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書類
經解類
詩類
五經總義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故事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史評類
別集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政書類
目錄類
史鈔類
載記類
正史類
紀事本末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史傳部類
禪宗部類
法華部類
清代道教文獻
学道于蜀鹤鸣山传业衡衡传于鲁鲁至行宽惠百
姓亲附供道之费米限五㪷故世号五㪷米道初平
中 刘焉 以鲁为督义司马往汉中断绝閤道用远城
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浚谷杳然百寻西北二
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 (第 2b 页)
姓亲附供道之费米限五㪷故世号五㪷米道初平
中 刘焉 以鲁为督义司马往汉中断绝閤道用远城
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浚谷杳然百寻西北二
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 (第 2b 页)
二十五临睢长平与李君二千石承
轮氏夏文则高其行而悼其殒州国咨嗟旌闾表墓
昭序令德式示后人城内有临淮长 左冯翊王 君碑
善有治功累迁广汉属国都尉吏民思德县人公府
掾陈盛孙郎中倪定兴刘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刋
远绩县北与 (第 9a 页)
轮氏夏文则高其行而悼其殒州国咨嗟旌闾表墓
昭序令德式示后人城内有临淮长 左冯翊王 君碑
善有治功累迁广汉属国都尉吏民思德县人公府
掾陈盛孙郎中倪定兴刘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刋
远绩县北与 (第 9a 页)
鲁沛国张陵孙陵学道于蜀鹤鸣山傅业衡衡
傅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供道之费米限五㪷
故世号五㪷米道初平中 刘焉 以鲁为督义司马住
汉中断绝阁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
浚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 (第 2a 页)
傅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供道之费米限五㪷
故世号五㪷米道初平中 刘焉 以鲁为督义司马住
汉中断绝阁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
浚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 (第 2a 页)
沔水又东(至)浕水入焉(卷二十七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往汉中断绝阁道(卷二十七二页二行)
一清按蜀志 刘焉 传作住汉中从亻不从彳阁道作
谷道疑是史误
沔水又东径武侯垒南(卷二十七二页十行)
一清按 (第 2a 页)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往汉中断绝阁道(卷二十七二页二行)
一清按蜀志 刘焉 传作住汉中从亻不从彳阁道作
谷道疑是史误
沔水又东径武侯垒南(卷二十七二页十行)
一清按 (第 2a 页)
一清案后下落治字方舆纪要云汉雒县属广
汉郡后汉为郡治盖广汉本治雒县之乘乡安帝时移治
涪城后更治雒县 刘焉 徙治绵竹也
益州旧以蜀郡广汉犍为三蜀(卷三十三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犍为下当重一为字 (第 36b 页)
汉郡后汉为郡治盖广汉本治雒县之乘乡安帝时移治
涪城后更治雒县 刘焉 徙治绵竹也
益州旧以蜀郡广汉犍为三蜀(卷三十三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犍为下当重一为字 (第 36b 页)
(一十二户数传写缺/案都管)
禹贡梁州之域古蜀国也历夏商周武王时庸蜀羌髳
微卢彭濮皆助伐商及周衰蜀僭号王秦惠王王元年
蜀人来朝八年因五丁伐蜀灭之封公子通为蜀侯于
成都置蜀郡以张若为守因蜀山以为郡名也始皇三
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龙游县界
汉高帝王蜀分蜀置广汉郡初有汉中广汉巴蜀四郡
武帝遣唐蒙通西南夷又置牂柯越巂犍为益四郡因
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焉后公孙述据成都改益州为司
隶蜀郡为成都郡吴汉讨述平之州郡复旧灵帝末 刘
焉 为益州牧初理绵竹后遇天灾焚烧城阙府库荡尽
遂徙理成都焉子璋继立后以州降先主独益州置牧
蜀郡置守魏景元 …… (第 2a 页)
雒 绵竹 德阳 什邡 金堂
雒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县南有雒水因以为名隋开皇
