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四書類
書類
易類
五經總義類
政書類
地理類
職官類
詔令奏議類
詔令類
傳記類
正史類
金石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天文算法類
儒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密教部類
洞真部
洞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邠土人迁国步微。故宫松柏日西晖。天旋地转三年后。翟驭今从海上归。闻说銮舆去国辰。千官惊散六飞尘。如今更渡临津水。谁是当年击楫人。
又叠前韵
鞍马为家生事微。戎衣短窄费阴晖。今朝又涉碧澜渡。未识幽魂记我归。
北极如今终不变。西风谁使莫吹尘。三山

入眼勤相引。似作危机解误人。
听天相公寿席有作(听天即 沈政
承守庆。年八十致仕。归老畿邑。)
期颐年至已登台。龙虎榜中早占魁。上马气豪嫌矍铄。挥毫律熟谢敲推。提 (第 532L 页)
师湖外人加额。奔问关西甲拂埃。此日寿筵宁阙祝。大公勋阀穆陵开。
  附 沈政
承次韵
 衰年伴食滥升台。科第曾惭作榜魁。病后榻前无客到。闲来门外有僧推。难忘北阙承殊宠。刚厌东华走 (第 532L 页)
知之 明行之
笃。皆在我耳。我又何求哉。此亦文势之误也。不如又何他求之为合也。又革旧习章云。时时每加猛省之功此非无 (第 494H 页)
 
章下注。明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尔。上三章。言舜文武周公尽中庸之道。而孔子对哀公之语。亦中庸之事。故曰所传之一致也。所传者四圣相传之道也。一致者。同是中庸也。明者。子思发明舜文武周公所传同一中庸道理也。举而措之者。举而置之位也。亦犹是尔者。言孔子所 行之政。
亦如此章所对。删其繁文者。删家语之繁文。以附于篇者。表出此附于中庸也。
颇详尽。但举而措之者。举此道 …… (第 238L 页)
所示似然。至于告迁。则家礼本文虽如此。其下杨氏注云云。非但礼义宛转。近来士大夫家多行吉祭。惟左右参酌 行之
也。
又答洪叙一别纸
 曾为上论此意。请罢祈请之行否。◑或以曾为上论此意六字句绝。而为曾已上论之意。 …… (第 242H 页)
经章云云。九经。始自修身。而修身中。含格致诚正工夫。大学所谓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也。故其下八经。皆是 行之
事。今谓之后知者。未可知也。然道理则 …… (第 245H 页)
今人深患。惟在无志。充此志以往。又何患浩天之不复也。大抵此学。本不是玄妙奇异之事。惟收敛身心于日用常 行之
间。辨其善恶而从善去恶。是也。古圣贤千言万语。亦不过辨善而从。辨恶而去之法。则前所阁于贵案者。乃其一 (第 246H 页)
筵教观之。亦可以仰揣矣。惜乎。朝臣恬嬉玩愒。因循至今。可胜叹哉。方今 离明继照。万物维新。行 先王未 行之政。
救 先王欲救之民者。岂非 殿下之责乎。善继善述。无大于此。而或者以曹参之对汉惠为言。夫高帝创业。虽日 …… (第 459H 页)
之大段变易者。断然 行之。
庶不至于大拂民情矣。昔宋儒张载欲行井田。必欲先试一乡。臣之前疏请试一二邑者。欲使其利害便否。晓然于众 …… (第 461L 页)
口钱之通共出役者。实古今通规。而我国之独不行。以其有名分故也。为国者如有大力量大变通。则户布口钱犹可 行之。
今也不然。只欲计户而出钱。二三钱而分等为差。则人岂敢怨。设或有怨。此岂为厉民之政乎。今此良民虽减其役 …… (第 461L 页)
疋之类。皆令鍊习者。已成常规。恐不为碍也。(守御总戎良牙兵纳米十二斗。皆令赴操。此则二疋之役。而犹且 行之。
今纳一疋则民必不以为难矣。)议者以为每结一疋。虽或便宜。而如逢凶岁则田结减缩。将若之何。臣对曰凶岁之 …… (第 462H 页)
