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四書類
五經總義類
孟子類
論語類
春秋類
小學類
易類
經解類
詩類
別史類
地理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中觀部類
禪宗部類
經集部類
洞神部
富贵政是欲行大义故也云道之云云者为行义故仕耳浊世不用
我道而我亦反自知之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注逸民者 (第 30b 页)
筛行超逸者也苞氏曰此七人皆逸民之贤者也子曰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者伯夷叔齐与注郑玄曰言其直
已之心不入庸君之朝也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注孔安国曰但能言应伦
理行应思虑如此而已矣谓虞仲 夷逸
隐居放言注苞
氏曰放置也不复言世务也身中清废中权注马融曰
清纯洁也遭世乱自废弃以免患合于权也我则异于 (第 31a 页)
是无可无不可注马融曰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

在也疏(逸民至不可 云逸民云云者逸民者谓民中节行超绕不拘于世者也其人在下伯夷一人
也叔齐二人也虞仲三人也
夷逸
四人也朱张五人也柳下惠六人也少连七人也云子曰云云者逸民虽同
而其行事有异故孔子评之也夷齐隐居饿死是不 (第 31b 页)
  又曰隐者为高故往而不反仕者为通故溺而
不止此二者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者为难唯
圣人之或出或处要各当其可焉耳(成都范氏)夫子

之下车于接舆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反见
乎荷蓧丈人岂不欲引而至于道乎四子者方
守其一介之行而不可回故亦终于素隐而已
(河南尹氏)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
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
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 (第 25a 页)
夷逸
隐居放言
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少并去声与平声中并去 (第 25a 页)
声)

  集曰逸民遗逸之民也虞仲即仲雍(叶氏曰虞仲为仲雍之后
未详孰是)
夷逸
朱张不见经传少连东夷人(晦庵朱氏)降卑
下也中犹当也伦义理之次第也虑思虑也放犹
肆也无可者不以可为主 (第 25b 页)
也无不可者不以不可
为主也七人者皆为逸民而其立心造行则有浅
深之不同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其节高
矣柳下惠少连尝降志辱身矣然言不违理行无

越思犹有此可取耳故曰其斯而已矣虞仲 夷逸
尝隐居放言矣然其持身也清而不污而其退而
废也权而适宜至若孔子之无可无不可则异乎
七子者矣当可则可当不 (第 26a 页)
  鲁论逸民一章子曰以下乃夫子之言也子曰以上逸
民七人之目是盖当时素有此称门人因记夫子之言
而并及之初非吾夫子称之以逸民也窃原夫子立言
之旨正谓当时有此逸民七人之称儗人或非其伦大
不满于夫子之意故夫子特举伯夷叔齐与一语以略
许之谓柳下惠少连谓虞仲 夷逸
此二谓字正指时人
之所谓者皆不得其当也愚观逸民七人之中夫子独 …… (第 5a 页)
  作者七人举其目不列其名何也


  或谓荷蒉荷蓧晨门封人楚狂接舆长沮桀溺是也或
谓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是也又或谓
作者之谓圣七人指羲农黄帝尧舜禹汤是也窃尝论
之以作者二字而言则作者谓圣之说 (第 6a 页)
 朋友讲习所以求理义之说
初九和兑吉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处下而说易于同流而合污不同之谓和有柳下惠
 之志然后可以言和兑象曰行未疑也所谓 夷逸

 不怨阨穷而不悯皆行未疑之事也
九二孚兑吉悔亡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二应五君臣同德而相说孚兑之吉 (第 2a 页)
路下有反子二字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去声/下同)连子曰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平/声)谓柳下惠少连降
志辱身矣言中( (第 17a 页)
去声/下同)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
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逸遗逸民者无位之称虞仲即仲雍与泰伯同窜荆蛮/者 (第 17a 页)
夷逸
朱张不见经传少连东夷人记称善居丧三日)
(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
中清者能洁其身也中权者能达其 (第 17a 页)
  伯夷居海管宁浮海辟世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辟
地也色斯举矣礼猊衰则去之辟色也声音之诡人
则去之辟言也作者七人则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张柳下惠少连是也之七士者皆成德之逸民故或
辟世辟地辟言而去就进退之理备矣至于孔子则
集七人之大成 (第 42a 页)
  道虽不行不可无仕不仕者无义而已夫长幼之节
不及君臣之义一身之洁不若大伦之不乱荷蓧知
长幼之节而不知君臣之义知洁其身而不知大伦
岂所谓知务者哉盖仕而行其义则在己而不仕于

无义则在时在时在己则亦隐而已非逸民也至于
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然后可以谓
之逸民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第 17b 页)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
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
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第 17b 页)
伯夷叔齐则清而不和故内不降其志外不辱其身
柳下惠少连则和而不清故内则降其志外则辱其

