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類書類
雜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詩文評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馀无机缘语句不录。其一百
三十八人中。无天王道悟禅师名。叙石头法嗣二十一人。首天皇道悟禅师。列龙潭崇 信禅师 于其后。宋
高僧传亦然。此疑之可阙者。一也。五灯会元曰。按景德传灯录称青原下出石头迁。迁下出天皇悟。 (第 0156b 页)
三十八人中。无天王道悟禅师名。叙石头法嗣二十一人。首天皇道悟禅师。列龙潭崇 信禅师 于其后。宋
高僧传亦然。此疑之可阙者。一也。五灯会元曰。按景德传灯录称青原下出石头迁。迁下出天皇悟。 (第 0156b 页)
(拜观同上)
一心奉请庄子内篇注(拜观同上)
一心奉请幻有传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一心奉请雪峤 信禅师 语录(拜观同上)
一心奉请天隐修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一心奉请密云悟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一心 (第 1067b 页)
一心奉请庄子内篇注(拜观同上)
一心奉请幻有传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一心奉请雪峤 信禅师 语录(拜观同上)
一心奉请天隐修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一心奉请密云悟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一心 (第 1067b 页)
两尊烧。主自后眉须堕落。见指月录第九卷。
** 德山说一大藏教如拭涕帛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参龙潭 信禅师。 发明心要。次住
澧阳三十年。属唐武宗废教。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
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祟德山精舍 (第 0368b 页)
** 德山说一大藏教如拭涕帛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参龙潭 信禅师。 发明心要。次住
澧阳三十年。属唐武宗废教。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
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祟德山精舍 (第 0368b 页)
且别处去。经
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
审上座点那个心。师无语。遂往龙潭。参 信禅师。 顿悟
心要。取其疏抄焚之(传灯录)。
* 凌行婆者
不详其里居。尝参浮杯禅师。问尽力道不
得的句 (第 0403a 页)
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
审上座点那个心。师无语。遂往龙潭。参 信禅师。 顿悟
心要。取其疏抄焚之(传灯录)。
* 凌行婆者
不详其里居。尝参浮杯禅师。问尽力道不
得的句 (第 0403a 页)
师代曰。个个是盲人。
示众云。心外无法。而法可明。法外无心。而心可通。可
通可明。心法全宗。全其宗。则法法皆宗。全其心。则心
心无心。心既无心。直造其源。得其源。则现大身而满
虚空中。现小身而纤尘不立。作么生是纤尘不立。良
久。云。一点水墨。两处成龙。
*** 青原惟 信禅师
上堂。师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
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 (第 0641b 页)
示众云。心外无法。而法可明。法外无心。而心可通。可
通可明。心法全宗。全其宗。则法法皆宗。全其心。则心
心无心。心既无心。直造其源。得其源。则现大身而满
虚空中。现小身而纤尘不立。作么生是纤尘不立。良
久。云。一点水墨。两处成龙。
*** 青原惟 信禅师
上堂。师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
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 (第 0641b 页)
师曰。节目上更生节目。僧无语。 师曰。掩鼻偷香。空招
罪犯。
*** 石室善道禅师
师参石头。一日。随头游山次。头曰。汝与我斫却面前
树子。免碍我。 师曰。不将刀来。头乃抽刀倒与。 师曰。何
不过那头来。 头曰。你用那头作甚么。师即大悟。
师一夕与仰山玩月。山问。这个月尖时。圆相甚么处
去。圆时。尖相又甚么处去。 师曰。尖时圆相隐。圆时尖
相在。
*** 龙潭崇 信禅师
初。悟和尚居天王寺。师家于寺巷。其家卖饼。师日以
十饼馈之。天王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 (第 0667a 页)
罪犯。
*** 石室善道禅师
师参石头。一日。随头游山次。头曰。汝与我斫却面前
树子。免碍我。 师曰。不将刀来。头乃抽刀倒与。 师曰。何
不过那头来。 头曰。你用那头作甚么。师即大悟。
师一夕与仰山玩月。山问。这个月尖时。圆相甚么处
去。圆时。尖相又甚么处去。 师曰。尖时圆相隐。圆时尖
相在。
*** 龙潭崇 信禅师
初。悟和尚居天王寺。师家于寺巷。其家卖饼。师日以
十饼馈之。天王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 (第 0667a 页)
牛曰。向上事未在。 师曰。东家暗坐。西家厮骂。 牛曰。崭
然超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
