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政書類
史鈔類
正史類
時令類
雜史類
傳記類
目錄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法家類
小說家類
天文算法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新編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續道藏
太平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难得而易失无勤弗志而曰我知之乎无勤弗及而/曰我持之乎耰锄以泥之若风将至必先摇摇虽有)
 (圣人不能为谋也牖之铭曰随天时地之财敬祀皇/天敬以先之剑之铭曰带之以为服动必 行德行德)
 (
必兴倍德则崩弓之铭曰屈伸之义废兴之行无忘/自过矛之铭曰造矛造矛少间弗忍终身之羞故能)
 (信其言行者 (第 31a 页)
  福之道言之非此章之正义也盖经于福极但列
  其目而向用威用之意全在言外今乃断归人事
  而忘其为出乎天命则谬矣
  林氏云董仲舒曰尧舜 行德
则民仁寿桀纣行暴
  则民鄙夭夫仁寿鄙夭虽若制之于天非人力所
  能为也然尧舜之世则民仁寿非其生而皆 (第 58b 页)
皇天敬以先时 剑铭曰带之以为服动必 行德行
则兴倍德则崩 弓铭曰屈申(与伸同)之义废之行
之无忘息过 矛铭曰造矛造矛少间弗忍终身之
羞余一人所闻 (第 15a 页)
 圣人之畜德也求诸已所谓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
 德是也君子之畜德也资乎人所谓多识前言往行
 是也有德必有言然则前言德在中矣君子成德为
 行然则往 行德
在中矣故君子之畜德莫良乎前言
 往行也然而前言悉皆德言也往行未必皆德行也
 在夫多见而识之识之则不逆 (第 11b 页)
若节有兼词分综器道综乎器则归数度综乎道则归德行归数度则生计算之言归德行则兴名志之论所以苞中为德托表曰 行德
白于行犹气赤于颜要于立义著称蔽言于节也故有道正气完不由矜奋此曰安节为体元德圣人 (第 11b 页)
   (传四之二十九凡五/十四字远云愿切)
泽上有水(此释兑下/坎上也)(此重卦之名泽上有水水满则/泽不容水而溢出有限节也故)
(卦名/为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制裁割也数度数之度盖/度起于数也议审订也德) (行德
之行盖行本乎德也数度节于外者也而取内卦/兑泽象容受之浅深有则泽之数度也坎为矫輮则有)
(制之象焉以外 (第 24b 页)
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尔雅蔼蔼萋萋臣尽力也噰噰喈喈民协服也大戴礼武王剑铭带之以为服动必 行德
成王冠颂钦阙仲夏)
 之吉日并遵大道邠或    (秉集万福之休阙始加昭明之元服推远雉兔之幼志崇积文武 (第 17a 页)
  约非止于不泰侈也凡为学修身处事应物之理裁
之使近于本而不至于放荡虽未合于中其失亦鲜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谓之独行无徒者必非可传可继之 行德
者人心所
同然安有德立而无亲近之者乎敬以直内义以方 (第 27b 页)
 处忧患者莫备于易故以易卦九德翻覆言之辨别

 也郑康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德于是别也德
 之地者井为 行德
之地也复小而辨于物者虞翻曰
 阳始见故曰小乾阳物坤阴物也以乾居坤而能别
 故辨于物据此则凡系传言物未 (第 13a 页)
 传五居尊得正而当屯时若有刚明之贤为之辅则
 能济屯矣以其无臣也故屯其膏人君之尊虽屯难
 之世于其名位非有损也唯其施为有所不 行德

