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孟子類
論語類
五經總義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詔令類
法制類
正史類
雜史類
史鈔類
金石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法家類
小說家類
天文算法類
兵家類
釋家類
道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楚辭類
詔令奏議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或问既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
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矣而又曰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何也曰此因论
率性之道以明由教而入者其始当如此盖两事也
其先言道不可离而君子必戒谨恐惧乎其所不睹
不闻者所以言道之无所不在无时不然学者当无
须臾毫忽之不谨而周防之以全其本然之体也又
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而君子必慎其独者所以言 隐微 之间人所不见而已独知之则其事之纤悉无
不显著又有甚于他人之知者学者尤当随其念之 …… (第 10b 页)
以为两事无乃破碎支离之甚
耶曰既言道不可离则是无适而不在矣而又言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则是要切之处尤在于 隐微 也既
言戒谨不睹恐惧不闻则是无处而不谨矣又言谨
独则是其所谨者尤在于独也是固不容于不异矣
若其同为一 …… (第 13a 页)
则是持守之功无所施于平常之处而
专在幽隐之间也且虽免于破碎之讥而其繁复偏
滞而无所当亦甚矣曰程子所谓 隐微 之际若与吕
氏改本及游杨氏不同而子一之何耶曰以理言之
则三家不若程子之尽以心言之则程子不若三家
之密 …… (第 14a 页)
不
可离者得之但专以过不及为离道则似未尽耳其
论天地之中性与天道一节最其用意深处然经文
所指不睹不闻 隐微 之间者乃欲使人戒惧乎此而
不使人欲之私得以萌动于其间耳非欲使人虚空
其心反观于此以求见夫所谓中者而遂 …… (第 14b 页)
隐微 之间有昭昭而不可欺感之而能应者则固心
之谓矣而又曰正惟虚心以求则庶乎见之是又别
以一心而求此一心见此 …… (第 15a 页)
立日以益固矣尤于 隐微 幽独之际而所以谨其善
恶之几者愈精愈密以至于无一毫之差谬而行之
每不违焉则为有以致其和而达道之行日以 …… (第 18a 页)
考之则恐未然盖论一篇之通体则此章乃引夫子
所言之首章且当略举大端以分别君子小人之趋
向未当遽及此意之 隐微 也若论一章之语脉则上
文方言君子中庸而小人反之其下且当平解两句
之义以尽其意不应偏解上句而不解下句又 (第 27a 页)
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矣而又曰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何也曰此因论
率性之道以明由教而入者其始当如此盖两事也
其先言道不可离而君子必戒谨恐惧乎其所不睹
不闻者所以言道之无所不在无时不然学者当无
须臾毫忽之不谨而周防之以全其本然之体也又
