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別史類
傳記類
類書類
詩文評類
別集類
王后殡殿都监劳。进资宪大夫工礼曹判书。乙丑遭忧。除丧。拜知中枢议政府右参赞兼知经筵。复拜大司宪。正言 郑浩
尝奏劾吴道一粗悖状。至是持平金洪福欲弹浩。公抗议不挠。终见论递。士论益倾向焉。冬使燕。明年己巳还朝。 (第 162L 页)
然曰民其夷乎。 丈岩郑公浩
南迁过村里。公就见。论学达曙。艮庵李公喜朝自朗州西迁。艮庵以世祸为忧。公无嗟劳语。但曰平陂往复天也。 (第 193H 页)
。由亲及疏。秩然有序。谦逊自牧。温和乐易。与人言。恂恂然若无可否。而好直恶佞。根于秉彝。尝于洛中邂逅 丈岩郑公浩。
许以知己。别后犹惓惓不忘。郑公对人辄曰。金台甫志行之高古。气槩之磊落。非近世所易得者。及其殁也。又有 (第 316L 页)
若孝子之慕其亲。每举其当时契合之盛尊攘之义。以诏稚昧。往往㧖腕太息。又好谈华阳岩泉之胜。屡发于梦寐。 丈岩郑公
尝书赠先生旨诀一直字。佩服以终其世。若吾师可谓笃信守死者矣。余叹曰北方风气贸贸。自老峰振作以来。始稍 …… (第 403H 页)
道。监保宁,利城二县。银溪人至今诵其清德。朝廷尝欲通西北人清路。公议以公为首。已而不果。及废而家食。 丈岩
为方伯。延为教授。以矜式蒙士。生于辛卯十月十七日。卒于丁未十一月五日。墓在同府塘内面向亥之原。室永兴 (第 403L 页)
宪。锡珷及为全益昌妻者侧出也。锡琛使锡琮来曰墓而有志礼也。敢以请。余惟公实行孚于家乡。可书者非一。然 丈岩郑公浩
所为碣文已详之。又何赘焉。独于公自号之义。感发特深。略叙之如右。岂亦衰世之意欤。铭曰。
少慕考亭。晚 …… (第 405L 页)
曰。家世守拙。干禄不苟。岂以穷饿之故而为忝先之人哉。公少有文望。士友倾向。侪流多显者。而不复与交。独 丈岩郑公浩
臭味与同。终始不替。郑公惜其虚老。劝以应举。公以诗谢之。公于尤庵先生无契分。闻其被祸。草哀辞以写意。 …… (第 406L 页)
录其行属为铭。余悲其志。且哀公之穷。力疾而为之文。以遗郑氏之子槃。铭曰。
不见尤翁而哀诔先就。可知为 丈岩
之友。终身固穷。不苟干禄。可谓清士。有女乞铭。以阐厥幽。勿云无子。
生员金公墓志
金公光白景纯。旧与 (第 407H 页)
  

领议政 丈岩郑公
行状
   本贯庆尚道迎日县。
   曾祖 赠兵曹判书行通政大夫江陵大都护府使讳宗溟。曾祖妣 赠贞夫 …… (第 516H 页)
  考 赠领议政行通训大夫司宪府监察讳庆演。妣 赠贞敬夫人德水李氏妣 赠贞敬夫人骊兴闵氏。
公讳浩字 仲淳。
迎日人也。迎日之郑。自高丽平章事均之。历文贞公思道,恭𥳑公洪。至文清公讳澈。当 昭敬王时。以清忠直 …… (第 516H 页)
终不以一毫官事带累。亦可见公议之难诬也。公雅好佳山水。自是无意于世。益思入山之深。得一奥区于延丰峡中 丈岩
之上。架得数间屋子。扁以攀桂亭。盖取晦庵招隐词攀援桂枝聊淹留之意也。邻近士子闻风而来学者众。日与讨论 …… (第 518H 页)
祸于国家。至是遂言之。 上批有曰侵斥大臣。欲惹闹端。首尾语意。亦颇隐微。殊甚不快。又于答大臣之疏。有 郑浩
之疏。不正不白直之 教。明年春升副校理。公以连承 严旨。不敢在家辞免。进至近圻。以前事引咎请谴。 上 …… (第 518L 页)
免乎。朝廷再遣京兆郎。图形以来。其郎受时人指。一反前郎之言。谳司强引比律。当以徒年配于清风。其秋宥归 丈岩。
