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春秋類
小學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五經總義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政書類
地理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目錄類
別史類
傳記類
正史類
雜史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法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曲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平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道幽弱当此之时后不省方
故天子不亲而遣有司所以正承天顺地复圣王之制
显太祖之功也渭阳祠勿复修群望未悉 定定
复奏奏
可三十馀年间天地之祠五徙焉莽又奏天子父事天 (第 34b 页)
 之齐戒以静其心掩藏以静其身外去声色内禁耆
 欲以安形性则身静而心亦静矣所以然者阴阳方
 争当静以待其 定定
则阳反而阴顺在一己可以养
 其身心达之天下亦可以遂万物之情也 徐氏师
 曾曰视仲夏尤谨者养阳尤重于养 (第 37b 页)
  案大学一篇亦不用正义存疑等六条同中庸例
  其案语已详中庸卷首暨卷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释文大旧音/泰刘直带反) (第 1b 页)
 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
 子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
 若内外之两忘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 定定

 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与横/渠书) (第 2a 页)
 (三月庄元年亦事在三月定元年亦事在三月然隐/庄皆书正月则定公之无正始可知矣盖隐庄虽无)
 (正始而即位皆在正月则定即位在六月故也又曰/定哀多微辞公羊之言是也然何氏指 定定公
无正)
 (新作雉门丧失国宝黄池之会获麟五事以当之则/非本旨矣 汪氏克宽曰秦以前皆踰年即位汉惠) (第 3a 页)
十六字者此卷专明十三字者)

  旧谱前后二段文同乃太古遗音也

  前段名曰金声 定当达理定 达理 定 定
当达理定

  后段名曰玉振 定当达理定  (第 19a 页)
定 定
当达理定

  新谱借古语拟弦音犹词家填腔也 (第 19a 页)
  学乐先丝造乐先竹何也堂上之乐以丝为尊堂下
之乐以竹为首是故经云登歌下管管之言下犹歌
之言登也古人非歌不弦非弦不歌歌弦皆不徒作
乃其常也徒歌徒弦则其变也故尔雅释乐曰徒歌

谓之谣徒鼓瑟谓之步更其名以别之著其变也学
歌则必先琴瑟故传有之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
博依不能安诗弦在诗之前诗在弦之后是知学乐
先丝音矣虽然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盖弦有缓急非
管无以 定定
弦须用管必然之理也故知造乐先竹
音矣八音之中竹与匏土此三者系口吹馀五者则
非也故朱熹之说曰音律只是气 (第 5a 页)
遗音也口耳相传不记文字
词旨浅俗学者轻之殊不思礼失求诸野乐失亦
然殆未可轻之也按旧谱云定当达理定达理 定定
当达理定凡三句共计十三字从头再作是为二章合
二章为一篇名曰古操缦引详其词旨盖谓定弦
之人当达定弦之理 (第 3a 页)
 宜立也立炀宫非礼也
 (谷梁/传)立者不宜立者也
  炀公考公弟也鲁之以弟继兄盖始于此意如舍
  适嗣不立而立 定公定公
乃昭公之弟恐人议己
  于是而立炀宫其意若谓鲁一生一及其由来旧
  矣今定公以弟而继昭公亦犹炀公之以 (第 11b 页)
 (宜也自处以古人为法而望人以古道处已庄姜之/处已望人皆有则矣○黄氏一正曰呼日月者以其)

  (明能遍照也 定定
其志也○顾氏起元曰以古道相/处如古之刑于睦雍是也○沈氏守正曰怨非诗意)
  (也大意谓斯人之不古处也 (第 21a 页)
 (事在三月定元年亦事在三月然隐庄皆书正月则/定公之无正始可知矣盖隐庄虽无正始而即位皆)
 (在正月定即位在六月故也又曰定哀多微辞公羊/之言是也然何氏指 定定公
无正新作雉门丧夫国)
 (宝黄池之会获麟五事/以当之则非本旨矣)
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
(大夫专执 …… (第 5a 页)
 (宫圣人特书必有曾谓炀公不如林放之叹乎鄱阳/万氏曰炀公考公之弟也鲁之以弟继兄而立盖始)
 (乎此昭公之在鲁已立公为为大子及其居郓又黜/公为而立公衍则国固有适嗣矣季孙舍适嗣不立)
 (而立 定公定公
乃昭公之弟季孙恐人之议已于是/而立炀宫其意若曰炀公以弟而继兄鲁一生一及) (第 11b 页)
为三者之纲
领乃大学一书之大纲领也○通曰纲如网之有纲举其大者领如衣之有领挈其要者)


  知止而后有 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 (第 25b 页)
  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去声)安谓上下相
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

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
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
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或问是时季氏据鲁之半而公室无尺地一民之势不均
甚矣不均则臣疑其君而以贫为忧矣忧贫而求富不已则君疑其臣而至于不和矣不和则臣益自疑
而常惧于众少矣忧贫而求众愈甚则君益疑之而至于不安矣以臣亢君而不安则虽欲无倾覆之患
其可得哉在当时有难显言者故夫子微辞以告之○郑氏曰有国家者不患民之寡患亡上下之分而
至于不均不患财之乏而患在失上下之心而至于不安也均则民志
定定
则不贫和则民志一一则不
寡不贫不寡则安矣安则不倾○梅岩胡氏曰安无倾一语专药后世必为子孙忧之虑盖既均既 (第 33b 页)
 曰曾子问并有丧则如之何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

 奠也其虞也先重而后轻
冬城漆
 正传曰书冬城漆志非礼也 定公定
姒连丧继葬土
 血未乾而兴不急之役忘哀以劳民非礼矣张氏曰
 城漆谋伐邾也定公之丧邾子来奔事鲁谨矣哀公 (第 46b 页)
 微旨孔子特取而发明之挈为纲领分为条目灿然
 毕具之中经纬咸贯为人君者能究心于此身体而
 力行之治天下无馀事矣
知止而后有 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第 2b 页)
  程子曰亲当作新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
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
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𤼵而
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
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上声)其旧染之

(音乌)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
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
迁盖必其有以尽夫(音扶)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
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知止而后有 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
向静谓心不 (第 2a 页)
踵讹心知非是而故为穿凿附会以求其说之
必通者矣其侮圣言而误后学也益甚亦何足取以
为法邪 曰知止而后有 定定
而后能静虑而后能
得何也曰此推本上文之意言明德新民所以止于 (第 9a 页)
或不能虑能虑而或不能得者未有知止而不能有 定定
而不能静静而不能安者此节承上言明德新民固皆欲止于至善而其所以止于至善必自知止始知止则定静安虑而得矣看 …… (第 56b 页)
右经一章
知止而后有 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 …… (第 59a 页)
亦未敢全以为然窃复更定于此以俟后之君子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
近道矣知止而后有 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
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 …… (第 59b 页)
无得于道矣夫知行岂可判然为二哉但始求知时便是要为践行之地矣故如此立言朱子所定是诚可疑盖既云知止而后有 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先后之序已自说出尽了其谁不能知而又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为重复 (第 60b 页)
 之于性以止于至善万殊而一本也究是归于性之
 至善而止之耳非原有此至善之当止在心何以为
 止之一乎故得止必先知止大学所谓知止后有
 定
后能静能安能虑方能得也而知止又必格物致
 知各于事物之至善求合于性之至善方能知止方 (第 44a 页)
 不吊以其下成康为未久也君至尊也去父之殡而
 往吊犹不敢况未殡而临诸臣乎 按昭公有太子
 季氏以其与谋逐已废之而立 定公定公
受位于贼 (第 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