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史類
地理類
編年類
史評類
政書類
史鈔類
目錄類
正史類
載記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儒化在绵城。岁旱不为灾。至今称遗氓。及登廊庙上。所忧惟民生。荒政数十条。一一皆可行。江居所问答。实取 李文成。
此为大规模。参前可倚衡。本末尽在斯。馀事复何营。邑小人大戒。重为吾君呈。继述在一行。志物宜三牲。岂惜 (第 431L 页)
祖考讳棐。字孺良。以荫筮仕。历司宪府监察,山阴,松禾县监,江东县令。官至军资监判官。所过有遗爱。栗谷 李文成
为远接使时。公任松禾。称公善治理无愧贤者。后以先文贞公推 恩。累 赠至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判义禁府 (第 295L 页)
麟祥。缮工监役赠吏曹参判。考讳通。水军节度使。讳菀之孙。县令讳元谨之子。为监役公后。少孤。再从兄栗谷 李文成公
教育之。卒为高弟有名。官至郡守 赠议政府领议政。妣文化柳氏。领议政讳腆之女。以庚辰十一月二十日生公。 …… (第 266L 页)
苟合。至是尤特立无所牵随。而深恶朝著不靖。口不言朋党事。有问者。曰。朝政非私室可言。辄切责之。以栗谷 李文成公
常主洗涤之论。独与公意合。深相敬服。既而党议日激。而不可止。及 (第 274L 页)
文成
没。而群小复当路。攻 (第 274L 页)
文成
不已。公愤嫉如私仇。每于众中。显言其诬罔。傍观者无不缩颈。而公视之如无有也。群小侧目。争欲齮之。然亦 (第 274L 页)
  

