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小學類
詩類
五經總義類
書類
易類
經解類
孝經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目錄類
傳記類
法制類
史評類
地理類
正史類
別史類
史鈔類
列傳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楚辭類
跋群经音辨 跋说文解字
跋徐氏说文系传 跋汗简
跋龙龛手鉴 跋古文四声韵
跋复古编 跋 吴棫 韵谱
跋平水新刊韵略 跋方日升韵会小补
跋荀子 跋吕氏春秋
跋吕氏春秋二 跋淮南子
(第 12a 页)
跋徐氏说文系传 跋汗简
跋龙龛手鉴 跋古文四声韵
跋复古编 跋 吴棫 韵谱
跋平水新刊韵略 跋方日升韵会小补
跋荀子 跋吕氏春秋
跋吕氏春秋二 跋淮南子
(第 12a 页)
跋复古编
曩予与族子献之论俗书之讹谓翛当为脩萨当为薛
自矜刱获读是编则谦中巳先我言之始信理之是者
古人复起不能易也谦中虽笃信说文然所据者乃徐
氏校定本如摴 祢韵墩剧坳办毬皆徐新附字笑为
李阳冰所加而误仞为正文琵琶乃㮰把之讹而以为
枇杷四凸乃窅突之俗而以为坳垤(突古作/后/人讹为凸字)认古
书作仞而以为讱妙古书作眇而以为纱䍘与𥥍须与
须畐与荅形声俱别而并为一文此则误之甚者
跋 吴棫 韵补
世谓叶音出于 (第 19a 页)
吴才老 非也 (第 19a 页)
才老 博考古音以补今韵
之阙虽未能尽得六书谐声之原本而后儒因是知援
诗易楚辞以求古音之正其功已不细古人依声 (第 19a 页)
寓义
唐宋久失其传而 才老 独知之可谓好学深思者矣朱 (第 19a 页)
文公诗集传閒取 才老 之补音而加以叶字 (第 19b 页)
才老 书初
不云叶也杨用修讥 (第 19b 页)
才老 叶音母氏劬劳劳叶音僚四
牡有骄骄叶音高考 (第 19b 页)
才老 书初无此文殆误仞朱氏之
叶音为皆出于 (第 19b 页)
才老 尔诗外禦其务吴读谟逢切朱不
从吴氏而读戎为汝以叶务音驺虞之虞朱于第一章
叶音 弟二章叶五红反谁谓女无 (第 19b 页)
曩予与族子献之论俗书之讹谓翛当为脩萨当为薛
自矜刱获读是编则谦中巳先我言之始信理之是者
古人复起不能易也谦中虽笃信说文然所据者乃徐
氏校定本如摴 祢韵墩剧坳办毬皆徐新附字笑为
李阳冰所加而误仞为正文琵琶乃㮰把之讹而以为
枇杷四凸乃窅突之俗而以为坳垤(突古作/后/人讹为凸字)认古
书作仞而以为讱妙古书作眇而以为纱䍘与𥥍须与
须畐与荅形声俱别而并为一文此则误之甚者
跋 吴棫 韵补
世谓叶音出于 (第 19a 页)
吴才老 非也 (第 19a 页)
才老 博考古音以补今韵
之阙虽未能尽得六书谐声之原本而后儒因是知援
诗易楚辞以求古音之正其功已不细古人依声 (第 19a 页)
寓义
唐宋久失其传而 才老 独知之可谓好学深思者矣朱 (第 19a 页)
文公诗集传閒取 才老 之补音而加以叶字 (第 19b 页)
才老 书初
不云叶也杨用修讥 (第 19b 页)
才老 叶音母氏劬劳劳叶音僚四
牡有骄骄叶音高考 (第 19b 页)
才老 书初无此文殆误仞朱氏之
叶音为皆出于 (第 19b 页)
才老 尔诗外禦其务吴读谟逢切朱不
从吴氏而读戎为汝以叶务音驺虞之虞朱于第一章
叶音 弟二章叶五红反谁谓女无 (第 19b 页)
