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書類
詩類
五經總義類
詔令奏議類
地理類
編年類
目錄類
別史類
紀事本末類
史鈔類
正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醫家類
釋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洞神部
清代道教文獻
 石林叶氏曰君子不以所能病于人不以所不能愧
 人要之成人道而已故易知周乎万物而道济乎天
 下知周乎万物者极高明也 道济
乎天下者道中庸
 也极高明则己之所能人有所不能道中庸则能者
 知所劝勉不能者知所愧耻此人道所以成也然 (第 17a 页)
  一句汎说下面知周乎万物至道济天下是细密
  底工夫知便直要周乎万物无一物之遗道直要
  济天下(并语/录)
知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故不过
 伊川先生曰义之所包知也其义周尽万物之理其
 道足以济天下故无过差(经/说) 今语道则须 …… (第 28a 页)
 横渠先生曰未能周万物则必有过过失也君子立
 法必其智周天下之利害而其道又足以济天下然
 后不过过失也智周万物 道济
天下然后不错若不
 如此或得于彼则或失于此也天惟运动一气鼓万 (第 28b 页)
 物而生无心以恤物圣人则有忧患不得似天天地
 设位圣人成能圣人主天地之物又智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必也为之经营不可以有爱付之无忧(易/说)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
 可以成圣 (第 29a 页)
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
 者也(正/蒙)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
 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
 也(经学/理窟) …… (第 29a 页)
  汉上朱氏曰性者万物之一源知性则知天知天
  则知物无非我者故智周乎万物智周乎万物而
  不知以道济天下则过矣惟智周万物而 道济
乎 …… (第 29b 页)
  而已知周万物者天也道济天下者地也知且仁
  则知而不过矣(本/义) 知周乎万物便是知幽明生
  死鬼神之理 问本义云知周万物者天也 道济
  
天下者地也是如何曰此与后段仁者见之谓之
  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又自不同此以清浊言彼以
  动静言智是先 (第 30a 页)
知得较虚故属之天 道济
天下则 (第 30a 页)
 便是相违了故字庶几见明白○知周乎万物道济
 则改言天下可见万物说得广如上文死生鬼神都
 是物理所在也 道济
天下则只谓天下之仁也道亦
 仁也但就行上说○知周万物者天也 (第 95b 页)
道济
天下者
 地也○味此二句可得看书之法矣然则所谓得则 …… (第 95b 页)
 首节弥纶天地之道不但该幽明死生鬼神至连知
 仁及天地之化万物昼夜之属俱在其中故读书者
 贵乎以意逆志举一反三如云知周万物者天也
 济
天下者地也岂真谓天之知周万物地之 (第 102b 页)
道济

 下耶亦言其理之一耳○范围曲成与智字是一类
 不过不遗通字是一类或以不过是天地之不过不 (第 102b 页)
 命之学也敦仁性之学也故曰易性命之学也而天
 地尽在是矣
  此节言易之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如此知周万物
   道济
天下而不过旁行而不流即其所以与天地
  相似者也乐天知命安土敦仁不忧能爱即其所
  以不违者也
范围 (第 25b 页)
 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
 者也(正/蒙)○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
 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
 也(经学/理窟)
 白云郭氏曰圣人以周物为知以济天下为道未尝
 私一身而周济之也故能与天地相 (第 27b 页)
似其道虽大而