贡举说
从古论贡举者多矣。而惟子朱子之说。最为贡举指南。无容更赘。然文武并用。古今之常经。古法虽不可尽复。而因今之制。以为合古之规。则庶乎其可矣。大抵雕篆空言。没头词华。以言其大则不足以卫国。以言其小则不足以防身。惟于今三年大比。初终场之规。罢去诗赋疑义。依子朱子子午卯酉年五经四子之训。抽签面讲。取其文义通透者。定其高下为初场。以柳叶片箭为终场。文武备具者。许令直赴及第。文武偏长者。分赴文武进士。则文可以华国。武可以御侮。而并用之术。渐次可复矣。夫然后罢去杂科。均诸州额数。郡升之监司。监司升之大学则文士无奔竞之风。武士绝粗悍之习。而廉耻礼让之俗彬彬焉。未知谋国者以为如何。
克己复礼说
 万历壬午。天使黄洪宪谒文庙。见壁上四箴。使 李文成
讲解克己复礼为仁之义。且曰。毋 (第 321H 页)
拘宋人窠臼可也。李曰。仁者本心之全德。礼者天理之节文。己者人一身之私欲也。人莫不具此本心。而其所以未仁者。由有私欲间之也。欲去私欲。须是整理身心。一遵乎礼。然后己可克而礼可复矣。义礼智均是天理。而独举礼者。礼是捡束身心底物事。视听言动。悉循天则。动容周旋。皆中节文。则心德斯全。而义智在其中矣。(天使称其极好云。)
文成
此说。约而尽。大得天使称赏。固非后生所敢容喙。然细观其间不能无疑。欲去私欲之下。说得太简略。反似先复 …… (第 321L 页)
。非发刚强毅之义。则不能一剑两段。克尽己私而合乎理之宜矣。此非义之事乎。然则曰克曰复。便是义智之事。 文成
所说心德斯全。义智在其中。有若仁自包四德者然。或近于太儱侗。 (第 321L 页)
文成
之见。必不如是阔疏。而无乃因天使毋拘宋人窠臼之说。致得如此也。天使未知其学问之如何。而毋拘等语。亦 (第 321L 页)
文诬辱。言之丑也。何足道哉。昨讲宋史。因此自道曰。今配三贤。若宋六贤。岂特八道联章。文纯为国苦心。与 李文成
前后一也。白首望八。守四十载苦心。惟恐有不承权舆之叹。虽无多士之请。以顷年特为赐祭之意。其宜先命。况 (第 413H 页)
者。皆是此心之所为。而今以浊驳之气质。混称为本体。则将何所恃而变愚为明。变柔为强。以至于为贤为圣乎。 李文成
曰心亦有本然气质。今讳其本然而专以气质当之。是乃沮千古为善之路。而殊非圣贤相传之心法也。当耶苏邪术渐 (第 547H 页)
及见矣。谨行达曰文纯此说有来历。程林隐心学啚。以求放心置之克复心之上。而文纯深信此图。故有是论。先正 李文成
常谓此图有病。文正亦从 (第 134H 页)
文成
之论矣。此则后贤正论如此。而虽无此论。以朱子集注观之。志气清明。义理昭著。皆是求放以后功效。而始云可 …… (第 134H 页)
必然。此条虽以下学言之。未尝不属。以其讲学读书习礼习乐等事观之。其属下学无疑矣。朱程之意既如此。我东 文成,
文正之论又如此。所不同者林隐之图。舍朱注而从程图。近于择之不精矣。 令曰颜子分上。不可谓下学。三月违 (第 134L 页)
公曰。是犹可以慰亲意。自是不复应举。惟以训诲后进为事。其教必先行检而后文艺。 显庙丁未。上疏请以栗谷 李文成公,
牛溪成文简公从祀文庙。逮至甲寅。时事大变。群小得志。构诬尤庵宋文正公。无所不至。乙卯。尤庵被窜谪锦城 (第 356H 页)
。不敢厕近门屏。只自耿结而已。魁甲以来。舆望藉甚。莫不以宰辅相期。未知左右何以得此。亦将何以副此。昔 李文成公
为正卿。宋龟峰移书勔之曰。毋为随时宰相。愚于左右之科。亦曰毋为随时名士。愿毋以陈言而弃之也。忧歇当造 (第 240L 页)
邪说崇正学。匡君德破众惑之一大机也。而诸公思不出此。互相敷张赞扬。如出一口。顾何心哉。昔 宣祖大王命 李文成公
撰醮星文。公以儒臣。不宜撰此等文。终不制进。又 命义盈库入黄蜡五百斤。欲造佛像。公率诸台。连日争之。 (第 287H 页)
不善矣。天无一性无正。是所谓二本。而造化无统。物理无常。大乱之道也。我东惟 李文成先生
有性人物一心体本正等语。最得正义。而处士于此辨之既精。说之又详。不迷于众论纷缪之际。又不汩于探本遗末 (第 533H 页)
 状志云成川实关西之饶邑。货财之所聚。而先生冰檗自励。视之若无。成民相谓曰。吾属阅人多矣。未见清白如我侯者。立石以追思之。
过平壤。访鲜于遁庵浃。因拜箕子墓于兔山。至坡州。谒栗谷 李文成先生
墓及书院于紫云。
 鲜于公箕子后裔。而慎独先生门人也。以易学名于关西。朝廷以司业 召。不至。先生尝于 (第 416H 页)
慎独门下。相观以善。契许甚深。至是先生投绂于成川。以一马数人。直至平壤。访公于烟台。因与之拜箕子墓。观箕子井。游赏浮碧风月之胜。至大同江而别。(鲜于公送至于江。)先生又历览归路诸胜。如黄州之月唐。凤山之磻茶。开城之朴渊瀑,观音窟。长湍之冠山花潭。无不穷搜题品以归。至坡州。谒 李先生
墓院。登花石之亭。读先生诗。而慨然有朱夫子风月亭之怀。彷徨久之。遂向高阳之城山。又观权慄胜捷碑。遂入 (第 416H 页)
 敬陵参奉咸平李公不然。盖其天性明睿。少已委己圣学。读书论世。其为贤否立见。非假之他术也。初栗谷先生 李文成公
珥,牛溪先生成文简公浑。同德汇征。间被异己者所惎。后因大狱齮龁文简公益甚。至追论褫爵。儒林为之气塞。 (第 121H 页)
  

