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天文算法類
釋家類
  捷悟第十三
汉世称见事敏速者曰一日千里盖言捷也夫有触即
悟其孔子所云耳顺非耶然孔子必俟知命之后而后世
小生率能及此余窃怪之尝观释氏菩萨乘六度五者
皆以慧为导师然定复生慧其与吾儒明则可以至于
诚诚则自无不明一道也故初地之慧谓之世谛既定

之慧谓之 真谛真谛
则与理为一即耳顺是也然初
地之慧本于赋畀既定之慧假于脩习赋畀必由天降
脩习可以力强此其难易之辩也奈何 (第 1b 页)
  楞伽经注帖(草书三十一行/题目系楷书)

唐楞伽经注
力有十力明有三明现千种万类一时俱生无有障辱
心不用故得自觉圣智佛言我不对小乘说我大乘佛
乘者非言说文章亦非 真谛
解脱此明其体断二根本
者贪爱与无明名二根本诸使随泯不现无有生根名
害如甘鼠啮人疮虽差遇雷声即微发此微 (第 11a 页)
以石斋独受恶名则不
幸也圣楷字伯孔湘潭人有才名后为献贼伪常德知
府发掘杨相祖墓最惨卒为献贼所杀
   真谛
乐郊私语载杨琏真伽至海盐州寓城北德藏寺欲发 (第 13a 页)
掘陆左丞朱提举妻女之墓寺 僧真谛
闻之怒形于色
杨五更肩舆拥众出 (第 13b 页)
真谛
忽起抽韦驮杵奋击从者数
百人不能拒人见 (第 13b 页)
真谛
于众中超跃每踰寻丈捷如鹰
隼杨大惧遁去后二年 (第 13b 页)
真谛
行脚峨眉不知所终此僧
殊快人意但恨不在贼髡发诸帝陵寝时耳
  浙江人物
西园杂记论两浙人物刘文成为谋 (第 13b 页)
前今两脚加长而中势反仰向后矣
金刚经凡有六译姚秦鸠摩罗什元魏菩提流支 陈真
隋笈多唐玄奘义净古今所宗惟秦译慧命须菩提
六十三字世传因僧灵幽入冥得之又云魏菩提流支
文后人参入之经 (第 4a 页)
  书李定方绣佛后

李定方以何夷恬(新学又/发新意)得难捉迦(自喜/)修入波罗末
(此云 真谛)
号苏勿多罗(善子/)乃啖毒箭为食而于无争三昧
于是萨槃迦摩(乐欲/)求因帝罗愿(解脱/)作路伽即他像 (第 12a 页)
延益甚金匮云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淅淅恶寒
若有痛处当发其痈以手按肿上热者有脓不热者无
脓此数句乃内痈 真谛
也又云肠痈之为病身甲错腹 (第 33b 页)
杨云此行贼且成擒安得有归者不听已而竟得纵
逸而去

  德藏寺在县北五十里寺虽近市亦深静可憩国初有 僧真谛
性若戆騃而恪守戒律第为寺中樵汲而已时
有国师嘉木扬喇勒智来寺中声言欲发天女等墓然皆
古冢实无意开发意 (第 4b 页)
以云间陆左丞爱女及朱提举夫
人皆以有色夭死闻用水银装殓欲发尸淫秽之耳及
既下令果及二墓 真谛
闻之怒形于色众僧惧其以戆 (第 4b 页)
致祸苦为阻劝国师五鼓肩舆发众出寺 真谛
忽起抽
韦驮木杵奋击急命擒之时众虽数百皆披荡不能拒
伤者凡百馀人至有头破臂折者人见 (第 5a 页)
真谛
于众中超
跃每踰寻丈若隼撇虎腾飞捷非人力可到一时灯炬
皆灭耰锄畚锸皆为段坏乃大惧谓是韦驮显圣遂不
(第 5a 页)
往发鼓柁率众而去亦不敢问此僧也后二年 真谛
行脚峨嵋不知所往

