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僧犯付昭玄诏永平元年秋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九
缁素既殊,法律亦异。
故道教彰于互显,禁劝各有所宜。
自今已后,众僧犯杀人已上罪者,仍依俗断,馀犯悉付昭玄,以治之(《魏书·释老志》。先是,立监福曹,又改为昭玄,备有官属,以断僧务。世宗诏。)
僧实昭玄三藏大统中。案:此假西魏帝诏。) 西魏 · 宇文泰
 出处:全后周文卷一
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背隆伛偻,分似周公,德宇纯懿,轨量难模,可昭玄三藏(《续高僧传》)
听度道士沙门六年九月 北齐 · 高洋
 出处:全北齐文卷一
法门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为本,祭酒道者,世中假妄,俗人未悟,仍有祗崇,曲糵是味,清虚焉在,朐脯斯甘,慈悲永隔,上异仁祠,下乖祭典,皆宜禁绝,不复遵事,颁敕远近,咸使知闻,其道士归伏者,并付昭玄大统上法师,听度出家,不发心者,可令染剃(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一,又《广弘明集》四。)
太子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三
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
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
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
我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
又拟分赐汝兄弟,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
故令高颎赐汝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菹酱一合。
汝昔作上士时,所常食如此。
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隋书·文四子传》,《北史》七十一)
上书理高颎皇太子勇、蜀王秀 隋 · 裴肃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六
臣闻事君之道,有犯无隐,愚情所怀,敢不闻奏。
窃见高颎以天挺良才,元勋佐命,陛下光宠,亦已优隆。
鬼瞰高明,世疵俊异,侧目求其长短者,岂可胜道哉!
愿陛下录其大功,忘其小过。
臣又闻之,古先圣帝,教而不诛,陛下至慈,度越前圣。
二庶人得罪已久,宁无革心?
愿陛下弘君父之慈,顾天性之义,各封小国,观其所为。
若能迁善,渐更增益,如或不悛,贬削非晚。
今者自新之路永绝,愧悔之心莫见,岂不哀哉(《隋书·裴肃传》,仁寿中皇太子勇、蜀王秀左仆射高颎俱废黜,遣使上书。)
收葬辽东战亡者诏大业十年二月戊子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五
竭力王役,致身戎事,咸由徇义,莫匪勤诚,委命草泽,弃骸原野,兴言念之,每怀悯恻。
往年出军问罪,将届辽滨,庙算胜略,具有进止。
而谅惛凶,罔识成败,高颎愎狠,本无智谋,临三军犹儿戏,视人命如草芥,不遵成规,坐贻挠退,遂令死亡者众,不及埋藏。
今宜遣使人分道收葬,设祭于辽西郡,立道场一所。
恩加泉壤,庶弭穷魂之冤,泽及枯骨,用弘仁者之惠(《隋书·炀帝纪下》下)
宣敕齐王大业三年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五
我昔阶缘恩宠,启封晋阳,出藩之初,时年十二。
先帝立我于西朝堂,乃令高颎虞庆则、元旻等,从内送王子相于我。
于时诫我曰:「以汝幼冲,未更世事,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
无得近昵小人,疏远子相
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成立汝名行。
如不用此言,唯国及身,败无日矣」。
吾受敕之后,奉以周旋,不敢失坠。
子相之力,吾无今日矣。
若与謇之从事,一如子相(《隋书·柳謇之传》)
奏案元谐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九
谋令祁绪勒党项兵,即断巴、蜀。
广平王雄左仆射高颎二人用事,欲谮去之,云:「左执法星动已四年矣,状一奏,高颎必死」。
又言:「太白犯月,光芒相照,主杀大臣,杨雄必当之」。
尝与滂同谒上,私谓滂曰:「我是主人,殿上者贼也」。
因令滂望气,滂曰:「彼云似蹲狗走鹿,不如我辈有福德云(《隋书·元谐传》,有人告与从父弟上开府滂、临泽侯田鸾上仪同祁绪等谋反。上令案其事有司奏。)」。
李密洛州 隋末唐初 · 祖君彦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二
自元气肇辟
厥初生人。
树之帝王
以为司牧。
是以羲农轩顼之后。
之君。
靡不祗畏上元
爱育黔首。
乾乾终日。
翼翼小心。
驭朽索而同危。
履春冰而是惧。
故一物失所。
若纳隍而愧之。
一夫有罪。
遂下车而泣之。
谦德轸于责躬。
忧劳切于罪已。
普天之下。
率土之滨。
蟠木距于流沙。
瀚海穷于丹穴。
莫不鼓腹击壤。
凿井耕田。
致之升平。
驱之仁寿。
是以爱之如父母。
敬之若神明。
用能享国多年
