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兰香自烧,膏明自焚;岂其然乎?自有三案以来,朝家诸贤,唇焦舌敝。周先生适出都,扬历外藩,未尝执杓柄与哆侈角,而三案负绌者必欲杀之,以为是谠论之主。且当二魏时,公从通州入为太仆。未数月,仗钺开府南中,尝草疏有所发抒。既曰非吾职,亦焚去。而附二魏者又必杀之,以为是必不与我者。呜呼!使公行仁义而多冰棱,蹈

忠信而有嶷角,危逊不择,为玉碌碌,世或比之苌弘、阳处父,则亦已矣;而公固醇然大儒长者。呜呼!公之行今已著于天下矣,圣天子之旌别宠异亦行且备矣;而后之人恐犹未知公之所以死与世之所以死公者。
  公之初为御史也,东林议初起。公疏言东林之学起于杨时。今欲借道学以攻杨时,借杨时以攻 顾宪成
、罗汝芳皆非是。于是诋道学者愈沸。公自是亦不复言东林也。既罢巡漕,出参粤西,以敦颐所治南安、九渊所治 (第 341 页)
  公讳钟峦,字峻伯,别字稚山,学者称为霞舟先生,南直隶常州武进人也。弱冠,读王文成公传习录,悦之。继游于释氏,又习养生家言,皆悦之。已闻 顾端文公
讲学东林书院,执经从焉,遂尽弃所学,一意濂洛之旨。又游高忠宪公之门。而所宗主者为孙文介公之困思钞。是 (第 174 页)
汉而唐而宋而 明。其道如出一辙。呜呼悲哉。当 明之万历初年。国家鸿朗。人心未始或离。朝议未始或歧。而 顾宪成
辈以天下名流。讲道东林。人材蔚兴。士林风趍。可谓盛矣。殊不知一线之阴。潜伏于宫闱之间。人主枕席之际。 (第 385L 页)
明季 顾泾阳,
高梁溪。可称名儒。而却欠惇大朴实底意。而见处又未免偏了。要之学问终逊于气节。
先儒有称朱门诸子中惟陈 (第 532L 页)
与名世遇于锡山之开化乡。遂偕隐于兰陵。夫妇俱八十。无疾而卒。
邹元檄字文江。无锡人。天启中。高攀龙, 顾宪成
诸君子倡学东林。邹氏悉从之游。而元檄幼得家学。然性慷慨。每见不平则拔釰相助。父兄戒以中庸。终未能也。 (第 415L 页)
学诸生。从梁溪 顾端文公,
高忠宪公游。及忠宪罹珰祸。为文往祭。哭甚哀。即弃诸生曰。入朝为珰用。则负吾所学。不为珰用。祸患立至。 (第 267H 页)
神宗中年。国本论起。言者皆以早建元良为请。申时行,王锡爵皆婉转调护。而心亦以言者为多事。锡爵尝语 顾宪成
曰。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 (第 475H 页)
宪成
曰。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尔。遂不合。盖天下未尝无公论。治则公论在庙堂之上。乱则公论在草野之下 (第 475H 页)
移汉鼎。且如 皇明时。虽未必培养士气如东汉。而宋朝道学馀烈。在人不坠。故明儒邵宝始开讲席于东林。其后 顾宪成,
高攀龙继之。倡明道学。砥砺名节。天下名流。莫不慕效而归附之。虽其以党见疑于君上。不得以行之一世。而  (第 378L 页)
 右 光宗皇帝德音。泰昌元年八月丙午。即皇帝位。遵 神宗皇帝遗诏。发内帑银一百万。犒赏将