虎丘绍隆禅师。
师初谒长芦 信禅师。 得其大略。有传圆悟语至者。师
读之。叹曰。想酢生液。虽未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聆謦欬耳。遂 (第 0719b 页)
然超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
虎丘绍隆禅师。
师初谒长芦 信禅师。 得其大略。有传圆悟语至者。师
读之。叹曰。想酢生液。虽未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聆謦欬耳。遂 (第 0719b 页)
家谱不信。外此
可信乎。呜呼。是真难掩。是伪不昌。苟伪而能昌。则吾
将以斯言亦为妄矣。
澧州龙潭崇 信禅师。 渚宫人。家卖饼为业。少而英异。
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居于
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 (第 0487a 页)
可信乎。呜呼。是真难掩。是伪不昌。苟伪而能昌。则吾
将以斯言亦为妄矣。
澧州龙潭崇 信禅师。 渚宫人。家卖饼为业。少而英异。
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居于
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 (第 0487a 页)
福海湛清
广宏法界
祖灯常远」
#+END_VERSE
洞山下三十七世(虚照下十二世)无极明 信禅师 从性字起
续演刘太保宗十六字。
#+BEGIN_VERSE
「 性能广达
妙用无方
蕴空实际 (第 0564b 页)
广宏法界
祖灯常远」
#+END_VERSE
洞山下三十七世(虚照下十二世)无极明 信禅师 从性字起
续演刘太保宗十六字。
#+BEGIN_VERSE
「 性能广达
妙用无方
蕴空实际 (第 0564b 页)
𡸣公山释智㻮事迹一本》
* 《㻮禅师碑文一本》
* 《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踪由一本》 《信禅师 碑文一本》
* 《杜正 (第 1101a 页)
信禅师 碑文一本》
* 《唐蕲州东山释弘忍议行一本》
* 《唐蕲州忍禅师碑文一本》
* 《唐荆州 (第 1101a 页)
* 《㻮禅师碑文一本》
* 《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踪由一本》 《信禅师 碑文一本》
* 《杜正 (第 1101a 页)
信禅师 碑文一本》
* 《唐蕲州东山释弘忍议行一本》
* 《唐蕲州忍禅师碑文一本》
* 《唐荆州 (第 1101a 页)
𡸣公山释智㻮事迹一本》
* 《㻮禅师碑文一本》
* 《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踪由一本》 《信禅师 碑文一本》(杜正伦)
* 《杜正伦送双峰 (第 1106c 页)
信禅师 碑一本》
* 《唐蕲州东山释弘忍议行一本》
* 《蕲州忍禅师碑文一本》
* 《唐荆州玉泉 (第 1106c 页)
* 《㻮禅师碑文一本》
* 《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踪由一本》 《信禅师 碑文一本》(杜正伦)
* 《杜正伦送双峰 (第 1106c 页)
信禅师 碑一本》
* 《唐蕲州东山释弘忍议行一本》
* 《蕲州忍禅师碑文一本》
* 《唐荆州玉泉 (第 1106c 页)
观。丸以譬止。散以譬观。别化他
宜适时而用。岂专守一耶。言所以同宗枝派乖各
者。辅行释常坐三昧云。昔 信禅师 元用文殊说问
二般若经以为心要。后人承用情见不同。理观既
薄矛盾遂滋。此显同宗一经。情见既异。分枝别 (第 0162c 页)
宜适时而用。岂专守一耶。言所以同宗枝派乖各
者。辅行释常坐三昧云。昔 信禅师 元用文殊说问
二般若经以为心要。后人承用情见不同。理观既
薄矛盾遂滋。此显同宗一经。情见既异。分枝别 (第 0162c 页)
年壬寅
六年癸卯。是岁日本国师遣僧问难。本序曰。
咸平六年癸卯岁。日本国僧寂照等。赍本国
天台山源 信禅师 于天台教门致相违问目二
十七条。四明(知礼)凭教略答。随问书之。
景德元年甲辰。时年四十五。撰十不 (第 0857b 页)
六年癸卯。是岁日本国师遣僧问难。本序曰。
咸平六年癸卯岁。日本国僧寂照等。赍本国
天台山源 信禅师 于天台教门致相违问目二
十七条。四明(知礼)凭教略答。随问书之。
景德元年甲辰。时年四十五。撰十不 (第 0857b 页)
大部之类是也。然尚有留而不至与夫至
而非其本真者。仁王经疏。先至有二本。众咸
斥其伪。昔法智既纳日本 信禅师 所寄辟支
佛发。答其所问二十义。乃求其所谓仁王经
疏。信即授诸海舶。无何中流大风惊涛。舶人
念无以息 (第 0916a 页)
而非其本真者。仁王经疏。先至有二本。众咸
斥其伪。昔法智既纳日本 信禅师 所寄辟支
佛发。答其所问二十义。乃求其所谓仁王经
疏。信即授诸海舶。无何中流大风惊涛。舶人
念无以息 (第 0916a 页)
一卷。光明玄当体章问答偈一卷。释
难扶宗记二卷。观心二百问一卷。十义书三
卷。解谤书三卷。答日本国源 信禅师 二十七
问一卷。答杨文公三问并书一卷绛帏三十
问答一卷。开帏试问四十二章金光明三昧
仪一卷。千手眼大 (第 0919c 页)
难扶宗记二卷。观心二百问一卷。十义书三
卷。解谤书三卷。答日本国源 信禅师 二十七
问一卷。答杨文公三问并书一卷绛帏三十
问答一卷。开帏试问四十二章金光明三昧
仪一卷。千手眼大 (第 0919c 页)
不可得。未来心不可
得。未审上人点那个心。师无语。婆云。饶汝讲得千
经论。一向临机下口难遂指往参龙潭 信禅师。 发
明心地。将所持青龙钞疏。并平昔所集文字。以火
焚之。方知此心出言教外。所以释迦云。吾四十九
年。 (第 0714a 页)
得。未审上人点那个心。师无语。婆云。饶汝讲得千
经论。一向临机下口难遂指往参龙潭 信禅师。 发
明心地。将所持青龙钞疏。并平昔所集文字。以火
焚之。方知此心出言教外。所以释迦云。吾四十九
年。 (第 071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