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而君子必慎其独者所以言 隐微 之间人所不见而已独知之则其事之纤悉无
不显著又有甚于他人之知者学者尤当随其念之 …… (第 10b 页)
以为两事无乃破碎支离之甚
耶曰既言道不可离则是无适而不在矣而又言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则是要切之处尤在于 隐微 也既
言戒谨不睹恐惧不闻则是无处而不谨矣又言谨
独则是其所谨者尤在于独也是固不容于不异矣
若其同为一 …… (第 13a 页)
则是持守之功无所施于平常之处而
专在幽隐之间也且虽免于破碎之讥而其繁复偏
滞而无所当亦甚矣曰程子所谓 隐微 之际若与吕
氏改本及游杨氏不同而子一之何耶曰以理言之
则三家不若程子之尽以心言之则程子不若三家
之密 …… (第 14a 页)
不
可离者得之但专以过不及为离道则似未尽耳其
论天地之中性与天道一节最其用意深处然经文
所指不睹不闻 隐微 之间者乃欲使人戒惧乎此而
不使人欲之私得以萌动于其间耳非欲使人虚空
其心反观于此以求见夫所谓中者而遂 …… (第 14b 页)
隐微 之间有昭昭而不可欺感之而能应者则固心
之谓矣而又曰正惟虚心以求则庶乎见之是又别
以一心而求此一心见此 …… (第 15a 页)
立日以益固矣尤于 隐微 幽独之际而所以谨其善
恶之几者愈精愈密以至于无一毫之差谬而行之
每不违焉则为有以致其和而达道之行日以 …… (第 18a 页)
考之则恐未然盖论一篇之通体则此章乃引夫子
所言之首章且当略举大端以分别君子小人之趋
向未当遽及此意之 隐微 也若论一章之语脉则上
文方言君子中庸而小人反之其下且当平解两句
之义以尽其意不应偏解上句而不解下句又 (第 27a 页)
引修身正心诚意者为衍说耳孝弟自为人
道之大端非以其可以诚意而先之也且所谓诚意
者欲其造次颠沛之间思虑 隐微 之际必以诚实而
无一毫自欺之心又岂独于孝弟一事为然哉为是
说者既不察乎论语之文又不考乎大学之意其亦 (第 12a 页)
道之大端非以其可以诚意而先之也且所谓诚意
者欲其造次颠沛之间思虑 隐微 之际必以诚实而
无一毫自欺之心又岂独于孝弟一事为然哉为是
说者既不察乎论语之文又不考乎大学之意其亦 (第 12a 页)
或问曰何以言三让之为固让也曰古人辞让以三为
节一辞为礼辞再辞为固辞三辞为终辞故古注至
是但言三让而不解其目也今必求其事以实之则
亦无所据矣曰何以言其让于 隐微 之中也曰泰伯
之让无揖逊授受之迹人但见其逃去不返而已不
知其让也知其让者见其让国而已而不知所以使
文 (第 1b 页)
节一辞为礼辞再辞为固辞三辞为终辞故古注至
是但言三让而不解其目也今必求其事以实之则
亦无所据矣曰何以言其让于 隐微 之中也曰泰伯
之让无揖逊授受之迹人但见其逃去不返而已不
知其让也知其让者见其让国而已而不知所以使
文 (第 1b 页)
或问二十三章之说曰尹氏大意得之而辞有未尽谢
氏出处语默之说似非此文之本旨也吕杨侯氏语
皆祖晏子之意然晏子之言乃就事而言而此章之
意则直指君子小人之情状而言似不可引以为證
也盖此所论君子之和者乃以其同寅协恭而无乖
争忌克之意其不同者乃以其守正循理而无阿谀
党比之风若小人则反是焉此二者外虽相似而内
实相反乃君子小人情状之 隐微 自古至今如出一
轨非圣人不能究极而𤼵明之也且以本朝诸公论
之韩富范公上前议论不同或至失色而未尝失和 (第 11a 页)
氏出处语默之说似非此文之本旨也吕杨侯氏语
皆祖晏子之意然晏子之言乃就事而言而此章之
意则直指君子小人之情状而言似不可引以为證
也盖此所论君子之和者乃以其同寅协恭而无乖