士。太监王安劝 光宗。力行仁政。奖用直臣邹元标,王德完等。中外翕然称其贤。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皆重之。初端文公 顾宪成。
为吏部员外郎也。廷推阁臣。举文端公王家屏。削籍。屏居无锡县。县有书院曰。东林。宋杨时讲道处也。 (第 22H 页)
宪成
唱修。与学者。讲道其中。诋王氏守仁之说。为异端。学者称泾阳先生。士大夫慕其风者。皆宗之。与相应和。讽 (第 22H 页)
耶。勉之勉之。为斯文自重。仆观有明三百年醇学实践。当推薛敬轩为首。其次则曹月川,胡敬斋,陈剩夫诸公。 顾泾阳,
高景逸。虽有出入。要不失考亭正脉。罗整庵辟廓之功。不愧昌黎。惜其论人心道心处。有混合理气。侵过性情界 (第 357H 页)
公。略有参差。而大体无异。王阳明尽舍诸说。一从古本。谓大学初无经传。亦无衍阙。隆万以来。其说大行。  明末顾泾阳。
近世李榕村。名为尊朱斥王。而至于知本之为格物。则墨守膏肓。牢不可破。独陆三鱼陇其力辨其失曰。圣贤之学 (第 565L 页)
弛而政刑紊。邪僻诡异之行生。而纵肆轻狂之习成。是故明之天下。不亡于寇盗。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又论 顾泾阳,
高梁溪。名虽尊朱。而实不能脱王氏范围。亦深中肯綮。又谓世儒见朱子于古经。多所更定。而遂有自辟井疆之意 (第 606H 页)
  茅坤
雅好谈兵治古文。鹿门退老称茅君。唐宋大家曾手钞。顺之心折共评勤。
  叶向高
倚之以重叶初起。卒不能看匡救谟。政柄内移非一日。无如何奈励精图。
   顾宪成
绝口不谈孔孟道。自消正气国家哀。东林一网惟员外。表准当时义理魁。
  左光斗
为善之人无近名。谩将古 (第 95H 页)
之上。俯视万有。无一足婴其怀者。其省身法云风光月霁其心胸。海阔天高其器宇。凤獜趾其威仪。玉振金声。 顾泾阳宪成
曰。无声无臭。吾儒之所谓空也。无善无恶。二氏之所谓空也。名似而实远矣。是故讳言空者。以似废真。混言空 (第 548L 页)
鹿两公见之也。区区者尝谓奉持斯训。庶不迷于上达。栗翁每云幸生朱子后。学问庶几不差。愚于门下。亦云尔。 顾泾阳,
高梁溪遗书。日昨从故家藏书中借得。故不敢自阅。谨玆先纳。以巾几滞洛。计无多日也。两贤为东林诸贤之冠冕 …… (第 149H 页)
不染。名节克完。固已可敬。而当陈王辈喙鸣之馀。不由师承。倡明正学。一线斯文之脉。赖以不绝。厥功韪哉。 泾阳
门路。似未尽纯。而于阳明无善无恶一语。辨难不遗。至以为坏天下教法。自斯言始。岂无所见而然乎。至若梁溪 …… (第 149H 页)
处。非独 泾阳
所不可几及。薛胡罗三子亦应让与一头也。罔及看详。故不敢妄评。愿承水镜之所裁焉。两公于朱子。极意尊信。 …… (第 149L 页)
之烈者也。王阳明诸人不得辞其责。古人云擒贼先擒王。岂不信哉。 泾阳,
梁溪痛惩斯弊。起而救之。谛其所谓知觉之非性。而无善无恶之不可以言性。其所以洞辟阳明者。亦峻矣。其学专 (第 150H 页)
璧也。罗整庵钦顺出处之正。距辟之严。靡有拟伦。而惟人道一心。理气一物之论。恐为正见之累。是为可欠耳。 顾泾阳宪成,
高梁溪攀龙。值 明季阳九之运。勉率同志。倡道东南。任回澜障川之功。为 有明三百年学问名节之结局。而学 (第 467H 页)
  

学统考○正统
按朱子于论孟序说。专取史记世家列传之文。此为简当。今于孔孟及仲尼弟子。杂取诸书序次。则真赝不无相蒙者。恐非谨严之道。且在二千年之后。岁月先后无端的可据者。亦以己意强排。殊觉未安。
 周子。○ 顾泾阳
曰。程伯子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止)所乐何事。又曰。自再见周茂叔后。(止)吾与点也之意。又有诗曰。云 …… (第 645H 页)
 又曰。王伯安答萧惠云。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

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又答陆原静书。有云。佛氏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渠初未尝讳禅。为其徒者。必欲讳之。何也。
孟子良知。以仁义言。王氏良知。以形体言。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之能视听言动。固性之自然也。属乎形气之私。可善而可恶者也。故君子不谓之性也。惟当视而视。当听而听。当言而言。当动而动者。乃是性也。故克己复礼。是尽性工夫。○视听言动。岂惟人哉。虽禽兽。亦能之矣。故吾儒之曰性曰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也。伯安之曰性曰理。人之所以同于禽兽者也。此语虽并世而面质。彼必无说可解矣。
  顾泾阳
与管东溟辨。谓佛学。一言以蔽之。曰无善无恶。试阅七佛偈可见。又以辨四字于告子易。辨四字于佛氏难。以告 (第 659H 页)
 

明儒数百馀家。首称嶭胡罗。然惟胡敬斋学问。以敬为主。脱却当时习尚之陋。而如 顾泾阳,
高梁溪。亦足可称。然其斥陆,王。多依违含糊。不如整庵之痛严。其外则类多喜径好新。师心自用。虽程朱成训 (第 44H 页)
身也哉。善乎。胡五峰之言曰。中原不行中原之道。故夷狄至中原。能行中原之道。则夷狄归矣。高梁溪之言曰。 顾泾阳
教致思濂溪不辟佛之故。某以为濂溪书字字与佛相反。即谓之字字辟佛。可也。通书言圣人之道中正仁义而已矣。 (第 311L 页)
也。乃于仆有取焉。何也。顾以不敢当。请举所尝有疑者奉质。而相与讲贯焉。则彼此应相滋益。足下察焉。曾见 顾泾阳
小心斋劄记。言唐仁卿痛疾心学之说。予曰。只提出性字作主。这心便有管束。孔子自言。从心所欲。不踰矩。矩 (第 405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