲虺伊尹为之训诰。
高宗傅说
则有说命之篇。
周公召公成王
则有洛诰酒诰周官顾命。
秦始皇帝并一区宇。
丞相李斯实掌其言。
汉兴
秦焚书之后。
侍从之臣。
皆不习文史。
之辈。
又乏儒墨之用。
每封功臣
建子弟。
其辞多天子为之。
纵委于执翰者。
亦非彰灼知名之士。
武帝使司马相如视草。
率皆文章之流。
相如非将相器也。
厥后寖以微长。
下于魏晋
亦代有其人。
高祖革隋。
文物大备。
贞观中
颜公师岑公文本兴焉。
在天后时。
则李公峤崔公融出焉。
燕许角立于元宗之朝。
常杨继美于代宗之代。
宪宗皇帝英武启运。
雄图赫张。
中兴之业。
高映前古。
其时则先太师忠公翱翔内署
有密勿赞佐之绩。
平吴定蜀。
时唯其功。
及登枢衡。
作霖雨
尊王室。
卑诸侯。
图蔡料齐。
外定内理。
显王言于典诰。
彰帝范于图籍。
纪在徽册。
播于无穷。
特进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卫公。
长庆中惠皇翰林学士
训诰之业。
彰于前闻。
昭肃皇帝统握乾符
寤寐良弼。
诏自淮海。
复升台庭。
尽付元机。
允厌神度。
每彤墀奏罢。
别承天眷。
帝亦讲伊尹傅说之旨。
定元首股肱之契。
以太平之制度。
上古之文教。
咸属于公焉。
会先太后懿号未立。
帝明发有永怀之痛。
公述沙麓神井之瑞。
赞绕枢怀日之庆。
懋遵圣绪。
光慰孝思。
于是承命有宣懿祔庙之制。
武宗郊昊天。
拜清庙。
文物胥备。
朝廷有礼。
华夷述职。
河朔修贡。
乃显神庥。
荐徽号。
奉扬一德。
以示万方。
于是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之册。
封域无虞。
天子翛然有求元之思。
乃范贞金。
模圣表。
隆准日角。
烛于宫庭。
中外臣僚。
咸欲以颂山河而褒日月也。
公于是有圣容之赞。
天街之北。
獯鬻攸居。
因饥凭陵。
怙众强禦。
严之以刁斗而勃尔无惧。
申之以文告而腆然不率。
天子震怒。
旋命征之。
公独运沈机。
上资宸断。
万里胜负。
决于帷中。
雷霆既震。
犬羊遂溃。
疣赘披抉。
腥膻解离。
遁其名王。
复我贵主。
公于是有讨北狄之诏。
天宝末蓟门为首乱之地。
疮痏榛棘。
袭世未平。
至于渔阳帅师仲武
扫除妖孽。
臧获仇雠。
奉扬威神。
乃底康靖。
仍愿勒石于卢龙之塞。
以叙圣功。
飞章上闻。
帝用允若。
公祇膺明命。
舒展格言。
呼啸神祇。
吐纳嵩华。
当昼而文星现。
不寐而白凤来。
成诸侯不朽之勋。
尊元后无私之化。
公于是有幽州纪功之碑。
潞帅刘从谏死。
其子因关河之崄。
恃甲兵之众。
请爵争地。
屡闻王庭。
中外疑迷
互挠天听。
帝将耀神武。
公累献忠谋。
且言曰。
重耳在丧。
不闻利父
雄渠受戮。
祇以拒君。
明皇旧宫。
天井内地。
跨连河北
胁倚山东
岂可行有匪人。
坐为污俗。
若是可忍。
孰不可容。
沃心无疑。
蹑足乃定。
又曰。
上党天下之脊。
河朔之喉。
漳水雄兵。
常山劲卒。
是为唇齿。
实惧因依。
不若乘其未萌。
制其将动。
帝俞其奏。
乃妙选使臣以劳谕之。
严立刑赏以劝戒之。
魏侯镇侯。
戮力从命。
壶关之右臂。
收泜水之上游。
获兹渠魁。
在此成算。
又辕门叛将。
潢水馀凶。
上相之旌旗。
晋阳之管钥。
帝怒斯赫。
人心愈疑。
咸以师老于郊。
枭巢尚固。
议罢兵者蚊聚
请宥过者雷同。
公又扬笏而言曰。
彼地则义师。
帅分宗室。
是元祖勤商之邑。
后稷造周之邦。
瓜瓞具存。
堂构斯在。
苟亏策画。
不袭仇雠。
则是奖弥牟逐主之风。
冒顿射亲之俗。
诗称筑室于道。
书谓疑谋勿成。
由是洞启宸衷。
大破偫议。
运筹制胜。
举无遗策。
防微虑远。
必契神机。
授钺之臣。
伏膺承命。
