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詩類
書類
易類
四書類
經解類
五經總義類
孟子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正史類
職官類
史鈔類
詔令類
載記類
法制類
傳記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術數類
雜家類
譜錄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楚辭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题下)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减十一字)
汤太甲于桐处仁迁义既复辟而保惠庶民不敢侮鳏寡太甲五世至 太戊
修德而祥桑死商道复 …… (第 7b 页)
太戊
三世至祖乙以河决之害去亳迁耿祖乙六世至盘庚又以河决之害迁于亳行汤之政商道复兴盘庚三世至武丁得良弼戒雉 (第 8a 页)
 东坡曰咎单作明居司空之职也舜宅百揆亦司空

 之事也禹作司空以此考之自尧舜至商盖尝以司
 空为政也
伊陟相 太戊
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伊陟赞于巫咸作
咸乂四篇
 无垢曰商家犹有尧舜之风后世弗可及者昔益有
 昌言禹拜而 …… (第 24b 页)
 伊尹事亳有祥桑伊陟乃赞于巫咸其虚心克己惟朝

 廷是忧初不欲善之在已过之在人此尧舜之风也 太戊
赞于伊陟作伊陟原命
 无垢曰伊陟原命所载皆恐惧修省之事原孔安国
 以为臣名是 (第 25a 页)
太戊
赞伊陟又命原以天变之事也其
 间君臣答问虽不得而知想见不过君臣相戒修德
 修政以答天意耳
仲丁迁于嚣 …… (第 25a 页)
 无垢曰嚣皇甫谧谓在河北或曰今河南敖仓余因

 迁都事乃知桑榖之妖转而为迁都耳夫 太戊
占之
 曰野木生朝国其亡乎是 (第 25b 页)
太戊
不修德必有亡国之
 灾惟其修德所以止于迁都耳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
 无垢曰太史公云仲丁崩弟外壬立外壬 (第 25b 页)
 我稽之于卜又如我志于是不得不迁也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
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

业厎绥四方
 无垢曰先王有故事谓自成汤以来皆敬慎天命也
 敬慎天命宜有定居矣然自 太戊
忽有桑榖之变故
 仲丁迁于嚣河亶甲居相祖乙圮于耿而我迁于殷
 以继汤迁于亳之举惟敬慎天命傥天命有变必 (第 4b 页)
 人放逸所以警之使退今言古先哲王敬德所以引
 之使前成王知放逸之不可为而敬德之可以长年
 也则入德之阶显然可升矣中宗 商王太戊
也心不
 散则严貌不乱则 (第 22b 页)
中宗
非特行于庙堂之上也在 …… (第 22b 页)
 又曰惟严恭故于天命则知所寅畏于治民则知自
 度 又曰忧畏者必有俭德俭则仁仁则惟恐勤民
 动众夭夭杀胎故天下皆成和气和气所至动有生
 意此 中宗
所以长年也放逸者必侈汰侈汰则不仁
 害虐蒸民暴殄天物天下皆成怨气怨气凝结触之
 则死岂有长年之理乎人 …… (第 23a 页)
 周公所以警成王也

 周氏曰周公恐成王之未信也故引先代人君无逸
 享年者以明之 中宗
(第 23b 页)
太戊
(第 23b 页)
太戊
都亳亳有妖怪
 桑榖二木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天著不恭之训 (第 23b 页)

 戊
恐惧作原命之篇告其相伊陟以改过自新遂能
 弭灾变致太平故经曰在太戊时格于上帝此严恭
 寅畏天命之实也 …… (第 23b 页)
 而不可得矣

 陈氏曰外致其严恭内致其寅畏自度言自治以法
 度也言祗以钦之言惧以畏之 中宗
严恭寅畏于天
 命故以之治身则自度以之治民则祗惧如是岂以
 逸豫为哉故于事不敢荒于心不敢宁尤以畏天为 …… (第 24a 页)
 主也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
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
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

