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書類
經解類
詩類
五經總義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故事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史評類
別集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政書類
目錄類
史鈔類
載記類
正史類
紀事本末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史傳部類
禪宗部類
法華部類
清代道教文獻
(虞攻公孙瓒不/能克反为所杀)○(甲/戌)兴平元(曹操再攻陶谦未还张/邈及操将陈宫迎吕布)
(为兖州牧操还击布不克操退屯鄄城布屯山阳○/益州牧 刘焉 卒子璋嗣位○袁术使孙策攻扬州刺)
(史刘繇/取江东)二(李傕杀樊稠因与郭汜相攻连月傕劫帝/幸其营张 (第 12b 页)
(为兖州牧操还击布不克操退屯鄄城布屯山阳○/益州牧 刘焉 卒子璋嗣位○袁术使孙策攻扬州刺)
(史刘繇/取江东)二(李傕杀樊稠因与郭汜相攻连月傕劫帝/幸其营张 (第 12b 页)
何太后立陈留王是为献帝卓大肆诛杀纵兵暴掠烧
宫庙发诸陵逼迁长安诸豪杰遂各以讨卓为名拥兵
据地者遍海内 刘焉 刘虞袁术袁绍刘表公孙瓒吕布
曹操之徒纷纷而起独一孙坚起自江东进兵击卓败
之入洛阳修陵寝未几坚死诸豪环 (第 30a 页)
宫庙发诸陵逼迁长安诸豪杰遂各以讨卓为名拥兵
据地者遍海内 刘焉 刘虞袁术袁绍刘表公孙瓒吕布
曹操之徒纷纷而起独一孙坚起自江东进兵击卓败
之入洛阳修陵寝未几坚死诸豪环 (第 30a 页)
之属而能不以总已为嫌哉虽然太甲习不义桐宫
之放尹实为之孔明有尹之志虽总已以听亦无不
可
先主穆皇后陈留人也兄吴壹少孤壹父素与 刘焉 有
旧是以举家随焉入蜀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
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瑁死后寡居先主
既定益州 (第 7a 页)
之放尹实为之孔明有尹之志虽总已以听亦无不
可
先主穆皇后陈留人也兄吴壹少孤壹父素与 刘焉 有
旧是以举家随焉入蜀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
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瑁死后寡居先主
既定益州 (第 7a 页)
米巫祭酒张普题字
熹平二□三月一日天表鬼吴胡九(阙/二)仙历道成玄施
延命道正一元布于伯气定召祭酒张普萌生赵广王
盛黄□(长/字)杨奉等谕受微经十二卷祭酒约施天师道
法无极耳
右米巫祭酒张普题字凡七行六十七字今在蜀中
威宗熹平二年所刻范史 刘焉 传云顺帝时张陵客
于蜀造作符书受其道者出米五斗陵传子衡衡传
子鲁其来学者初名为鬼卒后号祭酒注云熹 (第 9b 页)
熹平二□三月一日天表鬼吴胡九(阙/二)仙历道成玄施
延命道正一元布于伯气定召祭酒张普萌生赵广王
盛黄□(长/字)杨奉等谕受微经十二卷祭酒约施天师道
法无极耳
右米巫祭酒张普题字凡七行六十七字今在蜀中
威宗熹平二年所刻范史 刘焉 传云顺帝时张陵客
于蜀造作符书受其道者出米五斗陵传子衡衡传
子鲁其来学者初名为鬼卒后号祭酒注云熹 (第 9b 页)
其西故云西蜀叟叟者蜀夷之别名巴在蜀之东偏
汉之巴郡所治江州县也
后汉兴平元年马腾刘范谋诛李傕益州牧 刘焉
遣叟兵助之是蜀夷有名叟者也
武成正义汉书律历志引武成篇与此经不同彼是焚
书之后有人伪为之汉世谓之逸 (第 11b 页)
汉之巴郡所治江州县也
后汉兴平元年马腾刘范谋诛李傕益州牧 刘焉
遣叟兵助之是蜀夷有名叟者也
武成正义汉书律历志引武成篇与此经不同彼是焚
书之后有人伪为之汉世谓之逸 (第 11b 页)
山(在州西南七里俗传为樊于/期授首处又名血山今有村)龙山(在州西南史/记正义邢子)
(励赵记曰龙山/四麓各有一穴)孔山(在州西南水经注易水东径/孔山北山下有钟乳穴穴出)
(佳乳采者篝火寻沙入穴里许渡一水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趋每于疑路必有历)
(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元和志在易县西南四十五里畿辅)
(通志山有黄伯阳洞深里许中有二水东西相隔/丈许其南曰月明洞北为屯军山明成祖尝屯军)
(于山/上)郎山(在州西南九十里水经注代之易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
(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其东谓之)
