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四書類
書類
易類
詩類
孟子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紀事本末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正史類
載記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法華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太平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兖州之分其下有福乃立祠而祷之彦超贪吝人无/斗志将卒多出降官军克城彦超方祷镇星祠力战)
(不胜乃焚祠赴井死官军大掠城中死者近万人周/主欲悉诛其将吏翰林学士窦仪见 冯道 范质与共)
(白曰彼皆胁/从耳乃赦之)集览(镇星行至角亢镇星注见汉武帝/元封元年角亢东方二宿名星经 …… (第 4a 页)
(章献买宴绢千匹银五百两周主不受曰诸侯入观/天子宜有宴犒岂待买邪自今如此比者皆不受)
周葛延遇李澄伏诛
(周翰林学士徐台符请诛诬告李崧者 冯道 以为/屡更赦不许王峻嘉台符之义白收二人诛之)集
览(白收谓禀白于/上而收捕之)
书法(葛李为奸 …… (第 10a 页)
(峻晚节益狂躁奏请以颜衎陈观为相周主曰进退/宰辅不可仓猝俟更思之峻语渐不逊乃退周主幽)
(峻别所召见 冯道 等泣曰王峻凌朕太甚欲尽逐大/臣剪朕羽翼朕惟一子专务间阻无君如此谁则堪)
(之乃贬峻商州/司马以病卒 …… (第 13b 页)
(世宗欲自将禦汉兵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
(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禦之世宗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 冯道 固争之) …… (第 18b 页)
(世宗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世宗曰以吾兵力之)
(彊破刘崇如山压卵耳道曰未审陛下能如山否世/宗不悦惟王溥劝行乃命 冯道 奉梓宫赴山陵遂发)
(大梁至怀州欲兼行速进指挥使赵晁私谓通事舍/人郑好谦曰贼势方盛宜持重以挫之好谦 …… (第 19a 页)
(士不免剽掠北汉民失望稍稍保山谷自固世宗闻/之驰诏禁止剽掠安抚农民止徵今岁租税及募民)
(入粟拜官有差发近便诸州民运粮/以馈军遣李榖诣太原计度刍粮)
周太师 中书令瀛王冯道 卒
(道少以孝谨知名唐庄宗世始贵显自是累朝不离/将相公师之位为人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滑稽)
(多 (第 21b 页)
智浮沈取容尝著 长乐老 叙自述累朝荣遇之状/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欧阳公曰礼义廉耻国之四)
(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况为大臣而无廉 (第 21b 页)
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冯道 其可谓无廉耻者)
(矣则当时天下国家可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皆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 …… (第 21b 页)
(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此人道之大伦也苟或废之乱莫大)
(焉范质称 冯道 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夫为女不正虽复华色)
(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 …… (第 22a 页)