三年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雒水在县东一里
马蹄水在县南二里
绵水在县东三十里
君平卜台在县东一里
鹰桥在县南二里
绵竹县(紧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都尉理之有紫岩山绵水所出
初 刘焉 为益州牧从事贾龙选吏卒迎焉徙理绵竹抚
纳离叛阴图异计其后遇天火烧爇乃徙理成都隋开
皇十八年改名孝水县 (第 17b 页)
禹贡梁州之域古蜀国也历夏商周武王时庸蜀羌髳
微卢彭濮皆助伐商及周衰蜀僭号王秦惠王王元年
蜀人来朝八年因五丁伐蜀灭之封公子通为蜀侯于
成都置蜀郡以张若为守因蜀山以为郡名也始皇三
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龙游县界
汉高帝王蜀分蜀置广汉郡初有汉中广汉巴蜀四郡
武帝遣唐蒙通西南夷又置牂柯越巂犍为益四郡因
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焉后公孙述据成都改益州为司
隶蜀郡为成都郡吴汉讨述平之州郡复旧灵帝末 刘
焉 为益州牧初理绵竹后遇天灾焚烧城阙府库荡尽
遂徙理成都焉子璋继立后以州降先主独益州置牧
蜀郡置守魏景元 …… (第 2a 页)
雒 绵竹 德阳 什邡 金堂
雒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县南有雒水因以为名隋开皇
三年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雒水在县东一里
马蹄水在县南二里
绵水在县东三十里
君平卜台在县东一里
鹰桥在县南二里
绵竹县(紧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都尉理之有紫岩山绵水所出
初 刘焉 为益州牧从事贾龙选吏卒迎焉徙理绵竹抚
纳离叛阴图异计其后遇天火烧爇乃徙理成都隋开
皇十八年改名孝水县 (第 17b 页)
居先(先书焚宫庙/诛其意也)顾可泥迹而略其心乎必以先后
论则吕布之走在杀王允之先纲目又何以先允而
后布邪可以类推
(辛/未)二年 刘焉 杀汉中太守断斜谷阁
考异(提要无/阁字)
阁字不可少按崔浩云斜谷路险不容行架木为棚
而度曰阁 (第 26b 页)
论则吕布之走在杀王允之先纲目又何以先允而
后布邪可以类推
(辛/未)二年 刘焉 杀汉中太守断斜谷阁
考异(提要无/阁字)
阁字不可少按崔浩云斜谷路险不容行架木为棚
而度曰阁 (第 26b 页)
(州曰益州蜀郡𨽻焉王莽改益州曰庸部蜀郡曰导/江公孙述改益州曰司𨽻蜀郡曰成都郡东汉灵帝)
(末 刘焉 为益州牧自绵竹徙治成都蜀先主有蜀于/益州置牧蜀郡置守魏钟会邓艾伐蜀蜀降分益州)
(置梁州晋武帝改蜀 (第 1b 页)
(末 刘焉 为益州牧自绵竹徙治成都蜀先主有蜀于/益州置牧蜀郡置守魏钟会邓艾伐蜀蜀降分益州)
(置梁州晋武帝改蜀 (第 1b 页)
斜而骆谷子午山径险僻仅为间道焉
汉王城一统志在褒城县南十里又有汉王城在城固
县东十里南近汉江北枕婿冰或曰即刘封所筑之乐
城也
张鲁城一统志在沔县西水经注沔水南径张鲁城东
初平中 刘焉 以鲁为督战司马住汉中断绝阁道用远
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浚谷西北二面连峰接
崖从南为盘道登涉二里有 (第 14b 页)
汉王城一统志在褒城县南十里又有汉王城在城固
县东十里南近汉江北枕婿冰或曰即刘封所筑之乐
城也
张鲁城一统志在沔县西水经注沔水南径张鲁城东
初平中 刘焉 以鲁为督战司马住汉中断绝阁道用远
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浚谷西北二面连峰接
崖从南为盘道登涉二里有 (第 14b 页)
(操迎天子都许下诏责之上书自陈北平公孙瓒/定幽士 绍进军攻许言操罪状曹操败之官渡)
(以忧死子谭尚/相攻曹操取之)
刘焉(建议立州牧因据蜀益鲁恭王后竹董挟谓益/州有天子气 请为 州 治绵 与马腾通)
(谋腾败徙/成都 子) 璋(袭位张杀张鲁母不曹操定汉中劝/璋使 松诣之操 接礼松 松) (第 34a 页)
(以忧死子谭尚/相攻曹操取之)
刘焉(建议立州牧因据蜀益鲁恭王后竹董挟谓益/州有天子气 请为 州 治绵 与马腾通)
(谋腾败徙/成都 子) 璋(袭位张杀张鲁母不曹操定汉中劝/璋使 松诣之操 接礼松 松) (第 34a 页)
具见所著南轩集)列传一嫔嫱(上皮民切/下慈羊切)摈
(宾振/切)昭烈临豫州驻小沛(时以小沛/为治所) 刘焉(璋之父后/汉书有传) 子
瑁(音/冒)纵横(二字并/去声)隃远(隃音/遥)朝请(青径/切)璩(音/渠)列传二东
阳(故临淮 (第 7b 页)
(宾振/切)昭烈临豫州驻小沛(时以小沛/为治所) 刘焉(璋之父后/汉书有传) 子
瑁(音/冒)纵横(二字并/去声)隃远(隃音/遥)朝请(青径/切)璩(音/渠)列传二东
阳(故临淮 (第 7b 页)
皇子
光武十一子郭皇后生东海恭王彊沛献王辅济南安
王康阜陵质王延 中山简王焉 许美人生楚王英光烈
皇后生显宗东平宪王苍广陵思王荆临淮怀公衡琅
邪孝王京
明帝九子贾贵人生章帝阴贵人 (第 8b 页)
光武十一子郭皇后生东海恭王彊沛献王辅济南安
王康阜陵质王延 中山简王焉 许美人生楚王英光烈
皇后生显宗东平宪王苍广陵思王荆临淮怀公衡琅
邪孝王京
明帝九子贾贵人生章帝阴贵人 (第 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