 无垢曰 中宗
天性无逸高宗因艰难而无逸虽所入
 路不同其所以为无逸则一也高宗未为太子时其
 父小乙欲其知稼穑艰难故 …… (第 24b 页)
 在稼穑故不妨农时不夺民利不尽民力而天下皆
 受其赐矣以此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寺之手未
 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苦未尝知惧者其亦危哉
  又曰 中宗
享国七十有五年高宗享国五十有九
 年祖甲享国三十有三年祖甲不及高宗高宗不及
  (第 26a 页)
中宗
岂德有厚薄而年有长短也 (第 26a 页)
中宗
高宗祖甲
 即位之初未知其老少如何老者必不久少者享国 (第 26a 页)
 必长年如舜大德在位五十载不及 中宗
之久岂可
 谓舜德不如 (第 26b 页)
中宗
哉古书无据未有以考之又况人
 之气数自有长短第修德者必延年而不敬者必夭
 折也此不可不知矣
 陈氏曰 …… (第 26b 页)
 无垢曰三宗之无逸见敬德而不见富贵后王生则
 逸见富贵而不见敬德以此知之人主之不可不学
 也人主之敬多发于变故艰难中所谓知生于忧患
 也 中宗
因桑榖之异而知敬高宗因旧劳于外而知 (第 27a 页)
王无


他美号则亦以十干之号著而不名故书有太


甲沃丁仲丁河亶甲祖乙盘庚又有庙号太甲


为太宗 太戊
(第 4a 页)
中宗
武丁为高宗故书有高宗


肜日高宗之训太甲三篇及身而作史亦不追


改也(高宗二篇据殷本纪为其子祖庶 (第 4a 页)
之眚自外来谓之祥是孽为灾初生之名故为
灾也逭逃也释言文樊光云行相避逃谓之逭亦行不相逢也
天作灾者谓若 太戊
桑谷生朝高宗雊雉升鼎耳可修德以禳
之是可避也自作灾者谓若桀放鸣条纣死宣室是不可逃也
据其将来修德可去 …… (第 18b 页)
隧襄王不许沃丁不
当以天子之礼葬伊尹也孔言三公礼葬未必有又要情事当
然也
伊陟至四篇
正义曰伊陟辅相 太戊
于亳都之内有不善之祥桑谷二木共
生于朝朝非生木之处是为不善之徵伊陟以此桑谷之事告
于巫咸史录其事作咸 (第 25b 页)
乂四篇乂训治也言所以致妖须治理
之故名篇为咸乂也伊陟不先告 太戊
而告巫咸者君奭云在 …… (第 25b 页)
太戊时则有若巫咸乂王家则咸是贤臣能治王事大臣见怪
而惧先共议论而后以告君下篇序云 大戊
赞于伊陟明先告
于巫咸而后告 (第 26a 页)
太戊
传伊陟至之子
正义曰伊陟伊尹子相传为然殷本纪云沃丁崩弟太庚立崩
子小甲立崩弟雍巳立崩弟 (第 26a 页)
太戊
立是 (第 26a 页)
太戊
为小甲弟太庚之子
传祥妖至之罚
正义曰汉书五行志云凡草物之类谓之妖自外来谓之祥祥
是恶事先见之徵故为 …… (第 26a 页)
君貌不恭天将罚之木怪见其徵也皇甫谧云 太戊
问于伊陟
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事有阙白帝修德 (第 26b 页)
太戊
退而占
之曰桑谷野木而不合生于朝意者朝亡乎 (第 26b 页)
太戊
惧修先王之
政明养老之礼三年而远方重译而至七十六国是言妖不胜
德也
传赞告至臣名
正义曰礼有赞者皆以 …… (第 26b 页)
臣名者言是臣之名号也郑玄云巫咸
谓之巫官者案君奭咸子又称贤父子并为大臣必不世作巫
官故孔言巫氏是也 太戊
至原命
正义曰言 (第 26b 页)
太戊
赞于伊陟惟告伊陟不告原也史录其事而作
伊陟原命二篇则 (第 26b 页)
太戊
告伊陟亦告原俱以桑谷事告故序揔
以为文也原是臣名而云原命谓以言命原故以原命名篇犹
如囧命毕命也 …… (第 26b 页)
徙嚣在河北也或曰今河南敖仓二说未知孰是也相地孔
云在河北盖有文而知也谧又以耿在河东皮氏县耿乡是也
大戊
至地名
正义曰此及下传言仲丁是 (第 27a 页)
太戊
之子河亶甲仲丁弟也祖乙
河亶甲子皆世本支也仲丁是 (第 27a 页)
太戊
之子太戊之时仍云亳有
祥知仲丁迁于嚣去亳也
传亶甲至曰圯
正义曰孔以河亶甲居相祖乙即亶甲之子故以为圯 (第 27a 页)
为训王之端也
传言至至自消
正义曰格训至也至道之王谓用心至极行合于道遭遇变异
改修德教正其事而异自消 太戊
拱木武丁雊雉皆感变而惧
殷道复兴是异自消之验也至道之王当无灾异而云遭变消
灾者天或有谴告使之至道未必 (第 25a 页)
此次者
郑云此数本诸阴阳昭明人相见之次也五行传曰貌属木言
属金视属火听属水思属土五行传伏生之书也孔于 太戊