(远害为贤哉然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若道之为臣而不诛不弃则亦时君)
(之责/也)集览(著 长乐老 叙著记述也时天下大乱生民/之命急于倒悬 (第 22b 页)
冯道 方自号 (第 22b 页)
长乐老 著书)
(数百言陈已更事四姓及契丹所赐阶勋官爵以为/荣自谓孝于家忠于国有子有孙时开一卷时饮一) …… (第 22b 页)
(无耻甚矣纲目于其进用备书之故唐书为掌书/记书为端明殿学士书同平章事书匡国节度使)
(晋书同平章事书守司徒兼侍中契丹书为太傅/汉书为太师中书令 瀛王 皆所以愧之也岂郭子)
(仪诸贤/比哉) (第 22b 页)
发明(纲目凡名臣之卒则书官书爵今 冯道 书法/如此殆与房杜姚宋无异亦予之乎曰道之)
(失节先儒固已交讥之矣何待赘及然而书官之/意则以讥当 …… (第 23a 页)
(容迎降卖国贩易人主如斯人者固当废斥贬责/不使之得预缙绅之列可也今乃显荣终始之极)
(其殊遇至于如此故反书其太师中书令 瀛王 以/讥之也不然岂有一人臣之身事四姓十君尚可)
(得齿于/人乎噫)
北汉宪岚州降周○周立后符氏考 …… (第 23a 页)
(氏曰周行逢为政有足称者徐仲雅既蒙礼辟岂不/可出身相佐以靖一方乃能守节尚志终不肯屈求)
(之当时鲜其比矣可不为贤乎 冯道历事 五代/之君朝同夕异其有愧于仲雅岂可数量哉)集览 …… (第 47b 页)
(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故也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
(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 冯道 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
(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 (第 73b 页)
(不胜乃焚祠赴井死官军大掠城中死者近万人周/主欲悉诛其将吏翰林学士窦仪见 冯道 范质与共)
(白曰彼皆胁/从耳乃赦之)集览(镇星行至角亢镇星注见汉武帝/元封元年角亢东方二宿名星经 …… (第 4a 页)
(章献买宴绢千匹银五百两周主不受曰诸侯入观/天子宜有宴犒岂待买邪自今如此比者皆不受)
周葛延遇李澄伏诛
(周翰林学士徐台符请诛诬告李崧者 冯道 以为/屡更赦不许王峻嘉台符之义白收二人诛之)集
览(白收谓禀白于/上而收捕之)
书法(葛李为奸 …… (第 10a 页)
(峻晚节益狂躁奏请以颜衎陈观为相周主曰进退/宰辅不可仓猝俟更思之峻语渐不逊乃退周主幽)
(峻别所召见 冯道 等泣曰王峻凌朕太甚欲尽逐大/臣剪朕羽翼朕惟一子专务间阻无君如此谁则堪)
(之乃贬峻商州/司马以病卒 …… (第 13b 页)
(世宗欲自将禦汉兵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
(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禦之世宗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 冯道 固争之) …… (第 18b 页)
(世宗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世宗曰以吾兵力之)
(彊破刘崇如山压卵耳道曰未审陛下能如山否世/宗不悦惟王溥劝行乃命 冯道 奉梓宫赴山陵遂发)
(大梁至怀州欲兼行速进指挥使赵晁私谓通事舍/人郑好谦曰贼势方盛宜持重以挫之好谦 …… (第 19a 页)
(士不免剽掠北汉民失望稍稍保山谷自固世宗闻/之驰诏禁止剽掠安抚农民止徵今岁租税及募民)
(入粟拜官有差发近便诸州民运粮/以馈军遣李榖诣太原计度刍粮)
周太师 中书令瀛王冯道 卒
(道少以孝谨知名唐庄宗世始贵显自是累朝不离/将相公师之位为人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滑稽)
(多 (第 21b 页)
