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別史類
傳記類
類書類
詩文評類
別集類
。故 上谕及此。除吏曹参判及左尹。皆因事递。公以报效 圣考。惟在实录。不敢久旷。数月而归。拜都承旨。 丈岩郑公
疏论时相之不严讨逆。上特下严旨。而政院三司无一人言之者。公病未肃命。即强疾诣 阙。启请收还。 上不纳 (第 130H 页)
登台司。书问公补君之策。公以去私意布公心收拾士类为先。而又引尤庵先生赴 召时请放被谴人故事以勉之。时 丈岩郑公浩
并三学士言事在谪。某相与四人者臭味不调。而首请蒙 宥。盖以公言议之见重也。公孝友天得。母夫人病病。公 (第 150H 页)
书往复焉。后又归依于文山之弊庐。以为收拾先公之绪业。且便江门之往来也。所居构数楹屋。为书室。而问名于 丈岩郑公浩。
郑公以景默名其堂。又书数行而识之。盖谓蔡九峰仲默以西山之子。师晦翁夫子。能成就其学。以公之得父师之教 (第 164L 页)
而冀其追轨于九峰也。 丈岩公
斯文长老。而其期待之意如彼。辛丑权先生丧。加麻三月。三月之内。不出入。居外食素。以尽心制。曰。以我师 (第 164L 页)
   高山寺。次成秀才(㰒)韵。
   次退溪集韵。示君范。
   谢蔡景默(之淑)来访
   遣兴
   偶吟
   次 丈岩郑公(浩)
见赠韵
   自詑
   遣怀用倒韵体
   南塘述景
   春日感兴
   己亥四月。与宋信甫(相允),闵向叔入丹阳仙岩。阻雨留守一庵三日。共次庵僧惟印诗轴中遂庵先生韵。
   丹阳舟中
   己亥冬。在黄江门下。得见 丈岩郑公
未发之咏。次其韵。
   看佛书。次高峰和尚诗。
   次九畹集韵
   次杨会卿(命彦)
   ……   答曹云举(世鹏○壬戌正月)
   答郑公理(彦燮○辛亥三月)
 书[二](知旧往复)
   上 丈岩郑公(浩○辛卯四月)
   丈岩
别纸(壬辰三月)
   丈岩(乙巳七月)
   答金关东伯(镇玉○丁未六月)
   答李薰伯( ……   巨济书院奉安梦窝先生祭文(丙午)
   温阳观善斋二先生真像奉安祭文
   祭遂庵先生文
   祭姜甥文
   祭 丈岩郑公

 告文
   告遂庵先生墓文
   告姜甥文
   告先妣灵筵文
 哀辞
   黄童子哀辞
  
   景默有才具。老得进士。居九云山中。与余契厚。
幽居日觉世缘轻。喜得佳朋话旧情。三径雨过花有色。万山春寂鸟无声。閒中独见天光净。静处方知道妙行。所贵人生能自适。愿言携手垄云耕。
遣兴
春来无事不相宜。好雨佳风日又迟。杖屦逍遥林壑美。诗歌酬唱友朋随。天机怜草新抽处。道妙看花欲放时。此意良非言语喻。且将樽酒自愉怡。
偶吟
无心自在碧山里。有梦不飞洛水隈。亦有无心花下鸟。时时啼送数声来。
其二
麻衣草食且安贫。饱煖何人笑我贫。风月满天花满地。山翁家计未全贫。