半而居小弦林钟夷则
南吕无射应钟用全而居大弦也管子书五声徵羽宫
商角之序亦如此其论古韵曰考古音者昉于 吴才老
昆山顾氏援證益精博然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
浅顾氏分古音为十部犹未密也真谆以下十四韵当
析为二部而先 (第 11b 页)
南吕无射应钟用全而居大弦也管子书五声徵羽宫
商角之序亦如此其论古韵曰考古音者昉于 吴才老
昆山顾氏援證益精博然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
浅顾氏分古音为十部犹未密也真谆以下十四韵当
析为二部而先 (第 11b 页)
龚氏四书朱陆会同序
五经专门之说不一既定于石渠鸿都嗣后学者靡知
有异同矣易学以辞象变占为主得失可稽也王辅嗣
出一切理喻汉学几于绝熄宋邵子朱子震始申言之
后八百馀年而始兴者也春秋家刘歆尊左氏杜预说
行公榖废不讲啖赵出圣人之旨微见刘敞氏叶梦得
氏吕大圭氏其最有功者也尊王褒贬则几于赘是千
馀年而始著者也书别于今文古文晋世相传驯致后
宋时则有若 吴棫 氏赵汝谈氏陈振孙氏疑焉有考过
千百年而能独明者也诗本于大小叙诸家诗已废毛
公说独尊苏辙氏始删郑樵氏悉 (第 9a 页)
五经专门之说不一既定于石渠鸿都嗣后学者靡知
有异同矣易学以辞象变占为主得失可稽也王辅嗣
出一切理喻汉学几于绝熄宋邵子朱子震始申言之
后八百馀年而始兴者也春秋家刘歆尊左氏杜预说
行公榖废不讲啖赵出圣人之
氏吕大圭氏其最有功者也尊王褒贬则几于赘是千
馀年而始著者也书别于今文古文晋世相传驯致后
宋时则有若 吴棫 氏赵汝谈氏陈振孙氏疑焉有考过
千百年而能独明者也诗本于大小叙诸家诗已废毛
公说独尊苏辙氏始删郑樵氏悉 (第 9a 页)
陈元吉韵海序
近世儒先以韵书首于江左其理未竟论者疑焉夫声
与韵文字之自然童歌巷语肇于唐虞旁叶偶传与君
臣赓歌相表里非若今世拘拘然以清浊为高下论也
小学废已久言六书皆本于许慎或者谓扬雄太玄奇
字与许氏不合皆其私臆殊不知屈氏而下若司马诸
赋其不易解辨岂亦其所自制故昌黎韩子谓凡为文
宜略识字则世所谓许学者苟趋省易实秦相斯之学
也按魏李登始为声韵增益衍广实原七均七均之说
成于江左江左之文绮而萎其于韵若法律为师条分
目析锱铢之不可混也降于隋唐守其说而莫之变能
变者宋惟 吴棫 氏今世所行唐韵博极群籍之要见于 (第 8a 页)
近世儒先以韵书首于江左其理未竟论者疑焉夫声
与韵文字之自然童歌巷语肇于唐虞旁叶偶传与君
臣赓歌相表里
小学废已久言六书皆本于许慎或者谓扬雄太玄奇
字与许氏不合皆其私臆殊不知屈氏而下若司马诸
赋其不易解辨岂亦其所自制故昌黎韩子谓凡为文
宜略识字则世所谓许学者苟趋省易实秦相斯之学
也按魏李登始为声韵增益衍广实原七均七均之说
成于江左江左之文绮而萎其于韵若法律为师条分
目析锱铢之不可混也降于隋唐守其说而莫之
变者宋惟 吴棫 氏今世所行唐韵博极群籍之要见于 (第 8a 页)
重订韵补序
凡字莫不有声有音故平上去入四音为之经宫商角
徵羽半徵半商七音为之纬而后切韵协韵兴焉所以
尽韵学之正变也夹漈郑氏独倡急慢谐声之说如中
之协十阳激之协十八药皆协韵也而郑氏以中央之
急声为张取證于古艳歌以激搏之急声为郭取證于
西京赋此其说盖本梵书之合音而于六经诸子所谓
协韵之道尚未之备也惟 吴棫才老 所作韵补最为淹
