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書類
詩類
五經總義類
詔令奏議類
地理類
編年類
目錄類
別史類
紀事本末類
史鈔類
正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醫家類
釋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洞神部
清代道教文獻
 也神旡方结天地之道易旡体结易之能弥纶故曰

 与准紫溪苏氏曰知周 道济
与天地同事功旁行不
 流与天地同变化乐天知命则益无所违于天安土
 敦仁则益无所违于地龟山杨氏曰天高地 (第 8a 页)
下故不过注坤为知谓上爰稼穑万物致养德博而化食榖者知惠而巧故知周乎万物乾为道乾制坤化阳升阴降成既济定故 道济
天下六爻皆正故不过也旁行而不留注旁行周六十 …… (第 12a 页)
万物食榖者知故知周乎万物也乾为道亦虞义也阳道制命坤化成物故乾制坤化乾二升坤坤五降乾阳升阴降成既济定故 道济
天下也过过失六爻皆正而无过失故不过也)旁行至留也此九家义也消息六十卦合四正(为六十四卦谓如十一月未济 (第 14b 页)
圣人体易而用易皆与易同体者也然此节止说易之能至范围节方说功效以及参赞位育之事相似言其理不违言其用知周 道济
旁行乐天敦仁皆相似之故不过不流不忧能爱皆不违之事易与圣人皆有之不过者万物虽多天下虽大不得而过之也周者 (第 17b 页)
本也济者用也旁行者济之遍也不流当如京本作不留言其出不穷洋溢鼓舞之妙也此句是 道济
未尽之 (第 17b 页)
道济
说其直遂此言曲致耳如作 …… (第 17b 页)
不流说谓不至于淫溢放荡亦可知周以下虽分两段却是不过与不忧相对旁行补 道济
未尽之义敦仁补乐天未尽之义不过不流动时充塞之能不忧能爱静时含蕴之能也子曰知者动仁者静虽以知仁分贴固自 (第 18a 页)
 仁不分不过不忧能爱皆指天地言天地至大无外

 不过者也圣人知周万物 道济
天下故同其不过天
 地鼓万物不与圣人同忧者也圣人乐天知命故同
 其不忧天地以生物为心能爱者也圣人安土 (第 18b 页)
 魄反于地而成坤矣死生之说鬼神情状皆不逃乎
 圣人之易矣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以下言圣人也圣
 人与天地合其德故与天地不相违也知周乎万物
 而 道济
天下圣人尽人物之性而参天地之化育夫
 焉有所倚故不过也以易言之则与天地相似者以
 乾坤言也知周乎万物 (第 12b 页)
 颠补音典因切司马相如上林赋长啸哀鸣翩翻互
 经天矫枝格偃蹇杪颠汉童谣黄雀巢其颠与人叶
 易林贲之丰曰采薪得麟大命陨颠噬嗑之未 济颠
 
与民叶扬雄元后诔颠与盈叶倒都老反 观是诗
 知公未明而召群臣臣急趋之故颠倒衣裳日未出
 而东方先明晞 (第 7b 页)
 故与通昼夜而知正相首尾一篇命脉在二句天地
 不能于幽明之外起化故能范围定了天地之化而
 不至于过(与 道济
天下/而不过有别)谓天地无过化也知不能周
 道不能济如何同得天地惟圣人与天地相似所以
 不至于过也  (第 15b 页)
 易则清虚变化之体与敦厚确正之体两者既相资

 为用而又有以各极其至观其知既足以周悉人物
 之理而仁之所施果能使人得其所物遂其生而
 济
天下焉则知有实用不徒为空疏浮荡之见不过
 矣事有不可直行者圣人从权而旁行此知也然从
 权而不失其正不 (第 14b 页)
至流于非礼是又其仁也知周
 济
旁行不流其知仁之相资为用者如此且其知有
 更深者惟乐天理之当然而不见外物之可好实知
 天命之有定而但 (第 14b 页)
 聚者即物之神也情状皆可知矣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
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

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圣人其全体夫易乎德参天地尚何违智周万物而
  道济
天下尚何过差旁行汎应而权不离经天则乐
 命则知尚何忧随所处之土而安肫肫乎其仁则能
 胞与无疆矣焉有不 (第 7b 页)
  之变也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先儒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此统论圣人之体段知
 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故不过此指知仁与天地相
 似之实处盖尝论之天地者道之全体易者天地之
 全体而圣人又易之全体也知者 …… (第 12a 页)
 其所行也周万物者表里精粗无不到全体大用无

 不明济天下者物物事事皆无憾也知周万物而 道济
 
天下则心与道合动无非理而物各得其宜非徒名
 为广大周遍而施诸事物则无一可而反为祸害如
 后世异端之学 (第 12b 页)
 (相似矣不违与先天而天弗违义同以下总见与天/地相似处天地之道知仁而已圣人作易与天地相)
 (似亦知仁而已知周万物知也 道济
天下仁也旁行/行权之知也不流守正之仁也乐天知命知也安土)
 (敦仁仁也不过不忧能爱皆指天地言至大而莫 (第 11b 页)
(不违也下又以其弥纶者极言之凡人以一已之知知/万物则难而易该万物是其知足以周之以一已之 道)
(济
天下则难而易该万物是知周而其道又足以济之/故与天地之道浑合而无失也且知既周万物则可以)
(正行亦可以 (第 8a 页)
旁行知周而 道济
则正行固不倚而旁行/亦不流且人之所以多忧每由于不知天命易弥纶天)
(道则知天之命于物者各有定分循理则 …… (第 8a 页)
曲肖之昼夜即幽明死生鬼神也言非特与天地相/似也已即夫地之化亦受其范围而不过焉故其于万)
(物不惟知周 道济
而且曲成之而罔遗也非特于幽明/死生鬼神有以知之已也且通之而知幽死与鬼不过)
(一夜明生与神不过一昼且 (第 8b 页)
  (魂阳也魄阴也人死则魂升而魄降魄随形体形/体入地故魄亦降于地传止言游魂省文也此鬼)