祚延长世。
未有暴虐临人。
克终天位者也。
隋氏往因周末。
预奉缀衣
狐媚而图圣宝。
胠箧以取神器。
及缵承负扆。
狼虎其心。
始曀明两之晖。
终干少阳之位。
先皇大渐。
侍疾禁中。
遂为枭獍。
便行鸩毒。
祸深于仆。
衅酷于商臣。
天地难容。
人神嗟愤。
加以州吁安忍。
阏伯日寻。
剑阁所以怀凶。
晋阳所以兴乱。
甸人为磬。
淫刑斯逞。
夫九族既睦。
唐帝阐其钦明。
百世本枝。
王表其光大。
况复隳坏盘石
剿绝维城。
唇亡齿寒
宁止虞虢。
欲其长久。
其可得乎。
其罪一也。
禽兽之行。
在于聚麀。
人伦之体。
别于内外。
兰陵公主
逼幸告终。
谁谓𢻔首之贤。
翻见齐襄之耻。
逮于先皇嫔御。
并进银镮。
诸王子女。
咸贮金屋。
牝鸡鸣于诘旦
雄雉恣其偫飞。
衵服戏陈侯之朝。
穹庐同冒顿之寝。
爵赏之出。
女谒遂成。
公卿宣淫。
无复纲纪。
其罪二也。
平章百姓。
一日万几。
未晓求衣。
昃晷不食。
是以大禹不贵于尺璧。
光武不隔于支体。
以是忧勤。
深虑幽枉。
而荒湎于酒。
俾昼作夜。
式号且呼。
甘嗜声伎。
常居窟室。
每藉糟邱。
朝谒罕见其身。
偫臣希睹其面。
断决自此。
不行敷奏。
于是停壅中山
千日之饮酩酊。
无知襄阳
三雅之杯留连。
讵比又广召良家。
充选宫掖。
潜为九市。
亲驾四驴。
自比商人。
见要逆旅。
殷辛之谴为小。
汉灵之罪更轻。
内外惊心。
遐迩失望。
其罪三也。
上栋下宇。
著在易爻。
茅茨采椽。
陈诸史籍。
圣人本意。
惟避风雨。
讵待金玉之华。
宁须绨锦之丽。
故璿室崇构。
商辛以之灭亡。
阿房崛起
二世是以倾覆。
而不遵古典。
不念前章(一作前车)
广立池台。
多营宫观
金铺玉户。
青琐丹墀。
蔽亏日月。
隔阂寒暑。
穷生人之筋力。
罄天下之资财。
使鬼尚难为之。
劳人罔知不可。
其罪四也。
公田所彻。
不过十亩。
人力所供。
才止三日
是以轻徭薄赋。
不夺农时。
宁积于人。
无藏于府。
科税繁猥。
不知纪极。
猛火屡烧。
漏卮难满。
头会箕敛。
逆折十年之租。
杼轴其空。
日损千金之费。
父母不保其赤子。
夫妻相弃于匡床。
万户则城郭空虚。
千里则烟火断灭。
西蜀王孙之室。
翻同原宪之贫。
东海糜竺之家。
俄成邓通之鬼。
其罪五也。
古先哲王。
卜征巡狩。
唐虞五载。
周则一纪。
本欲亲问疾苦。
观省风谣。
乃复广积薪刍。
多备饔饩。
年年历览。
处处登临。
从臣疲弊。
供顿辛苦。
飘风冻雨。
聊窃比于先驱。
车辙马迹。
遂周行于天下。
秦皇之心未巳。
周穆之意难穷。
晏西母而歌云。
东海而观日。
家苦纳秸之勤。
人阻来苏之望。
且夫天子有道。
守在海外。
夷不乱华。
在德非险。
长城之役。
战国所为。
乃是狙诈之风。
非关稽古之法。
而追踪秦代
板筑更兴。
袭其基墟。
延袤万里。
遂使尸骸蔽野。
血流成河。
积怨于山川。
号哭动于天地。
其罪六也。
辽水之东。
朝鲜之地。
禹贡以为荒服。
周王弃而不臣。
示以羁縻。
达其声教。
苟欲爱人。
非求拓土。
强弩末矢
理无穿于鲁缟。
冲风馀力。
讵能动于鸿毛。
石田得而无堪。
鸡肋啖而何用。
而恃众怙力。
强兵黩武。
惟在并吞。
不思长策。
夫兵犹火也。
不戢将自焚。
遂令亿兆夷人。
只轮莫返。
夫差丧国。
实为黄池之盟。
苻坚灭身。
良由寿春之役。
欲捕鸣蝉于前。
不知挟弹在后。
复矢相顾。
髽吊成行。
义夫切齿。
壮士扼腕。
其罪七也。
直言启沃。
王臣匪躬。
惟木从绳。
若金须砺。
唐尧建鼓。
闻献替之言。
夏禹悬鼗。
时听箴规之美。
而愎谏违卜。
蠹贤嫉能。
直士正人。
皆由屠害。
左仆射国公高颎
上柱国宋国公贺若弼
或文昌上相
或细柳功臣
暂吐良药之言。
翻加属镂之赐。
龙逢无罪。
便遭夏癸之诛。
王子何辜。
滥被商辛之戮。
遂令君子结舌。
贤人缄口。
指白日而比盛。
射苍天而敢欺。
不悟国之将亡。
不知死之将至。
其罪八也。
设官分职。
贵在铨衡
察狱问刑。
无闻贩鬻。
钱神起论。
铜臭为公。
梁冀受黄金之蛇。
孟佗荐蒲萄之酒。
遂使彝伦攸斁。
政以贿成。
君子在野。
小人在位。
积薪居上
汲黯之言。
囊钱不如。
赵壹之赋。
其罪九也。
宣尼有言。
无信不立。
用命赏祖。
义岂食言。
自昏主嗣位。
每岁行幸。
南北巡狩。
东西征伐。
至如浩亹陪跸
东都守固。
阌乡野战。
雁门解围。
自外征夫。
不可胜纪。
既立功勋。
须酬官爵。
而志怀翻覆。
言行浮诡。
危急则勋赏悬授。
克定则丝纶不行。
商鞅颁金
项王之刓印。
芳饵之下。
必有悬鱼。
惜其重赏。
求人死力。
走丸逆坂
匹此非难。
凡百骁雄。
谁不雠怨。
至于匹夫蕞尔。
宿诺不亏。
况在乘舆。
二三其德。
其罪十也。
有一于此。
未或不亡。
况四维不张。
三空总瘁。
无小无大。
愚夫愚妇。
共识殷亡。
咸知夏灭。
南山
书罪未穷。
东海之波。
流恶难尽。
是以穷奇灾于上国。
猰㺄暴于中原。
三河纵封豕之贪。
四海被长蛇之毒。
百姓歼亡。
殆无遗类。
十分为计。
才一而巳。
苍生懔懔。
咸忧国之崩。
赤子嗷嗷。
但愁历阳之陷。
且国祚将改。
必有常期。
六百殷亡之年。
三十姬终之世。
故谶箓皆云。
隋氏三十六年而灭。
此则厌德之象已彰。
代终之兆先见。
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况乃欃枪竟天。
申繻谓之除旧。
岁星入井。
甘公以为义兴
兼以朱雀门烧。
正阳日蚀。
狐鸣鬼哭。
川竭山崩。
并是宗庙为墟之妖。
荆棘旅庭之事。
夏氏则灾衅非多。
殷人则咎徵更少。
牵牛入汉。
方知大乱之期。
王良策马。
始验兵车之会。
今者顺人将革。
先天不违。
大誓孟津
陈命景亳。
三千列国。
八百诸侯。
不谋而同辞。
不召而自至。
轰轰隐隐。
如霆如雷。
彪虎啸而谷风生。
应龙骧而景云起。
魏公聪明神武。
齐圣广渊。
备七德而在躬。
包九功而挺出。
太保魏公之孙。
上柱国蒲山公之子。
家传盛德。