身然志虽降而言不失其伦身虽辱而行不役其虑
盖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嫌于言不中伦行不中虑
降志辱身则嫌其不能如此故特曰言中伦行中虑
而已

  谓虞仲 夷逸
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虞仲 (第 18a 页)
夷逸
隐居则身中清放言则废中权中清则污
俗不能染中权则反经以合道盖伦有经权有常变
以中权为放言伦非放言矣 (第 18a 页)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不可者也柳下惠少连可者也
孔子集七人之大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
久则久可以速则速于其义之所去则无 (第 18b 页)
世者固有不可以己者也此篇所载楚狂耦耕荷
蓧此四人皆素隐者然就其中荷蓧其差高乎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
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 (第 18b 页)
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 夷逸
隐居放言
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七人者皆为逸民而制行则异亦有浅深之不同也
不降其志 (第 19a 页)
不辱其身其清之至与下惠少连虽立于
恶人之朝未免乎降志辱身然道则未尝枉也故言
不失于伦理而行不违其虑思此所谓由由然与之
偕而不自失者也至于虞仲 夷逸
则又其次也放言
谓其言放而不拘也异乎中伦者矣然而其持身亦 (第 19a 页)
 若鲁指周公岂周公又封周公乎此极明白者自班
 孟坚误解太王之昭一语遂于地理志太伯仲雍之
 荆蛮下引论语泰伯至德及虞仲 夷逸
以为虞仲即
 仲雍而后之作系谱者注左传者直注曰仲雍一名
 虞仲则岂有继君勾吴自有国号称吴仲雍者而反 (第 7b 页)
 器君子则不器

问微子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
 恐是十六篇作者七人如何 对曰李氏解谓起而
 隐去者七人不可知其为谁必欲安排七人以实 (第 29a 页)
有殊其人情则一由民自言则为怨由上言之则为
恩此见知与不见知之情异也
破斧诗人大周公之处变也夫子谓虞仲 夷逸
身中清
废中权夫归洁其身避嫌免谤此匹夫自修之事非所
以任天下之重也使周公遭流言之变释然舍去以求
自明 (第 61a 页)
见三隐者世之贤者伏于岩穴之中不得圣人
为之依归者何世蔑有尧舜在上皆贤哲之臣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
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
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 (第 70b 页)
夷逸
隐居放言
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按礼记云大连小连善居丧盖当时贤者也柳下惠
身中清洁 (第 70b 页)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榖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
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
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

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
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
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 (第 26b 页)
夷逸
隐居放言
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
方叔入 (第 26b 页)
 焉叔肸不仕宣公则非大夫非大夫而书于春秋以
 叔肸之义则固可以为大夫矣此春秋之举逸民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曰
 作者七人七人者不同操然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身中清废中权叔肸则兼之矣
元年作 (第 4b 页)
狂士何幸而得在圣人陶冶之中楚之狂者又何不幸而自弃于圣人造化之外也哉)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少去声下同)
逸遗逸民者无位之称虞仲即仲雍与泰伯同窜荆
蛮者 (第 17b 页)
夷逸
朱张不见(形甸反下同)经传(去声)少连东夷人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与平声)

  …… (第 17b 页)
  柳下惠事见上(李氏曰惠不辞小官降志也不羞污君辱身也)伦义理之次
第也虑思虑也中虑言有意义合人心少连事不可
考然记称其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居隘反)期悲
哀三年忧(记杂记下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
也言其生于夷狄而知礼也)
则行之中虑亦可见矣(庆源辅氏曰虑对伦而言
伦是义理之次第则虑亦人之正思虑也中伦谓所言合伦理中虑谓所行当人心人心乃人之公心即
义理所在也或以为中我之思虑者误矣○双峰饶氏曰降志辱身行似卑污但其言中伦行中虑异乎
他人之降志辱身所可取者如此而已矣使不中伦虑则降志辱身便不好了)



  谓虞仲 夷逸
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仲雍居吴断(音短)发文身裸(力果反)以为饰(左传哀公七年子贡曰太
伯端委 ……
(第 18b 页)
便见他不是全然忘世底人)
下惠少连虽降志而不枉己虽辱身而不求合其心
有不屑也故言能中伦行能中虑虞仲 夷逸
隐居放
言则言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然清而不污也权而
适宜也与方外之士害义伤教而乱大伦者殊科是
以均谓之 …… (第 19b 页)
之朝未免乎降志辱身然道则未尝枉也故言不失于伦理
而行不违其思虑此所谓由由然与之俱而不自失者也至于虞仲 夷逸
则又其次也放言谓其言放而
不拘也异乎中伦者矣然而其持身亦合于清者之所为而其退而废也亦非索隐行怪之为有 (第 20b 页)
吴乃封周章弟虞仲盖周章弟
字仲始封于虞故曰虞仲仲雍本字仲而为吴之始祖故后代亦称虞仲所以祖与孙同号也)
夷逸