智浮沈取容尝著 长乐老 叙自述累朝荣遇之状/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欧阳公曰礼义廉耻国之四)
(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况为大臣而无廉 (第 21b 页)
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冯道 其可谓无廉耻者)
(矣则当时天下国家可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皆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 …… (第 21b 页)
(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此人道之大伦也苟或废之乱莫大)
(焉范质称 冯道 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夫为女不正虽复华色)
(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 …… (第 22a 页)
(远害为贤哉然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若道之为臣而不诛不弃则亦时君)
(之责/也)集览(著 长乐老 叙著记述也时天下大乱生民/之命急于倒悬 (第 22b 页)
冯道 方自号 (第 22b 页)
长乐老 著书)
(数百言陈已更事四姓及契丹所赐阶勋官爵以为/荣自谓孝于家忠于国有子有孙时开一卷时饮一) …… (第 22b 页)
(无耻甚矣纲目于其进用备书之故唐书为掌书/记书为端明殿学士书同平章事书匡国节度使)
(晋书同平章事书守司徒兼侍中契丹书为太傅/汉书为太师中书令 瀛王 皆所以愧之也岂郭子)
(仪诸贤/比哉) (第 22b 页)
发明(纲目凡名臣之卒则书官书爵今 冯道 书法/如此殆与房杜姚宋无异亦予之乎曰道之)
(失节先儒固已交讥之矣何待赘及然而书官之/意则以讥当 …… (第 23a 页)
(容迎降卖国贩易人主如斯人者固当废斥贬责/不使之得预缙绅之列可也今乃显荣终始之极)
(其殊遇至于如此故反书其太师中书令 瀛王 以/讥之也不然岂有一人臣之身事四姓十君尚可)
(得齿于/人乎噫)
北汉宪岚州降周○周立后符氏考 …… (第 23a 页)
(氏曰周行逢为政有足称者徐仲雅既蒙礼辟岂不/可出身相佐以靖一方乃能守节尚志终不肯屈求)
(之当时鲜其比矣可不为贤乎 冯道历事 五代/之君朝同夕异其有愧于仲雅岂可数量哉)集览 …… (第 47b 页)
(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故也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
(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 冯道 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
(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 (第 73b 页)
必精研兼宜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谨
楷写出旋付匠人镂刻每五百纸与减一选所减等第
优与迁转官资时 宰相冯道 以诸经舛谬与同列 …… (第 2b 页)
缪渐失根源臣守官胶庠职司挍定旁求援据上备
雕镌幸遇圣朝克终盛事播文德于有截传世教以
无穷谨具陈进先是后唐 宰相冯道 李愚重经学因
言汉时崇儒有三字石经唐朝亦于国学刋刻今朝 …… (第 3a 页)
衡阳王钧尝手自细写五经置于巾箱中巾箱五经
自此始也至后唐明宗长兴三年 宰相冯道 李愚请
令判国子监田敏挍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是
虽在乱世九经传播甚广至周广顺中蜀毋昭裔又
请 …… (第 8a 页)
叶梦得曰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摸印之法人