谷之下云七日大拱貌不恭之罚高宗雊雉之下云耳不聪之
异皆书传之文也孔取书传为说则此次之意亦当如书传 (第 9a 页)
貌恭心敬畏
天命用法度治民敬身畏惧不敢荒怠自安故中宗之享有殷
国七十有五年言不逸之故而得历年长也
太戊
至称宗
正义 (第 9b 页)
中宗
(第 9b 页)
太戊
王名商自成汤巳后政教渐衰至此王 …… (第 9b 页)
大和知者说
命云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不言除丧犹尚不言在丧
必无言矣故知丧毕乃发言也高宗不敢荒宁与 中宗
正同故 …… (第 10b 页)
云亦法 中宗
不敢荒怠自安殷家之王皆是明主所为善事计
应略同但古文辞有差异传因其文同故言法 (第 11a 页)
中宗

传善谋至无非
㠪义曰释诂云嘉善也靖谋也善谋殷国谋为政教故至于小
大之政皆允人意人无是有怨高宗者言 …… (第 11a 页)
各顺其文而为之说其言行善而得长寿经意三王同也以
其世次颠倒故解之云此以德优劣立年多少为先后故祖甲
大戊
武丁之下诸书皆言太甲此言祖甲者殷家亦祖其功
故称之祖甲与二宗为类惟见此篇必言祖其功亦未知其然
殷之先 …… (第 12a 页)
正义曰既言明君闇君善恶相反更述二者之行周公言而叹
曰呜呼自殷王 中宗
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此四人者皆
蹈明智之道以临下民其有告之曰小人怨恨汝骂詈汝既闻
此言则大自敬德更 (第 16a 页)
甲亦曰阿衡与郑异也
传太甲之孙
正义曰史记殷本纪云太甲崩子沃丁立崩弟太庚立崩子小
甲立崩弟雍已立崩弟 太戊
立是 (第 4a 页)
太戊
为太甲之孙太庚之子
三代表云小甲太庚弟雍巳 (第 4a 页)
太戊
又是小甲弟则 (第 4a 页)
太戊
亦是沃
丁弟太甲子本纪世表俱出马迁必有一误孔于咸乂序传云 (第 4a 页)
太戊
沃丁弟之子是 (第 4a 页)
太戊
为太甲之孙也
传伊陟至二臣
正义曰伊尹格于皇天此伊陟臣扈云格于上帝其事既同知
此二臣能率循伊尹之职辅 …… (第 4a 页)
为大臣矣不得至今仍在与伊尹
之子同时立功盖二人名同或两字一误也案春秋范武子光
辅五君或臣扈事汤而又事 太戊
也格于上帝之下乃言巫咸
乂王家则巫咸亦是贤臣俱能绍治王家之事而巳其功不得
至天言不及彼二臣
传祖乙至 (第 4b 页)
巫氏
正义曰殷本纪云 中宗
崩子仲丁立崩弟外壬立崩弟河亶甲
立崩子祖乙立则祖乙是 (第 4b 页)
大戊
之孙也孔以其人称祖故云殷
家亦祖其功贤是咸子相传云然父子俱称为巫知巫为氏也
传高宗至傅说
正义曰说命 …… (第 4b 页)
百姓丰实家给人足管子曰衣食足知荣
辱仓廪实知礼节
王人至是孚
正义曰王人谓与人为王言此上所说成汤太甲 太戊
祖乙武 …… (第 5a 页)
道有不至者此言格谓道至者天寿有平至之君有平至之德
则天与之长寿即知 中宗
高宗之属身是也由其君有平至之
德故能安治有殷言有殷国安而民治也有殷嗣子纣其德不
能平至国不安民不治故 (第 6b 页)
 弟以兄父故而见使则非公选而政由是败矣上世