王承季历之基。
地启元勋。
世祖元皇之业。
笃生白水
日角之相便彰。
载诞丹陵。
天宝之文斯著。
加以姓符图纬。
名协歌谣。
六合所以归心。
三灵所以改卜。
文王厄于羑里。
赤雀方来。
高祖隐于砀山
彤云自起。
兵诛不道。
赤伏至自长安
锋锐难当。
黄星出于梁宋。
九五龙飞之始。
大人豹变之初。
历试诸艰。
大敌弥勇。
上柱国司徒东郡公翟让
功宣缔构。
翼亮经纶。
伊尹之佐成汤
萧何之辅高帝
上柱国总管国公柱国历城公孟畅柱国绛郡裴行俨大将军左长史元真等。
并运筹千里。
勇冠三军。
击剑则截蛟断鳌。
弯弧则吟猿落雁。
沛公之基。
寇贾吴冯。
萧王之业。
复有蒙轮挟辀之士。
拔距投石之夫。
冀马追风。
吴戈照日。
魏公属当期运。
抚兹亿兆。
躬擐甲冑。
跋涉山川。
栉风沐雨。
岂辞劳倦。
遂起西伯之师。
将问南巢之罪。
百万成旅。
四七为名。
呼吸则河渭绝流。
叱咤则嵩华自拔。
以此攻城。
城不陷。
以此击阵。
阵不摧。
譬犹决沧海而濯残萤。
举昆崙而压小卵。
鼓行而进。
百道俱前。
今月二十一日届于东都
而昏朝文武留守段达等。
昆吾恶稔。
飞廉奸佞。
久迷天数。
敢拒义兵。
驱率丑徒。
众有十万。
回洛仓北。
遂来举斧。
于是熊罴角逐。
貔虎争先。
因其倒戈之心。
乘我破竹之势。
曾未旋踵。
瓦解冰消
坑卒则长平未多。
积甲熊耳为少。
等助桀为虐。
婴城自固。
梯冲乱舞。
徒设九拒之谋。
鼓角将鸣。
空凭百楼之险。
燕巢卫幕。
鱼游宋池。
殄灭之期。
匪朝伊暮。
兴洛虎牢。
国家储积。
我已先据。
为日久矣。
既得回
又取黎阳
天下仓廪。
尽非隋有。
四方起义。
万里如云。
足食足兵。
无前无敌。
裴光禄仁基
雄才上将
受命专征。
遐迩攸凭。
安危是托。
乃识机知变。
迁殷事夏。
袁谦擒自蓝水
张须陁获在荥阳
窦庆战没于淮南
郭询授首于河北
隋之亡候。
断可知也。
清河公房彦藻
近秉戎律。
略地东南。
师之所临。
风行电击
安陆汝南
则随机荡定。
淮安济阳
则俄然送款。
徐圆朗巳平鲁郡
孟海公又破济阴
于是海内英雄。
咸来响应。
封民瞻取平原之境。
郝孝德据黎阳之仓。
李士雄虎视于长平。
王德仁鹰扬上党
滑公李景考功郎中房山基发自临渝
刘兴祖北朔
崔白驹在颍川起。
方献伯以谯郡来。
各拥数万之兵。
俱期牧野之会。
沧溟之右。
函谷以东。
牛酒献于军前。
壶浆盈于道路。
诸君等并衣冠世冑。
梓良才。
神鼎灵泽之秋。
裂地封侯之始。
豹变鹊起。
今正其时。
鼍鸣鳖应。
见机而作。
宜各鸠率子弟。
共建功名。
耿弇之赴光武
萧何奉高帝。
当以金章紫绶。
华盖朱轮。
富贵以重当年。
忠贞以传奕叶。
岂不盛哉。
若隋氏官人。
同夫桀犬。
王莽之恩。
仍怀蒯瞆之禄。
审配死于袁氏。
不如张合归曹。
范增困于项王
未若陈平从汉。
魏公推以赤心。
当加好爵。
择木而处。
令不自疑。
脱其猛虎犹与。
舟中敌国
夙沙之人。
共缚其主。
彭宠之仆。
自杀其君。
高官上赏。
即以相授。
如闇于成事。
守迷不反。
昆冈纵火。
玉石俱焚
尔等噬脐。
悔将及。
黄河带地。
明余旦旦之言。
皎日丽天。
知我勤勤之意。
布告海内。
咸使闻知。
高颎谥爵诏618年8月 隋末唐初 · 李渊
 出处:全唐文卷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隋太常卿高颎
上柱国贺若弼
并抗节不阿。
矫枉无挠。
司隶大夫薛道衡
刑部尚书宇文㢸
左翊卫将军董纯
并怀忠抱义。
以陷极刑。
宜从褒饰。
以慰泉壤。
可赠上柱国郯国公
上柱国杞国公
各令有司加谥。
道衡上开府临河县
上开府平昌县
柱国狄道县
谕侍臣绝谗搆论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
朕历观前代。
谗佞之徒。
皆国蟊贼。
巧令朋比。
暗主庸君。
莫不迷惑。
忠臣孝子。
泣血衔冤。
故丛兰欲茂。
秋风败之。
王者欲明。
谗人蔽之。
如齐隋閒事。
斛律明月齐朝良将。
威震敌国。
周家每岁斲汾河冰。
虑齐兵西度。
及明月被祖孝徵谗搆伏诛。
周人始有吞齐之心。
高颎有经国大才。
隋文帝赞成霸业。
知国政者一十馀载。
天下赖以康宁。
文帝唯妇言是听。
特令摈斥。
及为炀帝所杀。
刑政由是衰坏。
太子抚军监国
凡二十年。
早有定分。
杨素欺主罔上。
贼害良民。
使父子道灭。
逆乱之源。
自此开矣。
隋文既淆混嫡庶。
竟祸及其身。
社稷寻亦覆败。
古人云。
代乱则谗胜。
诚非妄言。
朕每防萌杜渐。
用绝谗搆之端。
犹恐心力所不至。
或不能觉悟。
前史云。
猛兽处山林。
藜藿为之不采。
直臣立朝廷。
奸邪为之寝谋。
此实朕所望于偫公也。
诸葛亮高颎相公直论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
朕比见隋代遗老。
咸称高颎善为相者。
遂观其本传。
可谓公平正直。
尤识治体。
隋时安危。
系其存殁。
炀帝无道。
枉见诛夷。
何尝不想见其人。
废书歔叹。
汉魏以来。
诸葛亮丞相
亦甚平直。
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卒。
泣曰。
吾其左衽矣。
卒。
发病而死。
陈寿称亮之为政。
开诚心。
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
虽雠必赏。
犯法怠慢者。
虽亲必罚。
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
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贤者。
若如此。
则荣名高位。
可以长守。
隋高祖 初唐 · 朱敬则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
孙资阴谋。
