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樂類
經解類
孟子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載記類
雜史類
詔令類
法制類
器用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術數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醫家類
法家類
兵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楚辭類
現代詩類
宗教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太平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变白黑言

 素青者 秦二世
时赵高欲作乱或以青为黑黑为黄
 民言从之至今语犹存也
 孔氏曰此一节广明三代损益不同三代所行之礼
  …… (第 7a 页)
 变白而青也夏正尚黑故知青为黑夏先殷后今先
 云或素者记是周时今欲见周因于殷殷因于夏礼
 也以青为黑以黑为黄即指鹿为马之类郑去 胡亥

 
既近相传知之
 严陵方氏曰三代之礼所异者迹所同者道故曰一
 也道者君之所独得其民由之而不知故曰民共由 (第 7a 页)
 适谓之为庶也五宗悉然不为长子斩亦尊宗之义
 丧服为长子斩此明父是庶子故不得为长子斩互
 相明也然父适 二世
承重则得为长子三年故郑注
 云不必五世也礼有适子者无适孙虽是祖正若父
 犹在则已未成适则不得重长必是 (第 27a 页)
 十庙也殷而上七庙自祖考而上五并远庙为祧者
 二无不迁之大祖庙至周有百世不毁之祖则三昭
 三穆四为亲庙二为文武 二世
室并始祖而七诸侯
 无二祧故五大夫无不迁之祖则一昭一穆与祖考
 而三故以祖考通谓为大祖若祫则请于其君 (第 12a 页)
 礼建国之神位左宗庙则五庙皆当在公宫之东南

 其制孙毓以为外为都宫大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
 而南盖大祖之庙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庙 二世

 君居之穆之北庙三世之君昭之南庙四世之君穆
 之南庙五世之君庙皆南乡各有门堂室寝而墙宇
 四周焉 …… (第 10b 页)
 (无牖室南有牖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南乡者取其乡明故谓之昭北
 乡者取其深远故谓之穆盖群庙之列则左为昭而
 右为穆祫祭之位则北为昭而南为穆昭常为昭穆
 常为穆 二世
祧则四世迁昭之北庙六世祔昭之南
 庙三世祧则五世迁穆之北庙七世祔穆之南庙昭 (第 11a 页)
 则长子不必五世(孔疏马季长云五世之适父乃为/之斩郑是马弟子不欲相非故但)
 (言不必庾氏云不继祖不斩是父/适 二世
承重则得为长子三年矣) 孔氏颖达曰此
 尊宗之义庶适俱是人子并宜共养而适子烝尝庶
 子独不祭者正是推 …… (第 24b 页)
 庙不言皇考无庙大传言大夫士干祫及高祖则常
 祭及曾祖可知朱子谓高曾有服不可不祭且孔疏
 谓官师一庙祭 二世
则安见大夫三庙不可祭四世
 耶
庶子不祭祢者明其宗也
 正义郑氏康成曰谓宗子庶子俱为下士得立祢庙
  (第 30a 页)
 五庙皆在公宫之东南矣其制则孙毓以为外为都
 宫大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而南是也盖大祖之庙
 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庙 二世
之君居之穆之北庙
 三世之君居之昭之南庙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
 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向各有门堂寝室而墙 (第 23b 页)
 云埙烧土为之大如雁卵谓之雅埙郭璞尔雅注云
 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称锤小者如鸡子谓之颂
 埙凡六孔上一前三后 二世
本云暴辛公作埙围五
 寸半长三寸四分 又案白虎通曰埙坎音也埙在
 十一月阳气于黄泉之下薰蒸而萌唐乐志 (第 33b 页)
 (顾炎武日知录冢子身之副贰也家无二主亦无二嗣/故有适子者无适孙唐高宗有太子而复立太孙非矣)
丧服小记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注尊先祖之正/体不二其统也)
(言不继祖祢则长子不必五世服疏此亦尊宗之义也然此所/明与丧服中义同而语异也丧 明父是适为长子斩此明父)
(是庶子不得为长子服斩者也是互相明也但经记文混正不/知几世之适得遂兹极服马季长注丧服云此为五世之适父)
(乃为之斩也而郑注此云言不继祖祢则长子不必五世矣庾/氏云用恩则祢重用义则祖重父之与祖各有一重故至己承)
(一重而为长子斩若不继祖则不为长子斩也如庾氏此言则/父适 二世
承重则得为长子三年也而郑不明言世数者郑是) (第 41a 页)
古者祖有功宗有德皆先有其实而后正其名今太祖
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岂有祖
宗之庙已分 二世
昭穆之位翻为一代如臣等议礼为
人后者为之子以正父子之道以定昭穆之义则无疑
也必若同为一代则太宗不得自 (第 37b 页)
于庙(无庙者于正寝或五位或三位或二位皆临时视/品秩设之尊者东向馀南与北相向祭 二世
者止)
(为南北位而已若祔妣则设祖妣及妣之座更/不设祖考位其有考妣同祔则皆设之下依此)设三献
位于东 (第 42b 页)
 死曰妣妣比也比之于父亦然也汉以来谓死为物
 故言其诸物皆就朽故也既定死曰尸尸舒也骨节
 解舒不复能自胜敛也
史记李斯傅秦始皇崩于沙丘 胡亥
喟然叹曰今大行
未发丧礼未终
 小尔雅讳死谓之大行
 (吴曾能改斋漫录古来人君之亡未有/谥号皆以大行 (第 14b 页)
    乾学案上二条乃私谥之始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
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
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
计数 二世
三世至千万世傅之无穷
 荀氏家傅荀爽对策曰臣闻火生于木故其德孝汉
 之谥帝称孝者其义取此也故汉制使天 (第 14b 页)
 舆衣服已御辄藏之崩皆以敛
光武纪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
赵熹傅帝崩憙为太尉受遗诏典丧礼时藩王皆在京
师自王莽篡乱旧典不存皇太子与东海王等杂止同
席憙乃正色扶下诸王以明尊卑显宗崩憙复典丧事
再奉大行礼事脩举
顺帝纪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帝崩遗诏无起寝庙藏
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