亮谷遗稿识[金钟秀]
右亮谷先生李公遗集二卷。诗凡几首,文几首。公以邃学高行。为士友所信服。不幸蚤世。未究远大之业。所传只零稿耳。然观于论性理诸书。亦可见公之为学。于本源精微地头。见得既明。故剖析停当。命辞沛然。其深造自得之妙。有非末世学者所可几及。至若论 祢庙疏。盖亦公自信

己见而不随众也。后之君子必有辨之者。抑钟秀闻之。公王考大谏公以新进台谏。尝论诋牛溪成文简公。及公甫胜冠。以栗谷 李文成公
遗书进。大谏公见之。始大悔悟。议论遂定。世称公为豪杰之士。此又后学所不可不知也。公之嗣孙荣运甫。宰同 (第 125L 页)
 金华俊。字士元。号棠溪。光山人。 万历壬寅生。才

言语。便晓文字。六岁能属文。年未弱冠。名动京师。时昏朝斁伦。承亲旨谢绝举业。 仁庙朝始赴举。二年间。连魁八场。世称 李文成
后罕有云。 崇祯癸酉。中司马同年文科。选入槐院。丙子。以注书休暇出郊。闻虏警猝至。 大驾幸南汉。驰赴 (第 217L 页)
足之意云尔。
崇祯纪元后三丁卯日长至。昌宁成载崇谨记。
墓志铭[韩晚裕]
昔在 宣庙十六年癸未。栗谷 李文成公。
得 君当朝。被宋应溉,朴谨元,许篈等所诬捏。伺衅逞憾。助之者众。其锋并及于牛溪成文简公。是阴阳消长之 (第 493H 页)
讳国光。 成宗朝名相。四世至大司宪黄冈先生讳继辉。佐 宣祖为善类之宗。生文元公沙溪先生讳长生。承栗谷 李文成公
嫡传。有继开之功。享于圣庙。生吏曹参判讳槃。实伯氏高祖考也。尝斥柳硕等之诬金文正。以明春秋大义。曾祖 (第 54H 页)
   考讳镇龟行户曹判书光恩君晚求窝府君。大夫人韩山李氏贞敬夫人。
仲氏讳普泽。字仲施。自号惕斋。惟我金氏。系出新罗。罗季有王子兴光。遁于光州。子孙因以光为望。至高丽。连八代位平章。入 本朝。有讳国光左议政光山府院君。四世而有讳继辉大司宪。号黄冈。博学有经济才。栗谷 李文成公
许以真宰相。生讳长生刑曹参判文元公沙溪先生。承栗谷嫡传。为世儒宗。享于圣庙。生讳槃吏曹参判。尝斥壬人 (第 66H 页)
  

盈德县令李公墓碣铭
公讳敬秀。字公直。牧隐先生十一代孙也。远承家学。文学行谊。有名当世。尤庵先生尝语人曰。余观某之贤。知其世德不衰。君子一言。足以槩公平生也。姓李氏。系出韩山。高祖讳蓊。察访。曾祖讳荣。文义县令。祖讳九渊。佐郎。考讳尚稷。宣教郎。妣咸平李氏。直长时元之女。以 崇祯辛未生公。自小孝敬根于性。尝随佐郎公行。有问则辄滚鞍下趋。而拱手仰对。见者叹其家法之严也。勤于劬书兀兀。夜以继晷。未弱冠。文名已振。泮庠制。类居上列。二十七。中司马。与游者。皆闻人胜士。有李象震者。诬栗谷 李文成公,
牛溪成文简公。公与多士疏卞。又请两先生从享圣庑。士类倚以为重。而狷亢志高。不与俗人俯仰。见侪友不满意 (第 518H 页)
渟如钜海。艺苑诸公。皆口呿而舌举。瞠乎其后矣。公出游省闱。辄居魁元。举司马两试。贯文科三场。李文康, 李文成。
待公而为三云。北轩金公于文不轻许。许公之文。尝作盘龙砚序。并砚赠之。所以当传心之梨衣也。然公先立乎大 (第 426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