晋宣入辅。
郑译矫制。
隋文受遗。
自此而有魏人。
从斯以迁周鼎。
盖天厌乱德。
神诱其衷。
若妄指河冰。
遂成王业。
误击金鼓。
仍启霸国也。
况体貌奇特。
仪表绝人。
太祖之钦明。
异其风骨。
宪王之聪察。
惮以非常。
韦鼎一见以委诚。
赵公闻名而进女。
是以称刘季之灵怪者。
不谋同词。
说中兴之应谶者。
往往偶语。
属周多世故。
祸难荐臻。
始以后父之尊。
遂受托孤之寄。
骑虎不下。
掎角是因。
不利孺子。
非唯管叔之言。
社稷输人。
宁止休公之对。
所以尉迟举魏。
从乱如云。
王谦据蜀。
其徒若市。
遂能驱驾豪杰。
委任忠良。
不下庙堂。
天下大定。
然后讴歌允集。
文物满庭。
卿云晓聚。
长星夜扫。
拱揖而朝偫后。
升坛而类上帝。
绍舜禹之遗躅。
汉魏大名
于是流旷荡之元风。
浸淳古之膏泽。
削秋荼之繁令。
革亡国之哀声。
加之以恪勤。
广之以质素。
太阳满昆虫之穴。
湛露垂行苇之苕。
教人七年。
亦可以即戎矣。
俄属陈朝丧德。
江海扬波。
自绝于天。
结怨于下。
乃以开皇八年十月
少昊之秋气。
动文昌之将星。
下蜀汉之舟。
翩翩龙跃。
集幽并之骑。
萧萧马鸣。
一苇而可以横大江
三令而可以陵汤火。
蒋山苦战。
子文之魂魄飞扬。
建业大崩。
叔宝之金汤不守。
既遭岸上之虎。
非复水中之龙。
斩伯噽以谢陈人。
陆机而慰吴士。
春波暂洗。
污俗咸新。
秋露一零。
弊化斯改。
乃下制曰。
今率土大同。
含生遂性。
内外职位。
遐迩黎人。
家家自脩。
人人克念。
使不轨不物。
荡然俱尽。
此乃忧勤之心。
见于动静。
故使六合之中。
观如晓日。
八纮之内。
若遇新晴。
况复尽力于人。
励精为政。
躬亲以率下。
因心以感物。
烟火万里。
风雨四时。
野有击壤之歌。
天无垂象之诫。
元□丹徼。
烟燧不惊。
玉槛金河
波澜久息。
天子登云台而访道。
实垂拱而无为。
公卿指日观以推诚。
愿升中而每竭。
可谓尽美矣。
未尽善也。
然天性既猜。
素无学术。
意不及远。
政惟目前。
是以牝鸡司晨。
谗人罔极。
剖符罕山河之固。
同盟多剪黜之悲。
恩不终于有功。
罚每深于无罪。
启阋墙之兆。
借实沈之兵。
杨素决其波。
张衡注其隙。
柳远草制。
房陵尚遥。
穆子授戈。
竖牛仍在。
祸非天降。
衅是人谋。
是以知隋运之不永矣。
君子曰。
昔陆孟知中兴之微。
宣帝始重儒术。
李通称汉家之命。
世祖专信谶文。
时好既行。
其流遂广。
子云符命。
尹敏伪言。
即其类也。
高祖少爱不经之谈。
遂好迂诞之说。
所以王劭顺旨。
袁充取容。
赏溢邱山。
恩深江海。
岂不弊乎。
又祥瑞者。
圣人之应也。
至若八百集于孟津
六王至于陔下。
周人岐山之北。
晋众江汉之南。
负乐就陈。
携手适宋。
牛马内向。
偫盗外奔。
宗社乂安。
黎民不散。
此瑞之上也。
若乃连珠共轸。
的砾清汉之涯。
合璧齐辉。
光芒黄道之上。
四时不爽。
百谷用成。
家有孝慈。
人怀礼义。
此善之应也。
至如白鹿朱雁
璚露卿云。
鸠雀异毛。
草木殊状。
此并沐我皇泽。
煦我帝
圣人圆城之中。
天子生成之物。
岂足表太平之日。
显休明之辰。
而隋主好之。
意不能尽。
遂令巧伪相半。
何其薄哉。
石虎之有中原也。
膻胡臭羯。
牧马驱羊。
子女殁于淫昏。
文物尽于锋镝。
犹得厌六马。
驾四麟。
燃连理之材。
煮白雉之肉。
若天道不惑。
应降以灾。
由斯而谈。
断可知矣。
隋之眷眷。
复何为哉。
问曰。
晋克金陵
功多者属吏
隋平建业
德俊者尤□岂争名于朝。
事必须此。
将廉耻道尽。
莫畏书乎。
君子曰。
晓兵之家。
因敌变化。
故有功成请罪之义。
君命不受之谈。
今者王浚乘风。
贺若先战。
苟有大利。
何细瑕。
方知责兵士之污宫闱
军司之隐玉帛。
岂不狭乎。
始知范燮后入。
孟侧不前。
郤克有词。
冯异不语。
时无君子。
斯焉取斯。
岂与夫自伐无惭。
奋髯直出。
而相类乎。
又问曰。
王者初兴。
必有佐命。
莫不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白云之郁应龙。
清风之集雕虎。
不以夷险易志。
不以远近隔心。
千载一时。
其来尚矣。
三代以前。
缅邈无际。
两汉之后。
声名可寻。
若乃庇俗匡时。
体国经野。
谋出心膂。
政待股肱。
但清济之入浊河。
波澜莫辨。
蚊虻之附骥尾
迟速罔知。
既因论讨之馀。
愿示悬衡之末。
君子曰。
神人无功。
达人无迹。
张子房元机孤映。
清识独流。
践若发机。
应同急箭。
优游澹泊。
神交太虚。
非诸人所及也。
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刘煜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
可谓天下之菁英。
帷幄之至妙。
中权合变。
因败为功。
爰自秦汉。
讫于周隋。
相薰。
惟有此矣。
萧何镇静关中
寇恂之安辑河内
亮相蜀。
张昭辅吴。
茂宏之经理琅琊
景略之弼谐永固。
刘穆之众务必举。
遵彦百度惟贞。
苏绰共济艰难。
高颎同经草昧。
虽功有大小。
运或长短。
咸推股肱之材。
悉为忠烈之士。
若乃威以静国。
谋以动邻。
提鼓出师。
三军贾勇。
置兵境上。
千里无尘。
内外兼材。
孔明景略也。
崔浩云。
王猛苻坚管仲
刘裕是德宗之曹瞒
孙盛云。
孔明善辅小国。
子产之流也。
斯言中矣。
大唐扬州六合县灵居寺碑 唐 · 叔孙矩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五
观乎范围之大者。莫廓落于乾坤。
著明之高者。无辉映于日月。
回斡不已者。莫变化于阴阳。
然而造诸数极。未尝不几乎息矣。
曷若兆朕于胚浑之前。昭临于曦舒之表。
运化俾阴阳不测。巍巍荡荡。
无得而称者。其惟我西方圣人欤。
洎玉象降于率陀。金仙诞于刹利。
万灵翊卫。百福庄严。
遂奄有大千。纂承正觉。
