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春秋類
四書類
經解類
五經總義類
孟子類
小學類
詩類
孝經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政書類
正史類
載記類
傳記類
雜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楚辭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太平部
太玄部
續道藏
清代道教文獻
 胡安国曰是年桓王已终复书王者春秋之时诸侯
 放恣弑君篡国者已列于会则不复致讨故鲁宣杀
 恶及视以取国赂齐请会而传曰会于平州定公位
 曹伯 负刍
杀太子自立见执于晋而曹人请之曰若
 为有罪则君列诸会矣孔子为此惧作春秋于十八
 年复书王者明弑君之贼 (第 14b 页)
 逾年举国臣子既从之矣若之何位犹未定而有待
 于平州之会也春秋以来弑君篡国者已列于诸侯
 之会则不复致讨故曹人以此请 负刍
于晋夫篡弑 (第 6a 页)
 文升自西阶子臣皆哭情亦戚矣今宣公犹未殡而

 东门氏逐忍乎哉书曰归父还自晋者已毕事之词
 也至笙遂奔齐者罪 成公
君臣死君而忘父逐之亟
 也谷梁子曰捐殡而奔其父之使者是亦奔父也得
 经意矣君薨家遣方寸宜亦乱而造次颠 (第 20b 页)
 亦非矣

癸丑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人
同盟于戚晋侯执曹伯归于京师
 程颐曰十三年曹伯卒于师公至自伐秦 负刍
弑世
 子自立既三年诸侯与之盟矣方执之稽天讨也故
 书同盟见其既同矣
 又或问晋侯之执曹伯是否曰曹伯 …… (第 7b 页)
 无罪而归罪天王不能行爵赏也凡言归者易辞以
 归者强归之辞
 谢湜曰戚之盟郑复受盟于晋故书同盟曹宣之卒
 于师也公子 负刍
杀太子自立子臧不义 (第 8a 页)
成公
而致
 其邑戚之会厉公以 (第 8a 页)
成公
有杀适之罪也于是执而
 归于京师去逆治乱以正大义听命王室以正天刑
 得侯伯讨罪之道矣凡强国擅执诸侯不 …… (第 8a 页)
 罪皆称人贬之也惟厉公执曹伯执得其罪又归于

 王故执书晋侯善之也凡诸侯无罪见执皆不名以
 其义不当绝也 成公
执得其罪不名者以明厉公以
 贬绝之罪听于王故也然则曹伯 (第 8b 页)
负刍
义当绝也义
 当绝而不绝所以善厉公也曹伯襄卫侯郑义不当
 绝也义不当绝而绝所以罪文公也
 胡安国曰称 (第 8b 页)
侯以执伯讨也何以为伯讨晋合诸侯
 伐秦曹宣公卒于师曹人使公子 负刍
守使公子欣
 时逆曹伯之 (第 8b 页)
负刍
杀其太子而自立至是晋侯执 …… (第 8b 页)
 之又不敢自治而归于京师使即天刑夫是之谓伯
 讨春秋执诸侯者众矣未有执得其罪如此者故独
 书其爵
 吕祖谦曰曹宣公从晋侯伐秦卒于师使公子 负刍
 
守国使公子欣时逆曹伯之丧公子欣时即臧也 (第 9a 页)

 刍
与欣时俱曹伯庶子公子欣时逆丧未归之间 (第 9a 页)

 刍
杀其太子而自立晋为伯主率诸侯讨弑太子之
 祸 (第 9a 页)
曹成公
而归之京师诸侯将见子臧于王而立 (第 9a 页)
 之子臧辞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遂逃奔宋不肯
 立后来 负刍
归自京师自为曹君大抵学者之患最
 是勇于义而不能精择如子臧轻千乘之国视之如
 弊屣而不肯受固是勇为义 (第 9b 页)
然而讲学不明择义不
 精所以辞受取予之际亦不晓自曹宣公之卒太子
 是正嫡本当立 负刍
杀太子而自立其罪当讨晋人
 讨篡弑之贼诸侯择其贤者而立之太子在时子臧
 固不当立然而既死之后子臧固当 …… (第 9b 页)
 可信终未见上温下冷之意
夏四月辛未滕子卒
 谢湜曰滕子滕文公鲁不会葬故不书葬
郑公子喜帅师侵宋
 谢湜曰 成公
背戚盟出师侵宋前书同盟后书侵宋
 罪其无信也
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晋侯使栾黡来乞师
 程颐曰时以穆姜叔 …… (第 15b 页)
 爵此独称侯者执得其罪且不敢自治而归于京师
 使即天刑故与其伯讨也按十有三年诸侯伐秦曹
 伯卢卒于师左氏曰曹人使公子 负刍
守公子欣时
 逆曹伯之丧 (第 21a 页)
负刍
杀其太子而自立也传与经意
 合益足以为證矣奈何周王不能用晋之执寘诸刑
 典旋使复国失君甚矣故书曰曹伯 …… (第 21a 页)
 之曹伯不名者未尝绝也不绝曹伯所以累乎天王