自是数年之间。不下叙命。日与诸生讲学以为乐。然于时政之得失。世道之污隆。其忧爱感愤之意。亦未尝以进退 …… (第 523H 页)
言其同归毁经之罪。 上遽严斥之。又曰廷臣之好议论。予甚不取。盖指公也。玉堂上劄救之不听。且 下教曰。 郑浩
刚介可取。而但好为议论。予所不取。承旨出言于浩。使之无甚好议论可也。于是时辈嗾李泰宇陈疏讦之。其中有 …… (第 524H 页)
郑某送其子。要致郭景斗。嗾成儒疏云。伊时公之两子皆在乡。人所共知。其他诬捏。推此可知也。上大怒。教曰 郑浩
大小议论。无不挺身担当。前后儒疏。无不指嗾。作挐贤关。恣行胸臆。此实迸诸四裔。不与同中国者。 命极边 …… (第 524H 页)
群起沮遏。八月移配江原道平昌县。壬辰正月有全释之 命。台臣李祯亿上疏白公被诬状。 上批以为予本无永弃 郑浩
之意。而遽尔牵复则不可也。癸巳二月领议政李公濡白于筵中曰。 (第 524L 页)
郑浩
事顷于台疏之 批。以不为永弃为教。 圣上包荒之量。孰不钦仰。且其被罪时事实。有非其实状者。某之刚介。 …… (第 524L 页)
矣。遂与书册相疏。吾知左右之必不然也。公自得此书。益自淬砺。虽从宦之日。公务倥偬。而不废看书。既定居 丈岩。
洒埽一室。左右图书。尝曰吾已老矣。非复读书时节。若欲泛观博求则徒费精力。无益身心。古人游骑太远之喻。 (第 536L 页)
欲断其心术。轻乃目之以挤陷。诟诋狼藉。排轧至深。臣实无拳勇可以抵当此者。牛马之呼。固已任之久矣。至于 郑浩。
则臣于曩日。实与同事。死生祸福。义当无殊。而不料其终也。首罪反归于浩。臣则微谴而止。每自循念。负愧多 (第 242H 页)
权文纯,芝村李公, 丈岩郑公,
厚斋金公一皆表章之。三渊金公又编整诗文。序述行谊。以悼惜于无穷。盛矣。其得之诸君子者。又岂止为片言已 (第 341L 页)
镜虎皆伏诛。首拜户曹参议。升北伯。 丈岩郑公浩,
丹岩闵公镇远言公不可出。移同义禁。历数官为大宪。疏言镜虎既诛。耇辉决难贳。疏下。六贼亦当杀。尹恕教疏 …… (第 456L 页)
彼史有诬蔑 仁庙语。命辨改。公从间周旋。得准请还。升嘉义。前后兼 经筵槐院筹司诸任。入史局。参纂修。 丈岩郑公
疏斥时议。不能严讨逆。 上下严旨。公以知申力疾入争。盛言郑公所守在大义。 上声色俱厉。犹不挠。 上见 …… (第 456L 页)
 上于公辞疏。批教亦严。公力引去。遂解御郎。后复见差。而引此事又免去。甲午。以暗行廉察湖西。还玉署。 丈岩郑公浩
跋家礼源流。极言尼尹背师。 上怒命罢职。公与堂僚上劄请寝。后因乡儒疏斥。陈章申辨。并不省。丙申。耽罗 (第 461H 页)
某年某月。年七十。葬某郡某里某向原。君所居有四梅树。先生既手书额其堂。遂庵权文纯尚夏,芝村李公喜朝, 丈岩郑公浩。
皆有诗文称引之。余曩因君之子揄。窃效数语。托其后。而唯诸公是述。今于君墓文。又欲终始引重者。盖曰尚有 (第 524L 页)
父师轻重之说。右尼尹甚力。贼臣真儒乘机投疏。又因入对。跳踉狂喷。诬诋善类。 上入其说。遽倾奖之。先是 丈岩郑公浩
赵公尚健首因源流事被罪。遂庵权文纯撰源流跋语。著尼尹背师罪。 上自内焚其文。俞相基为其祖文忠公棨。疏 (第 539H 页)
世之日。尝饬以身后诸事。而考古礼意。卒哭之后。令勿行朝夕上食。其子若孙遵承遗志。不敢有废。今者。台臣 郑浩
追论此事。至请勘正主祀者之罪。而其意专在于搆诬遗教之人。 殿下不违其言。遂皆听许。威命一下。累系相继 (第 260H 页)