谢安围棋尚劫。
曹参之饮酒方酣。
果有军书。
继闻戎捷。
砥磨周钺
水淬郑刀。
万里来袁尚之头颅。
二冢葬蚩尤之肩髀。
欢声虽震于朝市。
喜气不见于形容。
何其纂立功勋。
镇定风俗。
若是之重也。
公于是有伐上党之制。
平晋阳之敕。
宗英可汗。
献琛输赆。
越自绝域。
通于本朝。
文毕伯仕之允。
呼韩谷蠡之师。
或执玉而朝灵囿。
或解辫而拜甘泉。
并垂于策书。
光被明命。
公于是有谕回鹘之命五。
坚昆之书四。
文章等于训传。
机事出于神明。
固将偃仰邳石之符。
傲睨鬼钳之录。
闻之者可以祛聋瞆。
得之者可以弼邦国。
牙管既拔。
芝泥将熟。
尝于前席。
亲授笔札。
公亦分阴可就。
落简如飞。
时有急宣。
关于密画。
内庭外制
皆不与闻。
或势切疾雷。
机难终日。
宣室未召。
武帐莫闻。
公则手疏封章。
达于旒扆。
当乙夜观书之际。
未尝不称美再三。
此又岂可与传洞箫而讽于后庭。
闻子虚而嗟不同世者。
论功校德耶。
岁在乙丑
偫公常伯以天子之道。
贯于神祇。
一年而风雨攸序。
灾沴不作。
二年歼丑虏。
兴北伐之诗。
四年诛狡童。
咏东征之歌。
而又移摩尼之风。
坏浮图之俗。
偃兵反朴。
四海胥定。
思欲增鸿名。
光下武。
公乃观东序之图。
按西昆之谍。
铺舒名实。
藻缛文采。
类于上帝。
为唐神宗。
公于是纂章天成功神德明道之册文。
号位既毕
华夷会同。
方将命礼官
召儒者。
访匡衡后土之议。
采公玉明堂之图。
考肆觐之礼于梁生。
封禅之书于犬子。
尽皇王之盛事。
极臣子之殊功。
轩鼎将成。
禹书就掩。
然犹进先尝之药。
献高手之医。
藏周旦请代之书。
汉宣易名之美。
作为大诰。
祈于昊天。
始终一朝。
绍续九德。
其攻伐也既如彼。
其制作也又如此。
故合武宗一朝。
册命典诰。
奏议碑赞。
军机羽檄。
凡两帙二十卷。
辄署曰会昌一品制集纪年。
追圣德也。
书位。
旌官业也。
岁在丁卯
亚自左掖出为桂林
九月
公书至自洛。
以典诰制命。
示于幽鄙。
且使为序。
以集成书。
寻元珠不究于倪域。
听希声莫穷于高下。
承命震恐。
几移朝夕。
援笔而复止者三四。
江陆修荡。
辞让不及。
因斋洁以序焉。
夫全功难恃。
大名难兼。
日赫于昼而乏清媚。
月皎于夜而无温煦
之为候也。
则雪霜飘暴。
冻入肌发。
之为用也。
则金流石烁。
火走肤脉。
如阳春高秋者希焉。
南则瘴风毒虺之为厉也。
北则獯戎黠虏之为患也。
洛阳咸秦者几焉。
雕鹫不傅之以驰骋。
骅骝不授之以鶱翥
如应龙者鲜焉。
仲尼圣贤之宗也。
位止于司寇
老聃道德之祖也。
官不过柱史
如姬旦者几焉。
是以保衡傅说
佐佑殷宗。
召公毕公
寅亮周室。
咸著大训。
克为元龟。
书契以来。
未之多有。
李斯以刻石纪号之文胜
而不在休明之运。
又何足数哉。
周勃霍光
虽有勋伐。
而不知儒术。
枚皋严忌
善为文笔。
而不至岩廊。
自是以降。
其类实繁。
惟公蕴开物致君之才。
元弼上公之位。
建靖难平戎之业。
经天纬地之文。
萃于厥躬。
庆是全德。
盖四序之阳春。
九州之咸洛。
品汇之应龙。
人伦之姬旦
后之学者。
其景行之云尔。
马植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存之不以予古拙。不责予以今人之态。
能遗其铅黄外饰。直索子心于古人之心。
在今之行古者然。虽无以应君子。
存之不友子以面。予何人。
敢不以心友于存之邪。且古人相知在此。
今愚忌存之固有未予知者。矧与相面者。
其能异于行路之人哉。固无也。
有恨偫居时。口未能言及此。
还罢又不相处。虽素尚蓄积。
竟未得露一毫于方寸之地。每一相见。
何尝不嗛嗛于内。若饮者实满于腹。
思一吐而未果者。存之谓予是言似乎哉。
以为似。则予不得不吐于存之矣。
