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五經總義類
詔令奏議類
地理類
故事類
別集類
正史類
類書類
小說家類
雜家類
醫家類
儒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禪宗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新編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經集部類
本緣部類
洞神部
正一部
般方法。如能秉僧七种。随事用时。各
有区别。是人轨用多方。所秉法八般。但心念至白四。
所办事各别。是 法轨
用多方。此段共翻前文第三劣
(为一优也)。提诱唯存生善者。提谓携。诱谓接。唯者专也。存
在也。诱接俗 (第 0048b 页)
得知当宗外部
戒文。制诵可行。钞文为證。故四分僧祇。半月无人诵
戒等(云云)。不得重说者。戒疏云。正 法轨
摸理有常准。
重诵例说。则听者浮昧。故不许也(巳上疏文)。问或有重诵
者如何。答违于制约自成非法。戒 (第 0124b 页)
述制意。若明戒
本。待消抄文。意方乃科云。似违文也。且抄文本。为解
释戒本。若将在后。全成颠倒。未成 法轨。
今依京师供
奉。先制意。二释名。三缘起。四戒本。然后解钞。然制意
或钞文引论自辨。若文中无即引羯磨戒 (第 0256b 页)
若古师。唯局第
七门。得名方轨。若今师通于七门。俱彰方轨。如名字
一门。是二百五十戒。尘沙万培戒上方 法轨
则等(云
云)
。篇第十五者。如常解也。

次注文辨来意分二。初总别以辨意来。二若取下。对
前后以辨来 (第 0335c 页)
人也。问上立二九句。
有何意耶。钞答云。为持犯方轨。谓立此可学不可学
二九句法。为二持二犯四行之上方 法轨
则也。且据
一事以通馀戒者。一事谓对人二事古人二事之上
方立二九。先于制门。制止恶事。上立不可学一九 (第 0358c 页)
僧为信首也。如腾兰
初达。现以僧仪。马胜化缘亦是僧于等篇释中。

初总意。二开章别释。初言法至学者。 法轨
被时景作
斯立者。法者教法。轨谓轨仪。被及于正像之时。追思
如来光景众生瞻仰。因兹教法轨仪而立(有释 …… (第 0435a 页)
上之处。闻而答之目
连。目连闻巳。亦悟道。同往佛处。如是之理具足。须在
昔日经中。故曰具列昔经也。传 法轨
摸亦题方册者。
玄记。取阿鞞说法。与身子是传 (第 0451a 页)
法轨
摸也。淮南约身
子。还将上法。传与目连。云传法也。释并未应理。今准
宝云。谓不但当初佛。在西土之日。 (第 0451a 页)

非。如受日中缘如曰是。缘非故曰非也。导俗正仪者。
立云。此序下导俗化方篇仪则法式五八戒仪入寺
法轨
则者是也。出家杂法者。立云。此序下诸杂要
行篇也。用济新学之费功焉者。立云。若睹此抄竟。一
切法式行 (第 0634a 页)
作此释是。答。准轻重仪序末云。余所撰
删补行事钞三卷。篇分上中下也。门有三十不同。言
有二十馀万。若 僧法轨
模。住持纲要者。则上篇上卷。
首领存矣。若戒受种相。持犯忏仪。则中篇中卷。名体
具矣。若衣药受净。诸 (第 0857b 页)
。是妄劝忍领。此是非法非毗尼。现前如是。诤事
灭巳下结其非法。谓前实不成。妄判为成。不合圣教。
正灭 法轨。
故曰非法。亦具三法。故称相似。次有十一
类亦同然。次四五法非亦比前说。