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
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 五代时
冯道 始奏请官镂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 …… (第 8a 页)
正以其易成故也
江少虞曰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 冯瀛王 始
印五经之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
为活板其法用漆泥刻字薄如钱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坚先 …… (第 9a 页)
尤可恨也唐末书犹未有摸印多是传写故古人书
不多而精审作册亦不解线缝只叠纸成卷后以幅
纸槩粘之犹今佛老经然其后稍作册子后唐明宗
长兴二年 宰相冯道 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挍六经
板行之世方知镌本甚便宋兴治平以前犹禁擅镌
必须申请国子监熙宁后乃尽弛此 …… (第 14b 页)
刋摹甚便于是五经皆有印本遍天下人不复传写
易易甚矣
陆容曰古人书籍多无印本皆手自抄录闻五经印
板自 冯道 始学者蒙其泽多矣国初书板惟国子监 …… (第 19b 页)
杨慎曰孟蜀后主崇尚六经恐石经本传流不广乃
易为木板宋世称刻本书始于蜀也 又曰宋世书
传蜀本最善
胡应麟曰叶少蕴云世言雕本始自 冯道 此不然但
监本五经 (第 22b 页)
冯道 耳柳玭训序言其在蜀时尝阅书 …… (第 22b 页)
抄引挥麈录云毋昭裔贫时尝借文选不得发愤云
异日若富贵板镂之以遗学者后至宰相遂践其言
子渊以为与 冯道 不知孰先要之皆出柳玭后也载
阅陆子渊河汾燕閒录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
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板此 (第 23a 页)
印书之始据斯说
则印书实自隋朝始又在柳玭先不特先 冯道 毋昭
裔也第有可疑者隋世既有雕本矣唐文皇何不扩 …… (第 23a 页)
之至于漆书竹简不但什百而且千万矣士生三代
后亦未为不厚幸也
顾起元曰宋史艺文志云周显德中始有经籍刻板
沈括梦溪笔谈以为始于 冯道 奏镂五经是后唐时
事后玭训序又云常在蜀时书肆中阅印板小学书 (第 24a 页)
楷写出旋付匠人镂刻每五百纸与减一选所减等第
优与迁转官资时 宰相冯道 以诸经舛谬与同列 …… (第 2b 页)
缪渐失根源臣守官胶庠职司挍定旁求援据上备
雕镌幸遇圣朝克终盛事播文德于有截传世教以
无穷谨具陈进先是后唐 宰相冯道 李愚重经学因
言汉时崇儒有三字石经唐朝亦于国学刋刻今朝 …… (第 3a 页)
衡阳王钧尝手自细写五经置于巾箱中巾箱五经
自此始也至后唐明宗长兴三年 宰相冯道 李愚请
令判国子监田敏挍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是
虽在乱世九经传播甚广至周广顺中蜀毋昭裔又
请 …… (第 8a 页)
叶梦得曰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摸印之法人
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
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 五代时
冯道 始奏请官镂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 …… (第 8a 页)
正以其易成故也
江少虞曰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 冯瀛王 始
印五经之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