(石虎冈 中山简王 之窆也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山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
(名又徐水东北径郎山南山岑竞举若 (第 27b 页)
(励赵记曰龙山/四麓各有一穴)孔山(在州西南水经注易水东径/孔山北山下有钟乳穴穴出)
(佳乳采者篝火寻沙入穴里许渡一水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趋每于疑路必有历)
(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元和志在易县西南四十五里畿辅)
(通志山有黄伯阳洞深里许中有二水东西相隔/丈许其南曰月明洞北为屯军山明成祖尝屯军)
(于山/上)郎山(在州西南九十里水经注代之易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
(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其东谓之)
(石虎冈 中山简王 之窆也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山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
(名又徐水东北径郎山南山岑竞举若 (第 27b 页)
免吾不忍也与)
(二子及宗族十/馀人皆遇害)王宏(字长文太原人献帝迁都关/中司徒王允以同郡宋翼为) (左冯翊王 宏为右扶风李傕等将害允惧二郡为/患乃先徵翼宏宏遣使谓翼曰郭汜李傕以我二)
(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徵 (第 10b 页)
(二子及宗族十/馀人皆遇害)王宏(字长文太原人献帝迁都关/中司徒王允以同郡宋翼为) (左冯翊王 宏为右扶风李傕等将害允惧二郡为/患乃先徵翼宏宏遣使谓翼曰郭汜李傕以我二)
(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徵 (第 10b 页)
界有阳平关盖后代移置或)
(谓即白马城非/是详见关隘)张鲁城(在沔县西水经注沔水南/径张鲁城东初平中 刘焉)
( 授鲁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阁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浚谷西北二面连峰接崖从)
(南为盘道登陟二里 (第 39a 页)
(谓即白马城非/是详见关隘)张鲁城(在沔县西水经注沔水南/径张鲁城东初平中 刘焉)
( 授鲁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阁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浚谷西北二面连峰接崖从)
(南为盘道登陟二里 (第 39a 页)
︹本朝︺李启元(大兴人顺治中知安陆府平易近民务/存宽厚尤加意学校值湖南用兵措置)
(军需不扰民而事集以/积劳卒官民祠祀之)蔚之焕(大兴人康熙初安/陆府经历会剿西)
(山寇李来亨等檄之焕转饷随军至兴山县七连/坪贼兵来犯坚守刍粮弗去贼执胁降不屈支解)
(死事/闻优恤)
︹人物︺︹ 汉︺刘焉(字君郎竟陵人鲁恭王后也居阳城山/中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历官宗正太)
(常时灵帝政治衰缺四方兵寇焉建议改置牧伯/乃出领益州牧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反攻焉焉)
(击杀之四子范诞璋瑁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与范谋诛李傕战败范及诞并见杀璋领益州牧)
(从别驾张松说迎刘备以拒/曹操遂出降备迁璋于公安) ︹南北朝︺︹宋︺张兴世(字/文)
(德竟陵人随王元谟伐蛮征南郡王义宣俱有功/官龙骧将军领水军拒袁顗建 (第 75a 页)
︹本朝︺李启元(大兴人顺治中知安陆府平易近民务/存宽厚尤加意学校值湖南用兵措置)
(军需不扰民而事集以/积劳卒官民祠祀之)蔚之焕(大兴人康熙初安/陆府经历会剿西)
(山寇李来亨等檄之焕转饷随军至兴山县七连/坪贼兵来犯坚守刍粮弗去贼执胁降不屈支解)
(死事/闻优恤)
︹人物︺︹汉︺刘焉(字 君郎 竟陵人鲁恭王后也居阳城山/中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历官宗正太)
(常时灵帝政治衰缺四方兵寇焉建议改置牧伯 (第 75a 页)
(军需不扰民而事集以/积劳卒官民祠祀之)蔚之焕(大兴人康熙初安/陆府经历会剿西)
(山寇李来亨等檄之焕转饷随军至兴山县七连/坪贼兵来犯坚守刍粮弗去贼执胁降不屈支解)
(死事/闻优恤)