次辨如中亦十六句。初十二句 (第 0799c 页)
上能会能明之语巳上三引经文并
是遗教。】

「【疏】上来叹木叉恶灭善生深有殊功次叹木叉发引
群心能成 法轨。


【四中初科上是叹行即结前也次下叹教即生后
也以教相条别持犯揩定能使行人举动有仪故
云能成等。】 (第 0756b 页)
。九道行事。十观望事(颂云 齐整著裙袈裟二
 入村十一坐二六 啖嚼事有二十一 护钵二事便利三 三聚说
法轨
二十 敬塔房像二
十六 道行二事观望一 斯皆沙门应学法 诸部每缺佛塔。准本部则十例也)
。 僧祇
六十 (第 0617a 页)
他说五若见僧中有不安
忍应作默然住之智度论云佛圣弟子住和合故有
二种法一者贤圣说法二者贤圣默然夫论众 法轨
用形仪若清净可观则物生善天龙欢喜威仪滥恶
便辱佛法何所巨益故十诵云比丘衣服不净非人
所诃又涅槃云譬如 (第 0754c 页)
法界自然地弱不胜僧事何以然耶夫 僧法轨
模起
还法地若先未加事乖法式即如义證难事巳临欲
行说恣犹先结界然依本法虽无文證即此成准。」

【二法 …… (第 0118b 页)
显其非用兀
尔昏塞之貌六和则具兼德用四僧则必简解能
故须解行双全呵足俱得今既昏庸故乖斯二僧
有四位摄 法轨
定故云四准。】 (第 0141c 页)
法殄其诤如法可行名进反此名不此则灭诤
之前轨也正下及正用法灭彼诤处是毗尼功望此
是毗尼现前也问下意云 法轨
起时是成就毗尼及
毗尼起时前法巳息。

如何下言五法俱起同名现前
耶相续前法未谢毗尼早起非谓 (第 0858a 页)
法轨
落谢毗尼孤
起故约前后无间边得名五现前也起诤者即人现
前并上四共成五法若无所现则能现不起故须相
对而 (第 0858a 页)
界中齐四十九寻内制底畔睇,如前所说。行 法轨
式一一不依者,咸得突色讫里多罪。此
等诸罪皆有不敬教波逸底迦,及方便罪。


请教白事晨旦问安,各 (第 0600a 页)
此甚深大
定。发起大智慧光。始能解会了知三世十万一切
诸佛方便化导法门也。十二法品等者。十二数也。 法轨
则也。品类也。名即名言名身也。味即义味文
身也。句即章句句身也。言佛佛出世。必说此十二
法门轨则品类 (第 0028b 页)
即释迦所称树谓菩提之树如毛头计故
曰略开然虽亲授舍那今论展转故言七佛七佛
犹略其实无边尽过去佛戒即是 法轨
则义故二
劝众奉持。】

「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 (第 0272b 页)
俗流不得敛跟而
开指作八字立令无识者笑也。」

【示立法中初示非法两脚据地者八字开足作奔
腾之势既非 法轨
故曰乖仪敬俗不立立犹成也
亦下明正行敛指开跟表心一故如下举例敬俗
不立其相由此令无字写倒或可除去无字 (第 0498b 页)
。知轻重自别始末该览足镜规猷矣。
余所撰删补行事钞三卷篇分上中下也。门
有三十不同。言有二十馀万。若 僧法轨
模住
持纲要者。则上篇上卷首领存矣。若受戒种
相持犯忏仪。则中篇中卷名体具矣。若衣药
受净诸行务机。 (第 0840b 页)
言此三亦三者又此三位亦配三业故云亦
三。

【疏】由离于真言至不得果者真言行者不依上来内
外二种护摩 法轨
而妄作之但随自巳无明之心不
从明师非但不得世出世间内外二种悉地亦在费
檀越资财招越法罪当堕三涂冀诸知 …… (第 0634c 页)
迹之本故令更问此即瑜伽秘
密之加持也。

【疏】所以回互前后等者谓有疑云如经初漫荼具缘
品巳有趣入之 法轨
今此复明要用之说则与前说
文势隔阔义味玄殊何不相续说之令人易见而作
此绮互不相承蹑莫佛有吝惜耶故下为 (第 063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