为活板其法用漆泥刻字薄如钱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坚先 …… (第 9a 页)
尤可恨也唐末书犹未有摸印多是传写故古人书
不多而精审作册亦不解线缝只叠纸成卷后以幅
纸槩粘之犹今佛老经然其后稍作册子后唐明宗
长兴二年 宰相冯道 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挍六经
板行之世方知镌本甚便宋兴治平以前犹禁擅镌
必须申请国子监熙宁后乃尽弛此 …… (第 14b 页)
刋摹甚便于是五经皆有印本遍天下人不复传写
易易甚矣
陆容曰古人书籍多无印本皆手自抄录闻五经印
板自 冯道 始学者蒙其泽多矣国初书板惟国子监 …… (第 19b 页)
杨慎曰孟蜀后主崇尚六经恐石经本传流不广乃
易为木板宋世称刻本书始于蜀也 又曰宋世书
传蜀本最善
胡应麟曰叶少蕴云世言雕本始自 冯道 此不然但
监本五经 (第 22b 页)
冯道 耳柳玭训序言其在蜀时尝阅书 …… (第 22b 页)
抄引挥麈录云毋昭裔贫时尝借文选不得发愤云
异日若富贵板镂之以遗学者后至宰相遂践其言
子渊以为与 冯道 不知孰先要之皆出柳玭后也载
阅陆子渊河汾燕閒录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
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板此 (第 23a 页)
印书之始据斯说
则印书实自隋朝始又在柳玭先不特先 冯道 毋昭
裔也第有可疑者隋世既有雕本矣唐文皇何不扩 …… (第 23a 页)
之至于漆书竹简不但什百而且千万矣士生三代
后亦未为不厚幸也
顾起元曰宋史艺文志云周显德中始有经籍刻板
沈括梦溪笔谈以为始于 冯道 奏镂五经是后唐时
事后玭训序又云常在蜀时书肆中阅印板小学书 (第 24a 页)
渤海王高季兴(梁均王贞明年间由荆南节度使封)
魏王继岌(唐庄宗长子同光三年封)
渤海王高从诲(季兴子唐明宗长兴三年以武功封)
瀛王冯道(周太祖广顺间以积劳封○瀛今河间府) 宋 …… (第 34b 页)
辽西郡王杨晰(太平年进士官枢密使初封赵国公太康中进封○辽西今永平府地)
辽西郡王萧锡林(重熙中官侍中十五年升南面统军使以积功封)
魏王萧思温(太宗时尚 燕国公 主景宗保宁初以册思温女为后进封)
燕王萧孝穆(淳钦皇后弟太平二年以积功封)
燕王萧孝友( …… (第 37b 页)
魏王道济(熙宗第二子皇统二年封)
赵王索宁(世宗子大定元年封为楚王后改封赵)
冀王永功(世宗子明昌元年进封)
瀛王 瑰(显宗子明昌元年进封) (第 38b 页)
瀛王 琦(显宗子承安四年封)
邢王宗敏(本名阿里布天会元年封)
广平郡王和尼(皇统元年以军功封 (第 39a 页)
魏王继岌(唐庄宗长子同光三年封)
渤海王高从诲(季兴子唐明宗长兴三年以武功封)
瀛王冯道(周太祖广顺间以积劳封○瀛今河间府) 宋 …… (第 34b 页)
辽西郡王杨晰(太平年进士官枢密使初封赵国公太康中进封○辽西今永平府地)
辽西郡王萧锡林(重熙中官侍中十五年升南面统军使以积功封)
魏王萧思温(太宗时尚 燕国公 主景宗保宁初以册思温女为后进封)
燕王萧孝穆(淳钦皇后弟太平二年以积功封)
燕王萧孝友( …… (第 37b 页)
魏王道济(熙宗第二子皇统二年封)
赵王索宁(世宗子大定元年封为楚王后改封赵)
冀王永功(世宗子明昌元年进封)
瀛王 瑰(显宗子明昌元年进封) (第 38b 页)
瀛王 琦(显宗子承安四年封)
邢王宗敏(本名阿里布天会元年封)
广平郡王和尼(皇统元年以军功封 (第 39a 页)
张希崇(字德峰蓟人少好学通左氏春秋唐明宗时拜灵武节度使灵州地接北边戍兵饷道常
苦抄掠希崇乃开屯田教士耕种军以足食省转馈抚养士卒回鹘瓜河皆遣使入贡居四岁上书
求内地徙镇邠宁晋高祖入立复拜灵武节度天福四年卒赠太师)
卢 导(字熙化范阳人唐明宗时拜右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潞王从坷自凤翔入犯 宰相冯道
李愚集百官议出迎嘱导革笺导曰劝进之事岂可轻议若潞王守节不回以忠义见责将何以对
不如诣宫门请太后进止潞 …… (第 14b 页)
窦禹钧(蓟州渔阳人与弟禹锡皆以词学名唐天祐末禹钧为幽州椽周初为户部郎中历迁右