争忌克之意其不同者乃以其守正循理而无阿谀
党比之风若小人则反是焉此二者外虽相似而内
实相反乃君子小人情状之 隐微 自古至今如出一
轨非圣人不能究极而𤼵明之也且以本朝诸公论
之韩富范公上前议论不同或至失色而未尝失和 (第 11a 页)
或问首章诸说如何曰杨氏初说甚善至斥管仲为徒
能救之于已乱则不足以服其口矣盖周之衰乱固
非一日之积而小雅尽废又岂桓公管仲之罪哉适
当其时起而救之盖亦仁人君子之所必为但责其
非有至公血诚之心以复于文武规模之盛则管仲
无所逃其责而其辞意又若有所遗者岂记者失之
与其以专封一事为不尊周之验亦未足以见其心
术之 隐微 至论五霸假之管仲知义之说则皆得之
矣
或问孟子之不动心何也曰尽心知性无所疑惑动皆
合义无所畏怯 (第 1b 页)
能救之于已乱则不足以服其口矣盖周之衰乱固
非一日之积而小雅尽废又岂桓公管仲之罪哉适
当其时起而救之盖亦仁人君子之所必为但责其
非有至公血诚之心以复于文武规模之盛则管仲
无所逃其责而其辞意又若有所遗者岂记者失之
与其以专封一事为不尊周之验亦未足以见其心
术之 隐微 至论五霸假之管仲知义之说则皆得之
矣
或问孟子之不动心何也曰尽心知性无所疑惑动皆
合义无所畏怯 (第 1b 页)
或问二十五章之说曰善者人之所欲恶者人之所恶
其为人者处心造事行已接物凡其所为一皆可欲
而不可恶则是可谓善人矣然此或其天质之美或
其知及而勉慕焉未必其真以为然而果能不失也
必其用力之久一旦脱然有以真知其善之在已而
不得不然决定真实而无一毫虚伪之意然后可以
谓之信人矣然亦足以自信于心而已未必其行之
充足饱满而无歉于身也然既信之则其行必力其
守必固如是而不自已焉则其所有之善充足饱满
于其身虽其 隐微 曲折之间亦皆清和淳懿而无不
善之杂则是所谓美人者也然亦足以充于其内而
已而未必其能发见于外也又如是而 (第 7a 页)
其为人者处心造事行已接物凡其所为一皆可欲
而不可恶则是可谓善人矣然此或其天质之美或
其知及而勉慕焉未必其真以为然而果能不失也
必其用力之久一旦脱然有以真知其善之在已而
不得不然决定真实而无一毫虚伪之意然后可以
谓之信人矣然亦足以自信于心而已未必其行之
充足饱满而无歉于身也然既信之则其行必力其
守必固如是而不自已焉则其所有之善充足饱满
于其身虽其 隐微 曲折之间亦皆清和淳懿而无不
善之杂则是所谓美人者也然亦足以充于其内而
已而未必其能发见于外也又如是而 (第 7a 页)
联属乎兄弟以御乎家邦之众内外相成以著其美
故下承说云雍雍在宫肃肃在庙若注专重刑于句
则未有寡妻者将不至于兄弟耶吕东莱曰毫发不
愧于 隐微 然后远近可孚故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始
可以刑寡妻至兄弟 (第 31b 页)
故下承说云雍雍在宫肃肃在庙若注专重刑于句
则未有寡妻者将不至于兄弟耶吕东莱曰毫发不
愧于 隐微 然后远近可孚故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始
可以刑寡妻至兄弟 (第 31b 页)
思齐五章二章章六句三章章四句
诗序曰思齐文王所以圣也言文王之所以圣
而首举刑于寡妻者验敬止之实也今夫 隐微
之际人不及知惟妻知之也妻子之事人不及
知惟兄弟知之也床笫之间一念不敬其妻心
轻之焉闺门之 (第 28a 页)
诗序曰思齐文王所以圣也言文王之所以圣
而首举刑于寡妻者验敬止之实也今夫 隐微
之际人不及知惟妻知之也妻子之事人不及
知惟兄弟知之也床笫之间一念不敬其妻心
轻之焉闺门之 (第 28a 页)
之时天亦及尔游衍无所处而不在也敬之之诗曰
陟降厥士日鉴在兹此之谓也知上帝之临汝则戒
谨恐惧不敢懈于 隐微 此修德之远猷乃惠民用人