洽嗣后朱晦庵先生遂悉采之以协诗三百篇与楚离
骚盖其为大儒取重如此非徒有功于小学而已也 …… (第 10b 页)
颂骚赋歌谣之属法古者也故宜于
间用协韵为古文而不知协韵是犹观乐而不知琴瑟
习礼而不知笾豆也其可乎然则 才老 之有此编也信
乎其不可少也韩退之言凡为文辞宜略识字苟能通
字义之原流审其声音考其偏旁点画而又求之协韵 …… (第 11a 页)
归诗考异序
予撰先生全集考异盖以昆山本为之主而悉附他本
异同于其下至于先生之诗惟昆山本刻入外集新本
刻入别集而复古堂本常熟本举皆无之故予所考
者止于新本而已间尝窃怪旧刻诸诗往往有出入孙
愐广韵及 吴才老 韵者最为古雅而新本多从近世所
行俗韵不知何以异同如此或谓归氏有家藏钞本可
订则又略考其所刻全集如归孝 (第 16a 页)
凡字莫不有声有音故平上去入四音为之经宫商角
徵羽半徵半商七音为之纬而后切韵协韵兴焉所以
尽韵学之正变也夹漈郑氏独倡急慢谐声之说如中
之协十阳激之协十八药皆协韵也而郑氏以中央之
急声为张取證于古艳歌以激搏之急声为郭取證于
西京赋此其说盖本梵书之合音而于六经诸子所谓
协韵之道尚未之备也惟 吴棫才老 所作韵补最为淹
洽嗣后朱晦庵先生遂悉采之以协诗三百篇与楚离
骚盖其为大儒取重如此非徒有功于小学而已也 …… (第 10b 页)
颂骚赋歌谣之属法古者也故宜于
间用协韵为古文而不知协韵是犹观乐而不知琴瑟
习礼而不知笾豆也其可乎然则 才老 之有此编也信
乎其不可少也韩退之言凡为文辞宜略识字苟能通
字义之原流审其声音考其偏旁点画而又求之协韵 …… (第 11a 页)
归诗考异序
予撰先生全集考异盖以昆山本为之主而悉附他本
异同于其下至于先生之诗惟昆山本刻入外集新本
刻入别集而复古堂本常熟本举皆无之故予所考
者止于新本而已间尝窃怪旧刻诸诗往往有出入孙
愐广韵及 吴才老 韵者最为古雅而新本多从近世所
行俗韵不知何以异同如此或谓归氏有家藏钞本可
订则又略考其所刻全集如归孝 (第 16a 页)
(与畅/同也) 唐尧
清庙穆兮承予宗百僚肃兮于寝堂醊祷进福求年丰
有𩐿在坐㩽予为害在玄中钦哉皓天德不隆承命任
禹写中宫(堂徒红切 吴才老 韵引杨谏议铭太尉在汉/四世以公于陵正直仆射于唐唐可叶公则)
(堂亦当为此叶𩐿古响字□/一本作害中宫 (第 3a 页)
清庙穆兮承予宗百僚肃兮于寝堂醊祷进福求年丰
有𩐿在坐㩽予为害在玄中钦哉皓天德不隆承命任
禹写中宫(堂徒红切 吴才老 韵引杨谏议铭太尉在汉/四世以公于陵正直仆射于唐唐可叶公则)
(堂亦当为此叶𩐿古响字□/一本作害中宫 (第 3a 页)
为失儒顾有觉之者然莫能去也至朱子始深斥其
失而去之足以洗千载之谬矣朱子集传其训诂亦用
毛郑而叶韵则本 吴才老 之说其释诸经自谓于诗独
无遗憾朱子之传行而毛郑之说废矣当时东莱吕氏
有读诗记最为精密朱子实兼取之而朱 (第 28b 页)
失而去之足以洗千载之谬矣朱子集传其训诂亦用
毛郑而叶韵则本 吴才老 之说其释诸经自谓于诗独
无遗憾朱子之传行而毛郑之说废矣当时东莱吕氏
有读诗记最为精密朱子实兼取之而朱 (第 28b 页)
陈翔
陈翔字子飞建阳人七岁时刘子翚命赋灯诗援笔立
成曰耿耿照幽房荧荧鹤焰长昔年江上女曾向乞馀
光坐客皆奖叹绍兴中由童选进士累官国子监簿时
韦太后既归慈宁宫祥瑞交至献绍兴十二章其一章
曰天意回皇母归戢烽燧敞宫闱朝阳赫奕明鞠衣皇
之孝惟母慈陈仙仗荐寿卮从之冢后与庶妃奏之九
成与咸池沓珍瑞骈福祺山陬水裔咸熙熙惟天之相