先此二十年。予方去儿童心。
将事四方志。若学山者以一篑不止。
望嵚崟于上。誓不以邱陵其心而尽乎中道也。
志且未决。适遭天谴。
重罹凶咎。日月之下。
独有形影。存之以予此时宜如何心哉。
苟将尽馀息以鸿同大化。或有论予者。
相晓以古道。且曰。
若身未立于时。若名未扬于人。
若且死。独不畏圣人之经戒。
俾立身扬名之意邪。蹶然而恐。
震骇且久。曰。
微夫子。吾几得罪于圣人矣。
噫。圣人之言天戒也。
天戒何可违乎。历数岁。
自洙泗渡于淮。达于江。
洞庭三苗。踰郴而南。
涉浈江。浮沧溟。
罗浮。始得师于寿春杨生
杨生以传书为道者也。始则三代圣王死。
而其道尽留于春秋。春秋之道。
某以不下床而求之。求之必谋吾所传不失其指。
每问一卷。讲一经。
说一传。疑周公孔子左邱明公羊高谷梁赤
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其心也。
迩来数年。精力刻竭
希金口木舌。将以卒其业。
虽未能无愧于古人。然于圣人之道。
非不孜孜也。既而曰。
以是为驾说之儒。曷若为行道之儒邪。
贮之于心有经实。施之于事有古道。
犹不愈于堆案满架。矻矻于笔砚间邪。
徒念既往者未及孔门之宫墙。自谓与回牛相上下。
传经意者。家家自以为商偃。
执史笔者。人人自以为
此愚所以愤悱。思欲以圣人之为市南宜僚
以解其纷。以衡石轻重。
俾将来者知圣代有谯周焉。此某所以蓄其心者。
元和初。方下罗浮
梅岭。泛赣江
彭蠡。又抵于匡庐
匡庐有隐士茅君。腹笥古今史。
且能言其工拙赘蠹。语经之文。
圣人之语。历历如指掌。
予又从而明之者。若出井置之于泰山之上。
其为见非不宏矣。长恨司马子长谓挈诸圣贤者。
岂不然乎哉。脱渐子长之言。
予之厄穷其身。将淬磨其心。
亦天也。是天有意。
我独无恙。何也。
夫然。亦何必瞽吾目然后国语。
刖吾足然后兵法。抵宫刑然后史记邪。
予是以自忘。其愚瞽。
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
黄中通理三卷。翼孟三卷。
隋监一卷。三禅五革一卷。
每撰一书。何尝不覃精潜思。
绵络指统。或有鼓吹于大君之前曰。
真良史矣。且曰。
上古之人。不能昭明矣。
某其如何。有知予者。
相期不啻于今人。存之信然乎哉。
此古人所以许一死以谢知已。诚难事也。
如不难。亦何为必以古人期于今人待邪。
又自史记班汉以来。秉史笔者。
予尽知其人矣。言东汉有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实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华峤范煜袁宏
言国志有若卫顗缪袭应璩王沈傅元薛莹华覆陈寿。言洛京史有若陆机束皙王铨子隐
江左史有若邓粲孙盛王昭檀道鸾法盛臧荣绪。言宋史有若何承天裴松之苏宝沈约裴子野
言齐史有若江文通吴均。言梁史有若周兴嗣鲍行卿何之元刘璠
言陈史有若顾野王傅宰陆琼姚察子思廉。言十六国史有若崔鸿
言魏史有若邓渊崔浩弟览高允张伟刘横李彪邢蛮温子升魏收。言北齐史有若祖孝徵元规汤休之杜台卿子发李德林林子百药。
言后周史有若柳虬令狐德棻岑文本。言隋书有若王师邵王颜师古孔㯋达于志宁李延寿
言皇家受命有若温大雅魏郑公房梁公长孙赵公许敬宗刘允之杨仁卿顾牛凤及子元朱敬则徐坚吴兢。次而修者亦近在耳目。
于戏。自东观至武德以来。
其间作者遗草有未行于时。及修撰未既者。
如闻并藏于史阁。固非外学者可得究诸。
予虽无闻良史。至于实录品藻。
增损详略。亦各有新意。
岂无之文质董史之遗直者邪。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常欲以春秋条贯。