 有自野耕钓渭擢居辅相而人莫不以为宜伊陟象
 贤复相 太戊
丁公世美入掌兵权不以世故疑之也
 崇伯殛死禹作司空蔡叔既囚仲为卿士亦不以其
 父故废之也惟其公而已矣 (第 16a 页)
 君民无君则亦无以为民矣

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伊陟相 太戊
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伊陟赞于巫咸作咸乂四
(第 35a 页)
太戊
赞于伊陟作伊陟原命仲丁迁于嚣作仲丁河
亶甲居相作河亶甲祖乙圯于耿作祖乙
 自此下亡书序也咸有一德篇至 …… (第 35a 页)
 子谓沃丁太甲子既葬伊尹于亳邑咎单忠臣以沃
 丁爱慕伊尹遂训剔伊尹所行功德之事史书序之
 故作书而名曰沃丁伊陟相 太戊
亳有祥桑榖共生
 于朝伊陟赞于巫咸作咸乂四篇此咸乂四篇之序
 也孔氏谓伊陟是伊尹子 (第 35b 页)
太戊
是沃丁弟伊陟相时
 于亳都之内有不善之祥桑二木共生于朝朝非生木
 之处而桑榖共生之故为不善之祥伊陟以 …… (第 35b 页)
 告于巫咸史氏录其言故目曰咸乂凡四篇乂治也

 告巫咸以自治之说也 太戊
赞于伊陟作伊陟原命
 二篇之序孔子谓桑榖之灾伊陟既赞于巫咸二人
 先共议论然后告君故其君 (第 36a 页)
太戊
遂又以其事赞告
 于伊陟史录其事故目其书曰伊陟曰原命盖 (第 36a 页)
太戊
 
告伊陟则亦告原命故有伊陟又有原命俱以桑榖
 事告故序总以为文原是臣名以言命原故名原命
 如囧命毕命也 (第 36a 页)
 每遇灾异惟正其事以消去之如成汤遇旱以六事

 自责 太戊
遇桑谷之异严恭寅畏以引灾今祖已亦
 欲高宗正其事如成汤与 (第 4a 页)
太戊
则可以变灾为祥苏
 氏则谓绎祭之日野雉鸣于鼎耳此是神告王以宗
 庙祭祀之失也故祖已言当先格王心之非盖 (第 4a 页)
 闻曰明非臆说乃得之所闻也周公谓闻古人之言