张不见经传(按 (第 8a 页)
夷逸
不知何人说者以为虞仲隐逸于夷故曰虞仲 (第 8a 页)
夷逸
然当自是一人或不知
其姓名以 (第 8a 页)
夷逸
号之耳朱张邢疏云王弼谓字子弓即荀卿所称仲尼子弓者履祥恐即周章武王求之而不
反故亦谓之逸民令亦不敢为一 (第 8a 页)
  伊川解曰七人后章所谓逸民者也仲尼曰虽有作
者虞帝不可及也作者盖作于世者谓王者也此逸

民而谓之作者可乎盖上承辟世辟地之言而云作
此道者七人矣大概言作此隐逸之趣者七人矣不
须分此四目也此四辟者言逸民有此四者耳
横渠曰作者七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制法兴
王者之道非有述于人者也

  范曰伯夷叔齐辟世者也虞仲 夷逸
辟地者也柳下
惠少连辟色者也朱张辟言者也故曰作者七人矣
杨曰辟世者若伯夷待天下之清是也非遁世无闷 (第 50a 页)
  尹曰道不行孔子固己知之矣其不以不仕为高者
圣人或出或处惟其义而已故子路讥丈人独行之
失曰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乎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不为也是数子谓之独行
隐居可也然乃所谓素隐行怪孔子所不为者也子
之下车于接舆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反见乎荷

蓧丈人岂不欲引而至于道乎而四子者方守其一
介之行而不可回故亦终于素隐而已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
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
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 (第 13a 页)
夷逸
隐居放言
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范曰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
可以速则 (第 13a 页)
速孔子无可无不可此圣人所以一天下

之不一也扬雄曰观乎圣人则见贤人是以孟子每
言夷惠必以孔子明之由夷惠皆得其偏未若圣人
之全尽也

  吕曰虑者志之所在虽不可以为法中其素志之所
在不至于不掩虞仲 夷逸
身隐而不仕合乎道之清
言放而不拘合乎道之权惟是二者中于道而已柳
下惠少连亦二者中乎道而得乎言行之大故 …… (第 13b 页)
  谢曰七人隐遁不污则同其立心造行则异伯夷叔
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盖彼已遁世离群矣直
以降志辱身为耻下圣人一等此其最高与柳下惠
少连虽降志而不枉已虽辱身而不求合其心有不
屑也故能言中伦行中虑虞仲 夷逸
隐居放言则言
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然清而不污也权而适可也
与方外之士害义伤教而乱大伦者殊科是以均谓
之 …… (第 14a 页)
  侯曰作逸民之道者七人而制行不同各尽其所至
而已夷齐非其义也非其道也弃千乘之国而饿非
为名洁身而清者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邻于仁矣

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疑其污也而言中伦行中虑柳
下惠三公不能易其介虞仲 夷逸
隐居放言隐居所以
身中清放言以自废所以中权然皆非圣人之中道
故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圣人之中道志亦有 (第 15a 页)
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者为难惟圣人不废君臣之义而必以其
正所以或出或处而终不离于道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夷逸
朱张柳
下惠少连(少去声下同○逸遗逸民者无位之称虞仲即仲雍与泰伯同窜荆蛮者 (第 12a 页)
夷逸
朱张不见
经传少连东夷人)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与平声)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 …… (第 12a 页)
中虑言有意义合人心少连事不可考然记
称其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则行之中虑亦可见矣)
谓虞仲 夷逸
隐居
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仲雍居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隐居独善合乎道之清放言自废合 …… (第 12a 页)
离群矣下圣人一等此其最高与柳下惠少连虽降志而不枉己虽辱身而不求合
其心有不屑也故言能中伦行能中虑虞仲 夷逸
隐居放言则言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然清而不污也权而
适宜也与方外之士害义伤教而乱大伦者殊科是以均谓之逸民 (第 12b 页)
  韩曰包氏以上文连此七人失其旨吾谓别段非谓
上文避世事也下文子曰别起义端作七人非以隐
避为作者明矣避世本无为作者本有为显非一义
李曰其然乎包氏所引长沮已下苟合于义若于作
者绝未为得吾谓包氏因下篇长沮桀溺云与其从
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遂举此为七人苟联
上义殊不知仲尼云鸟兽不可与同群此则非沮桀

辈为作者明矣又况下篇云逸民伯夷叔齐虞仲
朱张柳下惠少连七人岂得便引为作者可乎包
谬不攻自弊矣

  韩曰齐鲁记言无不脱舛七人之数固难条列但明 (第 1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