之本也
板八章章八句
板诲远猷也当天怒人怨之时乃徐商牖民怀 (第 39a 页)
陟降厥士日鉴在兹此之谓也知上帝之临汝则戒
谨恐惧不敢懈于 隐微 此修德之远猷乃惠民用人
之本也
板八章章八句
板诲远猷也当天怒人怨之时乃徐商牖民怀 (第 39a 页)
德与天同也今夫天其变化无常者成形成色
之用也其有常不变者无声无臭之体也用著
于有体立于无故法天者懔于见显之交尤慎
于 隐微 之际宥密基命自强不息则不显而纯
与于穆不已者合德矣天之不已文王之纯非 …… (第 3b 页)
愿也既祭前王但法前王可矣昔前王之莫强于天
下者以其人也为人有道能尽人道则四方皆从之
矣修德行道不在于显 隐微 幽独纯诚不息则百辟
皆法之矣此前王之所以无斁于人者常念之而不
忘则德立道凝人存政举而无疆之祉福可 …… (第 6b 页)
福之原故曰基也气拘物蔽而其熙微则其基
坏矣故贵缉也缉之之功贯通动静而尤以主
静为立极之要故在于宥密也 隐微 之际人所
不见天必见之已不见人乃能见天天理既著
其明昭焉于此时而察识之存养之使继续而
…… (第 10a 页)
螫悔之何及当于其荓蜂之时而谨之也拚飞
成鸟则不可制当于其桃虫之时而防之也黄
佐曰天下之患常伏于 隐微 而发于人之所忽
是故坚冰之至始于履霜可不慎哉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
亚侯 (第 39b 页)
之用也其有常不变者无声无臭之体也用著
于有体立于无故法天者懔于见显之交尤慎
于 隐微 之际宥密基命自强不息则不显而纯
与于穆不已者合德矣天之不已文王之纯非 …… (第 3b 页)
愿也既祭前王但法前王可矣昔前王之莫强于天
下者以其人也为人有道能尽人道则四方皆从之
矣修德行道不在于显 隐微 幽独纯诚不息则百辟
皆法之矣此前王之所以无斁于人者常念之而不
忘则德立道凝人存政举而无疆之祉福可 …… (第 6b 页)
福之原故曰基也气拘物蔽而其熙微则其基
坏矣故贵缉也缉之之功贯通动静而尤以主
静为立极之要故在于宥密也 隐微 之际人所
不见天必见之已不见人乃能见天天理既著
其明昭焉于此时而察识之存养之使继续而
…… (第 10a 页)
螫悔之何及当于其荓蜂之时而谨之也拚飞
成鸟则不可制当于其桃虫之时而防之也黄
佐曰天下之患常伏于 隐微 而发于人之所忽
是故坚冰之至始于履霜可不慎哉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
亚侯 (第 39b 页)
(附/见)坤道只一顺要从头顺起故𤼵于初爻盖臣子有
大顺有大不顺皆积渐所成也一念几微之际若辨
之早则乱萌何由生不知 隐微 处积之便是弑逆胚
胎从微处辨就从微处顺方是履霜实际故曰盖言
顺也按此说似创而实确愚昔尝论曹孟德与 (第 41a 页)
大顺有大不顺皆积渐所成也一念几微之际若辨
之早则乱萌何由生不知 隐微 处积之便是弑逆胚
胎从微处辨就从微处顺方是履霜实际故曰盖言
顺也按此说似创而实确愚昔尝论曹孟德与 (第 41a 页)
之事潜伏于幽隐之中此正所谓独也此虽不明
言其为 隐微 而 (第 24a 页)
隐微 之意固己寓于潜伏之中矣
故以此为慎独之事也以此观之首章似是以幽
隐之中有细微之事为独卒章似是以细微之 (第 24a 页)
事
在幽隐之中为独者潜伏便是在之意但言在不
见其为 隐微 故言潜伏耳管见如此未知合朱子
意否亦未敢自以为是姑俟知道而就正云
饶氏谓章句以慎独专为谨于方萌 …… (第 24a 页)
隐暗之处细微之事章句以为几已动已独知者所
以言其莫见莫显也以为迹未形人不知者以其犹
隐独微也必慎其独章句以为遏人欲于将萌者人
人心易危一念不谨则私欲乘之而起也虽若皆就