与帝之宜千万年无穷期一时文誉隐然动京师(闽书/)
吴棫
(第 6b 页)
吴棫 字 (第 6b 页)
才老 建安人举进士所著有书裨传诗补音论
语指掌考异续解楚词释音韵补又作字学补韵朱文
公谓近代训释之学惟 (第 6b 页)
才老 为优遂据以叶三百篇之
韵其所作韵补武夷徐蒇为之序 (第 6b 页)
才老 长鬣丰颊危 (第 6b 页)
冠大带进止閒暇中和温厚之气晬然见于色仁义道
德之音蔼然见于言蒇从所从造官识之退而叹曰古
所谓君子儒者非斯人耶 才老 从容为蒇言擢第后数
年不求官筑室三间中设夫子像古书陈前谢事凝神
以味古训常若游洙泗间而称逊圣贤前后也 (第 7a 页)
才老 评
论古人前后贤否优劣率能探其蕴奥如与并时平生
著书皆渊源精确自补音书成然后三百篇始得为诗
从而考古 …… (第 7a 页)
引證甚博惧其繁重稍削去独于最古者中古者近古
者各存三二行复有稍增损而 才老 没矣(闽书/)
毛诗补音十卷陈氏曰 (第 7b 页)
吴棫 撰其说以为诗韵无不叶
者如来之为釐庆之为羌马之为姥之类诗音旧有九
家唐陆德明始定为释文燕燕以南韵心沈 (第 7b 页)
陈翔字子飞建阳人七岁时刘子翚命赋灯诗援笔立
成曰耿耿照幽房荧荧鹤焰长昔年江上女曾向乞馀
光坐客皆奖叹绍兴中由童选进士累官国子监簿时
韦太后既归慈宁宫祥瑞交至献绍兴十二章其一章
曰天意回皇母归戢烽燧敞宫闱朝阳赫奕明鞠衣皇
之孝惟母慈陈仙仗荐寿卮从之冢后与庶妃奏之九
成与咸池沓珍瑞骈福祺山陬水裔咸熙熙惟天之相
与帝之宜千万年无穷期一时文誉隐然动京师(闽书/)
吴棫
(第 6b 页)
吴棫 字 (第 6b 页)
才老 建安人举进士所著有书裨传诗补音论
语指掌考异续解楚词释音韵补又作字学补韵朱文
公谓近代训释之学惟 (第 6b 页)
才老 为优遂据以叶三百篇之
韵其所作韵补武夷徐蒇为之序 (第 6b 页)
才老 长鬣丰颊危 (第 6b 页)
冠大带进止閒暇中和温厚之气晬然见于色仁义道
德之音蔼然见于言蒇从所从造官识之退而叹曰古
所谓君子儒者非斯人耶 才老 从容为蒇言擢第后数
年不求官筑室三间中设夫子像古书陈前谢事凝神
以味古训常若游洙泗间而称逊圣贤前后也 (第 7a 页)
才老 评
论古人前后贤否优劣率能探其蕴奥如与并时平生
著书皆渊源精确自补音书成然后三百篇始得为诗
从而考古 …… (第 7a 页)
引證甚博惧其繁重稍削去独于最古者中古者近古
者各存三二行复有稍增损而 才老 没矣(闽书/)
毛诗补音十卷陈氏曰 (第 7b 页)
吴棫 撰其说以为诗韵无不叶
者如来之为釐庆之为羌马之为姥之类诗音旧有九
家唐陆德明始定为释文燕燕以南韵心沈 (第 7b 页)
固未始尝为仄清固未始不叶为浊浊固未始不
叶为清自近世王元长沈休文之徒始著四声定八病无复
古人深意新安 吴棫 材老乃用是而补音补韵先儒亦尝取
是而叶诗叶离骚盖古今之字文不同南北之语言或
异而音韵随之是虽不待于叶 (第 5a 页)
叶为清自近世王元长沈休文之徒始著四声定八病无复
古人深意新安 吴棫 材老乃用是而补音补韵先儒亦尝取
是而叶诗叶离骚盖古今之字文不同南北之语言或
异而音韵随之是虽不待于叶 (第 5a 页)
志
内外转图覃已后八韵移唐阳之前蒸登移㑴之后于
十五类不相谬颜元孙干禄字书覃谈在阳之前蒸登
在盐之后 吴棫 韵补刱立古通某韵及古转声入某韵
之注今人韵目下所注古通转本之郑庠古音辨分六