 有所不下是屯其膏人君之屯也既膏泽有所不下
 是威权不在已也威权去巳而欲骤正之求凶之道 (第 44b 页)
  天叙天秩天命天讨皆所谓天工也厚人伦而以

  礼等杀之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也显有德而
  以刑弼辅之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也皆治法
  也然 行德
礼者在乎恭敬以协于中施政刑者在
  乎勤慎以要于当治法归乎心法也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 (第 31a 页)
 今民指康叔新封国内之民言汝不可不祗敬以述
 汝文考之治也方将之国故曰将绍者继也服膺有
 德之言如衣服之在于身谓以身 行德
非空言也汝
 往之本国更广求殷先哲王之言行殷民必知之庶 …… (第 3b 页)
 知此者寡或知之而不甚明汝若明知民行则吉康
 我不躬行则彼何由吉康我是惟殷先哲王之德是
 用康乂民为务求务也康乂民之务在乎 行德
而已
 不在乎他周公前使康叔往敷求殷先哲王用保乂 (第 13b 页)
 (弃而不录盖编纂者之疏失也今/书序原解不可得见姑仍其旧)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
德升闻乃命以位
 首言协于帝则尧之德皆舜之德也 行德
于下而升
 闻于上见当时上下之相孚命以位为一篇之纲领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
(第 12a 页)
 体大体皆有善不善焉如养身则慎起居节饮食者

 其善者也养心则存忠信 行德
义者其善者也于己
 取之者善与不善皆自知而自验之不由乎外也易
 曰观颐自求口实夫子释之曰观颐观其所养 (第 99a 页)

将然毋曰胡害其祸将大毋曰胡伤其祸将长牖铭曰随天之时以地之财敬祀皇天敬以先时剑铭曰
带之以为服动必 行德行德
则兴倍德则崩倍与背同铭凡十有四今摘其辞义之易知者于此)
此言新民其引此何也曰此自其本而言之盖以是 (第 127b 页)
切下之 行德
行随行皆同)要之(音邀后以要同)子好(呼报切下好残所好皆同)吾不惴焉
(之睡切丁本作遄云音揣恐惧也) …… (第 10b 页)
  王好(呼报切下好战好仁好生好名之好好礼好善皆同)卒少(子忽切后章注卒以同)长子
(张丈切)相觉(音教义与校同)为陈(音阵)百两(丁音亮)虎贲(丁音奔先儒言如猛虎之
奔)
焉用(于虔切)赘衣(丁之税切)趣马(千走切)额角屖厥地(丁云额即额字
屖音西义与栖迟同息也久也字从尸下辛或作犀牛字误也)
(去久切)(音汝)袗衣(之忍切陆
云袗衣之美者)
(音备丁音败)袗画(胡卦切下同)一间(张音涧亦如字)远祸(于愿切)

恶杀(乌路切下恶似恶莠恶佞恶利恶郑恶紫恶乡所恶皆同)舍生(音舍下舍而舍其舍身皆同)
见于(音现下注见上同)鼋羹(丁音元左传作鼋)(音鼻)皆乐(音洛下乐其乐者乐道般
乐皆同)
之行(下孟切下之 行德
行正行秽行人行行与其行污行皆同)(古衡切下同)(音成)
(徒忽切)勋炙(字与熏同)接淅(先历切 (第 26b 页)
之言行于身者亦无可择之行)
(是以言之多至于遍满天下而无口过行之多至于遍/满天下而无怨恶服法服道法言 行德
行三者既全备) (第 4b 页)
  (夫/也)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
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
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
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德行择行行满/之行并去声恶)
(去声盖法服礼法之服法言礼法之言德行道德之行/先王 古之以孝治天下者故其服为法服其言为法)
(言其行为德行也无择谓言行皆与道法相合而无可/选择也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惟恐服之不衷为身之)

(灾也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惟恐言轻而招辜也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惟恐行轻而招辱也以此之故非法)
(则不言言则必合于法非道则不行行则必中于道出/于口者无可择之言行于身者无可择之行是以言之)
(多至于遍满天下而无口过行之多至于遍满天下而/无怨恶也服法服道法言 行德
行三者既全备矣斯能)
(长守其宗庙以奉其先祖之祭/祀此则卿大夫之孝当如是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
( …… (第 4b 页)
(可道谓必其言之可行于民者而后言行思可乐谓必/其行之为民所欢悦者而后 行德
义可尊谓立德行义)
(不违正道而可为民之尊崇作事可法谓制作事业动/得物宜而可为民之式法容止可观谓威仪 (第 12a 页)
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
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
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 行德
则民仁
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 (第 4b 页)
后之所为乎臣窃惜之
神宗熙宁元年通判利州周表臣论灾异不必肆赦疏
曰臣伏见国家每因天文之异水旱之灾大则 行德

于天下小则曲赦于西京臣窃惑焉夫数赦之为害古
人论之详矣盖古者赦过宥罪行于过失遗亡而不以
惠奸陷于 (第 2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