删补冗阙。掇拾众美。
成一家之尽善。有若采葑菲者无以下体。
衣狐裘者无以羔袖。言不多乎哉。
以为多。则存之视予力志何如耳。
阮嗣宗嗜酒。当时以为步兵校尉
虽非其任。贵且快意。
今予之嗜书。有甚于嗣宗之嗜酒。
且虚其腹。若行哺而实者。
存之宜如何处予哉。传不云乎。
心志既通。名誉不闻。
其足下何遗邪。此存之所宜动心也。
脱禄不及厚孤弱。名不及善知友。
匡庐之下。犹有田一成。
耕牛两具。僮仆为相。
杂书万卷。亦足以养高颐神。
诚知非丈夫矣所立。不失谷口郑子真耳。
敢布诸足下共图之。某再拜。
翰林志序 五代 · 李肇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宋昌有言曰。所言公。
公言之。所言私。
王者无私。夫翰林为枢机宥密之地。
有所慎者。事之微也。
制置任用。则非王者之私。
汉制。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
更直于建礼门内。台给青缣白绫。
或以锦被帷帐毡褥画通中枕。大官供食。
汤官供饼饵五熟果。五日一美食。
下天子一等。建礼门内得神仙门。
神仙门内得光明殿神仙殿。自门下省中书省
盖比今翰林之制略同。而所掌轻也。
汉武帝时严助朱买臣吾邱寿王司马相如
东方朔枚皋之徒皆在左右。是时朝廷多事。
中外论难。大臣数诎。
亦其事也。唐兴
太宗始于秦王府开文学馆。擢房玄龄杜如晦一十八人。
皆以本官兼学士。给五品珍膳。
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
讨论坟典。时人谓之登瀛洲
贞观初宏文馆学士。听朝之隙。
引之大内殿。讲论文义。
商较时政。或夜分而罢。
元宗置丽正殿学士。名儒大臣。
皆在其中。后改为集贤殿
亦草书诏。至翰林学士
集贤书诏乃罢。初国朝修陈故事。
中书舍人六员。专掌诏诰。
虽曰禁省。犹非密切
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褚遂良许敬宗上官仪时召草制。未有名号。
乾封以后。始曰北门学士
刘懿刘袆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为之。则天朝苏味道韦承庆
其后上官昭容独掌其事。睿宗则苏稷贾膺福崔湜
元宗改为翰林待诏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相继为之。
改为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
刘光张垍乃为学士。始别建学士院翰林院之南。
又有韩纮阎伯舆孟匡朝陈兼李白蒋镇在旧翰林院。虽有其名。
不职其事。至德宗以后。
翰林学士之名。代宗李泌学士
而今壁记不列名氏。盖以不职事之故也。
前代勋臣烈士置守坟户诏开宝三年十月五日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三八(第三册第二二八七页)
前代帝王已创兴祠庙,修葺园陵,仍据事迹高卑,各置守陵庙户外,其功臣、烈士,今定名德高者二十三人,各置守坟三户:孙膑陈平韩信周亚夫长孙无忌魏徵李绩尉迟敬德浑瑊墓十,并破损;
公孙杵臼乐毅晏婴曹参卫青霍去病霍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段秀实墓十二,并不破损。
功名次者八人,各置两户:赵简子孟尝君唐俭高士廉岑文本马周墓六,并破损;
赵奢丙吉墓二,不破损。
功名又次者三人,常禁樵采,不得侵耕:慕容德裴寂元稹墓并不破损。
其尝经开毁者,仰逐处给官钱备置棺椁,如法修崇。
