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麟出
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绝笔于
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曰然则春秋
何始于 鲁隐公
答曰周平王东周之始王 (第 33a 页)
隐公
让国
之贤君也考乎其时则相接言乎其位则列国本乎其 …… (第 33a 页)
始则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绍开中兴
能弘宣祖业光启王室则西周之美可寻文武之迹
不坠是故因其历数附其行事采周之旧以会成王义
垂法将来所书之 (第 33b 页)
吴莞然坐乘
其弊(论语曰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莞尔而笑何晏曰莞尔小笑貌)故魏人请好汉氏
乞盟(左氏传曰 隐公
□位而欲求/好于邾又曰郑伯乞盟请服)遂跻天号鼎跱而立
(方言曰跻登也汉书蒯通说韩信曰今为天下/之计莫 (第 28a 页)
   书中庸九经敬大臣义
   书夏僎尚书详解费誓篇论淮夷徐戎事
   书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事
   书洪咨夔春秋说论 隐公
作伪事
   书明列代玉册事 (第 6a 页)
  书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事
春秋圣人尊王之经也元年春王正月开宗明义之第

一也解此者自三传以至后儒其说充栋或致操戈无
容置议然识圣人之深意者有几乎王道熄而作春秋
春秋鲁之旧史也自 隐公
始则不得不书隐公元年而
即继之曰春王正月前史所无有也盖言公之元年乃
禀王之春王之正而得是非尊王之义乎 …… (第 3b 页)
道在万世即圣人之忧在
万世然则封建之说不惟不可行于后世知圣人亦未
必以为宜然也
  书洪咨夔春秋说论 隐公
作伪事 (第 4a 页)
春秋以三传为近古后世注疏家愈远愈奇而愈不得
其正即如不书隐公即位左氏谓摄盖引而未发似矣
公羊以为桓贵则已失之惟榖梁一则谓成公志再则
谓成人美终则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持论平正而不
苛然三传即能得圣人笔削之精义耶吾不敢信而后
世操同室之戈炫独出之见求胜人而反昧已比比是
也如洪咨夔春秋说之论 隐公
直以作伪日拙吹求实
已甚焉其言盖出于卢仝春秋摘微之绪论(卢仝摘微/日隐越次) (第 4b 页)
  读公羊
公羊于 隐公
之何以不言即位也曰成公意也既又申
其义曰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夫成公意
是矣而以长不以贤以贵不 (第 7a 页)
 荅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
按历代甲子自鲁隐公元年己未以下载籍皆可考据无
有异同乃自 隐公
以上其说不能归一然准之历算如武
王克商周公营洛成王顾命三者得其时日则是非不难
辨矣故授时伐纣以至春秋 (第 15a 页)
   考仲子之宫筑王姬之馆于外
望国以非礼为礼春秋书之所以正其失也夫知其不当为
而为之者天下之大罪矣故仲子惠公之妾也不当祀以夫
人之礼而 隐公
成其父之邪志为别立宫以祀之盖自以为
得礼而不知其非礼也齐者鲁之仇也不当为之主婚而庄
公忘其父之雠为筑 (第 20b 页)
王姬之馆于外亦自以为得礼而不知
其悖礼也由此言之岂非故为其所不当为者乎此春秋所
以深恶之也古者庶子在父母之室为其母不禫所以厌于
尊慈母与妾母不世祭所以降于嫡此礼之当辨者也况以
妾母而敢立宫以尊之乎父母之雠不共戴天兄弟之雠不