  (之归也死生物变即天地贞元之/理此易书所以通于幽明之故也)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本义此圣人尽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 (第 10b 页)
万物者天也 道济
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则知而不过)
 (矣旁行者行权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乐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忧而其 (第 10b 页)
 始终聚散而已鬼神造化之功也以幽明之故死生
 之理鬼神之情状观之则可以见天地之道易之义
 与天地之道相似故无差违相似谓同也知周乎万
 物而 道济
天下故不过义之所包知也其义周尽万 (第 3a 页)
 之状易一屈一伸之情状也惟其准天地故天地与
 相似惟其似天地故天地不能违以此为知故知周
 万物以此为道故 道济
天下无所不遍而不过无所
 不行而不流乐此之谓乐天知此之谓知命顺天之
 命而居易也夫何忧焉安此之谓安土 (第 5a 页)
 (即散聚而知鬼神之情/状皆圣人穷理之事)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知/音)
(智知命之知/如字乐音洛)
 (程子 …… (第 27a 页)
 本义此圣人尽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

 万物者天也 道济
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则知而不过
 矣旁行者行权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乐天
 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忧而其知 …… (第 27b 页)
 (文言易之道与天地准此言圣人之道与天地相似/也○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下数句是说与天地相似)
 (之事上文易与天地准下数句是说易与天地准之/事○与天地相似是说圣人第一句泛说知周乎万)
 (物至 道济
天下是细密底工夫知便直要周乎万物/无一物之遗道直要尽济天下○知周乎万物便只) (第 27b 页)
 (是知幽明死生鬼神之理○问程子知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故不过释之曰义之所包知也文意如何)
 (曰程子说易字皆谓易之书而言故其说如此似觉/未安盖易与天地 (第 28a 页)
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此固指书)
 (而言自仰观俯察以下须是有人始得盖圣人因易/之书而穷理尽性之事也○问本义云知周万物者)
 (天也 道济
天下者地也是如何曰此与后段仁者见/谓之仁知者见谓之知又自不同此以清浊言彼以)
 (动静言知是先知得较 (第 28a 页)
虚故属之天 道济
天下则普/济万物实惠及民故属之地又言旁行而不流乐天)
 (知命故不忧此两句本皆是知之事盖不流便是贞 …… (第 28a 页)
 (天地与圣人无二道也列而为三则相似而已惟相/似故先后天而不违也○双湖胡氏曰与天地相似)
 (故不违此统论圣人之体段知周万物 道济
天下故/不过此指知仁与天地相似之实处不过对不违而)
 (言惟其相似则配合无间所以不违惟其周万物济/天 (第 29a 页)
下则广大无外所以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
 (故不忧即周万物之知而似乎天也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即 道济
天下之仁而似乎地也不忧对能爱而)
 (言惟知与天相似则极其高明矣随其所行泛应曲/当此动而乐天之事也何 (第 29a 页)
 以聚散言其实不过阴阳两端而已问与天地相似
 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注云知周
 万物者天也 道济
天下者地也曰此与后段仁者见
 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又不同此以清浊言彼
 以动静言知是知得较虚所以属 (第 4b 页)
道济
天下则普
 济万物有实惠及民故属之地旁行而不流乐天知
 命故不忧此二句本是皆知之事何以言之不流便 …… (第 4b 页)
 过注云知周万物者天也道济天下者地也是如何
 曰此与后段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又
 自不同此以清浊言彼以动静言知是先知得较虚
 故属之天 道济
天下则普济万物实惠及民故属之
 地又言旁行不流乐天知命不忧此两句本皆是知
 之事盖不流便是真也不流是 (第 17b 页)
今料王玄谟等未踰两将六
军之盛不过往时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上曰小丑
窃据河南脩复王师再屈自别有以亦由 道济
养寇自
资彦之中涂疾动敌所恃唯马夏水浩汗河水流通泛
舟北指则碻磝必走滑台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戍馆 (第 19a 页)
 以睦族为训子孙贵显为名臣者甚众

侯道济盂人祖元父皓皆以武勇闻 道济
始以儒学登
 科任丹徒县令赠比部员外郎子可孙仲良著书为
 世名儒悉道济家教云
李霖盂人少贫无书可读乃 (第 50a 页)
 道济(净慈寺志字湖隐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年十八就灵隐瞎堂远落发风狂嗜)

  (酒肉寺众讦之瞎云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自/是人称 济颠
远寂往依净慈德辉为记室尝欲重)
  (新藏殿梦感皇太后临赐帑金嘉泰四年火发燬/寺济乃自为募疏行化严陵 (第 2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