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天文算法類
釋家類
阙处。而上智之人,独不与焉。不知又向甚处安身立命。若是合无,则凡此所谓不可无之理,乃众生之妄见,而非 真谛
也。此其与圣人之心大相远矣。而曰,圣人无两心,吾不信也。


来书云,夫子专言人事生理,而佛氏则兼
无存,老迹旨迹两亡。索宗无所论,所谓无侮于道,本当无侮于何地哉。若谓探道家之迹,见其来一于佛者,则是 真谛
实义,沿文可见矣。将沿于《道章》而得之乎,为沿于《德篇》而遇之也。若两无所沿,而元德于方寸者,此自足 ……四大、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二十八天、八万四千尘劳门,无非是毗卢性海妙明中物。盖佛有 真谛,
以彰一性,本实之理,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有俗谛以显一性缘起之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是故寂然无
《梁昭明集》《解二谛义》〈并问答〉
二谛理实深元自,非虚怀无以通,其弘远明道之方,其由非一举要论,之不出境智或时以境明义或时以智显行,至于二谛,即是就境明义。若迷其方,三有不绝,若达其致,万累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 真谛,
二名俗谛。 真谛
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 真谛
俗谛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若以次第,言说应云一 真谛,
二俗谛。一与二合数则为三,非直数,过于二,亦名有前后,于义非便真。既不因俗而有俗,亦不由真而生,正可 ……。德既第一,义亦第一,世既浮伪,更无有义。所以但立世名谛者,以审实为义真谛,审实是真,俗谛审实是俗, 真谛
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中道,真是中道,以不生为体,俗既假名以生法为体 ……知不生为体依人,作论应如是说,若论真即有,是空俗指空,为有依此义明不得别异,又咨真俗,既云一体未审。 真谛
亦有起动,为当起动自动不关 真谛。
令旨又答:真理寂然无起动相,凡夫惑识自横见起动又咨未审有起动,而凡夫横见无起动,而凡夫横见。令旨又答 ……复加义字,二美俱陈,岂有所局。
吴平世子萧励咨曰:通旨云,第一义谛世谛褒贬立名,真俗二谛定体立名,寻 真谛
之理既妙绝言,虑未审云何有定体之旨。令答曰:谈其无相无真,不真寄名相说,以真定体。又咨:若 真谛
无体,今寄言辨体未审, 真谛
无相,何不寄言辨相。令答:寄言辨体,犹恐贬德。若复寄言辨相,则有累虚元。又咨: 真谛
元虚离于言说今,既称有真,岂非寄言辨相。令答:寄有此名,名自是相无,伤此理无相虚寂。又咨:未审此寄言 ……咨:若寄言辨名,名不当理,未审此寄将何所说。令答:虽不当理,为接引众生,须名相说。
宋熙寺慧令咨曰: 真谛
以不生为体,俗谛以生法为体,而言不生即生,生即不生,为当体中,相即为当义中相即。令答:云体中相即义不 ……:如解旨果是就人明即。令答:约人见为二,二谛所以名生,就人见明,即此亦何妨。
始兴王第五男萧晔咨曰: 真谛
称真是实,真不。令答曰:得是实真。又咨:菩萨会真之时,为忘俗忘真不。令答:忘俗忘真,故说会真。又咨: ……云第一,岂得非待。又咨:第一是待,既称第一,世谛待于第一,何不名为第二。若俗谛是待,而不称第二,亦应 真谛。
是待不名第一。令答:若称第一是待,于义已足无。假说俗第二,方成相待。又咨:若世谛之名不称第二,则第一之称无所形待。令答:第一褒真既云相待,世名是待,直置可知。
光泽寺法云咨曰:圣人所知之境,此是 真谛,
未审能知之智,为是 真谛,
为是俗谛。令答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言即真。又咨:有智之人为是 真谛,
为是俗谛。令答:若呼有智之人即是俗谛。又咨:未审俗谛之人何得有 真谛
之智。令答:圣人能忘于俗,所以得有真智。又咨:此人既冥无生,亦应不得称人。令答:冥于无生不得言人,寄名相说常自有人。
灵根寺慧令咨曰:为于 真谛
中见有,为俗谛中见有。令答曰:于 真谛
中,横见有俗。又咨:俗谛之有为实为虚。令答:是虚妄之有。又咨:为当见妄为当见有。令答:见于妄有。又咨 ……答:未见无生,故非真智,何妨此智未真,而习观真境,岂得以智,未真智而使,境非真境。
宣武寺法宠咨曰: 真谛
不生不灭,俗谛有生有灭,真俗两义得言有异,谈其法体只得是一未审体,从于义,亦得有二不。令答曰:体亦不
念念相生。离续无已往所行恶造,既由心行恶之时。其心既染,既染之心虽与念灭往之所。染即成后缘,若不本诸 真谛