与同国九族之雠不同乡党此义之当行者也况以父雠而
敢筑馆以王其婚乎今 隐公
紊嫡庶之分而庄公忘父子之
亲天理绝而人伦亡矣春秋安得不深责之哉且仲子者桓
公之妾母也 (第 21a 页)
隐公
承先君之邪而让非其所当让将立其子
而先尊其母特以盂子既入惠公之庙则仲子不得与之并
享则非不知仲子之为 …… (第 21a 页)
祔仲子于太庙而立宫之礼亦非故春秋因其始
祀而书曰考仲子之宫考者始成而祀也不曰夫人而曰仲
子正其名也而 隐公
之以非礼为礼可知矣庄公之于齐不 …… (第 21a 页)
常事也其得为者不书而
考仲子之宫则书以其乱夫妇之伦也考宫书于上而继之
以初献六羽六羽尤非仲子所当用则 隐公
之罪不可逃矣
鲁主王姬久矣其得为者不书而庄公之主齐婚则书以其 (第 21b 页)
己。后灵帝崩,进为宦者韩悝等所害。匡、璋忌苗,遂劫进之众,杀苗于北阙,而何氏灭矣。昔郑昭公杀于渠弥, 鲁隐公
死于羽父,苗也能无及此乎!夫忠臣之事主也,尊其父以重其子,奉其兄以敬其弟,故曰爱其人者,及其屋乌,况
下处偏平之地,依德义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为乔松之偶,以义言之,犹宜背彼向此,舍民趣父也。且邾仪父始 与隐
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然则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之义也。况足下今日之所托者乃危乱之国,所受者乃矫
举大事必有天殃。今虽诸侯不会,诸侯之军与会无异。六月戊己,土行正王,既不可犯,加又农月,时不可失。昔 鲁隐公
夏城中丘,《春秋》书之,垂为后戒。今筑宫为长世之洪基,而犯天地之大禁,袭《春秋》之所书,废敬授之上务
,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绝笔于「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曰:然春秋何始于 鲁隐公?
答曰:周平王,东周之始王也。 隐公,
让国之贤君也。考乎其时则相接,言乎其位则列国,本乎其始则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绍开中兴, 隐公
能弘宣祖业,光启王室,则西周之美可寻,文武之迹不坠,是故因其历数,附其行事,采周之旧,以会成王义,垂法将来。所书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历,即周正也;所称之公,即 鲁隐公
也。安在其黜周而王鲁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此其义也。若夫制作之文,所以彰往考来,情 ……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文称 鲁隐公
及邾庄公盟于姑蔑,即《春秋》所书邾仪父,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又称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
耳。(《隋书·李德林传》。)

重遗李德林书

  惠示二事,感佩殊深。以鲁公诸侯之事,昨小为疑 。息
姑不书即位,舜、禹亦不言即位 。息
姑虽摄,尚得书元,舜、禹之摄称元、理也。周公居摄,乃云一年救乱,似不称元。自无《大传》,不得寻讨。一
守庙之人,而贤于孔丘乎?窃比逊词,斯其类也。故知他评近实,自谦则虚,侮圣之谈,恐还自累。

  问: 「鲁隐公
者,盖是让国之贤君,而人表评为下下;老子者,乃无为之大圣,《汉书》品为中上:故知班彪父子,诠度险,先生何乃引之为证?」答曰:「吾子近取杜预之谈,远忽《春秋》之意。 隐公
者,桓公之庶兄也。桓公幼小,摄行政事,及桓长大,归政桓公。虽能归政,不能无猜,谮毒于是纵横,遂为桓公
诞纵邪僻。在三之义,爱敬俱沦,急难之情,孔怀顿灭。公卿议既如此,览以潸然。虽复王法无私,恩从义断,但 法隐
公族,礼有亲亲。致之极辟,情所未忍。(《隋书·卫王集传》)

劝学诏(大业元年闰七月丙子)

 
奏,高祖从之。又见《通典》六十四。)

复魏收议齐书起元事书

  即位之元,《春秋》常义。谨案 鲁君息姑
不称即位,亦有元年,非独即位得称元年也。议云受终之元,《尚书》之古典。谨案《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
。其尤何可论诸。百世之下。如有后朱子按道而守土者。必将彳亍彷徨。思尽后死者责。其肰否乎。胤锡先曾考醉 隐公
亦乙卯礼祸中一人也。顷一骑检灾登四观亭。是先生止宿旧寮。而尤春所经眺也。历雷斋谒墓下。益怅怀高山。而 (第 280H 页)
  