丈岩郑公(浩)
见赠韵
宁陵寒日照湖堂。谢事孤臣鬓发苍。拱北丹心犹未老。几经人世变沧桑。
其二
优游晚岁一茅堂。谩把 …… (第 21H 页)
   五月。与宋信甫,闵向叔。同舟发丹阳至黄江。
绝壁擎天立。长江抱地流。乾坤清淑气。满载一孤舟。
己亥冬。在黄江门下。得见 丈岩郑公
未发之咏。次其韵。
清宵端坐月窥栊。机息灵台一鉴空。才到看时还涉动。始知前境是为中。
看佛书。次高峰 (第 22H 页)
襟酬酢。又安敢不尽愚忠哉。帝王为治之道。只在于尊贤容直记功念忠。 殿下于此。窃恐有所未尽者。领议政臣 郑浩
硕德重望。为一时之所宗仰。虽其老病深笃。不得从仕。 殿下加意于尊敬眷遇。以风砺一世。矜式士林宜矣。向 (第 156L 页)
念及他耳。
南塘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书[二](知旧往复)
  
丈岩郑公(浩○辛卯四月)
去晦在江门。敬拜元月小晦所赐下覆书。满纸谆谆。无非奖劝以进者。奉读圭复。如承面诲。自顾无状。何以获 …… (第 375H 页)
。家亲名堂之大略也。先祖诗及函丈跋文。并以呈似。幸望注易之暇。留意撰记。寻便付来。千万至祝至祝。
丈岩
别纸(壬辰三月)
堂记请改处。伏承开释备至。感认则深矣。第详一篇指意所存。益见其有不敢当者。盖于篇首 …… (第 376L 页)
何。因此愚分之未安。未免议论之敢到。不胜惶悚之至。
丈岩(乙巳七月)
某谨斋沐再拜。奉书于 (第 377H 页)
丈岩先生
下执事。伏惟皇天祖宗。默佑邦家。世道阳复。朝著鼎新。大监起自湘泽。首登廊庙。一言而辨国诬。再劄而伸群 (第 377H 页)
则未有所发也。壬戌季冬日。旸谷病夫书。
三槐堂记
昔苏东坡铭王晋公三槐堂。反覆言天道之可必。而余尝观 丈岩郑公
所撰三槐堂南公行状。郑公正直君子。其言必可信。则三槐翁吾知其为笃行高节士 (第 171L 页)
言。宜不止此。悲怀填臆。不能究宣。更待他日灵几南下。当一就哭而续言之。灵其迟之。呜呼痛哉。尚飨。
丈岩郑公
(第 197H 页)
丈岩郑先生。
以 崇祯丙辰冬十一月十三日。弃后学。荏苒之间。再期奄迫。筵几将撤。西原韩元震远伏 (第 197H 页)
因废举业。专用力于此事。又尝从艮庵李公于丰壤。讲论经礼。多有书疏往复。尝构数间书室。为藏修地。问名于 丈岩郑公。
郑公即直斋翁道义交。而公之所尊事者也。以景默名之。书以志之曰。人虽有美质。必内有贤父兄。外有严师友而 …… (第 206H 页)
  