 在昔殷王中宗即 太戊
也其为君也上则严恭寅畏
 于天命下则循法度以治民惟上畏天下畏民故夙
 夜之间祇敬畏惧不敢怠荒于是以图 …… (第 47a 页)
 之非徒畏而已矣如有寇盗而畏非不畏也岂敬而
 畏之哉如见小人在位而恭非不恭也岂严而恭之
 哉此所谓严恭寅畏天畏即桑谷共生于朝 太戊

 惧修省也 (第 47a 页)
太戊
上畏天下畏民不敢荒宁故天与 (第 47a 页)
 之民悦之而享国七十有五年之永也自 太戊
以下
 十四世至于高宗其名曰武丁旧常勤劳于外于是
 所与者皆在下之小人此即前所谓旧学于甘盘既
 乃遁 …… (第 47b 页)
 永此亦由无逸之所致也自高宗而后三世则其君
 谓之祖甲先儒皆以祖甲为太甲盖见之史记及国
 语皆以祖甲为淫乱之君故以为太甲然顺世次言
 之 太戊
之后言高宗高宗之后言祖甲其时既自有 …… (第 48a 页)
 国最长者欲成王慕而无逸也周公既举其享国之
 长者以为之劝故又举逸豫以促期者为之戒谓自
 是厥后立王生则逸所谓自时厥后者非自祖甲之
 后也或自 中宗
之后或自高宗之后或自祖甲之后 (第 49a 页)
 也伊尹以先朝元老辅太甲实太甲所恃以为安所
 取以为平者不敢名之故呼为保衡自太甲而后至
 其孙太戊之时则有如伊尹之子陟与臣扈者辅相
  太戊
其功遂能与太甲俱格于上帝盖周公立言于
 有若伊尹之下继以格于皇天是伊尹辅汤功能格 (第 7b 页)
 于皇天也于有若保衡之下不言功用并于有若伊
 陟臣扈之下言格于上帝是保衡辅太甲伊陟臣扈
 辅 太戊
其功能格于上帝也于巫咸言乂王家是巫
 咸又不及伊陟臣扈特为 (第 8a 页)
太戊
治王家之事而已于
 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之下
 继以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是祖乙之时得巫 …… (第 8a 页)
 此上诸臣有功业陈烈于上者而保安乂治有殷也

 而诸儒之说乃谓伊尹相汤格皇天伊陟臣扈相
 戊
格上帝其他则无功用至此率惟兹有陈保乂有
 殷乃谓总言伊尹以至甘盘六臣皆能陈力保乂恐
 于理未安故不敢 …… (第 8b 页)
 第不知其别果为如何尔或谓天以其覆焘于上者

 为言帝以其宰制于下者为言又未可知也但周公
 于汤言皇天于太甲 太戊
言上帝则帝当不及于天
 明矣少颖谓伊尹保衡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皆
 先王所任之臣与旧日就学之臣周公引 …… (第 9b 页)
 言之则言甘盘不言傅说是甘盘乃旧臣而傅说不
 免为新进周公所以不言也商室之兴惟伊尹相成
 汤能格于皇天保衡相太甲与伊陟臣扈相 大戊
(第 9b 页)
 之殃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亦由此也可不戒惧谨
 独而慎之乎君子拟议此爻当谨其言行之发矣按
 宋景三言而荧惑退舍 太戊
脩德而祥桑立枯言行
 动天地实理感召然也人君端拱深宫一话一言一 (第 6a 页)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叶铁/因反)鱼在于渚或潜在渊(叶/一)

(均/反)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比也榖一名楮恶木也(孔氏曰陆氏云幽州人谓之/榖桑荆扬交广谓之榖中州)
 (人谓之楮 殷中宗
时榖桑共生是也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树皮斑者是楮白者是榖)
 攻错也 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 (第 32b 页)
    (商从契至汤为十四世也释文曰商者契所/封之地名汤有天下遂以为国名愚按汤后)
    (九世至 大戊
而商道兴庙号 (第 25a 页)
中宗
(第 25a 页)
大戊
后十/三世至武丁商道复兴庙号高宗武丁再传)
    (而至祖甲所谓三宗迭兴也盖商人宗之皆/为百世不迁 …… (第 25a 页)
  (则及夫酒馍焉商人尚声岂始作乐之时则歌那/既祭而后歌烈祖欤大扺商颂简古难看辞断而)
  (意续孰/读自见)
   序祀 中宗