以空灭,有则染心之累,不卒可磨今者,兴此愧悔磨昔所染。所染得除即空成性,其性既空庶罪无所托。布发顶礼
亦无所尽。又问其佛说法何所兴焉,何所灭除。答曰:其本净者,以无起灭,不以生尽。所以者何,彼土众生,了 真谛
义,以为元首,不以缘合,为第一也。又问:何谓 真谛,
元首何谓,缘合以为第一。答曰:于义无起,亦无所怀。无有相处,亦不无相。亦非一相,亦不离相,亦不显相。彼无视者,亦不无视,亦不谛视,亦不有尽。无能尽者,已无所尽,不可尽者,是曰 真谛
义。义者,天子谓无心矣。无本心者,不教他人。不于此际,不度彼岸,不在中流,是 真谛
义。义者,天子谓无文字,乃为圣谛。所以者何,如佛言曰:一切音声,皆为虚伪。天子又问:如来所说,将无欺 ……如化自然之行。如来所解,无所成就,亦如所住,以是之故,所宣讲法,不诚不欺,归于无二。又问:何谓如来说 真谛
义。文殊答曰: 真谛
义者,不可称说。所以者何,其义趣者,无言无说,亦不可得说是 真谛
义。时五百比丘,漏尽意解,无数千人,远离尘垢。于诸法法眼净,万二千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寂顺律音问文殊:师利其 真谛
义,甚为难解。文殊答曰:如是天子其懈怠者,于 真谛
义,甚为难解。又问:何谓比丘精进。答曰:无所断灭,亦无所除,而不修行,亦不取證,是谓比丘奉行正义。所 ……倒之空,上至道空,彼则俱空,无有若干,不可名二也。天子又问:何谓菩萨修行圣谛。文殊答曰:假使菩萨不行 真谛,
何因当为声闻说法。所以者何,菩萨行谛,多所察护,声闻无护,菩萨行谛,广大难限,声闻偏局。菩萨行谛,将 ……利,赍无量宝瑰琦异珍,赐众贾人,超越旷检。菩萨如是,亦如大师,积行无量,道宝无限,修于大慈无极之哀, 真谛
圣慧饶益,一切无数辩智,以为傲富。游一佛国,复游一国,六度无极,摄行四恩,以济危厄,矜救众生,还入生
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满分,戒其戒坛。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 梁末真谛,
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士于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师具戒已,
藏高山佛,等正觉人中月佛,住寂灭自在德藏佛,大重龙光威力佛,世主身佛,尊中上佛,喜广称佛,游神足佛, 真谛
日无量天佛,云普护名称上佛,法行深胜月佛,无吾我热意佛,无动觉佛,正念海佛,金色身佛,名称仙佛,甘露
佛,威德力香首佛,胜供养须弥佛,金色光明师子奋王佛,闻智观声佛,离恶道了声佛,住智胜华须佛,光称佛, 真谛
日调意佛,普见善调幢佛,光明功德山智慧王佛,善事怀光佛,常胜意聚音佛,不厌足坚声佛,华山佛,解脱慧净 ……宝聚如来,诸欲净世界无垢称如来,一切妙积如来,见无恐惧如来,化如来,龙如来,东方围绕世界宝轮如来,见 真谛
如来,西南方金刚藏如来,西北方光照如来,圣如来,根如来,普光明世界鼓音王如来,无边愿如来,虚空德如来
如来,梵德如来,莲华生德如来,南方智聚如来,普世界智灯如来,上方智光如来,苦行如来,众华世界如来,见 真谛
如来,白盖如来,无边德生如来,西方智山如来,普世界天王如来,摩尼清净云如来,满足如来,莲华世界如来, ……如来,惭愧觉者如来,求那孕功德如来,优钵罗香如来,自在瞿那幢王如来,善建立一盖如来,紫上善恩如来,见 真谛
如来,普光明寂定如来,普净如来,大精进如来,无边光功德如来,微妙声功德如来,法云城光灯王如来,普日光
庶山飞海竭将地轴而无倾,火劫风灾共金坚而不朽。重宣此义,敢作铭曰:心行之表,虚空之际,有物天成。是名 真谛,
非生非灭,不巨不细。去失其方,来无所系。潜通鉴揆,阖发机神。大振流俗,权开应身。非邪作正,导法为轮。
记。呜呼。佛之法身,犹如虚空。本无去来,何有生灭。其示八相以觉群迷,不过降本垂迹,俾同人法而已。本则 真谛,
迹则俗谛。真俗混融,皆不思议,乌可以异观哉。抑昔人设像,俱有所表。如来中居,表众生大觉之心;饮光在左
波罗蜜经》一卷,秦鸠摩罗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魏菩提留支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陈真谛
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唐元奘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义净译。
右五经同
右龙树造,无著菩萨释。破空有二边之执,是般若波罗蜜多初品空义。