 也
 谢湜曰 成公
身负不可容之大罪晋侯执归京师方
 伯之义也天王不加大刑使以无罪复国失顺天讨
 逆之道矣故曹国之归也爵 …… (第 21b 页)
 累乎天王也其言自京师王命也言天王之释有罪
 也善不蒙赏恶不即刑以尧为君舜为臣虽得天下
 不能一朝居也 负刍
杀世子而自立不能因晋之执
 寘诸刑典而使复国则无以为天下之共主矣
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苕丘
 程 (第 22a 页)
 伐之自作孽不可逭其齐侯环之谓矣尚谁怼哉

曹伯 负刍
卒于师
 谢湜曰诸侯有社稷人民之重卒书于师谨之也
楚公子午帅师伐郑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柯
  …… (第 7a 页)
 义也以义讨齐之暴复以不义侵邾之疆以乱继乱
 而已故晋执邾子书人邾以田与鲁书取所以正其
 乱也
季孙宿如晋葬 曹成公
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秋七月
辛卯齐侯环卒晋士丐帅师侵齐至谷闻齐侯卒乃还 (第 8a 页)
明同疏(注解云/春秋之)
(例篡不明者至卒时合去日以略之即僖二十四年冬/晋侯夷吾卒襄十八年冬十月曹伯 负刍
卒于师之属)
(是也若其篡明有立入之文者不嫌非篡故不劳去日/即僖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庄二十一 (第 19b 页)
 师尤甚于会次之于人国次之于封内最轻不书葬
 者故篡也疏(注解云时衰多穷厄伐丧师者用兵之/处而君死焉故言于师著其危甚即襄)
 (十八年曹伯 负刍
卒于师是也是以僖四年夏许男/新臣卒何氏云不言卒于师者桓公师无危是其义)
 (也云于会次之者与人交接之 (第 35a 页)
 (不为仲遂之子故/云失父子之亲矣)
癸丑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戍齐国佐邾娄

人同盟于戚音义(戌音恤本/或作成)
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注为篡喜时音义(为于/伪反)(注/解)
(云即昭二十年传云何贤乎公子喜时让国也其让国/奈何曹伯庐卒于师注云在成十三年传又云公子喜)
(时见公子 负刍
之当/主也逡巡而退是也)
公至自会
夏六月宋公固卒注不日者多取三国媵非礼故略之
(注解云即上九年伯 …… (第 9a 页)
 奈何公子喜时在内也公子喜时在内则何以易注

 据本篡喜时也音义(喜时左传/作欣时)公子喜时者仁人也
 内平其国而待之注和平其臣民令专心于 负刍

 义(令力/呈反)外治诸京师而免之注讼治于京师解免使
 来归其言自京师何注据僖二十八年晋人执卫侯 (第 16b 页)
 之君也何以不言朝不能朝也音义(朝直遥/反下同)
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

秋齐师伐我北鄙
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
子薛伯把伯小邾娄子同围齐曹伯 负刍
卒于师
楚公子午帅师伐郑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阿注下有执不日者
善同伐齐故褒与信辞音义(祝阿二 …… (第 15a 页)
 云尔疏(解云漷移而经不书者外异故也然/则傅每言外异不书者亦据此文也)

季孙宿如晋
曹成公
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
秋七月辛卯齐侯瑗卒音义(瑗于眷反一音/环二传作环)(解云左/氏榖梁)
(作环 (第 17a 页)
 音义(从与才用反下/音馀下从与同)(注解云而贾服以为庐之/庶子者盖所见本异也)