  州衙前有黄郎中庙相传是前代贤令故立庙于此考 (第 5a 页)
半若在兔
处最高若在鸡处最下若高多刀兵众生饿疾病若
下少刀兵此中三藏者即指嘉祥所禀𣴎印度之师
或是 真谛
等矣嘉祥与天台同时在陈隋之间印度
详高卑术而其传久可见也西洋虽专测七曜高卑 (第 31b 页)
 少圣教序记非有二十年精进之功不能知其妙亦
 不能下一笔宜乎学者寥寥也此可与知者道之
  功序
临池赏鉴代不虚人评论体势悉非 真谛
拟形于云石
譬象于龙蛇外状其浮华内迷其实理至若无知率易 (第 29b 页)
  令旨解二谛义(昭明太子/)
二谛理实深玄自非虚怀无以通其弘远明道之方其
由非一举要论之不出境智(智字/满添)或时以境明义或时
以智显行至于二谛即是就境明义若迷(迷字/俊改)其方三
有不绝若达其致(虞/订)万累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 真谛
(虞/订)名俗谛 (第 9a 页)
真谛
亦名第一义谛(谛字邵/生添)俗谛亦(俗谛/亦三)
(字满/改)名世谛 (第 9a 页)
真谛
俗谛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谛世谛以
褒贬立目若以次第言说应云 (第 9a 页)
真谛
二俗谛一与(虞/订) …… (第 9a 页)
错误)正言此理德既第一义亦第一世既浮
伪更无有义所以但立世名谛者以审实为义真谛审
实是真俗谛审实是俗 真谛
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
(即无二/字满添)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中道真是
中道以不生为体俗既假名 …… (第 10a 页)
依人作论应如是说若论真即有是空俗(虞/补)指空为有
依此义明不得别异
又咨真俗既云一体未审 真谛
亦有起动为当起动自
动不关 (第 10b 页)
真谛
令旨又答 (第 10b 页)
真谛
寂然无起动相凡夫惑识自横见起动
又咨未审有起动而凡夫横见无起动而凡夫横见
令旨又答若有起动则不名横见 …… (第 10b 页)
旨答第一表德复加义字二美俱陈岂有所局
吴平世子萧励咨曰通旨云第一义谛世谛褒贬立名
真俗二谛定体立名寻 真谛
之理既妙绝言虑未审云
何有定体之旨 …… (第 18a 页)
真无谛无体今寄言辨体未审真体无相何得
寄言辨相
令旨答寄言辨体犹恐贬德若复寄言辨相则有累虚

又咨 真谛
玄虚离于言说今既称有真岂非寄言辨相
令旨答寄(虞/补)有此名名自是相无伤此理无相虚寂
又咨未审此寄言 …… (第 18b 页)
不当理未审此寄将作何说(一本/作将)
(何所/说)
令旨答虽不当理为接引众生须名相说
宋熙寺慧令咨曰 真谛
以不生为体俗谛以生法为体
而言不生即生生即不生为当体(不/中)相即为当义中相

令旨答云体中相即义 …… (第 19a 页)
就人明即(虞/订)
令旨答约人见为二二谛所以明生就名见人即此亦
(虞/订)
始兴王第五男萧晔咨曰 真谛
称真是实真不 …… (第 19b 页)
又咨第一是待既称第一世谛待于第一何不名(虞/补)
第二若俗谛是待而不称第二亦应 真谛
是待不名第

令旨答若称第一是待于义已足无假说俗第二方成
相待
又咨若世(世字/俊改)谛之(虞/订 …… (第 21b 页)
光泽寺法云咨曰圣人所知之境此是 真谛
未审能知
之智为是 (第 22a 页)
真谛
为是俗谛
令旨答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冥字/满改)境得言即

又咨有智之人为是 (第 22a 页)
真谛
为是俗谛
令旨答若呼有智之人即是俗谛
又咨未审俗谛之人何得有 (第 22a 页)
真谛
之智
令旨答圣人能忘于俗所以得有真智(虞/订) …… (第 22a 页)
又咨此人既冥无生亦应不得称人
令旨答冥于无生不得言人寄名相说常自有人
灵根寺慧令咨曰为于 真谛
中见有为俗谛中见有
令旨答曰于 (第 22b 页)
真谛
中横见有有俗
又咨俗谛之有为实为虚
令旨答是虚妄之有
又咨为当见妄为当见有
令旨答见于妄有 …… (第 22b 页)
旨答未见无生故非真智何妨此智未真而习观真
境岂得以智未真智(智字/满改)而使境非真境
宣武寺法宠咨曰 真谛
不生不灭俗谛有生有灭真俗
两义得言有异谈其法体只得是一未审体从于义亦
得有二不
令旨答曰体亦不得合从 (第 24b 页)
德藏寺在县北五十里寺虽濒市亦深静可憩国初有 僧真谛
性若戆騃而恪守戒律第为寺中樵汲而已时
有国师杨连真伽来寓寺中声言欲发天女等墓然皆
古冢实无意开发意以 (第 81b 页)
云间陆左丞爱女及朱提举夫
人皆以有色夭死闻用水银装殓欲发尸淫秽之耳及
杨下令果及二墓 真谛
闻之怒形于色众僧惧其以戆
致祸苦为阴劝及杨五鼓肩舆发众出寺 (第 81b 页)
真谛
忽起抽
韦驮木杵奋击杨命擒之时众虽数百皆披荡不能拒 …… (第 81b 页)
伤者凡百馀人至有头破臂折者人见 真谛
于众中超
跃每踰寻丈若隼撇虎腾飞捷非人力可到一时灯炬
皆灭耰锄畚插皆为段坏杨大惧谓是韦驮显圣遂不
(第 82a 页)
往发鼓柁率众而去亦不敢问此僧也后二年 真谛
行脚峨嵋不知所往
州衙前有黄郎中庙相传是前代贤令故立庙于此考之
旧记惟绍兴间有黄昱乾道间有黄纶然庙为 (第 82a 页)
  青箱杂记(吴处厚/)
王文正公旦相真宗仅二十年时值四夷纳款海内无
事天书荐降祥瑞沓臻而大驾封岱祠汾皆为仪卫使
扈跸处士魏野献诗曰太平宰相年年出君在中书十
四秋西祀东封俱巳毕可能来伴赤松游
公与杨文公亿为空门友杨公谪汝州公适当轴每音

