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春秋類
四書類
易類
詩類
別史類
編年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正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醫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宗教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太玄部
。故云最胜。三断闇钝障。證胜
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馀教法极为胜故。
梁摄论云。从真如流出正体 智正
体智流出后得
智。后得智流出大悲。大悲流出十二部经。名为胜
流法界。此有二意。一由得三慧。照大乘法。 (第 0129a 页)
智。正断烦恼时。其第七识平等性智。亦与妙观察
智。而依作所依。亦缘远助妙观察智断或。又不可说
妙观察 智正
断或时。其妙观察智。即名断或道。其与
妙观察智。俱时所起平等性智。即名游观无漏道。故
知妙观察 (第 0418c 页)
智正
能断或时。妙观察智。即名以或道。其
与妙观察智同时所起平等性智。智亦名断惑道也。
又解云。二种妙智者 (第 0418c 页)
虽少异意皆同
也经自解处约世而论此论所明据时而说金刚心
中得解脱时三世俱无四惑同灭圣智未起意惑俱
智正
起时彼即俱灭故皆同时理无别也。】

论又
显所说至说为解脱。」
【演曰二释后二明解脱相文
分为二初 (第 0387a 页)
至俱非对治。」
【演曰二明种
现治文中有二初问后荅荅中有三一辩三缠治谓思
信边但伏现缠非能害种以非正 智正
断道故二一俱
对治智现观也三二俱非治戒及究竟戒体是色究竟
位中无缠种断故二俱非缠及种治。】

论问 …… (第 0751b 页)

【演曰
四十九知时差别门文分为二先摽后释释中有五一
知惑正起二知惑将起三知惑不起四知智将起五知 智正
起知能所治起时不同故分为五。】

论复次云何
至善知其量。」
【演曰五十法食知量门文分为二先徵后 …… (第 0754b 页)
不可说行相。」
【演曰四辩真如不可言
说何以故绝语言故。】

论问正智至谛行相。」
【演曰
五明正 智正
智见分带如相起名有其相相谓体也
无影相故名无行相。】

论复次若相至相差别。」
【演 (第 0765b 页)
 摄假从实。即本第三。三法法数合是第四
性用门摄 又摄不尽。既约三法。何不约
于五法三性。若云从略应依四门。何假分
五。分为八门得失准前。有解六门后之三
门。即本前三。前之三门即本第四性用别门。
虽更开三犹广略失。准同有释 然彼意辨
先宽得后狭。又摄义归名亦少有失。非
一切义皆是名摄。因名言故名名言熏
习。非即是名 旧摄论师后二门体。亦本
初初二二合是性用别论。阙本第三摄假从
实。亦广略失 要集三门离能所诠。即摄
相归性。推功归本复是无分别智所缘之境。
因境起智。言法佛说法。寄诠谈之。云离
心相应故。内證圣行境界故。是名法佛说
法之相。非是真 智正
證如时。能證所證有
此行解名为说法。后之二门亦即性用别论
门摄 要集云。依三藏八门作四渐略。一
摄妄 (第 0662c 页)

表诠为因故名空显。智缘二空未显真故
 今谓不尔。智缘空时虽未即證。因此能
显。若即由空方显真者。 智正
观空真如未
显。 (第 0787a 页)
智正
證真复不作空。不可非智观空
空自显真。离观空智空自显真何时能显。
佛地论中但云就加行观名为共相。不说 (第 0787a 页)
未舍
现行又观此文唯證金刚心是有漏不證种现异时
设唯除佛何废种现同时。