谏议大夫义风家法为一时标表子仪俨等相继登科 冯道 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尝建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远方学者日至登贵仕者接踵)
张藏英(范 (第 15b 页)
苦抄掠希崇乃开屯田教士耕种军以足食省转馈抚养士卒回鹘瓜河皆遣使入贡居四岁上书
求内地徙镇邠宁晋高祖入立复拜灵武节度天福四年卒赠太师)
卢 导(字熙化范阳人唐明宗时拜右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潞王从坷自凤翔入犯 宰相冯道
李愚集百官议出迎嘱导革笺导曰劝进之事岂可轻议若潞王守节不回以忠义见责将何以对
不如诣宫门请太后进止潞 …… (第 14b 页)
窦禹钧(蓟州渔阳人与弟禹锡皆以词学名唐天祐末禹钧为幽州椽周初为户部郎中历迁右
谏议大夫义风家法为一时标表子仪俨等相继登科 冯道 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尝建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远方学者日至登贵仕者接踵)
张藏英(范 (第 15b 页)
翟氏(易州人夫某从军死讣至氏年甫二十昼伏夜行匍匐往还数百里负尸归里葬毕自经其侧
邻里救而复苏始终一节年八十馀卒葬 冯道 吟诗台下刘靖脩有诗纪之)
元
董坚妻王氏(易州人夫戍交趾死于琼州氏年甫二十七岁昼夜悲痛纺 (第 39a 页)
邻里救而复苏始终一节年八十馀卒葬 冯道 吟诗台下刘靖脩有诗纪之)
元
董坚妻王氏(易州人夫戍交趾死于琼州氏年甫二十七岁昼夜悲痛纺 (第 39a 页)
豹死名犹在身经百战场平生酬马革风义感欧阳
野水流荒冢行人拜铁鎗不知 长乐老 历尽几兴亡
谒杨忠悯公祠 徐德泰
天意常扶直公生独不逄有怀匡社稷无计去奸雄 (第 20b 页)
野水流荒冢行人拜铁鎗不知 长乐老 历尽几兴亡
谒杨忠悯公祠 徐德泰
天意常扶直公生独不逄有怀匡社稷无计去奸雄 (第 20b 页)
黄窦黄积上思州人其母一乳而生长有义气正
德八年黄镠攻州二人敢勇赴敌同日而死(旧志)
凌安上思州人当贼黄镠之叛每岁倡众奋勇以
拒之几踣者再气不慑嘉靖元年贼又至设寨以
守竟死于敌(旧志)
周真富川人庠生嘉靖元年邑西乡贼 冯道 任作
乱炽甚真白诸当道贾勇剿扑贼遂溃散西乡居
民复其田畴庐舍皆真之力(平乐府志)
陈琚字宗玉南 (第 11b 页)
德八年黄镠攻州二人敢勇赴敌同日而死(旧志)
凌安上思州人当贼黄镠之叛每岁倡众奋勇以
拒之几踣者再气不慑嘉靖元年贼又至设寨以
守竟死于敌(旧志)
周真富川人庠生嘉靖元年邑西乡贼 冯道 任作
乱炽甚真白诸当道贾勇剿扑贼遂溃散西乡居
民复其田畴庐舍皆真之力(平乐府志)
陈琚字宗玉南 (第 11b 页)
(一十里北邙山即/唐后主李煜也)何福进墓(在府城北福/进都指挥使)苗蕃墓
(在府城东平/阴原蕃参军) 冯道 墓(在府城东南碑楼保道历/仕中书令自号长乐老)梁
毗墓(在嵩县南山之下今梁家/村即其故宅也毗学士 (第 28a 页)
(在府城东平/阴原蕃参军) 冯道 墓(在府城东南碑楼保道历/仕中书令自号长乐老)梁
毗墓(在嵩县南山之下今梁家/村即其故宅也毗学士 (第 28a 页)
昭德殿碑今无考
原庙在朝阳门外二里元延祐中建以祀东岳天齐仁
圣帝正统中益拓其宇两庑设地狱七十二司后设帝
妃行宫宫中侍者十百或身乳保或为妃治膳奉匜有
二浴盆受水数十石道士赞目疾者入洗帝妃前悬一
金钱道士赞入者投钱中则得子人罄所携钱以出三
月二十八日言是帝诞辰都人陈鼓乐旌帜结彩为亭
阁𨗳帝出游观者塞路取醉松林乃归(帝京景/物略)
增齐化门外有东岳行宫此处昔日香烛酒纸最为利
益江南直沽海道来自通州者多于城外居止趋之者
如归又漕运岁储多所交易居民殷实(析津/志)
原大都南城长春宫都提点 冯道 颐始作东岳庙于宫
之东谋于其徒曰不得刘正奉名手无以称吾祠且正
奉尝从吾徒游将无靳乎即诣正奉言之正奉以 …… (第 13a 页)
惜劳费于至治壬戌春成大殿成)
(大门癸亥春成四子殿成东西庑诸神之像各如其序/而后殿则未遑也泰定乙丑徽 文懿 福贞寿大长公主)
(东归过祠有祷捐缗钱若干缗竟其所未竟者天历改/元皇上入纂正绪主来朝适后殿落成事彻宸 (第 20a 页)