太常礼院各随朝廷及逐人官品、当时制度,下少府监择好罗锦修置礼衣,给付诸州长吏,选日致祭掩闭,仍令所司定仪注以闻。
所置守坟户并以侧近中等以下户充,二税外免诸色差役。
庙宇常须洒扫,无致摧圮;
坟陇林木常禁侵伐,无林木者常令栽植。
委逐县检校,每岁终具有无破损申州
籍田赋988年1月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谨按:周制,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躬耕籍田,所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王,醴酪粢盛,于是乎取之,恭之至也。
自周德下衰,礼文残缺,故宣王之时,有虢公之谏。
秦皇定霸,鲜克由礼;
汉祖隆兴,日不暇给。
孝文孝景,始复行焉,昭帝弄田,亦其义也。
后汉永平中明帝东巡,耕于怀县,非古制焉。
魏氏亲耕,阙百官之礼,盖草创尔。
晋武太始之年,略修坠典;
宋文元嘉之代,亦举旧章。
齐用丁亥之辰,梁以建卯之月。
后魏、北齐,沿革有异;
隋朝、唐室,文物可观。
太宗行之于前,明皇继之于后。
自兹已降,废而不行,将焕先农,必待真主。
皇家享国三十载,陛下嗣统十四年,武功以成,文理以定,乃下明诏,耕于东郊。
百职悦随,三农知劝。
礼官博士,蹈舞而草仪;
甸师啬夫,歌咏而供职。
右拾遗直史馆王禹偁再拜而飏言曰:耕籍之义大矣哉!
千亩之田,三推之礼,所以教诸侯而事上帝,率人力而成岁功,实邦国之彝章,皇王之大典。
潘安仁赋之于晋,岑文本颂之于唐。
今王道行矣,王籍修矣,神功帝业,焕其有光,宜畅颂声,以播乐府。
谨上《籍田赋》一章。
虽不足形容盛德,亦小臣勤拳之至也。
其词曰:
十四年兮,帝业遐宣,寰区晏然,乃顺考于古道,将躬耕乎籍田。
务本劝农,稽前文而备矣;
事神教养,举坠典以行焉。
万国欢心而怿怿,百官供职以虔虔。
草仪注于有司,议沿革于遗编,筑坛墠之四陛,开阡陌之百廛。
文物声明,合礼经而有度;
旌旗衣服,应方色而不愆。
既而届孟春,择元日太史先奏,天子将出。
是月也,遒人徇路,星鸟中律,当东郊之迎春,是东作之平秩
皇帝于是即斋宫,辞帝室,戒钖鸾,严警跸,乘青辂以有威,俨朱纮而无逸。
佩乎玉也,悬黎之色苍苍;
载其旂焉,干吕之云郁郁。
属车负播殖之器,后宫献穜稑之实。
红縻黛耜,服葱犗以陆离;
缥轭绀辕,驾苍龙而飘歘
太常之礼具举,司农之属各率。
甸师掌舍,警御陌以惟严;
封人野庐,设壝宫而靡失。
于国之东,千官景从。
风清尘而习习,雨洒道以濛濛。
时也,木德盛,阳气充。
春芒甲拆,青青兮葱葱;
春土脉起,油油而溶溶。
冠盖蔽野,佩环咽风,状浮云兮随应龙;
旂帜张日,车徒塞空,若众星兮环紫宫。
修农事以惕惕,袭春服之重重。
尔乃配少皞,祠先农,尸祝无愧,豆笾以供。
太牢之牲荐之而肥腯,太簇之乐奏之而舂容。
于是修帝籍,劳圣躬,抚御耦以无怠,履游场而有踪。
将循乎千亩之制,岂止乎数步之中!
耕钩盾之弄田,但矜儿戏;
建康籍,未焕农功。
有以见万乘之尊,三推而舍。
或五或九,隆杀之义有伦;
尔公尔侯,贵贱之班相亚。
啬夫洒种以斯毕,庶人终亩而告罢。
千耦其耕,焕乎礼成。
播百谷兮率人力,歌《载芟》兮扬颂声。
将见乎馀粮栖亩,腐如京。
神仓令纳乎黍稷,以备粢盛;
廪牺氏收其藁秸,用饷牺牲。
亲畎亩兮化被,重人天而教行。
自得训农之实,非贪慕古之名。
然后下青坛,归绛阙,百姓知劝,群后咸谒。
在镐之宴启,歌虞之音发,献万寿兮欢呼,奏九《韶》兮铿越。
开三面以行惠,宥五刑而慎罚。
恩流于孝弟力田,德被于雕题辫发
兴五上之利,固必躬而必亲;
同三代之风,复不矜而不伐。
大矣哉!