怀。至于要津权门。则足迹如扫。生于党论之世。深恶倾轧。唯于事之当言者。指陈鲠亮。无所挠屈。戊寅。司谏 郑浩
疏。诋祭酒尹拯甚丑。目之以背师。其气燄如焚。无敢出而抗者。公时为执义。 (第 273H 页)
泰劄论。始命寝削黜。而怒犹不解。人莫测其故。于是合启继发请罢公职。 上即允其请。又命焚类编而毁其板。 郑浩
复唱加律之论。请远窜。终不允。此公十拜相而十见惎也。公于国事。知无不为。虽屡踬屡起。而忠赤炳然。终不 (第 331H 页)
其生。既葬从其死。此圣人设法所以能尽乎死生之大变。今辄乱之可乎。及先生没。诸孤遵雅意。不行上食。于是 郑浩
等以为背礼违俗。搆罪遗命与承遗命者。龂龂不置。怨毒之于人。其亦甚矣哉。德寿弱冠之年。游于先生之门。先 (第 361H 页)
为药院诸臣罪。于是新入两司之人。合启请罪崔公以迎合上旨。大司宪俞得一。又谓公前冬病不参入诊筵劾公。而 郑浩
继之。竟削夺。叙拜判敦宁府事。辛卯夏。由礼曹判书。遂膺大拜之命。时久旱。是日甘雨沛然。都民谓之赵相雨 …… (第 482H 页)
令。论 郑浩,
赵尚健护党毒正之罪。大为党人所嫉。果遭削黜。屏居江村。转寓阳城邑底。与内从兄艮斋崔公奎瑞相依。辛丑。 (第 485L 页)
惠临如何。(乙未)
与梁德村[乙未至月]
昨往芝庐。适逢巡相出来。闻洛报则今初五。相基投疏进源流。而 郑浩
跋文。亦在其中。丑悖与权说同。 上特下备忘。罢浩职。因 命削去跋文。 圣上处分。迥出寻常。感激何可量 (第 308L 页)
猥玷荐章。臣心愧惧。若陨渊谷。因此辗转滥叨宠命。尤何敢以虚为实。厌然冒进。以自陷于欺天之罪乎。)○时 郑浩
等三人疏。侵老先生。 上严斥之。并加窜配。 特遣承旨。慰安老先生。将上章申谢。草疏申救被罪诸人。语颇 …… (第 513H 页)
  
行状[尹光绍]
先生讳东洙。字士达。初字大源。号敬庵。姓尹氏。坡平人。以丽太师莘达。为始祖。四世而至文肃公瓘。好贤乐善。勋德盖世。自是蝉联十数世。入 本朝。有讳坤。吏曹判书昭靖公。勋封坡平。四世而有讳倬。同知成均馆事。 中庙朝以经术。为己卯师儒。又四世而至八松文正公讳煌。重开门户。鲁西 文敬公
讳宣举。明斋文成公讳拯。尤光大之。三世节义道学。为士林诵法。文成之弟农隐公讳推。亦有文德清节。其长子 …… (第 519H 页)
吏曹判书。昭靖公。勋封坡平。有讳倬。同知成均馆事。以经术。为己卯师儒。又四世而至八松文正公讳煌,鲁西 文敬公
讳宣举,明斋文成 (第 523L 页)
  其五十八

朝夕方将岭海行。中台升拜亦殊荣。西枢特借闲游地。温旨丁宁许保卿。
   右。合启阅月。不允。柳相遆。 郑浩
拜相。则臣序升左议政。身被台劾而升职者。亦古今所罕也。至三月二日。备忘记曰。噫。今春见卿之后。欻已三 (第 390H 页)
习。转益委靡。虽以该府定配所一事言之。荣川是自京五日程。而距 郑浩
所居忠州。一宿可到。向者浩之初命付处也。 圣上使之从近定配。是固出于轸念笃老之至意。而以其罪不可止于 …… (第 43L 页)
中道云。是予不辨中远。故有若提醒。其开谕乎。其警责乎。予于平日务加慰藉。故或一申饬人视若异事矣。至于 郑浩。
则既非极边。荣川亦远地。则当以京城计程。岂必所居邑论之哉。噫。辛壬与乙丙事。到于今日思之犹怪。卿之平 (第 44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