投进一劄。庙堂覆奏。作为节目。先欲试之于三南各一二邑者。非谓十全无疑也。便则 行之。
否则已之。固不害于古人少尝之道。而 成命一出。异论横生。节目 启下今过二十馀日。尚未颁行。国体之伤损 (第 463H 页)
戒哉。此即今日城主所当仿行之例。故并录敢禀。
明道程先生为泽州晋城令。横渠张先生为云岩令。皆有躬率己 行之政。
且朱夫子为南康浙东诸州榜谕文。有劝农劝学。劝立社仓。禁绝豪强者。惩治淫行者。三令五申之。少无宁处安寝 …… (第 47L 页)
也。恐不可无年月日头辞也。且虽招魂之意。死久墓前而追行。则不可无求诸阴阳之意也。焚香降神之节。不可不 行之
也。招魂辞老兄既能文辞。则不必代作矣。但自髫龄共讲同游。彼此知伉俪之重。而见糟糠之恩。则老兄岂遗情者 …… (第 52H 页)
不面而书古道也。而吾执事 行之。
甚感甚感。天生蒸民。又生圣人者。使圣人开发蒸民之所未知者。成全烝民之所欲为者。如造书契教稼穑制衣服之 …… (第 56H 页)
问之疑礼相似。其母祥事。不得不依尤翁说。退行父丧卒哭后。而其母几筵。使无服亲属。告其父丧之故而祥事退 行之
由恐当。盖人家有丧。虽无祥事退 (第 58H 页)
行之
事。元有告庙之礼。则遭父丧于母丧中者。不可无告于母丧几筵也。而况适当祥事者乎。告由 …… (第 58H 页)
多知贤能。自矜自售者。是敬也。行中天理。诚贯节文。而无所乖戾者。是和也。
世人徒言知礼行礼。而不知知 行之
本于诚心也。苟不知知 (第 59H 页)
行之
本于诚心。则所知不过外面。所行只是虚伪也。以外面之知觉。行虚伪之节文。则士习安得 …… (第 59H 页)
反生弊。求请相续。贿赂公行。收敛繁衍。民力惮尽。如此则欲行礼兴让者。反凭礼施夺。岂不惧哉。今佥执事欲 行之
礼。岂有一毫生弊之心。但此愚心曾所以惩羹者颇多。故今不免吹蒜于凉冷之地。伏愿佥执事恕究焉。
如或以教 …… (第 59L 页)
知礼而招请则误矣。许多礼说。布在方册。翻阅简编。板板照管。棣棣行去。则孰不知礼。孰不习礼。愚所以谓知 行之
本于诚心者。良有以也。更勿招请。
答金汉凤
 承重孙未娶者出亡后。其祖母下世。而支子兄弟。 (第 59L 页)
族之世守其寂寥谱牒者。相率而编于行伍之间。查括之难。有如是矣。而又伏念均田均税之依限年必举者。虽是当 行之政。
亦不无临时扰民之弊。且打算改量。苟非其人。则适坏其旧制而反成不均。此庚子以来所以因循挨过者也。若欲从 …… (第 261H 页)
般情弊。而反以病民。如今朝论中罢还归结之说是已。今日结价。已苦其重。况又加诸。若结民如是偏苦偏重。则 行之
不久。胜国末之结道令出。此臣之所以不敢轻议蠲贷之典者也。夫随时蠲贷之典。固是有国家者恤民宽民之政。而 …… (第 262H 页)
 殿下于渊蜎濩蠖之中。必已庄览而镜考之矣。曾见有一政一事不便于民而不宜于民者乎。一一考究其成法而按而 行之。
准而程之。则矫救之能事毕矣。呜呼。 殿下今日之百姓。即我 祖宗之赤子。而三代时所以直道而行者也。岂一 (第 262H 页)
  

郑君漪清夫字序(辛酉)
孔子曰水哉水哉。喻道体之流行也。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喻学问之有本也。予知夫水矣。其流行也波澜也。即清也。不清奚水之取乎哉。虽然水无纹则未见其所以清。漪者水之纹也。今夫龙门之水。雁荡之水。流千里而放四海。漪漪乎成纹而益见其为清也。试以人而譬诸水。则其姿清其心清其行清。有是德然后方可言道体为一。学问成章。而其文外见。有漪漪成纹之美而清在其中。郑君漪请字于予。予字以清夫。君既有其姿。又有其心与行。故予以孔孟之训道学之说謦咳。而期其文之著见于世。清夫其勉乎哉。予闻君之先祖松江有清德。无忝尔祖。予又为君而诵之。岁辛酉季秋下浣。纯斋书。
观耕后苑序
曰予闻之。夫王者。代天理物。所 行之政
令。如天之生万物。所施之德业。如天之化群生。王以民为天何也。天人一理。民以食为天何也。苦乐咸系。后非 (第 36H 页)