乃诞膺灌顶。作大法王
茂绩鸿勋。历僧祇不朽。
乃神乃圣。随感应无差。
不然。何以仪形中天。
俾是则是效。列刹东土。
而作福作威者哉。灵居寺者。
肇自齐天统元年创也。盖珠标榜。
为古伽蓝。绵周历隋。
或兴或废。暨有唐高宗御宇之代。
上元元年。特降天书。
赐题寺额。增我圣教。
煜然有光。至若舍宅布金。
倾财施树。前志磨灭。
不可复知。故阙如也。
古老云。其居地灵。
有如地肺。环广泽
惟下潦怀山自浮。不知有力者负之然耶。
将为福地自尔耶。我等策名。
实由斯得。其𱴰也□厚地。
距崇墉。右挟鸡岑。
左带乌阜。荫牛宿。
藩麝山。压华沛之上源。
龙缠绀菀。吞漕口以流恶股。
引清滁。壮矣哉。
难得而具论矣。详其占龟食墨。
揆景端星。徵杼匠子来。
感福财辐辏。而后喻筏隘海。
瑰材积山。乃运神工。
摅妙思。绳以正木。
斤以成风高殿岩岩。
列三尊而俨若。端门奕奕。
容双驾而豁然。步庑鸾舒。
飞楼蜃涌。窣回合以云矗。
崒凌兢而星倚。朱柱离立。
若内地龙升。修鲵载铿。
疑中天雷落。将欲宏尽饰道。
补梵居阙。不只荫释侣警泥牛而已。
入自门右。开净土坊。
芬华台。敷叶座。
九品圣。礼无量尊。
挂宝铎吟风。引金绳界道。
念佛念法。见水鸟树林。
若天若人。献香花仙乐。
忽如断百亿国土于陶家轮上。又何以十万八千里为远而。
入自门左。辟僧伽院。
从颇黎地。涌窣堵波。
焚牛头旃檀。普薰五浊。
储福祥休佑。大庇四生。
凡所投诚。其应如响。
覃不思议救护力。良可与覆载校优劣乎。
大殿后。厥搆讲堂。
森浮柱以星悬。抗雄梁而虹翥。
层覆云勃。重檐翼张。
绰文轩洞开。疏绮寮虚豁。
至诞一佛日。设八斋辰。
瑞表优昙。馧传薝卜。
于以考大法鼓。吹大法螺。
礼天神师。升师子座。
八部倏睒以云会。四众缤纷而雨集。
大法师方凭曲几。撝谈柄。
辨腾电策。音扑海潮。
狻猊吼而香象魄消。霹雳震而樵种甲拆。
地神赑屃以捧足。天仙嫖姚雨花
一建胜幢。不惟动于六种。
再见舌相。宁只覆于大千。
故知洒醍醐。澍甘露。
无不长兹善根力者也。次讲堂后。
式建天厨。百味飶芬。
八珍芍药。萐脯不扇而清暑。
蔗浆不肃而凄寒。善吉持盂。
免造乎无垢。菩萨捧钵。
不上于诸天。觊食肥腻牛。
无妨施乳。业工巧子。
有时献供焉。厨西序列宾客省
东序陈香积库。厨乾维启仓廪地。
厨艮背广臧获院。次净土坊后。
式创律堂。下压放生之池。
坐观水族。上临簨业之阁。
时听风镛。懿夫肃草。
系楫护鹅。保浮囊无亏。
持油钵不坠。韫行六万。
习仪三千者。允升于此堂焉。
且源至清。流必长。
地至灵。人必杰。
我寺昔德法师禺公者。童真出家。
洞明三藏。讲涅槃法华净名等经。
各至数百。声振八表。
名盖五都。实梵宇栋梁。
天人领袖贤禅师者。
沧州人也。于至德元载
隶名此寺。德超鸯窟。
学最鹏耆。达一乘心。
宜绍佛种。摄无量众。
有过蜂王。积衣钵馀。
崇常住业。置鸡笼墅肥地庄。
山原连延。亘数十顷。
诚功绩大者。亮福田不赀。
光禅师者。越州人也。
永泰元年。飞锡戾止。
气禀稽山之粹。量涵镜水之清。
死生一盂。寒暑一衲。
口虽纵辩。非道不言。
身虽任缘。非律不动。
以禅念馀力。营建旧帐下西行廊焉。
泗州开元寺大僧正明远者。谯郡酂人也。
元和八年。来憩兹寺。
略见隳废。良用怃然。
思效补天之功。遂假建瓴之力。
乃请前县大夫郑继。戮力合谋。
相与经始。仍于泗上迎僧伽大师真身。
并移厨置库。迁净人院。
刱常住仓。客省营。
律堂设。功用大备。
实有可观。上人戒德侵冰。
神仪耀玉。韵含律吕。
学究天人。加之扇道飙。
均法雨。演毗尼藏。
传木义灯。北暨两河。
南被五岭。莫不高山仰止。
望景趋风。连帅稽首以传香。
诸侯接足而施禄者矣。时同□葺僧常演少良法空志远□遵惠兴如筠道通南约等。
僧正成规。受缁俗礼请。
乃悉心缔构。期著厥功。
至九年。起檀度门。
剖方便法。大致资货。
遂收复常住旧典赁田三千馀顷。铸粥镬。
写大香炉。矻矻然尽力惟持。
迄今未已。我太和皇帝陛下纂元元。
登紫极。炳焕日月。
恢拓寰宇。铜雀鸣而九有清。
玉烛调而八纮泰。将宏十善之化。
是阐大仙之教。扬州大都督府也史京兆公
列宿降灵。为唐国桢。
入践台庭。赞一人之庆。
分符竹。播二南之风。
不然。何能作炎天霖。
为旱岁谷也。朝散郎守令崔儇。
代袭圭组。声高闻望。
清逾照胆。□剧佩韦。
驯雉舞鸾。我无忝于先哲。
兰风长雨。尔何彰乎灌坛。
知袁伯仁钟离意不得专美于兹邑也。矧乃崇信释教。
顿了性宗。□清境于六虚。
凝白云之一点。何独盖缠之内。
涌没自由哉。且权见宰官。
终次补金粟。故我释士。
繄赖良多。主簿钱文尉史公素尉杜珣。
并琼林青翠。鸾鷟羽仪。
佐制锦。材挥茜。
练霜刃。赞鸣琴。
化牵的皪。朱丝必当。
鼓翅九霄。喷沫千里。
岂婴梅福仇香而已乎。镇遏兵马使赵君诚。
庆演凿门。勋崇受钺。
宣虎旅。煞敌旄头。
白虹贯日之诚。黑槊得彼军之号。
故能为江山弹压。呈相府爪牙也。
上座沙门道孚。风骨卓然。
神韵遒拔。戒轮高据。
非八法可摇。律镜沈明。
何偫妖敢见。宁惟提振纲领。
抑扬人物者欤。寺主苾刍道通
识度格物。风道期人。
处烦指水月为心。厉行以冰霜表节。
都维那僧令宗。佛乘表准。
道品轨仪。携抚缁徒。
博延寮寀。内库典座僧令翛。
以历落为心。风云满抱。
南库典座僧省幽。以沈默适性。
谦冲在怀。悉能重德好贤。
进退有度。继□修葺。
星劫是期。邑客前徐州蕲县赵曾士林馆□知官同十将王从一邑人处士吕鉴前杭州富阳主簿吕康武前试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胡复言□□嘉王府主簿胡正言齐州录事参军胡审言等。
□瑰意琦。当代乏偶。
德行高敏。与日而升。
或委质□□奉身牵彼。或放心云水。
涤性疏神。匪尘雾可婴。
指松筠见节。方之人物。
禀茂高土风。校以词华。
承叔儒雅。悉舍诸缚著。
回向菩提。树田良缘。
为檀那上首。矩词浅陋。
学不常师。将整思含毫。
若神解虚质。孚公不以蹇才曲艺。
谬辱见知。尔犹清风寄韵于修篁。