︹人物︺︹ 汉︺刘焉(字君郎竟陵人鲁恭王后也居阳城山/中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历官宗正太)
(常时灵帝政治衰缺四方兵寇焉建议改置牧伯/乃出领益州牧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反攻焉焉)
(击杀之四子范诞璋瑁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与范谋诛李傕战败范及诞并见杀璋领益州牧)
(从别驾张松说迎刘备以拒/曹操遂出降备迁璋于公安) ︹南北朝︺︹宋︺张兴世(字/文)
(德竟陵人随王元谟伐蛮征南郡王义宣俱有功/官龙骧将军领水军拒袁顗建 (第 75a 页)
︹本朝︺李启元(大兴人顺治中知安陆府平易近民务/存宽厚尤加意学校值湖南用兵措置)
(军需不扰民而事集以/积劳卒官民祠祀之)蔚之焕(大兴人康熙初安/陆府经历会剿西)
(山寇李来亨等檄之焕转饷随军至兴山县七连/坪贼兵来犯坚守刍粮弗去贼执胁降不屈支解)
(死事/闻优恤)
︹人物︺︹汉︺刘焉(字 君郎 竟陵人鲁恭王后也居阳城山/中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历官宗正太)
(常时灵帝政治衰缺四方兵寇焉建议改置牧伯 (第 75a 页)
公孙述所据(治成/都)后汉建武元年述改益州置司
隶校尉十二年属汉复为益州(后汉志雒州刺史/治雒 刘焉 传中平)
(五年为益州牧徙居绵/竹兴平元年徙居成都)安帝分置蜀郡犍为属国
都尉建安中刘璋分置巴东 (第 18a 页)
隶校尉十二年属汉复为益州(后汉志雒州刺史/治雒 刘焉 传中平)
(五年为益州牧徙居绵/竹兴平元年徙居成都)安帝分置蜀郡犍为属国
都尉建安中刘璋分置巴东 (第 18a 页)
曰蜀郡属益州后汉初为公孙述所据置成都尹
(后汉书公孙述传王莽天凤中为导江卒正居临/邛更始二年自立为蜀王都成都建武元年改益)
(州为司隶校尉/蜀郡为成都尹)建武十二年述平复蜀郡兴平初
兼为益州治(时益州牧 刘焉 自/绵竹徙治成都)建安末蜀汉昭烈
帝定都于此(建安十九年 (第 2a 页)
刘焉 子璋以成/都降二十六年昭烈即帝位)魏景元
四年入魏晋太康十年改置成都国(封子颖/为王)后仍
…… (第 2a 页)
山(在崇庆州/西二十里)龙华山(在崇庆州西七十里/有唐段文昌读书台)翠围山
(在崇废州西北方舆胜览在/永康县西八里前有绳桥)白崖山(在崇庆州西/北元和志在)
(永康故县/西二十里)西门楼山(在崇庆州西北高/峻如重楼之状)鹤鸣山(在/崇)
(庆州西北后汉书 刘焉 传张鲁祖父陵顺帝时客/蜀学道鹤鸣山中元和志在晋原县西北七十九)
(里绝壁千寻/按三国志作鹄鸣/山隋志 (第 17b 页)
(后汉书公孙述传王莽天凤中为导江卒正居临/邛更始二年自立为蜀王都成都建武元年改益)
(州为司隶校尉/蜀郡为成都尹)建武十二年述平复蜀郡兴平初
兼为益州治(时益州牧 刘焉 自/绵竹徙治成都)建安末蜀汉昭烈
帝定都于此(建安十九年 (第 2a 页)
刘焉 子璋以成/都降二十六年昭烈即帝位)魏景元
四年入魏晋太康十年改置成都国(封子颖/为王)后仍
…… (第 2a 页)
山(在崇庆州/西二十里)龙华山(在崇庆州西七十里/有唐段文昌读书台)翠围山
(在崇废州西北方舆胜览在/永康县西八里前有绳桥)白崖山(在崇庆州西/北元和志在)
(永康故县/西二十里)西门楼山(在崇庆州西北高/峻如重楼之状)鹤鸣山(在/崇)
(庆州西北后汉书 刘焉 传张鲁祖父陵顺帝时客/蜀学道鹤鸣山中元和志在晋原县西北七十九)
(里绝壁千寻/按三国志作鹄鸣/山隋志 (第 17b 页)
阴平故城(在德阳县西北晋永嘉后以阴平流民/侨置南阴平郡及阴平县寄治苌阳齐)
(因之后周废南阴平郡为南阴平县寻废入雒县/旧志寰宇记德阳县北浮中山西有南阴平乡即)
(故郡/也)苌阳故城(在德阳县西北汉绵竹县地晋安/帝置苌阳县属晋熙郡又以南阴)
(平郡寄治于此齐废后复置后周并入晋熙旧志/按县初与南阴平县同治盖自齐时废其后复置)
(因别为一城在南阴平之西/故苌阳入晋熙阴平入雒也)绵竹故城(在德阳县/北汉置后)
(汉中平五年黄巾乱益州从事贾龙迎州牧 刘焉/ 移治绵竹三国汉炎兴元年诸葛瞻拒邓艾至涪)
(前锋破退住绵竹遂战死即此元和志绵竹故城/在绵竹县东五十里 (第 49b 页)
(因之后周废南阴平郡为南阴平县寻废入雒县/旧志寰宇记德阳县北浮中山西有南阴平乡即)
(故郡/也)苌阳故城(在德阳县西北汉绵竹县地晋安/帝置苌阳县属晋熙郡又以南阴)
(平郡寄治于此齐废后复置后周并入晋熙旧志/按县初与南阴平县同治盖自齐时废其后复置)
(因别为一城在南阴平之西/故苌阳入晋熙阴平入雒也)绵竹故城(在德阳县/北汉置后)
(汉中平五年黄巾乱益州从事贾龙迎州牧 刘焉/ 移治绵竹三国汉炎兴元年诸葛瞻拒邓艾至涪)
(前锋破退住绵竹遂战死即此元和志绵竹故城/在绵竹县东五十里 (第 4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