问不及他事唯谈论 真谛
而已余尝见杨公亲笔与公
云山栗一秤聊表村信盖汝唯产栗而亿与王公忘形
交以一秤栗遗之斯亦昔人鸡黍缟纻之 (第 1b 页)
  四才佛者光明经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
界宝相佛西方女养世界无量佛北方莲花岩世界微
妙声佛也三藏者经律论也三宝者如来大圣是为佛

宝四谛法轮是为法宝五百阿罗汉是为僧宝二谛者
俗谛也二轮者生轮死轮也西方二宗者一宗无著
天亲一宗龙树提婆也东土二宗者南宗北宗也入道
二坚者信他言入 (第 26b 页)
  烟
事类香烟(许迈烧丨皆为/五色丨起本传)烽烟(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杂俎)冒江(凉/烟)
(兮丨丨/鲍昭赋)凝山(烟光丨而暮丨/紫滕王阁记)
诗集村烟(丨丨对/浦沙杜)市烟(近丨浮丨/翠且重杜)汀烟(丨丨轻/冉冉杜)水烟(丨/丨)
(通径/草杜)渚烟(丨丨见/晨钓柳)厨烟(夜长檐溜寒无寝日/晏丨丨湿未炊窦牟)寒烟(阴谷/曳丨)
(丨/选)长烟(丨丨引/轻素杜)万井(春风掩映干门柳晚/色凄凉丨丨烟李郢)几重(烟霞障/丨丨杜)

(甫谒 真/谛
寺)素秋(风烟接/丨丨杜)碧草(烟绵丨丨/萋萋长杜)桑柘(丨丨起寒/烟谢朓)
(沉香火煖丨/丨烟 (第 8a 页)
 公虽荷真宗眷委之重每慎密远权以自防故君臣
 之间略无纤隙可窥
公与杨文公亿为空门友杨公谪汝州公适当轴每音
 问不及他事唯谈论 真谛
而已余尝见杨公亲笔与
 公云山栗一秤聊表村信盖汝唯产栗而亿与王公 (第 5a 页)
  中华古今注女人披帛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
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披画披帛至

今然矣至端午日宫人相传谓之奉圣巾亦曰续寿巾
续圣巾盖非参从见之服

  说略袈裟萨婆多云卧具者三衣之名大净法门经云
袈裟者晋名去秽大集经名离染服贤愚经名曰世服 真谛
杂记云袈裟是外国三衣之名名含多义或名离
尘服由断六尘故或名消瘦服由割烦恼故或名莲华
服服者离著故或名 (第 16a 页)
 济其道混成
一气散而成形为万物一性分而含识为万灵寂然不
 动混而为一复归于无强名曰道
游心于世谛中者率多巧宦游心于 真谛
中者亦有巧
 慧巧宦谓巧于仕宦巧慧谓巧于智慧夫道不同不
 相为谋此二知见之人终身异路而行 (第 21b 页)
白文数遍,曰有想有悟,须从此入注脚诠释,犹属第二义,持此与上智言,按文得解,脉活意精直可脱庞杂,而窥 真谛,
与中人言虽弗甚省章寻句,索渐思渐,近犹不至招摇旁跂而入支离,则何也?书义非圣贤之弃液,而圣贤之理诠也
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故曰百法。

《起信论》一卷
晁氏曰:唐僧宗密注, 僧真谛
译。天竺第十二祖马鸣大士所造也。虽云名相,盖明心宗,指义元微,文辞明致,故盛行于世。若肇论百法,唯识
蔬以藷藇。
《青箱杂记》:王文正公旦与杨文公亿为空门友,杨公谪汝州,公适当轴,每音问不及他事,唯谈论 真谛
而已。余尝见杨公亲笔与公云:山栗一秤聊,表村信盖汝。惟产栗而亿与王公忘形交,以一秤栗遗之,斯亦昔人《