白日呈规于浅濑。既不我弃。
敢无词乎。略举一端。
以为斯说。彼日月既有。
庶徽猷不泯。幸请银钩。
挥洒翠埦。拟诸乱曰。
而作偈言。其词曰。
一气混茫。是称大易。
三才爰兆。两仪将辟。
有物妙万。藏神至赜。
寂然不动。动而常寂。
与化推移。未尝今昔。
无上士。应运来觌。
德證泥洹。道超光宅。
功充幽爽。业摄
体一如来。大千藉藉。
金言宝偈。布在方册。
大哉真人。焕矣垂迹。
重辉謺庆。蝉联舄奕。
代御金轮。功悬玉策。
宏阐象教。永昌皇历。
于惟地居。普赖天泽。
惟唐建刹。因齐旧迹。
郁兴台殿。造化开拆。
下控安流。上侵凝碧。
懿诸龙象。继武筹画。
天意昭宣。鸟篆光额。
惟扬大都。地望雄极。
辍我宰辅。建旟邦伯。
化被中和。妖氛荡涤。
彼美县尹。才哉政绩。
由今况古。绰有宏益。
冯蜂台之九重。望龙刹之百尺。
想文物以储思。疑世界之来掷。
庶福门之悠久。任扬尘于朝夕。
寄神工而刊刻。永流芳于金石。
论任贤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自古及今帝王。未有不任贤则理。
用邪则乱。明著史传。
不敢备陈。夫圣主理当代之人。
祗选当时之贤。极其才分。
便可致理。岂借贤于异代。
以理今日之人。近代北齐杨遵彦则理。
高阿那肱则乱。隋代高颎则理。
杨素则乱。国家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圭姚崇宋璟则理。
李义府许敬宗李林甫杨国忠则乱。事状横于目前。
理乱存于史策。夫致贤之路。
历代不同。大凡王者不以至尊轻待臣下。
不以已能盖于凡器。折节下士。
卑躬礼贤。天下贤能之人方出。
是岩穴无晦迹之俦。朝廷有佐时之器矣。
真宗乞参用儒将至道三年九月壬午 北宋 · 孙何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四
臣远祖武有言曰:「将者,人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盖得其人,则用无弱卒,战无坚敌;
失其人,则祸有不测。
宗社攸寄,黎民所赖,其委任而尊崇之也。
故有筑坛、告庙而授者,有推毂、分阃而遣者。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
参佐僚属,许之自辟。
赵衰郤縠晋侯曰:「敦诗书而说礼乐」;
晏婴穰苴于齐曰:「文能附众,武能却敌」。
非谓弯弧击剑,蒙轮拔棘,矜匹夫之勇,决一旦之命也。
历代将帅,多出儒者。
臣不敢援引三代,请以炎汉之后言之。
光武邓禹刘备诸葛亮西晋羊祜杜预东晋祖逖谢玄苻坚则有王猛后魏则有崔浩,梁则有谢艾,隋则有高颎
至于唐室,儒将尤多,若郭元振之镇陇右,狄仁杰之帅河北裴度平淮蔡,温造之定兴元
此数臣者,皆有尊主庇民之功,善始令终之德,一时武臣,未有出其右者。
朱梁、后唐,以马上为治,文武之柄,离而为二。
文者专治笔砚,耻言军旅之事;
武者狃习戈戟,罕有帷幄之谋。
交相是非,坐观成败。
今塞北有未宾之狄,河西有强项之羌,偶未成擒,病在此耳。
夫善师不阵,上将伐谋。
事权宜专,号令贵一。
古者元戎之外,馀皆偏裨,悉授指踪,且无顾望。
近代加以副贰,参以监临,事有嫌疑,动相牵制。
而为将者又多武人,崛起军候,稍迁恩不足以怀,杂虏威不足以御。
群校鲜有司马之兵法,韩信之谋画,亚夫之持重,关羽之勇敢。
或逗留而玩寇,或险果而轻敌。
黠虏假息,事皆由此。
历观前代之备边也,或振旅薄伐,或整兵深入,或取赡于军市,或因粮于敌境,或以屯田周给,或以轻赍自随。
而士皆宿饱,师出无敌。
亦有旁招小国,近抚诸蕃,或厚赂以结其心,或反间而收其效,不困己之士卒,不竭己之馈饷,计中术内,使之挫衄。
晁错有言曰:「用蛮夷攻蛮夷,中国之长算」。
陈汤乌桓而郅支灭,任延西域匈奴败。
未闻空荒之地,使者旁午
动息之间,赢粮景从。
臣尝窃算,国家士人之众,土地之广,已百倍于羌虏。
而兵戈屡动,未能垂藁街之首;
辇运交驰,未能撤榆塞之警,其故何哉?
盖选将之术,任人之道,或有所未尽之也。
今之节度使,昔之大行台
今之都部管,昔之大总管
将帅列衔,至今犹带度支营田使者,盖元戎之任,无不统摄也。
原其责成之道,欲使民不告劳,师有必胜,且耕且战,足食足兵也。
爰近代始有供军粮料之名,随军转运之目,使额既众,适从无所。
司计者不知尺籍伍符之数,握兵者不恤飞刍挽粟之苦。
群口交沸,互相督责。
托称上旨,而实戾成算;
动必中覆,而大费官帑。
陛下何惜上将之旗鼓,通侯之印绶,不于文资大臣择访,委以节制,而使此二虏,时耸边方?
唯祀与戎,斯为大事;
唯名与器,必在得人。
改而更张,正在今日。
伏愿陛下洞开城府,妙选公卿,勿俾武人擅其权,勿使中使挠其事。
阃外之漕挽,一以付之;
境内之租赋榷利,一以与之。
使其有牛酒而犒军,有黄金而倾敌。
旧所谓监阵、先锋之类,咸取偏将为之,仍令禀其节度
果用是道,臣见幽蓟之故地,河湟之旧墟,三年之内,皆为国家郡县。
与夫列校齐驱,近臣迭往,不可同年语矣。
难者或曰:「利器不可以示人,大柄不可以归下」。
此又胶柱之常谈也。
夫为国者患贤之不得,不患权之分;
保民者患边之不宁,不患将之重。
茍得其人,则可以寄社稷之事,况疆埸之任乎?
苟非其人,则州县之职亦不可委,况貔貅之众乎?
陛下若谓今之武臣,宣力已久,不可勃然改革,自可伺其秩满,俟其员阙,互以儒将,代之统兵,酬其前劳,改授近地。
况文武参用,典故具存,亦非圣朝创立此制。
太祖以不杀之略降巴蜀,平升、润,下荆湖
太宗以非常之谋取并汾,朝吴越,来漳、泉。
丰功厚利,炳在信史。
天其或者留此二虏,启发神武,待陛下而荡平剪灭之,不可稽诛如此之久也。
斯事机要,非小臣所当议。
然备位谏列,受诏谠言,茍此际不能罄竭狂瞽,即尸禄旷官甚矣。
沥恳章奏,惟陛下特达而行之(《国朝诸臣奏议》卷六四。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六。)