 六章舜大知。 此属惟精而不就自己上省察言。专以取人说。圣人无待于精。故只察问隐扬而审择欤。
此章引舜之知。以 明行之
由于知而已。若其精之之工夫等级。安得逐节排比乎。且好问好察。亦是惟精之一事。省察之一法。圣人固无待于 (第 145H 页)
且轻之。况决无可疑者乎。朴潢以自少颜情之厚。不能拒绝。言及凶贼无行。慨然兴叹。非一非再。臣差 沈行之
时。沈某来见臣。仍言及凶贼曰。自富贵来。多行不法。无一事可观。吾以族亲之故。屡以为言则颇有厌麾之色云 (第 455H 页)
咸具。一疵不存。及其传之久远。鲜能行之无弊。况此刱始之事势。万非血气之可堪者乎。噫利病相参者。犹非可 行之政。
生等今日之事。所利则去而无复锱铢之遗。所病则加而不啻十倍之困。安得不遑遑汲汲赴愬之恐后哉。乃若更张之 …… (第 412H 页)
岁以为常也。其二则愿从道臣之言。归耗于官需而不令其生息也。窃念原疏若下筹司。则当否之决。在于列位。今 行之
利不利。此请之得不得。而二邑生灵之生死门路。于是乎分焉。相国列位閤下其不思惕然而念之。则惟有离亲戚弃 (第 412H 页)
分而迁延不即行耶。使道之下界。已过半年矣。小弱之官。不堪偏重之役。倒悬方急。日望救解。而只此循例。已 行之政。
尚且寥寥。一方之民。岂无向隅之怨乎。况今民罹大无之灾。冀蒙勤恤之政。主一道宣化者。当如救焚拯溺之不暇 …… (第 530H 页)
司奴婢复户之法。载在法典。而以十七事为言。则其立法本意。只复其户役而已。自经年以来。内奴婢等。谋免应 行之
役。因缘攀附。无所不至。一结田税四斗外。至于各司贡物。亦为拒逆。守令少有侵责。则赴诉于本司。使守令不 (第 536H 页)
而特以资品之故。罚止问备。惶蹙恐悚。求死不得。而又添一段愧恧矣。夫事君尽礼。尤当先责于高品。宁有此倒 行之政
刑乎。又况 圣教至严。臣虽不足比拟于人数。而为臣不忠。一至于此。则不可自立于天地之间。亦岂有官职高卑 …… (第 236L 页)
有出给之意。而臣意以为既系定夺中一事。则道臣虽给。臣不当擅受。故移书重臣。欲伏闻 圣教之如何。以为奉 行之
地。而行语之间。果引古人之事而仍断其非是。则古事尚且非之。岂敢以不韪之目。强加于奉命之臣乎。然拭唾重 (第 240H 页)
所失甚于所得矣。)分等而徵布也则不足于经费。必欲取足也则其弊与军布何异哉。不可者此也。口钱者。汉时已 行之政
也。可谓有据。而今丁男女(议者并计女口。故曰丁男女。)亦率不下四百万口。口出五钱。则足以当京外之经费 …… (第 356L 页)
为而生哉。不以其害及于白骨邻族乎。白骨邻族之弊。不以其逃故者不得立案而充代乎。今儒户布口钱之法。今年 行之
则不过明年。其弊依旧矣。何者。缩户合籍之伪。其可防乎。诈死冒亡之奸。其可御乎。顺之则法亡。逆之则怨生 …… (第 356L 页)
已分责于坊民。今则币布甚贱。公价既减。而犹为市民争利之资。况此农民自取于田而不待于外乎。)
今八道通 行之
规。一结之田。若捐稻五硕。则免赋税大同各㨾徭役。而终年无追呼。而一结之地。上田出 …… (第 357L 页)
何患乎不足乎。我国庆尚一半则供倭。咸镜平安并田税大同无所纳。而尚不忧经费。独以淳卤之地结布之少而为难 行之
端乎。
或曰玆法之行。有田者惮于出布。田结岁缩奈何。曰此则在乎择人而任之而已。苟不择人则虽有周官之制 …… (第 359H 页)
布以纳。如田税大同之为。故出之有渐而未足为扰。)大同利害。言者至今人人殊。当其初议时。攻者四起而断然 行之。
至今五六十年。称便者多。况此利百而害一者乎。上自国家。下至庶民。一心同虑。毋顾私毋苟异。惟以济民救亡 (第 360H 页)
亦至实而无一息之妄。故自始至终。无一事之不实。故凡事之出于心者。必有是心之实。而所 行之政。
无有不实。而纪纲有所立。而不为苟且。法度有所定。而不为文具矣。 殿下若以政事之末。为纪纲法度之方。以 (第 17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