七地以前缘阿赖耶者问平等性 智正
起之时即不
执藏如何此智得缘赖耶答智虽不执名未舍故设
暂不执未毕竟故缘彼位故。

有漏二位名最初舍故 (第 0425c 页)
识也。

【疏】即显末那名通无漏至亦尔者意云谓第六识先
于世第一法作有漏生法二空观能引后念见道无
智正
起时有漏第七及与四惑并分别者并皆
伏断俱生者伏即何以知者生法空观违二执故望
安慧宗唯有我执无有法执既 (第 0599c 页)
言亦摄前二胜义言唯第三故三差别收言后三差
别者此三种显示断前正断及后智性差别故断前
者即加行智见道前 智正
断者正体也后智者即后
得智真见道后智故三差别今以显扬第十四文配
位为正又按摄论第六云现观大小二乘有十 …… (第 0835b 页)
即约
一念中得并起二智名相应意说第五地菩萨一念
中起根本智正观真时即起后得智于此真上而能
观俗名后得 智正
缘俗时同念即起根本智即能观
真但以真俗不相离非谓将真即是俗也问无一心
中二慧并生如何解此文答彼约凡小 …… (第 0844a 页)
及證此品择灭无为者即證无间道所断下择灭
无为然解脱道所舍粗重无别无为以无体故。

【疏】證无为得者即 智正
證无为时即證名得。

【疏】虽不违惑得而亦有用者意说此解脱道虽不如
萨婆多违舍惑得而亦有用者即證择灭 (第 0868c 页)
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證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真如标地依也境界即是现识心依转识相依起故然本 智正
證之时实无能所岂可得说以为境 (第 0475b 页)
普现一
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
提座。

疏世者下三明佛口业中三。今初所救三世
间者。 智正
觉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正觉为
能化众生为所化。器界为化处。以器界是无 (第 0316c 页)
梁摄论说从清净法界。流出正体。 智正
体智
流出后得智。后得智流出大悲心。大悲心流
出十二分教。清净法界即是真如。据本而言。
故云真如所流 (第 0345a 页)
并是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九通摄一切三世
间故。众生及器无非佛故。一大法身具十佛
故。三身等并在此中 智正
觉摄故。十总摄前
九为总句。是谓如来无碍自在法身之义。三 (第 0293c 页)

以依转识说为
境界。」
(境界即是现识必依转相起故)。】

而此證者无有境界。」
(然本 智正
證之时实无能所岂可得说以为境界今但约后得智中业识未𥁞故转现犹存假 (第 0134a 页)
云何出世能断智障。智障
有三。一是智障。所谓空有之心。二是体障。所
谓建立神智之体。相状如何。谓彼缘 智正

诸法非有非无。舍前分别有无碍。虽舍分
别有无之碍而犹见已以为能观。如为所观。
见已能观。心与如异 (第 0190c 页)
偈兼通现示自本身故(菩萨融三世间以为自身。所谓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
来身。法身。智身。此六是
智正
觉世间。业报身。众生身。此二是有情世间。国土身。虚空身。此二是器世间)。是
名十种大因缘相。如是广大 (第 0174b 页)


故照远者开泰书本即是达字二体相滥远言误矣
为一觉薰习者而薰习言回上贯下两次读之准长
行故。 智正
觉世间者此具二义一从他得名谓从所统世
界所化众生得世间名世者则当破坏义故是世间
(第 0137c 页)
智正
觉依主释也二自体立名此复有二一云世
者隐覆义谓漏无漏为无为互相覆故是 (第 0137c 页)
智正
觉即
世间持业释也一云生灭名世间门今说佛在生灭
门中故名世间亦持业释也此上三义前二清凉后
一龙树是故 (第 0137c 页)
言以意意识薰习者问前说三贤唯意识薰入地巳
去则是意薰今何意薰属地前乎答具二义故一云
前据地上能断之 智正
依当位所断惑说今据前位
能断之智须依后位所断之意故说意薰在地前也
一云前就人空断人执说故唯意识今兼法 (第 0150b 页)
发心体中三一标地依从初至
所谓真如是也二明行体(根本)以依等者境界即是现
识必依转相起故而此等者然本 智正
證之时实无
能所岂可得说以为境界今但约后得智中业识未
尽故转现犹存假就此识说正證中定有真如为所
證境 (第 0156b 页)
有大菩萨所破分由此应知大力无明通诸粗
细及与伏断二极喜下本随治异二初直明极喜此
则徵释根随义别谓后得 智正
缘事境根本无明正
迷于事障治相违故后得断其根本智正缘真理随
相染法正迷于理行相相违故正智断二如说下指 (第 0082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