族祖苍愚先生行状

先生讳如玉。字子刚。清州人也。东国之韩。其源盖出于箕子。箕子之后有得姓者三人。韩其一也。韩之籍于清。又自高丽太尉讳兰始焉。太尉始居清之务农亭。力穑致家财钜万。丽祖征甄萱。师过门前。迎犒其师。遂仗剑从之。赞成王业。书名壁上。其后有修文殿太学士文惠公讳康,宝文阁提学讳谢奇,宣力佐理功臣上党府院君思肃公讳渥,清城君平简公讳公义,输忠赞化功臣右文馆大提学清城君 文敬公
讳脩。连五世皆以丽朝名臣。名在史传。 (第 224L 页)
文敬公
生讳尚敬。策我 朝开国勋。封西原府院君。官至领议政。谥文简。胜国馀裔将尽。赖公言获全。事载白轩李相公 …… (第 224L 页)
遇 成庙。与达城君徐居正,晋山君姜希孟。并称为三臣。赐号佐理功臣。封西平君。官至左赞成。 赠谥文靖。 文敬公
以文章德行。冠冕一世。而本之于主敬之学。阳村权公近序文集。备述其学。盖有闻于箕子敬用五事之旨也。不然 …… (第 224L 页)
又是受 文敬
之教也。文靖生讳士介。通政大夫永兴府使。累典郡邑。皆有治绩。生讳胤昌。礼曹参判。慕斋金先生作诗哭公。 …… (第 225H 页)
奸伪。如见肺肝。当之者或至于惶汗失措。平生自律。无一毫苟简。慷慨忧世之志。乃其所素蓄积。公之登第也。 丈岩郑公
以宪长入洛。屡次来访。责勉以淬砺风节。挽回世道。郑公于人少许可。而其所期望于公如此者。盖知公所存也。 (第 234H 页)
取府君所赠诗语。名其堂曰勤修。 丈岩郑公
记之曰。浩于此别有所感于彭亭公老柏时花之句。其刚大不枉之气。严于阴阳淑慝之分。凛乎若不可犯。信乎前辈 (第 260H 页)
矢也。先生此论。恐未可谓得中也。曾见 丈岩郑公。
亦指此段。深以为未安矣。
 答李仲久曰。明德。以所得乎天言德字。以虚灵不昧言明字。
按所得乎天。是说 (第 384L 页)
言火其书。而不悟举措之颠倒若此。而尚可谓不出于厌薄乎。臣于是窃恨 殿下言语之不诚。扶抑之太偏也。至于 郑浩,
赵尚健之前后被罪。不以其罪。则居三司者。乌得无言。而 殿下之不少开纳。已有歉于翕受之德。而真儒犹以宽 (第 274H 页)
州东而最以秀特称者曰七宝山。山之水环山趾而合流者曰双溪。为溪之最深处。而萃一溪之胜者曰华叟岩。今副学 丈岩郑公
作堂其上。名之曰祝尧。堂之得名。盖因岩号而亦所以见公志也。余谓公之不见容于世久矣。世之排摈斥逐。尽力 (第 373H 页)
。近世论善居铨者。必以府君为首。己卯二月。 王世子痘候平复。府君以侍药劳。命进资正宪。赐厩马。时玉堂 郑浩
疏斥尹拯获谴。才收叙。权尚游亦曾疏斥拯。而府君并注拟清显。于是湖儒李凤瑞陈疏为拯伸辨。仍侵攻铨曹。语 (第 416L 页)
故其善回 上听如此。始在甲子。老峰公与文谷金相公寿恒。共论尹拯之背师。至是。 上复以儒贤待拯。司谏 郑浩
因事斥拯。重忤 上旨。追咎甲子大臣。而泮儒赵仪祥等称以为拯伸辨。又群起投疏语甚悖。公乃辨暴甚悉。其末 (第 42L 页)
老峰鼎重。且游于尤庵宋先生时烈之门。名重儒林。又夙有志操。居贫苦学。每诵汪信民咬得菜根语以自励。尝谒 丈岩郑
相公浩与其胤羲河。烂熳讲评。晚与李一源秉渊。论诗甚相得。君自十一岁。已有场屋声。三十五。登上庠。间出 (第 76H 页)
   左承旨朴公行状
   郡守尹公行状
   右议政二忧赵公行状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九
 行状[三]
   领议政 丈岩郑公
行状
陶庵先生集卷五十
 行状[四]
   进士金公行状
   进士权公行状
   进士郑公行状
 
平心而恕究之。则今有如许过举。而处辅相言议之地者。喑无一言。则其于国体如何。 殿下亦以为如何也。至于 郑浩
之刚介敢言。 殿下所知。而所被罪名。实涉黯昧。其阴嗾疏儒之目。特出于投抵媢疾者之口。不审其虚实真伪。 (第 114H 页)
谓南氏三孝。守约,守谦,守柔。皆大耋通政。守一县令。长房出。公墓在寿山。与考槃台相望。其来孙道弘。以 丈岩郑公浩
状来请铭。铭曰。
黄溪之水。其流洋洋。硕人在涧。其乐无央。然且有大。孝为行源。勉哉后人。尚式斯坟。 (第 132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