 子 负刍
从与注 (第 20a 页)
负刍
喜时庶兄或为主于国或为主
 于师注古者诸侯师出世子率舆守国次宜为君者
 持棺絮从所以备不虞或时疾病相 …… (第 20a 页)
 (君者谓若大子母弟也言持棺絮从者棺者椑也即/礼云以椑从之文是也絮谓新绵即礼记云属纩以)
 (俟绝气之文是也云或时疾病相代行者正以曹伯/无子喜时其母弟也当守国公子 负刍
者庶兄也礼)
 (当从君但或 (第 20a 页)
负刍
疾而喜时代之/行今传不言者正以史文不具故也)公子喜时见公 (第 20a 页)
 子 负刍
之当主也逡巡而退贤公子喜时则曷为为
 会讳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注不
 迁怒也音义(逡七旬 (第 20b 页)
反恶恶并如字/一读上乌路反下同)(解云当依正/礼喜时守国)
 (则 负刍
当主者在薨之处当主而来若其疾/病求代行则 (第 20b 页)
负刍
当主也者在国而当主矣)善善及
 子孙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也注君子不使行善
 者有后患故以喜时之让除会 (第 20b 页)
 篡立踰年举国臣子既从之矣若之何位犹未定而
 有待于平州之会也春秋以来弑君篡国者已列于
 诸侯之会则不复致讨故曹人以此请 负刍
于晋夫 (第 4b 页)
 周其四门非共恶之能若是乎周公封蔡曰睦乃四
 邻夫不能睦其邻亦不能睦其国也国何以守义又
 见僖十九年宋围曹
曹伯 负刍
卒于师
 此亦纪实事以起葬 (第 7a 页)
曹成公
之文耳义见隐三年宋
 公卒
楚公子午帅师伐郑
 左氏曰郑子孔欲去诸大夫将叛晋而起楚师以去 …… (第 7a 页)
 左氏曰季武子如晋拜师黄氏曰拜其为鲁伐齐且

 取邾田以与鲁也义见僖七年齐来聘
曹成公
 义见隐三年葬宋穆公
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
 义见隐二年郑伐卫○案伐齐左氏以为晋命也张
 氏曰讨强暴之 …… (第 11a 页)
 于众庶于是斯民皆怨其上而民心离矣孟子曰王
 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人君者可不戒哉
曹伯来朝
 曹伯 负刍
之子左氏曰曹武公来朝始见也义见隐
 十一年滕薛来朝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于商任(音 (第 21a 页)
  侯放恣弑君篡国者已列于会则不复致讨故鲁
  宣杀恶及视以取国赂齐请会而传曰会于平州
  以定公位曹伯 负刍
杀太子自立见执于晋而曹
  人请之曰若为有罪则君列诸会矣孔子为此惧 (第 43a 页)
  立踰年举国臣子既从之矣若之何位犹未定而
  有待于平州之会也春秋以来弑君篡国者已列
  于诸侯之会则不复致讨故曹人以此请 负刍

  晋夫篡弑之贼毁灭天理无所容于天地之间身 (第 5b 页)
  复命于殡之文升自西阶子臣皆哭情亦戚矣今

  宣公犹未殡而东门氏遂忍乎哉书曰归父还自
  晋者已毕事之词也至笙遂奔齐者罪 成公
君臣
  死君而忘父逐之亟也君薨家遣方寸宜亦乱而
  造次颠沛不失礼焉词繁而不杀归父之善自著
  矣 (第 43b 页)
  小补之哉此以伐秦为遂事之意也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
 泰山孙氏曰不以京师至者明本非朝京师
冬葬曹宣公
 左氏传曹宣公卒于师曹人使公子 负刍
守使公子
  欣时逆曹伯之丧秋 (第 19b 页)
负刍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
  侯乃请讨之晋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冬葬曹
  宣公既葬子臧将亡国人皆将从之 (第 19b 页)
成公
惧告罪 …… (第 19b 页)
  父字为氏亦非矣
癸丑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公/作)
(邾娄/下同)人同盟于戚
 伊川先生解十三年曹伯卒于师 负刍
杀世子自立
  既三年诸侯与之盟矣方执之稽天讨也故书同
  盟见其既同矣
晋侯执曹伯归(公有/之字) (第 22b 页)
于京师