 不为过者以此上言与天地相似犹中庸所谓参天
 地也此言智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犹中庸所谓非
 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易/说)
旁行而不流
 伊川先生曰旁通远及而不流失正理( …… (第 28a 页)
 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又岂无疑而已哉文中子
 不明此务为心迹之说反覆其言不过于一身忧疑
 而止耳盖不知知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以穷尽性
 之说者也故区区于心迹之间终不能遗一身而观
 之是之谓不知道(易/说)
安土敦乎仁故能 (第 30a 页)
   天地之道此固指书而言自仰观俯察以下须
   是有人始得盖圣人因易之书而穷理尽性之
   事也○问本义云知周万物者天也 道济
天下
   者地也是如何曰此与后段仁者见谓之仁知 (第 34a 页)
   者见谓之知又自不同此以清浊言彼以动静
   言知是先知得较虚故属之天 道济
天下则普
   济万物实惠及民故属之地又言旁行而不流
   乐天知命故不忧此两句本皆是知之事盖不
  (第 34b 页)
已知周万物者天也 道济
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则
知而不过矣旁行者行权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
仁也既乐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忧而其知益 …… (第 22a 页)
惟以正 道济
天下此不过其则也有时旁行以通
道之所穷而不失之流则终不过其则矣似亦有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 …… (第 23a 页)
故知有其说知有其情状而已也
绿萝江氏曰上说 道济
天下敦仁能爱此则万物尽
属其曲成上说知幽明死生鬼神此则昼夜尽属
其通知
右第四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 (第 24a 页)
 征之一语以见贼臣之力而东坡以事考之知羲和
 之为忠臣耳谁知数千岁之冤抑至东坡而大明乎
 张氏曰颠则仆而不能以有立覆则倾而不能以有
  济颠
厥德则于德不能以立之者也覆厥德则于德 (第 6a 页)
 此性率为道者用圣人之知以周乎万物用圣人之
 道以济天下自有大中至正之则也何过不及之有
 先言知周后言 道济
者先知事物之理后以 (第 25a 页)
道济

 下也用此大中至正者经也又有达权之用旁行而
 不出于经故不流固能 (第 25a 页)
道济
天下也然即道不行有
 天命之性在全而畀我者全而归之故无所入而不
 有自得之乐是乐天也在我性已尽人不我 (第 25a 页)
 仁之至如此此则知与天道同其高明仁与地道同
 其博厚故曰与天地相似而不违也易固圣人尽性
 之书也按仁知二者天德王道之大端也知周 道济
 
则体用合一矣旁行不流则经权悉当矣乐天知命 (第 19b 页)
 说其情状自莫之能违也朱氏曰万物者二篇之策
 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故曰知周万物天
 下者万物之会知周万物乾知太始也 道济
天下坤
 作成物也易无物不知是知周于万物天下皆养是 (第 25a 页)
道济
天下故不过者所为皆得其宜无有愆过使物 …… (第 25a 页)
 本旨也易旁行不流故玩辞者变通天道以知天命
 亦周物不忧似天也乐天依虞翻作变天安居易象
 是为安土安土则心存理得故亦 道济
天下似地也
 变知天命则智迹泯安土敦仁则生意𤼵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
道而知 (第 26b 页)
 说而鬼神之义始备矣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
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本义云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万物者天也 道济
 
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则知而不过矣旁行者行权之
 知不流者守正之仁既乐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
 忧而其知益深 …… (第 16a 页)
 之违万物之阴阳消息圣人以易旁烛之而不遗知
 周万物也是与天相似也天下之吉凶祸福圣人以
 易开示之而不诬 道济
天下也是与地相似也不过
 言不相踰越也千岐万辙期于适中而止变而不失
 其常权而不离乎经旁行不流也天者 …… (第 16b 页)
 行随其所遇安然若固有之也敦如中庸敦化敦厚
 易敦复敦艮敦临之敦敦乎仁则人欲净尽纯是一
 团天理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能爱也斯所谓
 济
天下也本义云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故其相
 为表里如此蒙引遂以仁为里爱为表盖仁者心之
 德爱之理也安土 (第 17a 页)
 之事圣人只作平常看大要若此(私/记)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易揆无远近幽深遂知来物是知周万物开物成务
 是 道济
天下穷则变变则通皆天则是旁行不流随
 时消息与化俱徂是乐天知命随其所处体元长人
 是安土敦仁
 沈氏 (第 16a 页)
曰知周万物者常怀轻世之心以为是区区者
 不足为所谓过犹不及易智愈大心愈细必以 道济