洪枫溪(芳)状录后序
盖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道一而已。随事著见。以为三才。才则用之著也。人亦万物之一。而于天地相参者。非以其有仁义之性乎。肰仁则父子。义则君臣。而师生夫妇。又无往而非义。义也者。非他。仁之所施。各当其宜之谓尔。则是仁与义。名二而实一。未有仁而不义。义而不本乎仁者。乌可以异视之也。自余幼侍先子晚隐公侧。获承曾考醉 隐公
风旨。长又游云叟先生三席。已知尤庵宋子为东表紫阳。而及守甑城。又知其有三仁焉何哉。甲子尹拯叛宋子则愚 (第 281H 页)
。大约皆斥背师扶建 储之故尔。则公虽韦布。亦丁丑己巳两世名义家也。岂或不愿于党籍之光华哉。昔我曾祖醉 隐公
答李西河敏叙曰。道苟同。不面而面。公之不见。亦必不出乎此。不肰则其何以承先而垂后。噫是未易与夫人道也 …… (第 464H 页)
不群。娶进士光州金伯生女。是文正公同春宋先生浚吉内从妹也。以下不尽记。大约文行相尚。不失公遗训。而城 隐公(即乔龄长子翊夏之第二子海宗之子光迪也)
六岁孤。与畏庵(即翊夏长子星宗之子明迪也)并处湛乐斋。无间亲兄。早废举肥遁。旋以宗事为念而归。及畏庵 (第 466H 页)
 时丹陵李公胤永及其弟运永。方在丹阳郡。公与金公尚默。往会遇李公于清风寒碧楼下。遂溯流抵丹阳郡。李元灵麟祥追至。共游龟潭舍人岩等诸胜。抵永春而还。
九月。中庭试初试。
二十八年壬申。(公年二十五岁。)
二十九年癸酉。(公年二十六岁。)二月。中庭试初试。
十月。丁高 隐公
忧。
 
高隐公寝疾至九朔。公与伯氏。左右扶将。未尝少须臾离侧。洎易箦慎终之制。致哀之节。壹遵朱夫子 (第 590H 页)
家礼。
十二月。葬高 隐公
于广州静林。
三十年甲戌。(公年二十七岁。)六月。编烂馀。
 辛壬士祸时事也。
三十一年乙亥。(公年 …… (第 590H 页)
 上教曰。前右相闻已搬往乡庐。在京时。刀圭所费。菽水难继云。下乡之后。调度必多苟简。令该邑优送食物。仍令地方官存问
十月。迁高 隐公
墓。与洪夫人合葬于静林。 (第 601L 页)
。或以德行。或以词艺。然所重存乎德行尔。抑德行之发为光华者。其为词艺孰大也。不佞获览静养李公及其孙聋 隐公
遗集之合为一卷者。而盖爽然自失也。静养公诚孝出至性。父病须双胎腹中犊。而家蓄牛孕两犊也。园中甘井之汲 (第 409L 页)
以供母者。母殁而井自涸也。聋 隐公
之父病。索雉味而仰而祝。则飞雉自入厨下也。是三异事之萃于一家者。诚孝感之致也。静养公之敛其擅场之艺。 (第 409L 页)
而母殁遂废举。莳花蓺竹。杜门以终老。守之贞也。玩心古圣人之训。而推其所有。教授后进。施之仁也。聋 隐公
之胚胎世德。禅受家范。蔚为闻儒。譬如醴泉之流。其出有源。灵芝之秀。其发有根也。是具在集中。可考而信。 …… (第 409L 页)
公之撰静养遗事。赞扬备至。而證以恒斋公之言曰。静养公吾宗大老。叔世仪范。其它同时朋友之重而论聋 隐公
曰。某之节行高致。隐于文章。此足以恃而千古矣。二公雅不喜词章末技。然往往兴象之所感。触。性灵之所陶写 (第 410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