籍田之礼,岂三年而不为;
躬耕之义,将百代而可知。
我所以举久废之礼,定不刊之仪,虑弗勤于四体,将有害于三时。
务农兮为政本,兴礼节兮崇教资,民乃力穑,岁无阻饥
神农斲木之功,我其申矣;
后稷播时之利,我得兼之。
供秬鬯以斯在,介丰年而有期。
丕显事天之礼,诞歌祈社之诗。
祀山川兮神鉴明矣,配祖考兮德馨远而!
永锡纯嘏,用光孝思,乃作颂曰:
倬彼东郊,公田是辟。
大君戾止,言耕其籍。
帝籍既脩,乃及公侯。
亲尔耒耜,勤尔田畴。
言采黍稷,祀于圆丘。
亿万斯年,以承天休。
又曰:
倬彼东郊,耕坛其崇。
大君戾止,言训其农。
农功既勖,乃知荣辱
尔家以给,尔人以足。
言奉烝尝,遍于比屋。
亿万斯年。
以介景福(《小畜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二次印本。又见《皇朝文鉴》卷一,《圣宋文海》卷四,《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三○二。)
求致仕第一表990年1月2日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某言:臣闻知进知退,贤达之格言;
有始有终,君臣之大义。
将染乞骸之疏,犹驰就日之魂,冀仁主之悯嗟,遂老臣之休退中谢。)
伏念臣比乏宏材,且非世胄。
邓仲华之素望,不过功曹
岑文本初心,止于县
偶以遭逢景运,攀附先皇,擢自宾从,骤居相辅。
捐躯誓命,不后他人;
任重才轻,终无成绩。
洎盟津之出将,遇代邸之兴王,骏奔北阙之前,备位东宫之列。
臣此际已能知止,便誓终焉。
岂期陛下轸念青毡,重升黄阁,但奉文明之教令,曾无启沃之谋猷。
迩后陛下察以兢持,均其劳逸,连镇襄邓,暂远唐虞。
节旄久窃于宠荣,寒暑渐成于衰飒。
前岁幸遇陛下躬事上帝,亲耕千亩之田;
老臣位忝诸侯,合预五推之礼。
请朝天阙,寻奉帝俞,得伸助祭之诚,实有分司之望。
陛下过私天眷,复列上台,既责重以位高,果积忧而成病。
今春始于微恙,遂至沉痾。
陛下终赐哀怜,多方治疗,痊平未几,步履犹艰。
自兹特免常朝,仍司大政,无一言以裨圣听,无一拜以觐天颜。
中书省吏扶行,羞看朝士
归私第则鸣驺前导,耻见都人。
已为废疾之身,曷称具瞻之地?
近因岁暮,转觉形羸。
虽云告假之中,仍列钧台之上,存问频劳于圣虑,优容实玷于公朝。
宰臣一月之俸金,乃下位数年之禄食。
君恩虽厚,斁有国之彝伦;
内府虽丰,耗生灵之膏血。
茍不思止,但冒宠光,岂惟辜负圣知,直恐招延鬼瞰。
伏望陛下听其告老,惠以归全,庶于瞑目之前,少遂安身之计,示君恩之有卒,使贤路之无妨。
必也辞荣,许归西洛
幸而未死,获见东封。
免令就木之年,更取《伐檀》之刺。
尚虑陛下过存念旧,便断来章,虽犯严诛,当期必遂。
限以尚艰步武,不获躬拜朝堂,谨遣次男六宅使承煦诣东上閤门拜表陈乞以闻(《小畜集》卷二三。)
今春:按赵普求致仕及让西京留守诸表均上于淳化元年春,《让西京留守第二表》(见后)云:「臣去年春季,即染沉疴,今年正初,方求致仕」。
赵普上年已染疾,疑此处「今」乃「去」之误。
扬州建隆寺997年4月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九、《小畜集》卷一七、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二八、光绪《甘泉县志》卷九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唐贞观中,制以天下战阵处为寺,且命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之徒,刊勒碑铭,纪述功业,传诸简册,灿然可观。
盖圣人不欲无罪而杀一夫,无名而荒寸土。
及乎诸侯阻兵,百姓徯后,驱人以战,事不获已。
矢石之下,死伤则多,徇义效忠,有足哀者。
虽复赠官爵,禄子孙,诚有劝于生,惧无益于死。
以为汉明之后,释教诞兴,谓冥寞之中,有轮回之数,能使精魄复生人天。
其道如何?