方动处说然方动则于 隐微 为宜若其动既久则迹 (第 24b 页)
必形而人皆见何 隐微 之有又何可以独言哉盖意
动于中而迹形于外(意是事之微迹是事之著)已自内知而人自
外知以中对外而言则中 …… (第 25a 页)
成然意方起笔未下之时便是 隐微 所在意方起故
几己动而已独知之笔未下故迹未形而人皆未知
之于此时而谨之则笔正而字正矣其间自一点一
画 …… (第 25b 页)
之不存耳若以
为兼动言之则道既无物不有亦将杂然而应之耶
若果如此岂主一无适之谓哉慎独所以遏人欲所
谓 隐微 却只是一事欲应其事而无失又岂可但于
动之初加谨乎盖静则兼存众理以立其体动则随
事致察以达其用二节章句 …… (第 29a 页)
首章言中和后十章自言中庸首章言戒慎独后十
十章自言择守矫以此为后十章非释首章之證窃
恐未当此只因以首章未说气质故如此见尔其详
于第二章章下辩变和言庸处及之姑举一端于此
以见其槩夫戒惧慎独是存养省察之事择中庸守
中庸即致知力行之工非存心无以致知非省察无
以力行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谓首章
言戒惧后十章自言择中庸非择首章之意者未察
程子之旨者也大学第六章为诚身之本工夫全在
慎独后十章言慎独后十章自言守中庸非释首章
之意者不详大学之言者也则其说之非自明矣至
谓首章重不专在道不可离一句以其对 隐微 二句
而言者尤为未当双峰亦尝自言性道教三字道字 (第 37b 页)
言其为 隐微 而 (第 24a 页)
隐微 之意固己寓于潜伏之中矣
故以此为慎独之事也以此观之首章似是以幽
隐之中有细微之事为独卒章似是以细微之 (第 24a 页)
事
在幽隐之中为独者潜伏便是在之意但言在不
见其为 隐微 故言潜伏耳管见如此未知合朱子
意否亦未敢自以为是姑俟知道而就正云
饶氏谓章句以慎独专为谨于方萌 …… (第 24a 页)
隐暗之处细微之事章句以为几已动已独知者所
以言其莫见莫显也以为迹未形人不知者以其犹
隐独微也必慎其独章句以为遏人欲于将萌者人
人心易危一念不谨则私欲乘之而起也虽若皆就
方动处说然方动则于 隐微 为宜若其动既久则迹 (第 24b 页)
必形而人皆见何 隐微 之有又何可以独言哉盖意
动于中而迹形于外(意是事之微迹是事之著)已自内知而人自
外知以中对外而言则中 …… (第 25a 页)
成然意方起笔未下之时便是 隐微 所在意方起故
几己动而已独知之笔未下故迹未形而人皆未知
之于此时而谨之则笔正而字正矣其间自一点一
画 …… (第 25b 页)
之不存耳若以
为兼动言之则道既无物不有亦将杂然而应之耶
若果如此岂主一无适之谓哉慎独所以遏人欲所
谓 隐微 却只是一事欲应其事而无失又岂可但于
动之初加谨乎盖静则兼存众理以立其体动则随
事致察以达其用二节章句 …… (第 29a 页)
首章言中和后十章自言中庸首章言戒慎独后十
十章自言择守矫以此为后十章非释首章之證窃
恐未当此只因以首章未说气质故如此见尔其详
于第二章章下辩变和言庸处及之姑举一端于此
以见其槩夫戒惧慎独是存养省察之事择中庸守
中庸即致知力行之工非存心无以致知非省察无
以力行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谓首章
言戒惧后十章自言择中庸非择首章之意者未察
程子之旨者也大学第六章为诚身之本工夫全在
慎独后十章言慎独后十章自言守中庸非释首章
之意者不详大学之言者也则其说之非自明矣至
谓首章重不专在道不可离一句以其对 隐微 二句
而言者尤为未当双峰亦尝自言性道教三字道字 (第 3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