 左氏传会于戚讨 曹成公
也执而归诸京师诸侯将
  见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前志有之曰圣达
  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 …… (第 23a 页)
 陆氏纂例以其篡立故公羊云称侯以执伯讨之也
  (详见僖/五年)
 刘氏传称侯以执者伯讨也此其为伯讨奈何曹伯
  庐卒于师曹人使公子 负刍
守使公子欣时逆公 (第 23a 页)
  子 负刍
杀公子而自立也为是执之
 苏氏曰称侯以执执有罪也归之于京师礼也春秋
  之书执诸侯者多矣惟是为得礼 …… (第 23b 页)
  而执之其事当矣王不能定其罪名失政刑也书

  曰归自京师而不名曹伯以深讥王而不罪 负刍
  

 常山刘氏曰 (第 36a 页)
负刍
杀其太子而自立奈何周不能用
  晋之执寘诸刑典旋使复国失君道甚矣故书曰
  曹伯归自京师以讥之曹伯不 …… (第 36a 页)
  不绝曹伯所以累乎天王也
 武夷胡氏传言天王之释有罪也善不蒙赏恶不即
  刑以尧为君舜为臣虽得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刍
杀世子而自立不能因晋之执寘诸刑典而使
  复国则无以为天下之共主矣
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苕(公作 (第 36a 页)
  谓矣尚谁怼哉

曹伯 负刍
卒于师
楚公子午帅师伐郑
 左氏传郑子孔欲去诸大夫将叛晋而起楚师以去
  之使告子庚子庚弗许楚子闻之 …… (第 5a 页)
  田书曰取汶阳田不言齐鲁地也今以晋命取田

  于邾故书曰取邾田自漷水言非鲁地也
季孙宿如晋
 左氏传季武子如晋拜师
曹成公
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
 左氏传晋栾鲂帅师从卫孙文子伐齐(杜氏注/经书夏)
秋七月辛卯齐侯环(公作/瑗) (第 7b 页)
 后晋人尸伯事执诸侯不当其罪则有贬当其罪而
 不归之京师亦有贬被执者或书名或不书名则又
 以见其罪有轻重执有当否晋厉公执曹伯 负刍

 其篡国之罪执而归之京师执之正归之亦正特为
 春秋所与书晋侯执曹伯论者以晋厉不克终疑以
 侯执伯 (第 2a 页)
 有取焉书晋侯执曹伯归于京师与其讨有罪也榖
 梁以为恶晋侯者非是前二岁曹宣公会诸侯伐秦
 卒于师公子 负刍
作乱弑嗣子自立为君至是晋厉
 合诸侯于戚执 (第 15a 页)
负刍
归之京师合诸侯而执篡贼从
 众人之望执之公也自入春秋霸主之执诸侯未有
 执当其罪若此而又归之京师以示 (第 15a 页)
不敢专是以特
 为春秋所与书法异于前或谓 负刍
篡立三年而后 …… (第 15a 页)
 皆与诸侯序讥晋人数勤天子之老轻用王师亦讥
 王朝公卿不当为霸讨而数出也
曹伯归自京师
 以讥王讨不伸罪人得以佚罚也 负刍
弑嗣君自立
 为君晋会诸侯执而归之京师当明正大刑宣示远
 近孰曰不然执之未几而释之罚不伤毫毛复俾君 (第 23b 页)
 于其国周自是愈无以号召海内然实晋之罪也或

 曰晋文执卫侯执曹伯始执之皆不名及其归皆名
  负刍
之罪浮于二君归之而不名何邪曰卫侯曹伯
 之罪小归而名之以结正其事也今 (第 24a 页)
负刍
罪大当讨
 必不可赦者也乃听其复归是故不名以讥周家之
 失刑然实诛晋也会诸侯而释篡贼何以为盟主
九月 (第 24a 页)
 鲁之罪先执鲁侯归之京师然后伐齐乃为两尽考
 之传刘夏逆后乃王使之不当鲁实无所预似不必
 凿为之说此近世科场春秋之大弊愚窃不谓然也
曹伯 负刍
卒于师 …… (第 4a 页)
 法之旨矣鲁因复旧疆而侵取邾田是故书以讥之
 耳公羊谓鲁与邾本以漷为境因漷移入邾界鲁随
 而有之故坐以取田之罪其义亦明
季孙宿如晋
曹成公

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
秋七月辛卯齐侯环卒(灵公也/庄公立)
 齐灵废嫡于兵败国危之时齐光篡父于病笃垂死 (第 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