事佛诵经而已。
繇是交兵之地,舍为梵宫,田不耕而有名也;
死事之人,尽离鬼趣,士揖生而无恨也。
帝王所尚,今古攸同,虽有服儒冠而执名教者,又安知其果不然邪?
太祖皇帝受禅于周,启封在宋,朱旗所指,黔首乂安。
李重进作帅江都,婴城构逆,时建隆元年九月也。
乃命故中书令石公,统王师以讨之。
十有二月,傅于城下,于是建行宫,迎法驾。
是月十一日太祖至大仪驿,距广陵六十里。
夜半而城陷,诏宣徽北院使李公知军府事
寻以行在立为梵宫,取僧之有德行者处焉。
是时,先寺主道晖本居孝先,众所推择。
李公列状以闻,即可其奏,仍改法名为道坚,以纪年为寺额;
垦田四顷,隶省一庄,咸以赐之,供香积而饭缁流也。
道坚既没,智速嗣之。
智速又没,义幽嗣之。
义幽,超化大师也,以淳化二年归寂,义隆、颢仁监而主焉,皆超化大师之弟子也。
自国初至今凡四十载,日供僧不减六十人。
像设庄严,经教具备,礼佛有殿,演法有堂,斋庖在东,僧寝在右。
奥有室供汤沐焉,外有亭给登眺焉。
廊庑翼舒,门扉洞启,修竹交映,碧流萦回,实藩服之胜游,淮海之福地耳。
先是,太祖将返銮舆,留其御榻,忌晨供帐,于今尚存。
呜呼!
战伐所亡,人骨已朽,乘兹善果,皆出冥涂,岂知不再事朝廷,复为臣子欤?
义隆等谓,修建已来,碑志未立,以某出从翰苑,守是郡条,宜为斯文,理不可让。
是时大行晏驾,圣主承祧,至道三年四月也。
铭曰:
神道设教儒所崇,佛法度人释之宗。
王者草昧多屯蒙,乃有征伐扬武功。
野必死战城必攻,出入矢石岂梯冲,殒首丧元争效忠。
圣人念尔心所恫,诏舍战地为梵宫,游魂精气或感通。
拔尔出离冥涂中,恩异文王枯骨丛,事殊楚子京观封。
香灯钟磬飘天风,四十馀年僧憧憧。
止戈偃伯文轨同,三叶重光自建隆,祐我圣祚垂无穷。
枢密给事挽歌三首 其三 1000年10月 北宋 · 杨亿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永辞温室地,长别谏书帷。
玉恨埋黄壤,星愁析紫微。
薤歌偏怨咽,衮敛更光辉。
可惜岑文本辽阳不共归。
唐岑文本三龛记跋(〔贞观十五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三、《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八、《集古录》卷五、《六一题跋》卷五
右《三龛记》,唐兼中书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书,字画尤奇伟。
河南龙门山,山夹伊水,东西可爱,俗谓其东曰香山,其西曰龙门
龙门山壁间凿石为佛像,大小数百,多后魏唐时所造。
惟此三龛像最大,乃魏王泰长孙皇后造也。
孟法师碑跋(〔贞观十六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三、《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八、《集古录》卷五、《六一题跋》卷五
右《孟法师碑》,唐岑文本撰,褚遂良书。
法师名静素江夏安陆人也。
少而好道,誓志不嫁,隋文帝居之京师至德宫。
至唐太宗十二年卒,年九十七。
乞选置台谏罢御史察案元丰八年六月 北宋 · 吕公著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宋名臣奏议》卷五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七、《续资治通鉴》卷七八
臣闻古者天子听政,命百官箴王阙,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然后事行而不悖。
孔子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唐太宗以高世之资,亲定大业,然犹克己从谏,以致太平。
贞观初孙伏伽始谏,太宗悦而赏之。
有言赏太厚者,答曰:「朕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故特赏之尔」。
他日尝怒苑西监,而皇太子骤谏,太宗喜曰:「朕始得魏徵,朝夕进谏。
徵亡,而刘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继之。
儿在膝前,见吾悦谏熟矣」。
太宗始以纳谏致治,而又以悦谏教其子孙,宜乎功烈甚高而鲜及也。
然至其裔孙德宗,恶谏诤之臣,以为卖直取名。
当时北省闭闼累月,南台唯一御史,不闻过失,终致乱亡。
由是观之,好谏者,帝王之高致,可不务哉?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自亲庶政,盛德日新;
皇帝陛下临朝恭默,未有过事。
然而天下至大,万务至广,方始初清明之际,正是求贤纳谏之时。
况先帝新定官制,设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之官,其员数甚备。
伏乞申敕辅弼,选忠厚骨鲠之人,正直敢言之士,遍置左右,使掌谏诤,无空要职,益广言路。
御史之官,号为天子耳目。
而比年以来,专举六察故事。
废国家治乱之大计,察官司簿领之细过。
况唐制湮没已久,别无分明稽据。
臣在枢府日,常见先皇颇已厌其烦碎,特因近臣献言,聊试其法耳。
伏乞尽罢察案,只置言事御史四人或六人,仍诏谏官、御史,并须直言无讳,规主上之过失,举朝政之疵缪,指群臣之奸党,陈下民之疾苦。