冲帝纪帝崩太后以扬徐盗贼强盛恐惊扰致乱欲须
所徵诸侯王到乃发丧李固对曰帝虽年幼犹天下之
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
亡于沙丘 胡亥
赵高隐而不发卒害扶苏以亡国近北
乡侯薨阎后兄弟及江京等亦共掩蔽遂有孙程手刃
之事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也 (第 10b 页)
 达吾二子有焉
北史王肃传肃琅邪临沂人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宣武
诏曰杜预之没窆于首阳司空李冲覆舟是托顾瞻斯
所亦二代之九原也故阳州刺史肃忠义结于 二世

惠符于李杜平生本意愿终京陵既有宿心宜遂先志 (第 11b 页)
 东与古传在南者方乡不应若绍兴府府治则又在
 今山阴县之西而其正南大山即秦望山也秦始皇
 父子皆登此山以祭禹矣南史纪秦碑至是尚在读
  二世
碑是也然则禹墓在秦望山上山阴县南而不
 在告成观甚明 …… (第 15b 页)
 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

 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二世
曰先帝后宫
 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
 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 (第 23b 页)
    能备五庙三庙之制乎此古礼之一大变也
隋书礼仪志北齐建国王及五等开国执事官散官从
二品以上皆祀五世五等散品及执事官散官正三品
以下从五品以上祭三世三品以上牲用一太牢五品

以下少牢执事官正六品以下从七品以上祭 二世

特牲正八品以下达于庶人祭于寝牲用特肫或亦祭
祖祢诸庙悉依其宅堂之制其间数各依庙多少为限
其牲皆子 …… (第 10b 页)
诸侯以事五世不为过矣先王制礼以齐万有不同之
情贱者不得僭贵者不得踰故事 二世
者虽有孝思追
远之心无得而越事五世者亦当跂以及焉今恐夺人
之恩而使通祭三世徇流俗之情非先王制礼等差之 (第 14b 页)
义可文臣执政官武臣节度使以上祭五世文武升朝
官祭三世馀祭 二世
应有私第者立庙于门内之左如
狭隘听于私第之侧力所不及仍许随宜又诏古者寝
不踰庙礼之废失久矣士庶堂寝踰 …… (第 14b 页)
者若一旦使就五世三世之数则当彻毁居宇以应
礼制岂得为易行可自今立庙其间数视所祭世数寝
间数不得踰庙事 二世
者寝听用三间议礼局言礼记
王制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所谓太者
盖始封之祖不必五世又非臣下所可 (第 15a 页)
 

朱先生曰周礼建国之神位左宗庙则五庙皆当在公
宫之东南矣其制则孙毓以为外为都宫太祖在北二
昭二穆以次而南是也盖太祖之庙始封之君居之昭
之北庙 二世
之君居之穆之北庙三世之君居之昭之
南庙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
向各有门堂室寝而墙宇四 (第 19b 页)
 辨正李氏如圭曰所不臣者注疏谓以其亲服服之

 荀顗以为大夫犹降其亲则诸侯虽所不臣亦绝不
 服虞喜以为大夫亦当从诸侯之例一世为大夫不
 降兄弟 二世
不降诸父三世乃皆降之如圭谓诸侯
 世大夫不世恐不得以世数为比所不臣者服此国
 君先儒据小记谓与诸侯为 (第 41b 页)
  者应乎内变乎下者应乎上变乎上者应乎下本
  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变之与应常反对也
  故卦一世者四应 二世
者五应三世者上应四世
  者初应五世者二应六世者三应在易言应者一
  十有九卦昔之言应如子太叔论迷复 (第 33b 页)
  故邴原告曹操曰原之所以自容于明公明公之
  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非刚中者不
  能如是不然以利相比如赵高 二世
之君臣耳馀
  窦灌之朋友未有得无咎者也夫天下未定国家
  未立而身未安固宜汲汲求比若楚汉分争之时 …… (第 4a 页)
  建万国者众建也建万国则民比其国君亲诸侯
  则国君比于天子封建自上古圣人至于三代不
  废享国久长秦罢侯置守 二世
而亡此封建不可
  废之验也患封建不得其道耳得其道者建万国
  是已夏承唐虞执玉帛者万国成汤之时七千 (第 1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