原文末题「咸平元年」,今改从《长编》。
又本文及以下四篇皆同时所上,总称《五议》。
大宋中岳中天崇圣帝碑铭 北宋 · 王曾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
登封岱宗之四年,有事于汾阴后土,亲奠黄玉,对越柔祇,乃并洪河,抵太华,经涂温洛,望秩维嵩,言旋上都,诞受丕祉。
无德不报,靡阙不思。
于是尊五岳之祠,备加等之礼,分命近列,祗荐徽称,诏遣册礼使、摄太尉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副使、摄司徒光禄少卿沈继宗,奉玉书衮章,加上中岳中天崇圣王曰中天崇圣帝,申殊典也。
粤若刚柔既位,形器肇分,上则圆盖左旋,星辰为之纪;
下则黄图俯察,山岳奠其方,卑高之序以陈,翕辟之精攸托。
是故昭彰景纬,实参化育之权;
错峙崇峦,式表神明之壤。
用能妥绥厚载,磅礴无垠,宣一气以施生,降列真而主治。
事光虞典,备五载之时巡;
绩著夏王,正九州之封略。
惟中崧之绝巘,直阙塞之奥区。
京邑在其旁,经渎流其域。
万邦辐凑,霜露之所均;
二室天开,风云之所蓄。
仙馆靖冥宅其下,玉浆□溢湛其閒,赪木记其幽经,紫芝擢乎灵薮。
含珠万壑,始终乎鹑火之墟;
㟪𡾊群峰,包举乎坤元之纽。
龙辔月童之陟降,浮丘子晋之游遨。
画野逶迤,干霄挺拔。
寓彼至刚之质,洪惟不测之神。
至于辅德降祥,祝融由其兴夏;
生贤命世,申伯以之蕃周。
霈膏润于原田,殖宝藏于邦国,博大崇高而可仰,聪明正直以无私。
兹所以盛尸祝之仪,首霾沈之法。
岁时祈报,垂往载以不刊,牲币吉蠲,走殊方而胥暨者也。
遐观秘纪,博考灵踪,自书契之云兴,即等威之斯辨。
异轩冕服章之数,为山林川泽之宗。
既秩视于三公,亦礼均于四望。
汉孝武之代,爰启户封;
唐天册之年,聿遵时迈。
洪猷益茂,昭荐惟夤。
逮乎土德重熙,坤□荐委,乃特疏于王爵,用溥洽于神休。
虽事焕弥文,而名非极挚,污隆在运,消长从时。
若乃钜宋之有天下也,仗黄钺以开阶,建朱幡而统历,扫僭伪荒屯之迹,追皇王挹让之风。
烈祖以功格上旻,赫威灵于九服;
神宗以德绥群品,薄文轸于四遐。
翼子诒孙,重规叠矩,卜年有永,弈世其昌。
崇文广武感天尊道应真佑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躬浚哲之姿,抚鸿明之运,出乎震而齐乎巽,就如日而望如云。
宣九德以在躬,定一戎而纂业。
恤刑典,鄙凝脂之烦苛;
布政经,同驭朽之兢畏。
绝滥巾于丘壑,宽盍澈于农桑,宫罔饰于采椽,泽必周于行苇。
万民以察,庶绩伊凝。
破觚为圜,返群情于太素;
怀远以德,笃交聘于殊邻。
按历以朝诸陵,志敦不匮;
被衮而郊上帝,神享克诚。
故得时协混同,岁臻丰楙,高穹委鉴,真驭戒期,荐锡宝符,丕昭玄历。
登岱举封崇之礼,临汾展合答之祠。
刻翠崖之郁苍,践隆堆之崛岉。
升烟瘗玉,阙察之义交修;
垂象资生,应见之祥绍至。
遂成先志,对越纯休。
洎乎五玉会朝,六飞旋轸,夤缘二陕,旷望三川。
既并走于祠官,亦周爰于上训,瞻言翠峤,增肃皇情,方饮至以策勋,益为民而储祉。
顺时行庆,大赉及于幽遐;
恭己向明,寂虑周乎冲漠。
爰稽往诰,肇易鸿名,亟下诏于司存,俾讲仪于置蕝,用伸昭报,罄达清衷。
以为在天者五精,既隆称谓;
丽地者列镇,当极推崇。
寿载之义则均,佽助之功曷爽?
登于帝箓,允契灵心。
先是东巡之年,已加崇圣之号,逮兹閒岁,愈洽徽章。
于时孟冬戒辰,輶轩饬驾,俨法坐,辟端闱,临遣以示乎必躬,信辞以申乎有恪。
公卿就列,使介奉涂。
拥翠虬之车,载温珉之册,山龙盛服,羽卫多仪,备物孔昭,归尊斯在。
戊申发轫于京阙,辛酉致飨于庙庭,四牡趋风,六樽登荐。
其始至也,凝露布濩,色晦平林;
其将升也,霁景晏温,光含邃宇。
嘉气吐蜿蜒之状,矞云呈䌽綷之姿。
及清醮之肃陈,复素霙之纷洒,纪殊祯于史牍,浃馀润于农畴。
昔者三境登晨,乃灵氛之协兆;
五车受职,亦时雪之先期。
千古同符,万邦攸仰。
矧复铺皇睿训,䌷绎微言,发为垂象之文,显述奉神之旨。
颁于著位,告厥多方,同星日之耀芒,冠典坟而擅美,启矇昏之耳目,示制作之楷模。
遂令率土承流,盈庭献议,欲刊翠琰,遍揭严祠。
众欲上通,俞音诞布,琢佗山而列跱,摅丽藻以相辉。
文籍以还,莫斯为盛。
而又壸闱之式,像设攸存,懿号未彰,群黎安仰?
举正名之典,用昭作合之崇。
象服有加,袆衣允穆。
即以其年十二月遣使致告,特尊为贞明后。
莫不义敦咸秩,曲尽于精虔;
庆洽惟新,永光于仪矩。
昊苍有成命,我实受之;
神祇有常奉,我实主之。
礼文之废坠,惟圣人修之;
典册之徽数,惟哲后行之。
然则出云播气,福善庇民,启纷沓之殊徵,保延洪之景祚,镇静坤轴,控压都畿。
纯佑之功,斯为至矣;
怀柔之道,庸可阙乎?
得不罄昭事之仪,懋夤威之志?
翠旒玉藻,饰如在之睟容;
骍犊明粢,展惟馨之洁祭。
采物于焉而大备,格思由是而可期。
赫伟观于八纮,奋景炎于亿载。
事存因革,礼浃幽明。
煌煌焉,秩秩焉,真竹素之英蕤,而帝皇之盛则者矣。
是宜发扬懿铄,篆刻丰碑,俾民听之弗迷,协山声而共永,允资丽藻,焕彼殊庭。
而臣猥以琐才,滥膺明诏。
属辞比事,虽慕于阳秋;
相质披文,惧遗于德美
旁稽旧典,以为斯铭。
其辞曰:
沈潜定位,坱圠殊形。
或融或结,为纪为经。
奠方作镇,含泽储灵。
生物不匮,得一以宁。
节彼崧高,峙兹中土。
帝宅开疆,仙台胥宇。
霜露所均,梯航攸聚。
四国是维,千畿式序。
奚其主治,邈矣清真。
宣功博载,授职高旻。
财成庶类,阴骘齐民。
列辟严奉,牲牷有伦。
乃视公爵,隆周集庆。
乃启王封,皇唐累盛。
奉若贞期,对扬景命。
将极推崇,聿求玄圣。
炎精抚运,苍震承基
天临赤县,风偃遐圻。
祀事肃增,祠官允釐。
勤恁大宝,交修上仪。
谒款隆脽,经涂太室。
斯慕仙馆,徘徊云跸。
何以致诚?