言有可用,不以人微而废言;
令或未便,不为已行而惮改。
所言无取,姑亦容之,以示明盛之世,终不以言罪人。
若缄默巽懦,畏避不言者,明正其罚。
如此,则左右前后不能壅蔽,嘉言罔伏,庶绩咸熙,天下幸甚。
杜相公1047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四五、《元丰类稿》卷一五、《曾文定公集》卷五、《曾子固集》卷一七、《南丰曾先生文粹》卷四、《皇朝文鉴》卷一一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一、《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庆历七年九月日,南丰曾巩再拜上书致政相公阁下:闻夫宰相者,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
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有馀。
古之称良宰相者无异焉,知此而已矣。
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曰举八元八凯,称其德则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卒之为宰相者,无与舜为比也。
宰相之体,其亦可知也已。
或曰:舜大圣人也。
或曰:舜远矣,不可尚也。
请言近之可言者,莫若汉与唐。
汉之相曰陈平,对文帝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问钱谷,责治内史」。
周勃曰:「且陛下问长安盗贼数,又可强对邪」?
问平之所以为宰相者,则曰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观平之所自任者如此,而汉之治莫盛于为相时,则其所守者可谓当矣。
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
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圭,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绩、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
其馀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夫谏诤其君,与正维、持宪法、用兵征伐、长民守土,皆天下之大务也,而尽付之人,又与人共宰相之任,又有他卿大夫各任其事,则房、杜者何为者邪?
考于其传,不过曰: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不隔卑贱而已。
卒之称良宰相者,必先此二人。
然则著于近者,宰相之体,其亦可知也已。
唐以降,天下未尝无宰相也。
称良相者,不过有一二大节可道语而已。
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其谁哉?
数岁之前,阁下为宰相
当是时,人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当世之士,豪杰魁垒者,相继而进,杂遝于朝。
虽然,邪者恶之,庸者忌之,亦甚矣。
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争出其力,以唱而助之,惟恐失其所自立,使豪杰者皆若素繇门下以出。
于是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为累日之格以励学者;
课农桑,以损益之数为吏升黜之法;
名教,以矫衰弊之俗;
变茍且,以起百官众职之坠。
革任子之滥,明赏罚之信,一切欲整齐法度,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
虽然,纷而疑且排其议者亦众矣。
阁下复毅然坚金石之断,周旋上下,扶持树植,欲使其有成也。
及不合矣,则引身而退,与之俱否。
呜呼!
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非阁下其谁哉!
使充其所树立,功德可胜道哉!
虽不充其志,岂愧于二帝、三代、汉唐之为宰相者哉?
若巩者,诚鄙且贱,然常从事于书,而得闻古圣贤之道,每观今贤杰之士,角立并出,与三代、汉唐相侔,则未尝不叹其盛也。
观阁下与之反复议而更张庶事之意,知后有圣人作,救万事之弊,不易此矣,则未尝不爱其明也。
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
以叹其盛、爱其明、恨其道之难行之心,岂须臾忘其人哉!
地之相去也千里,世之相后也千载,尚慕而欲见之,况同其时,过其门墙之下也欤?
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蒙赐之一见焉,则其愿得矣。
噫!
贤阁下之心,非系于见否也,而复汲汲如是者,盖其忻慕之志而已耳。
伏惟幸察。
不宣。
巩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