 
天下故不过
 玩故字语气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是一串意此言易
 也须以人事论道理始透大抵事值险阻正路行不 (第 16a 页)
 圣人以化言故也仰观俯察原始反终验物通变者
 易也知幽明之故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者所以弥
 纶天地之道也知周万物 道济
天下乐天知命安土 (第 8b 页)
  忽无常故云变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张子旁行不流圆神不倚也○本义知周万物天也
  道济
天下地也○王童溪曰易之道即天地之道天
 地之道即易之道存诸易者如是则存诸天地亦如
 是尔故曰与天地相 …… (第 20a 页)
  也出震之帝妙万物之神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成
  变化而行鬼神皆所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鬼神
  之情状也至知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即所谓类
  万物之情也成天下之亹亹也旁行者即所谓推
  而行之存乎通也不流者即所谓既有典常也乐 (第 22b 页)
 知周万物周遍也尽也言万物之理精入无形粗及
 有象皆知之而无有不遍不尽也道犹大学之道道
 字训术方法也蒙引曰 道济
改言天下只言天下之
 人愚初以中庸尽人物之性来证欲兼人物说今以 …… (第 45b 页)
 厚而不薄矣故本义曰随处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
 人故能爱
 此言圣人之知仁一节深一节周物之知 道济
之仁
 以处常言旁行不流以处变言其处变尤深于守常
 也乐天知命安土敦仁则与天为一处变又不足言 (第 48b 页)
 相似即不违下文不过不忧能爱皆不违之事知周
 乎万物者聪明睿知足以有临所以道济天下也不
 过虽指天地若以圣人论乃 道济
天下德泽无穷举
 天下不能过也如言天下莫能载焉之意与下文不
 过不同旁行者行权也不流者不失乎常经也天 …… (第 15b 页)
 之道岂特如上文知之哉圣人即与天地相似也惟
 其与天地相似故圣人之道皆不违乎天地矣何也
 天地至大无外不能过者也圣人则知周乎万物而
  道济
天下故与天地相似同其不过天地无心而成
 化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不忧者也圣人则旁行
 不流乐天知命故与 (第 16b 页)
 知周乎万物以至君子之道鲜矣此又详言易之道

 与天地所以相似也夫无所不知者易之知也无所
 不及者易之道也知周万物无所不知则有过物之
 知 道济
天下无所不及又无过物之道故曰不过 (第 19a 页)

 济
天下旁行也知周万物不流也有济天下之道而
 又知无不知而不沦胥于万物此易之时中也兹其
 所以为不过欤乐 (第 19a 页)
 (见易曰朱子谓与天地相似一句是纲知周以下是/相似细密处天地人共是性则共是易圣人尽性以)
 (合于易则无事不与天地合矣下天地容有过时圣/人知周而 道济
天地为之不过 文范围曲成则知) (第 17b 页)
 (周 道济
之事也文王出于羑里孔子脱于陈蔡皆旁/行之事然居羑里而衍易厄陈蔡而鼓琴即乐天知)
 (命之事也惟其不忧 …… (第 18a 页)
 (沛必于是安土之说也夫造次颠沛而不违仁即造/次颠沛而不忘济物也是故旁行安土皆圣人所以)
 (合天地之心即所以达天地之变/通天地之穷者也是圣人之易也)
 (火传曰圣人知周 道济
盖无时不以天地万物为心/也道不能正行而至于旁行以求达其济世之心亦)
 (孔急矣而终不失其正是谓不流迨 (第 18a 页)
 之理既知之而无蔽则能合之而无间其与天地相

 似而无或差违也知周万物而不过高明配天而覆
 物也 道济
天下而不过博厚配地而载物也是其与
 天地同用者而旁行不流又合乎天地之动静焉旁
 行如天道之运动是以此 (第 1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