于焉望秩。
明诏诞敷,微言有述。
温珉载刻,羽卫斯皇。
登于帝箓,饰以衮章。
信辞郁郁,鸾车锵锵。
法座临遣,缛礼具扬。
四牡于征,殊庭戾止。
洁志旁达,灵心遄喜。
霰雪霏洒,卿云蔚起。
硕德歆馨,发祥锡祉。
昔在治古,祗惕明威。
道茍中否,神亦靡依。
赫赫我后,聿彰鸿徽。
祭则受福,先而不违。
显号克崇,丕猷允穆。
流咏琬珉,飞英筴祝。
峻𡵒盂安,高岩□矗。
等固瑶图,永绥坤轴。
大中祥符七年九月七日建。
中书省玉册官、文林郎、守高州司马御书院祗候臣王钦刻字。
按:《嵩岳文志》卷六,明刻本。又见《金石萃编》卷一三○,《嵩阳石刻集记》卷下,《金石苑》,康熙嵩山志》卷一四,《说嵩》卷二五,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四,乾隆登封县志》卷一一。
议刑书状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
臣闻先王象震耀而行杀戮,法五材而用法辟,刑书之设,有自来矣。
虞舜定五流之罪,皋陶制三尺之法。
禹刑兴于有夏,汤刑作于商世。
吕命陈三千之属,李悝创六篇之制。
卫鞅之行变法,酂侯之约九章,汉景之定箠令,应劭之习駮议,陈群之著魏法,贾充之刊晋律。
陈氏则徐陵之因损,元魏则伯泉之校覈,后周则拓拔之详定,隋室则高颎之评议。
李唐损益其科,多所釐革。
皆以恢张宪纲,表正堤防,欲奸吏尽绝于析言,齐民不忧于误陷。
盖念刑难复续,死不更生。
狱成两造,律正五刑。
欸辨既周,杳不可变。
哲王所以惟恤,良臣所以疚心。
但棘木无夜哭之魂,则四海受蓼萧之惠。
国家号令,天下条宪,咸达法家之文,或未评定。
律令格式之科,刑统编敕之条,棼类相杂,矛楯不同。
奸吏有市法之门,丹笔有误书之罪。
由是或刑因势放,狱以贿迁。
稍关科条,多从比附。
或因循宦路,不习宪章,但记不应得为之条,以决下民故失之罪。
贫则从重,富则从轻。
以是而观,刑多出入。
况乡闾嚣讼,始自县廷。
而琴堂颇阙于刑书,报罪致乖于准的。
未契皇朝好生之化,有辜陛下恤刑之德。
诚宜聚刑宪之书,求谳议之士,诏择能臣,督其详定。
疑者正之,贰者一之,阙者备之,繁者省之,轻者加之,重者减之。
总制书禁止之事,会刑统起请之条,及格式律令,聚为一书。
罪必定刑,科无虚设。
明分条目,同其差异。
命工缮写,重加考覈。
名之《宋律》,遍下州县。
令开卷无可疑之罪,结狱绝舞文之路。
为皇家画一之法,垂万代不刊之典。
惟圣作则,兆民赖之。
故《书》曰:「惟刑惟法,其审克之」。
《礼》曰:「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
《易》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其是之谓矣。
请减刺配刑名奏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一、《乐全集》卷二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一
按历代刑法之制,盖自汉文帝除肉刑而用箠令,于后沿革,世有增损,大体笞、杖、徒、流、大辟,为法五等。
隋高颎以经世之才议定科律,笞以一十至五十,杖以六十至一百,徒以一年至三年,流以一千里至二千里,大辟以绞、斩,蠲损前代鞭刑、枭首、轘裂之法,轻重之准,识者以为尽天下之平。
唐室遵用,惟加流刑以二千里至三千里,然而笞、杖皆用
其徒流者不加杖,若加杖者即免役。
诸犯徒应居作者,在京送将作监,妇人送少府监缝作;
在外者供当处官役,妇人配舂。
犯流应配者,三年俱役一年,加役流者流三千里、役三年。
若家无兼丁,与工乐杂户、太常音声人,及习天文并给使使者,方加杖免役,还依本色。
皇朝建隆四年太祖皇帝神智英武,自立一王之法,始建折杖之制,一百折二十,以次为差;
杖制用木而大于箠,各有轻重之令;
犯徒者加杖免役,犯流者加杖配役,其情罪尤重者更为加杖刺配之法。
逮今百年,虽累圣以慈恕御天下,钦恤惨怛,留神刑典,而科禁条章其实烦密。
四朝编敕,自建隆开宝兴国淳化咸平祥符、天圣、庆历,八经详定,门目寖广。
其刺配之条比前代绝重,前代加役流既不加杖,又役满即放,或会赦即免。
今刺配者先具徒、流、杖之刑,而更黥刺,服役终身,其配远恶州军者,无复地里之限。
祖宗之世,此条尚稀,臣尝检会《祥符编敕》,刺配之罪四十六条,《天圣编敕》五十四条;
今《庆历编敕》九十九条,诸系禁奏取旨,又七十一条,比之天圣,盖已增倍。
其间亦有一条该刑名数节,详而究之,比祥符敕几三倍矣。
锢械系累,扶老携幼,道路相望,不得至配所而死沟壑者,盖不可胜计。
州郡积多,往往奏乞住配。
臣恐更历年载,远方小郡流配益众,渐成渊薮,其强猾不逞,念已隔绝乡里亲戚,不复更自顾藉,厉阶患萌,亦尝起于所忽也。
故臣前曾上言,乞差官据《庆历编敕》及续降敕,诸刺配条重行详定,议从减除。
其情理蠹害显为人患,不可存之乡里者,须用此法;
诸缘茶、盐、酒曲、铜、矾冒禁以规财利之类,约见行刑名轻重,别立居役之法:合配远恶州军者,令实役七年,配三千里外者六年,千里外者五年,邻州者三年,并供当处官役,不用赦降原免。
人情安土,且开自新之路,减递送之劳,息流离之苦,州郡役事亦足资助,譬招募本城役兵,颇省衣粮之给。
又以少清刑本,上洽和气,消远方之衅兆,广仁政之大体,其于治道,实系惨舒。
高颎 北宋 · 孔武仲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九二、《宗伯集》卷一四
事君之道,有三而已。
方其未进于朝廷,于其君之贤否,不可以无择也;
既得志矣,于其君之失,不可以毋谏也;
谏而不从,于其职不可以毋去也。
此君子从容出处,而白首无悔之道也。
不能尽此三道者,虽被无根之,贻不测之祸,盖我有以自速之,非人也;
己有以宜得之,非天也。
高颎之在隋也,尝择其君而后事之欤?
尝谏之不从而去之欤?
彼欺孤胁寡以得天下,好权喜察,疏忌功臣,其刻薄猜忌之迹,较然如日之明白。
使有明哲之君子,其肯屈身而从之游哉?
早应其召,为之周旋,艰险以济其所欲,又受其不赀之赏,分其听断之权,卧于虎颈,而自以为终身无患者,有年矣。
东宫有废立之议,极陈其不可,文帝不悦,此盖宠辱分,憎爱反之时也,则宜引身辞位,阖私第以自守,而又不能去也。
既而谗说乘隙,间言发于宫中,以妃妾之爱,儿子之,而削爵免官,几及大僇。
天下皆知文帝不能保完功臣,而不知之失其身者久矣。
然则士之进退可不慎哉!
抑又闻古之豪杰,其视万物甚轻,而待己甚重,故有天子三聘之而后出者,有诸侯不得见之者,凡以为富贵不足愿也。
之在周,爵位已显,惟相府一言之招,遂效驰驱,为之腹心耳目,且曰:「使公之事不成,不辞灭族」。
其不自重如此,则其终被祸患,岂足惜哉?
《隋史》称明达时务,竭诚尽节,其所荐引,皆为名臣,致治升平,实有力。
则其所长,亦非常人所能及。
惟其知道不明,自信不笃,故言行杂驳,不能为纯臣
则夫事君者,果不可以不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