原庙在朝阳门外二里元延祐中建以祀东岳天齐仁
圣帝正统中益拓其宇两庑设地狱七十二司后设帝
妃行宫宫中侍者十百或身乳保或为妃治膳奉匜有
二浴盆受水数十石道士赞目疾者入洗帝妃前悬一
金钱道士赞入者投钱中则得子人罄所携钱以出三
月二十八日言是帝诞辰都人陈鼓乐旌帜结彩为亭
阁𨗳帝出游观者塞路取醉松林乃归(帝京景/物略)
增齐化门外有东岳行宫此处昔日香烛酒纸最为利
益江南直沽海道来自通州者多于城外居止趋之者
如归又漕运岁储多所交易居民殷实(析津/志)
原大都南城长春宫都提点 冯道 颐始作东岳庙于宫
之东谋于其徒曰不得刘正奉名手无以称吾祠且正
奉尝从吾徒游将无靳乎即诣正奉言之正奉以 …… (第 13a 页)
惜劳费于至治壬戌春成大殿成)
(大门癸亥春成四子殿成东西庑诸神之像各如其序/而后殿则未遑也泰定乙丑徽 文懿 福贞寿大长公主)
(东归过祠有祷捐缗钱若干缗竟其所未竟者天历改/元皇上入纂正绪主来朝适后殿落成事彻宸 (第 20a 页)
(臣/)等谨按粉水口文将军墓今无考
增袁天纲墓在涿州东北浮落冈(一大清/ 统志)
增李淳风墓在州东北向阳里(涿州/志)
原窦禹钧墓在州西团柳村(同/上)
原禹钧仕后周为谏议大夫五子皆登第 冯道 赠诗燕
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是也今涿州西二十里有禹钧
墓人呼为十郎冢(长安/客话)
(臣/)等谨按 (第 15b 页)
增袁天纲墓在涿州东北浮落冈(一大清/ 统志)
增李淳风墓在州东北向阳里(涿州/志)
原窦禹钧墓在州西团柳村(同/上)
原禹钧仕后周为谏议大夫五子皆登第 冯道 赠诗燕
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是也今涿州西二十里有禹钧
墓人呼为十郎冢(长安/客话)
(臣/)等谨按 (第 15b 页)
是谨并存以俟考
(增范仲淹窦谏议阴德碑义窦禹钧范阳人为左谏议/大夫致仕诸子进士登第 风家法为一时标表 冯道)
( 赠禹钧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人多传诵禹钧生五子长曰仪次俨侃称僖)
(仪至礼部 (第 23a 页)
(增范仲淹窦谏议阴德碑义窦禹钧范阳人为左谏议/大夫致仕诸子进士登第 风家法为一时标表 冯道)
( 赠禹钧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人多传诵禹钧生五子长曰仪次俨侃称僖)
(仪至礼部 (第 23a 页)
润合卷
补雄霸武清等处俱系河泊斥卤地面其间贫难人户
别无营产止仰捕鱼为生鱼官刘古乃所管打鱼人户
七十六户每年纳鱼二千馀头(乌台/笔补)
补辽主达抡河钓牛鱼以其得否占岁好恶近世周茂
振使金金主赐之鱼曰手所亲钓者金亦用辽制也王
易燕北录云牛鱼嘴长鳞硬头有脆骨重百斤即南方
鲟鱼也鲟鲟同然本草既有鲟鱼又别有牛鱼云生东
海头如牛则牛鱼别是一种非鲟也 冯道 使辽诗曰曾
叨腊月牛头赐使谓辽真以牛头赐之非也辽主率以
腊月打围因敲冰钓鱼则腊月牛头者正本草所著东 (第 15b 页)
补雄霸武清等处俱系河泊斥卤地面其间贫难人户
别无营产止仰捕鱼为生鱼官刘古乃所管打鱼人户
七十六户每年纳鱼二千馀头(乌台/笔补)
补辽主达抡河钓牛鱼以其得否占岁好恶近世周茂
振使金金主赐之鱼曰手所亲钓者金亦用辽制也王
易燕北录云牛鱼嘴长鳞硬头有脆骨重百斤即南方
鲟鱼也鲟鲟同然本草既有鲟鱼又别有牛鱼云生东
海头如牛则牛鱼别是一种非鲟也 冯道 使辽诗曰曾
叨腊月牛头赐使谓辽真以牛头赐之非也辽主率以
腊月打围因敲冰钓鱼则腊月牛头者正本草所著东 (第 15b 页)
(德五銮又于内城东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是岁太祖崩应天皇后于义节)
(寺断腕寘太祖陵即寺建断腕楼𣗳碑焉太宗/援立晋遣 宰相冯道 刘煦等持节其卤薄法服)
(至此册上大宗及应天皇后尊号太宗诏蕃部/并依汉制御开皇殿辟承天门受礼因 (第 17b 页)
(寺断腕寘太祖陵即寺建断腕楼𣗳碑焉太宗/援立晋遣 宰相冯道 刘煦等持节其卤薄法服)
(至此册上大宗及应天皇后尊号太宗诏蕃部/并依汉制御开皇殿辟承天门受礼因 (第 1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