    详此诗未见其为祀 (第 33a 页)
中宗
而末言汤孙则亦
    祭成汤之诗耳序但不欲连篇重出又以中
    宗商之贤君不欲遗之耳 …… (第 33a 页)
 (其数而商则止有三宗高宗即其一也然尝疑高宗/之庙未知立于何所三宗之后昭穆当祧者未知入)

 (于何庙窃意所立三宗 中宗
当穆高宗祖甲当昭各/随昭穆之位特列其庙于太祖庙之两傍三昭三穆)
 (之上如周文武世室之位也中宋之后则 (第 47b 页)
 (长以致/其功)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其下维榖(音谷释文曰谷从木非从禾也○/曰榖楮也今楮皮也○传曰榖恶)
(木也○疏曰陆玑云幽州人谓之榖桑荆扬交广谓之/谷中州人谓之楮 殷中宗
时桑榖并生是也今江南人) (第 9a 页)
 祀焉

   那一章二十二句
烈祖祀中宗也(笺曰中宗殷王 大戊
汤之玄孙也有桑/谷之异惧而脩德殷道复兴故表显之)
(号为 (第 5a 页)
中宗
○疏曰祀 (第 5a 页)
中宗
之乐歌也/礼王者祖有功宗有德不毁其庙)
嗟嗟烈祖(补传曰言烈祖而云嗟嗟以简朴故也若周/颂则言于穆于皇 (第 5a 页)
乃近于文矣○笺曰功烈)
(之祖成汤○今曰那/衎我烈祖亦成汤)有秩斯祜(音户○传曰秩常也○/苏氏曰秩秩无穷之福)
(○笺曰/祜福也)申锡无疆(传曰申/重也)及尔斯所(笺曰及女之此所/女 中宗
也言承汤)
(之业能兴之也○朱氏曰斯所犹言此处/也○今曰及犹与也犹生甫及申之及)既载清酤(音/户) …… (第 5a 页)
曰上云以享者谓诸侯来/助致享于神也下云来飨者谓)
(神来至而/歆飨也)降福无疆顾予烝尝汤孙之将(疏曰 中宗
之/飨此祭由汤)
(之功故本言之虽 (第 6a 页)
中宗
之子孙/亦是汤远孙故亦得言汤孙也)
 嗟乎我烈祖成汤有秩秩之常福以申锡后人之无
 穷也时祀 (第 6a 页)
中宗
故以此所 (第 6a 页)
中宗
故及 (第 6a 页)
中宗
者谓 (第 6a 页)
 汤创之 中宗
兴之商祚久长皆汤及尔 (第 6b 页)
中宗
为之故
 以 (第 6b 页)
中宗
配创造所以大 (第 6b 页)
中宗
之功也今我祀中宗之
 时既载清酒于樽以酌献故神明赐我所思而成之
 谓其来格也亦有和羹其事既戒谨而不苟 …… (第 6b 页)
 以格神而神来格以享神而神来飨降以无穷之福
 也今省顾烝尝之祭无所不致其谨者乃汤孙之所
 将奉辞与那颂同而意各有所主那美汤此诗美
 宗
谓汤之子孙世世奉烝尝之祭者 (第 7a 页)
中宗
中兴之
 功也
   烈祖一章二十二句 (第 7a 页)
玄鸟祀高宗也(笺曰高宗殷王武丁 中宗
玄孙之孙也/有鸣雉之异又惧而脩德殷道复兴故)
(亦表显之号为高宗云/疏曰祀高宗之乐歌也)
 此诗祀高 (第 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