《摄大乘论》三卷。
右无著菩萨造, 真谛
三藏第一译,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总集于此而辨明之。

《摄大乘论》三卷。
《摄大乘论》二卷。 ……王御国治民善恶功罪,违理顺理,苦乐因果,修集相好,敬爱正法等种种法门。

《大乘起信论》一卷。
右梁 真谛
第一译,马鸣菩萨撮略百本大乘经宗旨,造此论,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大乘起信论》二卷。
右唐实叉难陀译,与前 真谛
所译本同译别,文或有异。序述其详,云大乘明镜莫过于此。

《发菩提心经论》二卷。
右说发菩提心因缘功
系宝觉者谁,临川内史字得之。
《题香山新经堂招僧》白居易
烟满秋堂月满庭,香花漠漠磬泠泠。谁能来此寻 真谛,
白老新开一藏经。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前人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观
殿重起,连房极睇周堵如云。铭曰:往劫将谢灾难孔多,炎炎烈火,森森洪波,聚为丘岳,散成江河,俗缘浮诡, 真谛
遐长匪因希尚曷寄舟梁标功,显德事归道场,祁祁法众同兹。无我振锡经,行祇林宴坐,或期寂灭,或念薪火,惆
承荣绪中,区胜族门称东,别之标地接西。隅之向严君平之履,道盛德家传秦子整之。谈天风流代袭咸以为妙,图 真谛
事出于无名翠琰。元碑道凝于不朽,弇州北跨犹疏騄,骥之名文石东区尚勒元龟之颂。况乎玉衣流庆事,属于仙帏 ……《梓州元武县福会寺碑》前人
若夫膺龙,图而括运抚麟笔以伤时。天地闭而贤人隐,周孔衰而微言绝,岂非泰阶无象,三辰鲜逌叙之。因沧海为陵,百川有横流之势。况乎法身长往,顾糟粕以空,存化迹繁流,仰舟航而遂远。虽复功推八正犹。迷鹤树之谈道亚,三明未睹龙宫之。籍则有妙音难遇,瞻雪岭而投躯, 真谛
希声仰云山。而破骨优填企景,新雕白玉之龛般。若寻风遍化黄金之像,三千宝座迥出天宫,八万珍台遥临净域, ……。时有弘瀇上人自丹乌下,日昌帝箓于明堂青鹤乘宵降,仙苗于大室轩冕将风云交映。钟鼎与山河共远,法师宿明 真谛,
幼挺殊姿拔五翳于长驱。登四禅于回观以,为德因时建澄什,继踵于西都道冀。人弘林远随肩于南,国痛迷生之诡
施其一焉,然以不注想而为者,其用大不希福而舍者其道弘,故我廉察使御史大夫赞皇公是以有法财之施焉。亦犹 真谛
无像因像以教立至人无功,由功而用显,志公和尚者,实观音大士之分。形者,欤然迹见于近代,梁书具载其事, ……铭佛顶之真言,讲幢珠缀是知摩胜建寺,岂滞有为如来葺门宁妨无著,以是因复寺而破性相者。以为空寂两忘方归 真谛,
性相俱在未入妙涂如是。则理乖圆对法阂影从俾迷方者,不得出于三途,溺川者何缘极于五衍茫茫。八表尽从心猿
方,持戒律摄衣延见虚,左相待亦,既接弥天之妙,辨且欲驻出世之高。踪会此邑人与本院僧徒等诣府抗辞,请扬 真谛
南平欣然许之。黑白欢迎人天景从,登狮子之座,抚纳众生宣海潮之音,开导群品南平,于是奏赐额曰:龙昌禅院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前人
昔者万人。疾疫神农鞭草而救之四维,凋瘵夏禹刊木以除,之岂非物外,其性则道功出,事𠍴其和则任迹著。旁稽素篆仰扣,元扉即时义而规,大觉因彝伦而伫 真谛
向使三灾克殄,八正咸修人握戒,珠家藏宝印则三,十二相不可得而,视也八万四千法不可得而闻也然则,圣人以 ……书欲传,信于后远命,愚志之夫上,士解空而离。相中士著空,而嫉有不因相,何以示,觉不由有何以悟无,彼达 真谛,
而得中道者当知。为而不有贤乎以不,修为无也。
《滑州明福寺新修浮图记》白敏中
唐乙巳,岁帝命,司空陇
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悯物情重,随类现身,度脱无量,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三缘觉塔,谓观十二因缘觉 真谛
理,故名缘觉,以其三界生死已尽能为人天而作福田,应当起塔供养。四阿罗汉塔,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