部明顾炎武音学五书考證古 …… (第 18a 页)
注梵同用盖旧次陷
第五十七是以有鉴同用之注酽第五十九是以有梵
同用之注景祐后涂改陷鉴酽三字而注未改也 吴才
老 韵补上声五十二豏五十三槛五十四猃可證广韵
旧次去声亦同礼部韵略集韵矣宋初徐楚金说文解
字韵谱(今人以 …… (第 21a 页)
韵取韵叶句而于召南□字云古读□
为敷于邶风南字下云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是陆氏已
明言古韵特不能持其说耳宋 吴才老 刱为古通某韵
及古转声入某韵之说戴仲达则有古正音非协韵之
说明陈氏近顾氏考證益详而古韵今韵究未得其条 …… (第 23a 页)
奉诏修韵
六月即以所修礼部韵略颁行今广韵上去声末六韵
与礼部韵略集韵同而与平声入声龃龉前此不宜尔
也 吴才老 韵补上声五十二豏五十三槛五十四俨犹
旧次去声亦同集韵盖由习于景祐通用例合俨于琰
忝合范于豏槛合酽于艳 (第 26b 页)
内外转图覃已后八韵移唐阳之前蒸登移㑴之后于
十五类不相谬颜元孙干禄字书覃谈在阳之前蒸登
在盐之后 吴棫 韵补刱立古通某韵及古转声入某韵
之注今人韵目下所注古通转本之郑庠古音辨分六
部明顾炎武音学五书考證古 …… (第 18a 页)
注梵同用盖旧次陷
第五十七是以有鉴同用之注酽第五十九是以有梵
同用之注景祐后涂改陷鉴酽三字而注未改也 吴才
老 韵补上声五十二豏五十三槛五十四猃可證广韵
旧次去声亦同礼部韵略集韵矣宋初徐楚金说文解
字韵谱(今人以 …… (第 21a 页)
韵取韵叶句而于召南□字云古读□
为敷于邶风南字下云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是陆氏已
明言古韵特不能持其说耳宋 吴才老 刱为古通某韵
及古转声入某韵之说戴仲达则有古正音非协韵之
说明陈氏近顾氏考證益详而古韵今韵究未得其条 …… (第 23a 页)
奉诏修韵
六月即以所修礼部韵略颁行今广韵上去声末六韵
与礼部韵略集韵同而与平声入声龃龉前此不宜尔
也 吴才老 韵补上声五十二豏五十三槛五十四俨犹
旧次去声亦同集韵盖由习于景祐通用例合俨于琰
忝合范于豏槛合酽于艳 (第 26b 页)
撰本为选举
士人作律诗之用视二百六韵中字数多者限以独用
字数少者合比近两韵或三韵同用苟计字多寡而巳 宋吴棫 作韵补于韵目下始有古通某古转声通某之
云其分合最为疏舛郑庠作古音辨仅分阳支先虞尤
覃六部近昆山顾炎武 (第 9b 页)
士人作律诗之用视二百六韵中字数多者限以独用
字数少者合比近两韵或三韵同用苟计字多寡而巳 宋吴棫 作韵补于韵目下始有古通某古转声通某之
云其分合最为疏舛郑庠作古音辨仅分阳支先虞尤
覃六部近昆山顾炎武 (第 9b 页)
而居大𢏛此皆合
之以管吕论声律相生者始明也先生言乐律实汉巳
降二千年莫知关究者如此为书以论古韵起于 吴才
老 而昆山顾氏据證尤精博先生则谓顾氏考古之功
多审音之功浅正顾氏分十部之疏而分平上去三声
皆十三部入声八 (第 3b 页)
之以管吕论声律相生者始明也先生言乐律实汉巳
降二千年莫知关究者如此为书以论古韵起于 吴才
老 而昆山顾氏据證尤精博先生则谓顾氏考古之功
多审音之功浅正顾氏分十部之疏而分平上去三声
皆十三部入声八 (第 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